当代青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调查问卷

2024-07-02

当代青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调查问卷(精选4篇)

篇1:当代青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调查问卷

当代青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调查问卷

您好,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颗明珠,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去了解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了解目前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程度,我们设计了以下这样一份问卷。很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本问卷进行填写。

1.你有看过中医或者吃过中药的经历吗?

A.经常B.有时C.从来没有

2.下列中医药的治疗方式您接触过哪些?(可多选)

A.中草药B.中成药 C.针灸.D.推拿按摩E.正骨F.都没接受过

3.对于中药的概念,您的理解是?

A.天然生长的药物B.在中国生长的药物

C.民间采集的药物D.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药物

4.您对传统中医药的态度是什么?

A.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瑰宝,很热爱,会比较关注

B.有零星了解一些,没有特意去看过

C.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会想去了解

D.没留意,也没打算留意

5.你认为中医药的优势是什么?(可多选)

A.药品廉价B.天然产品,副作用少

C.强调整体性治疗D.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好

E.对疑难杂症有自己的治疗方法F.其他__________

6.您是否愿意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日常饮食生活吗?

A.十分愿意B.愿意,但不懂相关知识C.一般D.不愿意

7.您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中医?

A.只选择中医B.受父母或者他人影响

C.西医疗效不佳或久治不愈 D.难以承当昂贵的西医药费用

8.在您看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可多选)

A.中医缺乏科学性B.政府投入不够C.中医药人才缺乏 D.中医药的经济效益低

E.宣传力度不够F.中医药院校得教育方式有问题G.其他__________

9.您认为今后中医药发展的前景?

A.十分好B.一般C.在艰难中曲折发展D.前景渺茫

10.您认为如何提高中医药在大众中的影响?(可多选)

A.政府每年拨出充足经费,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

B.积极开展中医义诊活动

C.多举行中医药相关的讲座

D.中医药传统技术演示

E.开放中医药博物馆

F.出版通俗易懂的关于中医药方面的图书、影视作品等

G.其他__________

11.您认为国家应该怎样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祝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篇2:当代青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调查问卷

况的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及接受情况,本次调查以安徽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为例,采用网络调查问卷(见附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69份,有效回收率86%,调查数据真实有效。现就调查结果作如下报告: 首先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程度及接受情况的现状作如下分析分析:

一、学生热情饱满 接触机会不足

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从心底的热爱,对民族智慧结晶的崇敬。但是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之接触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且许多大学生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矛盾。通过对国画,书法,民族乐器等传统艺术掌握程度的调查,18%学生有所掌握,51%学生学过皮毛,29%的一点不懂。因此我们看出,大部分学生确实有去接触传统艺术,但精通者却少之又少,笔者询问过一部分同学,都承认文化艺术的重要,但也表示实在无过多精力和良好途径去更持久深入的学习。因此,热爱精神饱满,但接触机会不足,是传统文化无法广泛传承的重要原因。

二、宣传力度不足

我们立足于大学现状,调查了大学生平时所读的书籍类型,知道他们在专业之余,大部分还是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经典作品。虽然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然而,我们学校对传统文化开设的课程却很少,这无疑让许多爱好传统文化的学生大失所望。调查同时显示,课外阅读、媒体等选项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与近年来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和课堂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在如今学业负担十分沉重的今天,大家仍不忘留时间于传统文化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针对以上调查得出的结论,对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程度及接受现状的情况,笔者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重视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

无论文科或是理科、文科,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课的设置,也可在大学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组织各种讲座和竞赛,并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学协会或组织,学校若完全采取自愿的原则,那么许多学生将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一旦向他们敞开教育的大门,凭借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定能让他们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没有兴趣到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传统文化中去。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们不仅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更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心。

二、着重加强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通过现场的感受,图片、实物的展示等多种手段让他们先受

到一种艺术的感染,使之成为艺术的感受者,继而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剖,使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民族文化艺术的种种特点,直至最后引导他们探寻蕴含在艺术之中的民族文化精神,领悟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整个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感知——认知——领悟的审美过程。这种接受艺术的审美方式,正是高校艺术教育有别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特点之一。通过多种渠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直接与间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接受民族艺术,热爱民族艺术,最终为我们悠久的中华民族艺术骄傲和自豪。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使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美质的熏陶。

三、政府要加强管理,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政府要加强对各种社会媒体的管理。不仅要对国家主流文化进行宣传,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同时有效控制 “西化”、“韩化”的泛滥,防止国粹变味和中国文化走样,在宣传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宣传国外优秀文化和新兴事物,有必要的话可以对各种媒体建立奖惩机制。资本的力量(权利)与现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形成一个十分庞大和有力的领域,因此,要借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娱乐节目来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来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小结:

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人们的心态也日益喧嚣和浮躁,同时,面对着外国的文化攻势政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显得

尤为重要。

篇3:当代青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调查问卷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山东农业大学东校区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在进行问卷调查时, 采用无记名形式, 随机发放问卷1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606份, 有效率为89.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 全面包涵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笔者围绕大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的认同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较客观地反应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了解

1.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体了解不深, 其中学生干部认知情况相对较好。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班干部、学生会成员或者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当被问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情况时, 有40%的人选择了“基本了解”, 29%的同学选择了“比较了解”, 还有21%的同学选择了“听说过”。而不担任职务的同学的认知情况相对较差一些:选择“基本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同学比例有所下降, 分别是24%和21%, 而选择“听说过”的比例增加明显, 达到了41%。

2. 多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始于中学阶段。

78%的学生是从中学阶段开始接触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其中31%从初中就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另外, 还有19%的学生坦言自己从进入大学以来才开始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认识并不准确。

当被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什么”时, 只有21%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 45%的同学认为正确答案应该是“民族精神”, 还有25%的同学选择“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正确答案。可见, 尽管许多大学生从中学就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并自认为对其有一些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认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1. 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对自己有影响。

在思想政治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后, 19%的同学认为这对我们的生活“非常有影响”, 40%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影响”, 41%的同学认为“影响不大”或者“没有影响”。这表明了大多数同学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自己的影响。

2. 大学生经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为的指导。

21%的同学“总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为的指导, 并表示从中获益。48%的同学选择了“经常”, 2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偶尔”。这个结果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理论思想。

3.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有着明确的看法。

在我们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看法的调查中。45%的同学表示“完全了解, 相信它可以指引中国人民繁荣富强”, 31%的同学认为选择了“对它有初步了解, 认为它很有道理”, 17%的同学“对它有初步了解, 但依然持怀疑态度”, 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遥远的东西, 完全不知为何物”。

四、大学生希望怎样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多数大学生经常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广泛。在我们的调查中, 60%的同学“经常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8%的同学“偶尔了解”。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积极接受, 并且乐于接受的。

2. 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践渠道更受欢迎。

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些多选题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渠道和方式。选择通过“新闻”、“网络”等实践渠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被调查者占了大多数, 分别有56%、50%。可见, 与一些传统的、理论性的渠道 (如:课堂、听报告、书籍) 相比, 被调查者更偏好于实践渠道。

3. 大学生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与此同时, 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在被调查的党员班干部、学生会成员中, 有78%的同学选择了“积极学习”, 有16%的同学选择了“顺其自然”。而在对其他同学的调查中, 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积极学习”, 25%的同学选择了“顺其自然”。

五、根据大学生的接受特点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几点建议

1.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调查结果表明, 47%的大学生通过政治理论课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中的重要作用。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积极进行教材改革, 丰富教育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 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 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教学方式上, 要坚持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尽可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认同度。

2. 要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 更要指导实践。与实践相脱离的理论必然不能得到我们的高度认同。调查结果表明, 41%的大学生并不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工作有密切联系。而分别有56%、50%的同学选择通过“新闻”、“网络”等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途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因此, 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两手抓,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认知。

3. 要充分发挥学生中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 在回答“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多少”这一问题时, 有31%的学生表示“听说过”。其中, 政治面貌是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学生所占比例依次为:11.3%, 4.5%, 0.8%, 0.6%。这说明学生中的先进代表———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远远高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要善于利用榜样的力量, 在深度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 用先进带动后进, 增强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阐述, 当前, 经济全球化, 教育国际化, 社会转型的复杂环境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情况和接受方式进行了调研。

篇4:对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意义,现状,对策

没有群众文化的深厚基础, 就没有经典文化的座座高峰。群众文化因为时代和科技进步而变化显著, 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把文化建设的根基牢牢扎在群众文化建设之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当然也是文化史的创造者。当今时代, 人民群众通过群众文化来实现“我的文化我做主”已经蔚为潮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认识群众文化的价值, 在群众文化的高度发展中, 让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和热情竞相迸发, 让群众文化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一、开展群众文化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创造和广泛参与的文化。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人民群众以强烈的文化追求, 用质朴本真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样式, 抒发感情, 寄托审美诉求和文化理想, 获得精神满足和文化认同。群众文化兴发于生产劳动, 植根于民间土壤, 汲取生活养分, 创造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艺术形式, 承载风俗教化, 传递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推动着文化进步。

群众文化是一切文化生产的基础。群众文化是一切文化成果的源头和母体。虽然文质代变, 文化有了文野之分、粗糙和精致之别、业余和专业之辨, 和专业艺术相比, 群众文化具有相对原始、通俗、简朴的特征, 但是, 没有群众文化的深厚基础, 就没有经典文化的座座高峰。群众文化和专业创作的源流、本末之序不容颠倒, 群众文化对于催生经典、涵养文明, 塑造精神家园、传承民族血脉的贡献不可磨灭, 群众文化在文化成长中的作用难以替代。

群众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 成为基础性的文化形态, 归根结底,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文化充分地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文化首创精神和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力量、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丰富多样的实践感受, 使群众文化持久地呈现鲜活面貌和旺盛生机。群众文化是文化繁荣的沃土, 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当之无愧。

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必然的和主要的表征。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群众文化的高度活跃, 让人民群众在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实现文化成果的共享, 体现着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目标。群众文化的发育壮大, 激发着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 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重视群众文化建设, 从而使文化发展立足于人民文化创造的基点上, 坚守在代表人民文化利益的方向上, 表现在群众文化的主体作用上, 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至为重要。

二、当今群众文化开展的现状

今天, 许多人对群众文化仍然存有不同程度地片面的理解和狭隘认识。主要表现为:只重专业艺术, 轻视群众文化的思想还相当普遍地存在, 认为抓文化工作就是抓专业创作, 看成果就是看评奖, 群众文化充其量是敲边鼓、跑龙套、当陪衬, 对于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的辩证关系, 对群众文化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还缺乏深刻理解;只看到群众文化在内涵、规范和技法上的业余、通俗, 而低估群众文化深层次思想艺术价值的偏见仍然存在。

事实上,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化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越来越强烈, 文化品位不断提高, 已经更多地从单方面接受文化转变为主动参与和创造文化, 热情表达着自己的文化主张。还有些人由于缺少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的准确把握, 不了解当下群众文化呈现的新气象、新特征, 对群众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形式单一落后、少数人唱唱戏、跳跳舞的层面上。实际上, 群众文化形式因为时代和科技进步而变化显著, 自主创造、张扬自我的手法更加千姿百态, 参与人群更加广泛和普遍, 特别是互联网、新媒体、新通信工具使群众文化和先进的传播途径、时尚的娱乐方式结合, 为群众文化开辟着新的广阔空间, 群众文化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诸多陈旧观念和文化偏见, 导致一些文化管理部门对群众文化重视关注不足, 投入支持不够, 缺乏精心规划部署和优先资源调配。一些专业文化工作者对群众文化热情不足, 在理论上缺少认真研究。在文化工作中忽视群众文化, 就会严重削弱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和深厚根基, 影响党领导文化工作的主动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尊重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出发, 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树立以群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建设新理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涵养万千、内容宏大、目标高远。其发展立脚点, 从根本上说, 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立场。坚持这个立脚点, 就能正确认识文化长远发展和全面繁荣的主体力量、发展根基和活力源泉。转变观念, 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和正确的文化政绩观, 把文化建设的根基牢牢扎在群众文化建设之中, 在群众文化的高度发展和长足进步中, 体现文化创造源于人民, 为了人民, 属于人民, 体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要在理论上对群众文化进行新的阐释, 在内涵、作用、目标、动力上赋予新的内容, 深刻理解群众文化对于人民共建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意义。

群众文化有自发性特点, 但是它的壮大和提高, 离不开政策资源的倾力支持, 离不开专业文化的精心打磨, 离不开全社会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把群众文化摆在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 把目光投向基层, 投向群众, 把宝贵的资源用于为群众服务, 把重要精力用于发展群众文化, 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 不遗余力地推动群众文化登上大剧场、大舞台、走进主流媒体、进入新的传播渠道, 让群众文化在高水平、高质量的展示平台上亮相生辉。要让那些甘为群众文化沐雨栉风、默默奉献的基层文化干部、专业文艺工作者和民间文化人才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要深入总结群众文化活动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优秀成果, 积极推广艺术性、时代性和广泛性更强的新活动载体和文化样式, 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 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是群众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 进一步推动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面向市场, 面向生活和群众需要, 创作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优秀产品,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和鉴赏水平。

群众文化的日益兴盛表达了我们的文化追求, 群众文化的日益兴盛, 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力量所在、标志所在、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皓亮.如何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大众文艺, 2010.9.

上一篇:无锡新能源展分析下一篇:九月初九重阳佳节敬老演讲稿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