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学习心得

2024-05-28

家校共育学习心得(共8篇)

篇1:家校共育学习心得

7月13日至17日,滑县致力于新教育的同行40余人远赴六朝古都南京,参加新教育第十七届年会。今年年会的主题是“家校共育”,三天的参观与学习,使我对家校共育作用有了飞跃性的认识。

通过听报告、观看特色成果展示、入校实地查看,我认识到,要想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让每一个生命都闪亮,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像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所讲“学校教育无论多么重要,它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家长看作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战友,利用家长各自的资源教育学生,正如美国麻省波士顿终身教授严文蕃教导我们,家长是学校没有的资源,要利用家长的长板补学校的短板。又如朱永新教授在主报告中所说家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是时间上的优势,孩子的日常只有6-8个小时在学校,而其余更多的时间在家里和课外。

二是情感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可以利用亲情和父母言行的示范性作用,对子女进行教育。

三是资源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学校的时空限制,利用所有的资源多种途径进行教育。

回想我校对学生的教育,在家校共育方面做的还不到位,没有做到家校协调统一,没有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应有的作用。仅仅体现在每学期期末的一次家长会,平时利用班级微信群、校讯通给家长发一些通知、家庭作业之类的信息。平时通知家长到校,大多是学生犯了错误,给家长告学生的状,让家长批评学生,立即纠正错误的。所以我们现在非常有必要反省自身的育人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家庭优势,携手父母,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实现家校共育的合力,达到教育的最大优化:

1、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

2、充分利用微信群、校讯通、QQ群等加强家长和学校的交流合作,达到资源共享。

3、开展家校互访活动。通过课程展示、节目展演等环节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学校动态。

篇2:家校共育学习心得

参加新教育年会,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从金堂到诸城,从诸城到栖霞,一路走来,忙并快乐着。回顾三次年会,一年一个主题,将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好的做法逐一的展示给新教育的同仁。而每一次参会都是对自己心灵的震撼。在年会上,我们不但能够聆听到不同地区对新教育的理解,了解到各地新教育的开展情况,亲眼目睹各地新教育的风起云涌,更是能够与新教育的专家老师零距离接触,聆听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报告,切身体会大家对新教育的执着和追求。

不知不觉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7年了,自认为自己兢兢业业、竭尽全力,可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情慢慢减退了,不是不喜欢这份工作,更不是懒惰的思想,是一个又一个让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在影响自己的那份坚守。时间久了,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多了,促使自己去思考这一个又一个自己不理解的事情。

习惯于学校的立场,我们不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习惯于老师的角色,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习惯于讲台上的统一,我们不能理解个体的差异。习惯于一个标准的评判,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不满。

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在坚持我们自己的不理解,其实是坚持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间久了,只会出现一个结果,那就是对学校和老师的不理解,普遍的社会现实是现在的老师怎么会这样,现在的学校怎么会这样?

两种不理解一定会在某个时间发生碰撞,碰撞的结果是更进一步的都不理解。

栖霞年会的主体是家校共育。作为学校和教师,我们的职责是育,是培育,是教育,我们育的是学生,是家长的孩子,是社会的人,说到底,我们应该在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家长、社会负责,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对教育的要求,这是根本和关键。其次是家在前,校在后,学校不能超越家,更不能替代家,主体是家,是为学生家庭负责。三是体现在“共”字上,育人是全方位参与的,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切不可替他而为之,何况我们根本不可能做到替他而为之;我们还可以把“共”理解为共同,是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是共同的目的,是共同的受教育对象,共同的前提是了解、交流和沟通,即了解学生,与家长交流和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篇3:家校共育责任之花

一、家校携手培育学习责任感

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 往往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是给家长或者教师学习的,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责任感没有养成, 因此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才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改变,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认识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教师就经常给学生播放一些励志的电影或者书籍, 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明白学习的意义, 由于是观看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辛苦求学的故事,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能够进行自由的学习是很幸福的事情。学校可以让家长在学生放暑假的时候, 带着学生到一些有名的大学进行参观, 让学生在大学生学术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被激出来, 从而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快乐地学习。

二、家校携手培育集体责任感

当前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久而久之, 就会在思想里面形成一种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思想, 学生往往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喜欢独来独往, 往往不知道如何来和别的同学来进行交往, 对于出现矛盾以后往往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 因此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对于这样的一种状况, 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在配合之下来使得学生逐渐改掉这样学习习惯, 让学生能够具备集体责任感, 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的时候, 能够具备向他人求助的能力, 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比如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到学校里面参加节目的表演, 在节目中有学生之间的互动, 也有家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 在家长和学生的配合之中来共同完成节目的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之间遇到矛盾的时候, 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来化解矛盾,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意义所在, 在面临自己的荣誉的时候, 要适当地来减弱自己在整个集体中的位置, 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节目的顺利完成, 不能够因为某几个人的原因而造成最后表演节目的不能完成, 经过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最后就顺利完成了节目的表演。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 学生就明白了, 每个人都是离不开集体生活的, 在集体生活中要具备集体荣誉感, 这样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三、家校携手培育家庭责任感

因为学生总有一天会长大, 需要自己去成长去生活, 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和家长就需要来相互配合, 使得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培养起来, 让学生明白, 在家庭生活中, 自己不仅仅是所有爱的接受者, 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还承担起来自己家庭的责任, 需要让学生在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时候, 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自己的父母。

比如在母亲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当天回家的时候, 来帮助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情, 让学生在帮助父母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对于家庭的责任。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让做, 此时教师就需要跟家长来进行沟通, 在沟通中使得家长明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地承担一些家庭事务是有利于学生的性格以及能力的成长的。经过沟通以后, 在母亲节的时候, 学生在自己洗衣服或者帮助家里做简单家务的时候, 家长就能够配合学生, 这样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一种付出的快乐, 在帮助家长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一种父母平时对于自己的关心, 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这对于改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家校携手培育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终究是有一天是要走上社会的, 并不是永远在教师和父母的呵护之下, 将来学生也是要承担起来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的。因此就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之下来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社会, 去看看社会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 能够培养起来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比如在周末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跟家长联系以后, 让家长带领学生去孤儿院里面去给孤儿院里面的孩子送礼物, 并且与那些孩子交朋友, 让孩子们去感受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和那些孩子经过比较之后, 学生就会看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 从而能够加以改正, 然后就能顾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一种社会责任。或者在学校的组织下, 学生可以走进社会去进行义演, 让学生以保护环境或者募捐救灾为主题来进行社会以义演,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来感受到世界上还是有许多的人需要帮助的, 自身的力量虽然很渺小, 但是只要伸出手去帮助的话, 就一定有存在的意义的。经过这些社会活动, 让孩子们感同身受自己身上的责任, 教师和家长要对于孩子的社会活动要进行支持, 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过多的限制, 家长和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承担起来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 从而对学生做好榜样, 对学生传递正能量, 从而保证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篇4:家校共育学习心得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理论 家校共育文化 教育

文化,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合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合、渗透,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維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班级管理中,探索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因为探索带给人的是开放的心态、学习的需要、超越的意向和成长的渴望。学习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愿景,而班级管理的共同愿景就是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这种共同的愿景能够创造出众人一心的良好势态,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能量。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倡导创造开放民主的文化,努力营造家长学习分享的氛围。笔者为家长推荐了维尼老师的《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一书,并倡导家长在班级QQ群里分享读书心得。下面是节选的三位家长的读书感悟。

家长一:“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在一点点缩小,虽然还有差距,但我知道有差距是正常的,毕竟我们不能完全读懂他们的世界,但至少她肯为我敞开心扉,给了我了解她的机会,总比关上心门好得多。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虽然在生活和学习中,孩子还有很多困难,但人生不就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吗?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也会收获更多。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会更加关注孩子的言行和心理,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二:“放过自己,放过孩子,我不焦虑他就不焦虑,我不倔强他就不倔强;同理,我阳光,他也就会阳光。我改变了,孩子也在慢慢改变,这个过程可能没那么迅速,但只要方向对了,什么事情都别慌,慢慢来,一定会有办法的。”

家长三:“目前我们两人相处时,孩子还不愿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根据维尼老师的指导,慢慢地融化他,让他能够把心里话说给我听。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以引导他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健康有序。给他足够的信任、陪伴、支持,我相信,孩子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教育不必只争朝夕,可以慢慢来。花朵花苞,哪一朵不好?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

笔者把三位家长的读书心得及时与《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的作者分享,获得维尼老师的点赞和转载。我在家长群里和家长分享:“教育路上,我们不孤单。教育不易,我们需要相互扶持,一路前行。欢迎更多家长分享读书心得,分享之后,就是财富,会影响更多的人,这也是功劳一件。”一名家长看了王奕妈妈的读后感说:“父母学会用认知疗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去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顺应孩子的心理去养育,这样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对我们有了信任之后,自然会合作,我们再去适时适当帮助孩子,顺其自然,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成人间的人际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另一名家长表示:“王奕妈妈是用心在读这本书,写得情真意切,天下父母爱孩子都是全身心付出,就让我们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用对方式,孩子会慢慢爱上我们的。”王奕妈妈回复:“受宠若惊啊!谢谢老师的夸奖,以后在孩子的教育上还要多多向各位老师和家长学习。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坚持学习,跟孩子一起努力!”

篇5:家校共育学习心得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六期学习心得1

孩子是天真纯洁的,孩子的大脑发育除了受到基本的遗传作用外,还与孩子幼儿时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长不让孩子认识到做出贡献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孩子在努力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成不了家长说的哪种人物,就会有沮丧和自悲感,严重影响孩子进取求知的信心。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下面就从自己的一些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中,分享一些树立孩子正确价值观的方法!

1、创造逆境,磨砺孩子的毅力

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可以制造一些挫折,考验孩子的毅力。

2、让孩子从克服小困难开始

对孩子的要求要严,让孩子克服困难,逐渐加大,而且必须坚持到底,直到有效为止。

3、发挥榜样的作用,启发自我锻炼

根据孩子的特点,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参加烈士纪念馆,阅读书籍等,让孩子学习典型人物,启发自我教育,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

4、爱和严结合正确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父母要恰当的爱孩子,必须将爱和严格统一起来。父母在行为品质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孩子当然会苦一些,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性格。怕孩子吃苦,过于迁就孩子,可能造成日、他们的任性、依赖性强的性格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吃不了苦。事实上,孩子将来幸福与否,更受其性格的影响。

5、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格的核心。理想是通过父母、老师、社会的启发引导,在孩子的内心逐渐形成的一种自觉追求,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规定目标,确定理想,并强加给他们。孩子单纯而幼稚,他们常常会因为读了一篇令其感动不己的文章而想长大了当作家,因参观了自然博物馆而想当科学家,也可能因为遇到一个可亲可爱的老师,便立志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当老师。对孩子这些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不同孩子不同优势的显现,再把他们逐步引向适当的方向。

6、注意从日常小事培养

滴水见太阳。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光讲大道理事不够的,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六期学习心得2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家长的希望和寄托。孩子的成长,牵动着我们的心,涉及全家的幸福。如何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个品行兼优的孩子,培养成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我们家长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家长的学习过程。如何做一名合格家长,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总结了一下,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榜样作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要为人师表。家长的表率作用与自身素质紧密相连。有人说:父母的素质就象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再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好习惯。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2、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常言道: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孩子求知欲相当强,他们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无形中使自己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我们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为孩子做好榜样,也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孩子一同学习也提高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知识。

二、严格要求孩子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相结合严格要求孩子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是辩证的统一,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不爱护孩子自尊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二者不能偏废。真正的严格要求来自父母对成才标准的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自身的操行修养;来自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的掌握及教育子女的艺术的运用。任何严格要求,即使是合理恰当的,但要使合理的教育变成孩子的意识行为,用简单生硬、绝对命令和急于求成的办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循循善诱,以身示范,时刻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才能使孩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憧憬未来,奋发向上。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是建立在相信孩子可以进步的基础上。对孩子应确信: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要相信教育的主导的作用,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儿童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重要相关因素。儿童的生存离不开家庭,家长首先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户条件各有不同,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还是可以做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还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玩,使孩子行动极受限制,这是不可取的。

四、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学习等,家长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为自觉遵守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基础。

五、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长应积极主动与教师取得联系,紧密配合教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首先,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规程、教育纲要和有关条例,配合学校及老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其次,要积极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最后,家长要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可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常规工作。

作为家长,能与孩子一同成长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增长了好多知识,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我们要为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努力!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六期学习心得31、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一生都在学习。因此,家庭教育并不等同于父母如何教育子女,而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如何在这个家庭当中自己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2、很多家长认为现在让孩子辛苦一点,牺牲眼前的幸福可以换得未来的幸福。人生的幸福是完整的,你牺牲了他花季时代的幸福,就谈不上他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而且成人没有权力替代孩子作出这种选择,牺牲他青少年时代的幸福。

3、不以自己的水准要求孩子。有两个内容,一是你是个成功者,那么不能硬性要求孩子必须达到和超过自己的水平。二是假设你的人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不能把孩子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陷的替补品。这是中国教育一个的问题,核心是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人。

4、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

5、不砸破核桃壳吃不到核桃仁,要让孩子适当吃苦受罪。

6、玩游戏不坏,关键是怎么玩。孩子在学校老师说了算,在家里家长说了算,只有在游戏里他说了算,所以他有积极性。游戏精神就是3个东西:活力、规则、创新,我们要培养这种游戏精神。

7、我也很热情地盼望将来我的孩子当副市长或者当市长,但事实上我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要走到这个岗位除了需要努力,也需要机遇,所以我要求我的孩子有一颗平常心。现在家长往往有一种想法,我自己在一个平台上非常好,我的孩子一定要超越我。这样的定位有的时候是很难达到的,这样对于家长、对于孩子都非常痛苦。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六期学习心得4

一个人的成长,父母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不容易的。做为家长,我们应从小对孩子进行有目的地系统性家庭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心态、坚强的毅力、应对困难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孩子的爱心。

个人只有学会了爱,才会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也只有有了爱,他才会处处注意别人的感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的过度呵护使孩子以我为尊,从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管吃呀玩呀,都只想到自己,这样下去,将来不堪设想。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我将街上一只没人要的小狗抱回家。我对孩子说:“人要学会同情,看到那些贫穷的、饥饿的、挨冻的、受欺侮的,要有同情之心。如果我们有能力,就要给予帮助。这只没人要的狗很可怜,你要好好爱护它。”儿子给小狗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小黄”。

儿子每次从幼儿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问:“小黄吃了没有?”他常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火腿让小狗吃,给他订的奶也让小狗喝,还经常自己收拾狗窝。下午放学后,引着小狗出去玩,在他的喂养下,小狗一天比一天健壮。儿子在养狗过程中,变得细心了、勤恳了,学会体恤别人了。过去从不干家务,现在回家吃完饭后主动抹桌子、扫地、倒垃圾,能够体贴爸爸妈妈的辛苦,给他买好吃的东西,他也非要爸妈尝了以后才肯吃。

在学校,同学的笔、橡皮丢了或有了什么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别人,老师夸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同学们都乐于和他在一起玩。看着这一切,我们喜上眉梢,看来对孩子一番爱的教育还颇有效果。一次在街上,他还主动把自己的零花钱掏给了一位正在向行人乞讨的残疾乞丐。我深深体会到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教育,使他们具有爱心,这样他们才会爱周围的一切,一个有了爱心的人对自己的父母一定也会有孝心。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教育,少给孩子一些溺爱。

二、要敢于对孩子说“不”。

当今孩子,我们家长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心肝宝贝,事事依从,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这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一遭碰壁,便会不堪忍受,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要有艺术。我们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使用的口头禅就是“不”、“不要乱扔东西”、“不许骂人”、“不许、”,其实这样直截了当地说“不”,对孩子是一种消极的限制,效果并不好,不仅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有时候你越是说“不”,他就越唱反调。

因此,我们对孩子说“不”,应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如我们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提醒孩子不要做什么的时候,可采取比较委婉温和的说法。如把“不要撕坏了书”改成“你小心一点翻书”,把“不准大声喊叫”改成“小声点说话才有礼貌”,这样委婉地说,语言亲切,孩子易于接受,还能使孩子知道自己怎么做,以免孩子做起来无所适从。

有时,我们想要孩子停止某种行为时,别让“不要”和“不许”脱口而出,可引导他们去做别的事,以代替现在的行为。如孩子对你的手机发生了兴趣,拿在手里当玩具,你担心摔坏了手机,那就拿几块积木来,跟孩子说,看你能不能拼一个大大的手机,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游戏上;孩子哭闹着跟你要某种玩具时,你可以让他看动画片,或者建议他给哪位小朋友打个电话,问问小朋友有什么可交换的玩具,还可以带他到外面走走。有时给孩子提要求时,要给孩子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要操之过急,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如不想让孩子再看电视,可说“你再看10分钟,然后睡觉。”提前告诉他关电视的过程,他心里有个接受的过程,即使不情愿,也不会反应太强烈。总的来说,我们对孩子说“不”,要注意艺术,但最好别让你的话里经常充满“不”字,要适度。

三,要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疼爱得不得了,啥事都想替孩子包办,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能害了孩子。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如孩子1岁多,刚会吃饭时,别怕他弄脏了,弄洒了,让他自己拿小勺子自己吃,他可能弄的满嘴满脸,甚至弄倒了,没关系,时间长了,他自然就会吃饭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让他自己洗脸,自己穿鞋、穿衣服,整理自己的玩具,这样他就会自觉养成动手能力,以后也能适应了社会。

四、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

现在孩子虽生活很好,但没人和他玩,长时间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或跟着大人转,只能使孩子不合群、孤独,影响孩子今后的交际,我们应有意识多引导孩子和同龄孩子在一起玩,可以给他们创造条件,如让他把小朋友引到家里玩,不要怕弄脏了、弄乱了家里的东西,这样的活动会使孩子学会团结,学会和别人交际,学会处理问题。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六期学习心得5

最近通过和家长交流,我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对于家庭教育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庭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特长班,吃饭就要应付一下,和孩子的健康相比,特长重要,还是健康重要?更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发烧打针的时候,不是让孩子好好休息,而是让孩子做练习题,孩子的身体比学习成绩重要吗?还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张嘴就说:“你看人家x,你怎么这么笨呢?”,或者是:“你真给我丢人呀!”等等,这些话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不利,孩子的健康重要,还是我们释放自己的情绪重要?

另外是良好的社会适应,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做些题,多学些特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孩子没时间和同学、朋友玩。我们应该冷静的想一下,孩子学习最终是为了生活,如果成了学习机器,孩子谈何生活?怎么让孩子学会相处,学会良好的社会适应。这些问题,我们在安排孩子生活和学习时,要统筹兼顾,要坚持健康第一。

二、家庭教育要人性化。

把孩子当成人,听起来难听,但做起来很多家长真的没把孩子当人对待。在和孩子交流时,大部分家长摆出家长作风,你要怎样怎样,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孩子是我们的宝贝,更是我们家庭重要的一份子,在处理家庭中的问题时,我们要考虑孩子的感受,要听取孩子的意见。

我曾经看到一位家长,在孩子学习轮滑时,由于轮滑鞋质量比较差,孩子本身力量又小,学习速度比较慢,这位妈妈家长一着急,过去就把孩子一脚踢倒。孩子是自己,还是家长长面子的工具,这位家长拿孩子当人看了吗?我们身边还有一个孩子,现在上三年级,家长每天让孩子练琴、学习,很少让孩子玩,现在看这孩子,不仅运动能力极差,个子很矮,而且心智年龄很小,基本不会和小朋友交流,我想这位家长没把孩子当人对待。在学校门口,我还看到过一幕,也是位妈妈走一步踢一脚孩子,孩子显然是有话要说,但家长不给孩子机会,愣是把孩子踢进了学校,我不知道这位家长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宝贝,还是把孩子当什么,起码不像是人。

作为家长,我们的确很辛苦,孩子有时也的确不听话,但我们在发火前一定尽量克制一下,尽量用平等的语气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因为他们是人!孩子也是她自己,不要把家长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因为他会很累!

三、家庭教育不能盲从。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特长发展上选择盲从,x学跳舞,参加了电视台的演出,我们也去跳舞吧!x学小提琴,参加考级了,我们也学小提琴吧!总之,是看到了别人的光彩照人的一面,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

我们家的孩子就是受害者之一,李怡萱四岁半开始学钢琴,其实她并不喜欢,我固执的认为钢琴对女孩子的气质很有用,就坚持让她练。李怡萱很喜欢画画,我以没时间为由一直没给她学习的机会,直到六岁半,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我才给她报了画画班。我身边也有位小朋友,非常喜欢画画,可是妈妈认为跳舞可以增强孩子的气质修养,一直坚持让孩子学习,孩子不喜欢是一回事,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受到的打击对心灵的影响恐怕是很难弥补的。在孩子班级排练舞蹈时,我看到很多学过舞蹈的孩子也不是特别出众,相反有的动作很不协调,学习舞蹈究竟是不是该成为女孩的必修课?(当然还有男孩的跆拳道。)我们在给孩子选择特长发展时,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和爱好,绝不能盲从,只有爱好了,学习才会持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很多家长看到一些家庭教育的文章,或者发在班级的帖子,或者听到别的家长的教子经验,经常感觉好就赶紧用这些方法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这些家长可能忘记了,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拿别人的办法扣在自己孩子身上,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习惯,在教育方法上绝不能盲从,我们要学的是理念,是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绝不是别人的操作方法。

四、家庭教育中身教胜于言传。

每一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没有任何缺点。孩子的很多缺点主要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我很想提醒各位家长,在你训斥、责备、抱怨自己孩子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怎么做的?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合群、太内向,那平时你和孩子玩的时间多吗?孩子有自己喜欢的群体吗?你给孩子创造孩子合群的机会了吗?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认真,你在处理问题时认真吗?在孩子学习时,你认真辅导了吗?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脏话,你平时说了吗?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讲卫生,那你平时怎么做的?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是出在家长身上,而且很多坏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所以家长朋友们真的要检讨自身的问题,习惯不是一天就养成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首先自己先做个优秀的家长。

李x参加了我的硕士论文答辩,当我答辩完后,答辩委员会和旁听的同学给了我长时间的掌声。孩子很骄傲,过后她问我是怎么做的,我就给孩子说了一句话:“不管干什么,都认真对待,争取做的。”孩子好像听懂了,也像没懂,但现在看自己的孩子,不管干什么的确很认真,很上进。

为了孩子,我们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因为,你给孩子说教一百句,也不如做好一件事教育效果好。

篇6:家校共育家长心得

今天是中秋节假后上课的第一天,距开学已过去三周了,孩子自升入四年级后,在学习积极性方面比起三年级的她真是判若两人。孩子的班主任王老师打电话给我,让我写一篇《育子心得》,以便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得以好转的外在原因。听到这里,我的心里真是感到无比惭愧。因为在教育孩子上,我自认为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从一年级起,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习惯上,我一贯只是言语告之,而不去严格督促,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孩子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孩子从一年级一直到三年级上学期,她书包里所有的书本基本上没有完好无损的,全被女儿亲手戕虐到一级到三级伤残不等。各科老师隔三差五的反馈给我说孩子的某个书本又莫名其妙的不翼而飞了。很显然,事情已经到了一种很严重的地步了,必须马上采取措施补救。现在想起来,我当时的想法真是很伟大:这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急需帮助!从那以后,女儿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我除了告诉女儿如何做,还要示范给她看,看着她去改正,耐心的去教她。做好了就给予奖励,不论是精神上的口头表扬,还是物质上的实际奖赏,说到就及时做到,只要许诺就一定落实,从不食言。孩子逐渐有了好转。孩子的坏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是很困难的,是需要时间的,也许三年级的下学期就是女儿转变的一个过渡期吧。孩子现在的表现虽然积极向上,但仍需要乘胜追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家校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

总之,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家长和老师有着极其重大且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家校联合,耐心正确的教导孩子,就一定会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

篇7:家校共育心得体会

孩子的教育一定是家庭和学习两方面共同发展,作为一个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家庭作业一定是一个挑战,孩子天性活泼,让他安安稳稳的坐在那里学习写作业无疑是一个难题,这时候家长得起到一个榜样和引导作用,每晚写作业,我都会陪在孩子身边,他写作业,我忙工作的事,我与孩子共同进步,让他觉得父母在陪伴着他,等他写完作业我也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陪他玩耍,陪伴对于孩子很重要。

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不以家长的想法强加给他,我们给孩子报兴趣班从来不会是我们觉得应该给他报什么,而是会问问孩子的意见,先问问孩子愿不愿意去,如果他不愿意我们一定不会强求他去,因为只有喜欢和热爱才能让孩子坚持下去,如果他不喜欢,就算他坚持下去心底里也会排斥。多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也算是给孩子的童年多添加一些色彩。

平等与孩子交流,耐心听取孩子的不同意见,有时候孩子的想法会给你带来惊喜,对于孩子犯错,家长不必太多激动或者吼骂,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犯错,家长应该起到引导并教育孩子知错能改就好,可以采用摆事实,明道理的说服教育,因为家长的脾气和习惯孩子也都会看在眼里。

篇8:家校共育学习心得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习自觉性;体验式教育

一、从家校共育模式的视角研究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体验式教育的必要性

(一)这是教育模式变革的迫切性所要求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老师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具有明显的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全面性等特点。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正面的、有效的、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1]。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是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把两者割裂开来,或者厚此薄彼,都有失偏颇。因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2] 不仅如此,家庭与学校处于同一个系统中,具有包括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有序性、协调性等在内的所有系统论特性[3]。因此,家庭与学校(甚至社会)共育模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这个模式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不仅是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环境,也是他们生活体验的主要场所。

(二)这是养成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求知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对学习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4]。因此,在养成教育的关键环节,即小学阶段,培养积极健康、强度适中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求知欲)。其中,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通常称作学习自觉性。其高度发展是人们认识到个人学习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促进他们勤学苦练。学习自觉性是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以及由于个人的学习成败而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等而逐渐形成的[5]。因此,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的教育,理应称为“学校—家庭”系统教育在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中最重要的外因组成部分。

对于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关乎态度和动机的教育,解决的是学习动力问题,而非学习方法问题。有效地发挥德育的功效,是学习目的教育的有力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6]。这一终身教育思想亦是学校与家庭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三)这是体验式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传统德育存在诸多弊端: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道理式的口头教育,而缺乏实践体验[7];重理性认知,轻情感交流;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引导;试图追求近似“真理式”的道德知识,并通过道德教育学的理论演变成的一整套操作规程“灌输”给学生,以期获得优良的道德教育“产品”。这种范式往往给师生带来了双重的心灵创伤,受害最大的则是学生。而对于正处在“具体运算阶段”[8]、以实物和形象作为思维对象的小学生而言,更会造成难以弥补、无法挽救的巨大损失。

体验式教育是二十世纪初逐步发展出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以体验为基础,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活动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9]。这种教育立足“以人为本”,导入“生活世界”,落在“知行统一”[10]。可以说,体验式教育是落实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养成教育的理想途径。

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体验式教育具有以下几大特点[9] [11] - [14]。

1.生活性和活动性。通过富有生活情趣,形式灵活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使抽象深刻的道理在活动中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引发出认知冲突,激起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最终自觉产生出巨大的内化作用,取得传统德育所收不到的效果。

2.平等性和主体性。一反传统说教式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每位参与者都是主角,没有烦琐的说教、陈旧的礼节。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

3.情境性和情感性。因为深入学生生活,有了具体的活动情境,关注到了他们的情感需要,才真正触动他们的内心。有了触动,才会有所行动。行动一旦发出,教育的实效性就达到了。

体验式教育的这些特点恰好完全符合对学生进行学习自觉性教育的需求。因为学习动机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就可以培养的,它需要教育者采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激发。

(四)这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所决定的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而言,虽然我们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设施、教育观念上都是一流的,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一些问题的现实存在:小学部学生大部分家庭生活环境优越、家长也非常有条件为孩子教育投入,但是普遍工作较忙,甚至有的学生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家长一、两次,都是和老人、保姆生活在一起,家长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加之我们是九年一贯制,孩子和家长也相对没有“小升初”的压力,孩子见多识广,胆子大,更难管理,自律能力差,在学校,老师好不容易立下的规矩,回到家中又“归零”了。具体到本班,较之于本年级其他班级,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偏多。也正是由于这样,本班学生相对乐观,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学习的内部动力严重不足,学习自觉性不强。体现在学习效果上,就是学习成绩较差。解决这个现实问题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要有效培养本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需要在家校合作的模式下,采用体验式教育的方式进行,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特定的现实教育意义。为此,作为班主任,笔者以本校五年级某班为例,在班级教育管理的实践中,从四年级到五年级上,开展了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体验式教育研究。

二、家校共育模式下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体验式教育策略初探

根据体验的方式,体验式教育分为:直观感受式、角色演示式、情境模拟式、游戏体验式、动手操作式、调查讨论式和社会实践式等几类[7] [9]。在进行班级教育中,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一定的教育契机,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一些体验式教育活动,以探索家校共育模式下培养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有效教育策略。

(一)直观感受型

直观体验型体验式教育,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图片资料,音像制品、文学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景氛围,让学生在情景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的教育方式[9]。

四年级上学期,通过提前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目标定位很不明确,很多人学习的榜样都遥不可及,例如“爱因斯坦”、“爱迪生”。学习心理学认为:榜样越具体,学习的动力越大。所以,与其让学生崇拜遥不可及的偶像,不如从身边的父母开始学习。我校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比较优越,很多人的父母或祖辈都是通过自身奋斗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如果能请家长给孩子写一份信,不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感受跟孩子进行分享,既有利于亲子的情感交流,又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笔者利用家长会的机会,提前请家长秘密给孩子写一封信,并秘密收上来。在之后的主题班会上,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声,学生在惊异中亲自打开并阅读父母写给自己的信,很多孩子深受震动,泪流满面,将班会的气氛推到了高潮。在后续的跟进观察中,那些触动较深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均有所转变,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此外,笔者还采用了每周给学生讲一个励志故事;每周的每一天记同一句励志话语,如“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班里张贴学生的书法作品,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张贴“感谢树”,制作展板,让学生用便利贴在“感谢树”上随时贴上自己感激的人,尤其要提到父母,并做全班分享等;带领学生看《养成教育》系列光盘,看完立即进行讨论,并让他们回家后把感受写在《综合家庭本》上;针对个别学生,我还在与家长进行沟通之后,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事后进行反馈。这些内容都要有家长的参与,如在记事中以父母签字的形式告知,并写上反馈的话语。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感”出情、“悟”出理是其追求的目标。在情感感悟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觉和思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知识与情感两者也在不断转换,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由于有了家长的参与,使原本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互动,变成了学校、家庭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二)角色演示型

这是指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充当某种角色,采用与角色相应的语言、动作进行表演、思维,使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存状态,从而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理解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更好地发现自己、改进自己,并容纳他人、理解他人,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9]。

当前,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效应,加之我校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421”的家庭比例致使家长对孩子无时不刻进行着精心的呵护,凡事包办、溺爱、纵容,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家庭给予他们的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潜意识里觉得学习也是父母的事情,因而缺乏感恩心和对家庭及自己的责任感。这是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诱因。为此,笔者利用寒、暑假和十一长假,设计了“做一天爸爸妈妈”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利用在家的某一天时间,跟父母或其他家人互换角色,亲身感受家人对自己的付出;与此同时,家长也做一天学生,重新体验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一活动的开展,每次都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既让学生深切体验了父母亲人对自己不辞辛苦的付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同时也促进了亲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

(三)调查讨论型

所谓调查讨论型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开展调查,让学生亲临现场搜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周围人和事物,去体会探求知识的乐趣,去亲身经历调查的过程,自主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9]。在实际开展的教育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笔者曾开展过一个系列家校合作的主题教育活动:第一,先分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请家长和学生谈谈学生在有关学习生活的哪些方面缺乏自觉自律意识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第二,继续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将归类整理好的学生和家长困惑逐条列出,请学生就自己最胜任的1—3个问题,现身说法,给出具体策略和措施;第三,将所有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本班关于学习和生活的《自觉自律小窍门》,彩打出来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角里,供学生互相学习。这种体验式教育,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体现了互助学习的精神,在班级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的“学会学习”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四)社会实践型

这种类型的体验式教育是指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进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方式[9]。在2012-2013和2013-2014学年,笔者分别在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年级,分别开展了给灾区孤儿捐献冬天衣物、给青海藏区贫困学校捐献学习用具的实践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所有家长和家委会成员的大力支持。两次活动进行得都十分顺利,学生的热情很高。在捐献之前,笔者进行了捐前的动员,捐献之后有反馈有表扬,孩子们深受教育。捐衣服和学习用具,看似只是献爱心,从侧面让学生感受奉献的意义时,也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感受到自己优越的条件更应该努力学习。此外,笔者还在班级开展了“我每天为家人做一件事”的主体教育活动。做一件事简单,坚持做好一件事却很不易,而真正的成功必定以持之以恒为前提。为了让“做一天爸爸妈妈”这个活动的效果持续下去,在该活动结束后,笔者马上给孩子们发了一张表,名为《我每天 》,旨在让学生坚持每天在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坚持性,这张表没有定期收上来,而是不定期询问学生和个别家长。大多数孩子都能自觉地坚持去做,少部分人被问到时面露愧色,提醒后还能继续坚持。

此外,笔者还在班级中进行了“回顾我的2013,展望我的2014”主体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开展的“中国梦,景山梦,我的梦”迎新联欢活动,提前下发问卷,让学生在家长的参与下,认真回顾自己在2013年的成长与遗憾,思考未来一年的努力方向,并作出具体计划和打算,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能力,以增强学习自觉性。

三、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在探索和实践家校共育的体验式教育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把握的问题,从而引发了进一步思考。

(一)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目的教育要与学生个体的学习成败体验相联系

前已述,学习自觉性是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以及由于个人的学习成败而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等而逐渐形成的。本研究过多注重了家校合作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成败的关注;即使有所关注,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性关注相对较少,使二者割裂开来,削弱了研究的实效性。

2.研究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规范性

虽然本研究是对家校共育的体验式教育进行了大胆、丰富的尝试,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划性,导致研究内容零散,无法形成合力;另外,由于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所以本研究还不具有实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系统性和科研的规范性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俊彦. 专家视点[N].长江日报,2012-4-21(6).

[2] 探究家校合作在德育中的重要性.[EB/OL].(2013-12-29).[2013-12-29]. Http://www.gwyoo.com/lunwen/jiaoyue/deyue/201102/417010.html.

[3] 洪永新. 从系统论看素质教育. 中外教育,1997:2.

[4] 张广建.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素质教育教育,2010.4:45.

[5] 薛晓峰.学习动机的概念以及分析.[EB/OL].(2012-6-14). [2013-12-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4ddee6010143vf.html .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5.

[7] 体验式德育教育.[EB/OL].(2011-5-17). [2013-12-29]. Http://edu.cnxianzai.com/hbjy/jiaoyuzixun/deyuyuandi/2011/0517/239048.html.

[8]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2007,97-105.7.

[9] 夏丽萍. 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思维逻辑支点及实施原则.现代教育科学.2009(3),20-24.

[10] 黄伟.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五种类型.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5,24.

[11] 陈德信. 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10:24-26.

上一篇:演讲稿教育下一篇:新员工礼仪礼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