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2024-05-19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精选9篇)

篇1: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题及分析前言: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为我院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的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我院团委决定对我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专题调研。此问卷针对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统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前出现的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 测试题及分析总结:1..请问您的性别? ( ) 统计结果:A. 男 B. 女 分析与总结:这次调研对象男女比例各为50%,这样更能反映这次调研的客观性更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从而使调研更有效。2.你认为一个人心理健康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统计结果:A. 处事乐观 B. 心平气和,乐于助人C.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D. 吃的下,睡的香分析与总结:通过这次调研发现75%的同学认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特征是处事乐观,心平气和,乐于助人;同时也有20%的同学认为吃的`香,睡得下表示心理健康,还有少部分人觉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心理健康。可见大部分同学都有正确的心理健康认识。3.目前大多数人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状态,请问您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清楚吗?统计结果: A.非常了解 B.有点了解 C.朦胧知道一点点 D.很不清楚分析与总结: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很多人的心理都呈现一种“亚健康”状态。但很多学生对于 “什么是心理健康”这概念不太清楚,了解的人很少。可见,学生在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4.目前您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可多选)( )统计结果 : A.学习压力大 B.就业压力大 C.家庭经济压力大 D.人际关系紧张 E.其他 分析与总结: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苦恼来自于几个主要的方面,有学习压力大 、就业压力大 、家庭经济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其中学习压力的大占28%,就业压力大占了33%。这两者是最主要的原因。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让许多学生对于未来能否就业产生忧虑,同时也带来了学习压力的增大。当然,家庭经济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5. 在您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 )统计结果: A. 郁闷 B. 抑郁 C.焦虑 D.敌对情绪 E. 愉快 F.充满希望 G.其他___ 分析与总结: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郁闷、抑郁、焦虑等不良的情绪,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加以改正。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向上。6.经过这么长久的大学生活,您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吗?( )统计结果: A. 满意 B. 不满意 C. 没感觉 分析与总结:由上表可以看出,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同学仅占20%,而大多数是没有感觉。对于那些不满意目前大学生活的同学,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实的大学生活跟他们想象中的相距甚远,对这样的大学生活感到乏味和无聊。

篇2: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

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着,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高三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尽快适应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都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

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信心等。究其原因,这与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惧、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等。那么,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就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了。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途径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2.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

跃人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4.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5.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当然,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四、结束语

篇3: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1 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的解释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症状, 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 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 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的统一体, 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与支柱。

心理健康是这样一种状态, 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 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 心理都不会失调, 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 包括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健康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 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 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 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 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 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当代大学生身上出现心理障碍, 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而引起的, 时间短、程度较轻微, 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 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 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两个方面。心理活动方面表现为感觉过敏或减退、错觉、幻觉、遗忘、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表现为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2 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

2.1 新生群体和毕业生群体

大学新生是毕业生高校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大学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全国高校都针对大学新生普遍开展了心理普查与心理建档。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毕业生的就业取向、择业观等都将面临一系列的改变。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 对未来充满幻想, 由于社会经验贫乏, 身心比较脆弱, 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 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心理活动, 甚至使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2 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网络群体。主要针对大学中网络成瘾者进行的研究。网络这把双刃剑对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了困扰。b.贫困大学生。研究表明, 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 人际关系敏感, 自卑和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在贫困生中较为普遍。c.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群体。高校大学生有很多心理负担, 同寝室里同学因生活琐事处理不当引起争端、同班级同学相处不合远离集体、同老师交流不当产生隔阂, 都是常见的现象。

3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量调查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不能很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 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 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和自立能力, 缺乏自信心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习方面的困扰长期存在

当前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第一, 学习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感、自卑感。社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 多数大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在刻苦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参加各类证书考试, 一旦考试结果不理想, 就容易产生挫折感、自卑感。第二, 学习动力不足。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求知欲望低, 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机, 学习热情明显缺乏。第三, 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够。有的学生虽满怀雄心壮志, 但碰到困难和挫折容易退缩, 不能持之以恒。第四, 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大, 等到期末考试才突击复习, 专业基础不够扎实。自学。

3.2 专业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达到良性互动

从教学环节看, 大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在对专业知识深入挖掘的同时, 并不注重对其中心理健康内容的挖掘;在作业评价上, 往往更多关注学生对某一问题回答的正确性, 而并不能了解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造成对学生作业评价的盲目性、单一性、标准化, 有时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3.3 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今天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严重,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为:很少关心别人, 与他人关系疏远;唯我独尊;猜疑嫉妒心强。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人际交往。另外, 缺乏交往知识和技巧, 导致一些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 导致孤独、自卑、抑郁等不良症状, 危害身心健康。

3.4 情感的困扰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在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相当普遍, 但由于缺乏经验与指导, 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陷入了各种各样的误区, 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有些学生感情把握不定, 易走极端、易冲动;有的学生恋爱动机不端正, 盲目随大流, 互相攀比, 或者为了填补空虚、寂寞而谈恋爱, 缺乏真挚的爱情基础;也有部分大学生因对性知识、性行为的不恰当理解而常常陷入苦闷和彷徨中, 经常出现恐惧、不安, 甚至失眠, 从而影响学习、生活等。

4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4.1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 排解心中忧难, 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4.2 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 做到心理问题早期预防

大多数院校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采用"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 防患于未然, 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4.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因为教学过程是以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4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 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 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 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现状、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分析, 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策略[N]中国青年报2001-12-4.[1]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策略[N]中国青年报2001-12-4.

[2]马建青,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索[J].中国心理卫生, 1998 (12) .[2]马建青,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索[J].中国心理卫生, 1998 (12) .

篇4: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关键词 发展性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就业压力、学习问题、恋爱情感波动、人际交往困难等存在着深浅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案例介绍

学生王红(化名),女,21岁,在大二下学期即将去医院实习。王红非常渴望去北京的医院实习,于是刚刚得知北京某医院要来就第一个报了名,并且在面试那天还精心准备了一番。但最后的结果却让王红大失所望——她没有被选上。当天晚上,王红就在宿舍哭了很久。之后又有其他医院前来招人,王红要好的同学都劝她再去试一下,但王红根本不愿去,她觉得自己根本不行,再去面试肯定也被刷下来。自此之后王红一直情绪低落、茶饭不思、有时候自己还默默的掉眼泪。后来发现一向遵守纪律的王红多次旷课。

二、案例分析

(一)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日趋成熟但仍具有片面性。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真正成熟,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获得成功时会极度自信,可一旦遭遇挫折,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2.大学生自身存在多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双重矛盾等等。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对事物都会有自己一个想当然的认识。然而理想与现实常常是不相符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不足,当他们发现现实远非自己所想象的那么美好,自己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出色和伟大时就会引发很多心理上、情感上的苦恼,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同样,王红也具有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她仅仅因为一次面试失败就改变了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很失败、很没用,不敢再去尝试,甚至出现了自暴自弃的苗头。

(二)抗挫折能力亟待提高。

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是渴望独立的、渴望获得成功的。然而,自幼在“温室”里长大的大学生,在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当学习、生活、情感上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由于找不到一个合理的排泄途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困境和挫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在内心积蓄、发酵,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80”、“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她们身上倾注了更多的爱,大多数孩子从小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让他们失去了体验挫折的机会,也因此降低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无所适从、倍受打击、甚至一蹶不振。

三、具体心理辅导措施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为了解决王红的问题,需要与她进行细致的沟通交流。首先,让她尽可能地倾诉,通过宣泄的方式将压抑在内心的负面情绪首先释放出来。宣泄是处理情绪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通过宣泄减少、排除它们,不受它们的伤害。并且,只有对情绪适度宣泄之后才能较理智、合理地处理情绪。当王红尽情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可以采用开放式提问、共情、解释等心理咨询技术,表示“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感受”,“有很多同学也遇到了像你一样的情况”,尽可能地拉近与王红的心理距离。之后,向她介绍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成熟、矛盾心理等一般心理特点,向她解释为什么她会出现一系列的负性情绪。

(二)合理情绪疗法。

王红的心理问题表面是因为面试没有通过引起的,实际上却是由于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因此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来解决王红的心理问题。首先向王红解释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才能改善自己的情绪。王红也有不合理的信念,如“我必须获得成功”的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地认为“一旦失败自己就一无是处”、一旦不好的事发生了就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需帮助她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实现助人自助。

(三)提高抗挫折能力。

通过事件分析可以看出,王红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这也是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需要鼓励王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鼓励她积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以适应即将开始的实习、工作等生活。抗挫折能力的提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认识到挫折的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其次,要看到挫折的两面性。挫折的确会给人打击,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抵抗挫折,获得经验和知识,增长才干,变得更加成熟;最后,当挫折真正发生时,可以有几种办法加以克服:积极面对;适时调整期望值;接受自己;精神宣泄。

四、案例启示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和学生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但遗憾的是,现实中仍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一提及心理辅导,就认为是对心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甚至有学生把“做心理咨询”与“心理有毛病”等同起来,当个别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和情绪波动等困难时,不愿、不敢、不懂向老师和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寻求帮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还有一些学生工作者虽然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不多,认为所学到的心理咨询知识仅仅适用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自己的班级没有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认为心理咨询知识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心理健康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多数学生获得心理发展、心理成熟,而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导的模式已成为我国各高校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

促进个体成长、学习和发展是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三个重要目标。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所有发展中的个体,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建构,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心理健康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助人自助”,帮助学生获得心理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途径是比较广泛的,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做心理测评、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创建心理辅导网页、团体咨询等。

(三)完善DPI三维模式。

DPI三维模式即心理发展—心理预防—心理干预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际心理学联合会早在1984年就曾指出:“心理教育强调发展的模式。其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预防的实质则是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免疫力,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会适应环境,防患于未然。而心理干预则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干预的重点是矫治,是纠正与治疗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常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育运作机制,要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遵循DPI三维模式,集心理发展、预防、干预为一体,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工作不留死角。

五、结束语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1/4以上,最高时期达34%。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而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高校和学生工作者,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责无旁贷,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念、方向和方法,才能避免事倍功半、劳而无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善人格,真正帮助学生从容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赵璇,王晶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结合长效机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2]何晶.建立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冯春,辛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PI三维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篇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结果,性别上有差异的是嘲讽型幽默风格(t=-3.86,P<0.01)和自贬型幽默风格(t=0.04,P<0.01);亲和型幽默风格在学科类型上有显著差异(t=-2.03,P<0.05);嘲讽型幽默风格在年级上有差异(F=4.595,P<0.01);在心理健康得分情况上有差异的是在嘲讽型幽默风格(t=3.47,P<0.01)和自贬型幽默风格(t=5.59,P<0.01);亲和型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自强型、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存在负相关。

关键词:心理健康;幽默风格;相关;研究

大众眼里常常把幽默看成有益的,然而,支持这一观点的理论却少之又少。

近年来有研究者指出并非所有的幽默都对身心有益,像敌意、挖苦、嘲讽或者黑色幽默以及病态笑话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值得令人怀疑[1]。

有亲和型、自强型、嘲讽型和自贬型四种幽默风格。

亲和型幽默风格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是用来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幽默。

表现为亲和型幽默风格的个体是以一种可容忍或者可接受的方式与人开玩笑并娱乐他人;自强型幽默风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保持幽默,即使面对困境也会以乐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嘲讽型幽默风格是指讽刺、批评和嘲笑他人的,个体在表达幽默时不会顾及对方感受,一味通过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会引起他人不满的情绪,不利于产生良好的交往,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自贬型幽默风格是指个体过度自嘲和贬低自己以及负面情绪的防卫性否认倾向[2]。

提升自己的幽默感,可以有两种后果:一种包容自己并且对他人无害,增强了吸引力,也提升了健康水平;另一种是以伤害与他人关系为代价的幽默。

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龄不同思考问题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思维不同采用的幽默方式会不一样。

研究可以关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龄的大学生在幽默感上存在的差异。

研究大学生的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让个体正确使用幽默,从而达到真正的心身健康,为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积极的幽默风格提供依据。

幽默可以给他人带来欢乐,更容易和别人相处,可以很好避开交往中与他人的矛盾。

幽默还可以使人产生积极情绪,使个体更愿意接纳自我。

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使学生保持乐观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工作。

将大学生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各个方面寻找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篇6: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盲行。

将参加活动的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先蒙上眼睛,另一组分别选择同伴,然后由组织者选择路线前进,行进过程中不可以说话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然后交换再做一次。

通过分享大家在行进中的感受,然后引导大家懂得信任的意义。

2,生命之重。

让参加活动的成员每人用笔在纸上写上自己的20种身份,比如我是哥哥,班长,团员,男朋友,党员,儿子,朋友,孙子,等等。。然后将20个身份舍弃10个,再舍弃5个,再舍弃3个,再舍弃一个。引导大家思考对于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3,假如生命还有三天。

让参与活动的成员在纸上写出假如生命只有三天大家会去做的事情。然后进行彼此之间的分享。其实每个人都有遗憾,也都想去挽回,只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去做,与其等到那个时候,不如现在就去做。

主题班会的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仅有生理卫生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心理卫生,才能增强身心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生活节奏更加紧张,威胁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部分在校大学生们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

一、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因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完成学业等问题,而患有心理偏离、孤独忧郁、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比例接近30%。为什么会有如此高比例的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笔者认为,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

变时期,这一阶段中,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当这些矛盾冲突存在的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易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由于国内外学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异,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迄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正如Kaplan L.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

[1]。

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就已经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整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郁景祖,1995)。从1949年WHO健康定义到1989年对健康概念的重申与解释,健康概念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含义,健康研究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方面拓展,涉及学科向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推进,单一健康模式转向多元健康态度,大健康观取代小健康观,整体健康观取代局部健康观,现代健康观取代传统健康观。考虑到其中“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前提作用,我们仍可认为WHO的健康概念仍是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核心的。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定义,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

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较为广泛的关注。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焦虑、抑郁、攻击、退缩等大量具体的心理问题,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建立诊断其心理问题的标准与评估工具。探讨个体自身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并发展了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技术。目前,国际上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重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所处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采用综合干预来矫正学生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智力、焦虑、抑郁等领域,主要揭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现实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和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者考察了家庭、同伴等对学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内向型心理及对攻击型、违规、适应不良等外向型

心理问题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与性有关的适应不良等。从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

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由于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据调查,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72%,“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占60.3%。

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青年学生内心的冲突而心理失调。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卫生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3.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单相思而苦恼、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4.与求职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自

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不少应届毕业生对这种新的变化不适应而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

5.其他。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出国留学、余暇生活、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

综上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几乎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而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个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又有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外在原因。

其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生理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的遗传、生物化学、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此外,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2)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有着正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也常常成为其心理障碍的动因。这

些矛盾使他们经常处在情感波涛中,长期的内心矛盾或者内心矛盾冲突强度过大,使他们心理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心理与生理上的疾病。其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受个人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不幸的生活事件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影响。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7: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攀比心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的发展,整个社会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物质化,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改变。目前,社会上消费攀比之风盛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社会接触更加广泛频繁,使得校园虽说是“象牙塔”,也没能摆脱攀比强劲之风的影响,且有趋强之势。

如一案例描述:各大高校开学前期,很多家长都选择为孩子添置笔记本、手机等数码产品,而在北京著名的数码 产品销售中心,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中年母亲蹲在墙角低头不是抽泣,女儿却在旁边满脸怒气,数落母亲一通后,女儿不耐烦的喊道: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销售人员向周围人解释说,因为女儿即将去外地上大学,准备来买iPhone4s、iPad3和mac book,可是这三件套加起来价格超2万元,让工薪家庭的母亲真的吃不消。也可见攀比之风甚烈。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数码产品日益成为个人必备的产品之一,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人毫无经济收入,完全依赖于父母家人,选择什么档次的产品,自然要从家庭的经济条件出发。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大学生盲目攀比,如案例中的女孩,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允许她拥有苹果三件套,但她为了与同学们的攀比,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对于她自身的成长也是毫无帮助。

我们需要知道,攀比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也是在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时尚的东西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比你好,从而获得心理满足。而当代大学生的攀比所秉持的则是一种“求上心态”,一种想要满足的心态。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在攀比意识的刺激下,大多数学生会经常处于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中,容易使自己时常处于焦躁、不安的情绪中,久而久之,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近年来心理专家提出了一种心理症状—— “攀比恐慌综合症”,而且发病人数正在大幅度增加。“攀比恐慌综合症”是一种特有的心理疾病,轻度患者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失眠等症状,重则有可能出现血 2 压、血糖升高,心律不齐,脑供血不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脑疾病的发生。攀比还会造成人的心理扭曲。少数学生为了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不惜挺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引发大学生犯罪问题。

而解决方案我认为我们需要从学校方面与家庭方面下手,学校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一方面要狠抓学风、校风建设,净化校园环境,利用德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渗透,潜移默化,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坚决取缔校园内的盈利性质的网吧、娱乐场所。逐渐增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的政治理论课程的学分,改进学习模式,积极开展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立性消费。鼓励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赚钱的不易,对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进行反省,从而使他们学会自立,成为自信、自强,有责任心的人。另一方面,加强辅导员及教师队伍建设,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入手开展思想工作,进驻学生的宿舍,关心大学生心理问题,用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来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和竞争意识。通过“以身施教”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弱化攀比盲从心理。同时也需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培养一批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高素质辅导员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动深入学生中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家长方面,家长要把好大学生消费的尺度关。一方面应该有正确的心理和行为,合理供给子女开销。不能一味迁就,应作到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各类费用,从思想上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另一方面,应本着对子女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自身不健康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使之科学合理的消费,提高消费质量。另外,也要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子女在大学的状况,不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能力,要注重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对于学生自己,则要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可以经常对自己进行鼓励。尽可能的纵向比较,减少盲目的横向比较。注意个人的历程比较,而减少自己和他人无谓的比较,正如“我只和自己比”。增强自身实力,克服负性攀比。自信心是建立在自己的实力上,应不断挑战自己,完善自己。同时,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摆正心态,养 3 成良好的消费心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理性的做事。通过自我教育,突破认识局限,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学会不卑不亢,学会以和平的心态面对现实。改“不良攀比”成“合理比较”,找到正确的参考点,全面提高自己。

篇8: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阶段是每个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 也是由学校迈向社会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的心理发育逐渐成熟, 但也容易发生强烈的变化, 进而出现心理问题。目前,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总结如下:

一、对大学生活的不适感

这种状况往往表现在刚刚升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身上。大一新生经过高考的激烈战斗, 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涯, 而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自由了”。这种自由往往让大一新生不适应, 他们适应了高中阶段处处有老师提点的生活, 初到大学校园的自主生活往往让其感觉自己好似“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心理适应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能调整好自己, 越飞越高, 相反有些学生就会迷失了自己, 不知该如何生活学习, 在心理上出现情绪低落、茫然和彷徨的状况。进而容易沾染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气。这些都是新生班主任尤其需要注意的心理问题。

二、生活上的差异感

一个班级的同学由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独生子女学生组成, 这就决定了班里每个同学都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气质形象、文化背景等, 而独生子女普遍具较强的自我意识, 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缺少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 尤其是单亲、重组家庭或家境贫寒的学生, 其自我保护意识强, 经常把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因而他们比正常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他们进校后, 家境状况较好的学生, 他们高额消费支出使家境贫寒的学生相形见绌, 造成家境贫寒的学生心理不平衡。伴随着人际交往的复杂化, 他们难以应付并且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常常封闭自己的心理, 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陷入苦闷中, 感觉内心孤独、焦虑、自卑。

三、人际交往上的孤独感

大学给学生的第一感觉除了相对自由之外, 莫过于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了。于是, 学生往往需要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来应对这种生活。他们除了需要与老师交往, 与同学交往, 并逐渐从校园伸向了社会。在此过程中, 寝室矛盾、同学矛盾、与家长的矛盾等也随之产生, 大学生交往难问题渐渐显现。如今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 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他们往往自我意识较强, 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缺乏包容心与忍耐力, 这就使得其人际关系容易紧张, 进而使其较难融入集体生活。而此时, 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普遍渴望与异性交往, 但其心理成熟度却不高, 此时, 如果不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很多同学在追求甜蜜爱情的同时忽略学业, 在爱情面前不能理性的把握是非观念, 承受不住失恋或者其他感情挫折的打击。这个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尤其需要重视的。

四、就业升学压力的焦虑感

六月份应该是被绿色包围的颜色, 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却无心欣赏, 因为这时他们普遍被高强度的就业压力所折磨。在理想与现实、专业与爱好、爱情与面包、职业与地域、薪资待遇与专业等方面均感到无从选择。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被选择的被动地位, 有些学生为了找工作 (考研) 而经常逃课, 有些学生单纯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过分突出自我。过高的择业定位往往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差距, 从而容易给其造成强烈的心理落差。于是很多学生为了增加工作筹码, 拼命的考取各类证书, 生怕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都容易造成焦躁不安、逃避、自卑等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来解决:

1、开展大一新生心理辅导, 完善学校心理辅导的机构设置

现今高校普遍具有心理辅导等机构, 其开展的心理咨询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积极的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应该从大一新生开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采用例如“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在线心理小课堂等手段, 针对不同心理症状, 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防患于未然, 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有针对性的辅导, 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教给大学生适应学业上的、生活上的、人际交往上的各种压力, 学会自我调节。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情感交流小站、阳光心理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排解方式, 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3、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就业 (考研) 定位, 积极灵活的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很多大学生在经历艰难的就业过程之后容易产生沮丧、失落、自卑、逃避等心理。因此, 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辅导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1、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工作定位。就业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过程, 在大学生选择工作岗位的同时, 工作单位也在选在他, 而“僧多肉少”的状况就造成了工作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时, 应根据自身状况对自己建立正确的定位, 弄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区别, 用自己的能力去找工作而不是用兴趣去找工作。2、正视就业困难, 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和障碍, 学会自我调节。3、积极准备, 积极竞争, 灵活就业。俗话说, 条条大道通罗马,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在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上, 要引导学生从做好求职简历开始, 全面了解所要应聘单位的状况, 掌握面试问答技巧等。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就业、回乡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

总之, 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另外,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适时的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 这样就能更加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参考文献

[1]姜俊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知识经济》, 2010.20。

[2]廖莎:《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世纪桥》, 2011.15。

篇9: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1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智力正常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而大学生一般智力都比较优秀。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

1.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人会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学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客观,既不妄自尊大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而甘愿放弃可能发展的一切机会。自信乐观,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不苛求自己,能扬长避短。

1.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未来和生活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1.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

1.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现。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们的所思、所做、所言能够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1.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处理和任何环境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能使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1.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上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复杂的问题时,常常出现内心矛盾冲突,造成心理发展失衡。大学生常有的矛盾有:①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②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③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④轻松感与紧张感的矛盾;⑤强烈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处在转变阶段的大学生出现以上的心理矛盾是过渡时期具有的正常现象,这些矛盾中同时蕴藏着转变中的真正起步。大学生应正视现实,勇于探索,调整情绪,重振精神,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冲突过于激烈和持久,众多的心里困扰势必会给学生带来焦虑、孤独、自我拒绝等心里状态易导致压抑感,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妨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1主观原因。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所以,大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和在所难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心里发展历程中,学生在大学期间面临巨大的心理发展课题,他们要在自我接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社会责任等方面不断取得经验和发展的基础上,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真正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而全面成熟起来,并最终树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可见,大学期间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而大学生们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很容易产生适应不良,从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3.2客观原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大学生出自的家庭较少是放任型的,而以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者居多。前者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心理倾向;后者导致冷漠、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倾向。同时,长期以来,中学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致使学生的许多青年期发展课题延缓到了大学,心理素质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无形中又增大了学生在大学的成长负担,这主要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差、过于单纯和幼稚、情绪不稳定、性格懦弱、意志比较薄弱、挫折承受力低,等等。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负担过重、专业选择不当、大学生活不适应、业余生活单调等因素,加上大学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四、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4.1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根据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选择适当时机举办,如新生进校时的“从中学到大学的新生心理适应”;考试期间的“考试焦虑及其消解”;毕业生离校前的“走上社会必需的心理准备”,等等。这类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一般较受大学生的欢迎。

4.2善用校园媒介。通过校内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校刊、板报、广播、学生组织的交流刊物。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也可以编辑一些专用的小册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

4.3善用师资力量。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很重要。严格地讲,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影响面更大:一方面,它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另一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若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必然会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学生。因此,学校应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4.4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助人工作。它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协商、指导过程,帮助求询者达到自助目的的工作。对于那些心理行为属于正常范围的人,咨询所提供的新经验可以使他们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干;对于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社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会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个别面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

结语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强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开发心理潜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同时提高个人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加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每个立志成才的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参考文献:

[1]刘盛贤,赵岚.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茶文化征文下一篇:什么是日记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