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 合力打造桓仁美丽家园

2024-06-29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 合力打造桓仁美丽家园(共3篇)

篇1: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 合力打造桓仁美丽家园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 合力打造桓仁美丽家园

————桓仁满族自治县环卫处事迹材料

县环卫处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县授予的集体荣誉称号30多项。其中被国家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授予“全国环卫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被辽宁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被本溪市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被本溪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模范职工之家”。有14人分别获得“全国环卫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城市美容师”、“省城乡清洁先进个人”、“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这些殊荣不仅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发展赢得了荣誉,更是对我县环卫处全体干部职工合力打造桓仁美丽家园的最中肯的评价和直接的表述。

以人为本 完善四大体系建设

环卫处现有员工438 人,其中合同制和临时职工共有384人。承担着县城各项保洁面积达213.5万平方米,每天负责垃圾清运量达120吨以上。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环卫处以人为本,把培育一支有业务素质高、工作作风硬、服务水平优的职工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长期坚持不懈。为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环卫处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不断提高素质提高工程,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团队体系、文化体系、监督体系建设,更好地形成了职工共同遵循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奋斗目标。为开创环卫管理事业新局面,保证环卫工作的落实开展,领导班子在管理职责的基础上,挑选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组成环卫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对各项工作实施有效监督管理。为提高全体职工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环卫处紧密围绕工作中心,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定期组织职工开展政治思想理论、职业道德规范等学习活动,不断增强全体职工的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风尚。在弘扬环卫精神中,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通过树选先进班组和先进个人典型,进一步培育职工无私奉献、服务至上的忘我精神,更好地推动创优争先活动开展。同时强化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职工文化和业务知识培训,促进环卫队伍整体文化知识的提高,使职工适应工作需要。注重学习环卫法律法规和业务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进一步夯实政策和业务基础。强化对外宣传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环卫工作动态、环卫工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宣传出去。为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环卫处建立了活动室,并定期组织职工开展文体活动。

创新管理 改善环境卫生质量

环卫处始终把改善环卫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放在工作首位,从强化和规范内部管理、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入手,努力改善环境卫生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班子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并根据我县城区街道保洁工作实际,合理安排作业岗位和人员,加强岗位监督管理,保证工作需要。同时,强化精细化保洁机制,提高清扫保洁质量。严格按照环卫的作业规范标准和考评办法,加强日常业务检查和工作目标考核。加大环卫监察检查力度,实行全天候、全时段监控,确保大环境卫生质量常态达标。完善各职能股室管理制度,规范各岗位职责及日常工作标准,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和环卫作业人员的责任意识。环卫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实行保洁定路段、定人员、定职责的管理方式。抓硬件建设,创建优美环境。按照优良秩序、优美环境的要求,科学规划、全理布局,确保单位和外部环境同样达到规定标准。积极做好安全防范和综合治理。签订责任状,实现了重大人身、设施、火灾、盗窃等责任事故为零,刑事案件和违法违纪事件为零。

奋发有为,开创环卫管理新局面 为健全和创新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环卫处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了内部分工,细化和分解了保洁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用工制度,精心挑选思想正、体力好、吃苦耐劳的人员充实一线劳动。同时,加强重点区域的工作力度,确保保洁质量达标。加强对公厕清掏保洁力度,做好消毒灭蝇工作,提升公厕环境卫生。环卫处还针对季节和节假日及各区域特点,合理布局,保证日产日清。加强居民区、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保证居民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加强施工工地环境卫生的执法监管。加强车窗垃圾管理,增强司机和乘客的公德意识,减少从车窗往外乱扔垃圾造成的污染和可能带来的伤害。环卫处努力为社区和职工多做好事实事。在帮扶社区、帮扶农村、帮扶困难群众等方面,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关爱职工上,环卫处通过积极努力,使环卫工人的工资逐年提高;为符合条件的职工交纳了“五险”;建立了辽宁省第一家环卫工人慈善工作站;率先建立了县级城市环卫工人休息站;每年都为全体环卫工人做全面身体检查;夏季为一线保洁员发放防暑降温饮料。多年来,环卫处的管理水平始终处在省县级城市的前列,我们有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完成县委、县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被视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的四大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是建立美丽、健康、生态、和谐的文明社会;发展规律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模式是节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发展目的是为了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生命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绿水青山”形容生态文明,用“金山银山”形容经济发展,把生态和经济的关系比作“两座山”的关系,根本就在于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当前,生态文明在全国上下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立足点在什么地方,还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我认为,中国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关键要看乡村,特别是看乡村的美丽宜居、和谐发展的程度。

1.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没有乡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城市或者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中国的生态文明源于乡村,早在农耕时代,陶渊明就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来形容生态文明。虽然时隔千年,但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美丽宜居,仍有很多共存共通之处,都是在追求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健康、人际关系融合、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由此可见,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入手,推进生态文明、丰富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明,既传承了历史,体现了乡村淳朴的民风和自然风,也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2.乡村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生力量

工业革命以来,占全球人口15% 的少数发达国家,以50% 以上的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虽然物质财富成倍增长,但生态和人居环境却日益恶化。我国虽然尚处于后工业革命时期,但按照《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里夫金的说法,中国人均资源不足是长期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全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雾霾天气反复出现,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发展方式的转变告诉我们,必须要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依赖。而乡村恰恰适合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循环发展,是节约能源资源的有生力量。引导乡村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优化乡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为例,我国每年生产的6亿吨秸秆中就有3.5亿吨可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来使用。2010年,我国转化为燃料的秸秆就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000万吨。既促进了秸秆的资源化、能源化、工业化、生物化利用,也带来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收益,也为农户提供了炊事取暖等便利,同时使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3.乡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是超过近8 亿的农村和乡镇居民的主要生产生活聚集地。近年来,我国农村和乡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也出现了一些示范镇和新农村。但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不完整不配套、村容村貌不整洁、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一些地区,因为工业污染,造成乡村生态环境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40%的行政村没有集中供水,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庄只有35%,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只有9%。因此,必须认识到,农村、乡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改善对小康社会的建成影响很大。如果守不住绿水青山的生态底线,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不仅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难以实现,也会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

4.乡村是扩大消费的广阔市场

中国乡村市场是“埋在土里的珍珠”。乡村消费市场总额每年可达3万亿元,而且每年的实际消费能力还在不断增加。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提高城镇和中小城市的集聚能力,不但可以拓宽农村劳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拉动乡村消费市场,带动家电、建筑、运输等相关行业发展,特别是带动互联网、电商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去年农村地区有7700万人在网上购物,同比增长了41%,比城市增幅高出了24%。目前,阿里巴巴计划在未来3—5年内投入100亿元,建设1000个县级消费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消费服务站。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内需急需释放的情况下,扩大乡村、小城镇的消费,无疑是拉动国内消费的增长点和亮点。

二、要抓住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展的好机遇

按照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但光有指导思想不够,还必须落实在行动和把握机遇上。

1.政策机遇

中央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高度重视。今年5月、6月、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农村的三次调研中,都提到了“美丽乡村”。除此之外,“美丽乡村”还多次被写入中央1 号文件等中央重要文件,成为中央和国家一系列会议的主题。如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实践层面,住房城乡建设部、环保部、农业部,都先后开展了美丽宜居村庄、生态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试点,浙江、贵州、辽宁等地也正在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浙江省安吉县,出台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用10 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由此可见,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对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2.城乡统筹机遇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只是在乡村多种几棵树、多修几条路,也不只是修几个沼气池和装几个太阳能热水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大中城市可通过交通、信息、物流辐射乡村和小城镇;另一方面,乡村和小城镇可利用城市设施和资源延伸,提高乡村的商贸流通业、服务业的发展,丰富乡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3.产业发展机遇

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在浙江专门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座谈会,辨证地分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生态保护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产业发展是乡村繁荣的关键。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兴起,为美丽宜居乡村提供了产业支撑。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已成为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成为拉动乡村经济的强力引擎。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农村和小城镇;全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方式,人们选择乡村旅游是在寻找曾经失落的记忆空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乡村旅游恰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生活和清新环境以及回归大自然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还是生态经济、无烟工业,例如浙江安吉县在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中,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增加了农民和周边居民的收入。

4.行业转型机遇

当前,房地产业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房地产过度依赖开发、开发过度依靠住宅建设的情况正在改变。作为轻资产的乡村旅游地产,也被一些房地产企业所看好,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围绕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重视进行布局,并参与到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比较典型的像碧桂园,通过发展旅游休闲地产拓展三、四线城市,在广东、贵州、海南、江西、山东开发系列的旅游度假项目。房地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的结合,提升了房地产开发的含金量和附加值,也丰富和改变了房地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和渠道。

三、如何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要以人为本

何为美丽宜居?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建设美丽宜居的新乡村,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现有乡村的产业基础和地域优势,找到可供村民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支撑点,让村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不搞“千镇一面”“千村一面”,还要扩大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规模质量,让美丽宜居乡村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2.要注重资源利用

乡村的最大资源,就是自然风光和原生态。有些乡村气候宜人,有些乡村山水相间,有些乡村文化久远,因此要在保护乡土文化和特色的情况下,多走传承之路。在规划设计方面,要通盘考虑,解决重城市轻农村、重设施硬件轻文化教育软件的问题,防止城乡脱节。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效融合,同时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推广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持和延续。

3.要改革创新

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投入总量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方参与机制。政府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总体部署、制定规划、整合资源、示范推广等方面,探索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在投资建设中,要尊重农村村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首创精神,让村民参与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同时也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注意引导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关注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将资金引入与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养老养生有关的领域。

4.要抓好示范

篇3: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 合力打造桓仁美丽家园

“三守精神”的“守时,守约,守信”其实是三个层面的递进关系:

【守时】,作为个人,守时是基础,是最容易实现的个人行为,却也是个人道德素养最基本的体现;

【守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人与世界发生的互动,如果你不能遵守与这个世界互动沟通的衔接点,你如何期许这个世界与你的互动?

【守信】,是没有边界的道德体系层面,在这个层面,融入的已不是一个个人,或一个群体,它是一种体系,甚至是一种信念。

“三守精神”是一种贯穿历史的精神理念,又是一种守护传统的精神文明。 我们将“三守精神”提炼出来,在这个愈发以诚信作为道德底线、事业根基,以守时守约生产的产品作为行业标准的时代,我们从“守时”开始,切入“三守精神”的内核,挖掘守约的原则规范与时代意义,直到形成守信的个人人格乃至社会集体。

一、美丽的三守校园。

1、优美的三守校园。学校背靠尼山、前临沂水,白墙灰瓦的古式建筑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和谐统一。学校整体布局,前面教学区,后面运动区,西部生活区,三区分明,科学合理,错落有致。学校秉承先师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办学理念,以弘毅为校魂,以‘溯源育新、明德铸魂为校训,‘诚信修身、教学相长为校风,‘修己、敬业、树人为教风,‘知之、好之、乐之为学风,努力打造儒家校园文化,目前我校以儒家文化底蕴为依托形成几块文化区:以仁、德、诗、礼、乐为核心的门厅文化;以孔门七十二圣贤为主体的走廊文化;以孔子像论语墙为背景的广场文化;以励志诗句为主题的“好之乐”长廊文化;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墙壁文化等五大文化系统。三守文化的融入,更是给传统的儒家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们在新的时代‘仁爱和谐促发展,与时偕行学孔子,彰显时代的风貌,个性的风采。我们相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提炼的三守精神,种植在尼山这块古老的文化圣地,一定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守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

2、与三守的情缘

2015年8月,三守精神发起者、倡导者、践行者杨建潭先生,到曲阜尼山寻根探源,怀着对社会的隐忧(从地沟油谈起)与担当,倡导三守精神,这恰恰与我们弘扬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共同的使命与担当让我们走在了一起,我们于2015年8月举行了三守精神启动仪式,从此,三守在这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三守精神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份担当。

弘扬三守精神,尤其是建设三守实践基地,从学校角度而言是一种荣耀,但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情怀、一份信念,我们尼山中学在短短的一年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用心打造尼山中学,我们紧紧抓住‘均衡发展的历史机遇,把硬件建设当做一场战役,积极完善功能室用房,积极增加设备投入,对照标准化旧的器材更换,缺的器材购买,努力达到均衡发展目标要求。在工作中,尽管累、尽管苦,但老师们坚守着内心的那份信念与教育情怀,不等不靠,发扬了任劳任怨、团结奋进、攻坚克难、追求极致、愚公移山等几种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加入生活实例)可以说,累我们并快乐着,忙我们却充实着,最终,我们完成了任务,实现了目标,一所崭新的美丽校园展示眼前。当人们问三守精神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三守精神是坚守内心的信念与执着,形成的一股正能量。

二、三守精神是精细的管理。

相约三守,我们从精心出发,精细着手,春风化雨,以德化人。学校制定规范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制度必定实施,有实施必定考核,有考核必定奖惩。制度的严格执行,保证了师生守时守约,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学校的每项工作无不体现着三守精神。例如,我们学生一天的生活流程,学生从六点钟起床,到晨读、早饭、上课、阳光课间、午休、晚自习、一直到晚上10点钟休息,我们都有值班人员督查、考核,绝不出现真空管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守时而有序,守约不犯规。在宿舍管理方面:学生不光要守时守约,还要把宿舍卫生做到“八净”、“六无”。“八净”即地面、墙壁、储物柜、门窗、玻璃、床、卫生间、洗面盆等每天擦洗干净。“六无”即无灰尘、无痰迹、无水迹、无纸屑、无果殼、无异味。床上用品做到“三齐”:即每天被褥叠放整齐,床单拉平整齐,枕头摆放整齐。把宿舍建成舒适、整洁的温馨的家园成为每位学生追求的信念。在餐饮方面:学生按时排队吃饭,不争不抢,就连倒剩饭,学生都排队等候,守时并守约而有序,此时学生把‘珍惜、节约粮食作为守持的信念。在学习方面:学生从晨读到上课,做到准时不迟到,学习而高效,这就是守时守约,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学习的目标,人生的梦想,各不相同。我们从生活中的洒扫应对、点点滴滴,以及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三守的精神、做人的素养,习惯的养成(加入图片解说)。因此,我们说三守就是精细的管理、信念的养成。

三、三守精神是快乐的源泉。

相约三守,就是以打造‘快乐家园、幸福成长为办学理念,学校一方面打造优美的环境、诗意的校园,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三守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特长发展、能力提高,让学生在欢快中成长,在幸福中生活。一年来,我校开展了多种活动:如,一是每周一早晨升国旗,开展国旗下三守演讲,点评上周守时违约情况,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每天“阳光大课间”,学生集体做‘校园三守操,激情跑步,进行团队精神教育。三是每学期开展三守诵读、三守绘画、三守征文活动;四是三守标兵每逢老人节去敬老院献爱心,进行孝亲敬老感恩教育。五是组织三守志愿者到尼山水库、尼山孔庙景区宣传环保、捡拾垃圾,养成亲社会行为教育。六是每年立冬季节组织三守志愿者沿山路四十四公里远足拉练,磨炼学生信念意志,进行励志教育。七是依托学校少年宫建设,成立音乐、美术、舞蹈、书法、象棋、篮球、足球等十五个兴趣爱好小组,培养学生兴趣,坚定个人信念。八是各班自办三守板报,丰富三守内容,展示个性特色,彰显三守魅力。九是学校组织师生征集三守素材,编写三守校本教材,通过学生参与,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丰富了生活。三守是什么?我想说,三守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上一篇:2022年软件开发者薪资调查报告下一篇:提高资金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