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阴古诗

2024-06-25

李清照醉花阴古诗(共9篇)

篇1:李清照醉花阴古诗

李清照醉花阴古诗赏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篇2:李清照醉花阴古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结构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铺叙笔法;而把节日离索的刻挚深情留在结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从她不时去看香炉里的瑞脑燃烧了多少(也即时间过去了多少)的细节中,读者可以感到她简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过去了,晚上更加难捱。李清照不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写失眠,写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看来她不只是身体感到凉,主要的还是内心感到凉。于是她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便从字里行间洋溢而出。读罢全词,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篇3:李清照《醉花阴》赏析

此词可分为四个层次, 分别叙写顺次发生的四个时段里的光景: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屋外, 空中是淡淡的雾, 天上是浓浓的云;屋内, 瑞脑在金兽炉中燃烧。瑞脑, 又称龙脑, 以示其珍贵。天然龙脑质地纯净, 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 而且烟气甚小, 但在此处词人将其与“薄云浓雾”并列, 仿佛屋内也如屋外一般一片愁云惨雾。这实在是因为词人自己内心深处一片愁云惨雾, 所以触处是引人发愁之景。这里写的是白天, 是阴历九月九日的白天。此时已非白昼长于夜的夏日, 所以这“永” (永, 长也) 字应同“瑞脑销金兽”一样, 不光是在写客观的事实, 而且也在传达一种主观的感受。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又到佳节重阳, 这本是家家户户登高游远、欢饮聚会的日子, 词人此时自然也有这样的心思, 但她看到屋外“薄雾浓云”的, 天气不好 (其实是明诚不在, 没有意兴, 未必是天有多阴沉) 后, 就退回屋内懒懒地躺在床上去了。词人躺在床上就想:躺在这纱帐之内, 玉枕之上, 现在还好。唉, 到了半夜之时, 那秋凉就会穿透薄衾, 寒气袭人了。此处写白天因为明诚不在, 没有意兴去登高游远、欢饮聚会, 而退回房内懒懒地躺在床上时的想象,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是虚写。这“又”字用得好, 因为重阳本是佳节, 但爱人不在, 反而让人生出厌憎之感!这“初”字用得妙, 因为半夜时分已是“凉初透”, 那后半夜会越来越冷, 怎么办?讲课时一个学生说:“好办, 再加床被子不就得了!”那倒也是, 不过, 我想词人李清照恐怕不是这么想的!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词人也许就一直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着, 也许不知不觉就昏沉沉地睡着了。忽觉已是黄昏, 白天就要过去了!既然没有去登高远游, 那就在院内东边的篱笆墙边赏赏菊花, 也算过重阳节了吧! (若您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便可知登高游远、欢饮聚会、插茱萸、赏菊等都是过重阳节的项目) , 在把酒赏菊的过程中, 词人留意到有一股暗香“盈袖”。这是什么香呢?有同学说是酒香。有道理!从前文的“瑞脑”、“金兽”、“玉枕”、“纱厨”等词人所用器具可知词人的身份、地位不一般, 那么词人“把酒”时喝的酒也应为好酒, 会是清香浓郁的。不过端着酒杯说酒香应是“明香”而不是“暗香”!有同学说是花香。有道理!因为此处“黄昏后”的“后”用得高!有了“后”字, 这“黄昏后”三字就绝不是仅指出一个时间点, 而是说了一个时间段:词人从什么时候站在这儿, 一直站到黄昏?又从黄昏站到黄昏以后什么时候?我们不知道, 但我们知道, 反正是很久很久, 而站在菊花前这么久了, 菊“香盈袖”也是很自然的。况且, 我们知道李清照在少女时就有嗅青梅的举动 (见李清照《点绛唇》) , 此时自然也会有拈菊来嗅的可能。不过, 假如有过这样的举动, 那么词人岂不自然明白是花香吗?因为花就在眼前, 自己做过什么一想即知, 也还谈不上“暗”字!又有同学说是“瑞脑”之香。有道理!顾后还能瞻前, 好!我们前文已经讲过“天然”龙脑质地纯净, 熏燃时香气浓郁, 又知词人身份、地位不比寻常, 那这瑞脑很有可能就是“天然”龙脑。词人懒懒地躺在屋内久了, 瑞脑“香盈袖”也是很自然的。讲衣袖而不讲是身上其他地方, 也可这样来理解:因为心绪无聊, 词人的手可能曾在金兽炉前晃来晃去过, 而作者此时一时间忘了此前之事也是有可能的。不过, 此说虽通, 仍可以有此辩解:李清照可能并不像笔者这样笨, 什么东西都记不住!那么你说, 这香到底是什么香呢?笔者猜想, 有可能是脂粉香, 也有可能是体香。不过猜想终归只是猜想, 猜出来的要么根本不是, 要么也不能确定!而李清照自己究竟知不知道这是什么香呢?笔者猜想她知道, 赵明诚也知道, 而别人不会知道!这也终归只是猜想!一个“暗”字能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想象, 这“暗”字用得真是好、妙、高、美了!词汇贫乏的笔者真不知道再出现写得好的地方, 还能用什么赞词来赞美了!

“东篱”应是用了典故的。词人本来心不宁静, 却想学陶潜的潇洒, 不过我们从她的长久伫立里看到的不是淡泊, 而是百无聊赖;从她的“有暗香盈袖”一语里看到的不只是诱惑, 还有顾影自怜!

早晨起来无意游, 躺在床上皱眉头。佳节又到思佳人, 想那黑夜怎到头!无聊来把陶潜学, 自斟自酌愁更愁!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时间很晚了, 词人又回到了屋内, 却无心睡觉!“莫道不销魂”, 那“道”什么呢?我们仿佛看到词人躺在纱帐之内、玉枕之上, 摇头、甩胳膊、蹬腿, 听到她嘴里喊着“销魂啊!销魂啊!真是销魂啊!”她有多销魂呢?她的明诚从她屋外———屋内———屋外———屋内的空间上的来来回回, 从她从早到晚愁云惨雾般的心境、夜寒难耐的想象、坐卧不宁的表现、借酒消愁的行为、不一心赏菊而自赏的顾影自怜、躺在床上无心睡觉的状态应该已经能感知、领会得到了。不过, 她说, 你感知、领会不到我有多销魂!每当秋风一吹, 卷起了珠帘, 我都以为是你回来了, 思念之愁与失望之苦把我折磨得比我刚才所赏的菊花还瘦!“人比黄花瘦”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与拟人 (花瘦) 、借代、夸张的修辞。我们说人消瘦, 常用“形销骨立”一词, 感觉挺生动挺形象的, 不过拿来与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一比, 就知道什么是“一代词宗”了!“人比黄花瘦”不只是更瘦, 也比前者更富有美感。用“黄花”代指菊花, 同样也更为生动形象。而“西风”一词则可能还用了典故。据说, 晋朝吴地人张翰在洛阳做官, 在秋季西风起时, 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 便立即辞官归乡。李清照此时身在赵氏的故里青州, 而赵明诚被朝廷起用, 在异地莱州任知州。李清照是不是在请求丈夫弃官归来呢?笔者觉得有这个可能, 因为在此之前, 李家、赵家都曾在政治上遭受过比较大的打击。不过, 我们所应注意的是词人劝诱的方式的是多么的含蓄, 用来劝诱的东西———“暗香”, 是多么的富有诱惑力!

不能体会这首词美在何处的读者, 见到前文所讲的那个故事时, 往往会比较注意陆徳夫所给的高度评价, 并根据这个提示去孤立地赏析这三句话。这三句当然很美, 不过这首词绝非只此三句绝佳!

应该说陆徳夫是有不错的鉴赏力的:一、赵明诚与李清照在作词上的功力固然不在一个水平上, 不过他好胜心如此之强, 又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又敢拿出去请人品评, 想必也不会太次。德夫能在这五十一篇中发现这首词也有一定难度。二、能在这首词中发现这三句话更是不易!笔者否定的是此词“只三句绝佳”这句话———如果这句话是指其他词句平平的话!而他突出、强调这三句有一定的合理性:他看到了这三句或者说这一层次事实上与前三个层次除了存在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之外, 还存在另外一种关系———总分关系。词人喊“销魂”的举动、见西风卷帘的情景以及“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是在最后一个时段里发生的, 所以依照时间顺序我们可以如前文所述划分为四个时段, 各个时段里发生的内容之间是承接关系。不过, 前三个层次主要是寓情于景, 而最后一个层次则直接喊出销魂, 接着形象而夸张地道出销魂的程度。若依此角度来划分层次, 则四个层次的关系则是分、分、分与总的关系了!徳夫特别突出这三句, 以笔者的理解, 就应该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词的。不过即便如此, 要真正能理解这三句好在何处, 还得如前文笔者赏析这三句话时那样, 要联系前文词人在空间上从屋外到屋内的来来回回、各个时间段里的各种表现。有前文如此丰富的叙描做铺垫, 最后三句的感叹与夸张才能显得这样出彩!最后三句的赏析必须联系前文, 虽然单独来看这三句还能看出“莫道不销魂”比直喊“销魂啊!销魂啊!”含蓄, 看出“帘卷西风”使用了倒装句式, 运用了多种修辞, 从而很是新奇别致等等。

篇4:李清照《醉花阴》赏析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1081-1155)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为元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能写文填词。丈夫赵明诚乃徽宗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川郡行政长官,喜好金石学。两人结婚后,举案齐眉,感情甚笃,夫妻俩收集了大量极有价值的金石书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不料,靖康元年(1297),金兵南侵,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擒,政局动乱,他们被迫背井离乡,举家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痛失爱夫,悲痛欲绝,再加上他们夫妻南渡所带过江的书画金石也在战乱中大部分丢失,使她精神备受摧残,使得李清照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孤凄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在经济条件优裕、文学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加上她勤奋好学,擅长诗、文、词兼书法、绘画、音乐,才高学博,堪称一代才女。李清照的诗文艺术作品大多遗失,现传《漱玉词》乃后人辑本,约有四十余首。尽管李清照的艺术专长颇多,相比之下,流传至今较多的还是她的词,且影响甚广,故而世人把李清照归于著名的词人。

李清照的一生,不管是待字闺中还是流离失所,惟独不忘写诗填词。有意思的是,她写诗和填词分工明确:她评论古今,与时事政治相关的题材一般用诗来表现,而由个人的生活感受所引起的喜悦或哀愁大都用词来表达。填词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一生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她精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她词作中几乎都有体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南渡前多写闺中欢情和思夫之恋,南渡后多写战争中的感时伤怀和悼亡忆旧。

据考证,这首《醉花阴》是南渡之前的词作,当时赵明诚在外地做官,夫妻分居,李清照在家独守空房,适遇农历九月九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思夫心切,写下了这首《醉花阴》。

此词写离情兼写悲愁,题材与一般男性所代写的思妇词没有什么区别,但因是女词人,李清照以自己地道的少妇笔触写自己地道的少妇感情,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笔触凝重而幽细

细读这首词,我们会发现这首词通篇运用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和一横一纵、一来一往两种方法来组织文字。异中求同,实际是用层叠的方法突出同一感情的份量。这首词为了刻画自我形象,选择了三个时间段(昼、半夜、黄昏)四个空间点(厅堂、床上、东篱、帘内)进行自己的三个动作(坐、睡、喝酒赏花),突出的只是一点,无论何时何处,自己干什么都止不住对丈夫的刻骨思念。同中求异,实际就是细节描写,同是写自己的心理,“瑞脑销金兽”是从视觉上写,眼睛盯着香炉看着香慢慢地一点点地燃烧,说明她觉得没有丈夫在身边,生活太单调,日子太长,时间过得太慢;“半夜凉初透”是从触觉上写,晚上什么时候凉气透进屋都那么准确地知道,说明她一夜无眠,丈夫不在家,她倍觉孤单冷清;“有暗香盈袖”是从嗅觉上写,说明黄花尚且求人赏,而我三春好处也多么希望丈夫爱惜;“人比黄花瘦”则是从总体的感觉上写,一瞬间猛觉得自己的青春如黄花在凋谢。同是写自己的举止,“愁永昼”是写坐态,坐不安;“玉枕纱厨”写睡态,睡不宁;“人比黄花瘦”写全身形态,容颜憔悴瘦损。全面展开、细节描写是这首词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由于一首小词写了四个细节,这就从四面八方把自己思念丈夫的具体内容、具体形态、具体程度、具体结果全都写出来了,确实“曲折尽人意”,写得“幽细凄清”,充分表现了自己极其细微的感情和极其敏感的心理,异中求同、凝重悲深,同中求异、细微曲折,这极少见的典型的女性笔触,男性词人何能相比。

二、愁情敏感而强烈

这首小词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千古名句。相传李清照曾把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叹赏自愧不如,又务欲胜之,遂苦心作词五十首,杂以此词交友人陆德夫,陆德夫吟咏再三,说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这三句处处不可胜言,人们有多种解说,我们认为其好处首先在于它写的是一种瞬间的感觉,表现了一种少妇特有的敏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埋在心里的一腔心事,瞬间触发,心血来潮,心弦猛地一颤,反过来一瞬间泄露春光,暴露出心底里的全部秘密。西风、黄花都是重阳节时的景物,西风吹卷帘暮,露现出自己少妇的面容,自己本来心地憔悴而暂不自知,西风拂面而猛然心惊,像满地黄花憔悴损一样,美好青春大概也在凋谢而无人珍惜。

三、画面幽雅,音节响亮

这首小词画面非常强,特别是最后九个字,名词“帘、西风、人、黄花”占六个,而前三字中著一个“卷”,后三字中嵌一个“比”字,串珠成链,最后又用一个“瘦”字,非常醒目,像一颗夜光珠,使九个字以此为光束,以人为中心,以花为陪衬,以风卷帘动为背景,构成了一幅美丽高雅的图画。除此之外,整首小词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语言像泉水叮咚响,非常好听。特别是最后九字中的押韵处,“风”字声音洪亮,“瘦”字声音细腻,先洪亮而收到瘦字,极细极小,顿挫响亮。

(马凡陕西省神木县第四中学719300)

篇5:《醉花阴》 李清照赏析

醉花阴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取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里用其意。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西风;秋风

黄花:菊花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赏析

此词的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本应该是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的,而如今只有自己,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上片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下片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了;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便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贪腐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贿赂,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篇6:醉花阴李清照赏析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厨:纱帐。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本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丈夫又远在他乡,值此沉闷的天气,不由得使人心情郁闷、愁肠百结,不知什么时候天气能好起来,心情何时能好转起来。外面天气不佳,就留在室内吧!可是室内的空气却又让人感到空虚寂寞难捱,“瑞脑销金兽”写的就是这种境界。“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句中的“又”字饱含深沉的情感。它暗含着昔盛今衰、今非昔比之叹。比较出名的南唐后主李煜词《虞美人》中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即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景。这一句表明,先前的重阳节,夫妻团聚,携手登高赏菊饮酒赋诗,两情依依。今又重阳,恩爱夫妻却天各一方,两相侯望,怎么不叫人感伤?“佳节又重阳”,此句从王维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化来,毫无斧凿之痕。前两句描画白昼思亲,以至百无聊赖,悄然而卧,不能成眠,时至夜半。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孤独,层层深入地呈现在读者眼前。[1]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消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此处引自《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一句。在原诗中“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在李清照这首诗里运用这个典故也用来表达深切的思念与美好的爱情。但是因为丈夫不在,所以这份思念便变成了孤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通过环境和时令的烘托,表现了一番凄清的景象,并暗喻作者自己愁苦的心情。

【简评】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写作背景】

当时赵明诚在外地做官,夫妻分居,李清照一人在家独守空房,适遇阴历九月九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思夫心切, 写下了这首《醉花阴 重阳》,以表相思之情。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非常的感动,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历代名家点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瑯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篇7:《醉花阴 李清照》阅读答案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③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④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⑤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⑥,人比黄花⑦瘦。【注释】①永昼:悠长的白天。②瑞脑:即龙脑,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③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④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⑤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⑥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⑦黄花:指菊花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6.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7.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8.“东篱把酒黄昏后”巧妙化用了谁的哪句诗?请写在下面。9.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3.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4.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5.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6.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7.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9.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篇8:李清照醉花阴古诗

1、比较鉴赏相同意象营造的不同意境, 及其体现的不同情感。

2、结合时代, 对词人的情感进行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 感受诗词意境, 感悟词人“愁”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 对词人的情感作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千古文人万古愁”, 对文人墨客而言, 愁, 似乎是最无法摆脱的生命缠绕。但是在他们笔下, 愁的原因不一, 浓淡有别, 仪态万千。请同学们回忆几句写愁的诗……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 让我们走进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 去感受她那万古的愁情。

二.吟咏“触”情

我们与词人相隔千年, 所以要借助想象去穿越时光, 达到与词人心弦的共振。请同学配乐朗诵。 (对比朗读———感悟“愁”之浓淡)

三.想象“入”境

读过了两首词, 展开想象, 你仿佛从词里看到了什么?

读《醉》, 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

读《声》, 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

四.“愁”之比较

问:《声声慢》之“愁”浓于《醉花阴》, 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

归纳:行为显愁、心理绘愁、景与物衬愁。

(一) 品味意象

1、人物

《声》“怎一个愁字了得”, 超越极限的“愁”。

《醉》里, 通过“永”“凉”“透”“又”等点出“愁”的身与心的强烈感受。

追问:“重阳”, 透露了词人所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思念远人, 赵明诚。因而《醉》里的愁, 是“一处相思, 两处闲愁”。

2、景物

找出两首词相同的意象, 仔细比较, 揣摩其传达愁情的浓淡之别。 (引导提示:挖掘情感, 关键在于把握意象的特点, 特别注意修饰它的动词、形容词)

以下由学生发言, 教师伺机引导:

(1) 酒

《醉》“东篱把酒黄昏后”, 借酒销愁。“把”字, 把玩之意, 有赏酒之闲逸,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声》“三杯两盏”, 狂饮大醉, 可见其愁之深;“淡”非酒淡, 而是愁浓, 连酒都消解不了。

(2) 风

《醉》“帘卷西风”, 也许大 (“掀维帘”) , 但未必冷。

《声》“晚来风急”, 风猛烈强劲;“敌”, 风寒冷彻骨。皆显心之凄冷悲凉。

(3) 黄花

《醉》“人比黄花瘦”, 其形“瘦”可见诗人相思成灾而花颜憔悴;其味“香”, 联系《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一诗, 体会菊香不能与丈夫分享的遗憾, 其神韵与李清照高洁的品质相通。

《声》“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二) 愁之原因

问:那到底发生什么, 会使她如此“愁”?

明确背景:写在词人晚年, 处境悲凉:丈夫病逝, 山河破碎, 民族危亡……所以此时的愁, 已经不再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而是《诗经》里的黍离之悲, 是辛弃疾的“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 是国愁家愁情愁交织的大愁, 是永恒之愁。

五.再现“愁”情。

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 让词人的词风一改年少时“争渡”的欢快明朗, 也不似闺中思人作品的清丽柔媚, 而变得低沉哀婉。请选择《声声慢》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或一阕, 用散文话的语言再现其意境。

六.“愁”之评价

问:一首《声声慢》, 满纸呜咽, 她的愁是否消极?

参考:不消极———面对国难家愁, 她没有逃避, 没有麻木。虽然身为女性的她, 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 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但她以心抗世, 以笔唤天, 她将这漫天愁绪, 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而这种愁越浓, 就越能折射出她对安定、幸福的热切渴望。在她很多的诗作里, 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外柔内刚的女子的家国之忧, 这种大气而深沉的悲愁, 更能激发起人们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深沉关怀。

七.结语

篇9:李清照醉花阴古诗

《醉花阴》与《声声慢》描写的时令都是秋季,共同选择的意象有:酒、风、黄花(菊花)。意象相同,意境却不同,情感也有异。先看《醉花阴》中所写:“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佳节又重阳”。当时李清照在山东青州老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又到重阳佳节,一“又”字暗寓分别之久,相思之浓。接着又以婉转的笔调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相思难寐,“凉”字不仅写出环境,更写出心情。

“东篱把酒”。过去每逢重阳,和她一起赏花品酒的应当还有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然而今年,两地分居,作者百无聊赖,只好黄昏独自赏花品酒,借酒排遣内心的寂寞。有精致的佳酿,有淡雅高洁的菊花和作者,然而却少了一个知情知性的赏花人。终于,作者写出了心声“莫道不销魂”,这是点明了“伤别”的主题,然而作者还是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秋风也,其气清,其意凉。西风卷起门帘,让作者看到黄花衰败,又反观自身憔悴,两相比较,“人比黄花瘦”。就此作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一句可做修辞中的“强喻”来解,一则写出了自己跟菊花一样的芳华、清品、高雅与憔悴,一则写出了自己比菊花更甚,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至此,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情才表达出来。整首词意象鲜明,意境和婉清丽,表达感情含蓄婉转,自是婉约正宗。在李清照早期作品中,很多意象的选择都是这样,如“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等,意境浅淡清新。

良好的文学修养和相对封闭的闺阁生活,使其作品呈现出不同一般人的“词别是一格”的特点。傅东华认为:“她不向词的广处开拓,却向词的高处求精;她不必从词的传统范围以外去寻新原料,却只把词的范围以内的原料醇化起来,使成更精致的产物。”可谓一语中的。

再看《声声慢》中所写:“乍暖还寒时候”“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乍暖还寒时候”。过去,到了重阳节,作者想起自己的丈夫,整日忧愁。现在,不仅是重阳节,但凡到了“乍暖还寒”时候,作者都“最难将息”,生活的变故,作者怀想的不仅是丈夫,更多的是生活的遭遇与不幸。“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霜露既降,都带给作者身体与心灵双重的折磨。

“三杯两盏淡酒”。过去,作者每逢重阳节,都精心调制菊花酒,以备夫妻对饮;即使丈夫不在,自己也可以借酒浇愁。现在,作者根本没有心情去置酒,随便饮上三杯两盏吧,酒味清淡,不能给人长久的麻醉。借用她《临江仙》中的句子“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如今是“赏花无意思,饮酒没心情”。

“晚来风急”。若说《醉花阴》中,秋风气清意凉,那么此时的秋风,其势急,其声厉,其气悲,其意惨。作者难以将息,酒不解愁,年老多病,身心两衰,这凛冽的秋风,让作者如何抵挡?伤心,偏又看见了相识的大雁,更加难耐凄凉。作者早期作品《一剪梅》中有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虽则充满离愁,但是还有甜蜜的希望与幸福的期待。然而现在,丈夫过世多年,哪里有什么希望;更加令人可悲的是:大雁从北方来,从家乡来,从故国来。家国两亡,伤心,伤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过去,黄花羸瘦,然而“有暗香盈袖”,给作者以慰藉。我们知道,诗词有比喻性意象,黄花换而言之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现在,作者看到满枝的黄花,却无心去采摘一枝,因为已无人可赠。只睁眼看着经过风吹雨打,黄花落得满地飘零,然后变得枯萎、消逝,带给作者无尽的感慨。花已落,人已亡,花落人亡自心知!另外,这里的风雨,已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政治和社会的风雨了。

最后,作者守着寒窗,伴着梧桐细雨,发出凄怆的哀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沈祖芬说:如果说早年的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那么这里所写的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这首词的意象灰暗,意境凄清悲凉,感情低沉哀婉。在写法上,也有认为“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足见李清照晚年词风之变化。

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中,也多以此等意象入词,如“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归鸿声断残云碧”(《菩萨蛮》)、“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同上)等,但是塑造的意境转向低沉。

由这两首词的比较也可看到,国家的沦丧、家庭的破灭、生活的动荡使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境界更阔大,内容更丰富,情感更深沉,风格也由早期的清丽明快转到晚年的凄凉低沉。我们要探讨时代给作家带来的影响时,李清照能给我们以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清照醉花阴古诗】相关文章:

醉花阴李清照教学反思05-24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醉花阴》《声声慢》06-16

李清照写作04-13

品李清照04-26

钓台李清照04-30

苏轼李清照05-17

双面李清照06-15

李清照字06-20

李清照:钓台06-27

李清照名句赏析05-23

上一篇:《唱山歌》音乐教案下一篇:慕课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