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园内教研活动报道

2024-05-07

2024年3月园内教研活动报道(精选4篇)

篇1:2024年3月园内教研活动报道

长城幼儿园园内教研活动报道

为了给教师创造一个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平台,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长城幼儿园3月15日至4月28日之间每个星期三上午到中午都将进行园内教研活动,本次活动课程研究的是数学领域,参加的老师分别是董丽、郭志萍等八位教师,上课形式为一课二研,参加上课教师先自行备课,第一次上课后中午的教研时间所有教师参加研讨,二次备课后由原来上课的老师再上一次,然后吴老师带着所有的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小结活动。研讨结束后还有存在的困惑时,教师们及时请教区里的数学教研组专家和领导,并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总之,通过一次次的教研活动,在长城幼儿园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使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大有收获,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从而促进了幼儿园整体教研水平的发展。

篇2:2024年3月园内教研活动报道

3月3日下午,为配合学校党员活动日、校园大整治活动,正值3月5日学雷锋日期间校医院党支部书记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开展了医院周边环境大清扫活动,重点清扫了医院周边卫生死角。

活动中党员们拿着扫把、铁锹等工具,有的用铁锹铲除石块砖块,有的用扫帚清扫路面,有的从绿化带捡出白色垃圾,有的用手拔除杂草,对医院周边的垃圾进行了大清理,充分发扬了共产党员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冲在前面,敢于抢挑重担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活动过程中,在党员的带动下,不断有非党员群众加入进来,没有一个人喊累,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乐在其中,深切体会劳动的快乐,大家的表现也得到了群众高度赞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辛苦劳动,医院周边环境焕然一新,环境干净整洁。

篇3:2024年3月园内教研活动报道

一、媒体在灾害中的功能和作用相关的先行研究

有关媒体在灾害中的功能和作用, 国外学者的研究和讨论比较系统和充分。美国学者Marla Perez-Lugo (2004) 从灾害研究和媒介研究两个层面梳理了目前美国“媒体在灾害中的角色和功能”的研究情况:在灾害研究领域, 多数研究者认为媒体“是比较关键的应急管理工具, 因为他们可以面向广泛而又复杂的群体, 快速、高效地传递有关危害、防范和恢复重建方面的官方信息”, [1]“媒体只是连接公众和政府部门的工具, 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则局限在由传递的信息所规定的特定动机上”;[2]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则是“媒介是否有效起到了防范及应对自然灾害的作用, 是否反而歪曲了灾情的真实写照。”[3]针对这些观点, Marla Perez-Lugo (2004) 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 提出媒介在灾害事件中, 不单单传递信息, 还存在“社会效用”功能, 具体体现在满足内心和精神需求、建立社会联系等方面。日本学者小田贞夫 (2004) 认为, 在灾害事件中, “大众媒体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向人们提供判断及行动的资料;详细报道地震及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等灾害的状态及受害情况、受灾者的状况、灾害的原因及背景, 是大众媒介的义务;同时, 为在灾害中的人们提供及时、确切的报道, 以降低不安情绪、避免混乱状态, 防止受害的扩大, 即防灾功能, 也是媒介所应当发挥的作用。”[4]

总结上述研究观点, 可以大致将媒介在灾害中的作用归纳为:传递灾害相关的基本信息、传递政府等官方部门的应急措施、传递救援重建进展情况、精神抚慰及社会心理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建立社会联系等。其中, 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还是“灾害基本信息”报道。但是, 上述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灾害的蔓延性, 尤其是在全球化进展程度日益深化的今天, 往往一件较大的灾害事件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 媒介的相关报道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际关联、国际影响及国际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 将研究对象按照类目进行量化统计, 按照研究问题分析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报道功能特征。

(一)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日本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朝日新闻》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其“日报”2011年3月12日至4月11日所有涉及“东日本大地震”的报道。由于地震发生在3月11日, 对于报纸而言, 当天没有办法立即刊发报道, 因此, 《朝日新闻》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从3月12日正式开始。《朝日新闻》分为“日报”、“晚报”、“周刊”等多种形式, “日报”是该报综合性最强的形式, 本研究选取“日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行地和发行范围, 《朝日新闻》又分为东京版、大阪版、名古屋版、西部版、北海道版, 全国纸和地方纸。从权威性和综合性考虑, 本研究选取从东京发行的全国纸。

(二) 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 从《朝日新闻》电子数据库“闻藏”中, 抽取地震后一个月内所有涉及此次事件的报道。由于此次东日本大震灾比较复杂, 除了海啸引发的地震外, 还涉及到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无法用单一的关键词涵盖所有的事件。根据数据库相关关键词提示, 本研究选取“震災” (震灾) 、“原発” (核电) 、“避難” (避难) 、“津波” (海啸) 、“防災” (防灾) 、“復興” (复兴) 作为抽取关键词。

(三) 编码类目

使用定性分析软件QSR NVivo 9将所抽取的报道进行编码分类。根据上述有关媒介在灾害中的功能, 将一级类目对照事件报道、公共服务、政府应急措施、救援安置、舆论引导、国际反应等主要媒体功能, 将报道分为六大基本类别, 其余的报道归入“其他”类。“事件报道”分为:地震·海啸基本灾情发布、核泄漏进展及受害情况、对经济活动影响、对社会生活等领域影响;“公共服务”分为:灾害相关服务信息、地震·海啸相关科普知识、媒体动态信息;“政府应急措施”:政府、国会及相关部门动态和对策;“救援安置”:避难生活情况、国内各地支援及重建活动;舆论引导:社论、声音、观点、建议;国际反应:对他国核政策影响、国际支援活动、外媒对事件的报道;其他:防灾教育、犯罪、震灾相关的科研活动。

(四) 内容分析

根据功能框架所涉及的主题类别, 按照所列类目将研究对象进行详细分类, 按照分类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 报道总体走势

1. 报道量变化趋势

《朝日新闻》 (日报) 在2011年3月12日至4月11日这一个月间, 有关东日本大震灾的报道共计为2388条, 平均每天77条。其中, 震后第一周 (3月12日至3月18日) 为485条, 平均每天69条;第二周 (3月19日至3月25日) 为573条, 平均每天82条;第三周 (3月26日至4月1日) 为578条, 平均每天82条;最后10天 (4月2日至4月11日) 为752条, 平均每天75条。从报道量来看, 在震后第一周新闻报道量最少, 第二、三周报道数量明显增多, 第四周又呈略微降低趋势。 (见图1) 这符合一般事件报道的规律, 对于灾害性事件而言, 在事件发生初期, 由于事件性质、发生过程的不确定性, 以及灾害地的难以到达等原因, 报道所涉及的范围及所能达到的程度有所受限。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和受灾地的信息公开, 报道量自然会有所上升。

(单位:条)

2. 报道内容变化情况

按照本研究所编码的二级类目情况来看, 第一周 (2011年3月12日至3月18日) 报道数量排名是:对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影响, 政府、国会及相关部门动态和对策, 社论、声音、观点、建议, 地震·海啸基本灾情发布, 核泄漏进展及受害情况, 灾害相关服务信息, 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国际支援·慰问。这一阶段报道的重点集中在事件的社会生活影响、政府应急措施、群众呼声及专家观点、建议等评论性文章、事件本身的进展情况, 以及相关的服务信息。从量的角度来看, 这几个类目的差别不是很明显, 都是报道的重点。第二周 (2011年3月19日至3月25日) 报道量排名与第一周相比没有变化, 事件的进展及社会生活影响, 政府应急和评论文章仍然是报道的重点。

第三周 (2011年3月26日至4月1日) 报道量排名有所变化, 依次是:政府、国会及相关部门动态和政策, 社论、声音、观点、建议, 对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影响, 地震·海啸基本灾情发布, 核泄漏进展及受害情况, 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灾害相关服务信息, 避难生活情况。这一阶段, 政府应急相关的报道跃升至首位, 评论性文章紧随其后, 这两方面在量上也与其他类目拉开距离;另外, 事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方面的报道也开始增多, 可见, 随着事件的发展, 在经济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凸显。避难生活有关的报道也增多, 可以反映出救援安置工作已经获得进展。

第四周至震后一月 (2011年4月2日至4月11日) 报道量靠前的仍然是政府、国会及相关部门动态和政策, 社论、声音、观点、建议, 紧随其后的是地震·海啸基本灾情发布、对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影响, 随后是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核泄漏进展及受害情况、避难生活情况、国内支援·慰问。这一阶段, 地震·海啸基本灾情发布的报道有所增多, 跟这期间宫城再次发生余震继而引发再次受害有关;核泄漏进展及相关受害情况的报道有所减少, 与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逐步进入可控阶段有关。

(二) 《朝日新闻》报道功能分析

1. 事件报道

《朝日新闻》在事件报道方面主要体现在“地震·海啸基本灾情发布”、“核泄漏进展及受害情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等领域影响”这四个方面。从报道量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从单个二级类目来看, 还是一级类目来看, 虽然随着事件的发展, 有关类目的报道量有所浮动, 但是总体而言, 这一方面的报道在各个阶段都是报纸报道的重中之重。报道基本内容涉及包括地震·海啸以及由此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基本动态以及受害情况, 对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层面的影响的报道, 可以说《朝日新闻》对“灾害基本信息”传递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

2. 政府应急反应

灾害事件发生后, 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应急反应要求较高, 政府的应急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灾害事件的影响大小及恢复常态的速度。媒介对政府应急措施的跟踪报道, 可以起到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作用。《朝日新闻》从事件发生的第二天起, 即开始报道政府及国会的反应, 不仅仅是菅政权执行党的作为, 而且在野党的建议、意见也得到充分报道。此外, 与应急机制相关的东电、日本银行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动态, 也得到及时报道。

3. 公共服务

灾害发生后, 媒介的另一大功能则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此次东日本大震灾, 因为事件的复杂性及严重性,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日常的公共服务信息显得更为重要。对于灾民而言, 安否信息、避难相关的卫生健康服务、防寒保暖、余震信息、外界联络方式等, 都是其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对于非灾区的人而言, 安否信息、支援途径与方式、轮番停电注意事项、交通变化动态等信息, 也同样重要。而媒介则是提供上述信息的重要途径。《朝日新闻》每天都开设专门的版面提供公共服务信息, 但是从总体量化而言, 并不如其他类目充分, 但是在震后一个月的四个阶段中, 较为稳定, 变化不大。分析其原因, 报纸虽然较广播电视媒体, 其易保存性的特点, 在提供长期公共服务信息上有优势, 但是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在灾害事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报纸在这方面的功能有所减弱。

4. 舆论引导

从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起, 《朝日新闻》在原有言论专栏《社论》、《天声人语》、《观点》的基础上, 又开设了《声音》专栏, 通过这四个主要专栏组织评论文章, 对东日本大地震事件进行观点碰撞, 从而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社论》则是代表报社观点的评论性文章, 通常表达集体的观点;《天声人语》是《朝日新闻》常设的、历史悠久的言论专栏, 主要围绕近期发生的事件展开评论,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地震后该专栏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此次事件上;《观点》主要是选用相关领域的专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发表观点, 往往具有针对性;《声音》则是反应受地震影响的居民、避难的灾民在事件中的“呼声”, 包括一些要求改善现状的建议和意见, 及困难之处表达。此外, 《记者建言》专栏也定期发表参与事件采访的记者建议性的言论。由这几个方面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评论加以综合, 使得报纸在震后一个月间的评论形成了较强大的声势, 对于引导地震中的人们起到了积极作用。

5. 救援安置

日本学者小田贞夫 (2004) 将地震灾害划分为五个阶段:[5]

根据这一划分标准, 地震救援安置活动基本从事件发生第二天持续到震后1个月, 基本贯穿于震后一个月时间内。从功用的角度而言, 救援安置相关信息的公开程度对灾民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公开、充足的救援安置报道能让人从紧张的气氛中缓解出来, 从而可以更加安心地进入下一阶段的重建活动中。《朝日新闻》的救援安置报道,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日本国内的救援·支援活动, 二是灾民避难生活状况, 三是国际对日本的救援·支持活动。有关灾民的避难情况及国际支援, 从事件发生第二天报纸就开始连续报道;国内支援活动, 则从2011年3月13日开始报道。有关灾民避难生活的报道, 主要集中于报道灾民如何面对灾难的应急行为, 灾难中人们互助、积极乐观的状态, 以及避难生活中的困难, 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 基本能够反应避难生活的全貌。国内的救援活动, 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资料、救援金的救助上, 而且还多反映艺人、名人及其他非灾区民众送去的祝福, 和相关的志愿者活动。集中进行救援安置报道, 一方面能够让非灾区的人们了解灾民的现状, 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另一方面, 对于灾民而言, 能够从中获得重建的力量和信心, 获得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力量。

6. 国际反应

由于此次事件本身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尤其是核泄漏事件更是引发日本相邻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 加之日本在世界的经济地位, 事件的影响可以说是弥漫至全球。因此, 进行国际反应追踪显得尤为重要。《朝日新闻》对此次事件国际反应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外报》专栏, 援引国外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情况以及所在国核政策的调整情况;还有一些由报社驻外记者在当地采集所在国对事件反应的报道。此外, 有关国际救援的报道则散落在各大版面, 而报道的主要侧重点在美国对事件的态度、救援情况, 从中可略见日美两国的关系。其他国家的救援情况虽也有所涉及, 但是关注程度不高。

四、研究小结

(一) 日本是灾害多发国家, 此次东日本大震灾虽然较以往的灾害事件更为复杂、更为严重, 但是从《朝日新闻》震后一个月的报道情况来看, 媒体基本发挥了其在报道中的功能, 尤其是在灾害事件公开、政府应急状态跟踪及舆论引导方面较为突出。

(二) 从量化的角度而言, 震后一个月的四个阶段, 震后初期报道量相对较少, 震后第二周至第三周相对平稳地增长, 震后第四周至震后一月有所减少。这一方面反映出灾害事件初期因事件的不确定性给信息公开带来一定困难,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从媒介的角度而言, 报纸在震后初期的报道中没有绝对的优势性。报纸的优势性仍然在于评论文章的大规模组织、对事件的深度挖掘等方面, 这在《朝日新闻》对此次报道的特征中也有所显现。

(三) 有关媒体在灾害报道中的功能和作用, 从《朝日新闻》的报道中可见, 最重要的仍然是对事件报道的信息公开程度。其他功能方面, 针对各自媒体特色和编辑方针, 会体现各自不同的功能, 则需要通过比较研究获知。有关与日本其他纸媒的比较研究、纸媒与广播电视对此次事件的比较研究、日本媒体与中国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 将是下一步研究的考虑点。

(四) 灾害应急机制的建立, 是整个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媒介只是整个应急系统当中的一环, 它主要承载着信息传播的功能。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媒介参与应急系统的方式也会有所改变, 一些新的功能也将会出现。日本媒体应对灾害较为成熟的报道方式值得我国学习。

摘要:本文以媒介在灾害中的功能为理论基础, 使用内容分析法, 对《朝日新闻》 (日刊) 对东日本大震灾后一个月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 探讨该报在震灾中的功能特征。

关键词:媒介功能,灾害报道,内容分析法,《朝日新闻》

参考文献

[1][2][3]Marla Perez-Lugo.Media Uses in Disaster Situations:A New Focus on the Impact Phase[J].Sociological Inquiry, 2004 (2) :211-212.

篇4:2024年3月园内教研活动报道

一、谣言事件的特点

1. 谣言的界定

谣言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学者对谣言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本文中主要引用学者胡钰给谣言的定义, 即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④3月18日李光耀被去世事件中, 媒体基本的词汇是“据外媒”“外媒称”, 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 是未证实的事件, 所以是一起谣言事件的传播。

2. 谣言事件的特点

网络的发达和进步使得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人人拿着麦克风的时代, 任何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出者, 基于这样的传媒生态环境, 网络媒体都试图在这种环境下争得一席之地, 甚至不惜冒着误报的危险。尤其是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 网络媒体为了抢先播出, 赢得高点击率, 更是不惜代价, 所以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出现了这样的特点——信源不准确, 把关不严谨。

(1) 信源不准确

“信源就是信息的来源, 可以是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等。信源发出信息的时候, 一般以某种讯息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是符号, 如文字、语言等, 也可以是信号, 如图像、声响等等。”②李光耀被去世事件中, 12家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 其中有4家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运用了“据外媒”这样的方式, 凤凰网甚至对此新闻事件进行了另一种改写, 其新闻标题是“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逝世”。人民网的微博写的是“新加坡总理公署公告”, CNN的网站报道写道:新加坡政府网站通告了李光耀去世的消息。从上述的列举中可以发现, 一多半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并没有准确的信息来源, 也就是新闻事件不是经过实际采访得到的, 而是运用引用的方式进行报道, 甚至有的媒体为了增加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新闻的开头冠以“新加坡总理公署通告”这样的字眼。信源的不准确、不真实, 直接导致信息的错误传递。

(2) 把关不严谨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怎样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事件, 涉及到了新闻选择。怎样去报道这些新闻事件, 这就涉及到了把关人理论。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进新闻传播研究领域, 在新闻选择的过程中, 把关人并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新闻记者是把关人, 编辑是把关人, 编审和总编辑是把关人。所以, 把关活动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它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

大众传播媒介在运用把关人理论时, 要注意这样两个标准, 即新闻的真实性以及新闻的及时性。在本文列举的这个案例中, 这些网站内部没有严格的把关, 对信息的真实准确性没有把关, 对新闻信息的出处没有认真考察, 只是一味转载别的网站的信息, 消息的来源写的是“据外媒”, 或者是直接写新加坡总理公署通告。正是因为网络媒体便利的传播条件, 为了抢播出时间, 所以造成了把关不严谨。

二、谣言传播过程中的运行模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谣言传播已经司空见惯, 比如关于食品方面的、人身安全方面的等等。但是, 在面对国际大事件的时候, 新媒体出现集体谣言传播的在这个事件中尚属首例。下面, 咱们就看看这个事件的传播机制是如何建构的。

1. 开始阶段——爆炸式的信息误传播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尤其在新媒体出现之后, 无论是大众传播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都在抢时间上面下功夫, 随着自媒体的兴盛, 这一现象更是愈演愈烈, 一个新闻事件有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会成为旧闻。新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 同时为避免发生漏报的可能性, 短时间内又无法求证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新媒体就会冒着误报的风险, 最后就导致了爆炸式的信息误传播。

接下来就以李光耀被去世事件为例进行解读。在年月日:左右, 有十三家网络媒体进行了传播, 这些媒体分别是新浪、网易、凤凰、百度、ZAK⁃ER、今日头条、搜狐网、人民网微博、CCTV NEWS微博、CNN、Temasek Review、手机凤凰网, 其中最早进行报道的是ZAKER, 它是互动分享和个性化定制阅读软件, 刊登时间在8点30分, 原文是“外称,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肺炎感染不治, 享年91岁”。第二家报道此事件的新媒体是新浪网, 时间是8点56分, 用的是截图的方式显示, 其原文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肺炎病重不治, 享年91岁”。接着是凤凰网8点58分, 播出了一条短消息原文“外媒称,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逝世, 享年91岁”。接着是网易8点59分, 原文是“外称,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逝世, 享年91岁”, 网易甚至在第一时间还推出了专题报道。百度网站、今日头条、CCTV NEWS在9点30分同时播出了此消息。搜狐网在22点06分, 刊出了题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逝世”的专题报道。人民网在22点08分刊登了此消息, 原文是“新加坡总理公署称,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肺炎病重不治, 享年91岁”。国外的CNN在此时间段也发文称“新加坡政府网站刊登, 前总理李光耀逝世”。

在此事件中, 13家媒体报道关于李光耀假逝世的消息前后持续了90分钟, 有的媒体甚至是同时间刊登了此消息, 可以看出新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呈现一种爆炸式的状态, 同时也印证了新媒体在抢时间方面的不遗余力。

2. 消逝阶段——以道歉以及删状态结束传播

信息误传事件经过开始阶段的爆炸式传播之后, 随着政府媒体发声, 误传事件也就逐渐走向终结。新媒体纷纷删除了假消息, 及时进行信息更正, 并且就此次事件进行了道歉。

李光耀去世的新闻被证实是假消息后, 媒体的表现具体如下:新浪称“截图为伪造”;网易发布消息“新加坡总理公署声明, 李光耀逝世的消息系伪造”;凤凰网称“李光耀逝世的消息系外媒伪造”;ZAKER上边写到“您访问的文章已经下线”;手机凤凰网写到“手机凤凰网头条标题出现重大差错, 经调查, 这是由于编辑人员疏忽造成的, 对于这一差错, 我们感到万分抱歉, 我们已经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并检讨我们的工作, 恳请各位网友原谅, 并继续监督我们的工作。”

李光耀逝世的假消息从出现到最后结束持续了两个小时, 新媒体集体搞了一次乌龙事件, 既愚弄了受众, 同时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 所以在证实此事件是假的以后, 有的媒体发表了诚恳的道歉声明。

三、新媒体时代如何避免谣言传播

1. 内容上严格把关

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五大社会功能分别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③其中, 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 所以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传播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如果一旦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属于虚假消息, 会对受众进行错误的舆论引导, 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针对上述提到的内容, 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领路人和瞭望者,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都具有上述的社会功能, 都会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所以媒体要对自己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的把关, 实行严格的三级把关制度, 即记者、编辑、总编辑三级审稿, 最终确保所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2.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新闻媒体在现实生活中, 其水平的高低、影响力的大小, 归根结底主要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出色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如何, 主要取决于是否有较高的素养水平, 包括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素养。

媒介融合时代, 新媒体呈现蓬勃发展的阶段, 不能为了时效性和关注度, 就不去考虑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 基于这样的前提,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去提高基本的素养, 尤其是专业技能方面的素养, 对于可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事件一定要去辨别真伪, 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不能只为抢新闻而传播虚假的新闻信息, 只有这样媒体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才不会被受众抛弃, 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3. 增强政府的监管作用

政府是整个传媒社会的终极把关人, 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属于职业把关人, 都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终极把关人的政府要对媒体进行监管, 它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 可以从法律的角度进行约束, 通过他律使得新媒体走上一条正常的发展道路。其次, 从技术的角度进行监管, 对于虚假信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屏蔽。这样才有助于新媒体的发展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四、总结

新媒体传播新闻信息有其独特的优势, 即可以及时传播、随时发送, 这是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特点, 但怎样有效地发挥这种独特优势, 进而避免传递虚假信息, 这是新媒体新闻传播者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因此, 加强新媒体的把关, 以保证传播的真实性, 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摘要:本文以2015年3月18日李光耀被去世的假消息为例, 解读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事件运行机制的独特建构模式。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的传播只经历两个阶段, 即开始阶段的爆炸式信息误传播以及消逝阶段的删除状态, 文章下线, 从而为以后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避免新媒体集体传递假消息, 提高新媒体的可信度。

关键词:新媒体,谣言,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范晓影《新媒体时代对“把关”理论的新考量》2015年4月第七期《新闻研究导刊》

上一篇:精选尧山导游词下一篇:苗木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