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2024-06-2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共9篇)

篇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摇啊摇》教案

教学要求:

1、初步感受速度在音乐感受中的作用。

2、听辨音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音。

3、背唱《摇啊摇》,并进行表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

三、提出本学期要求

四、新歌教学

1、导入:听《摇啊摇》说说歌曲情绪,并用动作表演。

2、出示插图,让学生尝试怎么样读更能表现图上意识

3、放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4、学生做划船动作,体验6/8拍的强弱感

5、放录音让学生轻声唱歌词,让学生发现最后一句唱两遍

6、再唱一遍找找难唱的部分

7、连唱,边唱边动作表演

8、跟唱歌谱

五、编创与活动

1、让学生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分组展示,学生评价

4、出示: 6 5 │3 6 5│ 3 5 1 6 │5 5 │

让学生试着敲一敲,有什么特点?

5、一部分学生边唱边表演,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6、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乐器

7、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六、小结,师生再见。

篇2: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优美的歌声准确地演唱上海童谣《摇呀摇》,从音乐声中感受童年的欢乐。

2、通过肢体的律动和课堂学生对小乐器的演奏来感受三拍子及六拍子音乐强弱特点。教学重点:

1、准确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摇啊摇》,从音乐声中表达对童年生活得喜爱与向往。

2、感受三拍子及六拍子音乐韵律。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三角铁、响板、串玲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上行音阶1234567i 学生起立

1 2 | 3

4| 5

- |

同 学 们

5 4 |3 2

| 1 - |

师 您

好!

下行音阶 i7654321 学生坐下

二、导入:感受三拍子音乐韵律

1、播放音乐《小白船》

师:设问:听一听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歌曲?提示让学生律动。生:听音乐律动并回答问题(二拍子、三拍子……)

2、复听音乐

师生: 师生共同律动(拍手拍肩膀、做划船的动作、做摇摇篮的动作……),生: 三拍子

3、再听音乐

师:选响板、串铃为音乐伴奏,通过肢体来感受三拍子音乐韵律,激起学生求知欲。生:响板:重拍

生:串铃: 弱拍

4、听音乐

老师与部分学生舞蹈跟随音乐感受6/8拍的节奏,在师生合作中快乐的加强对三拍子音乐韵律的记忆和理解(此处插入《微视频》)师:大家好,我是音乐要素中一员大将,在每一首歌曲中你们都会见

到我,谁来猜猜我是哪一员大将?通过下面的学习活动你们就一定能猜出来了,注意力要集中奥。

师:请看这是什么?2/

4、3/4拍的指挥图示,通过这个图示你能试着把它拍出来吗?

师:这就是每首歌曲中都会见到的拍号,2/4拍、3/4拍,2/4拍所表示的意义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2拍,3/4拍所表示的意义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3拍。

师:2/4的强弱关系是:强、弱 ; 3/4的强弱关系是:强、弱、弱 师:那同学们,同理可以推出:6/8拍所表示的意义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6拍;6/8拍的强弱关系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跟音乐感受这节拍的强弱吧,请同学们一边跳心里一边数着咚恰的强弱点(播放音乐)

三、学唱歌曲《摇啊摇》

1、初听音乐

师生律动感受六拍子音乐韵律(做摇摇篮的动作……)

师:这首歌曲与刚才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呢?

生:比刚才的音乐速度快。

师:认真地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内容?说一说你听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内容与歌曲旋律来感受童年的快乐。)

2、复听音乐

师:同学们静静地聆听,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童年快乐,同时小声 学唱。

3、教师范唱,学生用三角铁自由地为教师伴奏。(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的空间,不要限制他们的思维空间。)

4、聆听录音翻唱,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用三角铁的两种伴奏方式为歌曲伴奏。(其次给学生的知识宝库充电。)5、教唱歌曲

师:咱们用歌曲写作与中国汉字四声调的关系来教学生唱准音高与音程。与此同时,让学生用手指把音调比划出来(像画图形谱一样把其美化),用肢体来辅助学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表演歌曲《摇啊摇》

1、师生对唱,教师弹琴

2、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3、师生边唱边做摇摇篮的动作。

4、聆听歌曲,鼓励学生编创律动动作,并及时做出评价。

篇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师:讲课前, 请大家欣赏一幅中国古画。 (师在黑板上画图, 牧童骑黄牛, 头上顶荷叶, 柳条倾斜) 这幅画有一米八高, 除了下部画着这些内容, 上面是一片空白。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幅名画。你们能根据画面内容, 给这幅画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吗?

生:牧童。

师:古画的名字都有一个特点, 后面加一个“图”字, 比如“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 那么, 你取的名字应该叫“牧童图”。

生:牧童骑牛图。

生:牧童柳下骑牛图!

师: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 下一个名字就该叫“牧童头顶荷叶柳下骑牛图”啦!取出这样的名字来, 只能说大家有一双眼睛, 看到了画家已经画出来的内容, 但还没有眼力, 看不到画家没画出来的东西。

生:我看到了, 柳条倾斜得很严重, 正在刮风!

师:好, 这才叫有“眼力”呢!风是无形的, 于是, 聪明的画家用柳条的姿态告诉你风来了。

生:我还看到雨啦!牧童头顶荷叶, 是用来挡雨的。

师:哈哈, 这才叫与画家心灵相通了呢!这幅画的名字叫做“风雨牧归图”。外国的油画要用油彩把画布全都涂满, 不留一点空隙;中国的水墨画只是在雪白的宣纸上稍加点染, 就能创造出奇妙的意境, 这种方法叫做“留白”——留出空白让观众去联想。好画有留白, 好文章也有留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灰雀》, 就是一篇有着精彩留白的好文章, 它正等待我们展开联想, 填补空白呢!

第一课时:透过对话, 领略爱心的魅力

师:这篇课文的主角是列宁。列宁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杰出的政治家。他口才好, 还是著名的演讲家。但是, 今天我们学习《灰雀》这篇文章, 大家会知道, 列宁不仅是政治家、演讲家, 还是……还是什么家呢?老师也给大家留个白, 读完了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里有很多话都没说透, 等着我们为它补白。比如列宁问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文中没有直接回答, 现在, 我请大家来回答, 灰雀到底去哪里了?

生: (思考) 被小男孩抓走了吧?

师:对呀!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文章的倒数第三自然段:“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 低着头。”

师:你找得对。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他低着头, 他不好意思了。

师:不好意思就说明他抓走了灰雀吗?一个大人面对重回枝头、获得自由的灰雀都能那么开心, 何况是一个孩子呢!但小男孩却不看灰雀, 只是低着头, 这因为他……

生: (恍然大悟) 惭愧!

师:为什么男孩会惭愧?

生:男孩喜欢灰雀, 他把灰雀抓走了, 灰雀失去了自由, 他对不起可爱的灰雀。

师:你怎么看出男孩喜欢鸟呀?

生:他选了一只胸脯是深红色的鸟, 是最漂亮的。他抓走灰雀, 并没有伤害它。

师:你可真细心!另外两只灰雀的胸脯是粉红色的, 只有这一只的胸脯是深红色的, 颜色越深越艳丽。小男孩喜欢灰雀, 把它抓走了, 列宁也喜欢灰雀, 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 (纷纷回答) 列宁每天都来观赏灰雀;列宁给灰雀带来面包渣和谷粒;丢失了一只灰雀时, 列宁特别着急, 找遍了整个树林。

师:列宁这么喜爱灰雀, 却没有抓走它, 而是让它在大自然里歌唱, 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的美丽。可是, 同样喜欢灰雀的小男孩却把它抓回自己家, 当成自己的宠物了, 这个小男孩多么——

生: (纷纷回答) 淘气!不爱护动物!自私!……

师:“自私”一词更准确。小男孩站在白桦树旁, 低着头, 心中很惭愧, 他不仅愧对灰雀, 也愧对像列宁这样喜爱灰雀的所有人。

师: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是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通过对话, 我们也可以看出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 你们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先说自己没看见鸟, 又说鸟还活着。

师:这叫“自相矛盾”, 能看出小男孩慌张的心理。课文里, 对小男孩抓灰雀的事一字未提, 但我们却能看出是小男孩抓走的。在读书时, 要学会思考。我通过读这篇课文, 发现列宁好厉害, 他在和小男孩说话时, 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充满智慧的列宁是怎么设下“圈套”, 让小男孩认识了错误, 并且改正错误的。请同学们看列宁与男孩的第一句对话。当列宁第一次对小男孩提问时, 他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了吗?

生:不知道, 就是随口一问。

师:列宁是什么时候察觉到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

生:在男孩回答列宁的问题时, 男孩说, “没……我没看见”。

师:为什么列宁通过这句话就知道是男孩抓走了灰雀呢?

生:因为他说话不自然, “没”的后面有个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

生:他害怕了, 说话有点儿结巴。

师:一般人回答这样的问题, 只会说三个字:“没看见。”可小男孩说完“没”, 有些犹豫, 又特意强调了“我”。这句话之间, 虽然只有省略号, 却隐藏着丰富的内容, 省略号的每一个“点”, 都是小男孩冒出的冷汗。你们觉得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句话最恰当呢?谁来试试?

生:没……没看见, 我……我……我没看见。

师:哈哈, 你的语气是对的, 可是你不能给文章随便加字呀!

生:没……我没看见。

师:读得很好, 男孩在说这句话时, 一定是用一种很慌张的语气。小男孩这样一说, 列宁立刻就会猜到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要是一般人看到孩子这么慌张, 肯定会立刻责问孩子, 列宁是怎么做的呢?

生:列宁说:“灰雀一定是飞走了, 或者冻死了。天气严寒, 它怕冷。”

师:这就是列宁的智慧, 他怕吓着本来已经很慌张的小男孩, 所以假装没看出破绽, 而是猜测起灰雀的命运来了。这叫“装傻”。装傻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小男孩别害怕。

师:那你们说, 列宁在说这句话时, 眼睛是看着小男孩, 还是看着树上的灰雀呢?

生:看着灰雀。如果看着小男孩说话, 他会紧张的。

师:对。列宁说这句话时, 为了让小男孩确定自己没有怀疑他, 他用了一个很重要的词。有了这个词, 小男孩对列宁的戒备心就会消除。你们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 (争先恐后) 是“一定”。

师:你们真有眼力, 就是这个词!列宁这样肯定地说, 都让男孩着急了, 几乎要把真相告诉列宁了, 可是他还是不敢。列宁见男孩没有说话, 就自言自语起来。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很富有情感, 你们知道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吗?

生: (纷纷回答) 惋惜、遗憾, 失落, 沉重……

师:你们说的都对。那谁来读一读?

生: (有感情地) 多好的灰雀呀, 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我认为这句话还应该在一个词之间点个逗号, 你们能读出来吗?

生: (有感情地) 多好的灰雀呀, 可惜, 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你真聪明!有了“可惜”后面的停顿, 就增强了心情沉重的感觉。我想, 列宁在说这句话时, 一定是眼里含着泪水。因为, 小男孩马上安慰起列宁来了:“会飞回来的, 一定会飞回来的。”说完这句话, 男孩还补充道, “它还活着”。男孩说的这句话里, 也有一个关键词, 你们能找到吗?

生: (毫不犹豫) 是“一定”!

师:对, 男孩如此肯定地回答, 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 改正错误, 放回灰雀。男孩这样说完, 列宁又追问了一句:“会飞回来?”结果呀, 男孩彻底掉入了列宁的“圈套”, 再一次肯定地回答:“一定会飞回来的!”第二天, 灰雀果然回来了, 看来真是男孩抓走了灰雀。

师:我们分析完这段对话后, 我想请同学们说一说, 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 (纷纷回答) 他很聪明, 喜爱灰雀, 有爱心!……

师:有爱心?你怎么知道呢?

生:他经常给灰雀带来面包渣和谷粒;他尊重小男孩, 没有拆穿他的谎言。

师:那你说一说, 列宁这么好的人, 除了是伟大的领袖, 是政治家、思想家, 还是什么家?

生:慈善家。

师:它爱灰雀, 爱孩子, 爱大自然, 的确是一位慈善家。

生:教育家。他让小男孩改正了错误, 不再自私了。

生:我觉得列宁还是心理学家, 他把小男孩的内心看得一清二楚。

师:你们总结得太好了!一位教育家, 首先应该是慈善家, 是心理学家, 这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如果老师或家长在教育我们的时候, 也能像列宁这样温和, 这样有智慧, 一定要比厉声呵斥有效果。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的一个很有名气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家陶行知在当校长时, 有一天看到一个男孩欺负同学, 他上前制止, 并让男孩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 男孩来到校长室, 等待着一顿严厉的训斥, 可是, 陶行知却递给他一块糖, 说:“这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 你是个信守诺言的好孩子。”男孩忐忑不安地接过了糖。随后, 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塞进他手里, 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欺负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 你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男孩一脸羞愧。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 说:“我调查过了, 你和同学打架, 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 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正直善良, 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当。”男孩听到这里,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这种错误了。你们说, 列宁和陶行知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他们都不批评犯错误的孩子。

师:但是, 却能让孩子——

生: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师: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爱。有了爱, 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 是在土里埋下一颗种子, 精心呵护, 让它长成绚丽的花朵。

第二课时:通过书信, 填补课文的留白

师:刚才, 我们在分析《灰雀》这篇课文时, 我提到这篇文章里有很多留白, 我认为, 最大的留白, 就是小男孩的心里话。现在, 就请大家把小男孩想说又不敢当面说的话写出来吧。 (板书:致列宁的信) 你可以写小男孩致列宁的信, 也可以写灰雀致列宁的信。如果是小男孩写的信, 你们知道这是一封什么信吗?

生:小男孩致列宁的道歉信。

师:因为他把灰雀占为己有, 又没有当着列宁的面承认错误, 所以他要道歉。

生:他夺走了灰雀的自由, 破坏了大自然的美好, 这封信也可以叫做忏悔信。

师:如果是灰雀给列宁写信, 是一封什么样的信?

生:感谢信。

师:对。既然这是一封书信, 就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板书:师在黑板上写清书信的格式并讲解) 第一行写称呼, 小男孩应该怎样称呼列宁呢?

生:尊敬的列宁爷爷。

师:列宁是国家领袖, 在郊外养病是秘密的, 当时又没有电视, 小男孩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是列宁, 所以, 称列宁为“尊敬的老爷爷”更恰当。如果是灰雀写信, 也这样称呼列宁可以吗? (生争论) 灰雀应该管谁叫老爷爷呀? (生答:老灰雀) 不是同类, 称呼也是不同的。列宁是灰雀的救命恩人, 所以, 它应该称列宁为“尊敬的好心人”。

师:你们知道结尾处的时间应该写什么时候吗?

生:随便写, 哪天都行。

师:哈哈, 随便写是没问题, 可是在月份安排上, 是不是要注意呀?文章的一开头就说是冬季的一天, 你安排在七月份, 是不是太热了呀?所以, 同学们一定要细心, 要围绕这篇文章来思考。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两种信中任选其一, 开始为课文补白吧。

(生写作, 师巡视、指导, 三十分钟后)

师:先请写忏悔信的同学来读一读吧。

王靖元:尊敬的老爷爷, 我是那天您在公园遇到的小男孩。我真诚地向您说一声:对不起。自从那次遇到您后, 我觉得我真的很自私, 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我很喜欢这只灰雀, 听着它的歌声, 我很愉快。所以, 我趁它休息时, 用布网一把捉住了灰雀, 塞进阳台的一个笼子里。但自从这只灰雀来到我家后, 它不吃不喝, 一声也不叫。从那时起, 我已经有一些后悔了。当我看到您因为找不到灰雀而着急时, 我更是后悔不已。我知道, 您才是真正地爱它们, 您给它们带可口的食物, 常来看它们, 却从不曾抓走它们, 而我却剥夺了这个小生灵的自由, 也让您受到了伤害。看着您失望的眼神, 我才知道自己犯下一个多么大的错误。灰雀, 它爱的是大自然, 爱的是蓝天。我放走灰雀后, 您幽默地问灰雀去了哪里, 我听到这句话, 脸上一阵阵发热, 原来您早就知道是我抓走了灰雀。老爷爷, 真的很抱歉, 谢谢您没有当面拆穿我的谎言, 谢谢您给我了我一次承认错误的机会。请让我再说一声:对不起!祝您天天来看鸟, 天天听鸟歌唱。

师:你写出了男孩的忏悔之心, 写得很好。尤其是结尾的祝福, 很特别呀!小男孩知道列宁喜爱灰雀, 所以送这个祝福,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想, 当列宁看到灰雀重返大自然的时候, 就已经原谅了小男孩, 他要是再读到这封信, 一定会更喜欢这个小男孩的。 (其他书信略)

师:今天, 我们通过对《灰雀》这篇课文的学习, 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作家笔下的文章, 不会只是我们表面看到的浅显内容而已, 我们要认真思考, 想一想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们要把作者没说的话, 把文章里的留白, 运用自己的联想补充出来, 这样做, 才是真正的读书, 才会把一篇短短的文章读成长长的文章, 把一本薄薄的书读成厚厚的书。有了这个本领, 你也会成为像列宁一样充满智慧的人。

备课笔记

万花筒的启示

老式万花筒, 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玻璃碎片, 利用三棱镜的折射作用, 让我们看到了千变万化的景象。童年的我, 第一次举起万花筒, 激动的小手轻轻转动, 伴随着“哗啦”“哗啦”的响声, 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了。

眼睛与画面的距离, 只有一个巴掌那么远, 这个小小世界里的奇幻景象就已经足以让一个孩子心醉神迷了。

最近, 我又在玩具店里见到了新式万花筒。镜头上安装的不是涂了水银的镜子, 而是一个透明的多棱的凸透镜, 你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了。即使是一只普通的手伸到镜头前, 也会变成各式各样的花朵, 而且那花朵的样式是你在生活中绝对未曾见过的。我把它瞄准吸顶灯, 眼前立刻繁星满天;轻轻地转动它, 繁星组成了各式奇妙的图案。哦, 这简直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魔法万花筒。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它, 回到家就瞄准我的书架, 花花绿绿的书脊立刻绽放出千万朵鲜花。

由此, 我想到一则小故事。一位富人去看哲学家, 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 对他说:“向外看, 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许多人。”有钱人说。然后, 哲学家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 问道:“现在你看见了什么?”“我自己。”他回答。“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 分别只在于一层薄薄的银子。”哲学家说, “但是这一点银子就叫你只看到自己而见不到别人了。”

金钱能够蒙蔽人们的双眼, 读书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 只不过蒙蔽我们双眼的不是金钱, 而是文章表层的内容。我们常说“要把文章读透”, 可是, 怎样才算读“透”了呢?当然是不能满足于眼睛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那只是一个巴掌远的距离, 是老式万花筒所能提供的有限空间。我们要引导学生剔除涂在镜子上的那层水银, 把它变成透明的凸透镜, 看到镜头之外的广阔世界。

这种把文章读透的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拥有的, 它需要在阅读实践中历练。我刚刚读到三年级的课文《灰雀》时, 只把它当成了普通的名人故事, 但是, 当我读到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时, 语言的简洁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简洁不是简单。简洁是一块透明的玻璃, 它越是洁净, 你越能看见更多的风景;简单是一面呆板的镜子, 你把什么摆在它面前, 它就映出什么画面。小男孩面对列宁的询问与感叹, 他本来有很多话要说, 但他不敢说, 所以他的语言是极其节俭的。透过寥寥数语, 我隐约看到他翻江倒海一般的内心世界;透过低垂的头, 我分明看到他羞于启齿的惭愧和改过自新的决心。充满智慧、怀揣爱心的列宁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的自尊心, 始终没有直白地揭开灰雀失踪的谜底, 然而, 一切尽在不言中。

篇4: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教学年级: 小学三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深刻内涵,学习蜗牛身上的高贵品质,教育学生做事情应具有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2、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以及协作能力;

3、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音乐中的童趣,表现音乐的情绪。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以欢快的情绪、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轮唱,并在练习中逐步做到声音的和谐统一。

2、难点:准确掌握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学习。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蜗牛与黄鹂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三课内容。歌曲是一首风趣、活泼的叙事歌曲。歌词以一个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却在一旁讥笑的有趣情景。歌曲的旋律轻松活泼,歌词生动有趣,隐喻着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著追求的顽强精神。音乐形象天真纯朴,富有生活气息,词曲结合紧密,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质朴自然。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孩子的通过以往音乐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他们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希望有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在这一课的学习中,重在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演唱语气、情感塑造歌曲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教学方式:

针对三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并且已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师生合作等方法启发学生感受、体验分析歌曲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教师:孩子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你们猜一猜是哪个小动物。

背驼螺旋小包袱,表面坚强内里柔;行动缓慢又拖拉,一步一步往前走。学生:蜗牛。教师:对了,就是蜗牛。下面老师给你们欣赏一首歌曲,你们听一下在歌曲当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听歌曲。

师:歌曲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啊? 生:、、、、、、(教师讲述)师:在歌曲当中小动物都想干什么啊? 生:吃葡萄(出示葡萄照片)

师:看着你面前的这一串葡萄,它是什么颜色的?(紫色的)什么味道?(酸酸的)并且还是一串大葡萄,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特点读一遍,酸酸的紫色的大葡萄。(一起读三遍)咱们读的这些特点的节奏啊正好是歌曲当中的节奏,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歌曲。

三、出示歌词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按照节奏读一遍歌词。你们能尝试一遍吗?学生读。

四、分句教唱歌曲

1、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下这首歌曲,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着唱一句。

2、教师:孩子们学得真快!可我觉得有些乐句唱得不是很整齐,这样你觉得哪句唱起来有点困难,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学生:最后一句老是不能和你的琴声同时结束。

教师:那是因为最后一个字上面有两个二分音符,因此要唱4拍,请孩子们随我的手势演唱。

学生在唱的过程中也在用手势提示自己唱4拍。教师:你们的学习习惯很好,用手势提示自己一下子就学会了,还有哪一句你感觉比较困难?

学生:我觉得我们在唱“葡萄成熟还早得很那”这句的“还早得“时不是很整齐。教师:我和你有同感,(出示这句歌谱)这句中的“还”字是八分音符,后面的“早得”是两个十六分音符,要短一些,我们把它唱快一点,你们听。(老师示范)

教师:我们来比赛一下,看那组同学最先学会,我首先请这组先来。(评价:

1、你们唱得非常整齐。

2、这组同学不仅唱得整齐,而且声音特别好听。)

教师:困难解决了,我们来完整地演唱一遍。(生随琴唱歌曲)教师:同学们这次唱得又整齐、又动听。老师都为你们感动了。

五、多种形式演唱

1、师生接唱学习歌曲、降低学歌难度:

教师:孩子们的声音真动听,就是有的乐句在节奏上不是很准确,在接下来的接唱学习中我们争取有所进步。下面我就演唱黄鹂鸟图片后面的歌词,你们则演唱蜗牛图片后的歌词。教师:现在交换。

教师:这次你们来演唱全曲。

2、全班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教师:我看出来了,你们这群小嫩芽是在快乐中健康成长的!教师:那我们就把这种快乐用歌声释放、表达出来,请你做着动作演唱1—4小节歌词,我来听听哪棵小嫩芽长得最快乐、最开心了!

学生随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3、蜗牛: 教师:那蜗牛从大树刚刚发嫩芽的时候就开始爬,一直爬到葡萄成熟。你知道它是从什么季节爬到什么季节的吗? 学生:从春天爬到秋天。

教师:这么漫长的日子,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黄鹂鸟的嘲笑它都没有动摇过,并且一直坚持不懈的爬着,你能谈一谈你对蜗牛的看法吗?

学生:蜗牛非常勇敢!教师:看来你很佩服蜗牛。学生:而且它还坚持不懈。教师:这个词语用得很合适。

教师:那你认为歌中那一句最能体现蜗牛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学生:第二句,也就是“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往上爬”。

教师:蜗牛为了吃着葡萄,必定要使出自己浑身的力气,那你们听听,下边这两只蜗牛谁最努力、谁最坚定不移的想达到目标?(老师范唱)

学生:第二只。教师:为什么是第二只?

学生:因为第二只蜗牛声音听起来很沉重,说明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想达到目标。教师:第一只蜗牛太懒惰了,第二只蜗牛无论是表情还是声音都给人非常坚定有力的感觉。请你们学学第二只蜗牛,坚定有力的唱好每一个字。

学生做着蜗牛的动作,用厚重的音色演唱这一句。

3、黄鹂鸟:

教师:黄鹂鸟对蜗牛的这一做法是什么态度呢? 学生:嘲笑、骄傲、瞧不起。教师:你是从歌词中哪句看出来、教师:这么快就找到答案了,不过老师有一个小要求:请你带着嘲笑的表情,轻蔑的口吻把黄鹂鸟说的那句话朗读出来。学生:“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哪,现在上来干什么”。

教师:我觉得还可以再夸张点,哪个勇敢的孩子想再来试一试? 再次请学生表演。

教师:谢谢你绘声绘色的表演,现在我们把它唱出来!

教师:这次合作就默契多了,我们相互对着再唱一次。学生带着嘲笑的表情演唱这句。

5、教师:你们的演唱令老师都陶醉了!这么美的音乐我觉得我们还可以为它加一些点缀,让它变得更加吸引人。就让我们的老朋友——打击乐器来帮助我们吧。这件乐器你们认识吗? 学生:是沙锤。

教师:我们再来听双响筒的声音(师演奏),一边一下非常清脆,给人很精神的感觉,那这两边的声音是一样的吗? 学生:不一样,一边高一边低。

教师:你的耳朵真灵。接下来这件乐器,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串铃。双手上下摆动,让它的声音不断延续。(师边说边示范)教师:最后这件乐器谁来演奏? 请一位孩子上台演奏。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乐器? 学生:不知道。

教师:这件乐器叫碰玲,想知道敲好碰铃的秘诀吗? 学生:想。教师:手握在绳子与铃铛接头的地方,然后像拍手一样,拍一样再拿开,你们也做做这个动作。

学生随老师有节奏的做打击碰玲的动作。

六、小小音乐剧、激发表演热情: 教师:孩子们学得真快!我们可以用乐器为歌曲进行点缀,也可以用歌声和舞蹈来为歌曲进行装扮。其实你们来之前,老师在你们的凳子下面放了一份礼物,现在请你们轻轻拿出来。学生拿出凳子下面的头饰并戴在头上。

教师:这么多漂亮的头饰,快带在头上,来看看你们所扮演角色的任务。(看幻灯片:扮演蜗牛和黄鹂鸟的孩子请用歌声、舞蹈分角色演唱歌曲。扮演兔子、小猴、老鼠、小猫的孩子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教师:下面我们就以小小音乐剧的形式展示这首歌,我来担任总导演,所有的小动物请听我的指挥依次出场

1、幻灯片播放旁白,加背景音乐:

旁白:美丽的春天在小动物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今年园子里的葡萄树长得可好了,吸引了许多小动物,有可爱的兔子:【扮演兔子的同学做着动作来到葡萄树旁,拿起一件乐器,依次是小猴、小猫和老鼠。】(全班同学被这四位动物乐器手的可爱表演惹得哄堂大笑)

2、幻灯片播放旁白,加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 旁白:今天又来了几只小动物,请听。

播放蜗牛的音乐,扮演蜗牛的同学做动作。再听:放黄鹂鸟的音乐,扮演黄鹂鸟的同学做动作。

3、全班孩子分角色表演唱

教师:让我们在歌声中讲述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效果分析:音乐剧的加入,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的课堂氛围非常和谐而且很有童趣,特别是扮演动物乐器手的孩子依次出场时的可爱表演,使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孩子们完全融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七、课后延伸、激发探究热情:

教师: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使这首歌曲又增添了几分色彩!那我想问一下,蜗牛在它的坚持努力下,最后吃着葡萄没有? 学生:(很高兴的说)吃着了。

教师:那当它再次遇到黄鹂鸟的时候,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孩子思索着怎样回答。

教师:请你们回去好好想 一想,编一首秋天的《蜗牛与黄鹂鸟》我们下节课来唱唱。今天的音乐课就到此结束了,孩子们再见!学生:老师再见!

篇5: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1、教师播放《数鸭子》音乐,师生随音乐律动表演进教室。(出示课件)

2、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歌曲

1、介绍彝族景色:(这里师边播放图片边讲解)。师:同学们听过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曲吗?(学生回答:壮族,彝族,少数民族等等)。教师更正:这是一首彝族歌曲,因为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彝家娃娃真幸福》。这是一首彝族风味的歌曲。彝族的居住,大家一定不陌生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那里风土人情,(出示课件彝族山水图片)。

三、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你们想听一听吗?听得过程中注意听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播放课件范唱)生:速度较快,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曲子。

2、师生讨论小结歌曲速度情绪:(中速、优美地、婉转地;委婉动听地;甜美柔和地„„)

3、师范唱歌曲:老师听了这首歌,也禁不住想唱一唱了,你们想听吗?如果唱的好给点掌声好吗?谢谢!

4、介绍四二拍子及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的拍号有什么特点?(结合歌曲讲解)在这首歌曲中,四二强弱规律是什么知道吗?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突出强拍子。

5、复听:让我们再一起来随音乐拍击一下,感受一下变换拍子。(放录音)

6、解决难点:你感觉哪儿挺难唱的?(学生说出歌曲中几个较难唱的地方,其中“阿里里”字学生不太好掌握。)生:有的字不认识。教师领学生多读了几遍。

师:很好,这首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旋律起伏,这也是这首歌的难点之处。我们先来学唱一下这个字所对应的音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出音符时值,并练唱音符,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优胜小组得小星星。

7、师讲解换气记号的唱法:师:大家还有没有注意到这句当中有个标记啊?(一句一换)。

师:很好,那我们再来一遍师生接唱最后一句,注意唱到换气记号要换一口气。

8、巩固歌曲:师唱生接,生唱师接。(第一遍没接好,第二遍就好了)

9、随伴奏完整演唱: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随伴奏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换气要自然。

四、处理歌曲:

1、分句理解歌词含义:师:《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应该用怎么样的情绪来演唱呢?我们可以从歌词入手。现在我们来看歌词:前两句可看出:老百姓爱唱山歌,随口就唱,漫山遍野有唱就有对的,阿里里是他常用的象声词。

2、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一句的演唱情绪。

3、讨论后小结:前两句用欢快的情绪,后两句应用自豪的情绪来演唱,好下面我们把握这样的感情来唱全曲。师:同学们,现在就假设我们来到了彝族,我们的眼前是清山绿水,你就是彝族娃娃你来自豪的唱歌,好吗?(出示课件伴奏)演唱要有起伏。

五、编创不同演唱形式,巩固歌曲:

师:好,唱到现在呀,我们所采用的形式是齐唱。一种演唱形式是不是太单调了,变换一下演唱方式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演唱形式: 小结方案:

(1)男女生接力唱,最后一个“真幸福”齐唱。师:我们试一下。(弹琴唱)(2)领唱与齐唱。师:我们来试一下。(弹琴唱)

(3)创设情境,领唱在“银项链”,齐唱在“阿里里”。师:好的,这种方式够新颖,我们来表演一下。学生的表演效果较好。

六、知识拓展: 观看彝族舞蹈视频

七、课堂小结:

篇6: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大鹿》这一课时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九课》美丽的动物》中的一首歌曲。《大鹿》也是一首具有童话色彩的法国民歌,歌曲采用拟人的手法,描述大鹿看见小兔子遇到危险后、临危不惧、挺身相救的高尚品格。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指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2、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大鹿》、并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情绪。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剧的表演中,表现小动物的团结互助、勇于斗争的精神、体现于他人表演的快乐。

本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大鹿》初步感受法国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歌词“兔儿 兔儿 快开门,咱们手把手腕牢”让学生演唱清晰、准确。

教学防范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视听教学法、练习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创作性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在情景中学唱、表演个区、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音乐,体现课堂的趣味性。

导入课堂

在这一课,我将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故事情节围绕《大鹿》歌曲背景进行编创“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童话故事,想不想听呀?”。故事导入能够渲染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我设计的故事紧抓歌曲背景,增强了导入效果,为后面情景剧表演做铺垫。

教授新课

在教歌之前,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遍。“同学们,你们听,小鹿和小白兔时一对多么好的好朋友呀!”在故事的渲染下,孩子们已开始急切的想学习这首歌曲了。这时候学生们都会竖起耳朵、仔细听歌,记忆力也是最好的时候。第二遍,老师加上动作和表情为学生范唱一遍,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表情变化、体会歌曲由欢乐到紧张的变化特点。

接下来,由老师带领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同学们,想不想一块帮助小兔子逃出危险啊,让我们一起跟着老师读一读歌词,为它加油吧!”在读歌词这一环节,即让学生们熟悉歌词,又可以强化节奏训练,尤其在教学难点“兔儿 兔儿 快开门,咱们手把手腕牢”的突破上带着节奏读歌词能更好解决这一难点。为了加深前八后十六节奏练习,可以找学生模仿小兔子跑步练习一下,这样练习节奏就比较有趣味性了。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识谱的要求,读歌词后带领学生模唱音符一到两遍,在模唱的过程中可以找学生模唱一下,通过小兔子俭蘑菇的方式鼓励学生“哇,这只小兔子捡了一个紫色的大蘑菇”“这只小兔子捡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大蘑菇”在模唱的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并且在脑海中建立了初步的歌曲旋律走向。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调动学生们学唱歌谱的积极性。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铺垫,老师和学生再接再厉,加入歌词学唱两遍,学生基本都会唱了。“同学们,还有一小步,咱们就能帮助大鹿救出小白兔了,加油吧!”在这一环节,老师可视学情进行半句或一句教唱。最后学生视听两遍歌曲,第一遍小声跟唱,体验歌曲整体感受。第二遍放声歌唱,加深歌曲的认识。通过以上几个循序渐进的学唱环节,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学会了。再通过分组、分角色的形式加入伴奏、情绪、动作对唱。就能达到人人会唱的效果了。

情景编创表演环节

为了使课堂丰富多彩,体现这节课的童话色彩,以《大鹿》为背景音乐,找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来想角色:大树、蘑菇、小白兔、梅花鹿、猎人等)“同学们,在咱们的共同努力下,小白兔终于得救了,让我们共同演一演,庆祝一下吧。”(老师出示头饰)在情景剧表演过程中,给予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培养学生自编能力,老师也可参与进来,扮演猎人,加强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参与性。突出表现同学间互帮互助、互相协作的精神!

篇7: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篇8: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雪花》,了解跳音记号,重音记号及保持音记号。能正确表达歌曲情绪,能边唱歌曲边随老师进行律动。

2.通过学唱歌曲,体验冬天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以及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特别是但大自然奥秘的初步探究。

教学重点:能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歌曲情绪、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按照跳音记号等音乐记号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的律动。

教学准备:琴、雪花 多媒体、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播放<滑雪歌>营造氛围

2、ppt雪景展示图片:有圣诞树、雪人和雪花。设计意图:在上课之前营造一种冬天的氛围,好象身临在雪中一般。

一、导入

师: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

课件展示:叫花不是花,夏天不见它,寒风吹来时,飘落千万家。师:猜出来了吗?生举手回答(揭示谜底)

师:你们喜欢雪花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朵“小雪花”,(出示雪花图片)

说一说雪花的形状、颜色,再说一说你知道的冬天与雪花的关系,用上你最美丽的词语说出来(分组讨论)

师:你们摸过雪花吗?雪花在我们手上会有什么变化?(生:雪花会很害羞的变成水珠了)那么我们再用小舌头去舔一舔,什么感觉?(生:冰冰的,凉凉的)

(PPT播放冬天的图片)(将雪花贴在黑板上)

教师:漂亮的雪花呀!今天还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雪花》,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歌曲,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播放音乐)(教师板课题并出示课件《雪花》)

教师:歌曲听完了,老师想问你们听了这首歌曲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呀?(高兴、愉 快)教师:说明呀刚才同学们很认真的去听这首歌曲。

二、新授 1.初步感受乐曲

教师:雪花现在变变变,变成了歌词,请同学们看着歌词,再来听听这首《雪花》,如果可以,请你跟着录音轻声哼唱好吗?

(课本歌词,录音,请学生聆听)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歌曲旋律与内容,看歌词进行聆听,加深印象。

2.教唱歌曲

(注意空拍)

3.教师:同学们真棒,才听了两遍就能跟着轻声哼唱了,那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可以吗?

教师:刚才是录音,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跟着老师的琴是不是也能唱得这么好。

教师:那你们想不想听老师完整的唱一遍呀!准备好了吗?开始咯!老师唱得好不好呀!给老师一点掌声好吗?下面呀!老师希望你们唱得比老师更好,更棒好吗?

教师:现在呀!先跟老师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歌词好吗? 教师逐句弹唱歌曲,引导学生听琴,跟唱。(如果哪句唱的不好,再弹纠正)2遍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每句分开唱得都不错,那现在你们能连着唱吗?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这次老师的琴说了你们刚才唱得好是好,但是它刚才没有听清楚,它还想请你们再唱一遍,这次呀!你们大声唱,它来小声唱好不好。

教师: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式进行歌曲教唱,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学会歌曲。

三、歌曲的处理

教师:同学们真棒,唱得真好听,不过歌曲唱到这里,老师有些小疑问一直在脑海中,想请你们帮帮我可以吗?

(1)教师:刚才我们在唱第一句“雪花,雪花”的时候为什么要这样唱?(老师唱出跳音)

(2)教师:是这样的吗?(在黑板上画出来)唱的时候像什么呀? 生:像小鹿在跳跃有弹性。

教师:同学们真细心,这个小三角呀,它在音乐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跳音记号”也叫“顿音记号”,当它出现在谁头上的时候,谁就会像小鹿一样跳起来唱。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有(师唱,“雪花,雪花”——)

(3)教师:那这句话呢?“一,二,三,四,五,六“ 教师:听听,这样有什么不同?

(轻声唱“一,二,三,四,五,六“)(重音唱 “一,二,三,四,五,六“)

教师:对,是重音唱,但是上面的那个大于号在我们的音乐里叫“重音记号”,当它出现在谁头上的时候,谁就要唱的重一些,再让我们试一试。(师带学生唱“一,二,三,四,五,六“)

(4)教师:这句是怎么唱的呢?(师唱“小水点)

教师:歌曲里面唱的是第一种,长一点的,为什么要这样唱呢?这个可爱的小家伙“保持音记号”,有它的时候,这个音就像在天平上一样,不可以乱晃,试试看?(师带学生唱“小水点)

四、评价

接下来是我们本节课的最佳合作奖诞生的时刻,看看哪组小朋友能获得我们的大拇指标志,获得最多者将被授予本节课小组最佳合作奖。请同学们带上小雪花,自由地进行小组组合表现乐曲。分组展示,评选,颁奖

拓展: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诵、古诗、绘画和剪纸)来赞美、表现雪花,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体现了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达到学科的整合效果。)(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彩纸--剪雪花ppt图片展示 教师事先为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银色雪花)学生动手剪雪花、画雪花,诵读的学生开始展示。(老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把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颁发奖励(彩色雪花)

篇9: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摇啊摇》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

生(齐):叶绍翁!

/ 8

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

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一生读)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示范读)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 8

师: “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

生(齐答):寒!

师:诗人不但身上冷,心里也冷。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生齐读)

师:诗人见到了哪些景才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体会。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让他感受到寒意。师:为什么梧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 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生:可能诗人觉得自己的命运就像梧叶一样飘零。

师:你们很会联想,说得很有道理。其实在古代,梧叶经常被诗人们用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

(课件出示,生齐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师:所以,当诗人看到梧叶的时候,他那寂寞和孤独的心情就更深了。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除了梧叶,还有哪些景让他心里顿生寒意? 生:还有秋风吹过梧桐树的萧萧声。生:这让我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

师:你很会联想。“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句诗是写哪件事的? 生:荆轲刺秦。

师:当时的荆轲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很悲壮。

师:的确如此。其实,萧萧不单单形容风声,还可以形容马鸣。(出示课件)“萧萧斑马鸣”,在战场上听到这样的声音,真让人不由得产生悲壮的心情。原来,风声也会让诗人心生寒意。谁来读读这句诗,把描写声音的词读好?

(一生读)

/ 8

师:“萧萧”、“萧萧”,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生齐读)

师:刚刚有同学还提到了“秋风”,“秋风”为什么会让诗人感受到寒意呢?秋风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秋风让我们感到冷和孤独。师:“春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柔和的、温暖的感觉。

师:是呀,“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秋风让诗人更为伤感。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来传递诗人这种伤感的心情。

师:如果光是“秋风”还不至于这么寒,这秋风偏偏要吹在梧叶上,梧叶已经让诗人感到很“寒”了,却偏偏还要让它发出这种“萧萧”的声音。那种“寒”意,是一点一点渗到诗人心里去的。因为心寒,所以他看到、听到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寒意。我们再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此时,江风在动,梧叶在动,客的情也在动,(板书“情”)。就是这些特定的景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乡愁、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孤独和寂寞。真是“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啊。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感受诗人这种在特定的“景”下产生的孤独、寂寞和忧愁的“情”。

(配乐齐读)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再次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时,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向江岸,看到了怎样的景?我们一起来读后两句诗。

(生齐读)

师:他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挑促织呢?请用诗句来回答。因为—— 生(齐答):“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因为他看到“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生(齐答):“知有儿童挑促织”。

/ 8

师:远远看去,江岸上的篱笆墙内,一盏灯亮着,噢,知道啦,准是有几个可爱的孩子在捉蟋蟀呢!他怎么就猜得那么准?

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觉得有一丝高兴。生:他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齐答):“明”。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一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一读,我的心情亮堂起来了。(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也许,他更想家了。总之,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叶带来寒意,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里变得温暖、亮堂起来。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啊,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吧。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 8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概括得也好。生:儿童促织动客情。生:秋风寒声动客情。

师:好啊,你把两种景物放在了一起说。生:夜深一灯动客情。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板书“感”)。

其实对很多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说,“所见”,就有“所感”,见“景”,都会生 “情”,这叫“见景生情”。

师:不知你们自己能否读懂,下面的这些诗句,这些客居他乡的诗人又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情呢?还是请你用 ————动客情 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写一句。

(多种方式读《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生练笔,师巡视,交流)

生:我写了两句诗。一句是“月光寒霜动客情”,还有一句是“夜深皎月动客情”。

师:试着吟得再动情一些。(生感情吟诵)

生:“春风绿岸动客情”。

生:我觉得“绿岸”不是很贴切,可以改为“春风明月动客情”。生:“春风江南动客情”。

生(齐说):应该是“江南春风动客情”。生:我写的是“春风明月动客情”。师:概括得非常好。

生:我写了两句。一句是“窗前月光动客情”,第二句是“夜半钟声动客情”。师:朗朗上口。

生:我写的是“月落乌啼动客情”。师:写得多美呀。

/ 8

生:我写了三句:“江枫渔火动客情”、“明月钟声动客情”、“月光寒霜动客情”。

师:“月光”和“寒霜”放在一起,肯定触动诗人的“情”。生:“故乡明月动客情”。

师:加了一个“故乡”,怎能不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生:“瓜洲水间动客情”。

师:水间不是一个景,这句诗读起来就不流畅了。生:我写的是“皓月钟声动客情”。

师:月亮被你们这么一描摹,各具形态,发现了吗,这些诗中都出现的一个景是——

生(齐答):“月”!

师:像“月亮”啊,“寒霜”啊,“钟声”啊,这些特定的“景”经常出现在我们历代诗人的诗作当中。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诗人却都被这些特定的“景”所触动,牵动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既可以读到看得见的景,也可以读到看不见的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夜书所见》。

(配乐造境,全班齐诵)

师: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生齐读)

师:是啊,在这漆黑的夜里,江边的梧桐树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听到风吹梧叶发出的萧萧之声;在漆黑的夜里,远处岸上抓蟋蟀的儿童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凭着这“一灯明”进行猜测。所以,在这样的夜晚,唯一所能“见”的,其实只是那盏亮着的灯,那“一灯明”啊。谁再读最后两句,把这盏温暖的灯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生读)

师:最后的“一灯明”,你读得意味深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 8

(生齐读)

师:“一灯明”,诗的最后就这样给这盏灯拍了一个特写镜头。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这盏灯一样,留在作者的心中,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和三年前读它时收获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上一篇:监管改革下一篇:网页设计招聘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