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精神

2024-06-26

红色沂蒙精神(共10篇)

篇1:红色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绽辉煌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曾几何时,便有一首歌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那熟悉的旋律,高亢的音符响彻在沂蒙的街街巷巷,这首歌便是沂蒙山小调,仿佛回到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全体将士听到这首动听歌曲而鼓起斗志,与敌人奋勇抗击的景象。,“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作为沂蒙的一份子,我深深的为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倍感自豪,犹以蒙山和马陵山景色最为迷人,兼有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在如此美丽的土地上必将孕育出许多不平凡的人,因为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沂蒙之光,民族之魂在沂蒙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诞生了无数圣贤奇才,如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颜真卿、被誉为“算圣”的刘洪、被誉为“孝圣”的王祥、被誉为“宗圣”的曾子、孔子老师郯子、大秦砥柱名将蒙恬、东晋名相王导。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同样,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后来被概括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沂蒙人民在新的领域昂首阔步前进。作为他们的后人,我没怎能不为所动,又怎能 不奋起,为沂蒙,为家乡!秋催落叶红,遥看夕阳坠.如今的的沂蒙,行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浸润在时代的主旋律里,大步向前,因为沂蒙人民有责任也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明天,就像江泽民主席所提到的:弘扬沂蒙精神,振兴沂蒙经济。或许在不久的明天,愿望就会实现!祝福吧,我亲爱的沂蒙!

沂蒙的山山水水犹如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响彻心扉,沂蒙的父老乡亲淳朴比若茗茶沁人心脾!借用词作家苗淼的话:沂蒙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烈士的英灵,每一棵松柏都是烈士的身影,沂河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是烈士的心动,每一个涟漪都呈现着烈士的面容。《沂蒙》这部电视剧恍如拉开了历史的画卷,又使人回到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让我们这些后人感受到了当年的火热与英勇,让我们在平静中感受波澜,在轻松中体会到厚重,使我们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篇2:红色沂蒙精神

摘要:沂蒙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突出代表,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特征是人民性,本质品格是与时俱进。沂蒙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是高校的历史使命。烟台大学把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中国梦的教育高度融合,成为高校育人的创新举措,托起了一代大学生的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铭记为我们创造出美好今天的老一辈人民。因此我们筹划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身边的沂蒙革命老区,怀着无比感激与崇敬的心情了解退役老战士,用心感受老一辈抗战英雄们的革命情怀,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我们踏实稳健、长足发展下去的根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割不断的精神血脉。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关键词:沂蒙 老战士

红色革命精神

战争

秉承着走进沂蒙,走进群众的实践方针,我们团队先后走访了沂南县马牧池乡沂蒙红色基地、沂南县干休所、沂南县依汶镇、蒙阴县蒙山国家公园,蒙阴坦埠镇诸夏村、华东烈士陵园及纪念馆。虽然短短的六天走访这么多地方有些仓促,但是每一站我们都做到了认真调研,纪实采访,积极沟通。在这些地方,队员们广泛与人交谈,对沂蒙精神的体会都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7月10日,我们红岩社会实践队队员在沂南县汽车站聚齐,时值下午接近傍晚,在找好住宿的地方之后,我们先对接下来的行程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划,确定好路线,时间,采访的人物等等,在完成这一些之后就开始期待明天的行程了。

7月11日早上8点坐上开往大山深处的汽车,我们来到了沂蒙红色基地——马牧池乡,沂南红色影视基地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距沂南县城西北23公里。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当地负责人员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且带领我们进行了走访参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土坯房,有的房子里还留下了抗战的一些痕迹,有的墙上画着鲜红的标语:胜利属于我们。在参观的路上,我们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位于土路与房子之间的地道口,那个入口太破旧,很多土都坍塌了,堵住了一部分,地道里黑幽幽的,但可以相信里面一定是四通八达的,这应该是当年沂蒙山老百姓转移伤员用的地道。再往前走是马牧池乡,首先看到的是沂蒙大娘磨面用的大磨盘,那碾磨的光亮的大石磨,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当年战争后方沂蒙人民的辛劳付出。在红嫂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件件抗日战争时期用的物件,有小推车、军用水壶、红嫂为战士们纳的布鞋,厚厚的鞋底,细密的纹路,倾注了沂蒙红嫂对战士们深沉的关心爱护。仔细参观着当年抗战时期留下的一座座战壕、房屋,一句句鼓舞士气的标语、字画,一条条地道、小路,全民抗战的场景似乎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耳边似乎也响起了歌颂沂蒙人民无私支援的号子。

12号早晨我们又如期而至,采访期间我们巧遇了两位退伍老士兵,远远的望过去,一身军禄色的套装,显得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其中一位袁叔叔是聂荣臻元帅的警卫,他向我们讲述了战火纷飞的日子里那些感人故事与坚毅勇敢的励志传奇,更是动情的描述了军队里的训练生活,还十分尽兴的教我们如何端枪站军姿,为我们表演了打靶,射击训练的姿势。看着叔叔们对往昔的追忆,眼里闪着点点光芒,这种红色爱国精神也感染了我们。在临行前叔叔送我们一句箴言“当兵你可能会后悔三年,但是,不当兵你会后悔一辈子!”

整理好前两天的收获,13号清晨我们来到了沂南干休所。通过负责人的帮助我们顺利采访到了杨爷爷。身为少校的杨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现在已85岁高龄的他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出于对他的尊重,我们只是在其家属陪同下进行了一次难忘的谈话,没有进行拍摄。杨爷爷的家属在向我们讲述红色英雄事迹时,每讲到高潮部分久久不能自已,眼中泛着泪花,既对英雄崇敬又为杨爷爷感到心惊。正是这种感动与震撼激励我们实践小队不畏辛苦继续前行,而我们每当看着爷爷的勋章和立功证书总会回想起爷爷当年艰苦奋战的故事。

拜访完杨爷爷,实践小队14号来到了依汶镇鲁中革命烈士陵园。鲁中人民既有传统的华夏文明,又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大革命时期,鲁中地方就有了党的活动,开始传播马列主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纷纷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地方武装,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鲁中人民积极参军、拥军支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永恒的壮歌,涌出了无数英模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有青年知识分子,有党政军领导干部,有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民兵,其中还有战斗在后方的妇女。正是他们同仇敌忾、万众一心,铸成钢铁般的长城,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正是那种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党政军民的的团结拼搏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凝聚成爱党爱民、立场坚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鼓舞着当代人,激励着后来人,是共和国史册上的光辉一页。当我们来到烈士们陵墓前时,看到有些烈士墓碑连名字都没有,心里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和难过。老一辈人民用鲜血与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和平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心怀感恩,关注老兵。

结束了沂南地区的学习调研,实践团队15号下午一鼓作气奔赴蒙阴蒙山国家森林公园。蒙山作为沂蒙地区的代表地,它的巍峨与繁茂象征着沂蒙精神的繁荣昌盛。向上攀爬的过程中,我们遇见了一个著名景点—红嫂洞,据介绍当年当地农妇救助八路军军伤员的地方。在爬到半山腰时,有几个人已经体力不支了,大家放缓脚步,配合着整体队伍的步伐节奏,一起爬山,不离不弃。通过爬山活动,磨练了大家的意志,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也更加深厚。

16号我们又联系采访了坦埠镇诸夏村一位参加过越南战争的退役战士。他向我们讲起了当年的战争情况,讲到高潮处手还微微地抖。

17号,整理完蒙阴地区的调研资料我们来到了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时,遇到了一位退伍老营长,爷爷听说我们的社会实践内容后很开心,不仅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军旅生活更是担当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爷爷说,现在习近平主席倡导“中国梦”,发扬好沂蒙红色革命精神就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沂蒙精神具有极大品牌价值。弘扬沂蒙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必将发挥出极大的激励价值。无论是对走中国道路、发扬中国精神还是凝聚中国力量,沂蒙精神都具有丰富的激励价值,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德根基,是国家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不竭精神动力。

沂蒙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突出代表,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特征是人民性,本质品格是与时俱进。沂蒙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是高校的历史使命。

沂蒙精神是中国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具有独特的外在表征和内部品格。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国红色精神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概括和思想路线的总结,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选择与信念,是“政党型的”红色精神。“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的坚定立场、明确的方向和崇高的政治信仰;“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主题,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意志和胆识气质。

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入发掘和丰富沂蒙精神的时代特征,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沂蒙精神同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结合起来,同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解决当前沂蒙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每一位队员都切身感受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朴实热情、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她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我相信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会付诸行动,将这份精神传承发扬下去。因为我们永远忘不掉老战士们刚毅的身影和坚定的目光。参考文献:

[1]《沂蒙精神传承对高校学生内涵式发展的启示》申世园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02期

[2]《论中国梦语境下“沂蒙精神”的丰富激励价值》 王海波

临沂大学学报 2014年03期

[3]《试论沂蒙精神的形成、内涵及意义》付然峰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5

[4]《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与中国梦的实现——以沂蒙精神为例》 丁凤云

篇3:红色沂蒙精神

一、女人与战争

战争题材的影片大都围绕男性形象展开叙事, 那些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多半都被“边缘化”, 成为主体事件背后的“他者”或“局外人”[1]。然而这部影片将残酷的孟良崮战役放置于背景之中, 转而将镜头聚焦于处在后方的女性身上, 是红色影片中为数不多的以“军属”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本片通过对战争中女性生存状态的细腻呈现, 展现了残酷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痛, 因此是一部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主旋律电影。

自女性电影产生以来, 婚姻、家庭始终是其必不可少的表现元素。而当战争袭来, 这摧毁一切的强力与敏感而柔弱的女性之间本身就形成了令人震撼的张力。如同片中新娘月芬的母亲所说:“烈属光荣, 但不好当。”战争将男人带走, 对于女人来说, 婚姻是明存实无的, 家庭是残缺不全的。士兵大壮的母亲为了保护独子, 将其锁入地窖, 却独自在燥旁垂泪;大嫂春英独自忍受丧夫之痛, 只有在无人之处才敢小声饮泣……这些细节的描写, 深刻地将战争环境下女性辛酸痛苦而矛盾挣扎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正因为战争的残酷, 沂蒙女子在觉察到胜利之后, 为“仗打完了”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影片没有过多地呈现胜利后的欢呼场景, 而是在郝家葬礼上失去亲人与爱人的悲恸之中结束, 感人的情境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在影片当中, 既展现了《士兵之歌》式的难以割舍的母子亲情, 又揭示了如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所表达的战争对美好生活的破坏。细腻的感情刻画使支前女英雄还原成为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 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人民性, 就是对普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诚恳关心, 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诚挚关注, 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际遇、生命状态、思想感情。”[2]影片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深入展现, 体现了创作者对人民性的追求。正是对作品“人民性”的把握, 使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认同。

二、女人与革命队伍

在早期的革命电影中, 革命队伍与女性之间是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妇女, 在革命队伍的帮助下, 通过成为“战士”, 进而成为“党员”的身份转换, 走上了一条救赎之路。而在影片《沂蒙六姐妹》中, 如同大嫂春英所说:“道理不用讲, 解放军是咱的子弟兵”, 在这里, 革命队伍与女性之间是一种亲人般紧密的血肉联系, 而这种联系首先体现在女性以母性的身份对革命队伍的关怀和保护。她们摊煎饼、做军鞋, 任劳任怨地完成区长派分的任务;加入担架队, 为解放军运送弹药, 直接参与前线的战斗。如同新媳妇月芬所说: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线。正因为如此, 革命后方的女性必须承担供给前线和守护家园的双重任务。影片通过女性为革命队伍的奉献与牺牲, 将片中的女性升华为伟大的母性形象。

新娘月芬因为新郎去了前线, 所以只能和公鸡“拜年”, 然而丈夫身份的缺席并没有熄灭她的爱情火焰。无论是在后方还是前线, 月芬都穿着大红色的棉袄, 热烈鲜红的颜色不仅是对她新娘身份的确认, 更是她自觉而强烈的爱情本能的象征。她急切地想知道新郎的相貌、一听见队伍进村的锣声就兴奋紧张, 她在与新郎失之交臂后毫无顾忌地放声大哭、对新郎触碰过的物件爱不释手……她毫不掩饰对新郎的想念, 然而她与新郎并未谋面, 对新郎的思恋之情逐渐转化为对革命队伍的深沉之爱。甚至在跳入水中为队伍架起浮桥之际, 她也要回头望一眼在桥上奔走的士兵, 革命队伍的形象成为她爱情与亲情的寄托。

与以月芬为代表的女性对革命队伍的深沉之爱不同的是, 对于秀儿、小贺和黑燕儿这些少女来说, 革命队伍带给她们的感觉朦胧而清新。她们在月芬的婚礼上唱进步歌曲, 脸上洋溢的笑容体现了发自内心的愉悦。她们以看队伍、看大炮为乐趣, 革命队伍在她们眼中不仅是亲人, 而且是精神上的偶像。黑燕积极为队伍做鞋、冒着被打的危险借出粮食, 面对解放军先进的通讯设备, 她毫不掩饰自己的震惊与兴奋, 人民军队为这个处在没落地主家的少女带来了新鲜的空气。表现少女对革命队伍的感情, 不仅使影片中少女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而且体现了创作者尊重了女性“认知主体”的地位。

三、女人之间的情谊

影片主要塑造了六位年轻的女性支前模范和两位母亲的形象, 散点式的人物展现手法将人民群众的支前活动做出了全景展现, 。但这些人物在影片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影片通过这种联系来阐释主题, 并且将沂蒙女性的形象作进一步升华。

新娘月芬的婆婆, 作为老一辈红嫂, 在儿媳面前起着榜样和模范的作用。她为准备军粮而两天没合眼;在丈夫牺牲后, 又送两个儿子参军;自己参加过担架队, 又鼓励儿媳参加……影片在对婆媳三人关系的叙述中, 体现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主旨。而六个姐妹的年龄和身份也各不相同, 其中兰花这一妇救会长的形象, 在这六个女子中间, 扮演着组织者和意见领袖的作用, 但是她的身上又存在与秀儿、小鹤和黑燕相同的少女式的活泼躁动, 是去脸谱化的鲜活形象。她将妇女组织起来, 一起完成前线派下的任务、成立担架队, 她的出现将老区妇女的组织性、团结性展露无疑。

“女性之间易于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在女性之间进行感情宣泄, 寻求情绪支持。”[3]在影片中, 大嫂春英与月芬之间, 则体现为呵护与被呵护的关系。她担心月芬“抹不开面”, 宁愿亲自出门借粮;得知丈夫噩耗后, 首先想到的是“别告诉月芬”;宁可独自忍受丧夫之痛也要尽力成全月芬的爱情……相似的命运激发了春英对月芬的保护欲望, 这种同性之间的呵护、女性的善良可爱打动了观众。充满人性化的叙事使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心理认同, 因此这部影片被学者称为“一部红色的青春励志影片 (张震钦语) ”。

“电影的艺术、宣传品、娱乐性产品三重功能通常是融为一体的, 只是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侧重点, 亦即在宣传教育为主的作品中也不能没有艺术的含量。”[4]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的商业气息并不浓重, 然而影片注重对艺术性的把握, 重视对沂蒙女性的质朴情感作细腻的刻画, 力排空洞说教, 力求“以情动人”, 体现了创作者的人文关怀, 因此被众多专家成为是“一部最没有主旋律腔调的主旋律影片”。

摘要:表现沂蒙老区精神的影片《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 将镜头聚焦于战争环境下朴实而坚韧的沂蒙女性身上, 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奉献与女性的浪漫结合起来予以表现, 充满诗意的女性叙事体现了创作者深沉而厚重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女性形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应宇力著.《女性电影史纲》第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3月第一版

[2]黄宝富、付晓慧.《人民性:被新中国60年电影边缘化的精神词汇》.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一期第3页

[3]黄爱玲主编.《女性心理学》第57页.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第一版

[4]田川流.《新中国初期电影政策的历史启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六期第18页

篇4:重述沂蒙精神的当代红色经典

比较于20世纪“十七年文学”和“革命样板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历史叙述模式,新世纪中国革命历史电视剧亟需新的审美理念和历史言说方式。但遗憾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十年的当代红色革命历史影视剧都没有完全脱离旧的窠臼,或是旧有的历史叙述模式的修修补补,或是以“人性化”旗帜来对过去的英雄形象进行“桃色化”、“欲望化”叙述,造成当代革命历史剧创作浅薄与庸俗,引起很大非议。

事实上,新中国的红色革命历史亟需当代历史化、亟需新的审美理念和叙述模式。正是在这样一种新世纪文化背景下,《沂蒙》电视剧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历史叙述方式,重新述说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诠释沂蒙精神,满足了建构当代红色经典的精神需求,获得了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借日常生活描绘革命精神的艺术突破。

《沂蒙》电视剧在重述沂蒙历史方面,打破了以往红色经典的英雄主义的历史叙述模式,走向了以普通家庭、普通人为叙事主线的平民史诗模式,为深厚博大、坚韧牺牲的沂蒙精神建构起坚实的基石。《沂蒙》电视机以马牧池村庄、李忠厚家庭、李忠厚的妻子于大娘为历史叙述的主线和中心,展现了沂蒙老区千万个家庭和民众,乃至是全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于大娘和马牧池村民是平凡、普通的,她们不是驰骋战场轰轰烈烈的英雄,但是,就在日常生活的艰辛中,做军鞋、架桥梁、烙煎饼军粮、收养孩子、救治伤员,她们毫无怨言完成了一个个难以完成的奇迹,显现出沂蒙山人的血性和韧劲,成为抗日英雄所立身生存的坚实的、不可摧折的大地母亲。在战争的间隙,于大娘也会坐街头穿针引线,有时也会手足无措,回归普通母亲的自然本色一面。

《沂蒙》电视剧的突破不仅是历史叙述模式,而且在审美思维理念上,打破了以往的英雄与汉奸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描绘了一系列真实生动、栩栩如生的平民英雄群像,展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嬗变,是一部刻画沂蒙精神的心灵史诗。剧中的共产党员李月受到婆婆的虐待,离开婆婆家,在自家山洞里照顾受重伤的八路军干部。丈夫孙旺上山遇到了。违背李月的嘱咐告诉了“恶婆婆”。“恶婆婆”没有告诉日本人,反而承担起照料八路军的工作。孙旺母亲的角色塑造的非常成功,一方面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深明大义。并逐渐意识到虐待儿媳的错误,开始喜欢上儿媳,为保护儿媳和八路军而吸引日军注意被打死。临死前之际昔日的恶婆婆说,以前蒙着的眼睛现在张开了。这一剧情生动说明了沂蒙山人不仅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争取自由和解放,而且同时自身主体性也在不断觉醒与成长。孙旺这一个“榆木疙瘩”、“闷葫芦”形象,话语不多,但其神态、眼神非常生动。

剧中的地主李忠奉形象尤为突出,显现了编剧独特的审美理念,打破了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恶霸式”地主形象。李忠奉一身灰长衫袄,一双黝黑的手,一副坚毅的面孔,处事稳重,是马牧池村的另一主心骨。李忠奉作为李氏族长看到一幕幕鬼子、汉奸残杀村民的暴虐行为,对敌人充满了愤恨之心。剧中李忠奉给日本人送骨灰、到日本兵营救人、提议全村人商量帮助李继祖等戏,体现出他的智慧、勇气、善良和民族气节。晚清、民国期间的乡村社会依然是一个士绅自治的社会结构。《沂蒙》剧中李忠奉这个人物的塑造是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语境,是真实动人的。

《沂蒙》电视剧突破还体现在运用互文性的历史叙述结构,在沂蒙人与八路军双向互动、心心相映的结构中重新诠释沂蒙精神,为在新世纪的历史语境中重新思考沂蒙精神、思考党群关系,提供了新的历史维度和审美镜像。《沂蒙》电视剧在展现沂蒙老区人民的奉献牺牲精神,通过众多历史细节建构于大娘等一系列“革命红嫂”的历史主体性的同时,也借助历史细节来展现八路军全心全意为穷苦大众奋斗牺牲的革命主体性,如剧中政委的演讲,“消灭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八路军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政治宣示,而是在一个个八路军战士的具体行为细节中展现出来,如八路护士为患肺炎的孩子吸痰、把部队舍不得用的药用在穷人孩子身上、暴露自己坚决不连累百姓等等。于大娘等沂蒙“红嫂”的历史主体性和八路军的革命主体性,在抗战期间在沂蒙大地上交融在一体,互相融合、互相映现、彼此以对方为彻底奉献对象,互为主体性。《沂蒙》电视剧很好的揭示了沂蒙老区人民与革命军队之间的互文性心理结构,阐释出了沂蒙精神的深层精神内核。

昨天的历史谁来讲述?昨天的历史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讲述。历史正是在一代代人的讲述中构成了记忆。《沂蒙》电视剧就是一部当代山东人讲述的关于自己昨天红色革命历史的优秀艺术作品。在新世纪中国改革向何处去、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历史时刻,重温红色革命历史记忆、重述为天下穷苦人翻身解放红色政治理念,无疑有着更为深刻、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而言,我要向《沂蒙》电视剧的导演、编剧、主创人员和所有演员表达我应有的敬意。

毫无疑问,《沂蒙》是当代山东人创作的一部新世纪红色经典。

篇5:红色沂蒙精神

永驻心中

不论是高雅殿堂,还是简陋的教室,都留下了她高亢而又有感染力的歌声,她的声音和形象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格外关注和喜爱的“明星”,杨洪丽也被人亲切的称为“沂蒙山的百灵鸟”。其事迹被《光明日报》、临沂电视台、多家网络媒体报道,其本人也在光明网、北京电视台组织的全国百名“最美乡村教师”评选中入围。

近日,县委组织部领导获知此事后,前来我校座谈了解情况。现将近年来我校工作中的亮点谨向领导汇报如下:

高庄镇第二初级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始建于1988年11月,学校座落在沂水县高庄镇良疃村,总占地面积68亩。现有24个教学班,现有教师83人,学生881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学校管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宣传辐射作用,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先后荣获“市级绿色学校”、“沂水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沂水县特色学校”“沂水县五四红旗团委”“沂水县实验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优化育人环境,突显精神面貌。

本着文化具有规范、引导、激励、辐射功能,推广人本化学校管理的制度文化、引导先进教育理念的精神文化为重点,确立了“让红色文化时时充满校园,让多彩学校处处体现教育”的文化建设主题。

1、我校以新课改为契机,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狠抓常规管理,构建高效课堂基础上,努力探究、实践具有沂蒙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形成了丰富的红色课程文化。

2、积极进行多样性、立体化文化建设,构建了以展示特长、成果、自我激励、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文化;以团结、奋进、温馨为主题的宿舍文化;以自我警示、安全教育、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的墙体文化;以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为主题的楼梯文化;以师德教育、习惯养成、班级宣传为主题的走廊文化,注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区域性,进一步提高了办学的品位和档次。

2、通过修建感恩亭,整修活动场所,移栽花木,净化环境,书写永久性红色标语,极大的改善了校容校貌,使学校文化向精神文化建设延伸,增强了学校的红色文化氛围,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教育活动常规化,红色文化伴成长。

1、每周一举行升国仪式,成立国旗护卫队,有专门的旗手执行,每次升旗时教师和学生不约而同的唱着嘹亮“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心中自豪之情不由言表。而后由学校校长、副校长、优秀

教师及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每周一个主题,紧密联系各种有意义的节日有目的地设定演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国旗下演讲的机会,用附近实实在在的具有沂蒙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精神感染学生,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每一次升旗、聆听都是一次红色沂蒙精神的熏陶。

2、我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特别是成立的留守儿童俱乐部和音乐特长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重视了传统节日文化建设。如每年的“六一”文艺汇演,沂蒙精神弘扬月及举办“红歌伴我行” 庆国庆歌咏比赛、“颂党、爱党”作文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等。全体师生都踊跃参加,每一次活动,师生心灵都会感到震撼,思想境界都会得到提升。

4、为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良好习惯,我校成立了“山丹丹”文学社,每学期结集出版一期校刊《山丹丹》,里面有同题作文,试题集锦,青春感悟,精神感悟,学法指导等,其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也有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班级特点举行了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如朱茂见老师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张伟老师的“课前一首歌”活动,极大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5、举行各种主题演讲会。我校每两周举行一次主题演讲比赛,每个班级和年级部教师都要选取代表参加,主题的选取围绕“沂蒙精神永驻心中”、“改革开放祖国的伟大成就”“八荣八耻”“向英模学习”等,通过演讲比赛,让师生体会到今天的巨大发展来之不易,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时刻鞭策自己,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其教育意义非同凡响。

6、开展“红色之旅”主题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大众日报社的德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定期组织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并组织学生对烈士陵园、大众日报社旧址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采用主题黑板报、专题校园广播、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沂蒙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7、学校少先队、团委不定期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举办各种实践活动、比赛等项目,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沂蒙精神教育,并已力求教育方式生动自然,水到渠成,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毫无意义的空洞说教及硬性灌输。

三、乐于奉献,党员先行。

红色文化,经典传唱,弘扬沂蒙精神,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传承红色经典,弘扬沂蒙精神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勇于争先、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其中被誉为“沂蒙山区的百灵鸟”的优

秀共产党员------杨洪丽,就是其中平凡而普通的一位。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啊比母亲„„”,师生们正在用纯粹而又嘹亮的声音唱着《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红色经典歌曲,歌声萦绕在二中的角角落落,飞出教室,飘满了山间和田野。而正在教师生唱歌的就是二中的音乐教师、中共党员杨洪丽。

1、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传唱沂蒙经典。

以新课改为契机,努力探究、实践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丰富的课程文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为了让红色经典歌曲作品更具感染力,更具生活实感,有效的加强了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杨红丽老师历经3年耗资3000余元,跑遍沟沟坎坎搜集民间沂蒙红歌小调整编的《沂蒙红歌》一书,将沂蒙人民的那种奋勇拼搏、敢于争先,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通过悠扬的歌曲展现出来,在师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教15年来,杨洪丽作为一名党员和音乐老师,她说自己是幸福的,因为她从事了一份自己喜欢的而且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力量的工作。由于演唱悦耳动听、教学方法新颖,很快便受到了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和认可。虽然生活拮据,但是杨洪丽还是从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拿出了3000元钱,制作了500套DVD光盘,作为献给党的一份贺礼,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光盘内共收录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映山红》、《沂蒙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12首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曲。

2、成立俱乐部和兴趣小组,关注学生发展。

杨洪丽在教学中发现农村孩子虽有音乐天赋但得不到开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缺少关爱,心灵沟通困难等问题,成立了留守儿童俱乐部和音乐兴趣小组。她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购置了部分乐器,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组织留守儿童和兴趣小组的成员学习。兴趣小组和俱乐部的成员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们的演唱技巧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并在县级比赛中获奖。

在杨洪丽的提议下,学校相继开展了“高唱红歌念党恩”、“颂党、爱党歌咏比赛”等活动。一首首经典歌曲、一个个动人的旋律开始在校园内传唱开来。歌曲弘扬了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也唱出了二中师生永远爱党、永远跟党走的心声。

3、关注老党员,歌声传递真情。

在每年的7月1日,杨洪丽都看望学校退休的老党员,详细了解了生活情况、身体状况,并询问生活上的困难,每次都用自己的工资买一些慰问品送给老党员,临走时还不忘把对党、对祖国由衷的祝愿通过嘹亮歌声传递给老党员,老人听后感动的热泪盈眶。

4、党员示范,亮丽的风景。

近年,学校为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发展,向社会展示学校良好的形象,开展了“党员示范岗”活动。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以杨洪丽教师为示范,按照“五个带头”要求作出承诺,定岗明责、依岗承诺,促使党员时刻牢记先锋使命,时刻强化责任意识,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杨洪丽同志的带动下,学校每天都演绎着一幕幕感人的事迹。在办公室、教室、宿舍,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到处可以看到示范岗的党员,他们乐于助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闪光的“共产党员示范岗”真正成了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了为学生健康成长命保驾护航的绿色通道。

党恩永不忘,欢歌颂今朝;红歌年年唱,生活节节高。杨洪丽---身处教育的一线,工作辛苦、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杨洪丽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对歌唱的执着。他是我校百余名教师中的普通一员,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伟大旗帜的正确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将强化教师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标杆作用,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经典文化,以先进党员为榜样,与时俱进,全面争创更加辉煌的业绩。

篇6:沂蒙红色教育感想

五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怀和组织领导下全镇人员分两批参观游览了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的沂蒙红色教育基地。

踏上“沂蒙古道”的青石板路,顿感革命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迈入“马牧池”城门,雄关险隘的崔嵬之气便从心底油然而生,至此方知李太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诗句绝非仅适用于蜀道之剑阁;孟良崮墓区内2859名有名烈士和2680名无名烈士的坟冢让我们心中升腾起对革命先辈的景仰和怀念;视野中“红色堡垒村”、“红嫂院”的茅草屋,石头院,小土路,石台阶,典型的山乡村景,古院风貌,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可歌可泣抗战时期。这一切虽然低矮破旧甚至有些肮脏凌乱,但它们不仅再现了沂蒙民俗,而且反映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更见证了革命前辈们生存环境的艰苦和抗战的顽强。面对这一切,我内心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是什么让我们的革命前辈们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仍铮铮不屈,坚持斗争?是什么让我们的老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坚决拥护抗战?是什么让他们在极其艰难恶劣的环境下仍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院落中红嫂明德英和那一尊尊烈士塑像向我们讲述着他们对党的无比忠诚、对中国抗战事业的铁肩道义和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

王换于铁肩道义,机智斗争,包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流传百年佳话;明德英乳汁救伤员,慈母柔情,爱党拥军,谱写动人故事;陈若克坚定信仰,舍家为国,书写悲壮诗篇,英勇就义时仅二十二岁啊……

篇7:沂蒙红色教育之旅感受

2011年7月14日,我参加了局组织的全局执法人员赴临沂红色教育之行,先后去了华东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参观了红嫂之乡马牧池,并听取了红嫂之一王换于的孙女给我们讲了红嫂的故事。虽然行程时间很短,但是每个地方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觉震撼,一次一次的感动了我。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体现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主题,体现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特殊品格,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体现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沂蒙精神诞生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升华。进入新世纪以来,沂蒙精神融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丰富发展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激励全国人民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沂蒙精神虽然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它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升,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有20万人参军,百万儿女拥军支前,10万将士埋下忠骨,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在党的培养下,沂蒙精神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形成。这一时期,沂蒙精神内化为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

队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的思想品格和为祖国解放事业勇于牺牲的奉献情怀。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坚持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建起了江北最大的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奇迹,开创了沂蒙老区崭新的发展局面,今天我们顺路还参观了临沂南坊大观苑社区,听取工作人员对社区建设的介绍,很受启发,受益匪浅。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既继承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又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它又不仅仅属于临沂,沂蒙精神也是山东的、中国的、世界的。

篇8:红色沂蒙精神

一沂蒙精神的内涵

沂蒙精神, 是沂蒙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道德共识, 也是对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继承和发扬。

第一, 沂蒙精神发扬了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沂蒙精神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及在革命战争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沂蒙精神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 又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容。

第二, 作为沂蒙精神核心的无私奉献精神, 蕴涵着中华民族崇高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自强不息、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道德准则, 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三, 沂蒙精神体现了人民顾全大局、自我牺牲、为国分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反映了人民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时的道德意识。

二沂蒙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价值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自强梦”“复兴梦”和“幸福梦”。党的十八大描绘了“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的目标, 构成了“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第一, 沂蒙精神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才会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沂蒙精神所反映的人生观,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 无私奉献, 满怀热情地主动承担起义务和责任, 顾全大局, 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方便让给别人。这种顾全大局、公而忘私、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 是沂蒙精神的核心。“中国梦”的实现, 需要人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勇于牺牲。

第二, 沂蒙精神对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大学生应当在“中国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践行沂蒙精神, 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沂蒙精神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精神元素, 可以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对大学生进行沂蒙精神和“中国梦”教育的途径

在大学生中开展沂蒙精神和“中国梦”教育, 应该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 抓住沂蒙精神和“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从社会实践活动和党课团课入手, 不断强化沂蒙精神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也使他们了解“中国梦”的内涵, 从而践行沂蒙精神, 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第一, 积极开展以沂蒙精神和“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沂蒙精神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为特征的。大学生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 才能真正将其对沂蒙精神和“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 才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品质, 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从思想层次上将其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参观学习, 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革命历史, 体会沂蒙精神的历史内涵等, 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促使他们自觉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真正成为“中国梦”的主动践行者。

篇9:沂蒙山发现红色金银花等

山东省平邑县农民前不久在境内的沂蒙山上发现了珍稀的红色金银花品种。这种金银花花蕾在花开前先由紫红变成大红,花开时先变成粉红,进而变成红、黄、白相间。花的香气比普通金银花浓,花期比普通金银花早5~10天。

房山农民打造"技能型"子女

打造"技能型"子女成为江苏省东海县房山镇越来越多农民的育儿经。近年来,该镇每年都有几百名落榜生被他们的家长送入各类技校,学习园艺、厨技、驾驶、安装、建筑、修理等多种技能,其中许多人成为"打工头"。

鄯善农民网上卖出万吨瓜

新疆吐鲁番鄯善县科委建起农副产品销售网站,与内地各大瓜果商家联网,为农民提供哈密瓜等农副产品供应市场数量、价格信息,免费为农民发布农产品出售信息和提供咨询服务。网站开通45天,共为560户瓜农销售哈密瓜10560吨,最多的一户销售850吨。

洮南市走进农民家中宣传政策法规

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吉林省洮南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协调组前不久组成5个普法宣讲队,走村屯、进农户,向农民宣传税费改革政策、土地承包法,并解决和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共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为农民办实事78件,受到农民群众欢迎。

浙江农民年薪26万到武汉教种特种萝卜

前不久,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一家公司开出26万元的年薪,从浙江请来农民技术员倪涛,指导当地农民种水萝卜。

据介绍,这种生长期短、产量高的小水萝卜种植技术由41岁的浙江省兰溪市墩土镇农民倪涛首创。今年6月,汉南这家公司高薪聘请倪涛做技术指导,教汉南农民分户种植水萝卜,公司统一收购冷冻加工后再出售。

培训全免费结业都有奖

浙江省泰顺县前不久出台了关于农民知识化培训的规定,鼓励农民提高务工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该县对第一次参加县内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等培训的农民,每人补助200元;对外出务工经商的泰顺籍农民,在外地参加技能培训获得证书的,凭证书给予补助200元;特困户、低保对象等参加培训后,优先提供就业。

大冯营乡农民争聘"金融保姆"

篇10:红色电影《沂蒙六姐妹》观看心得

作者:吕桂芳

《沂蒙六姐妹》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一群朴实的女性是怎样用他们孱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广阔天空的。

那是一个充满烽火与硝烟的时代,为了前往战争前线、取得战争的胜利,无数家园都是聚少离多,甚至就像影片中的月芬一样,从结婚到最后,从来都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一面,他的丈夫在前线为国家战斗,最后她也走了出去,和沂蒙其他的五位姐妹一起,在炮声与枪声中,浴火奋斗。

沂蒙六姐妹,不论她们遭遇过什么,她们的性格又究竟有何不同,毫无疑问的是,有一种一样的光芒与温暖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朴实、坚毅,以及一种无语伦比的广阔的爱,并且随着她们的成长,这种爱也慢慢的延伸开来,从“小我”走向“大我”,从简单的“小家之爱”扩展至无私的“大家之爱”,在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何谓“沂蒙精神”,何谓“红色革命精神”。

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对党忠诚。从影片中,我们看到,战争一开始,这个小小的山区里,立马响应党的号召,全村上下,男女老幼,纷纷为部队当向导、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甚至甘愿放弃自己的利益,月芬的婆婆为了烙出足够的煎饼,连自己的口粮都拿了出来;燕为了给战士们做军鞋,宁愿受婆婆的打;秀儿为了放出哥哥,和燕合谋,放火实行“调虎离山”,哪怕受到父母的责;为了搓做鞋用的线绳,几乎把腿肚都磨坏了的小鹤……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了她们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哪怕她们确实还不是很清楚,但她们却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做些什么,这就是她们淳朴的“红色精神”

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当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沂蒙的姐妹们也安定不下来了,她们也开始纷纷上前线。她们顶着枪声与炮火,冒着生命的威严,向前线送弹药、送粮草,而敌人的炮火与弹药甚至就是在她们的身边爆炸。当她们看到伤员需要输血时,月芬主动提供却遭到拒绝,她的那一声震撼人心的嘶喊久久的在我的心中震动:“你们都瞎了吗,男人们都在前线战斗啊……”是的,沂蒙的男人们在前面为国家战斗,沂蒙的女人们也可以为国家战斗:在孟良崮战役中,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 当战士们的双脚从她们肩头踏过的时候,她们撑起的以不仅仅是战争的希望,更是革命的精神,是这些普通的女性所有的不下于男性的骄傲与尊严,她们也可以和男性一样,脚踏宽阔的土地,撑起头上的天空…?

她们本是一群普通而又卑微的女性,然而,也正是她们,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大无畏与大无私的精神,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决心与信念

上一篇:财务部门职能职责下一篇:我们并不软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