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考研

2024-06-28

地理科学导论考研(精选6篇)

篇1:地理科学导论考研

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7分,每小题15分)

1、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影响。

2、简述我国东部的主要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简述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的特点。

4、简析“乌金三角”的产业结构特点和主要环境问题。

5、简述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75分,每小题25分)

6、国家中长期铁路交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网络系统。试述“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格局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

7、总体上,我国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大致相当,但为什么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8、应对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路径有哪些?根据中国国情及其区域发展特征,阐释我国坚持的立场原则、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分区域实施的战略重点。

地理科学导论

一、简答(每题10分)

(一)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

(二)何谓“土地承载力”?

二、简析(每题15分)

(一)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有何影响?

(二)地理学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有哪些共同特征?

(三)地理实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四)在人地关系视阀中,前苏联地理学家B.B.索恰瓦提出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三、综合论述

(一)论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25分)

(二)结合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方塞插入圆孔”之说,谈谈你对地理学追求一般规律和法则的认识。(20分)

(三)结合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分析一: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防止移入地承接落后产业和高污染产业?(25分)

篇2:地理科学导论考研

★初试:

●2006——2011中国地理

▼2006年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

2、华北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华北区的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二、论述题:(共120分)

1、纬度地带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共30分)

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

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2007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南区的区域范围与资源、环境特点及简要评价。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6、7、8题,每题209题30分)5 67

▼2008中国地理

1.15’

2.15’ 3.15’ 4.15’

530’

6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30’730’

▼2009

一、简答(60分,每小题15分)1.2.3

(本大题共90分,第1、2、3题,每题20分,第4题30分)1.何谓两型社会?并对长江中下游发展两型社会说说你的对策和思路。2.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3.黄淮海平原发展及农业治理与开发中的核心问题,形成原因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方向。

4.结合西北区的地理特征和西部大开发试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0中国地理

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1.中国的地表结构对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影响

2.结合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谈谈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方向 3.东北区发展农业的优势

4.新疆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自然优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

1.何谓低碳经济?结合中国能源及其能源工业特点,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20分)

Seraph0708 整理出品-1-祝考研成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1)、地理学综合、地理科学导论(03—11)& 其它 真题

2.西南区环境相对闭塞的原因,谈谈其对外开放对策?(20分)

3.结合中国旅游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特点,分析中国旅游业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和对策?(25分)

4.“中部崛起”的“中部”包括哪些省份?中部的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5分)

▼2011中国地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75分,每题15分)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以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中国的高速公路分布的特征、指向及其发展趋势。

3、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类型及空间特征。

4、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分析北部湾及珠江三角洲的异同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75分,每题25分)

1、什么是循环经济?结合我国国情,论述其意义以及我国的任务。

2、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分析其原因。

3、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综合效应。

●2003——2009地理学基础(无06)

▼2003地理学综合 一,简答题(90分)

1,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9分)2,极锋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9分)

3,我国南北走向山脉的名称及其东西侧的地势差异4,西南区地貌的主要特征.(10分)

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貌分析.(10分)

6,大陆岛的形成愿意及我国大陆岛的分布)7,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9分8,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9分)

9,.(7分)10,.(10分)

二,论述题(60分)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30分)

2,长江治理,分)

3,.(10分)

▼2004地理学综合一,简答题(每题10分,80分)

1,.2,.3,.4,.5,.6,.(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资源与环境的.8,简述我国新疆自治区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二,论述题(第9题30分,10,11每题20分,共70分)

9,论述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10,论述自然景观分异规律在我国的表现.11,论述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与治理对策.▼2005地理学综合 一,简答

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8分)

2,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12分)3,西南区的区域范围和地貌特征.(10分)二,论述

1,以我国东部湿润区为例,论述景观的地带性分异规律(30分)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0分)

3,从人口,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论述我国开展计划生育的意义和具体实施办法(30分)

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并概述其精华与糟粕之处(30分)

Seraph0708 整理出品-2-祝考研成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1)、地理学综合、地理科学导论(03—11)& 其它 真题

▼2007地理学综合一,简答题(共70分—12选7)1,地域分异有哪些尺度?(10分)

2,陆地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类型?(10分)3,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10分)4,简述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10分)5,简述文化的概念及其结构。(10分)6,简述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0分)7,简述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10分)8,简述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0分)9,信息有哪些主要特点?(10分)

10,地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哪些主要核心模块?(10分)

11,根据数据来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为哪些类型?(10分)12,不同格式数据之间的融合有哪几种方法?(10分)

二,论述题(共80分——特别提示:在9个论述题中,考生只能任选4个)1,论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20分)2,论述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20分)3,论述地貌的成因。(20分)

4,论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0分)5,论述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与分布的规律性。(20分)6,论述人文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系。(20分)7,试述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优缺点。(20分)8,试述空间数据库逻辑设计的步骤与内容。(20分)9,试述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20

▼2008地理学综合

一、简答题(共70分——特别提示:在12考生只能任选7个)1.如何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2.简析地球的水循环。

3.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4.简释地貌的成因。

5.6.7.8.简述政治地理的要素。

9.GIS10.GIS?

11.12.二、论述题(共9个论述题中,考生只能任选4个)1.2.3.4.7.试述关系数据库的设计主包括哪些步骤?8.试述GIS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

9.GIS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试结合你的专业论述GIS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009地理学综合一, 简答题(共70分,12选7,每题10分。)1.简述构造运动的几种方式 2.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3.河流与地理环境.4.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6.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7.人们日常的日常行为空间。8.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9.信息的基本特点。

Seraph0708 整理出品-3-祝考研成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1)、地理学综合、地理科学导论(03—11)& 其它 真题

10.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11.时空一体化数据模型的分类。12.空间数据的基本拓扑关系及其意义

二,论述题(共80分——特别提示:在9个论述题中,考生只能任选4个,每题20分。)

1.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谈谈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3.论述自然地域分布规律。

4.结合可持续发展谈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5.说明文化扩散的过程以及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6.试说明河流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

7.传统的数据库模型有哪些,并比较其优缺点 8.结合你的专业论述GIS运用和发展前景。9.什么是缓冲区分析?试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2011地理科学导论 一,简答题(2*10’=20’)1.中国地缘政治战略 2.地理大发现

二,分析题(4*15’=60’)1.文化整合的过程 2.现代地理学的特征

3.4.1、20分)25分)、结合全球气候变暖谈谈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25分)

●2010、2011地理科学导论

▼2010地理科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物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P240 2.地球系统演化的过程.P47 二,分析题

1.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P382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P220 3.区域发展的演化过程.P174 三,论述题

1.P84。2分析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

★复试:

▽2008年人文地理复试笔试试题(40分,每题10分)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人文地理学都包括哪些理论?

(我回答的是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如协调论、环境决定论、适应论等)

二、人文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按人文笔记里第十三章整理的作答就行。)

三、汉译英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24年私立华中大学的史地专业,1958年正式成立地理系,1996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2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院现设地理科学、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

Seraph0708 整理出品-4-祝考研成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1)、地理学综合、地理科学导论(03—11)& 其它 真题

统、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旅游管理和土地

管理七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专业,还拥有政府经济学专业和历史地理方向两个跨院系设置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以及地理学科论硕士研究生方向。

四、英译汉

一段比较简单的科普文章,大概有四百个单词,生单词比较少,比较好译,平时练习可针对翻译后中文语序的安排上。

(笔试总共四十分,作答时间两个半小时,每道题十分。听力共二十分。综合面试四十分。共一百分,然后得分乘以0.3,共占最终成绩的30%,初试占70%。)

▽2009自然地理专业复试笔试题目 1.全球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2.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生态系统的功能,举例说明在环境中的作用 4.依据中国地理的特征,说地域分异规律

▽2009人文地理专业复试笔试题目 1.简述人文地理的定义以及学科特性

2.简述如何发展人文地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3.人文地理的应用。

4.,列出书名与作者,并简要概括其内容.5.英译汉,大概的意思是说,几乎所有和破坏有关系的事情都和人类有关系, 6.汉译英,文章很短100 就是环境保护的问题倡导大家不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团结起来,共同保护地球母亲▽2009GIS专业复试笔试题目

1、比较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优缺点

2、不同格式数据的融合方法

3、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4、DEM5

▽2010年131、论述气候变化的各种原因。

2、试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010人文复试题

一、简单题

1、简述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2、简述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二、综合题

1、任何一本书都有其知识结构与逻辑结构。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人文地理学指定教材(或其他人文地理学教材)各章节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结构图。

2、根据你的理论学习和平时的观察,总结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并对你提出的每一条规律加以举例说明。

三、翻译题

汉译英:我们确实都是离不开地球的一群旅行者,都以地球上薄薄而脆

Seraph0708 整理出品-5-祝考研成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1)、地理学综合、地理科学导论(03—11)& 其它 真题

弱围限里的空气和水来维持生命。并且不断使用和再使用地球上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现在地球上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为人所占有,对于地球细心的维护已成为人类维持生存和为全世界人民创造舒适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英译汉:(一篇关于人类进化的文章,六级水平,难度适中)

▽2010年GIS复试试题 一 简答题

1.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各有哪些优缺点? 2.试述空间数据库设计基本步骤? 二论述题

1简述GIS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2谈谈你的GIS专业基础及自己今后专业发展的思路.●2010专业面试提前抽题

1.地带性因素 2.板块构造学说

3.何为梅雨,梅雨期间的天气特征如何 4.赵乔松的三大自然区划的特征

篇3:地理科学导论考研

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人口问题、能源危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疾病危害等, 这些重大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生命科学导论》正是为满足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需求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大连海事大学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公共选修课, 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此主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 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 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讲授的内容不但要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还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样化。

1. 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内容涉及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 人体的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通过讲授这些基础知识, 学生可以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 认识人类自身。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如寿命与衰老、学习与记忆、营养与健康、基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此外,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命伦理及社会决策、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的探讨则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使其认识到目前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必要性, 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教学内容的新颖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近20年来,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量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 及时把这些知识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 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十分重要。如在讲到基因表达的调控时, 把RNAi干扰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 让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界的新技术、新成就和新动态。同时可以把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 在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自己论文发表的图片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讲述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使其学习到教科书上没有的前沿知识, 有助于学生的提高科学实验素养。此外, 针对当今社会暴发的流行性疾病如SARS、甲型H1N1型流感、禽流感等, 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最新流行病学报告及时补充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 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3.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讲授神经传导的嗅觉感受器时, 提出为什么狗的鼻子很灵;讲授味觉感受器时, 提出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味觉异常, 而常吃快餐的年轻人也出现味觉异常。这些问题在生活中真实存在, 可以使学生动脑思考, 努力寻找答案, 在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我们也增加了视频教学内容, 讲解常用的实验方法如PCR聚合酶链反应, 小鼠的水迷宫实验等, 在视觉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 带领学生走入生命科学。

4. 教学内容的科普化。

由于学生的专业有所不同, 讲授生命科学的知识要注重科普化,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尽可能不用十分专业的术语, 而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 达到普及生命科学知识的目的。如讲到人的一生和寿命时, 用经典的古语“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来描述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讲授大脑的功能时, 借用数字说话, 大脑重1.5公斤。如果将大脑中所有的神经结点打开, 可能长达320万千米。而这些只是我们所了解的大脑的一小部分, 大脑的复杂性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的。

5.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命科学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紧密联系, 因此要注重增加那些可以应用到平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如讲到蛋白质变性知识点时, 提出鸡蛋煮多久才最合适的问题, 给出5分钟更健康的道理。讲到微生物一章时, 以针尖上的细菌为开头, 引出细菌的特点, 和学生一起讨论身体内哪些部位有细菌, 会引起哪些疾病, 指出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讲到学习和记忆的时候, 列出改善学习和记忆的三点建议, 包括不断的学习、学会忘却、健康和合理的饮食, 并举例生活中健脑益智最佳、可以增强记忆里的食物。此外, 以世界上成功人士如乔布斯、李嘉诚等人的经历来激励学生要勤劳创新, 多一份付出才会有成功的回报, 教导学生保持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

6.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生命科学与人类及社会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加紧密, 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 使得新的边缘学科不断形成。了解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能源, 将有利于未来打开生物能源的大门;了解生物大分子和生物材料, 将有利于将来开发多种生物材料的领地;了解核酸、蛋白质和脑神经, 将更便于设计生物芯片和智能计算机。因此, 有必要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各个专业渗透, 这将有利于在边缘学科领域发展创新型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

根据《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特点,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 将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点分成重点掌握、理解为主和一般了解三个层次, 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直观式教学。

直观式教学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 图、文、声兼备, 使教师比较直观地讲述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重点突出, 印象深刻, 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如细胞的分裂、生命的进化、基因克隆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视频授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帮助学生从静态抽象的书本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理解, 加深其认识和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促进其快速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让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式教学, 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

2.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转变角色, 启迪思维, 教师先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如讲授衰老与癌症的内容时, 提出:人为什么会衰老?人类可以返老还童吗?癌症是怎么回事?怎样防癌?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可以有助于美容养颜?哪些生活习惯与癌症风险有关?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听课, 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

3. 探究式教学。

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个问题设置专题讨论, 如目前空气污染的现状, 把学生分为几组,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演讲报告, 规定一定的时间,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发言和交流。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方式, 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同时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4. 讨论或辩论式教学。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伦理学中的热点问题的关注, 如, 克隆技术的应用, 究竟对克隆人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看到现代社会上出现的亲子鉴定所带来的尴尬风景, 到底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人性的退步?这些问题需要让学生好好思考, 一起讨论, 通过不同的分析而逐步得出自己的看法。此外, 也可以针对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分组进行正反方辩论, 陈述自己的理论依据, 举证事实说话,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混合教学模式, 即运用视听媒体 (幻灯投影、录音及录像) 与传统粉笔和黑板、计算机辅助与传统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增添了形象生动感, 但是板书必不可少, 必要的板书可以展示整堂课的授课提纲和重点及难点。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采取了平时成绩 (40%) 与期末成绩 (60%) 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平时成绩包含出勤次数、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考核, 每堂课随机点名, 综合平时的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与期末作业的大论文写作完成情况, 按比例进行成绩的考核。这样的作法不仅注意到了在对生命科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目前, 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高中生物与“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有所重复;选课的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 导致理解能力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因为是选修课而导致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常发生;生命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快, 现有教材很难满足课程的需要。针对以上这些情况, 建议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 掌握生命科学领域里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和前沿知识, 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学水平, 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包括课堂互动和目光交流等;另一方面需要了解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 为提高学生兴趣, 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精选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积累教学经验, 编写适合各专业本科生学习的教材。同时, 互联网上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参考, 让学生主动自己查阅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的相关资料, 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8 (3) :20-21.

[2]李娜, 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6 (10) :120-121.

[3]周亚平, 金卫根, 陈传红, 王斌.《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0 (2) :167-168.

篇4:地理科学导论考研

《地理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决定在各大学地理学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课程以来,国内多数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相继以《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概论》以及《地理学发展史》等名称开设了这门课程。到现在为止,以《地理学导论》或《地理科学导论》为名称的教材先后出版过六个版本(见表1)。

沈阳大学自1983年成立地理系以来,一直以《地理学导论》的名称来开设这门课程,先后用过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的《地理学引论》一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的《地理学导论》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一书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一书,此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均由白光润编著。现在所讲授的教材为最新版本由白光润编著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

二、《地理学导论》课程体系的分析——以沈阳大

学地理专业为例

1、课程讲授与开课对象

地理学导论是沈阳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中一门必修的专业重点课程,课程教授为48学时,相对其它专业课程,如《气象与气候学》80学时、《地质学基础》80学时、《人文地理学》64学时等,授课学时较少。

《地理学导论》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由于高考的缘故,沈阳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招收的新生均为高中理科生(高中理科生只高一、高二学习地理),地理知识基础较差。所以,大一开设的《地理学导论》课程学时应该适当增加,以便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奠定基础。

2、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课程内容方面,以选用教材为基础,理顺教材的知识脉络,适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密切联系中学教学、社会经济建设实际,突出课程的导入性、引导性、基础性、理论性和前瞻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介绍学科前沿动态,来提升课程的理论层次,让学生在高起点上入门。

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巩固专业思想,并联系国际时事、国情实际、家乡状况进行讲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系统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传统板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三、《地理学导论》的优化整合

1、教材的优化整合

通过讲授《地理学导论》这门课程及对讲授教材的分析,可知:①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地理科学的发展简史、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应是地理学导论重点学习的内容;③对地图的认知情况是大一新生有待提高的内容,很多学生看不懂地图,而地图就是地理学的语言,所以,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将地图的知识导入进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③地理空间的内容也必不可少,它是了解地球表层空间的基础,为学习的次重点内容;④对于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也应在地理学导论教材中有所体现;⑤地球系统及宇宙空间的内容,由于大一新生还开设《地球概论》这门课程,所以,可不作为主要内容讲授,适当讲解即可。

综上所述,《地理学导论》教材可分为九章进行授课。第一章: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地理科学的发展简史;第三章: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第四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五章:地球系统;第六章:地图;第七章:地理空间分异;第八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2、课程的优化整合

(1)适当增加课程学时,有利于打好基础。与一些重点专业课程相比,《地理学导论》的课时相对较少。但《地理学导论》在大学地理专业中所处的地位最为基础,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桥梁,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学习好《地理学导论》,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应该在课程的学时上有所增加,这样使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地理科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例如,在讲解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时,可进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来进行讲解,也可运用案例式教学;在讲授学科研究方法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专业科学思维。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进程中适当安排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活动,这样可以在新生原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其领入地理科学的殿堂,真正起到引导、向导的作用。

篇5:地理科学导论考研

一、报考条件

1、符合教育部20全国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简章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上规定的报考条件。

3、同等学力考生符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简章相关规定。

4、年龄不超过40周岁,身心健康。

5、现役军人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执行,作为“在职定向生”报考,录取时签订培养协议;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按国家相关政策执行。我所暂不招收其他在职定向生。

二、招生人数

年预计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8名,专业学位硕士14名,其中各类推免生约50名。

三、推荐免试

我所“环境工程”、“农业信息化”、“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只接收专业型推免指标的推免生,其它专业只接收学术型推免指标的`推免生。具体详见我所“2013年接收推免生及直博生招生办法”。

四、报名

1、考生报考前应仔细阅读我所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非相关专业报考者报考前请向我所招办咨询,确认符合我所招生要求。

2、报名前请先联系相关导师。

3、报名时间(网报和现场确认)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考生可就近报名和参加考试。京外考生请向所在省、市招办咨询报名地点和考试地点,北京考生请向我所招办咨询报名点和考试地点。

五、报考材料及考生资格审查

1、考生应于10月31日前向我所招办寄出报考材料,接受报考资格的审查,招办对通过者在网报系统中赋予准考资格,考生方可打印《准考证》。如采用速递方式递交报考材料,请用EMS专递。其他速递公司的恕不接收(这些速递公司要求招办到较远的地方去领取,严重影响了招办的正常办公)。

2、往届生须交:

(1).毕业证书复印件

(2).学位证书复印件

(3).在校成绩单原件(须加盖学校教务章(红章)或单位人事部门章)

(4).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信息(网报后及时打印)

(5).身份证复印件

3、应届毕业生交:

(1).在校成绩单原件(盖学校教务章(红章))

(2).身份证复印件

(3).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信息(网报后及时打印)

六、其他

1、招生年度不能毕业的学生不得报考。

2、本所不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

3、有关招生考试的通知、信息将上网:www.igsnrr.ac.cn “研究生与博士后”-“招生信息”,请关注。

4、我所招办不办理参考书的购书业务,请与相关出版社联系。

5、本所往年专业试题不公开,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材均可参考。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徐老师

招办E-mail: xuj@igsnrr.ac.cn

电话: 010-64861190

传真: 010-64889676

篇6: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2

四、教育观察研究

(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1.含义:教育观察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

2.基本特点:①有明确的观察目的②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③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3.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原则:①目的性②客观性③自觉性;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①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②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③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④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1)描述记录:①日记描述法(裴斯泰洛齐首先使用);②轶事记录法;③连续记录法;

(2)取样记录:以行为样本;①时间取样②事件取样;(3)行为核对表;

五、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1.含义: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2.类型:①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②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③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3.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①确定调查课题②选择调查对象③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④制定调查计划⑤实施调查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二)问卷调查

1.优点:①调查过程的标准化②调查形式的匿名性③调查的范围广④适用于大样本,效率高⑤结果较少地受主、被试交互作用的影响;⑥结果较易量化;

2.局限:①灵活性问题②主试无法直接观察每个被试,无法记录其答题时的反应;③问卷的效度问题也应予以关注;

3.问卷的结构:①指导语②问题③结束语;

4.问题的设计:

(1)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①关于问题的内容与表述;②关于问题的数量(时间为20-30m);③关于题目的排列;(2)问题的形式:①结构型(封闭式问卷)②非结构型(开放式问卷)③综合型;(3)问题答案的格式:是否式;选择式(菜单式)、评判式(排列式、编序式)、等级式、等距式、划记式;

(三)访谈调查

1.优点:①灵活性强②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③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④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⑤容易进行深入调查;

2.缺点:①样本容量有限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②无法控制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③干扰性因素、不可控因素较多④访谈结果不易量化;

3.类型:①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②一次性和重复性访谈调查③个别和集体访谈调

查;

4.过程:①选择访谈对象②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③正式访谈(包括初步接触、进行提问、注意记录和结束访谈四个步骤)

(四)测量调查

1.含义: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特点是根据一定的法则,以测试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且进行量化分析;

2.类型:①定名测量,数字仅代表事物,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量化和四则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次数和百分数;②定序测量,数字仅代表等级或顺序位置,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四则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中位数、百分数等;③定距测量,无绝对零点,但有相对单位,能进行加减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等;④比率测量,最高级别的量表,有绝对零点和相对单位,可进行任何形式的运算;⑤学业成就测量,也称教育测量,最后以学习成绩来表现;⑥智力测量,也称一般能力测量;常用的有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⑦能力倾向测量,测被试潜在的某种能力,以了解其发展的可能性,预测个人能力发展倾向;⑧人格测量,也称个性测量,较为著名的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等;

3.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①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度量,它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效度就是指测量的结果是否能真正反映测量的目标和意图;②信度,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是鉴定测量的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注意低信度的测试效度一定低,但低效度的测试信度不一定低;③难度,即受测团体中被试者在答案范围内回答题目的程度;④区分度,即题目对受测者作答反应的鉴别程度;

六、教育实验研究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1.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2.基本要素:①自变量和因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②实验组和控制组③前测和后测;

3.特点及优缺点:

(1)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科学实验活动的基本特点,包括①因果关系的探讨;②自变量的操作(进行实验处理);③合理控制无关变量;(2)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体现在试验研究对象、实验物质手段、研究方法和教育实验结果上;

4.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①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分析模式),即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②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人文科学的方法);

5.功能:①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②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发展;③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顺序;

6.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顺序: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①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②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指导;③确定实验的自变量;④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及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⑤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按照实施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③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科学结论,最后进行重复实验或扩大实验;

(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2.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3.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4.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①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因素的干扰和混淆因素则缺乏应有的控制,因而无法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难将实验结果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情形,内外效度均低;②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只尽可能予以条件控制;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推广到其他教育实际中去的可行性;教育实验大多属于准实验,是因为教育实验的情境和教育实验的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实验难以满足一般科学实验的规范要求,在许多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是处于正常的自然状态接受实验的;③真实验;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1.含义: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研究者必须科学的确定和描述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论述它的内容和方法;

2.步骤:①陈述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②确定实验处理;③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④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⑤判定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程度;⑥选择适合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3.基本类型:坎贝尔和斯坦利的分类为

(1)单因素设计,包括①前实验设计(单组后测、单组前后测和固定组比较设计)②准试验设计(不等控制组和时间序列设计)③真实验设计(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和所罗门四组设计);(2)多因素设计;

(四)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

1.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效度是指一个教育实验研究的有效性,是衡量教育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质量指标;

2.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①历史②成熟③测验④工具⑤统计回归⑥被试选择⑦被试的缺失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3.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外在效度分为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被试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和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设计的实验情境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范围)两类;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①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②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③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应(霍桑效应)④多重处理的干扰;

(五)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1.内涵:①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境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②研究对于实验所操作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③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

2.主要方法: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教育实验研究的重点,研究者要用平衡、消除、抵消、恒定和随机等方法来控制或减少其干扰作用;

(六)教育实验涉及的主要格式及优缺点

1.单组前后测:①优点是有前测,可以在实验处理前提供被试的某些信息;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验证实验处理的效果;被试兼作控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局限是没有控制组,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可能产生练习效应;

2.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①优点是使用了控制组,成熟等因素受到一定控制;其它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变量影响,则对两组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可以得到抵消,可以控制历史因素;②局限是被试不是随机分配,没有前测数据,判断被试的同质性是困难的,无法控制被试的差异;

3.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①优点是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练习与统计回归的影响②局限是不能对被试缺失加以控制;

4.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①优点是随机分配,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有控制组,可以控制成熟、练习、统计回归等因素;局限是前测与实验处理产生交互影响;

5.所罗门四组设计:优点是将前测反复效应分离出来;可以做四组比较;运用2×2方差分析处理结果;局限是同质的四组被试很难做到。

七.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1.产生与发展:①柯立尔进行了最早的行动研究尝试;②勒温把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将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③考瑞在1953年出版的《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中,第一个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研究之中;

2.含义:就是教育实践工作的参与者和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共同合作,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特点: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总之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主;研究主题使教育实践工作者;研究应用者是行动研究者;研究过程注重协同合作;问题的解决具有及时性和立即应用性;

4.优点:克服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有利于突破科学实验的种种限制,比较简单易行,容易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有利于改进学校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沟通;

5.缺点:适用于小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利于宏观的理论的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不能对研究的外部效度做过高要求;需要教师对教育科学理论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教师对工作保持敏感,具有积极主动性和负责任的态度;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在总体上,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①计划,是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订总体计划和每一步具体行动的方案;②行动,指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观察和反思;③观察,是指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的特点的考察,是反思、修订计划和进行下一步的前提条件;④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这一环节包括整理和描述、评价解释和写出研究报告;

八.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1.含义:资料整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按调查目的进行审核、汇总与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

2.意义:是对调查资料的全面检查;是进一步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是保存资料的客观要求;

3.资料整理的步骤:①审核,确保资料的质量,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②分类;

是整理的核心工作;确定分组标志,进行整理和统计;③汇总,把分散的资料集中起来;

(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1.概念:主要采用数学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分析),对获得的资料和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揭示所研究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关系,掌握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进而确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定量分析的方法:①数据描述。主要用于特征分析,通过一些概括性量数来反映数据的全貌和特征;分为集中量数(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差异量数(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地位量数(百分等级分数、标准分数、T分数)、相关系数;②数据推断。主要是用抽样的方式对样本进行研究,并从样本统计量对事物的总体做出统计的推论和估计;分为参数估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和统计检验;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1.概念:是对资料的质的规定性做整体分析,主要采用逻辑方法,同时还要求对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等可靠性指标进行检验和评价,以便对研究对象有整体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的把握;

2.过程:①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及分析材料的范围;②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检验分析;③选择适当的定性分析方法,确定分析的维度;④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⑤对定性分析结果进行信度、效度和客观度的评价;

3.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因果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

九、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1.教育调查报告及其构成:调查报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2.教育实验报告及其构成: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结构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等部分;

3.学术论文及其构成: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陈述。学术论文的总特点是学术性,具体表现为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学术论文按研究目的可分为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和预测性论文三类;构成①标题②内容摘要③序言④正文;⑤结论与讨论⑥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上一篇:无声的母爱作文700字下一篇: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微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