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2024-06-22

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共9篇)

篇1: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摘 要】本文以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为背景,就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有关规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新会计准则在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面值确认、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标准、套期会计处理及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仍需明确或改进。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衍生金融工具; 确认和计量

根据财政部20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将全面纳入表内列报,并以公允价值计量,从而彻底改变了其以往只在表外披露的状况,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方面取得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是直接参考国际会计准则,难免会出现难以适应我国现实情况的问题。另外,新准则体系的不完善性及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偏离之处也值得我们探究。笔者相信,这些研究将会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面值确认问题

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面值一般指合约的名义金额或名义数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比较特殊,并不是按合约的名义金额或名义数量进行结算,而是按一段时间内标的物价指标变动的差额乘以名义金额或数量结算,合约金额并不需要实际交割,如互换等。

新准则中并未提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面值是否需要确认。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文章在讨论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时,都主张对合约面值也进行确认。在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生效时即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同时确认同等数额的金融负债,在合约履行时再予以冲回。其理由是:如果只对变动额加以反映,就不能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比如,如果对于利率互换只披露本报告期内的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而不报告其合约的名义本金,那么报表使用者就无法知道利率的变动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多大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应让报表使用者对其所蕴含的风险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以及更可靠的评估,所以,这些研究都主张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计量时应该按其合同价值入账。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报表附注说明加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面值不应予以确认。具体理由如下:其一,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可以实现净额结算,就算不是净额结算,其实际交易结果对于会计报表的影响也等同于净额结算,以净额方式列报符合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实质;其二,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名义金额实质上更像是一种数量单位。例如在利率互换中,是以利率变化的差额乘以合约的名义金额来确定结算金额,整个过程中根本不涉及本金的交换,如果把互换合约的名义金额予以确认的话,就好比将实物合同中的吨、箱等数量单位确认至报表,这是没有意义的。更何况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名义交易额大,将其确认至报表以后会导致资产及负债数额不合理地扩大。

综上所述,人们必须改变在初始确认时按合约面值计量资产或负债这一习惯思维,把握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交易性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仅以净交易额或公允价值进行列报即可,真实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价值,避免不合理放大资产及负债。

二、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标准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IASC在ED48中提出的标准是:其一,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给了另一方,且其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其二,合约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得到履行、清偿、取消或终止。

IAS39对终止确认标准做了修改。修改后的标准为:“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或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利权利、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

以上两种标准可以归纳为两种思路:风险报酬分析法与控制权分析法。风险报酬分析法以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为标准,判断是否应该初始确认或终止确认资产或负债。ED48采取的就是此种方法。控制权分析法是以控制权的获得或失去为标准来判断资产或负债是否应该进行初始或终止确认。IAS39采用的是控制权分析法。

笔者认为控制权分析法优于风险报酬分析法,理由如下:

(一)以风险报酬分析法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实务上很难获得应用

因为当采用此种方法的时候,必须先找出有关资产或负债所包含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并对其进行评价。然后要看与该项目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全部或实质上发生了转移。这两点都涉及到个人的主观判断问题。在交易的双方当中,一方可能认为风险或报酬已经发生了实质的转移,另一方可能认为风险或报酬并未发生实质的转移。这就会出现交易双方中一方对其进行确认,另一方不对其进行确认的情况。这就意味着不同主体对同一性质的项目采取不同的会计方法。

(二)风险报酬法在判断金融资产部分转移的终止确认问题上存在缺陷

根据风险报酬分析法,在金融资产部分转移,即转让方保留了转移资产的部分风险或报酬的情况下,若不能判定此资产全部的风险或报酬已发生了实质的转移,那么转移方就仍要在会计上对此资产进行确认,同时将来自于金融资产的转移所得确认为抵押借款,将这项资产转移视为一项融资活动。但问题是,对于已经转移出去的部分资产,其控制权已经失去,控制权的放弃与否与转移方保留了多少与金融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放弃控制权视为融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控制权分析法就不存在类似问题。根据控制权分析法,对于转移方放弃了金融资产的控制权的,应予以终止确认,转移方保留的风险和报酬按新的金融工具来确认。

综上,衍生金融工具符合进行会计确认的理论依据,其会计确认应以控制权法为标准,以控制权的是否取得或失去来判断应何时对其进行初始或终止确认。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终止确认采用的是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二章第七条规定:“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这里的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金融资产是否应该终止确认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是否“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不同的企业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而如果给出一个定量的指标,如90%以上的转移算是几乎全部转移,那89%的转移是否就不能算是几乎全部呢?同时,对于风险和报酬的估计与计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在现实中是很难掌控的。所以笔者认为,应采用控制权法作为终止确认标准,对于转移方放弃了金融资产的控制权的,应予以终止确认,转移方保留的风险和报酬按新的金融工具来确认。

三、套期会计处理相关问题

套期保值是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一个重要领域。IASC并未对套期会计制定专门的准则,而是将其包含于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及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个准则之中。我国新会计准则专门制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体现了对于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的重视。

新准则对于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只在个别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是对确定承诺套期保值被允许采用的套期会计方法上规定的不同。

确定承诺是指在未来某特定日期或期间,以约定价格交换特定数量资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确定承诺的.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只能应用现金流量套期法;美国会计准则既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套期法,也允许使用现金流量套期法。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这一方面与美国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即允许在两种套期会计方法中任意选择。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不合理的。如果对其使用公允价值套期,则在开始时就要对被套期工具的价值进行确认。也就是说,要将确定承诺所规定的发生事项提前确认,这相当于提前确认了企业的资产或负债,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及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虽然也在交易未发生时就进行确认,但确定承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衍生金融工具自签定日起,合约就开始生效,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企业价值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所以这种未来交易性本身就是合约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确认有理论依据可寻。而确定承诺虽有法律约束力,但其影响只能在未来合约发生时产生,如果对其进行套期保值,则采用现金流量套期方法是最为合理的选择。

另外,套期会计准则对套期关系的认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企业必须准备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之后还要继续对套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当企业撤销了对套期关系的指定时,即可停止使用套期会计。这是否意味着,进行了套期保值的企业有权选择是否应用套期会计?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两家情况相同的企业由于在套期保值上会计处理的不同,其报表将缺乏可比性。同样,已经使用套期会计的一家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随时中止套期会计的使用,而当情况转变时,继续认定套期关系,采用套期会计,这是否为企业操纵报表留出了空间呢?

上述问题有待于相关部门的进一步研究、解决。

四、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

新准则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无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及变动性又使其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当公允价值失去了它的可靠性时,相关性和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在我国,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对其可靠性的评估就目前来说仍是一个难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缺乏保证。

(一)企业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时存在困难

将衍生金融工具在报表内予以列报,对企业公允价值的评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一个活跃市场,则可以直接以市价作为公允价值。但当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的时候,企业就要采取估值技术,在估值时需要企业对相关的市场参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外汇汇率、商品价格、股价或股价指数、金融工具价格未来波动率、提前偿还风险、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服务成本等,这要求企业有较高的风险控制与信息掌握能力。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存在主观因素

不同企业对于同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估计可能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型或不同的参数。这一过程中,估价者的主观因素将会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在确定可转换债券的债务部分的价值时,要选择适当的贴现率。然而每一种债券都有着不同的市场背景与预期风险,发行主体从自身所处行业、发行信用风险、可转债本身条款等方面进行评价,将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套详细的选择方法,那么必将在实务界引起混乱,可能变成管理当局一种新的操纵报表信息的手段。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发布更详细的规范或指导,使公允价值的估计更加科学、合理,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信息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规定仍有许多有待完善和值得商榷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自身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从而为政策制订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译.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上).会计研究,,(6).

[2]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译.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下).会计研究,1999,(7).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篇2: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摘 要】本文以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为背景,就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有关规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新会计准则在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面值确认、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标准、套期会计处理及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仍需明确或改进。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衍生金融工具; 确认和计量

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将全面纳入表内列报,并以公允价值计量,从而彻底改变了其以往只在表外披露的状况,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方面取得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是直接参考国际会计准则,难免会出现难以适应我国现实情况的问题。另外,新准则体系的不完善性及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偏离之处也值得我们探究。笔者相信,这些研究将会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衍生金融工具合约面值确认问题

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面值一般指合约的名义金额或名义数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比较特殊,并不是按合约的名义金额或名义数量进行结算,而是按一段时间内标的物价指标变动的差额乘以名义金额或数量结算,合约金额并不需要实际交割,如互换等。

新准则中并未提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合同面值是否需要确认。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文章在讨论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时,都主张对合约面值也进行确认。在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生效时即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同时确认同等数额的金融负债,在合约履行时再予以冲回。其理由是:如果只对变动额加以反映,就不能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比如,如果对于利率互换只披露本报告期内的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而不报告其合约的名义本金,那么报表使用者就无法知道利率的变动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多大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应让报表使用者对其所蕴含的风险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以及更可靠的评估,所以,这些研究都主张衍生金融工具在初始计量时应该按其合同价值入账。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报表附注说明加以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面值不应予以确认。具体理由如下:其一,衍生金融工具基本上可以实现净额结算,就算不是净额结算,其实际交易结果对于会计报表的影响也等同于净额结算,以净额方式列报符合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实质;其二,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名义金额实质上更像是一种数量单位。例如在利率互换中,是以利率变化的差额乘以合约的名义金额来确定结算金额,整个过程中根本不涉及本金的交换,如果把互换合约的名义金额予以确认的话,就好比将实物合同中的吨、箱等数量单位确认至报表,这是没有意义的。更何况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名义交易额大,将其确认至报表以后会导致资产及负债数额不合理地扩大。

综上所述,人们必须改变在初始确认时按合约面值计量资产或负债这一习惯思维,把握衍生金融工具所特有的交易性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仅以净交易额或公允价值进行列报即可,真实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价值,避免不合理放大资产及负债。

二、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标准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转移时的终止确认,IASC在ED48中提出的标准是:其一,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给了另一方,且其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其二,合约的基本权利或义务已得到履行、清偿、取消或终止。

IAS39对终止确认标准做了修改。修改后的标准为:“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或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利权利、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

以上两种标准可以归纳为两种思路:风险报酬分析法与控制权分析法。风险报酬分析法以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为标准,判断是否应该初始确认或终止确认资产或负债。ED48采取的就是此种方法。控制权分析法是以控制权的获得或失去为标准来判断资产或负债是否应该进行初始或终止确认。IAS39采用的是控制权分析法。

笔者认为控制权分析法优于风险报酬分析法,理由如下:

(一)以风险报酬分析法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标准,在实务上很难获得应用

因为当采用此种方法的时候,必须先找出有关资产或负债所包含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并对其进行评价。然后要看与该项目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全部或实质上发生了转移。这两点都涉及到个人的主观判断问题。在交易的双方当中,一方可能认为风险或报酬已经发生了实质的转移,另一方可能认为风险或报酬并未发生实质的转移。这就会出现交易双方中一方对其进行确认,另一方不对其进行确认的情况。这就意味着不同主体对同一性质的项目采取不同的会计方法。

(二)风险报酬法在判断金融资产部分转移的终止确认问题上存在缺陷

根据风险报酬分析法,在金融资产部分转移,即转让方保留了转移资产的部分风险或报酬的情况下,若不能判定此资产全部的风险或报酬已发生了实质的转移,那么转移方就仍要在会计上对此资产进行确认,同时将来自于金融资产的转移所得确认为抵押借款,将这项资产转移视为一项融资活动。但问题是,对于已经转移出去的部分资产,其控制权已经失去,控制权的放弃与否与转移方保留了多少与金融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放弃控制权视为融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控制权分析法就不存在类似问题。根据控制权分析法,对于转移方放弃了金融资产的控制权的,应予以终止确认,转移方保留的风险和报酬按新的金融工具来确认。

综上,衍生金融工具符合进行会计确认的理论依据,其会计确认应以控制权法为标准,以控制权的是否取得或失去来判断应何时对其进行初始或终止确认。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终止确认采用的是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二章第七条规定:“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这里的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金融资产是否应该终止确认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是否“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不同的企业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而如果给出一个定量的指标,如90%以上的转移算是几乎全部转移,那89%的转移是否就不能算是几乎全部呢?同时,对于风险和报酬的估计与计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在现实中是很难掌控的。所以笔者认为,应采用控制权法作为终止确认标准,对于转移方放弃了金融资产的控制权的,应予以终止确认,转移方保留的风险和报酬按新的金融工具来确认。

三、套期会计处理相关问题

套期保值是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一个重要领域。IASC并未对套期会计制定专门的准则,而是将其包含于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及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个准则之中。我国新会计准则专门制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体现了对于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的重视。

新准则对于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只在个别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是对确定承诺套期保值被允许采用的套期会计方法上规定的不同。

确定承诺是指在未来某特定日期或期间,以约定价格交换特定数量资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确定承诺的.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只能应用现金流量套期法;美国会计准则既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套期法,也允许使用现金流量套期法。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这一方面与美国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即允许在两种套期会计方法中任意选择。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不合理的。如果对其使用公允价值套期,则在开始时就要对被套期工具的价值进行确认。也就是说,要将确定承诺所规定的发生事项提前确认,这相当于提前确认了企业的资产或负债,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及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虽然也在交易未发生时就进行确认,但确定承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衍生金融工具自签定日起,合约就开始生效,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企业价值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所以这种未来交易性本身就是合约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确认有理论依据可寻。而确定承诺虽有法律约束力,但其影响只能在未来合约发生时产生,如果对其进行套期保值,则采用现金流量套期方法是最为合理的选择。

另外,套期会计准则对套期关系的认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企业必须准备关于套期关系、风险管理目标和套期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之后还要继续对套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当企业撤销了对套期关系的指定时,即可停止使用套期会计。这是否意味着,进行了套期保值的企业有权选择是否应用套期会计?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两家情况相同的企业由于在套期保值上会计处理的不同,其报表将缺乏可比性。同样,已经使用套期会计的一家企业,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随时中止套期会计的使用,而当情况转变时,继续认定套期关系,采用套期会计,这是否为企业操纵报表留出了空间呢?

上述问题有待于相关部门的进一步研究、解决。

四、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

新准则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无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及变动性又使其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当公允价值失去了它的可靠性时,相关性和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在我国,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对其可靠性的评估就目前来说仍是一个难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缺乏保证。

(一)企业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时存在困难

将衍生金融工具在报表内予以列报,对企业公允价值的评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衍生金融工具存在一个活跃市场,则可以直接以市价作为公允价值。但当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的时候,企业就要采取估值技术,在估值时需要企业对相关的市场参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外汇汇率、商品价格、股价或股价指数、金融工具价格未来波动率、提前偿还风险、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服务成本等,这要求企业有较高的风险控制与信息掌握能力。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存在主观因素

不同企业对于同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估计可能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型或不同的参数。这一过程中,估价者的主观因素将会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比如在确定可转换债券的债务部分的价值时,要选择适当的贴现率。然而每一种债券都有着不同的市场背景与预期风险,发行主体从自身所处行业、发行信用风险、可转债本身条款等方面进行评价,将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套详细的选择方法,那么必将在实务界引起混乱,可能变成管理当局一种新的操纵报表信息的手段。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发布更详细的规范或指导,使公允价值的估计更加科学、合理,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信息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规定仍有许多有待完善和值得商榷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自身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从而为政策制订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译.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上).会计研究,1999,(6).

[2] 财政部会计司组织,译.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下).会计研究,1999,(7).

篇3: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一、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在中国衍生产品市场是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 经历了多次的突破在过去超过10年的风雨。金融衍生产品是是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产物, 是从金融产品所体现的货币形式、利率杠杆、股票交易等衍生出来的, 是从传统形式的交易过程中经过演化而来的创新型产品, 其主要以期货、期权等表现形式出现, 金融产品的风险规避逐渐被重视, 新型产品的流通性和交易规模逐渐被应用到金融风险的规避计划中, 这种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多地进行风险对冲, 促进国际资金的频繁交易。在某一区域将产生投资效率高、资金配比得到更进一步优化。从这些方面看, 金融创新性工具所特有的规避风险、风险投资、价格发现等功能明显凸现。先后曾经尝试外汇期货、国债期货以及股指期货交易,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相继被迫取消。

首先, 衍生产品和货币, 利率, 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产生更多的外汇期货, 股票期货, 股指期货, 期货, 债券, 商业票据期货等品种证书组合押金。

其次, 金融产品的衍生产品可以双方面或者单方面进行组合, 重新构造出一种完全新的产品, 即“再衍生产品”, 以一种新的身份进入市场。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种新产品, 期权或其他衍生工具, 如期货投资组合的结构“期货”就产生了。此外, 一种掉期产品与期权产品可以组合构建“交换选项”一类新的衍生物。此外, 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衍生的产品, 设计出各个参数及衍生工具的属性, 可以设置多种创新产品。因此, 通过金融产品的各种创新或者产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组合多种新产品的方法, 所以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家族中, 已发展出一个数量极其巨大的金融产品家族, 在金融市场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客, 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衍生金融工具挑战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既然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工具的新型产物, 其自身同时应该具有资金安全的职责, 他本身具有的特性无形中增加了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和行业金融监管的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控制范围和内容, 由于衍生品长期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以外, 对金融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

1. 投机活动蔓延, 金融风险加大

由于金融产品的高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机构投资者, 大量资金进入这个市场进行炒作。自古有高风险高收益的说法, 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 高利润的追求空间在不断地被控制和意识形态所改变, 收益和风险的关联度也不同程度上有所改变。一方面, 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身也是金融交易的一个表现形式, 在这个行业内它并不创造社会财富, 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接点或者时间阶段, 投资者可以相互之间不同程度的进行财富转移, 社会财富并没有得到扩大。因此, 在衍生品创作成功的同时, 就意味着金融市场将产生大量的投资失败者和投资收益者;另一方面, 金融资产数量的巨大对抗性不是一般产品所能动摇,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灵活, 而且流动可变性极大, 这样就产生了交易过于集中, 集中在少数大型金融机构手里, 所谓的庄家、大户就产生了, 散户何能何得, 可想而知。从社会意义角度看, 金融机构本质上是一个信用机构, 有信息不对称, 一旦失败, 由于衍生金融交易的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甚至破产倒闭, 将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损害, 出现大范围的信用危机, 由此而产生的金融动荡和金融风暴是不可控制的。

2. 衍生金融工具削弱了货币干预市场的能力

进入第二十个世纪以来, 以其灵活的货币政策, 特点, 迅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最平滑经济波动, 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货币流量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影响, 其成功实施基于钱的准确定义。一旦失真的货币定义,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衍生金融工具出现在无休止的流中, 钱的定义是复杂和困难, 控制能力, 货币当局的货币削弱, 这大大限制了应用程序的范围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3. 衍生金融工具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财务报表的金融机构审计发现的问题是一个更一般的监管模式, 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不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这使得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实现。同时, 由于信息技术和交易方法的改进发展, 衍生交易有一个显着的比例是通过抵消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位置, 传统的监管方式是滞后, 对金融衍生品业务作出准确、客观评价的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程度。随着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模的扩大, 根据不同客户的特殊要求, 并设计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日益复杂, 专业人士可以品种, 这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衍生金融工具下的经济泡沫

金融衍生品的存在基本上是建立在以信用为基础的契约形式, 现代经济研究表明, 这种形式的存在有很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存在多方面的隐形交易, 主要表现在交易当事方的业主和运营商之间, 中间贸易商和中间交易商之间的交易, 多数涉及人员交易和交易行为, 即衍生工具监管机构和交易商之间的交易行为。这中间涉及一部分金融风险和金融腐败问题, 也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无论从那个角度, 虚拟衍生工具都对经济的风险相当不确定, 加上金融衍生工具双向交易信息不对称性, 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在道德层面也有一定的风险, 导致最终市场的表象相当可观, 其实内部蕴藏着极大的经济泡沫, 经济市场的的不稳定性和危险系数随之加大。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保障金融安全对策

1. 新企业会计准则定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

首先, 有明确的规定, 并没有给传统的会计制度的明确定义, 而对于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明确定义新会计准则的价值尤其是利率, 金融工具价格, 商品价格, 汇率、价格指数、指数、信用评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的变量, 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 在未来某一日期是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结算。二是引入公允价值, 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号第三十九届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 应生效7月1日, 2014, 调节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定义公允价值计量清晰, 而在公允价值披露的计量相关的信息提出了具体要求。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是, 而且与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国际的重要标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新要求, 应首先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除非有证据被指定为套期工具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已实现和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均确认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为衍生, 推出体现在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最后是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 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核算。传统的确认标准, 难以满足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 都没有在财务报表中作为传统的资产或负债的确认。

2. 新企业会计准则强化了金融安全

新会计准则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均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这将加强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首先, 有助于金融管理当局加大监管力度。由于会计处理方法对风险的衡量有着重大影响, 如果没有统一的原则而仅由金融机构自行设立标准, 势必加大监管的难度和成本。与此同时, 如前所述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已反映在资产负债表, 透明度不高, 难以监督。但是衍生金融交易具有较大的财务风险, 这种风险可以在任何时间被转换成一个表格, 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金融稳定。以公允价值和资产和负债的语句中包括, 为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提供了原则和标准使金融机构以准确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成本、风险和益处, 便于监管风险监测和横向比较。

其次, 银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 一方面在一些股票上市公司的高风险的金融投资是反映在财务报表及时, 管理层可以更直接访问相关信息, 提供了条件的管理, 以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在另一方面, 为了不使在财务报表太大的波动, 迫使金融机构上市严重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投资风险, 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苏月嫦.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发展进程的理论分析[J].金融会计, 2004 (11) :4-7.

[2]何卓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 计量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

篇4: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期权合约;市场风险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特点与风险

(一)金融衍生工具概念。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品,是指一种根据事先约定的事项进行支付的双边合约,其合约价格取决于或派生于原生金融工具的价格及其变化。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1)金融衍生工具具有衍生性金融衍生工具是在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传统金融工具的影响。(2)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风险性。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衍生性,交易者受到与之对应的金融工具价格预测、判断及传统金融工具在市场上的价格起伏这两方面的影响下,使得交易具有风险性。(3)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杆性。杠杆性作为金融衍生工具最重要的特点,指的是运用少量的保证金对所约定好的合约资产进行控制,从而增加企业或个人的资金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1)市场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价格变动或交易者不能及时用公允价值出售金融衍生工具而产生的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最普遍存在的风险。(2)信用风险。指的是交易双方其中的一方没有按照合同履行规定的责任以及义务,进而给对方带来的风险。(3)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指的是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仓平仓机会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指的是交易双方因流动资金不充足,导致合约到期时没有办法履行支付的义务,被迫申请破产,或者无法按照合约的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作用

(一)避险保值。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满足了人们对规避风险的需求。买入(卖出)与现货市场数量相当,但期望收益方向相反的合约,以其在未来某一时间卖出(买入)上述合约来补偿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即以小的代价锁定收益。

(二)投机。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杆性的特点,使得投机者抓住机会,通过承担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价格发现。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集中了从各个渠道汇集来的信息,并且采用公开竞价的方式产生了一种均衡的市场价格。

(四)降低交易成本。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交易成本来达到规避风险和投机的目的,这也是金融衍生工具为保值者、投机者所喜好并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与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缺陷。公允价值并不是价值而是价格,是在某一特殊时间点的估计价值,是一种动态的属性,能够反映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变化过程,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在这一点上弥补了历史成本的缺陷。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对基础工具在未来的某种权利与义务的交易,不存在实际发生的成本,这就决定了只有运用公允价值才能解决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问题。

(二)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力度不到位。(1)降低管理效率 浪费监管资源。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实行分业监管模式,虽然这种监管模式明确了我国各个监管机构的分工,对各自行业实行专业化的监管。但这样的监管模式容易使各监管部门间缺乏协调,容易造成对某一行业的重复监管或是无人监管,降低了监管效率,浪费监管资源,不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2)与国际监管机构合作不足。虽然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越来越趋于国际化,但是在交易中仍存在与国际监管机构合作不足的现象。由于我国在跨国交易中没有及时的识别风险采取措施并没有与国外监管机构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共享,导致我国在和国外金融市场合作时无法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四、金融衍生工具会计问题的分析及处理

(一)慎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衍生工具。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某种金融衍生工具时,出现操作难度增加的情况,就有可能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能够有效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对于不能有效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高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应该进行有效地限制。

(二)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力度。(1)改变监管模式 提高监管效率。我国应当吸取教训,要明确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职责和各类金融产品的监管界限,避免多头监管却无人监管的情况出现。(2)加强金融衍生工具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要想让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能够长远发展仅仅依靠外部监管是不够的,我国行业协会内部也应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建立与外部监管制度相匹配的自律规定,加强对会员的制约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佳.美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运作及监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7).

篇5:金融衍生工具与会计监管问题论文

一、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基本概述

目前我国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定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观点,通过对专家观点的分析和理解,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含义是指,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交易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以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以及保证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以基本含义来看,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监督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而会计监督则属于监督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运用会计监管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中隐藏的风险进行监管,并且能够有效的减少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的风险。在当下一些发达国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经形成了具体的制度和体系,但是这些制度的管理重视主要在金融监管上,对会计监管不够重视。面对现在的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体系来说,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缺少整体上的管理,并且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都不够不完善,这就是衍生金融工具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计量价值给市场造成动荡

当下会计准则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了规定,其计量属性为公允价值,尽管运用公允价值可以进行虚拟经济的核算,并且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也能够得到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公允价值自身存在缺点,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导致了市场动荡加剧。产生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导致资产的负债现象会随着市场的动荡而反应出来。

(二)风险信息透露不够,信息透明度低

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出现缺少引导作用,在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的出现不够准确,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也没有相应的计量模型,这就导致企业在使用相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估值技术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现象,会降低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并且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范。当下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规定方面还没有细致的规定,这就导致由于信息的不同提升了风险发生率。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方式很单一,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却非常多,这样就导致传统的财务报表无法体现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这样就会导致利益的下降,同时传统的财务管理报表方式不能够完整的呈现交易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在财务报表中属于交易性金融产品,这就是没有办法通过财务报表来得知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细节的原因。

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要完善会计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适合的会计监管方式能够提升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能力。面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政府在监管中的主体地位,要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能和义务,提升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能力,以此实现信息交流的通畅,提升监管的能力。同时也要充分的发挥行业监管的力度,建立适合的监管体系,实现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督的创新发扎,提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管水平。

(二)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够不正确使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存在风险的中亚原因,要把完善企业结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当做监管的出发点,要建立适合的股权结构,通过提升股权结构的水平来实现公司中的信息共享。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提升风险意识,运用控制体系能够促进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减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公司自身应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通过风险预测来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交易过程中,要在一定时间内检查业务情况和风险监管工作,通过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

四、总结

篇6: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其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最引人瞩目。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企业避险和投机的工具,一方面不仅可以为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加强风险管理,为企业规避风险提供更灵活的空间,还能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能够改善内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投资者的经济决策。

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在给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同时,作为投机工具也可能因操作不当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根本理由就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滥用。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性使得会计上对其进行反映和监督成为了一种必定的趋势,也给现行财务会计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此背景下,美国发布了SFAS161,专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进行规范。

我国财政部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在内的所有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

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从表外披露模式转变为表外披露和表内披露相结合的模式。

另外,随着国内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自然会涉及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在内的有关金融工具业务内容,不仅需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一般原则,而且更需要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但是由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双重局限性,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质量还是存在一定的理由。

因此,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作用和现实作用。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具有代表性的40家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以后,从至的审计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等情况进行目前状况分析。

二、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国际比较

( 一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研究 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IASNO.32),准则当中并没有涉及到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理由,只是规定了某些资产负债表内的金融工具的列报要求。

IASC指出,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活跃,从而引起了多种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不仅包括如债券等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也包括形式多样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互换等。

IAS32号的目的在于增强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于资产负债表内和资产负债表外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重要影响的理解。

具体见表(1)所示。

( 二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研究 IASC和FASB已颁布的准则代表着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水平,因此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通过IASC颁布的《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IAS32)与FASB的《对具有表外风险和信用集中风险的金融工具的披露》(SFAS105)、《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SFAS107)、《对衍生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SFAS119)进行比较,这些准则主要是针对金融工具的披露和列报方面的。

具体见表(2)所示。

三、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目前状况分析

( 一 )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模式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衍生金融工具因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在财务报表内不予确认,只能把它作为一种表外事项,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这些表外项目将会给报告使用者造成隐藏的潜在的风险,影响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损害其经济利益。

从表(3)统计情况来看,20、有87.5%的上市公司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表内项目在财务报表内进行列示说明,而12.5%的上市公司(爱建股份、安信信托、中信证券、中国中期、山西证券)选择表外披露的的披露模式。

、中信证券转变披露模式,将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表内项目。

20安信信托也在资产负债表增设衍生金融工具科目,有92.5%的上市公司选择表内披露模式。

( 二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披露 据统计有47.5%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的附注“重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中有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单独披露说明。

衍生金融工具初始以衍生交易合同签订当日的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以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公允价值为正数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一项资产,公允价值为负数的确认为一项负债。

而其他52.5%的上市公司将衍生金融工具归为金融工具进行统一说明。

在初始确认时,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 三 )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根据交易的目的、特点、基础金融产品的不同,其分类也各不相同。

根据其自身交易的.策略与特点,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大类;根据基础金融工具的种类不同,可以划分为股权类衍生金融工具、货币类衍生金融工具和利率类衍生金融工具三种;根据交易场所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

从表(4)可见,年、20有45%的上市公司有对其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种类的分类说明。

20、年比例维持在50%,增长幅度较小。

而在进行分类说明的保险金融业中83.3%的公司是上市银行。

相对而言,证券类、保险类等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说明披露较少。

( 四 )衍生金融工具持有及发行目的披露 我国上市银行持有或发行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是投机避险和套期保值。

从表(5)可见,2007年至2011年仅27.5%的上市公司对其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进行说明,披露的比例较低。

而进行说明的上市公司全部都是上市银行。

证券类、保险类等对持有发行的目的未进行披露。

篇7: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摘 要:金融衍生工具在推动了经济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及实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系列的理由。

本文从金融衍生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入手,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存在理由,并提出一些倡议。

篇8: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是:“广义而言, 衍生工具是一种金融协议。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的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将其定义为“任何形成一个企业的 (已确认或未确认的) 金融产品并同时形成一个企业的 (已确认或未确认的) 金融负债或权益性工具的契约”。我国有关部门对其定义为“一种金融合约, 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 其种类包括远期、期权、互换 (掉期) 和期货。还包括具有这些产品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 从内涵和外延上揭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1. 对传统会计确认的挑战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定义立足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且该交易或事项的发生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变化, 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而衍生金融工具是衍生于金融资产、商品、指数的一种金融契约或承诺, 本质上是经济合约。在合约签订日, 交易并未实际发生, 是否发生取决于未来交易和事项, 即使发生, 交易也是在未来日期结算。传统会计确认的环境假设是基于稳定的过去事项的会计的会计环境, 而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是为了应对金融创新飞速发展的需要, 显然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要求;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避险保值但风险巨大的经济手段, 将越来越广泛运用于金融活动中。在合约签订后, 作为一项经济业务, 确实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权利或义务, 金融衍生工具是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交易方式, 从合约的订立到履行过程中, 价值变化很大, 如果等到合同履约时再确认, 整个会计信息相关性有所下降, 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所以对其会计确认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必须对传统会计的资产负债会计要素进行扩充, 使之能包含金融衍生工具。

2. 对传统会计计量的挑战

传统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并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传统会计虽然规定了多种计量属性, 但应用最广泛的是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核心和难点,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规避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多数衍生金融工具是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做的主观预期, 在合约订立时, 只是使双方明确了权利和义务没有实际的交易事项, 其发展结果可能是利得, 也可能是损失, 衍生金融工具显然不适合历史成本原则。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终的对冲或交割, 要经历一段时间, 在这一时间过程中, 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中。这种合约市价变动引致的损益变动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无法得到正确的计量。

3. 对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挑战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是企业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最终结果体现, 投资者等使用者主意通过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传统的会计报告模式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报表附注说明为报告主体, 主要提供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不仅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很高的风险性和运用的复杂性, 而且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 金融合约的价值往往高于保证金价值的数倍, 任何投资者进行决策时都必须考虑这种风险。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 衍生金融工具不能作为正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而只能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这种处理方式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资产负债关系的影响, 使投资者不能了解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 从而误导投资者, 使之作出错误的决策, 实际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 及时准确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十分重要, 合理地确认、计量并揭示衍生金融工具很可能会对原有财务报表的结构体系带来重大的突破, 必须改变资产负债表原有的结构, 增加直接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等项目, 重视会计报表的表外揭示, 提高表外的质量。

二、衍生金融工具未来会计方向

1. 调整会计确认标准

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情况下, 对会计要素确认标准进行适当补充,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确认必须满足两条标准:一是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经实质上转移到了本企业;二是企业所获取金融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或所承担金融负债的金额必须可以可靠地予以计量。在具体的过程中, 要经过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三个阶段。

初始确认, 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条款的一方时, 应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这是因为,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合约签订时, 与其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所以此时确认资产或负债是合理的。

后续确认, 即是对已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的再确认, 由于合约签订到未来的交易之间有一较长的时滞, 在这段时间, 汇率和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变动, 会引发公允价值“量”的变动。因此有必要进行再确认, 所有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都应在当期确认为损益。

终止确认, 即是将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报表中消除。其会计确认应以控制权法为标准, 以控制权的是否失去来判断应何时对其进行终止确认。

2. 改善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以资产或负债能可靠地计量为前提, 计量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确认。传统会计是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的, 对于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 由于利率或汇率的频繁变动, 其价值不断发生变化, 可能与初始确认的价值差异很大。为了真实地反映和监督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原则。按照为取得该项资产付出或产生负债所得的公允价值予以计量, 在取得时, 基于初始确认的角度, 应以初始净投资计量, 而无需初始净投资的初始成本为零。由于初始确认后, 价格也会发生变动, 所以后续确认决定于后续计量的需要。鉴于衍生金融工具在持有期间价格波动大, 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是在双方自愿、非由于强迫性的清算销售而在当前交易中达成的该工具可予以交换的金额。

3. 重建财务报告体系

将会计要素对“资产”、“负债”的定义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事项, 使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财务报表, 作为表内正式项目反映。

为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未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满足报表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需求, 在传统资产负债表基础上, 设计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的资产负债表, 以便报表使用者直接获得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 应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和合约期限结构等内容。

增设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 对已在企业运作的衍生金融工具, 根据其风险的集中程度, 较为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称、发生日期、实际成本、现行公允价值、交易条件、合同条款、损益金额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等内容。

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信息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其形成原因;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信息;市场风险信息等。

为及时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快速多变的情况, 企业应缩短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推出企业业绩快报制度, 反映未经审计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杨国胜: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表体系影响的思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3

[2]吴教华: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影响.财会月刊, 2008;14

[3]蒋 娴:会计准则对金融衍生业务会计处理的新规范.会计之友, 2007;1X

[4]薛永刚 曹艳铭: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及风险控制.商业时代, 2007;3

篇9: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论文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新会计准则;公司理财

对于我国各大公司来说,2006年时与众不同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财政部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这一种则的发布,在金融工具的计量和确认以及列报。套期保值等方面相对于原来的准则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金融会计领域接轨的水平,对于金融工具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时代,《准则》的颁布不仅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理论上与法律上的更近一层的保障,还明确地保障了各个行业投资者的利益。作为在当下企业合理地躲避投资风险和实现企业投机套利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不单单为企业的套期保值、资产重组与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参考意见和服务项目,也因为其以小博大的独特性在市场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二颇为投资者所青睐,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投资中,金融衍生工具也将被众投资真视为聚宝盆。

一、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的特征

(一)以小博大的投资利润。

对于投资者来说,其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投资能最终给自己带来多大比例的收益,与它们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对其投资资金的保障,大大降低了其投资风险,只要其在投资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投资得当,能够对市场价格变化趋势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算,就一定能够以很小比重的保障金获得利润多达十倍甚至于十倍以上的回报,也正是这种以少换多的投资效益的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聚向衍生金融工具。

(二)成本低、种类多

衍生金融工具为众多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成本低而且选择范围广的投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它们对于利益的追求目标,而且衍生金融工具并不仅仅是单一的种类,它还具有融资多样化的特性,这样就为投资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投资方式和渠道,选择的机会越多,投入的资金也将会越多,再加上其丰厚的利润回报,已有很多投资者开始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达到自身融资目的。

(三)金融风险的转移分散功能

尤其对于银行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不仅可以转变传统的信贷业务的模式而且能够做相关的投资业务和代理业务,通过将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相融合,可以合理地将本该由资金持有者承担的风险进行分散,比如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运作来达到分散和转移风险的目的。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具有比较高的不确定性

虽然说过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非常高的收益比例,但同时她的收益也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即但凡收益必然会得到很高的回报,但也有可能许久得不到收益。衍生金融工具区别于其它金融工具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其本身不具有价值,也就是说它是通过债券、股票等能够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的有价证券衍生出自己的“价值”的,本身不具有保值性,来自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其实是来自于标的物的,即约定价和实际价的差价。而且这一收益还会随着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的改变而改变,这也就同时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收益的不确定性。

二、公司财务管理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

(一)企业风险管理中如何应用衍生金融工具

当下,企业往往会面临很多金融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商品价格、市场利率和外汇汇率的激烈而不可预知的变化和波动而使得实际的现金流量和预期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引起的,为了保证企业相对稳定的经济收益,实施风险管理,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是企业必须做出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企业就是通过利用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完成资金的套期保值,以便于很好地避开外汇、利率等波动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商品价格波动风险是指由于国际市场上几个体系本身的不稳定性,而且还存在着行业垄断和投机炒作现象对市场运动的控制和影响,使得商品价格总会发生非常大幅度的波动,对企业经营者来说不得不面对因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投资风险,为了将风险降至最低,企业就可以采取各种合理的衍生金融工具来应对,如价格封顶协议或者是金融期货等手段,都是非常凑效的手段。

所谓的利率风险,就是指因为市场行情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穿着收益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的可能性,究其原因,在于利率本身的变动,主要表现方式是利率在时间上的变化。而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就能够为企业提供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手段进行风险的管理,通过它企业可以不对原资产负债账面做任何改变,甚至于不调整资产与负债就能够高效率的实现对敏感的利率的利用。具体讲就是利率封顶和保底、利率交换以及远期利率协议等工具在企业中的运用,当企业经过判断认为利率具有上升的趋势,就可以签订利率协议以避免因利率的上升带来的成本增加的发生。

汇率风险管理是指企业的外汇资产因为汇率的变动而有可能导致的负债的产生或经济收益的降低,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实施企业外汇管理主要是合理规划企业的负债和外汇资金之间的差额,以免因外汇汇率变动引发损失,同利率风险管理有类似之处,外汇风险管理也是采取的套期保值法,对未来的汇率进行人为锁定,具体来讲,就是利用货币期权和货币互换来控制和预防外汇风险。

(二)企业融资中如何应用衍生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融资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期权、远期合约以及封顶协议等工具的合理使用。

为了将利率或者汇率固定下来以免市场发生较大波动带来收益风险,企业一般会签订远期协议实现对融资成本的锁定,如果企业借入一笔利率浮动的资产,一方面可以受锁定利率(通常为上升)之保值的好处,另一方面,假若利率下降,收益的依然是企业本身。

再者,企业也会选择互换交易的方法来减小融资成本,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投资者时可以采用利率较低的货币,然后再到外汇市场上进行兑换自己需要的货币种类,而到了还款期限,再到外汇市场上换回利率较低的币种,这样的话,当一定时限内,融资成本在一定的利率浮动范围内降低时,企业便可以通过固定的利率来换取浮动的利率,而这中间的所有操作都是合情合理的,最终使企业不仅不会在利率的变化中承担投资风险还能带来额外的利润。

(三)企业投资中如何应用衍生金融工具

通常情况下,规模较为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了使得自己的投资收益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最大化,大多数都会持有短期债券、股票、基金等这些流动性较快、风险比较小的短期投资,自从衍生金融工具产生后,企业就可以利用指数期货或者期权进行对投资资金的重新组合,以此方法来实现对投资风险的规避的目的,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和收益的稳定性。

三、结束语

从以上关于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金融投资风险、帮助企业实现合理化的投资等方面的介绍,可以认为它不仅是金融市场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更是能够带给经济市场多方面的投资和管理技巧,作为市场运营的主要部分,企业也必定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衍生金融工具上来,对它有一个更加充分理性的理解,使它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军,杨柳.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之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J].财务与会计,2012(11)

[2]李靖成.金融衍生工具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3(10)

上一篇:为自己加油初中作文下一篇:摘抄人物外貌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