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邻避”挑战

2024-06-23

应对“邻避”挑战(共6篇)

篇1:应对“邻避”挑战

应对“邻避”挑战

中国投资2013年第11期

文/《中国投资》 杨海霞

7月4日,中核集团发布《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就其将在江门鹤山市址山镇兴建的一座核燃料加工厂征求公众意见。消息公布后,引起各界强烈关注,出乎投资方的意料,出现了一边倒的反对意见。事件快速发酵,短短10天之后,鹤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取消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不予立项。

据报道,反对者意见集中于对核辐射、核污染的担忧,也有提及该项目没有经过环评和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等程序违法,认为项目确定后再公示完全是走过场,等等。

在公众的巨大反对压力下,地方政府迅速反应,一起社会公众事件得以平息,但一个酝酿数年的项目也在仓促的决定中暂停。有报道将事件的导火索指向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下文简称稳评),报道认为如果没有项目的社会稳评公示,就不会引发这样一起群体事件。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中的一项前置性审查。201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简称《稳评办法》),明确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或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在我国境内建设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时,都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和评估论证。

正是在这项制度要求下,广东鹤山市委托评估公司对该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并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然而稳评只是这个事件的导火索。事实上,中核核燃料项目并不是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唯一重大工程。近年来,我国已经发生了许多因项目而起的群体性事件,如四川什邡钼铜项目,江苏启东王子造纸项目,福建厦门、大连福佳大化、宁波镇海、云南昆明PX项目等都出现过类似事件。

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可能存在环境问题的投资项目所引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简称中咨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这些因工程项目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参加人数更多,社会影响较大,地方政府更应重视其风险的化解。但现实中,地方政府处置社会冲突的能力往往显得非常有限,许多完全可以提前化解的矛盾,由于处置不当而逐步激化并产生严重后果。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首席社会发展专家斯考特·弗格森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也表示,人们反对项目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对项目建设内容以及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很了解。

项目单位往往在宣传项目的效益方面花很多精力,而对于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愿意提及甚至回避。而当地社区和老百姓最关心的恰恰是项目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从各种非官方渠道打听消息。这些非官方渠道得到的信息有些是不完整的,不准确,甚至有些是虚假的。而且这些信息当中往往很少包括项目准备采取的减缓或补偿措施。最终因为信息不透明导致了人们对项目进行强烈抵制。等到已经发生了抵制事件或被媒体曝光,项目单位被迫公布项目潜在的负面影响但又强调其减缓措施很有效。而此时,人们已经对项目单位以及他们公布的信息和减缓措施失去了基本的信任,甚至一些合规的项目也受到抵制。

在他们看来,这类由工程项目引发的维权事件,大多可以在项目建设前期预防和化解,然而,稳评制度这项用于“事前维稳”的新制度,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大项目“邻避”挑战

2012年7月2日,因担心四川省什邡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当地部分群众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最终逐步演变为了群体性事件。

据地方政府所述,该项目是经国家多部委从环保各方论证安全的前提下批准的,该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和装备,处理原料钼精矿、铜精矿,有充分保障并进行最严格的防渗处理,不会对周围地下水、地表水产生影响。该工艺循环回用处理后,将实现“零排放”,对周边及下游水体不会产生影响。按照环评要求,钼铜项目的治污设施建设占项目总投资的14%,全部采用国外先进技术,高端的治污设备对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将严格控制,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同时,钼铜项目开工建设后,环保部门还将在施工现场安装监测设备并配备监测人员,对工程进行全方位观察测评预防应急,其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在大气(空气)环境上是自然科学的,产生出的固体废物全部外售综合利用,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虽然从环评的审批流程观察,宏达钼铜项目的环境评测工作手续齐全,但是其公布的信息却非常不足。国家环保部官方网站曾在2012年2月28日对项目进行了审批前的公示,并于3月26日正式作出批复,其在2月28日的公示中显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4万吨/年钼冶炼系统、40万吨/年阴极铜冶炼系统和自备电厂3个部分,工程实际总投资67.24亿元,其中环保投资9.6547亿元。”此外,没有任何相关环评信息。

一个合规的项目,因严重缺乏与公众的沟通而引起群体事件,类似事件已经在近年发生多起。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非中国所独有,在工业化国家都曾发生过,被称为“邻避”效应NIMBY(Not in my backyard),即“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效应,就是指强烈反对在自己住处附近设立任何有危险性,不好看或有其他不宣情形的事物,具体到一些建设项目,人们对项目可能产生的事故、污染、噪音等表现出的关切。

“目前中国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壮大,公民环保和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公众对社会公平和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要求越来越高”,李开孟说,“类似这些这样存在环境和安全敏感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如果处置不当,会成为群体事件的导火索”。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已经明显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突发期。根据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社会风险评价部主任秦春在媒体披露的数据,1994-2003年,我国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年均增长17%,参与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2%,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起增加到7000起,增长4倍。2011年,群体性事件上升到了17万起。

李开孟表示,突发性群体事件按照内在性质,可以分为经济维权事件、社会泄愤事件和政治骚乱事件等3种形式。后两类事件主要依靠政法维稳等手段来解决。其中,社会泄愤事件可能会由项目的经济维权引起,当经济维权事件发展到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就演变成为泄愤性公共事件。

维权事件的发生是因为项目的投资建设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在正常的维权活动中,行为者的诉求是寻求体制性的解决渠道,如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求司法和行政调解等。如果这些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当事人就可能集体上访,游行示威,破坏公共秩序,直至暴力对抗。

“我国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维权事件,都是当事者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希望以合法手段来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这些事件只是一种民众表达利益诉求或情绪的方式”,李开孟表示。

但在这些事件中,地方政府处置社会冲突的能力往往显得非常有限,许多完全可以提前化解的矛盾,由于处置不当而逐步激化并产生严重后果。这就形成了“起因很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爆发,基层无法控制,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社会伤痛难平,酝酿新冲突”的维稳怪圈。

稳评流于形式

斯考特·弗格森表示,“粗略的项目规划和草率的选址经常会引起动荡和冲突。项目单位应该意识到这些风险并通过避免影响、最小化影响以及足够的减缓措施来管理这些风险。我个人更倾向于更严格的社会评价”。

继《暂行办法》之后,2013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出台《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简称《编制大纲》),对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内容提出了一般性的原则要求,但并没有给出全国层面能够通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稳评具体分析框架、分析方法和评判标准,而是希望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原则性要求,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的项目稳评具体操作规范和风险评判标准。

在李开孟看来,现实中项目的稳评很多都流于形式,这也是其没有起到化解社会稳定风险作用的主要原因。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这方面的工作在全国各地并没有启动,而且也没有看到启动的任何迹象”,李开孟表示。此外,在他看来,一些项目业主单位及地方政府开展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项目单位和地方政府开展项目稳评工作,只是迫于申报项目的编制要求而不得不为之。

依照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3级,稳评报告是项目核批的重要依据,只有评为“低风险”的项目才能获批,而风险等级的审核权在地方政府。“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各地方、各部门上报的拟建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及评估报告,无论项目本身真实的社会稳定风险情况如何,稳评分析及评估结论全部都是‘低风险’等级”,李开孟说。

“事实上,地方政府难以自我否定”,中咨公司教授级高工徐成彬表示,“虽然他们也不希望发生社会稳定风险事件,但在‘GDP至上’的现实诱惑下,决策者可能心存侥幸,冒险闯关,迫使项目稳评报告做出有违事实的结论,为GDP让路。因此,将项目稳评的前置性审查权交由地方政府负责,从行政机制上很难保证实现《稳评办法》出台的初衷”。

“从逻辑上,将社会稳定风险等级的决定权交给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责任承担主体具有合理性。但是,逻辑上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具有现实中的有效性。由于地方政府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内在冲动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经由地方政府报送的拟建项目,无论实际上的社会稳定风险状况如何,其稳评报告所出现的评估结论必定是低风险,除非地方政府不支持这个项目”。李开孟说。

从建立项目审查制度体系的角度看,当前的项目稳评机制,与“环境评价”“土地预审”“节能评价”等一起,都成为项目审批或核准前置性条件。但是报送中央政府审批或核准的投资项目,“环评”由国家环保部负责,“土地预审”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节能审查”由投资主管部门负责,“稳评”决定权事实上交给了地方政府。

“如果像环评、土地、节能等职能审查一样,由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来审核项目涉稳问题,不仅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而且项目稳评的客观公正性也可能更高”,徐成彬表示。

虽然稳评的初衷在于加强社会稳定风险管理,但现实中,项目稳评也并非万能的钥匙。

“项目稳评仅能在有限领域内发挥因工程项目所引发的经济维权事件的预防作用”,李开孟表示,“希望通过项目稳评预防所有的群体性事件是不现实的;有些地方虽然开展了项目稳评工作,结果却照样发生群体性事件,例如云南昆明化工项目、广东核燃料项目等,但由此而否定项目稳评的积极作用是不客观的”。

斯考特·弗格森也表示,有一些项目也许可以提供双赢的解决方案,但大多数项目在效益和成本的分配上并不公平,也就是说有人受益而同时其他一些人遭受损失。对于这些项目,需要准备足够的减缓措施以确保一个公平的结果,但往往法律上又没有强制要求。项目单位认为那些减缓措施会增加项目的成本因此尽量简化,只要受影响人境况不会变差或不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不是确保受影响人能与其他人群一样真正从项目中受益。

“这仍然是一个挑战,尽管现在有些受影响人已经开始要求更公平的对待”。斯考特·弗格森说。

链接

大项目引发群体事件

厦门PX项目

一、厦门PX项目概况

厦门PX项目是指由台资企业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在厦门海沧投资建设的“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80万吨/年对二甲苯(PX)及整体公用配套工程”。该项目于2004年2月由国务院批准立项,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项目建议书(发改工业[2004]264号),2006年7月获核准(发改工业[2006]1334号)。厦门PX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建设,原计划2008年投产,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项目选址于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南部工业区,距最近的居民区不足1.5公里,距厦门风景名胜地鼓浪屿约5公里,距厦门岛约7公里,项目区5公里范围内的人口超过10万。

二、厦门PX项目群体抵制事件

项目开工后广受质疑。2007年3月,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发起,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的“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在两会期间公布,提案认为该项目区离居民区太近,如果发生泄漏或爆炸,厦门百万人口将面临危险。但该提案并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厦门市政府的关注。

同年5月末,一些厦门市民通过短信等渠道获取了关于PX项目与环境污染的相关信息,数千名市民在6月1日以“散步”的名义上街游行。游行人士占据主要街道,要求厦门市政府终止兴建化工厂的计划,期间游行者与武警发生冲突。数小时后,游行人群和平散去。6月2日,游行继续进行,后由于大雨,游行人群散去。

三、项目后续处理

2007年6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各方专家,就厦门PX项目进行总体规划环评,该环评报告于12月5日对外公布,认为该项目选址是不合理的。12月8日,厦门市委在厦门网上开通了“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的投票平台,截至投票结束时,共有5.5万张票反对PX项目建设,3000票支持。12月13日,厦门市政府针对PX项目召开市民座谈会,在49名与会的市民代表中,超过40位明确表示反对该项目建设。12月14日,厦门市政府针对PX项目召开第二场市民座谈会,在97名与会的市民代表中,约有62名发言,其中50余名明确表示反对。

2008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根据总体环评、民意调查结果,会议决定迁建PX项目。考虑到该项目对福建省石化工业,尤其是聚酯化纤产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厦门市政府、漳州市政府与投资商友好协商沟通,同意将该项目以及另一“翔鹭石化企业(厦门)有限公司15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2期工程”项目(属PX下游项目,于2006年10月获得国家核准),一起迁至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进行建设。上述两个迁建项目名称分别变更为“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80万吨/年对二甲苯工程”及“翔鹭石化(漳州)有限公司15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工程”。两项目重新编制了申请报告,并于2009年3月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继而启动了工程建设。

201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具文同意腾龙芳烃项目因原料变化进行建设方案调整。但由于该方案调整未报经环保部门批准,项目曾于2013年1月遭到国家环保部处罚。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国家环保部审查,工程已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但因近期试运行过程中发生一次管件破裂爆炸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项目仍在进行隐患排查,并等待漳州市事故调查报告出台,尚未投入正式生产。

该迁建项目作为龙头项目,为福建省打造古雷国家级石化区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开展对《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的审批工作。

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

一、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概况

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即“中国石化(600028,股吧)镇海炼化分公司扩建15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依托镇海炼化分公司对已辟厂区的扩建项目。该项目选址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422公顷。项目投资方为中石化下属规模最大的炼油企业——镇海石化,总投资估算约558.73亿元。该项目是由国家化工产业振兴计划所确立的国家生产力布局重点战略项目,预计扩建后企业总规模将达3800万吨炼油、200万吨乙烯。项目建成后,镇海炼化将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综合炼油石化企业,同时会使浙江形成4000万吨/年炼油、220万吨/年乙烯的产能,建成全国最大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于2009年开始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程序。但由于受用地预审、环评、安评、企业自身等诸多因素影响,项目方案不断调整,导致目前核准程序仍处于委托评估阶段。

二、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群体抵制事件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多次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如宁波LG甬兴化工有限公司的丙烯腈泄漏事件、澥浦镇化工厂偷排有毒气体事件等,周边生活群众对该地区环境问题极为不满。

从2012年10月初开始,镇海炼化一体化扩建项目区周边部分村民就项目落户后的相关环保及村庄搬迁问题到镇海区政府信访。同年10月22日,湾塘等村近200名村民,以居住点距离化工企业过近为由,集体到宁波市镇海区政府上访,要求尽早将村庄拆迁纳入新农村改造计划,并围堵了城区一交通路口,造成群体性事件,后该事件进一步引发了宁波市区内的群体抗议事件。

针对这一事件,10月24日凌晨,宁波镇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有关情况的说明》。提出按照环保部门要求,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对工艺产品方案和主体装置组成进行优化,但该《说明》并没有得到群众认可。10月26日、27日、28日,游行群众继续聚集,并与警察发生冲突,甚至出现部分群众冲击国家机关现象。

三、项目后续处理

在发生群体性事件前,该项目方案实际已经基本确定并完成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后由于该事件影响,2012年10月28日,宁波市政府明确宣布坚决不上PX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中国石化又重新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目前该项目仍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环评阶段。

大连福佳PX项目

一、大连福佳PX项目概况

大连福佳PX项目是中国最大的PX项目之一,投资方为大连福佳集团和大化集团(福佳集团占51%股份)。该项目位于大孤山石化区,占地80公顷,共投资95亿元,预计年产对二甲苯(PX)45万吨。2005年12月23日,福佳大化PX项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发改工业[2005]2748号)。

2006年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正式设立,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行。该项目作为老牌国有化工企业——大化集团整体搬迁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子项目,被大连市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项目和“大连市政府六大重点工程”之一。2007年10月项目开始动土施工,2008年11月18日完成装置建设,2009年5月试生产并于6月21日正式运营。

由于该项目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根据市场情况将生产规模变更为年产70万吨PX,厂址位置也有所变化,企业于2009年再次申请对《变更申请报告》进行核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于2009年9月30日出具《关于同意调整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PX项目建设方案的复函》(发改办产业[2009]2067号)。

二、大连福佳PX项目群体抵制事件

2010年7月,中石油输油管线发生爆炸时曾引发大连市附近海域的严重漏油和城区严重污染。同年10月,同一出事地点发生了第二次爆炸。接连的环境事故引发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引发大连市民强烈不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大连市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1年8月8日上午,受台风“梅花”影响,海水冲击致使大连金州开发区福佳大化PX工厂的堤坝出现两段垮塌,每段溃堤长约三十几米,若海水倒灌,有毒物质将会大面积扩散,在当地引发恐慌。8日下午,央视记者对其采访被殴打,群众对此较为不满,成为集会游行事件的导火索。

8月14日,据新华社公布,约有12000多名大连市民到大连市政府门前集会,要求政府将该项目搬出大连,期间与武警爆发冲突但并未发生打砸事件。8月14日下午,大连市政府做出决定,停产福佳大化PX项目并对其进行搬迁。而后示威活动逐渐平息。

三、项目后续处理

虽然发生过群体事件,该项目实际仍在正常运行,但该事件推动了大连石化公司(炼油厂)的搬迁提到议事日程。2011年12月,大连市政府召开大连西中岛石化产业园区规划和福佳大化等大孤山半岛石化企业整体搬迁改造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而后形成《搬迁规划方案》,提出以酝酿搬迁的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大连石化公司(炼油规模2000万吨/年)为龙头,打造长兴岛(西中岛)国家级石化区。(资料来源:据公开资料整理)

篇2:应对“邻避”挑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而教师教育面临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教师要树立专业角色意识,做好角色转换。

一、教师要从“一次受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当前,许多教师都忽视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当老师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行了,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学习之外,以为一次受教育就可以受益终身,以至于有的教师从教数年仍在“吃老本”,坚守着过时的教育观念、死板的教学方法、僵化的管理方式,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②。由此可知,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走出“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旧时代,而是进入“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的新时代。只有教师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才有利于学习型班集体的形成。

二、学会学习,增加专业知识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首先,教师应经常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进修;其次,教师应制订自我学习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的计划;最后,教师应该多读书,多读教育专著,结合班级工作实践写读书笔记、教育感想等,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同时,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有深度,而且要有广度,深入学习教育理论规律,广泛涉猎社会自然百科知识。正如班华教授所说,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是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是责任;是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实现所必需的。③总之,学会学习,增加专业知识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前提。

三、学会研究,提高专业技能“研究态度与能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集中显现,是一个人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是人发展的基本手段。”因此,学会研究,提高专业技能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础。首先,从研究的内容上,教师要研究教学课程,研究教学策略,更要研究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心理、个性等。其次,从研究的方式上,一是反思,教师应不断分析自己教师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反思当前教育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提高专业技能;二是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应善于把工作理论与日常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理论知识。

四、学会合作,提升专业道德水平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合作者,教师是连接各种教育因素的纽带和桥梁,更应善于和学生、同事、家长沟通与协作。专业化要求教师从“领导者”转变为“服务者”,而学会合作,提升专业道德水平是实现专业化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合作。与学生建立起朋友般的师生关系,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到权为生所用,情为生所系,利为生所谋;其次,教师要与同事合作。同事间在工作中的互相帮助和配合是教师取得进步的动力;最后,教师要与家长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做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以增进彼此的理解,达到一致的教育目的。

五、学会创新,发展专业自主教师工作之所以具有无法替代的专业意义,全赖于教师的专业自主。专业化发展要求个体发挥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发展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要求教师要善于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在思想上,不能满足于知识的积累,要善于“知新”,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新型课堂;在班级工作中,不盲从,依据自己班级现状,自主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构建个性化班集体。创新是发展的生长点,学会创新,发展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对每一种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应抓住机遇,不断全面提高自己,力争与时代共同进步,与学生共同成长,与专业共同发展,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学习了本课程之后,我准备这样做:

1、充分利用班会时间,结合国内外时事进行世界观教育。重大国内外大事,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采取十分钟演讲、小型辩论会、学习评论员文章、专题小报告等形式,进行世界观教育。充分利用团支部的活动时间,开展党团知识的学习:党章、党史、团章、团史、邓小平理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所组织的活动,在普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理想和信念上向更高层次探求,为他们的人生目标指明方向。充分利用班会及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英模事迹、伟人传记等,使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定的“坐标、天平”,随时都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态度和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团队精神教育(1)抓好每一次班会。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以班训为指针,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开展《日常环保知识竞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2)抓好入学的第一次运动会。宣传、表扬积极报项、上场的同学,最重要的是提倡这种“为班级争光,奋力拼博”的精神,这也是今后从事任何工作必备的精神。

3、心理品质教育(1)应试心理教育: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心理调整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如: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分析,从主客观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使学生学会化压力为动力,体会“自古英雄多磨难”的内涵;教会学生掌握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向学生推荐《心

理与成才》、《伟人的历程》、《名人成功录》等书籍,交流读书心得等。同时针对平时成绩较好,考试成绩经常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科,邀请科任老师与其交流。(2)自信心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讲解自信心的建立与实现,并结合学生的事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而实力要靠付出和努力。(3)意志品质教育:首先从小事做起,让学生从小事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学初要求每人制定学习计划,并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只要坚持就是胜利,并在期中期末进行总结。

4、创新教育(1)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参与校、班各项活动。如:学校的各项活动向班委会、团支部招标,班级的班会、活动向同学招标。(2)加强值日干部的职责,给值日干部一定的自主权。继续坚持每天一名值日干部制,以便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机会参与管理。(3)利用部分自修课时间介绍大学里高科技发展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献身科学的志向,为将来科技发展作好准备。(4)正确引导创新教育的方向:有责任感的创新。使学生明确没有责任感的创新是毫无价值的,也就是强调德育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前提。

篇3:应对“邻避”挑战

1 邻避效应对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影响

邻避效应表面上反映的是公民对邻避设施的嫌恶, 而实质上反映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障碍因素。政策执行的效果取决于政策本身的质量, 包括它的合理性、具体性与稳定性。而公共政策执行中受到邻避效应的影响, 一般导致政策无法按原计划进行, 遭到利益相关者的争议与反对。

1.1 政策偏向于损害老实人的利益

邻避效应一般发生在城市内部之中, 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没有人希望邻避设施建在自己家门附近, 虽然它会为大部分人们带来很多的正外部性, 但对设施所在地的居民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具有牺牲某个地方的利益, 以换取大众方便的特点, 往往会导致地方民众的排斥。垃圾处理是每个城市都不可逃避的责任, 诸如垃圾场这类服务广大地区的民众, 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垃圾问题, 但同时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比如臭气、蚊蝇、渗滤液污染等等负外部性。这些负外部性问题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甚至会对居民的健康与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以至于民众都希望不要设施建设在自己的住所附近。更有已建好的邻避设施带来的不良影响, 导致民众产生不良的刻板印象, 凡邻避设施的建设都会带来一定的污染。比如由广州市政府全资投入的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当地的“环保样本工程”, 然而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所以李坑的村民从来没有停止投诉垃圾焚烧发电厂对村民生活环境、空气的污染造成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邻避效应, 政府为了将既定的政策执行下去, 坚持邻避设施所发挥的正外部性, 同时又要应付当地人们的强烈反对, 往往权衡利益后, 容易作出让步。既然在东边无法实施方案, 那就把方案移植到西边, 再不行就转到南边或者北边, 反正方案是不能放弃的, 所以只能选择成本最小化处理, 将设施移到反对声最少的地方。所以最终很容易演变为哪里的反对声音最小, 就会在谁家落地生根。而往往反对声较少的地方一般都是发展相对落后, 公民维权意识的不高, 最终只是亏了老实人, 让老实人承担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导致政策搁置或无法执行

出发点再好的政策, 没有大众的支持, 都难以实现其真正的效果。因此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实施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旦离开了执行, 就成了空中楼阁;离开了贯彻执行, 也就失去了意义。政策实施的结果总会造成一些人受益, 而另一些人受损。而公共政策遭到邻避效应的影响, 即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对呼声, 居民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不公平对待的时候, 会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抗争, “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等等激烈的情绪笼罩着选址点的周围。此时普通民众团结起来, 共同反抗邻避设施的建设。这些表面看似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们发出的狭隘观点,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当地人的角度上考虑, 就不能仅仅用自私二字可以涵盖他们的行为了。

在落实政府政策、建设邻避设施过程中, 周边的居民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受害意识, 从而产生反抗运动, 导致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不断恶化。所以这种情况下, 多数政府是不敢贸然继续坚定执行原定的方案, 不能与公众的意愿公然违背, 否则将会演变成更激烈的反抗运动, 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最终导致政府多数选择搁置原定的方案, 以平缓大众的激烈反抗情绪, 从而致使所定的方案无法实施。比如广州番禺垃圾焚烧项目启动后, 发出通告决定在番禹区大石街建立一座焚烧发电厂。这个决定遭到附近楼盘居民集体的强烈反对, 迫于压力舆论之下, 最后决定停建。

1.3 延误政策进度, 加大政策成本

公共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 要广泛听取大众的意见, 进行科学的决策, 只有这样, 公共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可以得到大众的支持, 从而顺利完成政策的实施。而公共政策在制定与执行中, 遭到邻避效应的阻碍, 说明政策没有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 也就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延误工程的进行, 甚至会使政策被推翻, 从而政策前期的准备工作与政府所花费的精力白白浪费, 进而再重新制定新的方案, 加大政策的成本。比如番禺垃圾焚烧厂在公布启动项目前, 政府已经派专家对选址点进行一定的调查与研究, 花费了一定的资金与人力。而在公布决定后却遭到大众的反对, 不得不重新遵循民意, 重新进行选址论证, 再次进行环境评估, 再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 大大加重了垃圾焚烧厂建设的决策成本。

2 正视邻避效应, 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第一, 加强公众参与, 充分尊重民意。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民主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公民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所以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难免会遇到邻避效应。因此, 在建设邻避设施之前, 必须保证公共政策的信息公开, 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让更多人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共同讨论, 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 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 从而保证政策的科学性。比如, 面对番禺垃圾焚烧厂的建设, 政府先斩后奏的做法引起居民的强烈反对。后来政府认真听取民意, 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 与广大市民一起讨论研究建设选址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最后共同达成一致认识。

第二, 采取协商策略, 及时化解矛盾。邻避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 或者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 它是社会所需要的, 但同时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无可厚非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否定。当公共政策引起邻避效应时, 政策的执行者与公众产生矛盾, 这个时候各个利益群体都可以公开言说, 发表意见与想法, 从而使问题透明化。在面对公众的意见, 面对他们的合法维权时, 政府应该及时消除公众的疑虑, 用充分的论证、以科学的数据说服公众。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民意, 积极主动地吸取合理的建议, 以便改进方案, 赢得公众支持。

第三, 保证政策公平, 强化科学决策。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原则一定是站在大众利益之上, 不能掺杂其他的利益集团纷争。所以当邻避设施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时, 政府应该根据民意改进方案, 同时也应该根据科学的数据以理服人, 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如果根据专家的调查与研究结果, 某个选址的大部分条件都符合设施的建设, 可以实现政策最优化, 这时政府应该尊重科学依据, 在民众的不理解或者反对呼声中, 积极主动做好政策宣传, 耐心对民众进行解说, 同时尽可能让当地居民的损失最小化, 加大技术的投入, 辅助以相适当的补偿减轻他们的心理排斥感。不能一味采取哪里反对声小, 就把政策移植到哪里的不公平做法, 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借用制度的权威把最优方案执行到底。

第四, 借鉴成功经验, 及时加强监测。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每个国家甚至很多城市都需要建设, 所以根据其他地方或者外国的处理经验, 再结合自身的条件, 借鉴参考, 从而找到适合本地的措施, 这不失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在日本, 就有把垃圾焚烧厂建立在市中心的环境事业局的附近, 以便及时对环境进行监测。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可以通过邻避设施的建设, 为该地带来福利, 把原来人人嫌弃的邻避设施, 转化为一项可以盈利的产业, 造福当地居民, 更可谓一举多得, 实现双赢的局面。

摘要:邻避效应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垃圾焚烧厂等公共设施时往往偏向于损害老实人的利益, 邻避效应常常导致政策搁置, 延误政策进度, 加大政策成本。政府应该从加强公众参与, 充分尊重民意, 采取协商策略, 及时化解矛盾, 保证政策公平, 强化科学决策, 借鉴成功经验, 及时加强监测等几方面着手, 正视邻避效应, 确保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

关键词:邻避效应,公共政策,政策制定,政策执行

参考文献

[1]乔艳洁, 曹婷, 唐华.从公共政策角度探析邻避效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 (2) .

[2]徐晴晴.城市发展中的邻避困境及解决之道[D].济南:山东大学, 2013, (4) .

[3]张向和.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5) .

[4]刘雪明, 廖东岚.论平衡计分卡在公共政策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5]羽戈.为邻避效应正名[J].中国经营报, 2014, (5) .

篇4:应对“邻避”挑战

中国目前主要采用三种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即卫生填埋、堆肥以及焚烧,其中又以卫生填埋占主导。但从资源占用看,卫生填埋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堆肥发酵时间较长,易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因此,处理量大、工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焚烧技术将取代卫生填埋,成为今后生活垃圾处理不得不依靠的最主要方式。同样,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卫生填埋涉及的场地使用及污染问题,导致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在上海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环境资源承载有限的双重压力下,垃圾焚烧也成为了当下不得不选择的方式。

一、邻避效应日益突出

邻避效应,指NIMBY现象,是Not In My Backyard 的首字母缩写,是民众对当地建设的环境污染性工厂、基础设施等的一种抵抗现象。该效应具有显著的特点,即从整体人群角度看,这些工厂、基础设施也许是整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存在环境污染等风险,会对该设施附近居民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会遭到周边居民不同程度的抗议行动。

垃圾焚烧设施属于典型的邻避设施。为了解决垃圾处置的矛盾,在宏观层面上,民众普遍认为政府设置垃圾焚烧厂是合理的,但在落实层面,民众则绝不同意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自家住地附近。这就是垃圾处理设施所引发的“邻避效应”。

从实践看,虽然垃圾焚烧成为了垃圾处理的突破口,但其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甚至群体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自2007 年起开始呈现出参与人数增多、影响力增强的倾向,这不得不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近年来冲突事件见表1)。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居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我国邻避效应引发社会冲突的概率必定大大增加。在当前面临风险而又指向和谐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如何为垃圾焚烧设施选址,化解邻避效应,并在民众能广泛接受的情况下投入使用,是政府部门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产生邻避效应的原因分析

垃圾焚烧设施所引发的邻避效应是由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根据邻避效应理论并结合管理实践,具体分析原因如下:

(一)不同利益团体间存在利益冲突

这是引发邻避效应的主要原因。垃圾焚烧设施选址建设中,从宏观上讲存在着两个利益主体,即政府与民众;从微观上讲,民众与民众间、政府及政府间也存在着差异化的利益诉求。

1.民众与政府间存在利益冲突

对政府而言,通过在郊区选址建设垃圾处理场,政府将获得两方面的明显收益。一方面可以获得中心城区丰厚的土地资源及置换出的地价提升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优化中心城区的居住环境。因此,政府势必会在垃圾处理场选址过程中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建设。对民众而言,在居住地附近的某一地点建设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所有人产生的垃圾,这等于把垃圾对人类的危害集中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居民身上,使他们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补偿间存在巨大差距,临近民众具有获得足够利益补偿的强烈意愿并会付诸行动。因此,当政府的措施不足而导致民众成本与获益的严重失衡时,社会冲突便会一触即发。

2.民众与民众间存在利益冲突

与垃圾处理设施的距离对民众的行为有着明显影响,导致不同民众对垃圾处理设施选址相关政策的支持度及关注点截然不同,甚至采取相反的举动。最近距离的民众关注是否得到搬迁,最远距离的民众支持处理设施建设,而中等距离的居民关注设施是否安全运行。垃圾处理设施造成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使周围的一小部分居民受损,这些居民是受邻避效应影响最大的人群。民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给政策制定带来了难点。

3.政府与政府间存在利益冲突

较高层政府的目标是使资源在空间优化配置,而基层政府追求的目标是辖区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通常情况下,前者会更在乎宏观的整体发展,而后者更在乎自身区域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目标冲突。因此,不同管理层级的政府对垃圾焚烧设施选址的态度不同,高层级的政府拥有决策权,更关注民众是否参与选址过程,对建设具有更高的支持度。基层政府由于需要直面民众且不具备选址决策权,更倾向于回避风险,对建设存在担忧。政府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同样给政策制定带来了难点。

(二)垃圾焚烧设施选址的法规体系不成熟

1.法规体系的操作性较差、执行力度不足

截止2009年底,共有国家层面的垃圾焚烧相关法规35部,其中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级别最高,但由于制度设立上的缺陷和外力干扰等方面的原因,环评的有效执行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作用非常有限。

2010年发布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是目前针对性最强的政府规定,这份定位为技术指南的文件,理应成为政府进行技术监管的工具书,但指南中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看似有章可循,其实没有操作性,即“加强设施运行监管,实现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管相结合,技术监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运行过程监管和污染排放监管相结合”,缺乏实际指导作用。

2.国家对垃圾焚烧技术发展的关注大于对政府管理的关注

与此对比,相关技术标准共有68 项,接近政策总量的一倍,主要从技术发展角度规定了提升垃圾焚烧产能等设计方法和运行参数条件,表明目前国家对于垃圾焚烧在技术方面的关注远大于政府管理,存在一定的本末倒置倾向。

3.部分技术标准与实际不符

根据相关标准,垃圾焚烧厂与居民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一般为300米至500米,因此,建设单位出于充分利用土地的动机,往往会选择符合规定条件下的最短防护距离。一方面,在垃圾焚烧厂实际运行中,300米至500米的距离高估了我国现有环保技术,根本无法阻隔空气污染。另一方面,这么短的距离也给临近居民的拆迁等补偿性诉求设置了障碍。

(三)政府与民众间沟通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不对称

在焚烧设施选址和运行过程中,政府与民众间应建立起良性的信息沟通机制,形成一种互动式、监督式的关系。目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nlc202309010836

一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意识缺乏。政府独掌决策权力和信息资源,以一元管理为主导,致使政府系统与公民社会体系间沟通互动不平衡。行政主体缺乏契约精神,主动公开信息的意愿较低,对民众意愿的回应度也较差。

二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载体有限。长期以来,政府主要依赖大众传媒尤其是体制内的媒体机构来发布方针、政策,往往错失了“敏感人群”及“第一时间”,不能把握住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主动权,影响了沟通的社会效益。

三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效率不高。在目前的操作模式中,民意需要经历漫长的官方调研和舆论反应后,才可能进入决策层议程范围,即便迅速形成政策决定,也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等级链的传递执行,效率不高。

(四)政府监管技术滞后,导致矛盾由小化大

生活垃圾焚烧本身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充分运用企业技术资源,目前国内常用的是BOT模式,这是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投资方式,包括建设(Build)、经营(Operate)、移交(Transfer)三个过程。政府对项目进行建设协调和运营监管,而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是BOT中标的企业。这些企业直接作用于项目本身,完全掌握了项目技术与运行数据等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已产生出一系列问题:

一是由于政府未具体参与项目建设,难以把握项目的建设进度、运营质量和运营商是否履行特许经营协议的条款。二是缺乏监管的技术支持。由于受到传统政府体制的制约,监管部门不能按照市场变化及时地设置匹配机构和引进技术人才,在面对高度专业化的企业时,政府的监管技术无法跟上。三是BOT运行属于公共服务外包,在这种情况下,承接服务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就处于垃圾焚烧的垄断地位,这不利于该组织自身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容易增加政府权力寻租的腐败机会。

三、化解邻避效应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利益团体间的利益协调及补偿机制

1.民众与政府间的利益协调

民众与政府间的利益冲突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两者间,处于强势的政府一方必须先充分认识到,建立垃圾焚烧厂虽然化解了政府垃圾处理的难题,但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导致部分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失。在管理实践中,补偿机制往往被当作冲突过程之中的博弈手段,用以保证双方能在尽量理性的框架下进行谈判,为此,政府必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对于受损方给予合理的补偿。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常有金钱补偿和非金钱补偿两种方式,在金钱补偿中有五种可行的补偿机制,包括直接金钱补偿、应急基金、同类型奖偿、经济友好奖励和好处保证;非金钱补偿包括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免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等措施。这些措施应主要面向该设施临近地区的居民,并根据居民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满足。

2.民众与民众间的利益协调

关键在于针对民众类型满足不同的利益诉求。对于与焚烧厂距离最近的居民,他们更关注能否得到搬迁安置,政府应在项目立项之初,就根据当地房价、居民收入等各类因素综合测算拆迁安置的经费,列入项目总预算,在项目开工启动之时,就同步启动搬迁安置工作,同时必须保证搬迁措施能准时落实到位;对于与焚烧厂中等距离的居民,由于不在搬迁政策范围内且又承担了工厂非正常运行下的环境污染风险,政府必须以监管者的身份做好对工厂的运行监管,建立起各类应急机制,遇到突发事故,第一时间给予居民补偿,也可以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比如由工厂成立相关管理基金,定期参与当地社区敬老、医疗、育儿等公益活动,也可以免收居民的垃圾处置费;对于与焚烧厂较远距离的居民,则相应地多增加其成本支出,比如提高垃圾处置收费,教育其落实垃圾分类政策以减少垃圾处置量。

3.政府与政府间的利益协调

对于不同层级的政府,要建立起规范、互利的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新型利益关系,科学合理地界定上级政府和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给予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更多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使地方政府的权利与责任对称,能更好地直接处置居民诉求;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形成畅通统一的管理体系。

(二)加强政府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及执行

法律法规体系是化解邻避效应的制度性保障,需尽快研究、出台政府对垃圾焚烧设施进行监管的专业性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通过具有操作性的文件,为垃圾焚烧设施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对于现有实施过程中与现实存在明显差距的不合理规定,应及时修改完善。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与落实,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督查整改。

(三)形成政府与民众间良好互动的沟通机制

政府的透明程度影响着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一要加大信息公开,不断拓展沟通的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应当体现在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包括决策信息公开、管理信息公开等。比如,目前上海市各政府部门正逐步建立起舆情监督机制,通过在网络等新兴媒体上定期收集公众想法及意见,及时掌握民意导向,为政府主动回应提供准确的切入点。

二要不断更新沟通的方式。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建设“电子化政府”,改进政府传统的回应系统,使利益相关人能快捷了解政策目标、变动趋向等,比如当下正在兴起的“政务微博”,政府既能快速发布信息,掌握主动权,又为政府及时回应公民诉求提供了渠道。

三要强化政府对民众的回应,不断优化流程。重视对公众反馈意见的收集,强调对公众评价的再回应,在动态循环中不断促进政府回应能力的提高(政府回应流程见图1)。

(四)切实提高政府对BOT项目的监管技术水平

垃圾焚烧设施的监管是化解邻避效应的最后一道防线。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垃圾焚烧设施虽紧邻居民区,甚至一墙之隔,但是与周边民众相安无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通过对这些设施的有效监管,使其达到长期安全环保运行的状况。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在BOT项目执行过程中,要规范服务外包的过程,为公民提供参与公共服务选择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如果发生腐败现象,必须马上惩处。

二是以外包合同为监管的核心切入点,对合同条款做详细的约定。政府应明确BOT项目运作及监管的具体问题,如明确监管主体与监管机构的性质、地位、职责、权限、监管产生的责任以及价格监管的原则、服务的质量标准、环境影响监管的办法等,以合同化方式规范企业的行为。

三是引进信息化系统,提高监管效率。信息化系统将日常监管工作通过在线系统传输,目前在环保监测中应用较广泛,具体内容包括运行计量、视频和环保指标、安全状况、评估考核等方面。四是制定完善的应急事故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在项目建设之初,就要在技术及管理上制定完善的应急事故预案,在工厂运行期间,经常地进行技术性排查及应急演练,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气体泄漏等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张衔春,王旭,吴成鹏,等.透视高速城市化下垃圾焚烧厂选址困局——以汉口北垃圾焚烧厂为例[J].《规划师》论丛.2010(00):94-97.

[2]张益,赵静.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建设科技,2009(1):52-54.

[3]黄缪,鲁桂根.公共管理视野下市容环卫宏观政策的价值取向[J].上海城市管理,2011(20): 67-69.

[4]傅涛.城市垃圾热点问题的社会成因[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10(2): 24-26.

[5]杨帆,等.利益集团[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0.3.

[6]赵光华,姚广红.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同利益体对环境政策的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9(1):84-89.

[7]吴娟,周奕彤. PX项目曝地方为GDP让环评“走过场”[EB/OL]. http://news.qq.com/a/20110818/001043_1.htm, 2011-8-18.

[8]徐智晨.论政府回应的理论依据、现状以及改进思路[J].理论界,2008(7):31-32.

[9]王香治.环卫BOT融资项目监管研究与实践[J].环境卫生工程,2010(6).4-10.

[10]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0(8).63-68.

(责任编辑:赵静)

篇5:成功应对五大销售挑战[模版]

(《创业家》杂志2004年8月号)

当今的销售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销售周期延长了;客户在购买之前就要求看到具体的回报是什么;要求更多的价格优惠等等。销售工作更加具有了挑战性。

文章指出了当今企业面临的五大销售挑战,并介绍了成功的销售团队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挑战1--如何提高销售效率?

成功的销售团队在公司内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使相关部门都能了解销售的相关情况。更重要的是,他们改变了接近潜在客户的方式。与潜在客户实现信息交流越来越受追捧,电话销售则受冷落,直效营销(direct marketing)已经出局。通过诸如早餐会、研究成果报告会等形式与潜在客户交流,以赢得信任、保证销售成功。

挑战2--如何扩大市场份额?

许多公司对在现有产品和服务基础上扩大市场份额抱有信心,但对销售新产品,推广新服务心存疑虑。不少企业重新在销售和产品培训方面进行投资,首先保证销售人员更加了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挑战3--如何提高客户忠诚度?

销售人员发现必须通过服务、行动和专业知识去创造一个价值层。为客户创造价值使自己有别于竞争对手,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挑战4---如何扩大利润空间?

成功的销售队伍打破折扣促销习惯,代之以更好的服务并提出奖励性的价格政策。他们避开那些总是对价格有要求的客户,转向那些更在意优质服务的潜在客户。

挑战5--如何缩短销售周期?

篇6:坚定必胜信心 积极应对挑战

——在全市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袁诗华 2009年2月

同志们:

全市国税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省局、衡阳市局国税工作会议及耒阳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08年税收工作情况,部署2009年税收工作任务。动员全局干部职工坚定必胜信心,积极应对挑战,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税收工作,为推动国税工作再上新台阶,推进耒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2008年全市税收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我局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围绕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迎难而上,克服了经济增速下滑、自然灾害严重和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全力以赴组织税收收入,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迎难而上,全力以赴组织税收收入。

2008年共组织完成各项收入54283万元(不含车购税),为年初计划56750万元的95.65%,比上年同期增收4998万元,增长10.14%。县市收入完成43128万元,为年计划40750万元的105.84%,比上年同期增收9833万元,增长29.53%;省级收入完成11155万元,为年计划16000万元的69.72%,比上年同期减收4835万元,下降30.24%。其中“两税”完成50919万元,增收5643万元,增长12.46%;个人所得税完成1209万元,企业所得税完成2155万元,车购税完成294万元。在申报率、入库率、欠税增减率、陈欠压缩率上做了大量工作,做到了逾期催报率和逾期催缴率均达到100%。

二、坚持依法治税,税收执法过程日趋规范。

一是开展好第17个税收宣传月。紧紧围绕“税收〃发展〃民生”的主题,一方面结合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向与会者宣传税收工作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关系,并请与会代表、委员给税务工作提建议,力争工作上取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今年对企业法人、财务人员及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办培训班,配合电视台、报纸等载体,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二是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经济治理环境。今年共审批了2户从事牲畜、家禽饲养企业,1户从事林业种植企业的所得税减免。按照安臵残疾人即征即退增值税的有关规定,共审核退税125次,应退税金额2181万元,已退税2088万元,应退未退税93万元;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退税审核。共审核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退税2户19次,应退税金额399万元,已退税345万元,应退未退税54万元;做好汇总缴纳增值税企业专项核查工作。对2008年6月底以前经市局批准的所有汇总纳税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三是加强稽查管理,提高办案质量。加强了税源管理、征管、综合业务等科室之间互动协作,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全年共查处案件50起,其中专案42起,协查案件 8起,查补税款1372.2万元,罚款41.07万元,加收滞纳金26.81万元;入库税款1372.2万元,罚款41.07万元,加收滞纳金26.81万元。四是深入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今年重点更新了我局在耒阳市政府门户网下的对外窗口,将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税收政策法规、涉税事项办税规定、稽查工作规范、纳税人举报投诉受理部门以及违反规定的责任追究实行公开,增强了行政工作透明度。

三、加强税收精细化管理,征管质效不断提高。

一是全面落实领导管户责任制。今年,衡阳市局在全市系统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管户制,我局分管税源管理工作的局领导和税源管理科科长履行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深入征管一线,挂靠管理片区,加强对重点户、难点户的管理,提高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能力。二是完善互动协作机制,强化纳税评估。在原有建立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互动协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工作规程,落实岗责体系,加强内外配合,形成工作合力。2008年,我局共评估160户,自查申报增值税入库税款1744万元。三是抓大控小,以票控税。其一,强化重点税源监控。首先狠抓了煤炭税收监控,共办理税务登记证69户,建账建制69户,办证率与建制率均达100%。同时对于达到一般纳税人要求而不办理的,坚决按13%税率征收,不予以抵扣进项税额,督促小规模纳税人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3户,有效地防止煤炭税收流失异地现象。其次加大了对洗煤、冶炼、超市、医药、房地产等行业的日常管理和检查力度。通过企业自查自纠,超市、医药行业共查补税款60万元,全年入库房地产所得税290万元。其二,管好中小税源和零星税源,做到应收尽收。根据纳税人每月的经营状况,部分调整了月定税额,月增加税收收入15万元。加大个体户管理力度,全年新增开业户120余户,认真做好宏观税负分析,对税收异常户进行约谈,新增税款127万元。其三,以票控税,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四小票”管理。全年共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48376份。为纳税人发售普通发票156007份,增值税专用发票64960份;为774户小规模纳税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8000余份,入库税款2413.94万元,为1832户临时纳税人代开普通发票5080份,入库税款370.71万元。做好了税控收款机的推广工作。基本完成了今年480台税控收款机的推广任务,并对已经使用税控收款机的纳税人及时采集数据,实施以票控税,并做好发票兑奖工作。

四、加强内部管理,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整体提升。一是全局干部职工积极投入抗冰、抗震工作,文明创建结新果。去年为冰灾捐款18400元,为地震捐款19400元,离退休干部职工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6750元,在职党员缴纳特殊党费13000元。08年10月,我局荣获“衡阳市二星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衡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盛赞我局文明创建“有特色、有品味、有高度、有风格”。二是干部职工思想学习和业务培训两手抓。年初每人完成了《中共十七大报告》万余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3月份扎实开展了“谈心月”活动;全年共举办了三期干部教育培训,圆满完成了对全局182位在职干部人均12天的培训任务,开展了新企业所得税法知识竞赛。三是扎实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全局干部均签订了党风廉政责任状,缴纳了一定数额的廉政保证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风廉政教育活动。观看警示教育片《公仆》,参观新生煤矿进行警示教育;首创了全市国税系统《家庭助廉承诺书》;成功承办了全市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调研会,我局在大会上所做的典型经验介绍得到兄弟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市局的充分肯定。四是全面规范内部管理,推进机关高效运转。今年我局强化了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创建“平安单位”;加强后勤服务管理,重视集体福利;完成了办公楼附属工程的装修扫尾工作、八楼健身活动室已交付使用,国穗花苑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峻工;做好了党、工、青、团、妇、老干和计划生育工作;统一了新的着装,完成了离退休干部住房补贴兑现工作并上报了在职干部住房补贴预算;加强了税收科研和信息调研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规范公文处理,会议管理;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推进了机关的高效运转。

同志们,2008年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比以往来的更不容易,这得益于衡阳市局和耒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纳税人的密切配合,得益于全局干部职工的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全局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提前离岗的同志及其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向一直关心支持国税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税源管理还比较薄弱,互动协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靠行政手段推动;和谐国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税收工作环境和征纳关系都需要继续改善;偷税漏税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执法风险不可低估等等。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全面完成2009年各项国税工作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关键的一年,做好税收工作意义重大。在新的一年里,全市国税工作总的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队伍素质提升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科学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定信心促发展,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推进耒阳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国六十周年献礼。

做好今年的国税工作,必须牢牢做到“四个把握”,提高“六项能力”。“四个把握”一是要把握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对税收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二是要把握工作主题,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努力做好各项税收工作;三是要把握工作方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四是要把握工作要求,提高认识,着眼长远,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提高“六项能力”,即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组织收入的能力、税源控管的能力、纳税服务的能力、带好队伍的能力和内部管理的能力。

一、加强组织收入管理,确保全年税收任务的完成当前,国税工作面临诸多的困难和压力。一方面,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的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我市煤炭、钢材价格大幅回落,跌幅超过40%,行业利润显著降低,不少企业盈利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导致了能源类行业普遍出现市场萎缩。另一方面,税收政策调整影响较大,今年开始允许所有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将小规模纳税人(工业、商业)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同时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组织收入压力不断增大。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必胜信心,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国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组织收入管理。今年衡阳市局下达给我局的收入计划为 万元(不含车购税),比去年实际完成数增加 万元,增长 %。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我市经济发展主要目标要确保GDP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4%以上,会议同时还提出了财政总收入增长16%的奋斗目标。由于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加之国际金融风暴的持续影响,收入计划与经济税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我们要更多地看到其中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地方党政对税收征管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税收环境正不断优化;近年来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税收工作经验,为挖潜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全局干部一定要鼓足干劲,义无反顾往前冲,扎实抓好今年各项组织收入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的税收目标任务而努力。

根据今年的具体形势,结合国家十项拉动内需的利好措施,我们要认真开展税源分析调查,切实掌握税源增减变化因素,科学预测税收可实现数;根据组织收入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组织收入工作的着力点;严格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税收收入任务细化下去,实行收入工作目标考核,提高干部抓收入的积极性;按照规范月度分析、强化季度分析、深化分析的思路,建立健全定期税收分析制度。同时,在组织收入工作中,着重处理好严格税收管理与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关系,在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加强征管、堵塞漏洞、严打偷骗税违法活动的同时,不折不扣地把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有效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二)、抓大控小、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管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加强以煤、电能、房地产、冶炼、建材、超市等重点税源管理为中心, 管好中小税源,管住零星税源,全面深入地掌握重点纳税人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从源头上确保收入的稳定增长,特别是搞好煤炭税收管理,将还没有办理一般纳税人的煤矿都要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煤炭由13%调增到17%);对年产值达到要求的而不办理一般纳税人的,要按17%征税,而且不准抵扣进项税(如果煤矿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而是小规纳税人到窗口开票的征收率由原来6%降低为3%);加强个体税收的管理,加大未达起征点户和个体建账零申报户的监管力度,确保未达起征点户占个体总户数的比例控制在30%以内,个体建账零申报户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保持个体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在管好专用发票的同时加强对普通发票的管理,加大发票刮奖、摇奖和举报有奖宣传力度,鼓励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有奖兑换工作,进一步加大税控收款机的推广及后续管理、推行大型超市税控改造,严格以票控税。建立严密有效的各税种税源监控体系,把中小税源监控和重点税源监控结合起来。

(三)、加大清缴欠税的力度。完善欠税管理考核办法和催缴制度,推行欠税公告制度,下大力气清理压缩欠税,严格控制新欠的发生,继续签订组织收入“零新欠”目标责任状,做到有奖有罚,最大限度压缩陈欠,确保实现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四)、加强税源培植力度。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依法增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持为耒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结合耒阳市2009年经济工作实际,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发挥部门、信息、税收政策、管理等优势,支持和扶持企业发展,继续培育壮大煤炭、房地产、工业企业等主体财源,挖掘增收潜力。加强源头管理,培育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税源。

二、突出重点,提高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继续围绕2008年“征管质效年”活动,抓完善、抓深化、抓提高,努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一是着力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通过对互动协作平台内外信息的加工整理及行业模型,建立数据逻辑勾对关系,找出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注重纳税评估的以点带面。年纳税100万元的一般纳税人每年评估面达100%,其他一般纳税人的评估面达60%以上,小规模企业、个体大户的评估面达40%以上;不断改进评估方法,规范评估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并建立纳税评估优秀案例资料库,夯实管理基础。二是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与应用。严把数据质量关和网络安全关,以数据分析为切入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税收管理。三是完善税收管理员平台制度。继续推行领导干部管户制,完善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促进管户与管事、人管与机控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作用。

(二)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深入推进依法治税。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试行)》,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方面,实现对执法责任的自动考核,落实对税收执法的过程监控。另一方面,扩展税收执法的监督渠道,适时开展税收管理员向纳税人述职述廉活动。认真做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全面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深化执法型稽查,着力创新稽查手段,提高查处两套帐、帐外帐的水平,做到每个重点行业解剖三至五户企业,掌握各个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税负水平、利润率等基本情况,剖析偷税特点,总结检查规律,开展专项检查。

(三)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和纳税遵从度。其一,要坚持以纳税服务为先导,把纳税服务作为融洽征纳关系、共建和谐税收的桥梁和纽带,在优化服务和加强税收管理中实现征纳双方互信共赢。进一步落实“两个减负”,对流程、资料、报表、文书等方面进行精简,实现纳税人咨询的多站点、申报的多渠道、缴税的多途径,让纳税人减少办税费用和时间,完善“一站式”服务,实行“一次性”告知,形成以办税服务厅为平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紧密协作的纳税服务新格局,提高办税速度,同时进一步加大网上办税业务的推广力度,健全涉税事项依法办结制度与限时办结制度;其二,要健全纳税服务质量考核与监督机制,坚持社会评价与内部考核相结合,建立社会各界对国税机关纳税服务的评议制度,建立纳税人投诉处理机制,加强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开展纳税服务竞赛活动,评选服务能手和示范岗,定期征询纳税人意见,对不依法服务的行为,严格追究法律责任,用优质、规范、透明的纳税服务,力争国税机关纳税服务社会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以人为本,突出能力培养,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国税部门是政府的“窗口”部门,加强国税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国税干部队伍素质,塑造良好的国税形象,直接有利于国税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市局确立了以“活力基层,和谐国税”为主题的“队伍素质提升年”,我局要按照“抓教育明导向、抓班子强合力、抓培训提素质、抓监督正作风”的基本思路,开展好系列活动,打造一支真正能在困难时期打硬仗的国税干部队伍。

(一)抓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执行能力。着眼于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执行能力,“收好税”是税务部门的第一要务,而强化税收业务工作又是收好税的基础。加强各项税收业务的培训力度,营造“学业务、钻业务、抓业务”的良好氛围,实行专业人才的从优管理的理念。加强税务文化建设,逐步树立和增强“效率观念、品牌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理念”,使税务管理进入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阶段。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竞争上岗、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

(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拒腐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税务系统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及分工方案,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强化领导干部“一岗两责”推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强化“两权”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管理与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制止,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防范于未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廉政预防机制,积极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深入开展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题的廉政教育,继续邀请纪委、检察院等领导及犯罪人员上好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教育课和现身说法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抓三个文明建设,提升国税形象。着眼于切实加强国税机关的“三个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岗位能手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养、宣传先进典型,激发全局干部职工的创先争优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国税部门的地位和形象;以“爱岗敬业、务实创新、文明法治、廉洁高效”的湖南国税精神为指导,让全局的干部职工明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对待事业和生活。在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上下功夫,促进风正气顺心齐、团结求实奋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形成。

(四)抓内部规范化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加强财务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车辆管理,规范公务接待,制止铺张浪费;加强基建项目监管工作,严把质量关,杜绝豆腐渣工程;加强税收信息调研和科研工作,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办公大楼厅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机关平稳运行;依法做好信访工作,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进和谐国税建设。

上一篇:银行员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我爱我的祖国演讲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