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风险控制制度

2024-05-26

证券投资风险控制制度(共6篇)

篇1:证券投资风险控制制度

外包业务风险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基金托管与运营外包业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及相关监管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督管理。

第三条 督管理。

第四条 基金托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托管资质的商业银行或者其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运营外包机构的选择、评定、确认与监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基金托管机构的选择、评定、确认与监他具备托管资格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担任基金托管机构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会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其他金融机构担任基金托管机构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第五条 外包服务机构是指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外包机构”)为基金管理人提供销售、销售支付、份额登记、估值核算、信息技术系统等业务的服务。

第六条 外包机构包括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提供募集服务的在中国证监会注册取得基金销售业务资格且成为中国基金业协会会员的机构(简称基金销售机构),为私募基金募集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私募基金募集结算资金监督、份额登记等与私募基金募集业务相关服务的机构。

第二章 外包机构的遴选与管理

第七条 公司开展业务外包应根据审慎经营原则制定业务外包实施规划,外包活动范围应与公司经营水平相适宜。

第八条 公司可委托外包机构办理基金份额(权益)登记。办理基金份额登记业务的机构应保证登记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可开立注册登记账户,用

于基金投资人认(申)购资金、赎回资金和分红资金的归集、存放与交收,并设置有效机制,切实保障投资人资金安全。

第九条 公司可委托外包机构办理估值核算,办理估值核算业务的机构应按照合同或协议的要求,保证估值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十条 公司XX部门负责外包遴选工作,遴选工作应主要核查以下内容:

(一)品牌影响力:外包机构应品牌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

(二)外包资质:外包机构应为按照《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试行)》的要求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并加入基金业协会成为会员的机构

(三)运营团队:外包机构应拥有稳定、专业的运营团队。外包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合同或协议的规定,诚实信用、勤勉尽责、恪尽职守,防止利益冲突,不得从事侵占基金资产和客户资产、利用基金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等违法违规活动。外包机构在开展外包业务的同时,提供托管服务的,应设立专门的团队,外包业务与基金托管业务团队之间应建立必要的业务隔离,有效防范潜在的利益冲突。

(四)IT系统:外包机构应拥有稳定、专业的系统开发和运维团队,系统配置完善,并且有持续优化的意愿,做好风险隔离,并定期向管理人提供数据。

(五)风控机制:外包机构应风控机制完备,并与托管业务进行办公场所与团队隔离。外包机构应具备开展外包业务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审慎评估外包服务的潜在风险与利益冲突,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与业务隔离制度,有效执行信息隔离等内部控制制度,切实防范利益输送。

(六)资源源投入:费率合理,并有意愿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开展长期业务合作。

第十一条 公司对外包的评定流程如下:

(一)尽职调查:公司在委托外包机构开展外包活动前,应根据备选外包机构的范围,对其人员配备、防火墙制度、业务隔离措施、利益输送防范措施、软硬件设施、专业能力、诚信状况、过往业绩、按时定期向基金业协会报送外包业务情况表和外包运营情况报告等情况进行全面、现场调查。

(二)业务谈判:公司XX部门与运营外包机构成员洽谈详细业务操作流程、费率及协议等重要因素,并达成一致意向。

(三)选定:根据实际考察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运营外包机构,并经合规部门审定后签订书面外包服务合同及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协议条款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外包服务所涉及的基金资产和客户资产应独立于外包机构的自有财产。外包机构破产或者清算时,外包服务所涉及的基金资产和客户资产不属于其破产财产或清算财产。

2.外包机构应对提供外包业务所涉及的基金资产和客户资产实行严格的分账管理,保证提供外包业务的不同基金资产和客户资产之间、外包业务所涉基金资产和客户资产与外包机构其他业务之间的账户设置相互独立,确保基金资产和客户资产的安全、独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挪用基金资产和客户资产。

3.外包机构在开展外包业务的同时,提供托管服务的,应设立专门的团队与业务系统,外包业务与基金托管业务团队之间建立必要的业务隔离,有效防范潜在的利益冲突。

4.办理私募基金销售、销售支付业务的机构开立销售结算资金归集账户的,应由监督机构负责实施有效监督,在监督协议中明确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的连带责任条款。

5.开展基金销售业务的各参与方应签署书面协议明确各方权责。协议内容应包括对基金持有人的持续服务责任、反洗钱义务履职及责任划分、基金销售信息交换及资金交收权利义务等。

第十二条 外包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合同或协议的规定,诚实信用、勤勉尽责、恪尽职守,防止利益冲突,不得从事侵占基金资产和客户资产、利用基金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等违法违规活动。

第十三条 外包合同签订后,公司XX部门负责已双方根据项目运营实际情况,确认基金涉及的相关外包业务流程。

第十四条 在开展业务外包的各阶段,公司应关注外包机构是否存在与外包服务相冲突的业务,以及外包机构是否采取有效隔离措施,每年开展一次全面的外包业务风险评估。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公司XX部门应定期与托管机构和运营外包机构召开例会,定期沟通,了解托管机构是否合规运作,同时托管机构应定期向管理人提供托管报告;了解运营外包机构的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操作的专业能力、业务隔离措施、软硬件设施等基本运作情况,保证满足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

第十六条

公司XX部门应根据签订的托管协议及外包服务协议,不定期考察托管机构及运营外包机构是否严格按合同履行其义务和职责,如若发现未履行或履行不严格,可对其发出口头或书面的警告,情节严重的,可发送公函或律师函。

第十七条

公司XX部门运营管理部应对外包业务报送情况进行监督。根据《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外包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内向基金业协会报送外包业务情况表和外包运营情况报告。

篇2:证券投资风险控制制度

为保障公司和出资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 业务受理及调查

一、受理:客户向公司申请借款时,经业务部与其初步接洽后,基本符合借款条件的,填写借款申请表。并提供有关材料原件及复印件。企业所提供的复印件要加盖公章。业务部必须核对原件,并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二、项目调查:业务部与风险部同时对企业进行考察,业务部经理必须参加实地调查。

三、项目综合分析:业务部根据资料审核和实地调查,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得出结论,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章 审批

一、项目审批流程

每笔借款金额控制在人民币500万元(含)以内,其业务审批流程为:业务部申报→风险部独立审核→董事会审议→终审人批准(开发区分管领导)。

二、董事会评审程序:

(1)、业务部必须在董事会召开前一天,将项目审批材料发至董事会成员,以便董事会成员预先阅读了解项目情况;

(2)、董事会成员必须按时参加,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时,必须事先向总经理请假。若参会的董事会成员人数未达董事会成员总数三分之二的,则会议改期进行。

(3)、业务部经理报告项目调查情况,风险部经理报告风险评估情况;(4)、与会董事会人员质询,风险部经理、业务部经理答疑;(5)、与会人员从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具体评审意见;(6)、会议评审采用签字表决制,参会评审人员须在《项目评审表》上明确填写意见并签字,不得弃权,三分之二以上的与会董事会人员同意视为项目评审通过;

(7)、终审人根据董事会意见进行项目终审,对评审通过项目,终审人执行一票否决权;

第三章 放款

放款环节流程:借款人面签合同文本→缴纳利息→财务部经理审核→放款→资料归档;

一、签订合同:公司对合同的签订实行面签制。当事人签字盖章时,公司至少两人同时在现场面签;

所有合同文本及相关法律文件必须经法律顾问审核同意。

二、收取利息:财务部按合同规定收取利息。利息原则上应在借款合同生效之日一次性收取。

三、借款发放:财务部根据终审人签字的合同及利息缴纳单,报财务部经理审核后放款,借款人必须现场开具收据并签字盖章。

第四章 贷后管理及风险预警

一、贷后管理:

业务部、风险部要定期走访客户,保持对客户的维护和管理,定期以《贷后检查表》的形式向总经理书面汇报贷后管理情况。

财务部及时提供客户的还本付息及欠款信息。

二、风险预警:

客户出现风险信号时,业务部、风险部应在第一时间上报总经理并拿出初步处理意见;

总经理负责对全公司业务风险监督管理工作,对重大风险预警信息及时上报董事会。

各部门应按照董事会决议及风险解决方案认真落实相关措施,同时总经理要对整改情况进行稽核检查。第五章 责任认定与处罚

篇3:企业国内投资风险控制

从定义上来看,国内投资风险可以表述为:一定时期内,政府、企业、个人等在本国境内所进行的投资活动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但事先难以确定的可能导致投资经济损失的变化。应该说,企业的任何投资活动,受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影响,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受较为丰厚的利润和效益的驱使,企业在对风险进行可靠评估的基础上,也会下定决心对某个项目进行投资。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自身资金的安全性和最终投资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投资风险进行合理化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企业的国内投资来说,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面临的内外部不可控因素会更加多且复杂多变,风险控制也会越发重要和复杂。首先,政府发展方针直接决定了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政治体制对于国内企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容易直接引发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对企业的国内投资产生重要危害。其次,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化,我国企业受到的国际发展环境影响变大,像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会直接影响我国企业投资的发展。因此,企业在积极开展“投资扩张”发展战略的同时,更应该深入研究投资环境的变化,完善风险控制措施,着力提高企业抵御各种投资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一、当前我国企业国内(项目)投资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来自政策变更方面的风险

应该说,企业国内投资所面临的政策变更风险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潜在风险因素,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其他形式投资风险的根源所在。根据产生原因的具体性质可以划分为:政策法律的变更、宏观经济风险、货币汇价的波动等,这类风险称为系统外风险或“制度外风险”。从我国企业所参与的投资范围和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投资项目和产业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国家安全与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在企业的整个投资活动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或地方政府行政法规的影响,由此给企业的投资行为带来潜在且难以估计的政策变更风险。以20世纪末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为例,旨在鼓励企业投资,便是企业开展国内投资的最好时机。但是,在这一政策实施的第二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低。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互联网投资进入高潮,当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已明显过热时,仍有许多的国内投资要挤进这一领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许多企业对潜在的投资风险并不清楚,最终造成“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与众多企业的国内投资失败。为此,各级政府部门有责任提供和公布相关领域的背景情况,加强行业指导,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投资前景,降低国内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二)来自市场变化方面的风险

由于市场发展变化而引发的投资风险,是企业在投资活动中需要直接面临和处理的主要风险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国内的投资活动中面临的市场风险包括汇率、利率、税收变化的影响,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市场容量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新产品新技术的生产与对原产品市场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必须涉及到的几个方面,难以从根本上对其进行彻底地规避,只能加强分析和研究,努力将这些影响因素转化为积极和有利的一面。另外,基于经济学原理可以发现,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越突出,竞争越激烈经济总体发展的稳定性越差。并且按照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市场对于经济运行的指导和制约作用将越发占据主导地位。由此,来自市场变化方面的投资风险将对企业的国内投资活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三)来自技术进步方面的风险

技术进步对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将是直接、全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技术进步能够直接催生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从而产生新的产品,并影响和改进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由此给企业的投资活动带来技术方面的风险。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当中,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更新的步伐。一项技术有可能在企业的国内投资活动开展之初还是十分先进的,但是还没等到企业获取到预期的收益和利润,将该技术放眼于全球市场,就已经变得相对落后了。并且,这种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难以预计的投资风险将很难得到规避,对企业整体投资活动和发展战略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另外,企业在投资活动时,也不能盲目地将企业的资本和精力集中于某项新技术。一般来说,一项新技术在得到市场尤其是消费者认可之前,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和反馈,只有在其真正的成熟和可靠之后,才能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也就是说,单纯围绕某项刚萌发的新技术进行投资,同样可能造成投资失败。

(四)来自内部管理方面的风险

这里所说的管理风险来自与企业内部,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在日常管理环节上的随机性和偶发性,而对企业投资收益的取得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根据企业日常管理活动所涉及的不同方面,可以将这种来自内部管理的风险分为:组织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等。应该说,不同的管理风险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不同,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也有很大不同。组织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管理和协调等方面没有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改变,难以适应市场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没有将各种影响因素及时地反映到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和优化上来。财务管理风险是由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本身出现了某些问题而导致的。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之前所采用的财务工作实务与新的法规准则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滞后和差异,比如在资本结构控制、财务结算制度等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主要涉及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冲突,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的员工对于同一投资项目与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反映到企业内部管理上来说,就是同一套企业管理模式和机制难以适应于企业所有的投资管理活动,必须要根据时期、地域和对象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二、进一步做好国内投资风险控制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强化企业投资风险预警体系

科学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是企业有效应对各种投降风险的前提。简单地说,建立企业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就是要在科学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企业可能面对的合作潜在风险做出合理化预测和估计,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要成立专门的风险预警机构,专职负责对投资活动的风险预警工作,最大限度地对各种潜在风险实施事前预测和控制。尤其是要综合联系和分析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和法律体系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将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与企业内部发展的现状结合起来,用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加以考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于各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和运用,运用合理的数学模型和先进的数量统计方法技术,将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融合,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随时紧跟并体现内外环境的最新变化。

(二)重视企业对国内投资活动形式的合理化选择

企业投资活动的选择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大小和抵御风险的实际能力。首先,就企业直接参与的投资活动形式而言,主要有合作投资、并购投资和合资投资等几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投资形式,应该结合一段时期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经营实际来决定。企业应该在决定投资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之后再做出慎重的选择。其次,应该重视投资活动的收益和风险二者之间的平衡。收益高的项目风险也必然较大,收益低的项目对应的风险一般也相对较小。企业应该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而不是简单地只根据收益的高低来选择投资项目。在投资初期,企业投资的重点应该是着力改善双方贸易关系、构建流畅的供应渠道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在实施投资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将投资资金分散化,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经营,以便增强企业获取利润的稳定性和抵御单一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企业国内投资活动的内部审计

企业投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的一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也应该受到内部控制的制约及内部审计的监督。就企业国内投资的内部审计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用以协调相关投资部门开展工作;要制订充分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提高对投资风险的控制能力。二是对于投资风险预警体系的审查。对于国内投资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进行判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投资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分析与评价,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反应。在开展具体的投资工作内部审查之前,应该进一步明确企业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同时确保审查工作的绝对独立性,未经批准和授权的人员不能从事或者干预企业投资活动的内部审计工作。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深入影响下,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不断投资扩张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就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投资风险控制能力,以自身的经营实际和发展目标为基础,深刻地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有效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建平.国内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控制[J].国际金融,1994,(12).

[2]唐晶.浅谈企业投资的风险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09,(8).

[3]王迪.企业投资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3).

篇4:证券投资风险控制制度

关键词:财政投资评审制度;风险控制;构建

前言:现阶段我国财政投资评审制度相对于美、德、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相对落后,所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进行完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目前我国财政投资评审的职能、性质等都未明确规定,财政投资评审制度的构建要将大方向与细节同步进行。

一、财政投资评审制度的构建

(一)财政投资评审的职能、组织性质、运作模式定位

财政投资评审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财政部门新增的职能,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财政支出可行性、必要性、合理性等各方面通过评价、审核、审查等程序,最终审定的过程,是一种财政技术监督形式,由此可见财政投资审评是财政职能的表现,具有“管理”与“监督”的双重作用,实行财政投资评审不是为了缩减政府财政支出,而是为了使公共财政应用更加规范、有效、安全;另外,由于財政投资审评主要由行政部门执行,而且其管理的性质近年来逐渐突显,所以现阶段普遍将财政投资审评定位于行政管理机构性质;除此之外,由于财政投资审评的目的是保证财政性投资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以其是政府为了使提供的基础服务资金被有效利用而做出的公共服务,而为保证投资审评的公正性,政府并不直接进行财政审评,所以使其在运作模式上以公共服务购买为主要形式。

(二)财政投资评审的流程构建

财政投资审评的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审评和项目审评全过程控制两道程序,其中项目审评又分为准备、实施和完成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首先要通过有效途径收集并整理分析项目的评审依据,使评审部门对项目大体情况有一定了解,其次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判定项目是否具有参与评审的资格,如果不具有资格则将项目直接驳回,如果具有资格则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评审计划;在实施阶段,首先要全面详细的分析项目的评审依据,然后在复核准备阶段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得出评审结果;在完成阶段,首先要根据评审结果和项目的实际情况拟写评审报告,然后全面整理与评审项目过程有关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评审数据建立项目评审档案,以供后续参考。项目审评全过程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事前主要是根据项目的情况进行估算、预算、概算和编制等;事中由于工程造价会受到时间、市场供需关系、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即使是总价包干合同也难免发生变动,所以财政投资审评部门要经常到项目施工现场进行监督,保证对事中的财务变化全面掌握;事后主要针对项目合同的实施及竣工最后结算进行审评。

(三)财政投资评审的范围构建

财政投资评审主要指财政公共支出,具体包括预算内的基本建设和专项建设项目支出、预算外的专项支出、金融投资建设项目支出及各种形式的财政性资金项目支出等部分,财政投资决策与财政投资预算是不可分离的关系,预算直接决定了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所以在财政投资评审的过程中要着重评审其支出预算,建立专项的支出预算审评部门是现阶段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四)财政投资评审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及配套设施的构建

与之相关部门主要指预算、审计、基建等政府部门;设计、监理等建设单位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开放性部门,通过协调财政投资审评与各部门的关系,使财政审评的依据更加全面、结果更加公正科学;其配套设施主要指参与财政投资评审的人员队伍、参政投资评审所依靠的法律法规制度及财政投资评审信息来源信息库建设,只有保证其配套设施满足财政投资评审的要求,才能构建出完整的财政投资评审体系。

二、财政投资评审风险控制措施

(一)认清风险来源

财政投资评审风险来源较多,例如财政评审机构不完善或参与财政评审的工作人员自身条件不达标、项目施工方所提供的审评资料不正规、项目建设方不具备项目建设的资格、项目运营过程中受不确定因素的威胁产生风险和执业环境风险等,所以在进行财政投资评审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有可能产生风险的方面,然后收集整理大量有关各风险来源及项目本身的资料,为风险判断准备依据,目前我国财政风险来源判断失误主要受基础资料不足、审评经验少和审评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三方面的影响。

(二)掌握并灵活应用风险识别方法

财政风险识别工作包括识别风险真假、判断风险发展趋势等,使相关控制部门能够对风险有准确的判断,所以目前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两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一种是根据项目实施过程,用表格的形式将项目有可能产生的风险按照严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建立风险评价体系,然后评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逐个排除;另一种是专家预测法,即将财政投资风险控制方面的专家聚集在一起,使其能够将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与项目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在事前做好风险控制。

(三)规范风险识别步骤并对其进行有效防范

风险识别的步骤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判断前期识别的风险中是否具有不确定因素,如果有后续要找到其客观存在条件;其次确定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出现的或潜在的但条件只要允许即会产生的风险;再次针对确定的风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搜集的信息对各种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确定,并按照风险严重程度排序;最后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编写风险识别报告,为风险控制提供支持。由于在财政投资评审的过程中,存在风险而且可控的只有人,所以风险防范要从财政投资评审的参与人员着手,首先,对财政评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使其业务能力、法律理解能力、职业素质等得到提高,满足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需求;其次将财政投资评审各环节落实到具体的人负责,这样既可以调动参与评审的工作人员积极性,而且在发生风险的时候可以及时将问题落实到某个人身上,对于风险控制具有积极作用。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虽然取得过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国家财政支出力度的不断加强,其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构建新型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风险控制是通过最小的风险成本换取最可观的回报,所以对财政投资进行风险控制是保证国家财政支出有效性的有效办法,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孙珊.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管理的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周静.财政投资评审的防腐败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罗凤梅.基层财政投资评审的廉政风险及防控对策——从一起财政投资评审案谈起[J].法制与经济,2014,13(15):68-70.

篇5:证券投资风险控制制度

一、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投资业务管理制度

二、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制度

四、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五、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员工个人交易制度

六、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投资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公司投资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有效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实现基金投资综合效益最大化,根据相关法律,结合公司业务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开展的各类投资业务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投资原则及标准

第三条 投资原则

(一)投资策略定位于对上市前的成长优质企业股权进行投资,追求与被投资项目公司共同成长,并为基金投资人获得满意回报。

(二)考虑到风险投资的风险较大,在投资方向上将优先选择财务指标符合上市要求且具有较大增值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确保投资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第四条 投资资金的分配

合理分配各期募集资金,以确保公司能获得持续而稳定的投资收益。

第五条 投资限制

(一)不得投资于非股权投资领域(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除外);

(二)不得投资于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三)不得为非所投资企业提供担保。所投资企业要求担保的,应按股份比例承担担保责任,且须经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同意;

(四)不得直接投资于经营性房地产业务;

(五)不得从事未经投资决策委员会(或董事会)授权的其它业务。

第六条 投资标准

(一)选择投资的项目应在行业内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例如一定的市场占 有率、技术优势、新商业模式、具备稀缺资源优势或准入资格等,并至少具备 以下五点:

(1)发展战略清晰、未来增长可预期;(2)清晰且经检验的有效盈利模式;(3)稳定、专业、可沟通的经营团队;(4)法人治理结构清晰;

(5)具有完整财务、税务记录,无潜在损失。

(二)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投资价格合理;

第三章 组织管理与决策程序

第七条 公司投资管理业务的运作部门主要包括:投资立项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以及综合管理部。

第八条 投资立项委员会是项目立项的评审决策机构,由公司董事总经理、执行董事组成,对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立项评审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两次,对时间要求紧迫的立项项目,可灵活掌握。

第九条 投资立项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对立项审核工作负有勤勉、诚信之责;

(二)对投资经理经筛选后提交申请立项的项目进行审查、评估,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立项的决定;

(三)组织项目的审慎调查工作,对上报投资决策委员会的项目文件进行 初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十条 投资立项委员会由3人组成,项目立项由立项审核委员采用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每人1票。每次参加投资立项会议的委员为 3名,表决投票时同意票数达到2票为通过,同意票数未达到2票为未通过。立项审核委员可以投同意票、反对票,并简要说明原因,不允许投弃权票。因故无法参加立项评审会议的委员可书面提交表决意见。

第十一条 投资决策委员会是公司投资业务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投资决策 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及主任委员由公司投资决策委员 会决定产生。每次参加投资决策会议的委员为5名,表决投票时同意票数达到4 票为通过,同意票数未达到4票为未通过。因故无法参加投资决策会议的委 员可书面提交表决意见。

第十二条 投资决策委员会的职责为:

(一)制订、修改公司的投资策略与投资政策;

(二)审核立项申请文件(提交的文件),出席投资决策委员会小组会议,独立发表评审意见并客观、公正地行使投票权;

(三)对拟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评审,作出批准或不批准投资的 决定;

第十三条 综合管理部是投资立项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公司投资管理业务运作的后台支持部门。

第十四条 综合管理部的职责为:

(一)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项目立项会及投资决策会;

(二)管理项目资料和会议文件;

(三)其他与项目投资管理相关协调支持工作。

第四章 投资业务流程

第十五条 项目的投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初审、立项管理、审慎调查、投资决策、协议的起草和执行、跟踪管理、投资退出等步骤。第十六条 项目初审

投资经理负责收集项目方提供的《商业计划书》及其他相关信息材料,对 项目进行初步筛选、评判,提出可否跟进的初审意见。

第十七条立项管理

立项是审慎调查前的一项工作。对具有进行审慎调查价值的项目,投资经理应填写《立项申请报告表》,连同项目方提供的《商业计划书》等有关资料,报公司立项会审批。

投资经理将项目基本情况向立项委员会委员进行汇报,评审委员应对立项会所评审的项目出具书面的评审意见,经委员一致认可的项目即可开展尽职调查工作,若委员对项目最终持否定意见,则该项目终止。对未通过立项的项目,应将资料交由综合管理部归档。

第十八条 审慎调查

对经立项会批准立项并决定进行审慎调查的项目,由执行董事组织项目组进行项目的审慎调查与评估。在完成项目现场的审慎调查后,项目组应制作完成《项目审慎调查报告》及《项目投资建议书》。

第十九条 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委员会采用会议方式,全体委员均须表决。自所有投资委员接到全套评审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召开投资决策会议,并形成《投资决策委员会审核意见表》。项目在通过决策之后的后续入资过程中,若因客观原因遇到与投资决策会议表决之时发生预设条件的重大变化,应撰写书面报告并提交投资决策委员会重新表决。

第二十条 合同的起草与执行

投资决策委员会做出项目投资决议后,由项目小组根据投资决策委员会决议以及公司律师起草的投资合同标准文本与拟投资企业及其原股东进行合同条款的磋商,洽谈投资协议。在起草完项目合同后,投资经理需填写《合同审批表》,按公司合同管理制度的要求,一并逐级上报审批,并提交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签署。《合同审批表》应列明:投资金额、投资方式、违约责任条款、管理约束等项目投资的保护性条款的简要内容。

投资合同签署生效后,由投资经理负责合同的具体履行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应予以配合。

第二十一条 跟踪管理

公司对所投资项目原则上通过委派产权代表进入被投资企业董事会或监事 会,并由投资经理配合进行项目投资后的管理工作。产权代表及投资经理的主要职责为:

(一)依照《投资合同》的规定,负责监管投资资金到位;

(二)督促被投资企业及时出具有效的出资证明或股权证明;

(三)监督被投资企业章程的修改和工商、税务登记手续的办理;

(四)监督被投资企业融资资金的使用,如与资金使用计划有重大变更,应及时向公司汇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定期将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报告呈报公司,并向公司书面汇报被投资 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填写《企业季度情况报告表》;

(六)代表公司参加被投资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会议,不得缺 席,并按照经批准的表决意见进行表决;

(七)向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八)完成公司安排的其他保障公司在被投资企业内利益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投资退出

投资经理提交《投资退出方案书》,由投资决策委员会审批同意,并组织实施,项目退出后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为保证公司规范化运作,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促进公司诚信、合法、有效经营,保障客户及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公司及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本基金管理人建立了科学、严密、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1.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

(1)保证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性;(2)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实现公司稳健、持续发展,维护股东权益;

(4)促进公司全体员工恪守职业操守,正直诚信,廉洁自律,勤勉尽责;

2.公司内部控制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覆盖公司的所有部门和岗位,渗透各项业务过程和业务环节,并普遍适用于公司每一位职员;

(2)审慎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公司组织体系的构成、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都要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

(3)相互制约原则:公司设置的各部门、各岗位权责分明、相互制衡。(4)独立性原则:公司根据业务的需要设立相对独立的机构、部门和岗位;公 司内部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必须权责分明;

(5)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6)成本效益原则:公司运用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方法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经济 效益,力争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内部控制效果。

3.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

公司制定了合理、完备、有效并易于执行的制度体系。公司制度体系由不同层面的制度构成。按照其效力大小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公司章程;第二个层面是公司内部控制大纲,它是公司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和依据;第三个层面是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第四个层面是公司各机构、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制定的各种制度及实施细则等。它们的制订、修改、实施、废止应该遵循相应的程序,每一层面的内容不得与其以上层面的内容相违背。公司重视对制度的持续检验,结合业务的发展、法规及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风险控制的要求,不断检讨和增强公司制度的完备性、有效性。

4、控制活动

公司对投资、会计、技术系统和人力资源等主要业务制定了严格的控制制度。在 业务管理制度上,做到了业务操作流程的科学、合理和标准化,并要求完整的记录、保存和严格的检查、复核;在岗位责任制度上,内部岗位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不相容的职务、岗位分离设置,相互检查、相互制约。(1)投资控制制度

①投资决策与执行相分离。投资管理决策职能和交易执行职能严格隔离,实行集中交易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平的交易分配制度,确保各投资组合享有公平的交易执行机会。

②投资授权控制。建立明确的投资决策授权制度,防止越权决策。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制定投资原则并审定资产配置比例;基金经理在投资决策委员会确定的范围内,负责确定与实施投资策略、建立和调整投资组合并下达投资指令,对于超过投资权限的操作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交易部负责交易执行。

③警示性控制。按照法规或公司规定设置各类资产投资比例的预警线,交易系统在投资比例达到接近限制比例前的某一数值时自动预警。

④禁止性控制。根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定,禁止投资受限制的证券并禁止从事受限制的行为。

⑤多重监控和反馈。交易管理部对投资行为进行一线监控;风险管理部进行事中的监控;监察稽核部门进行事后的监控。在监控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将及时反馈并督促调整。(2)会计控制制度

①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应的操作和控制规程,确保会计业务有章可循。②做好会计审核工作,经办财会人员应认真审核每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和资料的准确性。编制会计凭证、报表时应经专人复核,重大事项应由财务负责人复核。

③公司真实、全面、及时地记载各项业务,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确保信息资料的真实与完整;建立完整的业务台账系统,并通过业务台账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交叉印证,防止出现帐外经营、账目不清等问题。④制定了完善的档案保管和财务交接制度。

⑤公司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强化资产登记保管工作,确保公司及客户资产的安全完整。(3)技术系统控制制度

为保证技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公司对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数据传输与网络安全管理、软硬件的维护、数据的备份、信息技术人员操作管理、危机处理等方面都制定了完善的制度。(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公司建立了科学的招聘解聘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薪酬制度等人事管理制度,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5)监察制度

公司设立了监察部门,负责公司的法律事务和监察工作。监察制度包括违规行为的调查程序和处理制度,以及对员工行为的监察。

5、信息沟通

公司建立了内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与业务汇报体系,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公司员工及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与其职责相关的信息,信息及时送交适当的人员进行处理。目前公司业务均已做到了办公自动化,不同的人员根据其业务性质及层级具有不同的权限。

6、内部监控

公司设立了独立于各业务部门的稽核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价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监督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行。

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司股权投资业务的安全运作和管理,加强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规范投资行为,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防范和控制投资项目运作风险,根据《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试点指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股权投资业务是指使用自有资金对境内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类业务。

第三条 风险控制原则

公司的风险控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风险控制制度应覆盖股权投资业务的各项工作和各级人员,并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2)审慎性原则:内部风险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公司部门组织的构成、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

(3)独立性原则:风险控制工作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贯彻到业务的各具体环节;

(4)有效性原则:风险控制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规章,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成为所有员工严格遵守的行动指南;执行风险管理制度不能存在任何例外,任何员工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

(5)适时性原则:应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变化,公司经营战略、经营方针、风险管理理念等内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公司业务的发展,及时对风险控制制度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

(6)防火墙原则:公司与关联公司之间在业务、人员、机构、办公场所、资金、账户、经营管理等方面严格分离、相互独立,严格防范因风险传递及利益冲突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第二章 风险控制组织体系

第四条 风险控制组织体系

公司应根据股权投资业务流程和风险特征,将风险控制工作纳入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之中。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共分为五个层次: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的风险控制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风险控制部、业务部。

第五条 各层级的风险控制职责 董事会职责:

(1)审议批准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基本制度,决定风险控制委 员会的人员组成,听取风险控制委员会的报告;

(2)审议单笔投资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或者单一投资股权超过被投资公司总股本40%的股权投资项目;

(3)决定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4)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职权。董事会下设风险控制委员会,其职责包括:(1)组织拟订公司的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2)对单笔投资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或者单一投资股权超过被投资公司总股本40%的,应当提交董事会审批的股权投资事项进行合规性审核;(3)监督和评估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风险控制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

投资决策委员会职责:

对单笔投资额不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的30%,或者单一投资股权不超过被投资公司总股本的40%的股权投资项目的投资和退出作出决策。风险控制部是公司内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其职责包括:(1)独立于业务部开展风险控制、合规检查、监督评价等工作;(2)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出具合规意见;(3)对投资协议进行审核;

(4)在出现重大问题时及时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送相关专项报告。业务部职责:

具体负责项目开发、执行、退出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业务部负责人作为股权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部门内部的风险控制执行工作,并负有及时报告、反馈项目投资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和风险问题的职责。一般情况下,项目组配备一名具有项目公司所属行业相关背景的人员。

第六条 为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公司设立独立于项目组的后台管理和监督部门。

综合管理部负责股权投资项目的文档管理、印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董事会和投资决策委员会的会议筹备,以及相关会议资料的管理等。

财务部负责股权投资业务的财务核算和资金划拨,为股权投资项目分别设 置账户、独立核算、分账管理。

第三章 风险控制流程

第七条风险管理的业务流程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五个步骤组成,是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及防范措施的重要基础。

第八条 风险识别指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内部及外部风险的来源进行辨别。

第九条 风险测量是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及发生概率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

第十条 风险分析主要对风险的驱动因素进行归因分析,并评估其影响,提出避险建议和措施。

第十一条

风险控制是对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制定风险防范和处理措施。

第十二条 风险报告是指业务部、风险控制部根据职责范围和报告体系定 期或不定期向主管领导提交的与风险评估分析相关的报告。

第四章

风险识别与评估

第十三条 股权投资业务面临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等多种风险。

公司运营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对各种风险进行必要的识别、评估及分析,履行相关的风险控制职责。

第十四条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项目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且会影响项目公司的估值和退出方案的实施,从而转化为投资失败风险。项目公司所属行业的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税收政策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项目投资前后技术、市场、产品、客户发生不利变化,并导致项目公司偏离投资方案、估值整体下降,造成无法退出或亏损退出。

第十五条 合规性风险

项目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证监会的监管要求,对法律法规等理解有误、故意违反则将出现合规风险;项目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要求,对法律法规等理解有误或故意违反则将出现合规风险。

第十六条 法律风险

与被投资方、合作方、项目管理人之间的合同协议存在缺失导致出现不利于我方的诉讼。

第十七条 操作风险

股权投资业务包括投资项目的选择(即项目开发、初步审查、项目立项、尽职调查、投资决策、项目实施)、投资项目的管理和项目退出等业务环节,在上述每个环节均存在操作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决策失误、投资失控、员工内部欺诈、被投资方和合作方的外部欺诈、尽职调查存在缺失、资金划拨差错、项目公司经营管理不善、项目跟踪缺失、项目公司报告不畅等风险,其中,决策失误、投资失控是重大风险。

第十八条 市场风险 由于股权投资业务从项目投资到投资退出往往要经历宏观经济、项目所属行业、产品市场、证券市场等的波动,导致项目公司估值、项目退出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从而造成退出方案无法实施或投资目标无法实现的风险。其中,对以上市为退出方式的项目,证券市场整体下行的系统性风险是难以控制的。

第五章 风险控制

第一节 合规风险的控制

第十九条 公司对股权投资项目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全面和重点分析和检 查,控制投资业务的合规性风险。

第二十条 公司通过以下手段对合规风险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

(一)为保证股权投资业务合法、合规,制定、审查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

(二)制订、审阅股权投资业务的相关合同、协议,确保合同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三)监督股权投资业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执行情况,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执行;

(四)确保股权投资业务投资决策服从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第二十一条 公司通过以下手段对投资项目进行事后控制。

(一)制定股权投资业务的合规检查制度;

(二)对股权投资业务运作和内部管理的合规性进行检查,并向公司通报;

(三)检查相关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执行情况,确保资产管理业务遵守 公司内部制度。

第二节 市场风险的控制

第二十二条 市场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投资立项环节上。

第二十三条 公司制订项目立项标准。立项标准应该参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符合公司关于投资范围的相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业务部应当根据立项标准和投资范围,对备选企业进行筛选形成项目池。项目人员应当在广泛收集项目方提供的商业计划书及其他相关信息材料的基础上,对入选项目池的项目进行初步评估和风险收益分析。符合立项条件的,根据公司规定申请立项审批。

第三节 法律风险的控制

第二十五条 风险控制部应当对公司签定的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进行审核,防范法律风险。

第二十六条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风险控制部提供法律方面的专业支持。必要时,可申请引入外部中介机构提供法律服务,防范法律风险。第四节 操作风险的控制

第二十七条 公司制定专门的项目管理和投资决策制度,明确项目投资的业务流程和具体要求。

第二十八条 为维护公司的权益,项目投资的范围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不得将公司资产用于资金拆借、贷款、抵押融资或者对外担保等用途;

(二)不得将公司资产用于可能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

(三)单笔投资额不得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的30%,如果突破30%,需提交股东审议;

(四)单一投资股权不得超过被投资公司总股本的40%,如果突破40%,需提交股东审议;

(五)不得将公司资产投资于股东或其控制的企业;

(六)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约定禁止从事的其他投资;

第二十九条 尽职调查的风险控制

(1)公司建立尽职调查制度,规范尽职调查的工作内容。项目组在尽职调查期间应当严格遵守工作程序,记录尽职调查工作底稿,形成相关报告。(2)项目组开展尽职调查工作期间,项目负责人必须对拟投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3)项目组应当对尽职调查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完备性负责。

(4)项目组认为必要时,可申请聘请外部中介机构,参与或独立进行调查工作。

第三十条 投资决策的风险控制

(1)投资决策委员会对项目投资或退出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投资决策委 员会成员独立发表审核意见;

(2)投资决策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委派专人或聘请外部专业机构进驻现场 进行独立的尽职调查,提交独立的调查报告;

(3)公司股权投资业务的项目投资和项目退出必须经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单笔投资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或者单一投资股权超过被投资公司总股本40%的项目,应当经过投资决策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提交董事会审议,并根据公司章程规定提交股东审议。

第三十一条 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 公司建立对已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机制。

(1)项目组负责项目投资后的跟踪管理,具体包括:定期实地回访项目公司;定期收集项目公司财务资料、行业发展情况、企业财务状况;定期对项目公司进行重新估值;定期对原定退出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重新评估等。

(2)项目组负责每月度、每半年度完成项目公司一般估值工作和全面估值工作,编制《月度项目情况报告》和《项目股权价值评估报告》(每半年),并向主管领导提交估值报告。

第三十二条 公司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和应急处置机制,对投资项目重大风险事项的处置进行决策。项目组在跟踪过程中发现公司在项目公司中的权益发生变动、或者项目公司的财务指标恶化、亏损等重大事项的,项目组应当及时报告。相关规则另行制定。第三十三条 公司建立项目退出审批机制,对项目退出进行决策。

当项目达到预期投资目标或出现重大紧急事项需要退出时,项目组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退出方案,报投资决策委员会审议。单笔投资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的30%,或者单一投资股权超过被投资公司总股本40%的股权投资项目,应当提交董事会和股东审议。

退出方案未通过审议的,项目组应当研究并重新设计退出方案,直至项目实现退出。

第五节 其它环节的风险控制

第三十四条 对财务与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公司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制定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配备专职的财务核算人员。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及要求使用资金、单独开立银行账户。

第三十五条 对人员管理的风险控制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应当专职。

第三十六条 公司建立专门的内部控制机制,对公司风险进行隔离,防范利益冲突,规范关联交易。

第六章 风险控制报告

第三十七条 风险控制报告分为定期报告和临时性报告两类。

第三十八条 风险控制部定期对公司业务运作、日常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与评价,在每年度4月底、8月底前向公司领导上报年度或半年度风险控制报告,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十九条 公司发生或可能重大事项的,风险控制部接到报告后,根据重大事项报告的相关规定向公司领导报送临时性报告。

第四十条 风险控制报告中应明确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应对或补救措施等内容。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二条

第七章 附则

本办法由风险控制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基金制度建设,规范基金信息披露工作,特制定稳基金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条 信息披露原则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三条 信息披露内容基金信息披露实行定期披露、临时披露。其中定期披露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治理信息、管理信息、项目信息、财务信息、募集信息、重大事件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等。临时披露的信息包括:项目动态信息、突发事件信息、重大事件及重大人事变动公告、临时财务信息等。

第二章 信息披露的时间和形式

第四条 披露时间。定期信息以半年为披露时间节点,临时信息随时披露。第五条 主要形式。以邮件形式发至各基金合伙人。管理人留存纸质文件备案。第六条 信息披露流程。基金经理拟定报告公司董事上核查、签字基金经理发送报告。

第三章 信息披露格式

第七条 日常信息(word文档)第八条 财务信息(excel表格)第九条 要求

(一)充分认识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要性。公信力是基金的生命力,信息披露工作是公信力建设的根本举措。要把信息披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二)明确责任,要按照层级负责和谁经办谁落实的原则,责任到人。对外披露信息时,提供信息要及时、准确、详实。对披露信息不及时、不准确,受到合伙人质疑的,将追究直接落实人的责任。

(三)加强对信息披露制度实施情况的总结。要在信息披露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补充,逐渐形成带规律性和比较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推动基金信息披露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同时,信息披露工作情况将纳入基金经理工作年终考核中,奖优罚劣。

第四章 附则

第十条 本办法由公司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员工个人交易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公司投资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有效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树立公司员工的良好职业形象和维护公司声誉,规范公司员工的执业行为,根据相关法律,结合公司业务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开展的各类投资业务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员工个人交易原则及标准

第三条

员工应自觉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接受并配合中国证监会的监督与管理,接受并配合协会的自律管理,遵守交易有关规则、所在机构的规章制度以及行业公认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第四条 员工应当维护客户和其他相关方的合法利益,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维护行业声誉。

第五条 员工应具备从事相关业务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通过所在机构向协会申请执业注册,接受协会和所在机构组织的后续职业培训,维持专业胜任能力。

第六条

员工应保守国家秘密、所在机构的商业秘密、客户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对客户服务结束或者离开所在机构后,仍应按照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承担上述保密义务。

第七条 公司员工不得进行与履行职责有利益冲突的交易。遇到自身利益或相关方利益与客户的利益发生冲突或可能发生冲突时,应及时向所在机构报告;当无法避免时,应确保客户的利益得到公平的对待。

第八条 机构或者其管理人员对公司员工发出指令涉嫌违法违规的,公司员工应及时按照所在机构内部程序向高级管理人员或者董事会报告。机构未妥善处理的,公司员工应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或者协会报告。

第九条

公司员工不得从事以下活动:

(一)从事内幕交易或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活动,泄露利用工作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或其他未公开信息,或明示、暗示他人从事内幕交易活动;

(二)利用资金优势、持股优势和信息优势,单独或者合谋串通,影响交易价格或交易量,误导和干扰市场;

(三)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做出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扰乱市场;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所在机构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五)从事与其履行职责有利益冲突的业务;

(六)接受利益相关方的贿赂或对其进行贿赂,如接受或赠送礼物、回扣、补偿或报酬等,或从事可能导致与投资者或所在机构之间产生利益冲突的活动;

(七)买卖法律明文禁止买卖的证券;

(八)利用工作之便向任何机构和个人输送利益,损害客户和所在机构利益;

(九)隐匿、伪造、篡改或者毁损交易记录;

(十)中国证监会、协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条 公司员工应主动倡导理性成熟的投资理念,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导向,自觉弘扬行业文化,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服务社会和投资者。

第三章 附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私募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相关业务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向投资者提供的产品或相关服务,适用本办法、本公司其他业务规则及相关行业自律组织有关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规定。

本公司可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具体产品或服务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指引。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坚持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

第三条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实施不能取代投资者本人的投资判断,也不会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固有风险,相应的投资风险、履约责任以及费用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第四条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一)了解投资者的相关情况并评估其风险承受能力;

(二)了解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

(三)向投资者提供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或服务,并进行持续跟踪和管理;

(四)提供产品或服务前,向投资者介绍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性质、特点、业务规则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者教育;

(五)揭示产品或服务的风险,与合格投资者签署《风险揭示书》。

第五条 本公司可对参与的投资者设置准入条件。

投资者准入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状况、证券投资知识水平、投资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对投资者准入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六条 本公司的投资者按照财务状况、证券投资知识水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等情况,成为合格投资者。

第七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本公司业务规则另有规定外,公司向投资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应当履行以下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

(一)对于投资者,应当全面履行本办法规定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

(二)对于本办法投资者,应当履行揭示产品或服务的风险、与合格投资者 签署《风险揭示书》;

第八条 投资者要求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公司认为该产品或服务超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应当向投资者警示风险。

对于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或公司业务规则规定的产品或服务准入条

件的投资者,公司应当拒绝为其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

第九条

公司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公司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第十条

本公司对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职责进行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引导公司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

篇6:企业投资风险控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投资风险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对投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如何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经营失败,甚至破产的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善于防范和化解风险,降低投资风险概率,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对企业投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投资风险的含义

投资是指各个经济主体(个人、企业、机构等)为了将来的收益而对目前现有资金进行运作的经济行为,其资金来源于延期消费、筹措所得及暂时闲置部分,其手段是购置实体资产、金融资产及取得某些权利,其目的是能在未来获得与风险成正比例的预期收益、资本的升值及保持现有财富的价值。企业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短期或长期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对未来情况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或由于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致使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效益,导致企业盈利、偿债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可能后果。

由于企业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的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较小,可忽略它们的存在;但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或风险较大,甚至可以影响到投资决策方案,那么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分析投资风险的成因,并及时提供防范与控制的措施。如果不能及时防范与控制风险,其损失对于企业来说将是巨大而长远的,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企业投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并提供防范与控制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

(一)投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或制约投资活动及其结果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投资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的投资过程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任何风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正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实际投资结果与预期结果产生误差,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严重的甚至使企业濒临破产清算,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就席卷了很多国家,许多企业破产,这些都是由于宏观投资环境的不利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企业缺乏投资风险意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不少企业追求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筹集资金,发挥其投资效益,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谁又能保证,哪个行业能永远不被市场淘汰呢?现实中,采用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却使那些单项发展的企业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究其原因,是企业的领导没有及时更换决策理念,对投资的风险意识不强,对投资计划和投资方案把握不准,选择和实施了一些质量不高的投资项目,致使不能按期收回资金而给企业带来投资风险,这个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者缺乏应有的领导素质。由于领导者的理论水平低,不懂或者不太懂投资风险理论,加之缺乏成熟的风险决策经验,从而导致投资风险产生。第二,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现在许多企业在投资决策上,往往由经理、厂长等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缺乏一套既协作又相互监督的机制。这样的投资决策大都缺乏科学的依据,仅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去付诸实施,在投资时必然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就可能造成损失。第三,缺乏深入调查工作。领导者为了缩短决策时间,大都不愿从事市场调查、经济政策的研究,却不知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第四,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一些企业领

导者在投资过程中大都不进行全面的预测分析,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外投资后对自身经营的影响考虑不全,从而给企业带来投资风险。

(三)企业盲目追求高额利润

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一般来说,风险和利润是正相关的,风险大的投资项目收益大,风险小的投资项目收益小,所谓高风险,高收益,风险大,收益就高。如果企业在投资时只考虑高额回报,而忽略了风险的大小,则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投资风险。就如经营活动中,有些企业盲目跟风,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看见别的企业投资某个项目赚钱了,自己也不惜任何代价,去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力量,结果却是还没等到产品上市,市场风云突变,原来的畅销产品成了滞销产品,原来的热门投资项目也纷纷转产或者是停产,使企业的投资顷刻间化成了泡影。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在风险和利润之间进行取舍,谨慎抉择,否则后果将无法预料。

(四)金融危机影响及利率升降

利率受国家宏观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利率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常会出现升降等现象。由于利率升降不稳定而引起了投资企业的利润波动起伏不平,即当银行利率下降时,投资收益率上升;银行利率上升时,企业投资收益下降,从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一定的风险,严重的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面对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恶性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部门及投资企业都应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保证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投资企业利润的实现。

(五)被投资方造成的投资风险

企业将自己手中现有的资金、资产等进行投资,希望能够从被投资方那里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但由于被投资方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经营性亏损或虽未亏损但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无法按期向投资企业支付红利或偿还本息,势必会给投资企业带来风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被投资的企业没有良好的信誉,在投资过程中未履行投资协议,也会给投资企业造成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前也应对被投资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生产规模、财务状况及信誉进行调查,才能有效的避免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认真分析投资环境,提高对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

防范并控制投资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认真分析投资环境及其变化情况,努力提高企业对投资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投资环境问题往往影响投资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投资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投资的收益和效果,成为制约投资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应对不断变化的投资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的趋势及其规律,及时的调整投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对投资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以降低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投资风险。

(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测

当今世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决定企业的成败存亡。管理者在任何一个企业中都是一个赋予企业以生命力的生气蓬勃的因素,没有管理者的领导,“生产资源”就只是资源,永远也不会变成生产。首先,在竞争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及其工作经验,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或者说是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存亡。在竞争的经济中,管理者的素质和他的工作能力是对一个企业起作用的唯一有利因素,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务求全面。社会各个部位、各个层次都要相应同步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财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对于企业在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有明确地了解,提高对风险的客观性和预见性的认识,密切注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去预测、控制投资过程中的投资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所发生的投资风险,总是在一定的投资环境中产生的。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投资风险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对潜在的投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例分析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及时的向领导者反映,领导者根据这些财务信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避免和减少可能的投资损失。

(四)注重投资组合,分散或降低风险

企业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是相伴而生的,风险越大,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也越大。风险越小,企业的收益也越小。企业在日常投资的过程中,各种投资对象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企业为减少投资风险都会把资金分布在不同的项目上,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实践证明,投资组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不把资金全部投资在一个项目或一个阶段上,而是均衡地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分散在多个项目上,这样就可以把投资风险分散在各个阶段和各个不同的投资项目上。只要有些成功就可以补偿某个失败所造成的损失,对投入项目只投入所需资本的一部分,则不用承担一个项目全部投资风险,避免孤注一掷。从当前投资市场来看,企业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企业可以通过联营、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投资,以保证企业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

(五)将企业投资风险转移,以达到共赢结果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投资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这种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投资项目的风险应由有关各方分担。风险分担的原则是:任何一种风险都应由最适合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损失控制的一方承担,符合这一原则的风险转移是合理的,可以取得双赢或多赢的结果。而非保险转移风险是企业在投资时有意识地采取某些非保险措施将风险转稼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从而达到降低其自身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的目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将风险转移,保险转移通常直接称为保险,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将投资项目的业主或承包商作为投保人,将本应自己承担的归咎责任和赔偿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总之,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承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结论

上一篇:第三方物流TPL模拟操作实验总报告下一篇:急诊质量管理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