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写老师作文

2024-07-01

我的‘母亲’——写老师作文(精选8篇)

篇1:我的‘母亲’——写老师作文

老师是园丁,老师是母亲。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我的班主任秦老师就是一个对学生既像园丁又像母亲的人,她也是我印象最深、永远难忘的人。

在我第一次走进东工路小学校园的时候,秦老师就成为了我求学生涯的第一任班主任。她中等身材,齐耳短发,洁白的脸庞,一双乌黑明亮、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时时透出慈祥的光芒,听着语重心长的教导,同学们从心里感到既温暖又亲切。

古语说:“光阴似箭”。这话确有道理,我来到这个学校转眼已经整整三年了。在这三年里,秦老师从不迟到早退;这三年里,秦老师对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倾注了她满腔的热情,同学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渗透着她辛勤的汗水。

最难忘的是三年级上学期的那个冬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上课铃响过,同学们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准备上课。可是,每次都是早早的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同学们的秦老师却没有来。大家开始叽叽喳喳地议论。这时,走进了一位代课教师,他告诉我们:“秦老师的妈妈生重病了,要到异地去看病,需要秦老师到医院护理,因此,秦老师不能来上课了。但秦老师临出发前,让我告诉大家要好好学习,回来她要检查。”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难过地低下了头,不知哪位同学说了句:“我听说秦老师的妈妈病了好久,实在没办法了,秦老师才请假的。”话音一落,教室顿时静得出奇,同学们的心沉甸甸的。

想到秦老师这些天依旧不露声色地给我们讲课,同学们的眼眶湿润了。

啊!老师!我们爱您!爱您对我们的谆谆教导,爱您对我们无私的付出,我们为是您的学生感到自豪!

老师您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学习,期待您早日回来!

这篇写人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小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开篇语言简练,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文章叙事清楚完整,用词准确无误,人物外貌描写得特别成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能在遣词用句方面再下点功夫那就更完美了。

篇2:我的‘母亲’——写老师作文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是滋润我们的雨露;老师是滋润我们的束束阳光……然而,在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老师是第一个来安慰我们;当我们错题连篇的时候,老师又是第一个来给我们耐心讲解……胡老师,是您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有一件事让我很难忘去。

记得我刚来的`时候,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异常陌生,担心同学会欺负我,因此,我每次走路都非常小心。然而,每当这个时候您都会是第一个过来安慰我。每当我作业做得不好时,您都会耐心的给我讲解……

记得有一次,我晚上回到宿舍洗漱完后,就躺在床上想一道数学题。就在这时,您来了,轻声地叫了我一声,我立马坐了起来,看见您圆圆的脸颊,炯炯有神的双眼,还有您微笑的嘴唇……您亲切的问我:“韩明真,这几天有没有同学欺负你?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如果有,要及时告诉我。”“没有!”您微笑着说:“如果遇到困难,你要及时找我哦!早点睡吧,晚安!”“晚安,胡老师!”我看着胡老师离去的背影,我的双眼润湿了,想着胡老师慈母般的话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篇3:我的‘母亲’——写老师作文

电影天生就是一个故事的叙事者, 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电影依靠一个个镜头的组接来叙事, 也可以说是靠运动着的造型 (影像和声音) 和话语 (有声语言和字幕) 的有机构成来叙事。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虽属于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方式, 但在叙事人称视点的选择、叙事时间的安排和叙事结构的编制叙事表现方式等方面, 电影叙事充分吸取了文学叙事的成功经验。反过来说, 我们也可以借助电影这种既常见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帮助我们提高记叙文的叙事写作能力。时至今日, 记叙文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事能力成了学生写作的一大缺陷。很多学生往往写不具体一个故事, 更谈不上生动感人。所以, 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看电影”, 激活大脑中的表象, 形成丰富鲜明的画面, 把事情想具体、写生动。假如能从电影叙事中有意识地获取写作的技巧, 那么这将是一笔丰富的写作积累, 对记叙文写事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出发, 探讨如何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事技巧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 是因为这部电影获得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第20届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张艺谋曾说这是他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 也是他最珍爱的一部,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讲故事讲成功了的影片。同时这部电影所选择的故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而是平凡的父亲和母亲之间非常纯粹的温暖人心的爱情。这种感情较之其他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它表现形式更丰富, 张力更大, 空间更大。

那么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说”故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他借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来表现这个唯美动人的故事?它对记叙文的写作有哪些启发?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 景物画面的渲染

的确, 在这部影片中景物、画面的渲染为这个唯美的故事增色不少。在影片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画面色彩的使用、动静的搭配、造型画面的构造, 技艺是相当高超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 色彩即感情, 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 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色彩有穿越人的眼睛, 直至渗透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影片将过去部分拍成彩色而现实部分拍成黑白。这样虽然有悖习惯思维, 但更能反映导演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青春、爱情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隽永的回忆即使成为过去, 也永不褪色。而父亲的去世, 显然带走了一生挚爱的母亲心中的色彩, 只留下了单色的冰冷世界。影片主题部分是过去时空, 色彩饱满、明朗、澄澈、如诗如画。金黄色绿黄色的树叶树林漫山遍野, 无穷无尽, 枯黄的柔软的草地绵延向远方, 还有明亮的太阳, 白色的树干、栅栏、雪地、深黄色的亭子, 加上母亲红扑扑的美丽的脸、红色的棉袄、红色的围巾、红色的发卡……缤纷而清朗, 丰盈而不染纤尘。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 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自然应该冰清玉洁, 而观众也从中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正是有了这些画面, 电影更好看了, 它成为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 与故事中的人物相辉映, 有力地烘托了这个如诗如画一般美好的爱情故事, 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唯美的画面会产生这样唯美的故事。影片除了景物画面外, 还有人物、场面画面, 比如手扶门框的母亲、栅栏外听先生上课的村民和母亲, 小学门口坚硬的石头堆中独坐的年迈悲痛的母亲的背影, 这些人物活动的画面经过精心的设计更能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意图, 增强作品的画面感。那么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记叙文写作时是不是也能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法呢?

记叙文需要典型环境的选择, 这个环境可以是田野村庄、山川河流, 也可以是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我们可以通过描写它来衬托人物性格,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表现故事的主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景都能入文, 它可以是我们根据故事主题所选择的真实的人物活动的背景, 也可以是我们为了配合文章故事表达、人物塑造需要的“人工刻意制造”的背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根据故事表现的情感、主题利用蒙太奇手法做相应的景物描述。

2. 细节的雕琢

前井打水、故意“巧遇”……这些细节在影片中非常生动而又真实地表现了“爱意萌动中的女主人翁的心理”, 记叙文中的记事不是记流水账 (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 。它需要我们“大题小做”, 这里的“小”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 正是大师们的精妙的细节描写才使作品的叙事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也是他们创作成功的精髓所在。关于细节的问题我们平常已经讲过太多了, 这里不再具体展开。

3. 矛盾的建立

影片在这个故事的叙述中最让人揪心的情节是“骆先生的突然离去”, 这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记叙文写作能揪住人心的情节至关重要, 因为它能大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情节”?什么样的情节才能揪住人心?那就是故事中因果逻辑关系的确立, 矛盾的建立, 差异的形成, 对立的产生。说得通俗一点, 就是组成故事的大小事件有了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 或是它不顺畅, 它有波澜, 在我们习惯思维之外, 违背了人物意愿。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理论家爱·摩·福斯特在剑桥大学所做的《小说面面观》演讲中对情节这个概念有一种非常机智的阐释。他举例说:“国王死了, 不久王后也死了。”这仅仅是事件;那么如果变成:“国王死了, 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这就是情节了, 它有了因果联系;那么如果再变成:“国王死了, 王后因兴奋而死。”这就更揪住人心了, 因为矛盾、差异产生了。他认为情节和故事都是对事件的叙述, 但情节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 故事注意的是依着时间顺序而出现的发展、高潮、结局, 而情节注重的是为什么。那么我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是不是也能构思这样的一种矛盾对立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小说《高贵的施舍》开篇即写“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 它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 空空的衣袖晃荡着, 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 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正是设置了这样的一种矛盾的对立关系放置在小说的开头, 才增添了巨大的阅读吸引力。

4. 情节的暗示、象征

影片中路、奔跑、青花碗、发夹都有暗示、象征意义。这部影片的英文名为《The Road home》, 改编的小说也名为《路上的爱情和往事》, 路在这部影片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因为在这条路上父亲母亲相见、相识、相爱, 分别, 这条路是父亲母亲爱情的道路, 它的蜿蜒绵长也体现了这段爱情的艰辛和恒久。奔跑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主人公的姿态:初次见先生的兴奋, 到渴望与先生相遇的急迫, 到分别时的追逐, 最后是通向幸福的奔跑, 影片最后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都奔走在追寻父亲的道路上, 镜头重叠, 告诉我们“老去的是容颜, 不曾老去的是爱情”这样的一个主题。在奔跑中导演也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彰显。母亲是一个懂得爱, 懂得追求, 倔强地执著, 执著地倔强的人;爱情就是一个追逐的过程。此外, 青花碗、发夹都是爱情的见证, 青花碗碎了, 发夹丢失了, 都暗示着爱情出现了危机, 最后青花碗被补碗的工匠补好了, 母亲也终于找回了“红发卡”, 这也暗示着爱情回归的可能。这样的一种暗示、象征手法的使用, 使得文章构思更具艺术性, 故事更显含蓄、意味深长, 对我们记叙文的写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记叙文写作同样可以引入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使得文章更耐人寻味。

5. 叙述人称的使用

很多导演都很喜欢运用以个人化的叙述作为贯穿故事的一条线索, 个人化的叙述将观众带入“我”的世界, 同“我”一起感知事情的发生发展。在感情上更容易使观众随故事的发展产生共鸣。同时个人化的叙述使故事详略得当。在需要展现父亲母亲爱情的发展的时候利用回忆的方式进行描写, 不需要展开的时候就充分利用“我”的叙述一带而过。这种叙述视角在叙事的深度上十分有力, 尤其是对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心态的呈现上。另外, “我”的叙述具有美妙的文学色彩, 在简简单单几句言语的表达中, 已传达出一种宏大的历史纵深感, 不仅使情绪铺垫上岁月流逝的沧桑感, 还有一种洞察世事后重归平静的知性愉悦。除此之外, 这种利用时空的距离而展开的叙述更能营造一种故事的意境。比如《红高粱》影片一开始就是画外音“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 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而后:“日子久了, 有人信, 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同时在记叙文写作中利用指称叙述也可以营造一种说故事的意境。比如2004年的高考满分卷《弃婴》:

80年代初, 一个江南小镇。

婴儿哇哇的哭声在清冷的午夜听起来特别的凄惨。

木门“吱———”地开了, 一个男人探出头来, 看见了脚底的婴儿。他眉头一皱, 待了几分钟, 然后下定决心似地“嘭”地关上了门。

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就是利用时空的距离把故事拉远, 产生历史的间离效果, 营造一种说故事的氛围。似乎只是只言片语, 但这就是我们小时候一听故事就总有“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在山的那边”“那年冬天”的感觉, 好像一切事情都正在发生, 历史和现实交叉在一起, 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读者也被卷入故事。

当然, 电影给我们的又何止是写事的启迪, 在电影中我们一样可以学写人, 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也可以学写事。本文仅仅是一扇窗, 希望写作者拥有的是一个世界。希望在阅读欣赏任何一种艺术作品时, 都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学写作的意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爱情故事, 但凭借高超艺术技巧获得了国际电影大奖, 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有意识地借鉴一些电影中讲故事的技巧使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呢?

参考文献

[1]傅腾霄.小说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2]李丽芳.影像叙事对文学叙事的承接与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

[3]张宗华.论影片《孔雀》的叙事策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0.1.

[4]余华.《高潮》.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0.

篇4:母亲,我的老师

一夜之间,父亲便成了“革命”的主要对象,母亲也成了“革命”的帮助对象。于是,我们便在“打倒爸爸,火烧妈妈,改组全家,我来当家”的口号中成长着。

这样的日子,度过漫长的两年,终于盼来了复课。我们便以小学毕业生的资格,开始报名上中学。

此时,父亲刚从“五七”干校带病回到家中,整天病卧不起,而母亲还在半监督下工作,哥哥又到广阔的天地里修地球了,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在家中,我便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炊事员和护理员。

看着同学们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身影,我的泪水也随着他们的脚步而流动着,真想上学呵!

“妈妈,我想去上学。”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含着泪水,终于对母亲说出了我的心愿。

“孩子,不是妈妈不让你去上学,而是你走了,你爸爸和弟弟怎么办?”一滴滴苦涩的泪水,从母亲的脸上,像断了线的珠子,滚动在我的脸上。

在那特殊的日子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懂得了怎样理解父母的处境和艰辛。

“妈妈,我不上学了。”此时,我和母亲紧紧抱在一起,早已哭成了泪人。

在后来的日子里,母亲总是不断地鼓励我,教我学习。跟我讲了高尔基也是一个小学生,经过刻苦的自学,成为了苏联著名作家的故事。

直到15岁时,我离开父母参加了工作,母亲还依然将我每次写回家的信,修改后寄回。并且,还经常将报刊上有关自学成长的资料剪下寄给我。

其实,母亲也不是一个很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然而,母亲教给我的,却是课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一种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精神。

篇5:初中写我的母亲作文

是她给了上万人的生命,让一个美丽的地球变得繁华。唐代的王建曾这样说过“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母亲为了我们,受尽了操劳,在她倒下之前,已经耗尽了精力,她已经累了……

我们是母亲生的,我们是母亲养的,我们是母亲一手带大的,为了母亲,也是为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赶快长大,为母亲分担痛苦,《格言联璧》也曾记载到“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母亲是操劳的,母亲是憔悴的。让我们为母亲献上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只有母亲带上才美丽的花;让我们为母亲献上一首赞颂的歌,只有母亲听了才能显出澎湃和赞颂的语气的歌。

为母亲洗洗脚,为母亲捶捶背,帮母亲揉揉脚,为母亲倒一杯水。这么多事例都可以用来回报母亲对我们的爱,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母亲的脸上每一天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篇6:写我的母亲的作文

有的时候,看到她为我忙碌,为我洗衣服做饭,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等我长大后,才明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她不像别人一样打扮的雍容华贵,也没有像贫穷人打扮的十分寒酸,她只是打扮得很自然。像清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仙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却又像是黑夜的幽灵,使人望一眼便心生胆怯。其实,她就是我的母亲——一位既严厉又慈祥的老妈。

当我考试不及格的话,她没有像别人的老妈一样,打我,而是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望着我。是我看了一眼便吓得不敢之声。过了一会儿,她要干的活忙完了,便走过来,坐在我面前,和我谈谈心,心平气和的。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在一个村子里,一个学校,有一对很要好的兄弟,一个叫阿强,一个叫阿熙。阿熙学习很好,阿强整天玩。六年过去了,小学毕业了,俩人考到了一个学校,三年过去了,初中过去了,阿熙考到了一个很好的学校,阿强没考上,便挫学了。二十年过去了,阿熙在母校当了个老师,工职虽然不高才4000多,但是她很知足,而阿强在离村子不愿处当了个包工头,前一个月挣6000多,但她还是不知足,一年后,俩人在村东头遇到,阿强让阿西跟着她干去,阿熙拒绝了,三年过去了,阿熙接到了阿强的葬礼请帖,原来,阿强在建工的时候,一块楼板从上面掉了下来,正好砸中了阿强。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有知识的重要性。

听完这个小故事,我明白了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母亲的话个是我恍然大悟,是啊,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为什莫我们不让过程精彩一点呢。

篇7:写我的母亲作文经典

我有一位很普通的妈妈,但在我眼里,妈妈永远都是与众不同的。

妈妈很疼我,并经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的.用,的东西给我,我很感动。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二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妈妈最伟大,这一点是不可否认得的,因为我本身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我一直都很爱妈妈,但是有时候妈妈不了解我,只会给我使加压力,我希望妈妈能理解我,但,尽管如此,我仍是很爱妈妈的。

篇8:我的‘母亲’——写老师作文

“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摹拟价值」

以上文字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选段,虽然不足300字,但作者对蔡老师的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真诚实在,溢于言表。这一片段中,作者因事抒情,写蔡老师能“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而且处理得公平合理,读者很自然地就能认识到蔡芸芝老师确实太好了。也正因为如此,作者一想起蔡老师,就能清楚地回忆起她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对她的怀念心情油然而生也就合乎情理了。

这样的直接抒情,往往能使文章真切地打动读者。但在实际写作中,不少同学的抒情总给人“天马行空”或“无病呻吟”之感;有的同学虽然胸有真情,却不能很好地表达。这些同学应认真品味魏巍的《我的老师》,仔细揣摩文章的抒情方式,这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范本分析」

这段文字中,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直接抒发情感,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是排比式抒情;“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这是对比式抒情。作者还善于变换描述角度。例如写放假时自己对蔡老师的依依眷恋之情,先借助“默默地”“站”“看”等词,展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这样的波澜,至今还拍打着作者的心扉,使他终于忍不住变换了叙述的角度,把对蔡老师的称呼由“她”转换成“你”,变客观的讲述为直接面向蔡老师抒发满腔的感情。此外,作者还努力地挖掘标点符号的作用,灵活地借助标点符号来抒情。例如,选段中多处运用感叹号以表达难以言说的情意。

当然,该语段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作者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它不是游离于记叙之外的,而是以事实作为铺垫。离开了具体、生动、形象的事实记叙,无论你堆砌多少富有情感的词藻,你的抒情,依然是苍白无力的。

「摹拟要求」

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写一段话, 抒情之前要有适当的记叙或描写。

「摹拟习作」

片段一 摹拟指数:★★

“哈哈,你的白衬衫成花衣服了……”身高比我高一头的同桌时常欺负我,那天,他又令我尴尬无比,甚至无地自容。顾老师及时出现并帮助了我。他不仅严肃地批评了我的同桌,还说我是“懂得宽容的好学生”。第二天,他又让我做了小组长。

一个老师帮助孩子主持了公道,这本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可是如今想来,那时候的我却觉得拥有了无穷的动力!在一个处于弱势的孩子眼中,顾老师是多么公正而又伟大啊!

每逢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时候,我们就更喜欢他了。

还记得,班级排练舞蹈《青春舞曲》时,我只顾着看他给大家纠正动作,竟忘记了自己该做的动作。顾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有没有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崇拜!(缪慧语)

点评这段文字,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老师的崇拜和敬爱之情。缪慧语同学已经掌握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只是摹写的痕迹过于明显,没有与范本拉开距离。

片段二 摹拟指数:★★★

那天,我急着和伙伴去逛街,看见桌子上有一张50元的钞票,就顺手拿起来放进了口袋,也没和妈妈说。由于玩得尽兴,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妈妈问我,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妈妈毫不留情地训斥了我。从她那严峻的眼神中,我读懂了做人的道理:一个人必须为自己做错了的事承担相应的责任。

妈妈,您知道么?之后的几个周末,我都把一周的零花钱悄悄地放进您的抽屉,直到还清被我擅自拿走的50元钱。妈妈,您那如春风般细腻,如大海般宽容,如高山般严峻的母爱,让我从懵懂到明智,从幼稚到成熟,慢慢蜕变,慢慢长大。妈妈,成长的途中,有您做伴,我倍感幸福!(唐慧萍)

点评小作者首先叙写妈妈对“我”的严厉教导,然后改变人称,抒发“我”做错事后的内疚之情以及对妈妈的感激。这段文字,让人感受到了直接抒情所带来的感染力。但是,妈妈具体是怎样训斥“我”的?小作者没有进一步的描绘。“严峻的眼神”和下文中的“如春风般细腻,如大海般宽容”是否协调?也值得推敲。

片段三 摹拟指数:★★★★

夜色早已笼罩了世间的一切,而我依然在灯下默默地奋斗着。“快来吃橙子,热的。”客厅里传来母亲的催促声,我放下笔,走向客厅,心里却忍不住嘀咕:橙子怎么会是热的?

见我来了,母亲赶忙端出水果盆。只见里面盛满了热水,几片橙瓣,就像黄色的小船,依偎在水的怀抱中,静静地诉说着母亲的辛劳。

我低着头,默默地咀嚼着橙子,眼前似乎浮现出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

母亲啊,寒冬的夜晚,您就是一支火炬,给我以温暖;您就是一支蜡烛,给我以光明;您就是一只渡船,送我到达理想的彼岸。(丁可涵)

点评生活中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欣赏爱的心。丁可涵同学细腻地描绘了母亲在寒夜里为“我”剥橙子的小事,在描述的基础上直接抒情,让读者感受到了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体谅和感恩。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增添了美感,也让这份母女深情更加打动人。

片段四 摹拟指数:★★★★

一天傍晚,我和妈妈散步回来,听到一阵阵“叮叮”的敲碗声。我循声望去,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正用一根竹筷有节奏地敲打着瓷碗。我好生奇怪,他在干什么呢?

正在思索间,“喵喵”,几只小猫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围在老人身旁。只见老人用筷子在碗中搅拌了几下,把碗中的食物倒在了路边一个破旧的碗里。几只小猫走到碗边,美美地吃起来……

原来如此!看样子,老人应该是常来这里的,而且,每次他和小猫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敲碗来进行的吧?我本来觉得这些流浪猫很脏,很讨厌,可是,看看老人的举动,我惭愧了。它们只需要一份真诚的关爱,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些吃剩的食物……

多么可亲又可敬的老人啊!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界里,您的这份爱心怎能不让我感动?(顾汀)

上一篇:体格检查报告表下一篇:2024年度表彰大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