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长眼睛的皮肤

2024-06-26

大班科学活动:长眼睛的皮肤(通用8篇)

篇1:大班科学活动:长眼睛的皮肤

活动目标 1、了解皮肤的特点与作用,能凭借触觉及固有经验辨认触摸对象。2、知道保护皮肤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纸盒每组一只,内装棉布、金属制品、纸片、树枝等便于触摸感知的物品。2、用于蒙眼的眼罩或长手帕。 活 动 过 程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神奇“紧身衣”)     (1) 我们身体上有一样神奇的东西,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     (2)教师讲述科学小品(神奇“紧身衣”)      “我们的身体上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冷的,什么是热的。它的上面有很多汗毛孔,汗珠儿从那里流出来。我们很小,它也很小;我们长大,它也跟着长大。它总是紧紧地裹住我们的身体,身体弯曲,它也弯曲;身体伸直,它也伸直。它就像一件紧身衣,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跟着我们一起长大。”2、将幼儿分组,轮流触摸物品(不看也知道)     (1)皮肤有一样了不起的本领,它碰到一样东西,不用眼睛帮忙,就能“猜”出是什么。     (2)每组派一名幼儿来摸纸盒中的物品,并说出物品名称或种类,教师取出该物品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3)每组一只纸盒,轮流蒙眼触摸盒子中的物品,说说名称或种类。     (4)取出盒子中的物品,用其接触其他身体部位上的皮肤,说说有什么感觉。3、两两结伴,记录感觉到的图形(好像长了眼睛)     (1)皮肤??神奇,好像长了眼睛一样,我们来看看谁的皮肤更神奇。(2)教师示范,请幼儿上来,在他的背上画简单的图形,请他告诉小朋友感觉到画了什么图形。连续进行几次。(3)幼儿两两结伴,幼儿甲在幼儿乙背上用手指画简单的图形(可写数字、字等),乙说出甲所画的图形。然后,两人对换。(4)连续进行几次,看看谁的感觉更准,能把画在背上的简单图形准确地说出来。4、总结(1)引导幼儿说说,皮肤有哪些“本领”,(它有触觉,能知道冷热软硬和痛痒,它能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等)(2) 应该怎么样保护它(防止烫伤、划破……) 活动延伸 学会保护自己的皮肤,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一想还有哪些保护皮肤的方法,学一学这些方法。 分析与反思 (一)分析反思:1、上课一开始有一个小朋友提出皮肤上有个红点,转移了其他的小朋友的注意力,我应该一会再做处理,不用满足全部需求; 2、在第二环节中,当小朋友们分组触摸盒子中的物品后,我应该适时小结。3、教具准备充分,能够吸引小朋友注意力。但还可以多增加一些神秘感。(二)下步调整:1、在第二环节最后可以小结、提炼的环节,比如为什么你能感觉到那是布、是不是都成功的感觉出来了、有没有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等。2、活动前的要求要讲清楚,比如分组活动时,如果动作比较快,一轮结束了还可以进行第二轮。比如分组活动结束后,请小朋友放好东西,按小组回到座位上等。3、要更充分运用道具,增加趣味性和神秘感。

篇2:大班科学活动:长眼睛的皮肤

【活动目标】

1、了解皮肤的特点与作用,能凭借触觉及原有经验辨认触摸对象。

2、知道保护皮肤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纸盒每组一致,内装毛绒玩具、树皮、羽毛、棉絮、泡沫塑料、木板、金属制品、棉织物等便于触摸感知的物品。纸盒一侧抠一小洞,可让一只手深入。

2、用于蒙眼的眼罩四个。

3、绘画用的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教师:带幼儿做律动《从头到脚》。

问:刚才我们律动中做到了我们身体的那些器官?(提问幼儿)

2、教师:孩子们,除了这些器官,我们身体上还有那些器官?

3、我们身体上有一样神奇的东西,请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让幼儿自由回答)教师一步一步引出答案——皮肤。

4、幼儿听故事《神奇的“紧身衣”》。

(二) 基本部分

讨论皮肤的作用。

1、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故事中讲的是什么?(幼儿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皮肤的`作用(它有触觉,能知道冷、热、软、硬和痛痒;它能调节体温,排泄废物)

2、引导幼儿想一想怎样保护自己皮肤。

皮肤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教师引导,幼儿得出结论。(防止烧伤、烫伤、划破等等)

3、不看也知道。

A、教师:皮肤有一样了不起的本领,他碰到一样东西,不用眼睛帮忙,就能“猜”出是什么。

B、教师引领幼儿发现:每组派一名幼儿来摸纸盒中的物品,并说出物品名称或种类,教师取出该物品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C、幼儿操作:每组一只纸盒,轮流蒙眼触摸盒中物品,说说名称或种类,取出盒中物品,用其接触其他身体部位上的皮肤,说说有什么感觉。

4、好象长了眼睛。

教师:皮肤很神奇,好像长了眼睛一样,我们来看看谁的皮肤更神奇。

幼儿两两结伴,幼儿甲在幼儿乙背上用手指画简单的图形(或写字、写数字),乙在纸上记录甲所画的图形,然后,两人对换。

5、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

连续进行几次,看看谁的感觉更准,能把画在背上的简单图形正确的记录下来。

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皮肤?教师进行小结点评。

(三)结束部分:

听音乐,走出活动室,让我们的皮肤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 大班健康活动《保护眼睛》教案

★ 明亮的眼睛大班体育活动教案

★ 大班健康活动保护眼睛教案

★ 小班教案《眼睛》

★ 幼儿园大班科学会变魔术的水教案

★ 大班科学我的身体会弯曲教案

★ 安全教案《保护眼睛》

★ 幼儿园幼儿大班美术教案《明亮的眼睛》含反思

★ 幼儿园大班体育优秀教案:眼睛会做操(优质课)

篇3:论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操作策略

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分析, 由于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具备时空开放性的特点, 这给教学组织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突破此难点除了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灵动的教学模式, 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组织开展此类活动。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30条中的第29条也指出:要指导学生开展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 结合课堂教学, 经常提醒、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周期较长的活动, 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

策策略略一:应用任务驱动, 提供持续内驱。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 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 支持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自主权和中心地位。任务驱动教学实际就是学生“做中学”, 是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地去思考分析问题, 进而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过程。在具体操作中, 应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 任务应明确、难易适度。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任务必须具体到某一个点上, 要有明确的目标, 而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如三年级的养蚕活动, 要让孩子们明白养蚕过程中要做一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同时还要提供蚕宝宝、桑叶等活动材料, 指导观察方法,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活动具有可行性、操作性。

(2) 教师的指导要及时。任务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活动前可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 活动中还可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千万不可固化步骤, 禁固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月相观察中, 对月相画法、天体方位的判定等都要指导到位。必要的指导能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 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给予持续的兴趣驱动。

(3) 要加强与班主任、家长的沟通联系。完成任务过程中一定要与班主任多交流沟通, 也可让班主任出面配合督促任务的完成。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通短信平台等多种方式, 与学生家长沟通, 得到家长的支持。家庭、学校思想统一, 形成合力, 共同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4) 注重评价激励机制。可以通过“活动能手”的评选、作品竞赛展示等方式, 体验荣誉感和自尊心, 带给学生更大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下“宇宙”单元第二课《月相变化》要做一个月的观察记录, 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可利用组员互评、组间互评以及成果展示等评价方式, 以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

通过以上举措可以将学生的新鲜好奇逐步转化为持续的学习驱动力, 构建一个完整的活动体系, 保障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得以正常开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策略略二:顺应天时地利, 推进活动开展。

新教科版科学教材除了“以活动为基础”这一特点之外, 本身的编排体系高度重视活动之间的结构, 即活动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为只有具有良好结构的活动才有利于科学探究的开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单元版块教学与气候因素、长周期活动的实施存在着许多现实矛盾, 顺应天时地利进行教学进度的调整显得非常有必要。

以三下《科学》教材为例, 该册教材依次编排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 若是按照正常进度教学矛盾重重: (1) 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时间一般为3月前后, 若开学就进行第一单元教学, 此时播种凤仙花的气温明显偏低, 发芽率几近为零; (2) 按照常规教学进度推算4月前后养蚕, 此时桑树刚刚吐芽, 蚕宝宝的食物从何而来; (3) 一、二单元的课时教学必须紧密配合种凤仙花和养蚕两项活动的进展随机展开, 换言之, 即便你提供了再丰富的材料, 如果这些活动不按时令而动则会变成纸上谈兵, 活动的积极性会遭受严重的打击。为此, 我们可以先学第四单元, 待春暖花开后, 将一、二、三单元进行穿插教学, 让教学与学生的亲历探究真正合拍。

科学教学中类似需要进行进度调整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也不可因课节的交错而忽略了教科版教材编写的大单元教学本身的价值,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关注。

(1) 要紧扣“活动”这一条主线索。受季节性影响采用单元穿插教学虽然打乱了原有的单元体系,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们手头的长周期探究活动,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这一过程中, 要利用学校科技种植园、气象观察站、探究实验室、家庭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给予学生活动充分的物质保障。而且, 一旦遇到下节课需要“跳跃”到另外的内容, 一定要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及时提醒孩子, 让他们从心理和材料两方面做好准备。

(2) 要重视探究的过程性, 凸显活动价值。受探究活动进程的制约, 教学不连贯地进行, 往往会忽视活动本身蕴含的价值, 一味地为了活动而活动, 如三下科学第一、二单元活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凤仙花开花结果、蚕宝宝结茧抽丝。所以, 在引领孩子们开展此类活动时, 既要强调“探究”, 又要重视“研讨”, 让学生体验到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策策略略三:协调课堂内外, 实施联动探究。

小学科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个主题活动的学习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持续的科学探究, 进行深入的思考, 才能获得有关科学思维的重要经历, 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与之相矛盾的就是科学课的课时安排, 科学老师除了规定课节外, 很少有时间去指导孩子的活动。因此, 如何有机协调课内课外活动时间, 对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 (小学科学卷) 》上对教科版教材中的这个矛盾给予了很好的解读:通过活动自身结构的设计和活动组合的设计, 使学生课内、课外、课前、课后的科学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促进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探究能力和概念学习的综合发展。

譬如, 五上《科学》“运动与力”单元最后一课是《设计制作小赛车》, 常规做法就是课前布置学生做一辆小车, 课内说一说、玩一玩。显然, 这样操作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游戏活动。可以先让每位孩子设计制作一辆无马达小车, 在四人组内比赛决出行驶最远的一辆;然后再通过合作小组的重新设计、组装、试验、改进等工序, 进行班级小组赛;若是该年级多个平行班, 还可以进行年级无马达小车大赛。

透析上述案例, 活动的重新设计和组合无疑是解决主题探究活动时空局促的上上策, 它能合理协调课堂内外, 开展联动探究, 将科学探究进行到底。采用此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原则:

(1) 需求性原则。活动组合需要协同更多的教师参与活动, 也给具体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 我们应该从探究活动本身的内容出发, 采用灵动的探究范式, 精心设计活动结构, 并和其他教师做好沟通工作。

(2)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主要指课内、课外时间搭配是否合理和内容延伸是否可行。比如, 只通过四五天的课外观察记录就要求孩子们汇报铁在各种环境里生锈的情况、在三月初播种凤仙花等明显违反常理的活动。

(3) 安全性原则。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涉及到课外的活动更加要注重安全教育。教师对活动的安全系数要有预见性, 应尽量利用安全系数高的活动场所, 同时还可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联手组织活动, 或者通过家校通短信平台请家长适当参与活动。

策策略略四:注重学科统整, 提升探究品质。

学科统整不仅是开展高效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力操手, 而且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合作式教学及综合型教师将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然而, 传统的、呆板的学科本位主义仍在时时、处处作祟。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 (Hargreaves, A.) 曾就这一文化现象作过精辟的描述, 称之为“流动的马赛克”。他认为教师习惯浸淫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奉行独立的成功观。教师群体就似一片马赛克, 远看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浑然一体, 但近看则是不同的小块个体组成, 独立, 各具特色, 互不涉及。现实工作中, 我们会看到教师们在不同的场合中互相谦让、彼此尊重, 还经常相互听课、交流经验, 但实际上收效甚微。“他们也并不因此而加大合作, 仍是貌合神离”。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铺开, 各学科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逼迫”着教师展开统整, 教师合作的意识逐步增强。如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科普文, 数学教学也注重探究、注重学习过程的展示等。这样的案例在科学教育中也不乏少数, 比如通过记录气象站内的各类数据绘制柱状图、经历种植饲养活动后撰写科学小论文、开展制作活动过程中的美工设计、利用计算机搜索科学学习的资料等。

通过软化学科边界、学科统整的方式提升了科学探究的品质, 具体操作这条策略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几对关系:

(1) 学科本位和共赢之间的关系。学科本位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观点,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 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所以, 在强调学科统整的过程中, 既要做到各科的共赢互惠, 又要顾及本位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2) 知识需求和储备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进行学科统整的过程中应清楚学生的知识储备 (前概念) 和新授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 才能有的放矢的展开学究。比如, 教学六下“显微镜”内容时, 其实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玩出了名堂》中早就对列文虎克及显微镜有了详尽的介绍, 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设计。

篇4:大班科学活动:长眼睛的皮肤

这项研究涉及到将3D组织植入活老鼠中,一旦该组织植入到生物体内,这种具有生物功能的组织就会和神经、肌肉以及其他器官系统连接。

这种具有生物功能的皮肤组织甚至能诱导毛囊和皮脂腺的发生,并且能为需要换肤治疗的病人提供新皮肤。研究者的工作标志着人造皮肤发展的新突破,就像之前试图创造一种缺乏皮脂分泌和汗腺分泌这些必须的正常功能的上皮组织一样。

“到目前为止,人造皮肤的发展已经被皮肤缺少一些重要器官这一事实所限制,这些器官例如毛囊和外分泌腺,它们在皮肤的自身调节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论文的第一作者、理化研究所器官再生实验室的科学家辻孝在一份声明中解释说。“利用这项新技术,我们已经成功培育出了具有正常组织功能的皮肤,”他补充道,“我们离实验室再造用来移植的实质器官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我们也相信这种方法培育的组织能被用来代替动物进行化学检测。”

辻孝和他的同事们先从老鼠牙龈中取得细胞,再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将这些细胞转化为iPS细胞。通过wnt10b信号通路刺激,将这些细胞转化成一种称为拟胚体的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免疫缺陷的老鼠为细胞提供环境,让其逐渐地变为其他类型的组织。

在组织分化后,研究者又把它们从老鼠体内去除,然后将它们移植到另一组年龄大的老鼠体内。在这组老鼠体内,它们发展成了皮肤组织或者是介于内外层皮肤之间的组织,这种组织负责排出脂类和毛干发生。

更重要的是,这些组织能够连接周围的神经和肌肉组织,使其行使正常的机体功能。而且,因为这些细胞经过信号分子Wnt10b的处理,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毛囊,这使具有生物功能的皮肤系统更加接近原生组织,研究者们说。

“3D体表器官系统具有生物功能的毛囊也显示出了正常的毛发发生和毛发周期,包括毛囊干细胞的重组和它们的位置,”作者在他们的论文上写道,“3D体表器官系统潜在的应用包括了体外检验系统、模型动物的替代以及生物功能器官的移植治疗。”(新浪科技)

篇5:大班科学:动物的眼睛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的眼睛的有趣和奇特。

2.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活动准备:Flash课件《动物的眼睛》 幼儿活动用书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一、看得远的眼睛

——我们有眼睛,动物也有,而且动物的眼睛有一些特别的本领。——课件出示“老鹰”图片,看看老鹰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不同。——播放老鹰捕猎的视频,得出结论:老鹰看得远,是为了捕猎。

二、不止一双的眼睛

——我们人只有一双眼睛,可有的动物不止一双。你们知道是哪些动物吗?(播放课件出示“蜻蜓”图片)

——引导幼儿观察蜻蜓的眼睛。(眼睛大)

——问: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蜻蜓有这么多眼睛?(播放课件:蜻蜓的捕猎的视频)

三、越黑越灵敏的眼睛

——如果在晚上、在黑暗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 ——有种动物的眼睛是越黑越灵敏,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小猫的眼睛。(播放课件)

——为什么小猫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的很清楚呢?(播放课件:小猫夜晚捕猎的视频)

——像猫这样的动物还有谁?(猫头鹰、壁虎等)

四、能变方向的眼睛

——看课件,出示变色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变色龙的眼睛,找出变色龙的眼睛和我们眼睛别的不同之处。

——看课件,播放变色龙捕猎的视频,讨论并说说变色龙眼睛的特别的地方(引导如果我们头不动,能看到后面的东西吗?要想看到后面的东西,有什么办法吗?)

——变色龙的眼睛是鼓出来的,可以自由地转来转去。

——为什么变色龙要有这样的眼睛呢?(躲避敌人,捕捉食物)——除了变色龙,还有谁的眼睛也会变方向呢?(变色龙、螃蟹等)

五、其他动物的眼睛

——打开书第19页,看一看还有哪些特别的眼睛。

反思:

本次活动内容含量较大,知识面很全,涉及到的动物种类很多,了解了黑夜中活动的眼睛、复眼、变方向的动物眼睛,孩子们兴趣虽高,但活动含量超出范围,幼儿掌握的比较吃力。

活动形式较单一,科学探索不够。主要通过看、说的形式开展,整个活动偏向于接受型。

篇6: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沙漏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幼儿园常能见到很多幼儿围着沙池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开心地用各种工具铲沙、运沙、筛沙……沙子带给幼儿无尽的快乐。怎样让沙“玩”出更高的价值,既有愉快体验,又能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呢? 我在思考之后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能主动探究,发现沙漏速度与漏口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

2.乐意参与探究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及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单孔沙漏16个(大孔、小孔各8个),多孔沙漏8个。

2.细沙、勺子、塑料瓶若干。

3. 幼儿人手一份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组装沙漏,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沙漏部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还有什么? 两个塑料瓶有什么不一样?

2. 教师组装沙漏

师:再看看,究竟是什么? (沙漏)

二、 自由装沙,探索多种方法

1. 探索多种方法装沙

师:这就是老师今天带给大家的礼物,每人都会有一个。可是,老师忘记在每个瓶里装沙了,请小朋友自己将沙子装进塑料瓶内。 (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瓶、一把勺子,尝试将沙装进塑料瓶的最佳方法)

2.说说装沙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将沙子装进瓶子里的?

三、观察比较,探索沙漏秘密

1. 幼儿组装沙漏

师: 请你们将带瓶盖的瓶子和装有细沙的瓶子组装在一起。

2. 玩沙漏

师:沙漏做好了,赶紧玩一玩,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3.比比谁最快

师:刚刚小朋友发现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我们来比比谁的沙漏流得最快。听到老师说“开始”,请小朋友将沙漏倒放,等所有的沙都流到地上的瓶子里,就请你快速站起来。

4.初步探索沙漏的秘密

师:为什么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 (有的沙漏中间的孔大,有的孔小;有的孔多,有的孔少;有的装的沙多,有的装的沙少。教师将幼儿发现的秘密一一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进一步探寻沙漏的奥秘

(1)漏口大小、多少一样,沙子多少不一样

师: 沙多的沙漏流得快, 还是沙少的沙漏流得快呢? (先请幼儿猜想,然后请一名幼儿现场示范)

师小结:原来,同样的漏口,沙少的沙漏结束得快。所以,在沙少的标记下方打“√”。

(2) 漏口大小、多少不一样,沙子等量

师:请小朋友将沙倒入盆中,现在我们在沙漏里装入一样多的沙,将沙装到红线处。

师:现在,沙一样多了。猜猜看大孔的沙漏和小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单孔的沙漏和多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

师: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现在两个小朋友一组来试一试、比一比,看看究竟哪个流得快,并在快的标记下面打“√”。

幼儿操作、记录探索结果。教师提醒幼儿手不碰到沙漏,两人同时开始,并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

师:谁来介绍一下,大孔的沙漏与小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多孔的沙漏和单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师小结:原来,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大孔的沙漏结束得快, 小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多孔的沙漏结束得快,单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四、了解沙漏的作用,比赛收材料

1. 了解沙漏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沙漏有什么用吗? (古时候人们没有时钟、手表,就借助沙漏来计时)

2. 体验一分钟沙漏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个一分钟的沙漏,一起来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

3. 说说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呢?

4. 借助沙漏比赛收材料。

篇7:风的秘密——大班科学活动设计

“风雨雷电”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但又有着无穷的奥秘。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风”,孩子在户外活动时会随着“风”翩翩起舞,“大风”来时他们会激动地相互追逐、躲避。“风”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风”的认识也仅仅是停留在直观的表面,并未深入了解,知之甚少。大班“风”的主题为幼儿探索“风”的秘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贴合了孩子的生活和经验,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目标预设】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探究风的形成、特性;感受风的大小;辨别风向并做简单的记录。

(2)了解风的利与弊,会辩证看待事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3)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1)事先了解一些风的常识。

(2)蒲公英的种子、吹风机、扇子、纸板、风车、书、羽毛、打气筒、塑料袋等材料。

(3)关于风的PPT。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蒲公英的种子,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蒲公英妈妈想把它的种子撒到各个角落,你有什么办法吗?

幼儿讨论交流,示范自己的方法。

总结:用“吹一吹”的方法最简单,让“风”把种子带到世界各个角落。

【解析】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紧紧围绕目标,让孩子通过观察、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用“吹一吹”这一方法,自然而然地引出“风”的主题。

2. 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探究风的形成、特性,感受风的大小

(1)幼儿第一次操作尝试:探究风的形成、特性。

师:除了用嘴巴“吹一吹”能产生风,你还能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

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讨论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相互尝试一下别人“造”风的方法,感受一下它们的不同。)

师:为什么摇一摇、挤一挤、压一压、转一转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

师总结风的形成和特征。

【解析】

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这一环节我投放了大量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亲自摇一摇、挤一挤、压一压、转一转,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探究风的形成及其特性。将简单的知识灌输变成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幼儿的兴趣浓厚,并能主动尝试别人不同的方法,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风的形成及其特性。

(2)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感受风的大小,发现风力。

师:刚刚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感受到了风宝宝,风宝宝想和我们小朋友们做一个游戏:听一听,辨一辨,变一变,让你手上的工具发出和风宝宝一样的声音。

幼儿听辨音效,感觉声音的不同变化,说一说风宝宝发生了什么变化?(声音大小不同)用手上的工具表现风宝宝的变化。(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使风变大了?用什么方法让风变小了?)

(3)教师播放音效,幼儿随音效变化风宝宝的声音。

【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学习首先要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此环节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避免了幼儿持续操作的乏味,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再一次调动起来,幼儿通过听、辨、变亲身感知,获得风大风小的感性经验,在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幼儿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3. 运用材料,探究、判断风向,制造不同方向的风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师:风不仅有大小,它还有方向!感觉一下,现在是哪个方向吹来的风?(引导幼儿尽可能用方位词东、南、西、北来表述)

师:风还会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呢?用你手上的工具尝试一下,并用你的符号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用提供的操作材料两两合作,制造不同方向的风。

【解析】

探索并记录风向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有效地提问:“现在是哪个方向吹来的风?”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把探究引向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风还会从哪个方向吹过来呢?”扩散了幼儿的思维,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记录的环节,教师给了幼儿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4. 我和风宝宝做游戏:比比谁的羽毛飞得高

师:今天我们和风宝宝做了好多有趣的游戏,小羽毛也想和风宝宝做个游戏,你能让你手中的小羽毛在风宝宝的帮助下,飞得又高又远吗?

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游戏。

【解析】

篇8:大班科学活动:大自然的语言

1.视听结合,获得动植物所传递的季节气候变化的信息。

2.能留意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喜欢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3.在交流与分享中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愿意向同伴学习。

活动准备

1.有关“电闪雷鸣、蚂蚁搬家、桃花盛开”的视频,“砸金蛋”课件。

2.自制绘本的材料:7张65cm×50cm的铅画纸(6张为背景:淡绿一春,深绿一夏,金色一秋,白色一冬,粉红一晴,淡蓝一雨,供孩子分类张贴景色画;1张为封面“大自然的语言”)。半张A4纸大小的彩色风景画,分别是:春的语言(桃花盛开,柳树发芽,蝌蚪欢游);夏的语言(荷花满塘,知了欢叫,彩虹高挂),秋的语言(稻穗金黄,桔子红了,树叶飘落);冬的语言(雪花飘飘,腊梅花开,青蛙冬眠),晴天的语言(云淡风轻,晚霞满天);雨天的语言(电闪雷鸣,蚂蚁搬家,蜻蜓低飞),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唤起经验

师:小朋友们好(嘴说),起立、坐下(做手势)。

提问:刚才,我用嘴说什么?用手“说”什么?

小结:我用手和嘴跟你们打招呼的话,就是“我的语言”。

过渡:世界上不仅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它说什么呢?

播放有关“电闪雷鸣、蚂蚁搬家、桃花盛开”的视频,引导幼儿边看边说,并模仿教师练习句式,比如“电闪雷鸣,这就是大自然在说:要下雨啦”。

小结: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让雷电、蚂蚁告诉我们:要下雨啦;托桃花告诉我们:春天到啦!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共制绘本,丰富经验

1.自主阅读风景画。

幼儿人手一张画,先自己读,再交换读或相互说说。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读对画、读准意、能表达、有句式”上的差异。

2.交流互学。

(1)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交流。选的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幼儿,是自主阅读中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

(2)提问:有没读懂的吗?

鼓励幼儿呈现问题。此处解决的策略是:先让孩子说说读懂什么、不懂什么,再让会的幼儿答题。教师要做的是从会的孩子身上提取他们观察、思考的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学到读懂的技巧。

(3)师幼共制绘本。

A.出示6张背景图(事先贴在两块磁性黑板上),先让幼儿看明白每张图的意思,再提出操作要求:把手中的风景画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B.幼儿分类贴画,然后逐类检查,集体纠错并总结。最后,加上封面“大自然的语言”,共同完成自制的绘本《大自然的语言》。

三、砸蛋游戏,追问经验

过渡:大自然的语言,真有趣。怎么读才能懂得更多呢?

1.打开课件,展示虚拟的“砸金蛋”场景:四个金蛋,单击其上部,会弹出用意不同的四道题:树木发芽图——这是什么季节?(会看细节)哪些图片说的是我们幼儿园的春天?(善于在身边寻找)先局部再全图呈现题:哪张是晴天?(必要时必须扩大看的范围)大树年轮图:大树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大自然的语言是很丰富的)

2.幼儿选号答题。答对,金花四溅;答错“啊哦”告知(点击金蛋下部即可)。

四、视听结合,提升经验

过渡语: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有用吗?

师:10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泰国普吉的海滩上玩耍,突然她发觉海面上起了很多的泡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她立马想到这就是地理老师讲过的海啸将要来临的情形,并且她记得,从海水起泡到海啸来袭,这中间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蒂莉告诉了妈妈,然后在几分钟内和几百个游客迅速离开沙滩。当他们跑到安全地带时,身后传来了巨大的海浪声。人们在激动和惊恐中争相拥抱和亲吻他们的救命恩人蒂莉。

上一篇:移动基站施工方案下一篇:9月1日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