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泉州府文庙

2024-06-22

导游词泉州府文庙(共5篇)

篇1:导游词泉州府文庙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此,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福建省两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之一。文庙内大成殿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这种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国家文物局罗哲文、单士元及黄景略等专家几次考察文庙之后认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为福建省少见。

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由“宣尼公”晋封到“文宣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孔庙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原有规模较大,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大成门捏前为横星门、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庙。

泮宫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楼上撰有榴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篇2:导游词泉州府文庙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盘龙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大成殿东为崇圣殿,名宦祠、明伦堂。庙内宋太守题诗的夫子泉井等诸多文物保存完好。这些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 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十余座。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灵星门邻涂门街地段,原为府文庙建筑群范畴,后辟为另用。为了完整保护文庙建筑群,,泉州市委、市政府作为重点工程,投资1.2亿元,拆迁菜市场及三个企、事业单位,建成文庙广场,既有效保护遗址,又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

篇3:导游词泉州府文庙

一、国际旅游大发展背景下的越南旅游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呈全新的态势飞速发展。2011年3月3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发布的《2011-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了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业却一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每年将达到4.2%,总额为9.2万亿美元,并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各国加大力度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成为各国旅游管理部门关心的问题。

越南于1987年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组织成员,并在2001年颁布了《文化遗产法》,近年来积极主动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配合,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并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进入越南旅游的游客呈上升趋势,据《越南经济时报》报道,2013年越南接待国际旅客约757万人次,同比增长10.6%,全年越南旅游业营业收入总额达195万亿越盾(约合92.8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但是数据表明,有80%至85%的外国游客来越南旅游后不愿意再次回访越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旅游设施配备、旅游服务水平提升和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为此,越南旅游总局表明,2011年至2020年越南共需要425亿美元用于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服务水平,力争把旅游业培育成专业性较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拥有高质量和浓郁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并且具有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越南河内文庙作为越南北部红河流域重要的文化遗产地,对推动整个区域的遗产文化旅游起到重要作用。河内文庙作为越北地区的核心景区,可以将其与升龙皇城、华闾古城遗址、东山文化遗迹、下龙湾景区整合开发,开展层次丰富的历史遗址文化旅游、考古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滨海文化旅游等旅游活动,打造越北红河流域旅游圈和跨境文化旅游区,带动越南文化旅游全面发展。

二、越南河内文庙的基本概况及旅游资源

(一)越南河内文庙的基本概况

河内文庙-国子监位于越南首都河内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54331平米,由越南李朝圣宗皇帝(1054—1072)下令于1070年在升龙城(即今越南河内—笔者注)南面修建,主体建筑建于一个长300米、北面宽75米、南面宽61米的范围内。河内文庙前后共五进庭院,分别是文湖、大中门、进士碑刻区、大成门和太学,代表中国文化中“水木火金土”五行,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德。文庙前是文湖,文湖中央的金洲岛上有“文湖亭”,文庙门东西庙墙下立有下马碑和碑亭。大中门两侧分别有侧门成德门和达才门,之后到达奎文阁。奎文阁为木质结构,四面窗框呈圆形,建在4根石柱上,与方形的石柱构成“天圆地方”的意境。进入第三进院,院子正中为天光井,两边分别立着82块进士题名碑,碑刻记载1442到1779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共1304名进士的姓名和籍贯。大成殿的前殿为祭拜堂,堂中设神位香案,上挂公元17世纪中国清朝皇帝康熙亲笔题写的“万世师表”金字匾额。大成殿的主殿为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塑像的正寝殿,两侧供奉四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的塑修,左右厢房供奉孔家72贤人以及越南各朝名儒的牌位。大成殿后原为太学,阮朝建都顺化后太学被废,于太学后部添建启圣祠。

(二)越南河内文庙的旅游资源

河内文庙作为越南国学体系的载体,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1962年,越南文化部将河内国子监文庙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址”。2010年4月7日,越南文庙国子监保存的82座进士石碑荣获教科文组织(UNESCO)确认为世界资料遗产。2012年,文庙国子监建筑艺术及历史遗迹区被越南政府批准为国家特等级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国共有34处)。根据河内文庙现存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大致可分为遗址文化旅游资源、精神文化旅游资源和审美文化旅游资源三大类别。此外,还可以结合河内文庙的进士碑刻和“首科礼”等仪式,开展科举教育文化旅游等活动。

三、越南河内文庙的导游服务现存问题

(一)欠缺完善的导游培训机制

相对于河内文庙每年150万人次的旅游客流量,文庙景区欠缺完善的导游培训机制,旅游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据越南国家旅游局统计,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还不到越南旅游从业总人数的50%,语言障碍束缚了旅游业的发展。据实地调查发现,文庙景区一共有7名专职导游员,其中有2名英语导游,1名法语导游,2名汉语导游,这些导游员不仅要负责接待国际游客,而且还兼职接待越南本国游客的讲解工作。河内文庙景区没有建立自身的导游培训机构,加之导游员的薪酬低等原因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河内文庙的导游服务工作长期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景区的导游服务受到制约和影响,间接阻碍了河内文庙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导游服务理念相对滞后

河内文庙的导游服务模式分为提前预订和现场购买两种形式,遇到旅游旺季,景区导游员往往供不应求,导游服务质量有所欠缺。与河内文庙作为越南北部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地位不匹配的是,景区的导游服务理念没有达到国际水平,多数导游还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工作,甚至出现由于工作失误错收游客服务费用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河内景区的导游服务形象。此外,游客进入景区没有导游员主动接洽和介绍景区内容,反倒是景区外的“野导”蠢蠢欲动,主动上前搭讪并介绍景点。最后,河内景区导游服务理念相对落后,提供导游服务过程中没有将景区的文化内涵、独特性与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结合起来,服务形式稍显呆板,未能通过导游工作体现河内文庙作为核心景区的地位和作用。

(三)多国语种能力的导游员配备严重不足

河内文庙现有的外语导游员涉及的语种有英语、法语和汉语,相对于河内文庙接待游客的多样性和跨国性特点,多国语种能力的导游员配备严重不足。国际游客对河内文庙的评价褒贬不一。加拿大游客Surrey说:河内文庙是个有趣的景点,但是需要配导游,或者至少配一些文献或导游书,否则游客们只能空看许多古老的亚洲工艺品。此外,河内文庙内对联诗词、碑刻铭文多用汉语体现,越南的导游反倒要请中国游客来翻译。外语导游员的严重缺乏限制了国际游客对景区信息的获取,阻碍了游客全面了解河内文庙的旅游文化内涵和价值。

(四)导游词内容设计更新速度较慢

导游按照游客进入景区的参观顺序对文庙进行介绍,讲解时间大约40分钟。导游词以文庙的历史背景、建筑格局和进士碑刻为主要内容,介绍重点放在了文庙的五进庭院上,主要对大中门、奎文阁、天光井、进士碑刻区、大成殿和大拜堂的建筑特点和布局进行介绍。导游词按照游客的游览顺序介绍文庙的基本概况,以铺陈讲解的方式介绍景区,介绍内容循规蹈矩、乏善可陈、毫无新意。导游词设计局限于景区的基本布局和历史构成上,对于文庙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涉及较少。文庙内许多古迹以汉语对联诗词形式展现,越南导游即使懂汉语也未必深晓其中含义,更谈不上对景点导游词的讲解和创新了。

(五)缺乏完备的景点导览系统

文庙内旅游以游客自主参观为主,景区内没有提供免费的资料宣传册。游客Third culture说:景区内的介绍资料非常少,如果需要游览资料需支付8000越南盾购买一本小册子。许多游客没有提前了解文庙的历史就进入参观,因此对文庙的历史文化价值了解不甚清楚。景区内也没有配备景区线路游览图,在重要遗址区前没有景点介绍牌,而且缺少国际通用语言的景点介绍词。西班牙游客Llucmajor说:这个庙对于了解越南遗产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里面提供的英文信息很少,不足以了解整个庙的情况。加上在奎文阁、进士碑刻区、大成殿等处没有图文标注资料,除了“禁止触摸”等警告性语言用英文外,对景点的英文介绍相当少,景区也没有配备国际通用的GPS定点语音讲解系统,国际游客只能对残存的文字表象资料进行揣度,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印象来判断景物的价值,从而严重影响游客了解文庙景区的文化内涵。

(六)未形成导游服务贸易体系

河内文庙的导游服务为景点内讲解服务模式,有些旅游团的导游员肩负起文庙旅游的讲解工作,两者分属于文庙景区管理委员会和各旅行社。从导游服务提供的形式上来看,只有在旅行社安排的导游员不能承担讲解服务的时候,才会考虑雇佣景区的导游讲解景点,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依赖关系。景区与各旅行社之间没有搭建完善的导游服务贸易关系,文庙景区的导游讲解服务不能体现专属性和必需性,对导游讲解服务的水平没有一致的标准,导游员来源的不同使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文庙景区的导游服务形象。

四、越南文庙导游服务的国际化创新

(一)构建完善的导游培训机制

河内文庙作为越南北部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景区,应构建符合自身要求的导游培训机制,以适应导游人员流动性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首先,要建立景区自身的导游培训机构和培训制度,树立现代化的导游培训理念和方法,在培训过程中运用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生理科学、领导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次,可根据培训内容,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活动式培训,充分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自我指导学习、行动学习、拓展训练等多种新颖的培训方式。另外,在培训教师的配备上,可以与国际旅游服务机构合作,邀请国际专业导游服务机构的培训教师莅临文庙,对导游员进行服务理念、服务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展开规范化培训。最后,在导游培训方式上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参与培训的导游人员进行评估,形成内部竞争机制,鼓励导游员力争上游、提升服务质量,力求打造一支服务水平高、讲解技能强、敬业爱国的优秀导游队伍,以满足旅游发展对导游服务的迫切需求。

(二)树立国际导游服务理念

国际导游服务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目标,以对客服务国际化为标准,目的是为游客提供体贴周到的无障碍导游服务。面对旅游业日新月异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文庙景区应当塑造自身的国际导游服务理念,以游客为中心,结合文庙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和导游服务软实力,努力为游客提供优质到位的国际导游服务。另外,文庙作为游客了解越南国学文化的窗口,导游员的服务态度和言谈举止对越南旅游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导游员也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服务理念,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内涵,以国际标准化导游服务来衡量自己,结合文庙景区特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形成文庙景区标志性的导游服务形象。国际导游服务理念应贯穿在对客提供服务工作的整个旅游过程中,体现景区导游员的思想品质和服务水平,反映导游人员对旅游服务工作的理性认识。

(三)配备掌握国际语种能力的导游人员

导游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游客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其中讲解服务是导游员工作的重点。文庙作为国家特等级文化遗产保护景区,来访的各国政要和国际游客数量众多,是否熟悉掌握外国语并通晓儒学知识,成为能否为游客提供基本讲解服务的关键。文庙是越南国学体系的载体,蕴含了越南对儒学教育的认同,是外国游客了解越南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作为景区内的导游员应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同时对儒学科举文化比较熟悉,才能对河内文庙的文化内涵进行介绍和宣传,真正使河内文庙成为外国游客了解越南文化的基地。景区应对导游员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制定针对导游服务能力的奖惩制度,提高导游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解服务水平。通过景点导游员切合实际的讲解和引导,真正凸显河内文庙在国际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四)创作符合文庙国际旅游景区特色的导游词

文庙景区内的宣传资料相当有限,且导游词乏善可陈,这成为国际游客了解文庙历史文化价值的障碍。首先,在文庙的导游词创作内容方面,应与国际游览方式接轨,结合景区自身特点,深挖景区内旅游资源的特色,突出文庙在儒学文化、建筑风格、历史遗址、碑刻艺术等各方面的特点和内涵,创作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导游词。根据来访游客兴趣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游词进行介绍,例如可以重点介绍文庙建筑风格艺术,或者可以从文庙的历史建构上下文章,又或是着重在文庙的教育人文功能方面,还可以介绍文庙蕴含的儒学精髓及对现代传统文化的影响等等各方面。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导游词,对河内文庙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介绍,满足国际游客希望加深对河内文庙了解的目的。其次,在导游词创作风格方面,应基于文庙的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尽量做到内容丰富而不枯燥,生动而不随意,趣味而有含义,让文庙的导游词既有知识性又能激发人的求知欲,表达方式符合国际导游词的标准。

(五)打造国际语境下的景区导览系统

根据文庙景区内没有导览图和宣传资料不足的现状,为景区配备满足国际游客需求的景区导览系统。第一,在文庙景区中设置合理的指示路牌和导览图。通过游览手册和路牌的指引,游客进入景区后可以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参观,能够知晓哪些遗址是重点景观,并且通过资料介绍能加深对景物历史文化的了解,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第二,配备制作精美的景区导览资料。景区资料或宣传册应根据到访游客的语种类别进行划分,尽量配备多国语种的版本,根据到访游客的语言情况免费发放,以便国际游客加深对文庙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三,画册的设计和图片的选择要符合国际惯例。文庙景区的资料手册需具有自身特点及代表性,设计的版本既要体现越南特色又要符合国际标准,便于游客携带和翻阅。第四,景区内设置游览线路电脑显示系统。例如选用LED电子屏幕实时更新信息,材质和装潢要符合景区的文化氛围,尽量为游客提供舒适无障碍的游览环境,体现景区的国际化特色。

(六)导游服务贸易体系的搭建

针对文庙景区导游员与旅行社未搭建导游服务协议的现状,景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景区与各大旅行社签署导游服务协议,由景区导游员向旅游团游客提供景点讲解服务。其次,到景区游览的散客需经过景区管理委员会派遣导游员。以此可以保证导游讲解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导游讲解内容不同,讲解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从而体现河内文庙的导游服务形象。另外,景区可以以自身培养的导游队伍为资源,与各大景区和旅行社签署合作协议,将导游服务打包外销,向外拓展提供导游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导游服务的区域不再局限于河内文庙,通过与境外旅行社签订导游服务协议,围绕河内市主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提供讲解服务,以优质的导游服务质量为外国游客提供全程服务。

五、结语

篇4:泉州府孔庙导游词

泉州,这片刺桐花扎根了千年的土地,时光流逝、生命轮回,正因这片土地一直给予她母亲般的温暖,让她对这座城市的爱,早深植于她的骨髓。泉州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有过繁华,有过萧条,犹如广袤的平原上那株随风飘零的蒲公英,摇摆不定;又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起起伏伏。那些过去与现在的记忆,在年迈的老者脑海里渐渐模糊,在尘封的档案里也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文字,但我知道,那些记忆之于刺桐,却是生命力流动的血液,跳动的脉搏,是铭刻在她年轮里永恒的烙印。无论花开花谢,刺桐只求时刻注视这座她深爱的城市,在她的年轮里记录下这座城市一点点的变化,见证她一步步的复兴!

过去的泉州只有斑驳陆离的街道,摇摇欲坠的危楼旧屋……还有一条穿行城内,垃圾肆虐,臭气熏天的内沟河。在我的记忆里,最难忘却的就是那条曲折蜿蜒地穿行的内沟河,那是泉州城的防洪排涝系统,但从它建成至今就因水道狭窄,年久失修,淤泥堆积,每逢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加上海潮顶托,就会形成内涝。那些沉积在沟底的污泥就会随水流蔓延到岸边,如果不小心沾到污水,不及时清洗将会引发皮肤过敏。在这时,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出入都要“惊险万分”的在砖头临时搭起的“独木桥”上摇晃一番。尤其是在酷暑时节,那小小的水沟中飘着大片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恶臭,还会“招揽”成群的苍蝇、蚊子。这样的环境对于那些住在水沟周边的人们来说宛如地狱,令他们苦不堪言!我也曾自那条内沟河边走过,那种刺鼻的臭气,甚至让她感到头晕目眩!而这些对于生在河边的刺桐而言,犹如生在地狱!她是一棵树,她需要充足的水源,当别的花草树木在优美的环境中恣意繁衍时,她却只能在恶臭的水沟边残喘。

每当夏日来临,这里的蚊虫就日益增多,它们在水中繁衍下一代,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那些被丢弃到水里和岸边的垃圾在高温之下腐烂,发臭,引来许多苍蝇蚊虫,而这里也成为它们“生育”下一代天然“产房”。每遇炎热的天气,内沟河水量少,沟底的垃圾混合着淤泥直接暴晒在太阳下,内沟河都会臭上一阵。当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当刺鼻的臭气随着微风扑面而来时,每个途经此地的人都会掩鼻叹息,匆匆而过。曾经有几名厦门来的游客想要参观泉州的木偶艺术博物馆,但却被流经该街的内沟河的恶臭味逼得不愿再前行一步。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实啊!一条臭水沟竟让那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难以光芒四射,竟让那些追寻历史文明的脚步不敢前进!纵使刺桐花开得再娇艳,比起那些弥漫空中的臭气,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沟边生长,她那“华丽的舞台”也不可避免的被“灰暗的布幕”所遮挡。

为了彻底解决市区内涝,还市民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整治市区内沟河的工作上都下了大工夫。十年前市政府决定整治多条沟渠,这之中也包括这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内沟河。在那段时期,干部群众齐心同力,即使是在烈日当头,臭气冲天,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所有人都一心一意为改变内沟河的面貌,改善生活环境而努力。在那一百天的艰苦“战斗”中,堆积已久的垃圾被“驱逐出境”,成千上万的蚊虫被杀虫剂和消毒水“绞杀”,沉积多年的污泥被卡车“送走”。人们开始重筑沟壁,修葺栏杆,种植花草树木,一扫内沟河多年不变的肮脏景象,还它一个整洁干净的新面貌。内沟河自从上世纪90年代进行整治以后,就成为市区的一个重要景观。整治后的内沟河一改旧容换新颜,古城内外,长渠如练碧波荡漾,绿树繁花掩映两侧楼宇,经过疏浚的清新河道、水系展现在市民面前,再现了泉州市区“清泉随地涌、处处有花蹊”的历史风貌,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生活环境。现在刺桐花也不用在臭气污水中艰难度日,清清的水流自她身边流过,蝴蝶、鸟儿在刺桐树上栖息休憩,人们在她的繁枝茂叶下乘凉聊天,杨柳同她一起随风摇曳……一条小小的沟渠代表了泉州人生活环境六十年来的巨变,曾经的断壁残垣被高楼大厦取代,今天的泉州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悠然自在的享受生活乐趣,品味人生真谛……

六十个春秋流逝,这片南国沃土的变化不仅仅在此……

这是一条长达2500米的街道,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那时泉州成为武荣州的州治,并建设了州治的府衙、六曹都堂暑和参军厅等行政建筑。府衙前的南大街,就是现中山路的一部分,被设为市,并严格管理。随着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泉州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中心之一,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那时的中山路“可容十四匹马齐驱”。但是在历史终归是历史,繁盛的街市也会有萧条败落。到了明、清,朝廷闭关自守,海外贸易萎缩,泉州渐渐失去其“东方第一大港”的地位,中山路逐渐退化,到清末时,街道宽度被减小到一丈多宽,不免有几分惋惜。

也许,就像历史的轮回那样,清政府在衰退后被推翻,新的革命力量的诞生,给中山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民国初年,泉州中山路由南洋华侨投资改造成为骑楼街道,建筑形式明显受到南洋的影响。这种骑楼建筑是别具一格的,风雨天挡风避雨,炎夏酷暑遮阳纳凉,骑楼下的顾客们这家进、那家出,有如闲庭信步,十分方便自在。在经历了战争和“”的洗礼之后,中山路得以保存了下来,住在这里的老泉州人,把被战争破坏的房子或渐渐老去的房子,进行翻新,虽然加入不少现代味,但还是保留了骑楼式的味道。早时的临街店铺,门面是一块一块的木板,显得古朴简陋;后来变成了玻璃门,廊柱也涂红漆绿;再后来又变成了金属门窗、柜台,一到晚间霓红灯闪闪烁烁异彩纷呈,恍若性感歌星的媚眼吸引过往的顾客与行人……

在我幼小记忆里的那条狭窄、颓败的中山路早已消失了。“传统并时尚着”用这个词来形容现在的中山路所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在这条街上,你可以遇见各个历史阶段的东西,比如穿木屐的老人,手工食品商店,南洋风格的建筑,百货商店……放眼那些铺子,华丽的装潢和那耀眼的射灯,总在第一时间抢夺了你的眼球,再扬起那动感十足的音乐,踩踏着节拍,让人有着一股想要进门逛逛的冲动。不过在这一片时尚华丽中,总有些一颇为个性的小店,你能淘到泊来的外国货,或者民族风情十足的小装饰品。最重要的是在中山路上能边走边逛边吃,走在这独一无二的排式骑楼,品尝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吃挺多的,以前没几间,后来越来越多了,走累了,就找间小店进去歇一歇脚,喝点饮料,吃点东西,怎不是一种乐趣呢?春夏交替的时候,有淹渍的酸桃,秋风吹起,便有担担子的板栗子。美丽的刺桐就在这样繁华的街市盛放,低垂的枝头挂满了火红的花朵,静静的看着人群从树下经过,用她繁茂的枝叶为来往的人们遮阴挡阳。这一切是同刚解放时的泉州有着天壤之别的,那些颓败萧瑟不再,有的是霓虹闪烁,异彩纷呈,置身其中,这能仿佛让我看见了千年以前“东方第一大港”的蓬勃活力…

篇5:府文庙

目录府文庙概况历史沿革主体建筑古建筑群收缩展开府文庙概况

泉州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规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厚,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为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 府文庙位于市区繁华的商业区中心地段,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内。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七年(982)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大观三年(1109)迁回,南宋绍兴七年(1137)重建。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设在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十二哲画像。主要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其中六件青铜豆铸有“乾隆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和铸有“同治六年五月铸,州同御即造,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及“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的铭文编钟。是研究泉州文庙与台湾文庙的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 “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西庑,陈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这些人物从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海外交通、国家统一等领域为社会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展品使用现代彩色腊像工艺制作,配以精制各时代服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设在文庙东庑,陈列自晋代中原士人徙泉后,带来中原文化,家塾兴起,宋代泉州除府学外,各县均建有县学,书院林立,如雨后春笋,时有“十室之间,必有书舍”,称誉为“海滨邹鲁”。该馆陈列展出图文并茂,以大量翔实照片反映教育历史的遗迹和遗存,还有碑刻、课本、科举试卷、牌匾、楹联等实物资料,展现当时社会教育的缩影。

历史沿革

唐开元末年,泉州孔庙名为鲁司寇庙,址在府衙城右。 五代,改为宣圣庙,址同上。 宋太平兴国初(976-984)迁建泉州崇阳门外之东南,即今址。 大中祥符二年(1009)迁建于育材坊,去旧学西北。 大观三年(1109)复迁建于原址崇阳门外。 绍兴七年(1137)就原址重建左学右庙,增旧基高二尺余,中为先师殿(大成殿),殿前东西庑。殿左为明伦堂,明伦堂后为议道堂,前为东西十二齐。殿堂南面筑有方池、学池。前为藏书阁、廨宇、庖廪悉备。又化赎庚门旧址门西向,门内凿河浚池以通巽流,筑石桥以纳潮汐。 嘉泰元年(1201)再建棂星门,辟武齐。 嘉泰四年(1204)增置官书三千五百余本。 咸淳(1265--1274)中,殿毁,又重建。 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明伦堂。 大德十年(1306)整治学校,修大晟乐。 至治元年(1321)塑两庑从祀像,筑杏坛于棂星门前。 至正初(1341―1349)造大晟,铸礼器。 九年(1493)大风发屋,稍作修葺。 嘉靖三年(1524)扩广泮池,浚堙塞以通潮汐,易濠南居民,辟路通通淮大街。 万历三十七年(1609)地震,殿堂两庑圮又重修。 万历四十年(1612)改泮池为园如右官之制。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大修大成门,内外及两庑前柱皆易以石,作金声、玉振二门石匾,移建崇圣祠于礼殿东北。 康熙二十七年,雍正五年,乾隆三年共颁发“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匾,后又有嘉庆帝“圣集大成”,道光帝“圣协时中”,咸丰“德齐帱载”,同治“圣神天纵”,光绪“斯文在兹”等。

主体建筑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盘龙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大成殿东为崇圣殿,名宦祠、明伦堂。庙内宋太守题诗的夫子泉井等诸多文物保存完好。这些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十余座。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灵星门邻涂门街地段,原为府文庙建筑群范畴,后辟为另用。为了完整保护文庙建筑群,2000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重点工程,投资1.2亿元,拆迁菜市场及三个企、事业单位,建成文庙广场,既有效保护遗址,又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

古建筑群

泮宫

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 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泮官楼上撰有榴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戟门与露庭

孔庙外面露庭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 露庭宽66米,深60米,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棂星门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在露庭南面。 棂星为天镇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意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 原棂星门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木结构。雕龙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茎的绿色圆筒,称为六经筒。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间暗藏六经于芭蕉茎内,得以流传。

大成门和金声、玉振门

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现存系清末建筑。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深,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连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大成门的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大成门与金声、玉振两门,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是盛赞孔子“德开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孔庙中心大成殿相呼应。

泮池和月台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一座石桥(名曰泮桥),桥长约26.6米,九跨,面宽3.6米,由16根石柱桥七墩承重石梁,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桥上两旁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外行第7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两边原有两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大成殿及两庑

上一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简报下一篇:员工入职转正申请书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