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辅助检查

2024-05-30

心血管病辅助检查(共6篇)

篇1:心血管病辅助检查

心血管病检查手段大盘点

带老人去医院做各种检查的经历想必大家都有过,面对名目繁多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检查,往往会让我们无所适从。这些检查项目究竟有什么作用,对诊断心血管疾病又有哪些帮助呢?在听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新春主任的访谈节目,我终于明白了,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常规心电图

心电图的检查主要是用来检查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情况。心脏的收缩是在心电的触发活动下发生的,所以我们说心电的触发活动是保证心脏有规律收缩的一个基本条件,心电图就可以检查心电的活动是否有异常。但是,心电图描记时间只是短短几分钟,因此即使心电图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主要是从形态学的结构来看心脏的大小、心脏室壁的厚薄,再有就是心脏运动时情况,再加上心脏瓣膜的关闭状况、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等等这些情况。并且能比较准确的提供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定量数据。超声心动图几乎成为每一个心脏病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状动脉造影导管选择性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解剖走向及病变,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法。杨主任指出治疗冠心病,除了基础治疗,最好配合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五福心脑清软胶囊,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其中的冰片具有芳香开窍的功效,还能缓解心血管患者胸闷胸痛等症状。

寒冷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要了解这些检查项目,更要注重平时的预防。杨主任说,寒冷的季节老人不要“秋冻”,一定要注意保暖,也不用在寒冷的早上晨练,要锻炼可以在暖和的上午或午后。

篇2:心血管病辅助检查

心血管系统检查包括二个方面:

A.心脏 B.血管

A.心脏

A-1.受检者仰卧

受检者取仰卧位,头部和躯干抬高15~30度。视诊

1.观察一般状况:观察体位、呼吸、皮肤、面容、眼、口、胸廓外形、四肢和指甲,作一般检查,2.观察心前区:斜照光或取切线方向观察,取切线方向观察有助于发现搏动最强处。

注意心前区有无隆起,异常搏动的特征和部位。例如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如搏动较弱则呼气时易见。其他部位有无搏动,如有应注意位置、范围、强度。

触诊:(观察有无异常搏动、震颤、心尖搏动、心包摩擦感)

3.用二步法(手掌、手指)触诊心尖搏动:手掌易发现震颤,手指易触及和分析搏动情况。先用手掌或几个手指指腹触诊心尖搏动,然后用二个手指探出其范围。正常人心尖搏动的最强点,位于左第4或第5肋间,一般不超过一个肋间持续不到半个收缩期,不越过正中线至胸廓外侧的一半。左室肥大时,可呈抬举性搏动,并向左下移位。如平卧位未触及心尖搏动,请受检者左侧卧位再触诊。4.触诊心前区(包括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三尖瓣区):检查有无搏动、震颤

5.如疑有心包摩擦感,请受检者取坐位再触诊,并嘱病人屏住呼吸时再触诊

6.触诊上腹部,注意有无搏动:将手指置于剑突下,常可触及因右室容量或压力负荷增加所至的冲动,吸气时明显,另外也可触及正常人的腹主动脉搏动。为鉴别两者,可手掌置于腹上部,手指从胸廓下压向后上方,如搏动向前冲击手指掌面,则为主动脉搏动。如搏动向下冲击手指末端,则为右心室搏动。

触诊震颤,通常以掌指关节近侧的灵敏区为好。

若触诊发现异常,为确定其出现的时期和心动周期的关系,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同时用听诊器听诊心尖区。因听诊心尖区时,有时可观察到左室收缩时听诊器胸件的冲动,得知其与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间的关系。对于看到或触到的胸部任何部位搏动,也可同时听诊心尖区以确定其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2)观察触诊胸壁的同时用左手示指和中指触诊颈动脉搏动,因颈动脉搏动出现在收缩期。

震颤的临床意义:震颤常伴响亮、粗糙或隆隆样杂音,例如出现在主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和二尖瓣狭窄时的杂音。为确定震颤出现的时期与心动周期的关系,也可用上述两种方法。震颤常提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

叩诊

7.叩诊相对浊音界: 叩诊心脏时,通常从左胸心尖搏动所在肋间向内叩至相对浊音处,正常位于第5或4肋间锁骨中线上或稍内。直接和间接叩诊法有时可用以估计心脏大小,当心脏相对浊音区的左界超过锁骨中线时,可能有心脏增大,相反,心浊音区缩小或消失是肺气肿的体征。当心尖搏动扪不清时,叩诊可显示心脏位置。如大量心包积液时,无法触及心尖搏动,叩诊成为判别心浊音界的唯一方法,而且往往明显增大,应在左胸依次叩出第3、4、5甚至6肋间清音变浊音的边界,再从肝浊音界上一肋间依次向上叩出右界,并需注意坐、卧位时浊音界的变化。8.记录相对浊音界 听诊

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

钟型和膜型两种胸(体)件的应用不同,膜型可滤去低调声音,更宜听取高调声音,如第二心音和高调杂音。使用钟型胸件时,皮肤尤为膈膜,听取的频率随压力大小而变动,如想听低调声音和杂音应尽可能轻的扣在胸壁上。

通常依次听诊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二尖瓣区和三尖瓣区。或者因二尖瓣病变多见,依次听诊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和三尖瓣区。

用膜型胸件听诊:(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9.听诊心尖区(心尖搏动最强处):紧贴胸壁至少1分钟,注意心率和心律。正常成人心率为60-100次/min,与心尖搏动和桡动脉脉搏一致,节律是规则的,也可随呼吸略有不齐。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称为窦性心律不齐。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心率超过100次/分,称为心动过速。许多心律失常,可通过床旁仔细听诊及同时触诊桡动脉脉率和脉律而发现,注意听诊有关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的特点。如疑有心房颤动,宜同时触诊桡动脉,注意有无脉搏短绌 10.听诊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11.听诊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12.听诊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

13.听诊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胸骨体下端两旁)

鉴别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极为重要,由此可区分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并应分别听取S1和S2。

在肺动脉瓣区用膜型胸件听诊时,S1比S2音调低、声音弱、时间长;S1和S2的间隔比S2和下一心动周期S1的间隔短。

在S1和或S2有异常改变时,区别较困难,不妨试用以下三种方法: 1)心尖搏动触诊法:心尖搏动发生在收缩期,与心尖搏动同步的是S1。(由于机械搏动传导需要时间,故S1刚好在颈动脉或心尖搏动前一点,几乎是同时出现。)2)颈动脉搏动触诊法:同时触诊颈动脉,颈动脉搏动发生在收缩期,与搏动同步的是S1;

3)寸移法:先在肺动脉瓣区找准S2,此处S2总是响亮的,然后按心跳节律记住S2音调和节律,同时将胸件一寸一寸地移向心尖区。

听诊心音强度、性质的改变和有无分裂。S1增强常见于高热、心动过速和甲状腺功能亢进。S2增强常见于主、肺动脉高压。心音分裂可能提示心脏有病变,但也可发生在健康人。S2分裂:由于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形成S2轻度分裂成二个音,常在吸气时听诊肺动脉瓣区明显。S1分裂:听诊心尖区,若二尖瓣关闭与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引起S1分裂。

如发现有额外音,应注意其出现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以及它的强度和音调。奔马律:当S3增强时,与原有的S1、S2共同组成的三韵律,犹如马奔驰时的蹄声;常伴有心动过速。

二尖瓣开放拍击音:二尖瓣狭窄时,紧跟在S2后出现一个单调较高,短促清脆的附加音,在二尖瓣区稍右(稍内)最易听到。它出现在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相之前。

若发现心脏杂音,应仔细听诊。注意每个瓣膜区杂音出现的时期,区别在收缩期还是舒张期,每个瓣膜区应用膜型和钟型两种胸件听取。

杂音持续时间比心音长,来自心脏或大血管,产生机理包括瓣膜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血流加速、异常分流、血管腔扩大、心腔内漂浮物,如瓣膜或腱索断裂等。听诊杂音要点:出现时期,最响部位,持续时间 性质、传导方向、强度、音调。时期:收缩期、舒张期、连续性。

部位:指杂音最响部位。以解剖标记术语准确定位:心尖区,胸骨左缘、第几肋间隙以及离前正中线、锁骨中线、或腋前、腋中、腋后线之一的距离。时限:按持续时间的长短分。

性质:吹风样、隆隆样或雷鸣样、叹气样、乐音样。

传导方向:判断杂音分布和传导方向。例如:主动脉瓣区杂音可向上传至颈部或沿胸骨左缘向下传至心尖部。二尖瓣区杂音可传至腋下。

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强度一般可分为六级。Ⅰ级

杂音很弱,须仔细听诊才能听到。Ⅱ级

杂音较轻,但放好胸件后较易听到。Ⅲ级

中等强度,但不伴震颤。Ⅳ级

响亮,可伴有震颤。

Ⅴ级

非常响亮,胸件部分接触触壁即可听到,均伴有震颤。

Ⅵ级

极响,即使胸件稍离开胸壁一点距离,亦能听到,并伴有震颤。音调:分高、中、低调。

14.用钟型胸件听诊:(内容与顺序同膜型胸件听诊)A-2.受检者左侧卧

15.触诊心尖区:左侧卧位常使心尖搏动靠近胸壁而易触及,但又使心尖搏动左移2~3厘米,虽有肋于心脏听诊或观察心尖搏动范围,但在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和时限时应以仰卧位为准。16.听诊心尖区

1)第三心音(S3):S3在S2后,与S2类似但较弱,音调较低,难以听到。在二尖瓣区较易听到,必要时让受检者左侧卧位,用钟型胸件轻轻放在心尖区,仔细听诊。S3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听到,但不一定表示有心脏病。2)二尖瓣狭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左侧卧位时易听到或更响。

A-3.受检者坐位

17.触诊心前区,包括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三尖瓣区

检查有无震颤和心包摩擦感。后者是一种来回摩擦的感觉,常于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能触及,尤其病人取坐位和前倾位时更易触及。常由纤维素性心包炎引起。

18.听诊各瓣膜区(与卧位时相同),通常用膜型胸件,疑有心房粘液瘤时,可用钟型胸件 1)如怀疑主动脉瓣杂音,尤其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让受检者取坐位上身稍前倾,深呼气末屏住呼吸,用膜型胸件紧贴胸壁,听诊主动脉瓣区并沿胸骨左缘向下听至心尖区。检查应间断暂停让受检者呼吸。坐位或站立位时,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杂音会更响。2)心包摩擦音

它是一种不受呼吸影响,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能听到的、由心包壁层和脏层摩擦发生的声音;让受检者取坐位上身前倾,检查者将膜型胸件用力紧压在胸壁上则更响。3)如怀疑有心房粘液瘤而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又不很清楚,可用钟型胸件轻放于心尖区,令受检者坐起,杂音可能会变响而易于听到。

B.血管 B-1.上肢

19.测量右上肢血压(如发现高血压,加测左上肢,如怀疑血管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加测双下肢血压)

正常成人血压变动范围较大,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收缩压≤18.6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约4.0~5.3kPa。三分之一的脉压加舒张压为平均动脉压。初诊高血压至少应测双上肢血压后才能确定,健康人两上肢血压之差可达1.3kPa(10mmHg)。当怀疑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狭窄、多发性大动脉炎、夹层动脉瘤,应测下肢血压。让被检查取卧位,气袖束于小腿(气袖下缘位于内踝上3~4cm)或腘窝上部约3~4cm处,用手扪足背或胫后动脉,当脉搏搏动初现时约为收缩压,下肢收缩压比上肢稍高或相等。一般不测下肢舒张压。

高血压常见于原发性高血压、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或髓质肿瘤等。低血压(血压低于12.0/8.0kPa、90/60mmHg)常见于休克、恶病质、长期卧床不起、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速退症等。

20.检查双手及指甲,注意有无紫绀、杵状指;当脉压增大时应检查有无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受检者指甲床末端,或以清洁玻片轻压其口唇粘膜,如见到红、白交替的节律性改变,称为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其它脉压增大的疾病。

21.触诊桡动脉脉搏(至少30秒钟),注意脉率和脉律 22.检查桡动脉脉搏的对称性

23.当脉压增大时,检查有无水冲脉:其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将受检者手臂抬高过头则更明显。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其他脉压差增大的疾病;疑有心包积液时,检查有无奇脉:奇脉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多数见于心包腔压力增高的心包积液,少数见于缩窄性心包炎,在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奇脉虽然可用触诊发现,但以血压计听诊血压变化更可靠,当气袖压力逐渐下降时,呼气相出现的第一音是收缩压高水平,继续下降时,呼气和吸气相均能听到为收缩压低水平,如两者相差10毫米汞柱以上则为异常。哮喘和肺气肿等肺阻塞性疾病是奇脉常见的非心源性原因。

B-2.颈部

24.观察并测量颈静脉压

病人取坐位或头部和躯干抬高30-45度的半卧位,颈外静脉充盈最高点超过锁骨可能有静脉压增高,5厘米加颈内静脉搏动最高点和胸骨角的垂直距离即为该病人的中心静脉压。正常人半卧位时,最高点不超过胸骨角上3厘米,因大多数情况下,不论病人取坐位或卧位,胸骨角约位于右心房上5-7厘米,故静脉压约5~10cm水柱。颈静脉压升高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和因机械梗阻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25.检查肝颈静脉回流征:

检查时,受检者应平静呼吸,取半卧位,所取体位应使颈静脉怒张水平位于颈的下半段。检查者用手掌按压受检者右上腹部约30-60秒。(如右上腹壁局部有压痛,也可在腹部其它部位施加压力)如有颈静脉明显扩张,或颈静脉搏动的水平升高1厘米以上,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说明从肝脏回流至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血量增加,但因右心房郁血或右心室舒张受限,不能完全接受回流的血量,而致颈静充盈更明显。这为早期右心功能不全、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的一个重要体征。正常人颈静脉怒张不明显或升高不到1厘米。26.检查双侧颈动脉

检查者用食指和中指指腹,在受检者胸锁乳突肌内侧轻轻触摸颈动脉,不可两侧同时触摸,以免引起昏厥。27.听诊双侧颈部,注意有无杂音:

一般用膜型胸件分别置于左、右颈动脉和颈根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B-3.腹部

28.听诊腹主动脉(腹部中线处):用膜型胸件紧压于脐上5厘米中线处听诊有无杂音。29.听诊双侧肾动脉(右、左上腹部):用膜型胸件紧压于脐上5厘米、距正中线约3-5厘米的左、右两侧,(或于腰背部)听诊有无来自肾动脉的杂音。

B-4.下肢

30.触诊双侧股动脉:检查者可在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处触诊股动脉,并注意双侧对比。

31.听诊双侧股动脉,注意有无枪击音和Duroziez征

一般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时,有必要听诊股动脉(如疑有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髂总动脉或腹主动脉),可用膜型胸件稳固地置于股动脉上听杂音。如有杂音,则可能有引起腹主、髂、股动脉阻塞的疾病。

当疑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注意有无“嗒嗒”枪击音和Douroziez征,将听诊器钟形胸件的远侧边缘加压于股动脉上(造成人工狭窄),听诊有无收缩与舒张期均有的来去性双重杂音,称之为Douroziez征,这与脉压增大有关。通常严重贫血时,可有收缩期杂音,但仅限于钟型胸件近侧边缘加压于股动脉上时。

32.触诊双侧足背动脉:足背动脉经过踝关节前方行走于第1、2跖骨之间,在跖骨基底部易于扪及其搏动,并注意双侧对比。

篇3:心血管病辅助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1000例。纳入标准:均为新入院患者;临床病史完整;不具备冠心病预防干预史;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慢性功能疾病患者[1、2];严重心、肝、肾损害;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常规经股动脉入路, 左冠状动脉投影4个体位, 右冠状动脉投影2个体位。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评分参照Gensini评分法实施[3、4], 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直径≥50.0%标准作为病变支数纳入条件, 统计造影显示病变支数。冠心病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病变累及主要冠状动脉肢≥50.0%。

危险因素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性别:男/女; (2) 高血压:收缩压≥140.0mm Hg/舒张压≥90.0mm Hg; (3)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 (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mmol/L[5]; (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 (6) 高尿酸:尿酸≥380.0μmol/L[6、7]。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相关性采用Logistic软件进行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造影病变

100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中, 检出冠心病患者806例, 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评分均值为 (29.5±31.8) 分, 划分为6组。0分患者205例, 0~10分患者160例, 10~20分患者162例, 20~30分患者158例, 30~40分患者159例, ≥40分156例。

2.2 危险因素

100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中, 男778例, 女22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663例, 合并糖尿病患者162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患者635例,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患者562例, 高尿酸患者231例。

按照造影显示病变支数划分为4组:病变支数为0支196例, 1支342例, 2支269例, 3支195例。

2.3 单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

伴随男性人数比例的提高, 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高尿酸危险因素呈现出正比例增长趋势 (表1、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多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是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冠心病的最显著因素 (OR=2.853, P=0.001) 。见表3。

3 讨论

本组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组下, 不同组间患者对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指标是导致患冠心病可能提升的重要因素[8]。相关资料同时证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恢复、转归, 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的控制最为关键[9]。加速冠心病患者胆固醇, 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的控制, 可提高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

同时, 糖尿病、高血压均属于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0]。本组分析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证实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对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的形成、发展有极大的激化作用。相关研究数据提示, 病变严重程度不同的各组间比较,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因子会导致冠心病的患病危险明显增加。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实施药物消退斑块试验研究以及多中心抗粥样硬化的方式发现,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逐步恢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恢复程度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且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 不存在最安全的最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只要能使胆固醇水平降低, 就有可能使患者获益。不但如此, 结合相关调查数据可知, 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的情况下, 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减轻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诱发冠心病的危险性。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同样是关键性的影响因子之一。

而对于高尿酸症患者而言, 受到患者体内尿酸检出水平过高的因素影响, 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以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更加突出, 氧自由基大量增长, 积极参与到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当中, 致使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对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有突出意义。

综上所述,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是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最显著独立性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以及高尿酸同样是诱发冠心病的关键因素, 且不同性别下, 以上因素的危险水平有一定差异, 需要特别重视。

参考文献

[1] 邬美翠, 陆林, 吴立群, 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28 (9) :1196-1197.

[2] 孙雪岩, 贾大林, 齐国先.血压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6, 14 (10) :895-898.

[3] 张卫玲, 秦中胜, 潘三葱, 等.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4) :389-391.

[4] 任丽, 王阶, 冯玲, 等.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血清MMP-9、sCD40L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1, 27 (9) :677-679.

[5] 蒋芳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不同介入治疗策略的效果评价[J].山东医药, 2013, 53 (22) :16-18.

[6] 路莉, 张龙江, 朱飞鹏, 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源图像对冠状动脉以外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 (8) :687-692.

[7] 禚红艳, 赵学忠, 郝守艳.冠状动脉旋磨术在老年人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6) :1270-1272.

[8] 裴汉军, 俞梦越, 吴永健, 等.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国循环杂志, 2012, 27 (5) :338-341.

[9] 姜春玉, 杨钰, 王艳丽.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变化与存活心肌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6) :2967-2968.

篇4:心血管病辅助检查面面观

在如今五花八门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查中,哪些方法既省钱又管用?应该怎样选择?

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摸爬滚打数十年,许多患者成了我的朋友,他们常常向我问起这个问题;坐专家门诊或者查房时也时常有患者咨询该问题。说实在的,随着当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心血管病辅助检查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当然价格也越来越昂贵。一位患者前来就诊,如果让林林总总的辅助检查统统上阵,有必要吗?患者负担得了吗?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从主任医师到住院医师,我们常常讨论这个问题。对那些昂贵的大型检查,我们用“阳性率”(受检查患者中被查出问题者所占比例)来检验是否滥用了检查。例如今年以来,我科开出的64排螺旋CT冠脉图像重建申请,阳性率高达76%,表明我们的大夫没有滥用这项被称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的无创检查。要知道,该检查做一次1600元,还要“吃”大量的射线,岂可随便做着玩。

当然,对各种辅助检查的利弊和适应症,医生们应该是熟知的,至于他是否恰如其分地向患者推荐了检查,那得看他的专业造诣和医德了。问题是,无论做何种检查,医生须征得患者同意。那么,患者又根据什么来决定同意或不同意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患者对各种辅助检查得有个大概的了解。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对各位患者朋友有所帮助。

临床各科中,心血管病的辅助检查方法是最多的,现拣主要的简介如下。

一、胸部普通X线检查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X射线,数月后即开始用于胸部检查。普通胸部X线检查分为透视、拍片、造影等。透视可观察心脏搏动,拍片显示图像清晰且能长久保存,造影可用于检查一些特殊病变。上世纪20年代早期,开始有放射摄影显示心包钙化和风湿性瓣膜钙化的报道;20年代后5年,用后前位胸片测量心脏面积来评价多种疾病成为常规。现多用数码摄影(CR或DR)的方法拍片,所拍平片清晰,可存为电子版档案。“心三位片”是以左前斜、右前斜和正位(后前位)等3个不同的角度拍摄心脏形态,有助于评价心脏各房室的形态大小。虽然新的影像检查方法不断出现,但普通X线检查价廉简便,对诊断帮助大,仍然是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

二、心电图检查

上世纪初,Einthoven教授发明了心电图,他为此荣获1924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心电图被发明后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趋于成熟,至今仍在不断发展中。心电图检查方法简单,费用低廉,但所反映的信息却十分丰富,是医生非常得力的帮手,也是每位心脏病患者必做的大众化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将心脏搏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引出放大并描记下来,并不是向人身上通电,所以无损伤、无痛苦。该检查可显示心跳频率、节律,可查出心律失常;可显示心肌缺血、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查出心室或心房肥大;甚至可反映出有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

尽管心电图仅仅反映心脏的心电活动,因为心脏搏动和心电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通过分析心电图就可对某些心脏病进行诊断。但它绝对代替不了X线、超声心动图、CT等影像学检查。

三、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分为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俗称彩超)以及负荷超声心动图等。其优点是可看清心内结构,例如有无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心房(室)壁厚度、有无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之类的先天性心脏病、有无心包积液等。其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还可看清心内血流的方向和速度,从而判断有无异常的分流和反流。

该检查无法准确诊断心律失常,也不能直接看清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和粥样板块。所以在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等的诊断中代替不了心电图、冠脉造影等检查。

四、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被誉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方法是通过穿刺将特制的造影导管从股动脉或挠动脉插至心脏的冠状动脉(为心脏供血的动脉血管)开口,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在X线透视下拍成录像,从而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和斑块等。

不言而喻,几十年来该检查为成千上万的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益处。但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性诊断技术,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且费用昂贵,所以不宜作为常规检查,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谨慎选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图像的后期处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冠状动脉造影对后期图像的处理远远不如其他方法特别是多层螺旋CT。因此这种在心脏血管检查方面的“金标准”的地位很可能被更先进的检查所替代。

五、核医学显像技术、核磁共振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这些显像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可以做到血管重建,可以反映出血管中斑块的结构,可以计算出斑块的截面、体积等,因此都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检查的方法。但这些检查对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适应范围有限,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用。

六、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重建

俗称冠脉CT,目前多用64排螺旋CT。该技术是用多层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影像经电子计算机数字化处理后重建为图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主干及其各主要分支,用于观察有无狭窄和粥样斑块。由于这种检查方式是无创检查,克服了普通冠状动脉造影的有创伤的缺点,同时后期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是普通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做到的,所以该技术被人们誉为一次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革命。随着科技的发展,128层CT的出现对心脏血管检查越来越详细,人们几乎可以看到冠状动脉的任何细微变化。

然而有一个问题人们必须注意,我们必须严格掌握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的适应症,因为该检查看似无创,其实“有创”。做一次这样的检查,被检查者所“吃”的X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1000张普通胸片!因此有人提出,该检查同一人在一年内不许做第二次。

篇5: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病死亡情况

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图1,图2)。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3)。2014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95.63/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3.72/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脑出血74.51/10万,脑梗死45.30/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1.9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36.2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脑出血52.25/10万,脑梗死41.99/10万)。

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图4)。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正常高值血压:1991~2009年间中国营养与健康研究(CHNS)在九省分别于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对18岁及以上成年人进行了7次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血压正常高值的比率从1991年的29.4%增加到2009年的38.7%,呈明显上升趋势。

1991~2009年间CHNS在9省对18岁及以上人群进行了7次横断面调查,收集了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变化趋势。整体来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呈上升趋势,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6.1%、22.8%和6.1%。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过量饮酒、精神紧张、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年龄、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偏低等。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数目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

1991~2009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7.1%上升到2009年的13.8%,年均上升率为0.47%。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血压水平均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19万余名7~17岁汉族学龄儿童血压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4.5%(男生16.1%,女生12.9%),且不同性别的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

超重/肥胖、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家族史、出生低体重(<2.6kg)、睡眠不足是少年儿童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过大(≥4kg)、宫内及早期营养不良、出生早期的饥荒、儿童时期的盐敏感是成年早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儿童较血压正常儿童在成年后更易患高血压并发生心血管重构,患病风险分别是血压正常儿童的2.1倍和1.5倍,且风险随着年龄组上升而升高。儿童至成年持续高血压组人群出现心、肾功能损害的风险比血压始终正常的人群增加3倍。

2.2 吸烟

1996~2002年,男性吸烟率高达60%以上。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GATS)——中国项目调查结果:中国15岁及以上男性现在吸烟率52.9%;女性现在吸烟率为2.4%;15~69岁人群中,男性医务人员和教师的现在吸烟率分别为40%和36.5%;青少年吸烟者中,13岁以前(含13岁)第一次吸完一整支烟的比例分别为男55.9%,女 57.0%;20~34岁的现在吸烟者中,52.7%在20岁以前就成为每日吸烟者;7.38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2)流动人口专题调查结果: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现在吸烟率为32.5%,男性(55.3%)显著高于女性(1.9%);建筑业男性人群现在吸烟率最高(58.6%)。现在吸烟者人均日吸烟量为15.6支(男15.7支,女10.3支)。就业流动人口二手烟暴露比例为68.7%,男性为76.4%,以建筑业二手烟暴露最为突出。

近年来我国15岁以上人群的戒烟率略有上升:从1996年的9.42%上升到2002年的11.5%,2010年继续上升至16.9%,戒烟人数增加了1500万人。2010年GATS中国项目调查显示16.1%的现在吸烟者打算在未来12个月内戒烟。

上海男性健康研究和女性健康研究结果:上海城区40~74岁居民中23.9%的男性死亡和2.4%的女性死亡由吸烟造成。男性中,呼吸道疾病的归因危险度最高(37.5%),其次是癌症(31.3%)和心血管病(24.1%)。女性呼吸道疾病、癌症和CVD的归因危险分别为1.1%,1.1%和4.0%。

利用1986~2000年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平均随访9.5年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男性现在吸烟者发生各型脑卒中的风险比为1.39,主要归因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增加。

2.3 血脂异常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研究报告了中国31省(市、自治区)≥18岁人群的血清TC、TG水平,均较2002年明显增高。TC水平男性为4.06mmol/L,女性为4.03mmol/L;TG水平男性为1.45mmol/L,女性为1.21 mmol/L。TC≥6.22 mmol/L的患病率男性为3.4%,女性为3.2%,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中、西部地区;男性45~59岁和女性≥60岁年龄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最高。TG≥2.26mmol/L的患病率男性为13.8%,女性为8.6%。

2014年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2003~2013年14项研究,估算18岁以上人群中TC升高的患病率为7.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的患病率为7.6%,TG升高的患病率为13.7%,HDL-C降低的患病率为11.0%。

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CNDMDS)调查了20岁以上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TC≥6.22 mmol/L者男、女的患病率分别为8.7%和9.3%,知晓率分别为27.6%和20.7%,治疗率分别为21.4%和14.0%,控制率分别为18.3%和11.2%,治疗控制率分别为88.1%和78.4%。

2011年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管理和胆固醇达标情况调查显示,39%的血脂异常患者接受降脂治疗,其中大多数使用他汀类药物。LDL-C的达标率为25.8%,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极高危者达标率分别为19.9%和21.1%。2012年血脂异常国际研究-中国(DYSIS-China),住院患者的他汀治疗率为88.9%。接受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38.5%未达到LDL-C目标值,且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较高组不达标率较高。

2.4 糖尿病

2010年中国慢性病调查数据,根据既往诊断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餐后2h时血糖检测结果,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如果同时参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则糖尿病患病率为11.6%。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都是城市高于农村。糖尿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小于60岁男性高于女性,年龄大于60岁女性高于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超重肥胖而增加。

大庆糖尿病研究20年跟踪随访的结果表明,生活方式干预组在积极干预的6年期间,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51.0%;在20年的随访中,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43.0%,干预组发生糖尿病比对照组平均晚3.6年。生活方式干预组23年CVD死亡降低41.0%,全因死亡降低29.0%。

大庆糖尿病研究还比较了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正常人群的CVD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在23年随访期间,56.5%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和20.3%的糖耐量正常者死亡。CVD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有47.5%的男性和49.7%的女性死于CVD,且其中大约一半的死亡是由卒中所致。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是糖耐量正常者的3倍,新诊断糖尿病男、女的CVD死亡风险分别是糖耐量正常者的3.5倍和6.9倍。

3B研究入选了104家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5 817例,调查显示72.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综合达标率只有5.6%。

2.5 超重/肥胖

近20年来,在我国九省市人群进行的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呈持续的上升趋势,超重+肥胖率由1991年的24.7%上升到2011年的44.0%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中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达到30.6%、12.0%和40.7%,比2002年明显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有近一半的人体重超标,超重率为32.1%,肥胖率为12.4%,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为城市高于农村。

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明显增加,1985年~2010年全国5次学生体质与健康抽样调查,2010年超重、肥胖率(9.6%和5.0%)分别是1985年(1.1%和0.1%)8.7倍和38.1倍。

2010年中国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项目调查表明,成年人每天用于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为1.87h;每日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 h,人群患肥胖的风险增加4.0%。

腰围身高比值(WHtR)为0.50可以作为评价中国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对CHNS2009年的横断面调查资料分析表明,中心性肥胖者(WHtR0.50)罹患糖尿病及其他CVD危险因素的风险明显增加。

2.6 体力活动不足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从1991年到2011年18~60岁居民体力活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职业活动下降最为明显,男性职业活动从1991年的382代谢当量(MET)-h/周降至2011年的264MET-h/周(下降31%),女性则从420MET-h/周降至243 MET-h/周(下降42%);体育锻炼仍很低,2011年男性不足7MET-h/周,女性不足3 MET-h/周。青少年学生体力活动达标率仅19.9%,体力活动缺乏和不足的学生各占40%左右。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仅为11.9%,青壮年人群(25~44岁)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组。

体力活动量与体重指数、腰围和体脂含量呈显著的负关联。体力活动不足者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体力活动不足者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糖尿病的死亡风险均增加。

2.7 不合理膳食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一些膳食特点明显不利于CVD的预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脂肪供能比过高,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仍然较低。膳食钠摄入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高达4.7 g/d(折合成食盐为12.0 g/d);膳食钾摄入量有增加的趋势,但仍低于指南推荐的2 g/d的水平。

2.8 代谢综合征

2002年CHNS表明,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和美国ATPⅢ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2.9 大气污染

近年来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PM)污染是心血管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尤其是PM2.5(细颗粒物)被认为是PM中最主要的致病成分,与心血管病的关联更为密切。

分析多个城市大气日均PM2.5、SO2、氮氧化物(NOx)浓度、总悬浮颗粒浓度数据和当地疾病及死因监测数据的结果表明,PM2.5、SO2、NOx浓度、总悬浮颗粒浓度与心血管病发病、死亡有正关联。北京市2010年至2012年日平均PM2.5浓度为96.2µg/m3,该浓度每增加10µg/m3,当日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增加0.27%。PM2.5浓度对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作用还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暴露于高水平PM2.5后的1、2和3天仍然会观察到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群对PM2.5更敏感。心血管病

3.1 脑卒中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年~2014年中国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图5)。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城市、农村地区的男性均高于女性。依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4年有83.73万的城市居民和102.34万的农村居民死于脑血管病。

2007年~2010年全国109家三甲医院出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的资料分析表明,脑卒中住院人数从2007年的79894例增加到2010年的85474例,院内死亡率从3.16%下降至2.30%。与2007年相比,2010年各类脑卒中的死亡风险均显著下降。

“天津大脑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的脑卒中监测研究。1992年~1998年、1999年~2005年和2006年~2012年年龄校正的首发脑卒中平均年发病率分别为124.5/10万,190.0/10万和318.2/10万。总体上脑卒中发病率每年增加了6.5%,45~65岁男性发病率每年增加12%。从1992年~2012年间,男性首次发生脑卒中的年龄年轻了3.3岁。

2010年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调查,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年龄标化患病率是2.2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多见于女性、老年、教育水平低、当前吸烟、农村或不发达地区,及有吸烟史、高血压史、心肌梗死史、脂代谢紊乱史或糖尿病史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知晓率3.08%,治疗率5.02%,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的氯吡格雷治疗伴有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研究,发现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早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合用的疗效和成本效益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获益延续到发病后1年。

高血压人群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升高有关。高血压患者补充叶酸,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压药与叶酸联用,比单用降压药能更多地降低卒中发病风险。

3.2 冠心病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02年~2014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14年中国冠心病死亡率城市为107.5/10万,农村为105.37/10万,较2013年均有所上升(图6)。总体上城市地区冠心病死亡率略高于农村地区,男性高于女性。

2002年到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从2005年开始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不仅于2007年、2009年、2011年数次超过城市地区,而且于2012年开始明显升高,2013年、2014年大幅超过城市水平。2014年中国AMI死亡率城市为55.32/10万,农村为68.6/10万(图7)。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AMI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岁开始显著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申报数据,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增加趋势明显,2014年达到500 946例。但增幅呈下降趋势,2014年增幅为近五年来最低(图8)。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心血管疾病关键治疗技术临床多中心研究信息平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 研究显示,中国AMI患者的CVD危险因素中,吸烟,超重/肥胖和高血压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

3.3 心律失常

根据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网上注册资料,2014年植入起搏器53382例, 比2013年增长3.2%。起搏器适应证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51.1%,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39.8%;双腔起搏器占比近67%;其中有2918例为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

2014年植入心脏转复律除颤器(ICD)1 959例, 比2013年增长2.9%;单腔ICD占67.1%,双腔ICD占32.9%;ICD用于二级预防占52.1%,一级预防占47.9%,一级预防的比例较2012年的42.7%和2013年的45%稳中有升。

2014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2379例,较2013年增长8.2%。CRT-D占55%,CRT-P占45%。阜外医院牵头的多中心研究总结了全国97家医院植入的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CRT患者73例,随访6个月发现92.7%的患者可见异常报警事件,包括85%的疾病相关事件和15%的系统相关事件,早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时发现相应事件的时间。

2014年射频消融手术量8.82万例,其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比例为19.7%。中国自2008年开始建立了全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网络平台,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手术例数稳定增长。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仍以环肺静脉电隔离为主,消融总成功率为77.1%,复发率为22.9%,并发症发生率为5.3%。

2004年对10个地区的调查显示,35~59岁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0.77%(男性0.78%,女性0.76%)。男性中19.0%和女性中30.9%的心房颤动患者有心脏瓣膜病。60岁以上人群基线调查显示心房颤动患病率男性为2.0%,女性为1.6%,平均随访3年,心房颤动发生率为4.0/1000人年。

只有1%的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与窦律患者比较全因死亡、CVD死亡和脑中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了我国20个急诊中心就诊的2016例心房颤动患者(54.8%为女性),基线资料显示:30.7%为阵发性心房颤动,22.4%为持续性心房颤动,46.9%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只有16.2%的患者接受一个以上的抗栓药物治疗,68.4%的患者接受心室率控制药物治疗。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41.4%口服抗凝药治疗,只有26.4%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2.0~3.0)。

心律失常领域新技术首例无导线起搏器、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皮下ICD均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成功植入。

3.4 心力衰竭

2000年中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心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近二三十年来,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转为冠心病。

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初步结果:目前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66±15)岁,呈上升趋势,54.5%为男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Ⅲ~Ⅳ级占84.7%。心力衰竭的主要合并症构成发生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压(54.6%)、冠心病(49.4%)及慢性肾脏病(29.7%)成为主要合并症。感染仍是心力衰竭发作的首要诱因,占45.9%,其次为劳累或应激反应(26.0%)以及心肌缺血(23.1%)。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的使用率变化不明显,地高辛的使用率(26.1%)受国际临床研究的影响呈下降趋势,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24.6%)、醛固酮受体拮抗剂(55.4%)及β受体阻滞剂(50.6%)的使用率明显上升。

国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分析了2006年3~6月中国大陆31个省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共计65家医院的3168名明确诊断为ACS的患者病历资料,其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1 32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 491例。706(22.3%)例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了急性心力衰竭。

3.5 肺血管病

2007年流行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COPD的患病率为8.2%,农村为8.8%,城市为7.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2.4%vs 5.1%),估算全国有4300万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患者。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08年公布的数据,COPD在城市和农村分别为排名第四和第三的死因,从1990年到2008年COPD的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全国肺栓塞防治项目对1997年~2008年全国60多家三甲医院的肺栓塞患者进行了登记注册研究,在16972 182例住院患者中,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1%。

1989年~2008年在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504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中,中央型CTEPH患者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外科治疗的长期生存率(10年生存率为94.60%,15年生存率为90.96%)显著优于内科药物治疗(10年生存率为81.4%,15年生存率为56.43%),周围型CTEPH患者两种治疗之间的长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别。

3.6 心血管外科

近10年来,中国大陆主动脉心脏外科年手术量逐年递增,但自2013年起增速明显减缓;2014年,手术总量为209765例;体外循环(CPB)手术占比自2007年以后逐年下降,到2014年占75.9%(159108例)。中国香港特区心脏主动脉外科手术1704例;其中体外循环手术1534例。

2014年,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完成先天性心脏病(CHD)矫治手术82882例,占所有心脏主动脉外科手术的39.5%,居病种首位;心脏瓣膜手术6048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1 636例,主动脉血管手术11013例,心脏移植370例(其中包括12例心肺联合移植),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711例。

中国大陆正逐步开展出生缺陷监测。CHD患病率在各个地区差别很大。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三种畸形可占到CHD总量的75%~80%。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传统开放式手术和经导管封堵术均能有效治疗并获得优异的中期效果,经导管封堵术对心肌损害更小,可减少输血,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3.7 慢性肾脏病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13个省市47204名18岁以上的成人中进行的中国慢性肾脏病(CKD)调查结果表明,CKD患病率为10.8%,其中,以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诊断的患病率为1.7%,而以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30mg/g诊断的患病率为9.4%。推算CKD患者近1.2亿。

2011年~2012年中国健康与退休研究,在28个省450个村/社区对17 708名年龄≥45岁者进行了调查,CKD定义为依据肌酐-胱抑素C公式估算的eGFR<60ml/(min/1.73m2)。结果显示,在≥45岁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1.5%,农村高于城市(13.0% vs 10.0%),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CKD的知晓率为8.7%,治疗率为4.9%;知晓率和治疗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3.8 外周血管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有危险因素者患病率较高,且随年龄而增高。30%的脑血管病患者、25%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并存LEAD,LEAD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同龄非LEAD者,且随ABI的减低而增高。对不同踝肱指数(ABI)分级的AS高危人群3年随访的死亡率比较显示,与1.0~1.4组比较,ABI≤0.4组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

中美协作研究队列和多省市队列横断面调查显示,年龄43~81岁组颈动脉超声斑块的检出率为60.3%(男性66.7%, 女性56.2%);颈动脉斑块分布主要在颈动脉膨大部。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4.1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概况

1969年阜外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开展的CVD人群防治是中国第一个人群防治工作的典范,控制高血压可降低50%的脑卒中发病风险。40多年来,CVD社区防治已逐步由点及面地向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方向发展。

4.2 上海闵行区高血压社区防治信息化管理模式

闵行区通过医改模式的创新,在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工作成绩卓著。从2006年起,闵行区卫生局开始建立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的区域性卫生信息化管理平台,2007年搭建了“三位一体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通过信息联通、资源共享和规范高血压管理流程,实现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科学和高效管理。目前管理高血压患者超过20万,比2007年增加了1倍多。高血压档案全部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规范管理率达98%。血压控制率显著上升,高血压管理人群的脑卒中与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低于非管理高血压人群。

2011年10月在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社区防治研究基地”。自2012年起,逐步开发血压自动测量、直接传输系统和管理平台。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从血压测量、数据采集、传输、到进入管理系统和平台,全部实现自动化和无缝衔接,保证了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目前,在莘庄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的所有服务点,已实现诊室血压的自动测量、并直接传输到医生工作台及患者本人的EHR。用于家庭血压测量的遥测血压计已配置到闵行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脑血管病医疗与费用

自1980年以来,我国医院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的出院人次数就在不断增加。尤其是2000以后,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相应地,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2004年至今,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速。而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住院服务需求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用药占比长期居高不下。

5.1 心脑血管病出院人数及变化趋势

2014年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1793.86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75%;其中,心血管病占6.63%,脑血管病占6.12%(图9)。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中,以缺血性心脏病和脑梗死为主,其比重分别为36.53%和29.66%;其余依次为高血压、颅内出血和风湿性心脏病(图10)。2013年糖尿病出院人次数为320.44万人次。

1980年~2014年间,中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速为10.10%,快于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年均增速(6.33%)。心脑血管病中年均增速排位为脑梗死(12.30%)、缺血性心脏病(11.74%)、颅内出血(9.76%)、AMI(8.12%)、高血压(8.06%)、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5.82%)。另,1980年至2014年间,糖尿病年均增速为14.18%。

5.2 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

2014年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中,AMI为133.75亿元,颅内出血为207.07亿元,脑梗死为470.35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2.02%、18.90%和24.96%(图11)。2014年AMI的次均住院费用为24706.0元,颅内出血为15929.7元,脑梗死为8841.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72%、6.63%和2.81%。

篇6:心血管病防治知识讲座主持词

时 间:2018年3月16日下午2:30

地 点:市人大常委会机关3楼多功能厅 主持人:市人大常委会建环工委主任 刘 珺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根据城市创建工作需要,今天我们举办这次“心血管病防治知识讲座”,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志们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养成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习惯。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左自文等委室领导同志,以及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今天的讲座,体现了对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代表机关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向大家表示感谢!我们还邀请了南环路片区各单位从事城市创建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讲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市中心医院任晖博士主讲。任晖博士是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西安交大硕士生指导老师。中国医促会预防与治疗青委会委员、省心电联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心血管联盟常委、省心血管学会冠心病及介入学组委员、省保健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委、省心脏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委员、省预防医学会高血压学会常委、西安内科学会常委、省保健协会心血管学会安康工作站站长、市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市高血压防治中心副主任。曾获2010年安康市青年岗位能手,2010年陕西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2014、2015、2016年中国基层医师培训全国优秀培训师,安康市十佳科技工作者,2017年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先进个人。

任晖博士从医数十年,知识丰富,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希望大家仔细听讲,记好笔记,同时我们也安排了与任博士的互动环节,大家本身或者是亲人朋友身体健康方面有什么问题或者是疑问,都可以现场咨询任博士。下面,请任博士为大家讲座,大家鼓掌欢迎!

(任晖博士讲座毕)同志们,任晖博士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我们传授心血管病防治知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任博士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今天任博士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辅导,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健康知识课,使我们受益匪浅。任博士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指导大家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这次讲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健康意识,自觉养成良好 的生活、工作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从而以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上一篇:毕业生登记表学生自我鉴定下一篇:小学友善待人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