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国学积淀智慧阅读教案

2024-06-08

品读国学积淀智慧阅读教案(精选3篇)

篇1:品读国学积淀智慧阅读教案

品读国学积淀智慧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汇报在“国学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国学作品。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国学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国学作品的神韵与内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国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国学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学生准备读书笔记和国学书籍。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程门立雪》,营造学习氛围,引导进入国学意境。

二、指导阅读国学

1.文言文初学者指导方法。

回顾学习《论语》的阅读方法:读通原文,理清词义,翻译语句,熟读成诵。

2.国学理解:

国学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

3.指导阅读《国学》这本书的方法:从封面入手——了解作者——浏览导读部分——观看目录——阅读正文——感悟收获

国学涉及的知识内容:

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文学、中国建筑、历史人物、儒家经典智慧、中国史学、不仅仅是自然国学,是生命国学,还是„„

4.了解历史人物孔子其人及作品。

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孔子。

读了多少孔子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出示课件展示后人对孔子的敬仰

三、国学作品交流推介

1.分组合作交流、汇报读书成果。

出示交流要求:

说说你介绍的是书中什么内容?

谈谈自己介绍的理由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作品(可以是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片段,背一背你积累的诗词,也可以演一演等形式)

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阅读、赏析国学作品。

2.全班交流

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可以是小组代表,也可以是小组所有成员

(1)小组成员齐读《蒹葭》

出示《蒹葭》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自由读,生字词正音

蒹葭(jiān jiā)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配乐古筝曲《在水一方》齐读全文

结合词义,翻译全文

(2)小组代表谈《》感受

(3)小组成员表演《孔子尽人之用》

学生观看后谈感受

教师:这个故事反映出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恰当地发挥各人的长处。

孔子尽人之用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有一回,他的马跑了,吃了农民的庄稼。那个农民十分愤怒,就把马扣下了。孔子的学生子贡去向农民求情,说了许多好话却没有把马取回来。孔子感叹他说: “用别人不能理解的话去说服人,好比用最高级的牺牲——太牢(牛羊猪各一)去供奉野兽,用最美妙的音乐——《九韶》去取悦飞鸟,有什么用呢?”他就派养马的人前往。养马人对那个农民说:“你不是在东海耕种,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马怎么能不侵犯你的庄稼呢?”农民听了,十分痛快地解下马,还给了他。

教师引导:人都是以类相通。拿诗书之理去说服乡野之人,这正是腐儒之所以误国的原因。养马人的话固然不错,假如由子贡去说,农民仍不会听从。为什么呢?因为儒生与农民在外貌和修养上相距甚远,他们的精神也必然互相背离。那么孔子为什么又不直接派养马人去,而要先听任子贡前去呢?如果先派养马人去,即使他一去就取回马,子贡也不会心服,不如先让子贡自己去碰钉子,养马人的妙处自然会显露出来。圣人通达人情,所以能恰当地发挥各人的长处。

四、国学阅读方法交流

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联系平时读书的经验,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读书笔记?

2.教师:读书笔记主要有摘录型、感想型、想象型、评价型、归纳型等

摘录型:摘录书籍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感想型:读完一本书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归纳型:归纳出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各部分的小标题。

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评价型:评价书中人物,或真或伪,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等。

五、拓展阅读

1.观看视频旅游卫视频道的《国学堂》片段,了解这一期的专题是《孙思邈的养生哲学》。

简介每期专题:《孝敬父母的健康宝典》、《书法的身心修炼》、《阴阳五行智慧》等

2.推荐阅读国学作品,课后选择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出一期国学作品手抄报。

【经部】

论语礼记诗经孝经尚书论语

【史部】

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徐霞客游记

【子部】

老子庄子历史演义志怪小说

【集部】

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楚辞

六、总结阅读收获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之精髓,如甘泉滋润人们心灵。成长人生,从中华国学经典开始。同学们,让我们阅读国学经典,我相信,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国学智慧中,国学的价值必将伴随你的成长芬芳吐艳。

篇2:名师拓展阅读智慧的品读

近年来, 许多教师注重课堂拓展阅读的实施, 然而, 由于理论认识的偏差和实践操作的不成熟, 拓展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误区, 如随意化、“作秀”化、过度化、“标签”化等, 使其无效或低效。那么, 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有效拓展阅读呢?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名师们的拓展阅读智慧吧!

一、观点解读:厘清“课堂拓展阅读”有效之原则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闫学)

“如果放弃了课文这个例子本身而去谈拓展, 那样的拓展价值是很值得怀疑的。因此, 我们倡导一种源于需要的拓展———源于教学实际需要, 源于学生自身阅读需要。” (张祖庆)

“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 就延伸, 就拓展, 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语文课就会打水漂, 就会浮泛。” (于漪)

“我是赞成适度拓展的。这种适度的拓展, 对文本的理解是又一次升华。” (于永正)

“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升文本,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个目的, 只有这样的拓展, 才是有意义、有效能的。” (王崧舟)

…………

1.有效拓展应立足文本。以“文本”为中心的拓展教学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 拓展仅仅是服务于文本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文本是教学之本, 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 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的内容、拓展的时机、拓展的角度、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离开文本的拓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有效拓展应立足必要。不要为拓展而拓展, 不必每节课都非得安排“拓展”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以证明自己上的是“课改课”。当“源于教学实际需要, 源于学生自身阅读需要”时, 所开展的教学拓展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拓展。

3.有效拓展应立足适度。有效的拓展, 内容不在多, 在于适度, 在于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拓展, 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教师不能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新意, 将拓展内容和形式接连抛出, 导致学生难以掌握, 甚至无所适从, 这样的拓展反而成了学生的额外负担, 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拓展阅读是拓展教学的方式之一, 因此, 以上原则应同样适用。

二、案例分析:寻觅“课堂拓展阅读”有效之策略

1.找准拓展阅读切入点

要使课堂拓展阅读真正走向有效, 首先必须找准拓展阅读切入点。以青年名师张祖庆执教当代作家张洁的散文《我盼春天的荠菜》之教学片段为例:

师:正是因为有了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母女俩才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其实她们走过的又何止是大自然的冬天呢?他们也同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 题目就叫《走过人生的冬天》。请大家很快地传下去。为了让台下的老师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 老师为大家读这篇文章。边听边思考, 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到了张洁人生的冬天?

师 (为学生朗读《走过人生的冬天》)

师:好,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你从什么地方读到张洁人生的冬天?

生:第一次是她的稿子被杂志社退回来了, 她觉得自己的心血全部白费了。这是她的第一次冬天。第二次是她的母亲离她而去了, 她觉得自己的内心开始下雪。这是她的两次人生的冬天。

师:还有谁补充?

生:她和母亲被她的父亲遗弃了。

师:对, 这一切对张洁来说, 都是一次又一次人生的冬天。但是, 她依然都走过来了!支持着她走过来的, 究竟是什么呢?

生:因为, 她知道过了冬天, 就会有春天到来。

生:因为她知道, 在风雨之后, 往往彩虹就会来临。

师:是啊, 阳光总在风雨后!是的, 因为她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 她要盼望春天! (板书“盼”!!!) 因此, 她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

按照传统的观点, 课文是一篇典型的“忆苦思甜”式的文章, 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体会旧社会人民生活的苦难。然而在这一教学案例中, 张祖庆独辟蹊径, 以“开掘文本不同立意”为拓展阅读切入点, 拓展了文本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走过人生的冬天》。从“大自然的冬天”延伸到“人生的冬天”, 学生获得的, 远不止是对早就逝去的旧时代一鳞半爪的标签式的印记, 更多是面对自己人生的一份沉甸甸的思索。这样的拓展阅读, 让课堂富于蕴藉的哲学意味和独特的文化张力, 整个课堂因之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 因而有效、精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 选取的一个拓展阅读切入点是“提升文本原有主题”, 拓展了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的一段课外资料, 使学生不仅领悟到“仇恨”和“愤怒”, 还催生了其深层思考, 反思“软弱”和“耻辱”;特级教师闫学教学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英子与妈妈的对话时, 选取的拓展阅读切入点是“丰富文本情感体验”, 拓展了原著《城南旧事》中英子“总是问, 总是问”的几处细节描写, 使学生对英子童年时的天真可爱有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篇文本可以只选择一个拓展阅读切入点, 也可以选择多个。名师们成功的课堂拓展阅读案例为他们的课堂增色不少, 而其拓展阅读教学之所以有效、精彩,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拓展阅读切入点选择的准确、巧妙、创新。

2.优化拓展材料含金量

走进名师们课堂拓展阅读的成功案例, 除了找准拓展阅读切入点外, 优化拓展材料含金量也是名师们课堂有效拓展阅读的重要策略之一。

如何优化拓展材料含金量?首先要精选拓展阅读价值高的拓展材料。一篇文章可以选择的拓展阅读切入点、可以拓展的材料是不确定的。名师们的成功案例中所呈现的拓展阅读材料, 看似是信手拈来, 实则可谓“大浪淘沙”。

以窦桂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为例, 窦老师把《秋天的怀念》放到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中理解, 拓展阅读了《合欢树》《有关庙的记忆》《病隙随笔》相关文本段落。而这样的成果, 不是一朝一夕所得。窦老师先通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作品, 再登门拜访史铁生先生, 面对面交谈, 进入史先生的内心世界, 最后九易备课稿, 才创造出了精彩绝伦的《秋天的怀念》一课的课堂教学。“披尽砂砾始到金”, 精选了拓展材料后, 还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对所拓展的材料加以开发和利用。这样, 就通过拓展阅读, 建构了一个广阔的阅读平台, 将学生带进了一个水草丰美的语文新天地。

3.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

有效的课堂拓展阅读教学还要注意激发学习主体———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在执教《敦煌莫高窟》一文时, 张祖庆老师是这样设计有关敦煌资料的背景拓展阅读的:

师:“同学们, 课文学完了, 大家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敦煌的魅力。怎样让更多的人喜欢敦煌呢?假如15 年你以后成了一家旅游公司的总经理, 有个团队来你们公司来咨询, 你准备怎样向他们推荐敦煌这条旅游线路呢?” (提示可以单独完成, 也可以团队合作)

生 (纷纷准备了起来, 有的默默读书, 有的整理发言提纲, 有的干脆同桌之间进行模拟推荐。)

师 (趁机下发预先收集的关于敦煌的资料, 供他们参考阅读。)

在本案例中, 对于敦煌课外资料的拓展阅读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 使教学效果更有效。在让学生当“旅游公司总经理”这个任务的背景下, 学生需要更多有关敦煌的知识来支撑自己, 这种需要, 就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内驱力的学习, 拓展阅读教学必然更有效。

三、思考探究:挖掘“课堂拓展阅读”有效之内因

为什么拓展阅读教学在名师课堂中往往总是有效、精彩, 绽放出熠熠光辉?在寻觅课堂有效拓展阅读的策略的过程中, 除了名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机智之外, 它还有着怎样的内因?

1.名师深度的文本解读

无论是对课堂有效拓展阅读切入点的寻找, 还是对拓展阅读材料含金量的优化, 对学习主体阅读内驱力的激发, 这一系列的有效拓展阅读策略的选择都建立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如果张祖庆对《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的解读仅仅停留在“忆苦思甜”的层面上, 他就不可能在课堂中拓展阅读《走过人生的冬天》一文;如果没有窦桂梅对《秋天的怀念》一文深度的解读, 又何来课堂上“披尽砂砾始到金”的史铁生系列作品拓展阅读的精彩?“文本中的语言是沉默着的”, 以文选为主要方式的语文学习, 其价值引领的高度,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教师解读的高度, 同时教者的解读的视角和深度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深度。课堂拓展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课堂阅读方式, 其拓展材料的提供、阅读方法的引领全部决定于教师的选择, 决定于教师课前文本解读所预设的教学方案。正如闫学所言, 在文本解读时, “一方面教师对文本应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 尽量全面地接受文本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另一方面解读文本要深入、透彻, 切忌浅尝辄止。”这样, 教师就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拓展阅读教学环节也才能实现有效。

2.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效拓展的实现, 教师是有力的保证与前提。我们在备一篇文章时, 往往眼前只有这一篇文章, 而名师在备课时,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能给予其文本解读广阔的阅读视野。以窦桂梅老师为例, 她的拓展阅读教学往往放在几千年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展开, 广泛涉猎阅读材料来丰富课堂的内涵,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学习, 一如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苏轼的“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 要实现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 我们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让自己先“厚实”起来。

篇3:名师拓展阅读智慧品读

近年来,许多教师都很注重课堂拓展阅读的实施,然而,由于理论认识的偏差和实践操作的不成熟,拓展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误区,如随意化、“作秀”化、过度化、“标签”化等等,使其无效或低效。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有效拓展阅读?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名师们的拓展阅读智慧吧!

一、观点解读:厘清“课堂拓展阅读”有效之原则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闫学)

“如果放弃了课文这个例子本身而去谈拓展,那样的拓展价值是很值得怀疑的。因此,我们倡导一种源于需要的拓展——源于教学实际需要,源于学生自身阅读需要。”(张祖庆)

“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于漪)

“我是赞成适度拓展的。这种适度的拓展,对文本的理解是又一次升华。”(于永正)

“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升文本,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个目的,只有这样的拓展,才是有意义、有效能的。”(王崧舟)

…………

1.有效拓展应立足文本。以“文本”为中心的拓展教学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拓展仅仅是服务于文本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文本是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的内容、拓展的时机、拓展的角度、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离开文本的拓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有效拓展应立足必要。不要为拓展而拓展,不必每节课都非得安排“拓展”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以证明自己上的是“课改课”。当“源于教学实际需要,源于学生自身阅读需要”时,所开展的拓展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拓展。

3.有效拓展应立足适度。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在于适度,在于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教师不能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新意,将拓展内容和形式接连抛出,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这样的拓展反而成了学生的额外负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拓展阅读是拓展教学的方式之一,因此,以上原则应同样适用。

二、案例分析:寻觅“课堂拓展阅读”有效之策略

1.找准拓展阅读切入点

要使课堂拓展阅读真正走向有效,首先必须找准拓展阅读切入点。请看青年名师张祖庆执教当代作家张洁的散文《我盼春天的荠菜》之教学片段:

师:正是因为有了对春天的热切的期盼,母女俩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其实她们走过的又何止是大自然的冬天呢?他们也同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走过人生的冬天》。请大家很快地传下去。为了让台下的老师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老师为大家读这篇文章。边听边思考,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到了张洁人生的冬天?

师:(为学生朗读《走过人生的冬天》——具体内容略)

师:好,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从什么地方读到张洁人生的冬天?

生:第一次是她的稿子被杂志社退回来了,她觉得自己的心血全部白费了。这是她的第一次冬天。第二次是她的母亲离她而去了,她觉得自己的内心开始下雪。这是她的两次人生的冬天。

师:还有谁补充?

生:她和母亲被她的父亲遗弃了。

师:对,这一切对张洁来说,都是一次又一次人生的冬天。但是,她依然都走过来了!支持着她走过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因为,她知道过了冬天,就会有春天到来。

生:因为她知道,在风雨之后,往往彩虹就会来临。

师: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是的,因为她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她要盼望春天!(板书盼!!!)因此,她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

按照传统的观点,课文是一篇典型的“忆苦思甜”式的文章,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体会旧社会人们生活的苦难。然而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张祖庆独辟蹊径,以“开掘文本不同立意”为拓展阅读切入点,拓展了文本作者的另一篇文章《走过人生的冬天》。从“大自然的冬天”延伸到“人生的冬天”,学生获得的,远不止是对早就逝去的旧时代一鳞半爪的标签式的印记,更多是面对自己人生的一份沉甸甸的思索。 这样的拓展阅读,让课堂富于蕴藉的哲学意味和独特的文化张力,整个课堂因之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因而有效、精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选取的一个拓展阅读切入点是“提升文本原有主题”,拓展了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的一段课外资料,使学生不仅领悟到“仇恨”和“愤怒”,还催生了其深层思考,反思“软弱”和“耻辱”;特级教师闫学教学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英子与妈妈的对话时,选取的拓展阅读切入点是“丰富文本情感体验”,拓展了原著《城南旧事》中英子“总是问,总是问”的几处细节描写,使学生对英子童年时的天真可爱有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篇文本可以只选择一个拓展阅读切入点,也可以选择多个。名师们成功的课堂拓展阅读案例为他们的课堂增色不少,而其拓展阅读教学之所以有效、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拓展阅读切入点选择的准确、巧妙、创新。

2.优化拓展材料含金量

走进名师们课堂拓展阅读的成功案例,你会发现,除了找准拓展阅读切入点外,优化拓展材料含金量也是名师们课堂有效拓展阅读的重要策略之一。

如何优化拓展材料含金量?首先要精选拓展阅读价值高的拓展材料。一篇文章可以选择的拓展阅读切入点,可以拓展的材料是不确定的。名师们的成功案例中所呈现的拓展阅读材料,看似是信手拈来,实则可谓“大浪淘沙”。

以窦桂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为例,窦老师把《秋天的怀念》放到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中理解,拓展阅读了《合欢树》《有关庙的记忆》《病隙随笔》相关文本段落。而这样的成果,不是一朝一夕所得。窦老师先通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作品,再登门拜访史铁生先生,面对面交谈,进入史先生的内心世界,最后九易备课稿,才创造出了精彩绝伦的《秋天的怀念》一课的课堂教学。“披尽砂砾始到金”,精选了拓展材料后,还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对所拓展的材料加以开发和利用。这样,就通过拓展阅读,建构了一个广阔的阅读平台,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水草丰美的语文新天地。

3.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

有效的课堂拓展阅读教学还要注意激发学习主体——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在执教《敦煌莫高窟》一文时,张祖庆老师是这样设计有关敦煌资料的背景拓展阅读的: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大家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敦煌的魅力。怎样让更多的人喜欢敦煌呢?假如15年你以后成了一家旅游公司的总经理,有个团队来你们公司来咨询,你准备怎样向他们推荐敦煌这条旅游线路呢?”(提示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团队合作)

生:(来劲了,他们纷纷准备了起来,有的默默读书,有的整理发言提纲,有的干脆同桌之间进行模拟推荐。)

师:(趁机下发预先收集的关于敦煌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阅读。)

在本案例中,对于敦煌课外资料的拓展阅读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更有效。在让学生当“旅游公司总经理”这个任务的背景下,学生很需要更多有关敦煌的知识来支撑自己,这种需要,就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内驱力的学习,拓展阅读教学必然更有效。

三、思考探究:挖掘“课堂拓展阅读”有效之内因

为什么拓展阅读教学在名师课堂中往往总是有效、精彩,绽放出熠熠光辉?在寻觅课堂有效拓展阅读的策略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着,探究着。除了名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机智之外,它还有着怎样的内因?

1.名师深度的文本解读

无论是对课堂有效拓展阅读切入点的寻找,还是对拓展阅读材料含金量的优化,对学习主体阅读内驱力的激发,这一系列的有效拓展阅读策略的选择都建立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如果张祖庆对《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的解读仅仅停留在“忆苦思甜”的层面上,他就不可能在课堂中拓展阅读《走过人生的冬天》一文;如果没有窦桂梅对你《秋天的怀念》一文深度的解读,又何来课堂上“披尽砂砾始到金”的史铁生系列作品拓展阅读的精彩?“文本中的语言是沉默着的”,以文选为主要方式的语文学习,其价值引领的高度,从很大程度上说取决于教师解读的高度,同时教者的解读的视角和深度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深度。课堂拓展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课堂阅读方式,其拓展材料的提供、阅读方法的引领全部决定于教师的选择,决定于教师课前文本解读所预设的教学方案。正如闫学所言,在文本解读时,“一方面教师对文本应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尽量全面地接受文本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另一方面解读文本要深入、透彻,切忌浅尝辄止。”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拓展阅读教学环节也才能实现有效。

2.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效拓展的实现,教师是有力的保证与前提。我们在备一篇文章时,往往眼前只有这一篇文章,而名师在备课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能给予其文本解读广阔的阅读视野。以窦桂梅老师为例,她的拓展阅读教学往往放在几千年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展开,广泛涉猎阅读材料来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学习,一如疱丁解牛,游刃有余。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要实现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我们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让自己先“厚实”起来。

上一篇:中餐宴会准备工作教案下一篇:过去式过去分词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