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全国卷历史答题

2024-06-22

全国卷全国卷历史答题(共6篇)

篇1:全国卷全国卷历史答题

高中历史一点通 最全必修一知识点在这里

学好历史主要在于细和活。一是细,所以要强调记忆,要记得熟;二是活,要善于分析问题,善于知识迁移,善于从小处着眼发现问题。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点有哪些?学习历史有哪些小技巧呢?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学习高中历史小技巧在这里

1、思维的四个维度

事实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本质?

比较性:横向纵向的比较,相同不同之处

发展性:这个问题对后来的影响? 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性:为什么会发生?问题的条件,背景,内在逻辑。

2、熟读历史课本需注意以下几点

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

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想要高考历史能够取得高分,那么一定掌握科学的做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有什么规律,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有什么规律历史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历史影响等因素组成的史实,做历史选择题,最重要的是把握历史史实和相应的结论,这是读历史的基础,要是连历史史实都不清楚的话就别谈什么解题技巧方法等等。没有知识支撑起来,有技巧也只是纸上谈兵。我认为解决历史选择题的较好的方法是掌握历史史实并掌握相应的技巧,如排除、对应、带入等方法,不过这些都要以历史史实为基础。另外还需加强文言理解的能力,联系史实。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秒杀技巧推理型选择题

给出有一定关系的两个地理事物中的一个,要求从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使之与题干地理事物的关系符合命题立意要求。审清题干叙述,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关系(如从属、并列、因果、条件关系等),明确题干的要求,运用所学原理、规律将选项与题干组合,分析推断与之相符的最佳答案。

比较型选择题

考查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类似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判断、比较鉴别能力。常见题型有两种,一是题干明确而选项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分析;二是选项明确而题干要求从不同个角度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运用相;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与平常知道的相关原理最接近的选项为正确

1.考根本目的:统治者所采取的某项政策,根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统治基础。

2.以时间为突破口对应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

3.题干中给的时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此时可以考虑所给时间最接近我们熟悉的时间及对应事件。

4.考查对外政策出发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篇2:全国卷全国卷历史答题

一、选择题

高考其实主要还是考察大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前七道选择题是比较好答的。到了后面难度就逐渐增加,尤其是最后两道选择题。选择题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是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它的分值大,一旦答错就一分都没有了。

其实答选择题一种是直接根据题中要求算出答案,然后在所给的选项中找到答案。当然这种一般是对那些基础特别好的,这样做题是比较费时间的。

还有一种是从选项入手,有些题我们看完可能没什么想法,但可以看看选项,选择题最终看的只是答案,不要过程。比如可以把选项中的答案带到题干里,如果与题干吻合,那么就是答案。还有一种是利用特殊值法,对所给变量赋予特殊的值,求出的结果也是答案。此外高考题都是很规范的,如果有问到体积、面积、长度、角度的问题,可以利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测量得到的结果往往也是最终答案。

二、填空题

填空题一般前三个也是考察基础知识,到了最后两个就有些难度了,填空题比选择题更可怕的是,他没有选项,选择题还有四分之一的概率答对,填空题一旦不会,可能真的很难办。

其实针对选择题的后两种答题方法,特殊值法,测量法,对填空题也同样适用。当然填空题也有它独特的方法,其实填空题的答案往往都是那么一些常见的数值,如果根据题干数字,能弄出一个平时练习中填空题常见数值,那么这往往也就是答案。

三、必做大题

必答的大题前面是比较简单的,最难的可能是解析几何和函数题了,这两道题也被称为“准压轴题”和“压轴题”。解析几何题往往给的都是一个椭圆,第一问是比较简单的,第二问开始有些难度。

解析几何题一定要根据题干信息画出一个近似标准的图,第二问一般会求长度什么的。可以先在一张自己画的标准坐标纸上画出图形,然后用直尺量取数值,再把测量到的数值带回去验算。

至于函数题,那就更是难了,一般第一问大家都会,就是求导。第二问就难了,很少有人能全做出来。第二问不管它问什么,你都可以先分析函数单调性,求出一些临界点,这样过程分就拿了很多了。如果第一问做对,第二问再做了这些,那么这道12分的题已经拿了9分了。一张试卷丢失三分也不算冤。

四、选做题

选做题是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往往不是那么难,但是得分率却不是很高,主要是由于很多人在两道题之间犹豫不定,不知道要选什么,最后时间浪费了,题也没有做出来。其实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自己要做的题,不能再考场上犹豫不定,一般高考试卷中这两道题的难易程度是差不多的。

篇3:全国卷全国卷历史答题

阅读测试的命题是语文考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命制原则是根据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要求, 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作为施测材料, 注意思想内容的价值导向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适当控制难度和篇幅。鉴于此, 选入语文答卷的文章一般都要进行删改, 具体视篇幅和试题难易度及区分度综合考虑。比如, 命题者在节选文章时, 有意将明确揭示答案的文章内容删去;或者对年代久远的成品文章的部分字词进行删改, 以求符合高考命题制卷的要求。

以2011年高考为例, 全国17份高考语文卷对现代文文本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删改。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删改质量大概有两样: (一) 删改粗糙, 使文脉文意跳脱得厉害, 参考答案和文章具体词句之间难找到联系点; (二) 删改得好, 不仅使思想内容大大拓展了, 人文性也得到了深化, 还能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和信度效度。一般而言, 经过命题专家千锤百炼的高考真题都能做到这一点。比如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的大阅读题《针挑土》。

《针挑土》是2011年2月23日《新民晚报》副刊版“夜光杯”刊发的文章, 发表时的字数为2111字, 被选入高考卷后删减到了1428字。仅截取代表性的几段示例如下:

从湘西回来, 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 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 看她做的种种事, 感慨得很, 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 “什么什么像针挑土, 什么什么像水推沙”, 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她大名叫什么?”朋友冷不丁打断我的叙述。

我愣了一下:“黑妮。就叫黑妮嘛——黄黑妮。”

黄永玉先生的女儿。黄先生给儿子取名黄黑蛮, 女儿取名黄黑妮。听这名字, 就知道这父亲, 想家想得紧, 也想得豪迈。而这女儿, 从哪一天起, 把父亲的这份乡情也继承了呢?

一边说黑妮, 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 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 玉氏山房是她的家嘛, 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 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 说起话来一字一句, 认真得很, 声音低低的。

……

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 是这个家的装饰墙, 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 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 左边是海南风光照, 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 一两个我叫不出名字的明星, 两个胖娃娃图片, 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她在做针挑土的事啊, 多么让人心疼, 多么徒劳……

…………

有没有用, 真不知道, 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 原来完整的表达是——“成家好似针挑土, 败家好似水推沙”, “赚钱好似针挑土, 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心弄亮了!既然世世代代, 为了爱和信念, 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 从来就这样难, 那么, 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的行为, 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 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以上文段中下划线为的词句被删除了, 下划线为“”的词句则是被改动了。很明显的几处地方, 如“凤凰是她的故乡, 玉氏山房是她的家嘛”删去后半句, 把普通百姓对家乡的回馈扩大成超出乡土血脉的善举;删去“她在做针挑土的事啊, 多么让人心疼, 多么徒劳……”, 就把作者直白的情感表达深沉含蓄了;结尾部分, 把一个“黑妮”改成了考卷里的“黑妮们”, 在主题方面, 就给“一个孤独的黑妮”以无限的希望, 等等, 不一而足。

从语料删改的前后的角度来审视设题和答题, 最后一道题特别明显, 谨把试题和答案记录如下:

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 “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分)

第一问:既敬佩, 又心疼, 内心存疑, 更满怀祝福。 (2分)

第二问: (1) 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 更显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2) 见证了艰难, 彰显了精神感召力, 丰富并深化了主题; (3) 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 使行文灵动生姿。 (4分)

在第一问的答题上, 语料删改后的文章作答就难上许多, 同时也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 考查了概括能力和理解水平, 一石数鸟, 令人赞叹。

有了文章删改前后的对比,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阅读专题复习指导中, 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对文章的一些文句进行加工:读原文, 可以进行“简化的”训练;做试题, 可以在文章的意脉上做些串联的功夫。从提高现代文整体阅读效率的角度看, 这也是教学和训练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志平.现代文有效阅读的突破点[J].学苑教育, 2011, (13) .

[2]蓝洪.高考现代文答题规律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10, (06) .

[3]姚克仁.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1) .

[4]李延周.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J].语文建设, 2005, (07) .

篇4:全国卷全国卷历史答题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一些基本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的教学,培养新时代下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防止固化学生的思维。针对一些历史事件,教师需要引入代表不同立场的评价材料,让学生了解历史是活的历史,怎么评价关键要看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持什么样的态度。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会有多种评价,但我们一般的评价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客观、公正及全面。另外,历史学习需要注重对史料的研究,需要奉行“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没有材料就没有评价。再就特别注意不同的史观,我们主体坚持的是科学的唯物史观,但史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向需要了解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及社会史观等。那么,在阅读材料时,学生就需注意材料作者持的是什么史观说出了材料中的言语,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基本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该如何评价该作者的观点,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现实又有什么帮助,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高中历史教学要着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从历史中发现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经验教训。总的来说,是在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在进行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教学。在这个核心问题下,子问题1可以设计为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没有在17、18世纪向现代化过渡?结果如何?那如何评价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西方国家以英国为代表为什么率先过渡?如何评价?子问题2可以设计为近代中国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是如何探索现代化道路并挽救民族危亡的?在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又有哪些可供选择的道路?最终找到了一条什么道路?子问题3是新中国建国后如何艰难地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在前进之路上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在创新中解决?子问题4是如何看待不同文明的差异?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建设更好地

结合?

其次,在具体做题时,先快速阅读材料,把握几段材料的主旨。如果在材料前面有一个总体性的概括,要高度重视,那往往就是主旨,或者指明答题的方向。再看设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语、答案来源,把大问拆成若干小问,按分找点,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如果题干中给出“依据材料”作答,就在材料中全方位找。如果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可以先总结材料再依据已有知识增加角度。针对40题来说,一般大问分两问,如果一问10分,另一问就是15分。10分题一般得写5个角度,15分一般至少写5个角度。读材料时,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成多个层次。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标题、引言、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注释、分号代表的并列关系、省略号两头的内容以及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提取信息时需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提出有效信息,提完显性信息后再分析隐性信息,按分找信息点。再依照设问的角度整合信息。同类的要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不能抄原文要处理材料,尽量做到总结性表述和具体性表述的结合。而且,特别要注意作答时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和工整化。每点要有一个关键词,最好围绕这个关键词用短句子作答。

新课标历史高考全国卷的41题近几年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试题类型有文字性材料、表格材料或者图片材料等,取材形式多样。一般也有相对的固定答法,做好分

3段。第一段依据所给材料提炼出一个较全面的观点并表述赞同。第二段依据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如果材料中有史实,先用材料当中的史实。第三段进行提炼型升华总结,可以用史观或者哲学原理来提供启示或经验教训等,使自己写论文的高度有所提升。对于选做题来说,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知识结构的试题,根据近年来师生总结,发现改革与人物的试题难度相对较小,当然也根据各学校所学内容来确定。具体答题方法与40题较为相似,也注意使用一些相对固定的历史学科语言。就改革试题来说,一般会问改革的原因、目的、措施、特点、结果及评价等,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一些角度,一般可以套用。

总之,历史材料题放在文综卷的最后面,需要合理分配好三科时间。注意看清材料的设问角度,认真分析材料,系统整合有效信息,规范表述,工整作答,最终高效地完成考试,取得符合自己学情的理想成绩。

篇5: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如何能写出彩的作文,关键还是平时下功夫。

要强调四大意识:1.“高度意识”,去浅思维,要勇于发表对事物、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注重思维的提升。2.“素材意识”,平时就该有意识地积累、选取和运用,循序渐进转化为自己的风格。3.“文体意识”,注意记叙、议论、抒情三类文体的规范性。4.“构思意识”,记叙文要注意安排线索,懂得悬念法、抑扬法、细节描写法等技巧;议论文要考虑问题的切入、分析的角度和议论的深化。

篇6:高考全国卷英语答题卡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

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

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上一篇:活动标书范本下一篇:小学思品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