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2024-06-29

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精选8篇)

篇1: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测试卷A

地理

一、(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A2.A3.B4.B5.C

6.C 7.A 8.D 9.C 10.D

11.C

二、(共6小题,共160分)

36.(1)共同特点:春夏季径流量较大;(2分)秋冬季径流量较小。(2分)

主要原因:春季冰雪融水,夏季降水集中;(4分)秋季降水少;冬季降雪,不形成地表径流。(4分)

(2)地势低平,流域广阔;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6分)春秋季有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利于沼泽形成。(4分)

(3)主要特征:矿产种类丰富,分布范围较广等。(2分)

有利条件:煤铁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等。(6分)

37.(1)种植面积广东减少,广西增加;(3分)产量广东先减后略增,广西持续增加。(3

分)

主产区分布变化特征:由北海市向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扩展;(3分)由南宁——贵港向上游河谷地区扩展;(3分)由南部地区向北部地区扩展。(2分)

(2)气温高且风力大,蒸发强;(4分)受南面海南岛中部山地阻挡,降水较少。(4分)

(3)开发水电。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丰富。(2分)发展燃料乙醇。制糖业发达,产生

大量的制糖废料。(2分)

篇2: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2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2小时 13小时56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读地球公 转示意图,回答3—6题。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经过:

A. 甲—乙段 B. 乙—丙段 C. 丙—丁段 D. 丁—甲段

4.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北移动 D.南半球,向南移动

5.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季节

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 D.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6.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地球上两地A(36゜N,128゜E)和B(36゜S,128゜E)相比:

A.自转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B.地方时和日出时间都相同

C.日期相同,季节不同 D.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朝鲜于4月5日北京时间10时20分,发射了“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回答7~8题。

7.当朝鲜发射卫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华盛顿(西五区)居民晚饭后在电视前关注朝鲜卫星发射状况

B.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上海

C.广州当天白昼长于卫星发射点 D.地球绕日公转速度达到最快

8.卫星发射点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海洋性和大陆性的过渡地带的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3月29 日,新西兰和斐济当地时间晚上8时率先开始“熄灯,让地球睡一小时”活动。随后世界上38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城市按照时区依次熄灭灯光,参与这一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活动。据此回答9~10题。

9.新西兰开始此活动时,北京时间是:

A.4时 B.18时 C.16时 D.24时

10.全球开展“熄灯一小时”活动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光污染 C.能源紧张 D.土地沙漠化

11.读某日太阳光照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当天的白昼为10小时

B.B地的白昼长度大于C地

C.D地的太阳高度为90度

D.此时,洛杉矶的气候特点是温和多雨

读右图,回答12~14题。

12.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线,则此时的北京时间是:

A.6时 B.15时20分

C.3时20分 D.12时

13.若从A点沿经线向B方向发射一颗射程为4000千米的导弹,则关于导弹落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导弹将落在北半球、西半球 B.导弹落点所在地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

C.导弹落在低纬度地区 D.导弹落在B点的东南方向、A点的东北方向

14.若图中AB、BC的图上距离相等,则:

A.AB、BC的实地距离相等

B.从A点出发依次向正北、正东、正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刚好能回到A点

C.AB的实地距离大约是BC的两倍

D.BC的实地距离大约是6660千米

15.图中A、B、C、D处于同一纬度,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 的是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如下,回答16~18题。

16.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17.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

A.甲 B.乙 C.丙 D.丁

18.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A.市区 B.近郊区 C.远郊 D.农村

读下面“锋面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a、b、c 、d属于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A.a b B.a c C.a d D.b d

20.图中a、b、c、d四点位于雨区的是:

A.a b B.a c C.a d D.b d

读下图,回答21~23题。

21.6月份武汉的月降水量超过200毫米,该月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A.地形而 B.锋面雨 C.台风雨 D.对流雨

22.当武汉正值图中阴影部分对应的月份时,常受下列哪种天气系统的影响

23.位于同一纬度的开罗,降水量与武汉相差悬殊,其原因是

A.开罗位于山地背风坡,受焚风影响

B.开罗深居热带大陆内部,潮湿气流很难到达

C.开罗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D.开罗附近海陆热力差异小,没有季风形成

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日记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据此回答24~26题:

24.从日记描述来看,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过境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25.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是

A.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 B.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C.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D.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

26. “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其作用与右图中所示箭头有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月10日17时25分,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20百帕,中心风力17级(60米/秒)。据浙江省气象台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登陆祖国大陆的台风。据此回答27—29题

27.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灾害性天气成因是

A.气旋 B.反气旋 C.锋面气旋 D.冷锋

28.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主要位于

A.太平洋东部 B.太平洋西北部 C.印度洋 D.大西洋

29.台风登陆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其原因是

A.盛行下沉气流 B.盛行上升气流

C.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D.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0.读某区域部分地理信息图,甲区域气候的特征是:

A.全年高温,一年分为干湿两季

B.全年高温多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 和多雨

二、综合题

31.读下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中用斜线表示的两片区域均属于 气候,该气候的特点是

。(4分)

(2)该气候主要分布在 (2分)

A.低纬大陆西岸 B.中纬大陆西岸 C.低纬大陆东岸 D.中纬大陆东岸

(3)该气候在北美洲、欧洲的分布范围有明显的不同,表现在:(8分)

① ;主要原因是

② ;主要原因是

32.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甲、乙两处, 为高气压中心, 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 ,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 (填“上升”或“下沉”)。

(2)甲、乙两气压中心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

(3)图中①②两条锋线 中,冷锋是 。锋线旁阴影为雨区,A雨区在锋 (填“前”或“后”)。

(4)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 ;此时长春刮 风。

33.读下 面“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__(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2)A、B、C、D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B、C、D气温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3)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A地与B地间吹__________风(写出具体风向)。

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DCD

6——10 CACCC

11——15 DBDCC

16——20 BCBBD

21——25 BBCCB

26——30 CABBA

二、综合题

31.(1)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全年降水均匀

(2)B

(3) ①其分布北界的纬度,在欧洲比在北美洲高得多。(2分)

篇3: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一、情景设计的“趣”是考生易于入题的切入点

为了有助于考查考生的较高层次能力,增强考试的公平性,情景设计应该有适当的复杂性和陌生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让考生难以进入答题情景,并快速找到合适的思路。情景设计的“趣”是考生易于入题的切入点,使每个考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趣”在新颖别致。第二题组以“南极科考”和“春节微信抢红包”设计背景,新颖别致且富有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对地理高考试卷的好奇心, 增加了试卷的亲和力, 营造了轻松、 熟悉的考试氛围。

“趣”在富有情趣。第一题组以《清明上河图》为材料背景,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规律、城市的主要职能,素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清明上河图》,内容融合了“文化味”与“地理味”。新颖的情景设计充分体现美感,通过语言和图表等的美将考生带入美的情景,舒缓紧张心理,让考生在美中感动。

“趣”在真实贴切。第15—16题首先给出新概念“林线”,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林线”要结合已学知识不难理解,本质就是海拔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山麓温度越高,林线越高,山麓温度越低,林线越低,山麓温度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洋沿岸洋流等的影响。情境材料与考试内容、考查目标相吻合。考生理解题意后,能从中找到所要解答问题的关键和需要的条件。情境材料中含学生未学过的新名词、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处理,以避免影响考生对材料的理解。

二、情景设计的“新”是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

优秀的试题情景设计可以成为考生与命题者情感共鸣的触发点,从而引发考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更为充分地发挥考生的潜能。

“新”在热点纷呈。考卷中不乏“仓储物流”“、地价差异”、 “低碳排放”“一带一路”、“国际慢城”等的新名词,但试卷通过多种形式的解读使它们成了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

“新”在资料新鲜。如9—10题中的图用的是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以如此“新” 的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来进行情景设计,新鲜的资料呈现,成了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在乐于探究的兴奋点的刺激下,考生对第9题通过观察气压形势图和每个区域位置所对应的天气系统,结合所学常见天气系统特征,正确答案不难得出。材料的新鲜感,减少考生的阅读疲劳,有利于考生潜能的发挥。

“新”在贴近生活。如第29题以“调整城市规划标准”就以学生熟悉的本省城市资料为背景材料,考查产业转移、城市体系。情景呈现,贴近高中学生的家庭生活,与考生的生活经验、实践、经历相关照,既增强了试题与学生个人实际的紧密度,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引领考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增强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以热点话题进行情景设计,对贴近生活,与日俱增的身边的事件的关注,往往是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

三、情景设计的“活”是考生多元思考的触发点

多样化的情景设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获取、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引领考生从不同的侧面培养自身的能力。好的试题情景设计,应富有启发性或有较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试题情景本身也是考查和引领学生能力发展、 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

“活”在简约灵动。第7-8题的情景设计提供了为历史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没有太多的语言描述。从图中客家人的土楼结构看,进出只有一套通道,四周高墙林立,并且屋顶有宽檐,围墙上有瞭望、射击口,其目的就是安全防御, 所要选的答案,表面上看似与地理关系不大,但分析土楼独特房屋形态的主要原因,不应只从房屋结构着手,要结合历史时期,部落、聚落间为争夺粮食、资源等战争不断的现象。 显然,着眼点在与粮食资源的争夺。试题的情景设计不只是说明试题的背景材料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还隐含着解答问题需要的条件。简约灵动的情景设计的“活”,简约而有弹性,富有启发性。

“活”在多元思考。综合题部分第27题,以“中巴铁路”为世界区域背景,重点考查该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特点(即修建该铁路可能面临的困难)、喀什—瓜达尔气温降水图分析二者气候异同等。该铁路沿线面临的“自然困难”的分析,信息不仅来源于图中信息,还需要自身对该区域的了解。地理科学的人地关系意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脉络清晰可见。以热点作为背景,贴近实际,接近生活,考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使教材知识与热点有机结合,已成为江苏高考地理情景设计的基本模式。

“活”在价值引领。第30题D(4)以美国土地资源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作用为切入点,考查荒漠化形成条件、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第27题的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 。考生回答相关问题时,触发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体现教育性。正能量的情景设计,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卷通过正面的情景设计,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摘要:“趣”、“新”、“活”是2015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情景设计的几个亮点。“趣”是易于入题的切入点;“新”是乐于探究的兴奋点;“活”是多元思考的触发点。

篇4:析高考地理试卷论高三地理教学

下面我就以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综合题为例,探讨高考对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1.重视基础知识。

地理试卷综合题的答案一般来自三个方面:①试题本身所提供的材料;②课本的基础知识;③基础知识的延伸。在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综合题中,基础题占据了不小一部分。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考查“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第28题考查“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选做题A考查海底地形、盐度、海洋权益等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检验,重视教学重难点,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产业活动、城市规划等知识点。对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同时结合不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理解,从而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体现试卷的区分度,因此在考试中这类试题所占比重最大。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第(3)小题考查“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自然原因”。根据题图所示,我们不难看出该铁路途径山地、高原,以及降水较少的区域。结合问题中的限制词“自然原因”,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了(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沙漠广布、冻土广布)。

又如,选做题B的第(1)小题:该城市若规划合理,则盛行风向最可能是。此题只要知道工业区所在位置就能很容易判断出盛行风向(西风或西南风)。

此外,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第(2)小题、第29题第(1)和(3)小题、选做题D第(1)小题等都属于这类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提取材料信息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所需信息提取出来,并最终转化为答案。

3.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

要想应对千变万化的各类试题,学生就必须学会迁移知识。迁移知识是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高考地理综合题的最后一个小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合理迁移知识对解答此类试题有重要作用。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7题最后一个小题: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

又如,第28题最后一个小题: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是。

再如,第29题最后一个小题: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

以上三个小题看似不同,但其实都是在考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结合具体材料,我们就不难得出控制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等答案了。

知识的迁移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因此教师要精选习题,多训练、多积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利用试题的分值分配。

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最大特点是分值分配一目了然。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个特点,就能在做题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江苏地理试卷第28题第(2)题: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该题分值为2分,由此可知该题答案为两点。这样,我们结合题目信息“张家口位于京津西北侧,并且位于河流上游”就能得出答案。

又如,第27题第(2)题: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该题分值为2分,由题目信息可知,气温特点和降水应各占1分。这样,我们就可得出答案:喀什冬冷夏热、瓜达尔全年炎热;喀什夏季降水偏多、瓜达尔冬季降水偏多。

由此可见,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从分值的分配上仔细斟酌,就能有效缩小答案范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结合分值答题。

5.使用地理专业术语。

江苏高考地理试卷的另一个特点是简洁明了,不掺杂任何不必要的内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规范教学用语,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自身示范作用。

例如,在回答“中巴铁路修建困难的自然原因”时,有学生答为“地不平”,而标准答案为“地势起伏大”,这样学生的答案很可能无法得分。

另外,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既能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强化学生的地理术语使用能力。

6.灵活选择选修题。

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选做题由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四个部分构成。由于徐州地区以选修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为主,所以学生都以选做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试题为主。但是由于学生在必修教材中学过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功能分区及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等知识点,所以城乡规划试题也是可以做的,甚至比海洋地理试题更为简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做试题,教师要在讲评试卷时讲评所有的选做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取得更高的分数。

7.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难度相比其他学科较小,但如果学生不仔细审题,就难以取得高分。

例如,影响道路建设的原因与自然原因、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比较两个区域与比较两个区域的差异、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工业布局的有利区位条件、修建某一工程的意义与影响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培养审题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试卷,教师既可以了解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

步骤具体要求

审题标记出题干和图表中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列出隐性信息

定位列出知识结构体系,准确找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回忆背出所考查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为组织答案提供材料

判断说出解题思路与依据,得出正确答案

只要学生按照以上步骤自主纠错,就能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笔者就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右图为某地工业、商业、文化、住宅区分布示意图,工业区内24小时连续生产钢铁、化肥等产品。住宅区的居民发现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主要原因是()

A.城郊间的热力环流B.逆温层的出现

C.海陆风的影响D.山谷风的影响

步骤:

(1)审题。

题目中有以下关键词:“24小时连续”、“钢铁”、“化肥”、“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等。图示为一个山谷,工业区位于谷底,住宅区和其他功能区位于两侧高地。

由题可知,该地区有大气污染,且污染源不分昼夜地排放污染物;居民区位于高处,污染源位于谷底;白天污染更严重说明白天有气流由谷底流向高处。

(2)定位。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热力环流,该部分知识的结构如下:

(3)回忆。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海风;夜晚情况则正好相反,形成陆风。

白天夜晚

②山谷风: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快速增温,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白天夜晚

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

③城市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于是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风。

(4)判断。

由题可知,白天有气流从谷底流向高处,说明吹的是谷风,且符合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故选D项。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学生就能逐步学会自查自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忙,而要让其他学生进行回答。这就能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其他学生也无法回答,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教师就能发挥自身的课堂组织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下课时要将所有学生的课堂练习收集起来,这一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二是为了做一些必要的记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篇5: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及复习策略

新课标卷1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思路,遵循能力立意即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总原则,题目设置常规而又不缺乏新意。突出呈现出几大特点:

1、试卷整体难度较往年略有提高,但总体来看难度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难度较高的内容未出现,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地理图象的判读,区域条件、特征的分析等成为地理考核的核心。

2、单纯考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试题较少。取材自然,服务人文,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趋势明显。

选择题11道题有8道涉及自然地理内容;36题的(1)题、37题与自然地理内容有关。人文地理:选择题有3道,36(2)、(3)题,37(2)题。选修10分。每一个题组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查。

3、具有突出的“地理”特色——区域性和综合性

本套试题共涉及6个区域,中国3个——青藏高原、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世界3个——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和东南亚。这些区域在试题中通过区域图、等值线图、经纬线图和文字材料呈现出来,以这些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如37题以青藏铁路高原环境为背景考查冻土形成条件、铁路路基稳定的影响因素和工程建设的原理分析,涉及众多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这道题也是本套试题难度最高的题。

4、突出地理的工具——地图的考查。1-3题模式图的阅读与分析;4-6题带经纬网的区域图,6题经纬线地图的距离计算;7-9题带海冰等值线和经纬线的渤海区域图;10-11题黄河三角洲动态剖面图;36题带经纬网的美国大盐湖区域图;37题带等温线的青藏铁路一段模拟题和景观模式图;42等高线区域图;43题中南半岛区域图和气候统计图。

5、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事物相互关系形成过程及原因考查比例较大。重大工程(交通)成为考查的重点,如4—6题组考查航空点、37题的青藏铁路;1—3题组的水循环,10-11题组的黄河三角洲等。

6、试卷充分渗透“考察生活中的地理”理念。如1—3题的雨水花园、4—6题的甘德国际机场

的变化、7—9题的渤海海冰、36题美国大盐湖的卤虫生产、37题的青藏铁路、42题的徒步旅行、43题的曼谷水患、44题的土壤保护,每一题组无不体现生活。

二、复习策略

在学校与年级组的领导下,结合一年的教育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精细规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自进入复习,在每一阶段复习之前,都做详细的计划,依据考纲、复习的内容、时间、学生的情况,计划到周、到每一天、每一节。尽管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一定的差距,但整体上差距不大。通过这样精细的规划,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时效性。

2、精讲精练,突出强化重点。

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教师如果无选择的追求体系、全面,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时间不够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突不出重点,复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我一年来,无论是哪一轮复习,都认真的进行备课。依据考纲、提炼教材及复习资料,把握重点,分析出哪些该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该练,练到什么程度,练哪些题,哪些不讲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可以说,一年来我的复习一直追求“精”字。通过这样的复习,我感觉,无论是自己的授课、还是学生的复习效率都很高。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

3、创建高效课堂

通过自己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在进行课堂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引领——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专项训练——课后作业。

试题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解读试题信息——明确考点——分析设问——明确答题思路——对比答案——分析错因——试题延伸扩展。

4、“理”统帅、“地”落实。

这句话是我在整个复习中一直贯彻的复习理念。所谓的“理”统帅的“理”就是基本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在复习中我一直让学生牢记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区位理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无论复习到哪里都要把所复习的知识纳入三大理论之中,用这三大理论统帅整个地理知识。“地”落实的“地”就是知识的应用。在复习中我一直关注国际、国内中与地理有关的各种事件,把这些事件做为素材用不同方式呈现出来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兰新高铁通车时我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取材。从本套试题来看,这种复习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5、民主和谐、重养成、有爱心的班集体。

作为文科实验班,高三一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高三年级组的领导下,我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关注常规、关注细节,认真落实学校、年级的

各项要求。为更好的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心甘情愿地、主动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我征求了全体学生的意见,制定了班规、班级的考核方案,成立了以班长和团支书为核心,以生活学习小组长、学科组长、宿舍长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机制。在班级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家的感觉,注重爱心教育,通过励志教育主题班会形成系列化的教育。一年来,许多学生面对一次次的考试中的失败都是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得到化解,使学生能快速的走出阴影。

6、团结务实、研究型的备课组。

高三地理备课组4人,都教过高三,对考纲、教材比较熟悉,经验较丰富。一年来,我们4人可以说是一个团结务实、研究型的团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的每一个内容、精选的每一道题我们都是共同研讨确定的。整个地理高三的复习可以说轻松高效。

三、存在问题

1、学案与复习资料的处理。一年的高考复习可以说基本是以学案为主的,复习资料的利用并不好,基本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可以说是资源的浪费。

2、学案的质量有待提高。无论是一轮学案还是二轮的作业,基本是成套的网上资料,变化的很少。

3、例题、训练题的选取有待提高。尽管题的选取是我们共同研讨的,但基本都是网上原题,针对性不太强。

4、多媒体的利用不到位。一轮基本没用多媒体,二轮利用多媒体就是展示课件,三轮利用多媒体看了视频微课。可以说多媒体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5、文综的协调配合、学组的6科配合有待提高。

四、今后复习建议

1、继续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

应该说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都要求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得以展开和体现。不同的地理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各不相同,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体现也各不相同,人类的各种活动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能确定地理空间,自然也就无从表述地理事物特征,探究地理规律和原理,论证地理结论。所以应从“空间定位”入手,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

2、一轮复习依据考纲扎实基础,所选例题、训练题要具有针对性,尽量不要选择高考试题,适当综合;二轮复习突出重点、突出整体,所选例题、训练题以高考原题、高考模拟题为主,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三轮复习重训练、重精讲,训练考试技能、调试考试心理,所选试题体现高考方向——综合性、实用性。

3、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近3年国际、国内与地理有关的重大事项,能用地理原理与规律给予

解释。在复习中多收集、多整理,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题。

4、高考复习不要押题,基本没有出题规律,凭经验复习不可取。根据多年高考试题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状况。

5、关注读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是高考地理永不变化的事实。

核心考点分布

大气运动:天津卷第1题考查了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之后,今年再次考查了这部分内容,难度稍有增加,但突破口比较简单,另外选择题结合等压线考查了风向的变化,与去年一致,说明今年的命题相对保守和稳定,但也迎合了全国命题趋势,考查了天气动态。主观题同样延续了去年的命题模式,考查了气候特征的比较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只在设问时稍有变化。

水圈部分:这部分一直是天津高考地理的重点,虽然没考,但今年最为重点考查。以区域地理为基本背景,考查水文特征及依据,需要考生通过读图分析和寻找判断依据。

岩石圈部分:这部分一般考点较少,难度不大,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考查较多,考查了影响三角洲变化的因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今年结合地形剖面图考查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降水量大小;另外还结合农业考查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植物可能存在的位置。

地球运动:这部分题量未减,考查综合性强,但命题较为传统,考查了太阳视运动和日期问题。

城市及城市化: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中商业区的区位分析,需利用最优法进行选择。另外还考查了城市化建设对城市的影响,需根据城市形态和问题进行分析。

农业部分:考查了农作物的分布特点,需结合材料中给出的农作物生长习性选择最佳位置,与2013年综合题考查茶树的分布类似。另外还考查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工业部分:考查了传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影响,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 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利用地图和其他信息要求考生进行空间定位,并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的影响。

天津乡土地理:近年来,以天津为背景的题目较为突出,需要考生在熟悉天津地理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答题。

篇6:地理高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A.在荒无人烟的某山区有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B.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C.地震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相差3倍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2.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是()

A.陡坡修筑梯田B.围湖造田C.过度抽取地下水D.内蒙古高原垦殖草原

2002年10月底,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维埃纳火山发生猛烈喷发。两天后,意大利中南部又发生了震级为5.6级的地震及一系列余震,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3——6题:

3.意大利是世界的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这是因为该国位于()

A.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地带B.两大板块交界地带

C.地中海沿岸D.断层构造地带

4.地震虽然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

A.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其构造B.推测海底地壳岩石年龄

C.分析地质时期的地理环境特点D.了解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5.下列地区中,受该火山爆发影响的地区是()

A.巴尔干半岛B.亚平宁半岛C.伊比利业半岛D.索马里半岛

6.这次火山爆发将导致或加剧附近地区的()

A.酸雨B.温室效应C.臭氧空洞D.光化学烟雾

7.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主要是由于()

①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②人口快速增长③经济密集发展④风化作用强烈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全球台风发生频率,强度的海域分布在()

A.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区B.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

C.西北太平洋海区D.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海区

读图,完成9~10题。

①②③④

9.下列气象灾害与其天气系统对应正确的是()

A.干旱——①B.台风——②C.暴雨洪涝——③D.寒潮——④

10.天气系统②可能形成()

A.北纬20度的洋面上B.赤道洋面上

C.南纬15度的洋面上D.南纬40度的洋面上

12.在19时风速突然降低是因为()

A.台风减弱B.台风中心经过C.台风消失D.台风停滞不前

13.当台风逐步接近该地过程中,风向最可能是()

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14—16题.

14.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中南地区D.华东地区

15.六大区域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

16.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B.开垦梯田C.增加城市建设D.减少降水

下表是2003年8月某日浙江舟山某地某日气象观测资料,据此回答17-18题。

时间气温(℃)气压(百帕)降水(毫米)风速(千米/小时)

12时前后2510021030

18时前后3099050240

24时前后2710041050

17.该日影响该地区的气压系统和天气系统分别是()

A.低气压、伏旱B.低气压、寒潮

C.高气压、伏旱D.低气压、台风

18.该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

A.狂风暴雨B.阴雨连绵C.高温晴好D.寒冷少雨

读“2006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9—20题.

19.此时由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锋面在附近活动

C.山地抬升偏北风D.受台风登陆影响

20.这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在西南地区最有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A.泥石流B.地震C.洪涝灾害D.水土流失

2003年7-8月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历罕见的高温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据此回答21~24题。

21.与高温天气相伴的灾害性天气往往是()

A.洪涝灾害B.干旱灾害C.滑坡和泥石流D.蝗灾

22.罕见的高温天气将会影响工业生产,其原因可能有()

①高温使人身体不适,影响生产②拉闸限电,影响生产

③机器易受潮,影响生产④高温带来洪水,厂房被淹影响生产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D.③④

23.在南方受高温煎熬的时段,我国北方很可能出现()

A.寒冷干燥天气B.高温多雨天气

C.干热风天气D.晴朗温暖天气

24.能缓解南方此时高温天气的大气活动有

A.台风B.龙卷风C.海啸D.寒潮

25.从世界范围看,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两个大洲是

A.亚洲、非洲B.亚洲、欧洲C.大洋洲、南美洲D.亚洲、北美洲

26.下列大洲中,热浪、风暴、热带气旋等灾害袭来时,极易席卷全洲的是

A.欧洲B.亚洲C.北美洲D.非洲

27.遭受干旱、流行病威胁最为严重的大洲是

A.北美洲B.亚洲C.南美洲D.非洲

28.有关自然灾害损失在时间上的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情况下,南亚旱灾严重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涝灾

B.通常情况下,南亚旱灾与我国华北的旱灾在时间上较为吻合

C.开普敦暴雨多发,x疆一定多雪灾

D.我国寒潮危害一般在冬季最为明显

读“1954年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损失对比表”回答29—31题。

29.1998年洪水淹没面积和死亡人数都比1954年少,其主要原因是

A.1998年洪水水位没有1954年的高

B.新建设的许多防洪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C.1998年的降水时间比1954年的短

D.1954年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1998年要大得多

30.1998年的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954年损失的十几倍,其原因是

A.1954年洪水到来前,政府组织军民对财产进行了及时转移

B.1954年洪水发生的时间比1998年稍晚,农田的农作物已经基本收割

C.1998年长江流域与1954年相比经济迅速发展,资产密度加大

D.1998年洪水主要淹没的是市,而1954年主要淹没的农村

31.关于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的人为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天气预报严重失误,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②近年来长江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③大量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洪水调控能力减弱④堤岸设计标准过低及工程质量不高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新华网温州2004年8月20电,8月13日凌晨,一场历史罕见特大泥石流灾害袭击了乐清市龙西乡、福溪乡、仙溪镇的9个村庄。据材料回答32~33题。

32.此次泥石流的自然原因

①山体破碎②遭遇强度较大的连续性降水

③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受重力作用下滑④地震诱发所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分布不合理和经济发展过快②人类排放二氧化碳过多,温室效应日趋严重③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34~35题。

34.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

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35.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湖泊蓄水量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大水灾,为准确了解灾害,大量使用了地理信息技术。据此完成36~38题。

36.要准确勘探水灾淹没的情况,快捷而准确监测长江水位宜采用

A.人工拍摄B.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多媒体技术

37.要准确快捷统计测出各地灾害信息材料,主要依靠

A.传感器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遥感技术

38.利用遥感技术优于人工探测的优点不包括

A.探测范围大B.受地面限制少C.速度快,周期短D.全球性、连续性

39.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防御干旱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进行人工增雨B.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C.开采地下水D.增加降水量

40.三峡地区“一三五”水位线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目的是

A.防治库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B.防治地震

C.防治泥沙沉积D.防止库区蓄水渗漏

第Ⅱ卷

得分栏

题号一二总分

41424244

得分

二.非选择题(3个大题,共40分)

41.2004年7月1日,“蒲公英”号台风在台湾登陆,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1)影响台湾、福建省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当A点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称_________,它是一种强烈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天气系统经常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__.

(3)此时台北吹_________风,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过12小时后,A点移至南平,此时福州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风向是___________

(4)该系统为什么只危害沿海地区?

42.今春以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时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12分)

(1)我国_______、_______和华北一带冬春常遭风沙灾害,_______风将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很多,除了_____等自然因素以外,人为因素主要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____和____行为,造成___的恶果,在林区________行为,导致地表水减少,风沙天气多发。

(3)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

43.读“我国干旱和洪水灾害分布图”回答:(16分)

(1)我国受洪水灾害影响最广的地区是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此外,________流域、________盆地及东北平原也常受到洪涝灾害。

(2)东部沿海地区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的有______省、______省、______省及江苏南部、上海市。

(3)干旱频次大于30的地区是___平原,____平原____流域。

(4)我国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________气候区,其原因是________进退变化,常造成旱、涝灾害。

(5)为了减轻我国旱、涝灾害的损失,要加强对______的治理,其中主要工程有:_____的治理及长江的_____和______。

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DABABABCBCCBABCADABA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BABAACDBBCDACACBBDBA

二.非选择题(3个大题,共40分)

41.(1)气旋台风热带气旋(3分)(2)夏秋(1分)

(3)西北狂风暴雨狂风暴雨偏南风(4分)

篇7: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1)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北半球的节气 ,日期 前后。

(3)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

(4)A点此时为 点钟,夜长为 小时。

(5)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

32.图9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侧视图,图中MN为等高线,GH为等压线。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6分)

(1)图中A、B、C、D、E五处,气压相等的是_________三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处;气压最低的是____ _处。

(2)甲乙两处冷热不均,甲、乙两处中受热的是 处,

(3)在近地面,甲处气压比乙处_____,丙处实际风向是刮______风。

(4)若此图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环流侧视图,则 处是城市中心。若丙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选择填空)

A.净化.增湿 B.增温.增湿 C.减湿.减温 D.净化.增温

33.读“世界部分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13分)

(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判断,全球气压带、风带偏_____ (南、北),此时北半球处于____季。亚欧大陆出现____ (高、低)气压中心。

(2)N地受_______气压带控制,分布着_____气候,该季节其气候特点是 ,

降水较_____(多、少)。

(3)M地盛行______风,分布着 气候,此时气候特征是 。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篇8: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一、试题评析———稳中有变, 强调能力, 突出学以致用

(一) 试卷结构基本不变

2009年海南省高考地理卷和往年大体相同。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卷分第Ⅰ、Ⅱ两卷, 共3个大题26个小题。其中第Ⅰ卷为客观题 (第一大题) , 由20道单项选择题组成, 每小题3分, 满分为60分;第Ⅱ卷包括第二大题和第三大题, 满分为40分。第二大题为必考题, 即21、22、23共3道小题, 每题10分, 合计30分;第三大题为选考题, 略有变动, 设24、25、26共3道小题 (原4道小题) 供考生从中任选一题作答, 每题10分。

(二) 考试范围略有收缩

1. 必考内容基本不变。

2009年海南省普通高考地理试题之必考内容, 涵盖了中学地理核心知识, 自然与人文比例恰当, 且突出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能力等学科主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卷中着重涉及地球运动、气候、区位知识、环境问题、水文、植被、等值线等方面的内容。

2. 选考内容略有收缩

2009年试题根据海南省的意见, 从2008年“四选一”内容中, 删去选修1《宇宙中的地球》模块, 保留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选修6《环境保护》, 作为“三选一”的选考内容。

(三) 更加重视能力考核

1. 强调地理信息的运用。

与2008年相比, 2009年更加重视对考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运用的考核。如选择题1~4, 7~9, 10~12, 16~18共13道题都是体现对考生运用自然地理原理或规律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5~6, 13~15, 19~20共7道题都是体现对考生运用人文地理原理或规律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 都强调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2. 强调学生的地理素养。

2009年的试题还强调了“地理素养”的考查,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如第1题, 北京、非洲、华盛顿三方视频会议最合适的时间选择, 不仅考查考生时间换算的能力, 更突出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时间观念, 学以致用地对题目要求做出合理的判断。

3. 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高中地理课程的“知

识与技能”包括地理环境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区域差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问题、途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实践技能等四大方面。今年试题的主题几乎都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宗旨设计的。第Ⅰ卷中1~4, 7~9, 10~12, 16~18题和第Ⅱ卷的第22题, 都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线设计的题目。第Ⅰ卷中5~6, 13~15, 19~20题和第Ⅱ卷的第21、23题, 也是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为主线设计的。

4. 注重地理图表与数据的运用。

2009年的试题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如第3题, 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命题者利用一个巨大的数字反差, 巧设了一个“降水量”“蒸发量”“入水量”的迷魂阵;又如第10题, 判断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若考生只是简单地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来观察, 而忽略了地图中比例尺的暗示, 也会陷入“洋流”、“大气环流”的死胡同。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第18题, 从剖面图中判断该地形区的位置。若不小心就会将九曲回肠的荆江地区说成黄河下游地区。

(四) 更加关注联系实际

2009年地理试题突破往年的框框, 开始引进了身边的地理, 关注了考生对乡土地理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22题、第25题都是以海南为背景进行命题的。考查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 倡导考生关注家乡, 关注身边的地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习身边的地理”的新理念。海南省具有“海洋省”之称, 第21题的围填海前后对海岸带区域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也渗透了海南地理的气息。

(五) 问题设计更加开放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人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第21题要求学生从某地填围海前后发生的诸多变化中选其中一项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是围绕海岸带的开发利用设计的开放性试题, 由于问题设计的选择性, 不同水平的考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六) 加大试题思辩成分

2009年试题给人的印象是比2008年难了些, 的确如此。这些难题并不超纲, 也不偏不怪, 只是增加了一些思辩的成分, 正是这些思辩成分, 打破了一些考生的思维定势, 使部分考生大意失了“荆州”。据统计, 全卷共有11道题难度系数小于0.4, 其中, 难度较大的有第22题、第10题等, 它们几乎都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中设下了一些机关, 倘若不慎, 往往上当犯错。如第22题, 考的是琼南地区1月的日照时数分布规律。考生若机械地认为日照时数一般是山区高于平原而忽略了琼南地区的特殊性, 没有注意特殊的时间和特殊的位置, 忽略了1月风向和五指山的作用, 势必酿成大错。又如第10题, 考的是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 沿海和内地的降水量差异与洋流及大气环流有关, 可是, 本题的关键是“不足300km的距离就有500mm年降水量差异”, 若简单地用“洋流”或“大气环流”来解释当然不通。还有18题, 一般人都知道地上河主要出现在黄河下游地区, 可题目给出的是有3处地上河剖面的图文资料,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一张剖面图上有3处地上河的剖面, 不值得从“九曲回肠”来考虑吗?因此, 随着课改的深入,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多一点思辨, 多考虑一些常理中的特殊之处, 不要总想当然。

(七) 2009年试题的不足

不能否认, 2009年试题不管是命题导向, 还是命题的技术都超越了以往, 特别是题目的区分度、鉴别指数等都是不错的。但是, 从全省考生的考试状况来看, 平均45.78的得分还嫌偏低。换言之, 总体偏难。在个别题目的信息交代、解题要求和答案确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如:第10题, 不少考生甚至教师认为答案不是唯一;第18题, 信息交代不甚明确;第4题, 信息显示不够明显;第22题, 有较高的猜测成分, 有逻辑上的连锁反应。

二、考生评析———适应变化, 有所创新, 还需加倍努力

海南考生自2007年第一次参加课改高考以来, 已经经历了“试验期”、“适应期”两个阶段, 而2009年则应为“前进期”。在此期间, 命题者放弃了以往的顾虑, 随需所欲, 大胆创新, 不管是题目的难度, 还是题目的灵活度都无所顾忌地抛将出来。海南考生面对新的形势没有慌张, 沉着应战, 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有的还有所创新。

(一) 基本适应新的变化

据统计, 2009年海南全省参考人数20102人, 平均分45.78, 最高分94分, 最低分0分。第一卷 (选择题) 平均分为28.687, 最高分57分, 最低分0分;第二卷 (主观题) 平均分为17.094, 最高分40分 (满分) , 最低分0分。说明了海南文史类考生对新的考试变化, 还是适应的, 大多数考生对新型试题还是胜任的。

(二) 考出课改成果与水平

2009年的地理命题, 涉及面广, 灵活多样, 特别是把一些平时引不起人注意的实验题材、实践题材或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的题材都搬上了试题, 好在海南考生注意吸收课改成果, 临场急而不乱, 做到胸有成竹。由于平日的教学都遵循“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注意实验教学,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特别是紧密结合海南生态省的建设进行教学, 使之大受裨益。第7题, 考观察实验内容, 得分率0.72;第15题, 考环境问题, 得分率最高达0.89;第17题, 考灾害的防治, 得分率也不低, 达0.61;即使是设计灾害与环保的第25题和第26题, 得分率也不算很低, 还是维持0.49和0.43的水平。对于海南问题应答也是不错的, 除第22题的得分率较低 (0.12) 外, 其他得分还是不错的, 如第25题的0.49、第21题的0.66。这说明海南考生也有其独到和创新之处。

(三) 答题技巧尚欠不足

1. 知识迁移能力不高

以第22题为例, 该题平均得分1.17分, 及格率2.32%, 是综合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本题以考生熟悉的海南岛为背景考查考生对1月份海南岛日照时数的分布的理解, 考生由于机械地搬用青藏高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 光照强的知识点, 错误地认为日照强度与日照时数成正相关关系, 不能正确分析气候变化对日照长短的影响, 错误地认为地势高, 空气稀薄光照强。从该题看出, 死板、机械的记忆在选拔性考试中已经不适应了, 而加强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2. 整合信息能力欠缺

第10题平均分0.7, 及格率23%, 该题以南半球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部地区为背景, 提问甲、乙两地降水差异显著的原因。47%的考生认为是洋流因素造成, 25%的考生认为是大气环流因素造成, 只有23%的考生认为是地形 (正确选项) 因素造成。究其原因, 主要是信息整合不全。大多考生只是从表面观察图中信息, 粗略地看出甲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 乙地在大陆内部, 而且甲地降水量多于乙地, 因此就想当然地应用了以往教材上常提到的“暖流”或“大气环流”两大因素, 结果大错特错。他们忽略了一个小小的比例尺, 竟没有注意到如此小的距离就有如此大的降水量差异。问题的关键就在信息的科学分析和合理整合。第20题平均1分, 及格率33%, 丢分同样出在整合有效地理信息能力上面。

3. 地图功能未受重视

众所周知,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 可是许多考生只是在文字上理解地理事物, 很少发挥地图的功能, 他们错误地认为地图中的地理事物是简单的, 无须认真辨认。以致第23题要求考生在图中辨认 (1) 省和 (2) 铁路名称时, 不少人答出了湖南省和京广线, 使之成了本题丢分最多的考点。这就是不重视地图的反例。如果是考查京九铁路穿过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 大多数考生都能回答, 但在局部图中辨认江西省和京九铁路, 就有不少认为是湖南省和京广铁路了, 甚至回答是福建、浙江的都有了。由此可见, 不重视地图, 简单的内容也会变成难题。

三、教学建议———立足基础, 提高能力, 关注生活实际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如何总结经验教训, 避免重蹈旧辙, 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未来的教学中, 必须认识几点:

(一) 必须重视地理“双基”

我们所说的“双基”指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凡是课程标准明确了的内容, 我们要把它吃透, 做到熟练掌握。特别是对于地理环境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区域差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问题、途径等, 要确实理解、消化, 学会运用。此外, 还要加强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技能。我们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 要扎扎实实, 从地理事象、地理分布、地理概念, 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 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 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 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 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 到边到沿, 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 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强化规律 (过程) 和方法, 重视联系和运用。

(二) 强化地理图表运用

地理图表是最明了最简洁的地理语言, 历来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 应该继续发扬。地理学的突出特点之一, 就是它有明显的空间性, 是地理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最大的区别。我们要花时间、花大力气, 培养学生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 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象、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 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有条件的应做到图在我心中, 有图可以考图, 无图同样可以考图。

(三) 运用案例精讲精练

精选案例, 是有效复习的先决条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内容, 精选不同的教学案例, 要抓住特定内容的特定范例, 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 举一反三, 形成能力,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母题”。每项基本的内容, 都要有相应的母题, 它往往代表常规, 母题不求多, 但求实, 要有实例感, 要有典范作用, 使用的过程往往是精讲精练。通过案例的运用, 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在此基础上, 再研究不同的变换方略, 使之更有针对性, 更有动态感。训练中要使学生答题术语更加规范、条理更加清楚、关键词更加突出、逻辑性更加严密。

(四) 关注生活关注实践

上一篇:依然爱你爱情诗歌下一篇:经典温馨七夕祝福朋友圈语句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