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

2024-05-23

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共6篇)

篇1: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

略谈财务报表的会计分析

略谈财务报表的会计分析2007-02-02 21:55:37

财务报表的会计分析是通过对会计灵活性的确认,评价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披露的适当性,来揭示一个企业的会计系统反映其经济状况的真实程度。会计分析是财务分析的基础,并为财务分析的可靠性提供保证。会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识别企业关键成功因素

所谓关键成功因素是指影响企业未来发展,对企业经营成败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因素,它是由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及其确定的竞争策略决定的。比如,银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利息和信贷风险管理;制造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的管理;零售业成功的

关键因素是存货管理等。

如果一个企业的当前财务状况不佳,但它在关键成功因素方面表现良好,说明其今后的经营状况会很快好转,竞争优势会很快显露出来。因此,分析人员在进行会计信息分析时应侧重于分析会计信息对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真实反映程度,评价企业在关键成功因素方面的表现及其蕴含的风险,这样才能保证对企业未来发展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估计。

二、确定企业会计政策的灵活性

由于会计政策的多样性,几乎在所有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则欠人和费用项目中,都存在着可供会计人员选择的惯例、实务和原则。比如,管理者必须在存货计量和报告的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厂房设备的直线折旧法与加速折旧法、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做出选择,由于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企业财务报告有很大影响,从而为管理者操纵报告企业财务状

况和经营业绩提供了机会。要对同一个企业在两个时点或不同企业间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进行比较,仅仅看到报告的数字,而不考虑数字背后的方法将可能得出错误结论或错误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同等的灵活性。有一些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受到会计准则和惯例的严格限制。比如,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在支出时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然而有些研究费用是对当期发生影响,有些则是会给企业带来未来价值或收益,但会计准则却没有区分上述两种性质的支出,那么管理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方面就失去了灵活性。

三、评价企业会计政策的适当性

会计政策是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不同的会计政策能够产生不同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现有的以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政策规范的模式下,对某一种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往往有很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时企业往往会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比如:①改变折旧政策。企业通过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降低年折旧费,从而增加当期的账面利润,同时又可以高估资产价值。②调低坏账准备率。企业通过调低坏账准备率,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账面利润,同时夸大应收账款可实现价值。③存货计价方法变更。④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管理者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将本期会计利润递延到未来期间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或递延税负。⑤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管制机构的关注,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平滑收益的会计政策。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应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适当性作出评价,进而明确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的意图。

四、对企业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评价

会计准则对披露的最低要求进行了限定,而管理者在最低要求以外是否进行自愿披露则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比如,对于生物工程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是重要的关键成功因素,我国由于当前尚无关于研究开发费用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专门规定,所以企业对研究开发费用的披露仅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与其他费用项目一并列示。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得投资者无法对公司创新活动可能产生的未来收益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因此,在取得相关信息进行财务决策的时候,应注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是否被充分披露:如企业所在行业的说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能力的说明;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的说明;企业重点投资计划的说明;企业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者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的说明;不符合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和变更的说明;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关税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重

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等。以上这些说明事项都有助于投资者理解和分析财务报告。

篇2: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

统计工作者既是国民经济数据的制造者,又是经济数据的管理者,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统计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综合经济知识,包括统计知识、会计知识、审计知识等等。由于统计和会计的工作目的不同,统计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在口径、计算范围、计算方法等方面并不完全一致。本文以《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为例,谈谈对统计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的认识。

一、统计与会计紧密相连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和微观经济组织,统计则侧重于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在使用方法上,会计主要是对价值形态的管理和反映,而统计既反映价值形态,也反映实物形态;在特点上,统计及时、全面、灵活,会计则实际、准确、严谨。虽然统计和会计存在差异,但财务统计核算离不开会计核算,财务统计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结合统计核算的需要而建立的,是统计与会计紧密结合的具体体现。

二、统计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相同点 ㈠ 数据来源基本一致

统计财务状况表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企业的成本费用、收益、分配及人员状况等内容,具体到《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分为三部分:

1、资产负债部分,数据来源主要取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

2、损益及分配部分,数据来源主要取自企业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3、制造成本及三项费用,数据来源主要取自企业的生产成本及费用明细账和企业的相关原始资料。

㈡ 指标名称基本相同 统计财务指标的名称除个别指标外,基本都和会计科目名称一致。

㈢ 部分审核关系是相同的

统计财务状况表中的部分审核关系是和会计公式相同的。如:“所有者权益合计="资产总计-负债合计”是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型;“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和营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一致。即使两者有些不同,也是根据会计表中关系转变而来。

三、统计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不同点

在会计核算中,准确、严谨的观念贯彻始终,这一点也体现在会计报表中;而统计报表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决定指标的取舍,重点调查指标时有调整,因此也就决定了统计报表和会计报表的不同。

㈠ 报表设置不同

1、价值量的计量单位设置不同:由于统计与会计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目的的不同,价值量的计量单位设置也有所不同。统计财务状况表价值量的计量单位为“千元”,而会计报表价值量的计量单位一般为“元”。

在基层企业统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情况下,统计与会计价值量计量单位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认真或核算错误,个别企业会出现上报数据主观技术性差错。

2、定报报告期期别、表式设置不同:按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统计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年报的报告期是一致的,但在定报表式的设置上有所不同,会计既核算本月数,也核算累计数,统计财务报表只核算累计数。表式设置不同对有些报表数据也有影响,如有的企业上报1-5月报表时,错报为5月数据。

㈡ 指标数据取得的依据不同:

1、根据会计帐户余额填报的统计指标

“现金”与“银行存款”指标在财务统计报表的资产负债部分,虽然此部分的数据来源主要取自该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但此两项指标不能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上取得。因为资产负债表上只有包括此两个指标的“货币资金”指标,而“货币资金”指标是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项指标的合计数,因此这两项指标要根据其会计帐户期末余额数填报。

2、根据会计科目加工填报的统计指标

在会计科目中没有现成的“本年折旧”指标,此指标应取自“累计折旧”科目,而“累计折旧”科目的期末余额数,反映的是该单位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折旧数。因此“本年折旧”指标是“累计折旧”科目中本报告期的折旧数额。在不存在固定资产报废与转出情况下,累计折旧帐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的贷方发生额=本年折旧。而在有报废与转出的情况下,以上等式不成立。

3、需要分析填报的统计指标

会计科目中“实收资本”科目下是按具体投资者进行的明细分类。因此统计指标“实收资本”下的“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等指标就不能从会计科目中直接取得。要区分投入资本的性质,需要结合工商营业执照、公司章程和企业实际情况等进行分析填列,如企业填法人情况表时的登记注册类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时,不管是否存在个人投资,其控股情况都应填集体控股,统计财务报表中的资本类型也应填集体资本,否则审核关系就不能通过。

4、需要从会计科目中计算的统计指标

会计制度上有很多会计科目没有规定明细科目,各企业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明细分类。如“管理费用”中的“税金”、“财产保险费”、“差旅费”、“工会经费”等指标,在企业没有明细分类时是需要从会计科目中摘算的;再如,会计制度规定“财务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 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因此统计“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净额)”指标时,若存在利息收入和汇兑损益的情况下是需要计算得出的。而“上缴的各种费用”、其它费用等统计指标都要从会计科目中摘取,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5、根据会计帐户发生额取得的统计指标

“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和“应付福利费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指标是根据会计帐户发生额取得的指标。“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累计发生额)”反映的是本报告期内计入成本费用的应付工资数,而它的借方发生额是发给职工的实发工资,余额是应付未付的工资。应注意此项指标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应付工资的区别:资产负债表的应付工资是余额、是负债,而此项指标是提取的工资数额。理论上来讲“应付工资(贷方累计发生额)”就是提取的人工成本费用,但遇有会计账目调整,可能就包括了部分调整数额。没有实施新准则的企业“应付福利费总额”取得方法和“应付工资总额”相似。而实施新准则的企业从2007年1月1日起,不再按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

㈢ 报表的审核关系不同

1、资产负债部分

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指标存在关系都是相等的。如:流动资产合计=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预付帐款+应收补贴款+待摊费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其他流动资金。而统计财务状况表流动资产合计的审核关系为:流动资产合计≥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帐款(净额)+存货;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合计。以上这样的关系还有一些,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在不理解此类审核关系不同的情况下,有的单位统计人员就把没有要求统计填报的会计科目数值,填入他认为相关的指标。4 如把“其他应收款”数额和“应收帐款”合并填入“应收帐款(净额)”指标,达到公式相等。

2、损益及分配部分

会计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是根据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一步步推算下来的,前面已说到过“营业利润”指标,统计和会计核算关系都是一致的,一些基层会计人员比较重视利润指标,在兼任统计工作的过程中,把这种观念也带到了统计报表中,最典型的是把统计报表上没有要求上报的指标,填入他认为比较相近的指标之中:如把“营业外收入”数值填入“其他收入”指标,以达到他认为的“利润总额”在统计报表和会计报表中的一致。

四、思考与建议

财务统计是统计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统计业务的一个难点。因此把握统计财务报表与会计报表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正确处理统计财务情况,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㈠ 建立统计报表信息反馈平台

建议建立统计报表信息反馈平台,利用互联网优势,让基层统计人员把实际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上去,以利于上级统计部门随时了解报表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做出指导。

1、兼顾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个专业需要,设立各专业的问题反馈专栏,使各专业能将问题分门别类的及时提交上报,同时能了解到上报统计数据的问题和情况公告。

2、保证反馈的具体信息能够得到高效率的处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处理机制。将各专业问题分类总结后,上级统计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在网上予以解答,也将减少政府统计机构工作人员重复解答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一定时间后将有代表性的问题汇编成册,下发到各下级单位。这样可以利用网络提高统计报表填报的正确率和办公效率,较好地满足基层单位的业务应用需求。为进行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以进一步创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统计信息体系。

㈡ 开展财务统计分析 如何使用和分析统计财务指标,开展财务统计研究,更好的利用会计信息为统计工作服务,是统计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而解决此问题首先要解决统计教材过于专业化的问题。在统计学历教育和职称培训中都有会计和统计课程,但课程都过于专业化:会计课程中没有关于在统计工作中如何使用会计报表的内容;统计课程中没有关于如何使用统计理论和大量的核算资源对会计指标进行分析的内容。建议编写会统兼顾的统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且教材不能照搬统计和会计类课程教材,它应既包括统计和会计的基础知识,又兼顾两门学科的交叉部分,并还应有统计人员如何利用所掌握的统计财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内容。而统计知识与会计知识的融会贯通将会打开一片统计分析的新天地。

㈢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篇3:会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

(1) 汇总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

汇总会计报表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企业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 整理、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大部分项目可以根据所属单位上报的报表加总而得, 但对于某些项目, 由于需要反映某种指标的平均数或者要对系统内上下级之间结算、缴拨款项进行冲抵, 不能简单地用加计总数的方法进行编制。

汇总会计报表可以分析和评价企业集团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变动。它能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还能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对集团及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进行了解, 以助于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评价集团及企业的偿债能力、赢利能力、营运能力等。

(2) 汇总会计报表的汇总范围。

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坚持规范性、科学合理和简明实用三个原则。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依据企业的隶属关系来判断, 只应该把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与其所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汇总, 不应该把其附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纳入汇总报表的汇总范围。

(3) 汇总会计报表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汇总会计报表已经难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集团资产和经营状况。如: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 越来越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大量涌现, 在会计核算和反映不能及时适应的情况下, 导致了报表汇总单位和汇总数字不断减少。租赁、承包和物业管理等多种经营形式不断出现, 小规模的企业大量的涌现, 漏统漏报的现象不断发生。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和合伙、合作企业不断增加, 汇总范围迅速扩展, 现有的汇总办法已经难以适应。

2 合并会计报表概述

(1) 合并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集团越来越多。文中所指企业集团是经济意义上的, 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具体而言, 实质上,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企业之间兼并和投资创建, 形成控股与被控股关系的企业联合体。只有混合经营型和控股管理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母子公司间的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 才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就是以母公司为核心, 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经济实体, 根据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经过合并抵消编制的, 由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权益变动表组成, 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

合并会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合并会计报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包括: 提供由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子公司的经济资源及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综合信息, 满足企业集团管理者对被控股企业管理的需要;反映母公司股东在企业集团中占有的权益;揭示企业集团在偿债能力、赢利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2)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做法。

我国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要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 并满足报表所有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需求, 也就是不仅要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求, 同时还应满足债权人和少数股东的权利。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时, 将少数股权以股东权益出现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控制”被确定为判定合并范围的基本依据。该种做法则充分体现出了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 在其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 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

(3)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我国的新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其中控制, 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控制具有以下特征:控制的主体是唯一的, 不是两方或多方, 即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提议不必征得其他方同意, 就可以形成决议, 付与被投资单位执行。控制的内容是另一个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这些财务和经营政策一般是通过表决权来决定的。控制的性质是一种权利, 是一种法定权利, 也可以是通过公司章程或协议, 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授予的权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包括增加经济利益、维持经济利益。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 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 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 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母公司应将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无论子公司的规模大小、子公司向母公司转移资金能力是否受到严格限制, 也不论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与母公司或企业集团内其他子公司是否有显著差别, 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4)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问题。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第一, 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虽然集中反映了企业集团的总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 但却掩盖了行业性、地区性的差异。由此可以得出根据不同行业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不符合可比性原则的, 对于合并会计报表使用者是有误导性的。第二, 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要反映的对象是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会计实体, 并不具备法人主体的法律关系, 虽然可以反映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却无法反映出集团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赢利和风险。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编制采用简单权益法, 对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不予调整, 如果子公司是母公司的非全资子公司, 且存在逆销内部交易时, 少数股东权益的计算会受到影响。第二, 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以子公司盈余公积的抵销及冲回为例: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抵消分录时, 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益性资本投资与子公司股东权益抵消以后, 还必须冲回已抵消的子公司盈余公积金。因此合并报表应反映母公司的提取额和子公司提取额中属于母公司所享有的那一部分合并利润分配表中盈余公积提取金额应依据合并净利润进行计算, 而不是将母子公司各自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数额相加, 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不能由母公司直接支配。如果冲回已抵消的盈余公积, 那么对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反映就会过低。对权益类科目, 我国对合并价差不予调整, 合并会计报表只存在与子公司报表的纵向平衡关系, 缺乏复杂权益法下生成的横向平衡关系。据此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在反映信息上必然带有一定局限性, 也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3 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分析

(1) 会计报表的主体不同。

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企业, 反映的是某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管成果, 尽管这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是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编制而成, 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受母公司的控制, 只是母公司经营活动的一个部分。汇总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上级主管部门, 主体本身不是经营实体, 报表主要反映的是由其管理下各企业总的生产经营情况。

(2) 会计报表的作用不同。

合并会计报表的作用是向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等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汇总会计报表的作用主要为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

(3) 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不同。

合并会计报表主要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汇总会计报表不仅要提供各企业的财务信息, 还要提供企业生产消耗、产量、劳动工时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4) 确定编报范围的依据不同。

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取决于各国编制会计报表采用的理论, 各国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并不完全按某一种理论, 而是以某一种理论为主, 同时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主体理论:即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 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 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 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是以企业隶属关系为依据, 即以企业是否归其管理, 凡属于下属企业则包括在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内。

(5) 编制方法不同。

汇总会计报表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 主要采用分行业、分地区简单加总的方法加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虽仍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 但必须在抵消内部会计事项的影响后编制, 它比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要复杂。

综上所述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主体相同, 编制的内容、范围、作用也就相同, 因此就可以将其两者对比分析, 研究哪种会计报表更能带给会计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 使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摘要:企业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 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 企业会计报表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对合并会计报表与汇总会计报表两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以避免在实务中产生混淆。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比较

参考文献

[1]郭伟力, 郭云, 李慧丽.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区别之我见[J].山东审计, 2003 (9) .

[2]王剑秋, 徐倩.多角度看财务与会计的区别[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0) .

[3]孟晓宇.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比较——新准则下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比较分析[J].商, 2012 (4) .

[4]李昕.对编制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9) .

[5]吴希慧.重要性原则在新会计制度中的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9) .

篇4:会计报表的分析与利用

【关键词】会计报表;分析;利用

—、会计损表分析的意义

会计报表分析,是指通过对会计报表的有关数据进行汇总、计算、说明,借以揭示和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综合的会计信息的一种分析方法。

会计报表分析应包括会计人员进行的基本报表分析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基本分析进行的应用分析两个层次。会计信息使用者虽决策的种类不同,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也各异,但他们都需要按各自的目的去衡量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尤其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营销能力和盈利能力。而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尽管都力求全面综合、系统地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济活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可这些信息仍然不失其分散性和相对独立性,还不能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直接依据。这势必要求信息使用者们为达到各自的目的,必须认真审视和分析企业的会计报表,在正确理解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把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静态的、分散的、独立的信息,通过必要的分工、分析手段,成为他们在决策时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想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就必须熟知并有能力正确应用会计专业知识。可是不可能每个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懂得会计专业知识,也不可能每个会计专业知识的信息使用者都有能力和时间对报表信息进行分析,因而我国会计规范中都将对会计报表分析定为企业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会计人员进行的报表分析为共性分析,属基本分析层次。借助会计人员对报表所进行的共性分析,各信息使用者要从中选出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重新排列,并研究其相互关系,使之符合特定的要求。

二、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将一个企业会计报表上有关项目实际与计划之间、不同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上的相同项目或将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上的相同项目进行比较的一种分析方法。该办法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管理者服务的,一般不对外公开。其作用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绩和不足,找出差距,发现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和差距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弥补不足的措施。这种分析方法通常通过计算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指标来表示。这方法可以是单项目单独比较,也可以以编制比较会计报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如编制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利润表等。常用的比较方式有以下三种:

(1)实际与计划对比。就是将会计报表中主要项目的实际数与计划数进行对比,借以考核有关指标的计划完成情况,也称“差异分析”。如考核企业利润计划完成情况、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产品销售收入计划完成情况、产品产量计划完成情况等等。

(2)本期实际与过去实际对比。就是将会计报表中主要项目的本期实际数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实际数进行对比,确定不同时期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某项经济活动或财务收支的变化情况,也称“趋势分析”。

(3)本期实际与同类企业对比。就是会计报表中主要项目的本期实际数与行业平均数或竞争对手对比,找出差距、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推动企业挖掘潜力,改善经营管理,努力赶超先进水平,也称“横向比较”。

应该指出,采用比较法进行会计报表分析,必须注意项目的可比性。即凡是用来对比的项目,在经济内容、计算标准、计算方法、计算时期、影响项目,如果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对比,还应考虑被选企业及本企业在生产技术、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和經营特点等大体相同。

2.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根据会计报表上一些关联项目的金额,通过计算相对数的比率指标,来揭示和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某一方面优劣的一种分析方法。是会计报表分析的主要方法。利用比率分析法,一是可以会计用数字来表现的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转化成一些简单、易懂的指标;二是可以避免单纯根据会计报表。所列示绝对金额大小作为衡量和评估企业某一方面的优劣,使报表使用者产生一些不应有的错觉。比率分析法既对内服务,又对外提供服务,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集团了解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信息。

(1)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不论是投资者、债权人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十分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①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是指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可获得的利润额,销售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经济效益越好。

②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每百元资产占用可获得的报酬额,表明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中运用现有资产的获利水平,用以评价企业运用所有经济资源的效率。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企业资产运用效率越好,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

③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每百元净资产可获得的净利润额。是衡量企业计算期净资产获利能力的指标,也是资本保值增值的分析指标。该指标越高越好。

(2)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比率

①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总资产净额的比率,也称举债经营比率或债务比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它是用以分析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所占比重,反映企业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占企业全部资产净额的百分比,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因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大,债权人贷款如期偿还的保障程度和安全性越小。

②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是用以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它表明短期债权人的债权在到期前举债企业用货币资金和流动性较大、能较快地变为货币资金的其他流动资产偿还短期债务的限度。

参考文献:

篇5:如何进行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

企业在经营一年后,都会形成会计报表,来反映年末的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报表中获取必要的信息,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所必须的,但是要求企业所有者都能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是不现实的,由于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他们经常借助内部审计来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但是现在有些内部审计人员面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不止如何入手进行分析,以致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

往往事倍功半,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浅要谈谈会计报表分析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会计报表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一)明确审计目标

不同的审计项目对报表分析的目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在会计报表分析前,要明确这次审计的目标,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进行报表分析,做到有的放矢,但是,报表分析的作用主要在于找出审计的突破

口,具体的查找问题要靠实质性测试来解决。

(二)注重审前调查

分析报表前必须根据目标进行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无异于“鬼子进村”。要调查什么?怎样调查才能掌握自己需要的资料?这是一门学问。善于查账的审计人员,调查的时间比查账的时间肯定要多,调查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取证的过程。在初步审计过程中应主要调查以下内容:

1、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单位性质、隶属关系、经营规模与范围、机构设置及所属部门和主要

负责人的经营理念、重要的规章制度等等。

2、被审计期间经营管理中的发生的重大事件。

3、审计项目发生重大影响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4、以前的审计报告,包括外部审计报告,重点了解以前审计报告中所提到的问题。

5、其它对审计结论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

(三)准备好相关资料

二、对会计报表进行常规性检查

对会计报表的常规性检查是分析会计报表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常规性检查主要检查两方面内容:

1、要检查所编制会计报表的完整性

检查所要分析的会计报表是否完整,是否提供了主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资产减值准备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分部报表)、财务说明书以及报表

附注等,如果是企业集团还要提供合并会计报表。

2、要检查所编报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检查报表的正确性主要通过复算程序进行,主要是检查各报表本身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表内数据主要检查报表自身的平衡关系是否正确,各报表之间的检查主要是检查表与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具体来说主要有:(1)主表与附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与其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利润表与其附表利润分配表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2主表与主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必须与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对应相等;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必须与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对

应相等;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的“净利润”对应相等;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与现

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损失”对应相等,但方向相反。

三、资产负债表的具体分析技术

1、对资产分布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审计人员拿到被审计单位的一张资产负债表,首先要对各资产分布特别是用于流动资产分布是否合理进行分析,下面用作者接触到的一个企业资产占用分布的资产负债表作为例子说明资产分布的分析:

项目年初数年末数

货币资金309099367.22732751790.15

应收票据80000000.0080000000.00

应收账款11765285.362094426.42

其它应收款92069526.25113468216.06

减:坏账准备58826.4310472.13

应收款项净额11706458.932083954.29

预付账款19135633.4936780008.24

存货1670039904.541713313562.37

其中:原材料1667815891.661706949911.46

产成品(库存产品)2198369.333146418.30

存货净额1670039904.541713313562.37

待摊费用3168483.102481834.09

流动资产合计2185219373.532680879365.20

长期投资1533848554.421649962293.56

固定资产原价2997895925.693102091427.74

减:累计折旧1351407068.791527326702.69

固定资产净值1646488856.901574764725.05

在建工程319127738.82176577249.19

固定资产合计1965616595.721751341974.24

无形资产99028930.3190458493.67

其中:地使用权83609966.49

递延资产2023824.452302087.42

无形及递延资产合计101052754.7692760581.09

资产总计5785737278.43 6174944214.09

以上实例中不难发现,该企业流动资产总计为26.8亿,其中货币资金占了7.3亿,应收票据0.8应收与预付款项占了约1.5亿,存货占了17亿,共计26.6亿,而这些占用基本上属于闲置状态,或虽有

所有权,但使用权归他企业所有,这说明该企业流动资产的占用分布很不合理。

2、对资产负债表中一些具体情况与具体项目进行分析

(1)对资产的计价进行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中,几乎所有的项目在计价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侧重于盘点、对账分析方式,以证实表中各项目余额的存在性,这当然也是需要的,然而却往往忽视了审查余额价值的真实性。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一定要牢记对资产的审计重在计价这一重要原则,资产负债表中的潜亏问题,主要是通过改变计价的方式形成的。具体来说资产的计价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予以关注:一是期末余额是否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予以确认;二是对八项减值准备的提取是否正确;三是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的摊销等是否正确;四是对投资溢价、折价的计算是否正确;五是对存货中发出材料成本计价、在产品成本计价和销售成本的结转是否正确;六是借债费用的资本化处理是否正确。这些地方

都是极易产生错弊的地方。

(2)对或有事项的关注

或有事项指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其结果需经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证实,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中无法反映,但都对未来的资产和负债可能发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时要特别关

注。

(3)对期后事项的关注

期后事项是指资产债务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如果企业对需要调整的事项未予调整,对非调整事项未按规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说明,那么,不仅直接影响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而且直接影响着企业前后期应负担的责任。因此,审计人员对期后事项应给予高度重视。

二、利润表的分析技术

1、对利润表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对利润表进行整体分析,主要用到关联项目分析法,企业的利润主要是由主营业务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加投资收益再加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主营业务利润,而主营业务利润又是由主营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几个因素构成,而这几个因素有相互关联的关系。因此,通过对这几个因素

本期和上期进行比较,找出问题的所在。下面通过一个报表来说明怎样对利润表进行整体分析。

项目上年实际数本年实际数

产品销售收入7,969,903.5913,520,192.09

产品销售成本5,911,592.1910,782,541.40

产品销售费用69,681.60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79,547.62102,156.08

产品销售利润1,978,763.792,565,813.01

关联项目分析表

项目增减额%

产品销售收入5,550,28969.6

产品销售成本4,870,94982.4

产品销售费用(不可比)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22,60927.5

产品销售利润587,05029.6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企业产品销售利润肯定有问题,因为在正常获利水平下,在收入增长69.6%的时候,利润也应增长69.6%,而实际只增长29.6%,相差40%。这里,可能是由于产品销售收入发生虚构,但虚构收入的目的在于虚构利润,借以虚构经营业绩,此例中,这种情况显然不存在。那么,问题肯定出在成本、税金与费用方面。上年费用无发生额,肯定有问题,但本年费用只有不到7万元,按重要性原则,这种问题在综合分析中几乎“不值得查”,突出的问题在成本方面,本年成本比上年增长82.4%,可以断定,该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不实,问题主要是在成本方面,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就为下一步深入审计

找到了“突破口”。

2、对利润表具体项目进行分析

(1)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分析

主营业务的收入,大多数企业都是由产品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的收入构成,一般情况下,已经入账的收入通常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因此,对主营业务收入重点应放在虚构、隐瞒、转移和“账外账”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抽查第4季度的销售明细账和相关凭证与销售发票逐一核对,看其是否都已入账,或转移到下一。二是通过审查 “预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科目,这两个科目也就是会计处理中著名的一个“中转站”,隐瞒或转移收入对不太高明的会计大都通过这两个科目来处理。三是检查企业的 “账外账”收入,账外收入的审计,一般可通过“三核对”来进行匡算审查。第一步是以出库单存根与销售发票存根核对,第二步核对是以发票存根与销售明细账核对,第三步是以销售明细账与产成品明细账核对。通过这样

核对,大体上可以匡算出有多少数量的产品未作收入。

(2)对主营业务成本的分析

影响主营业务利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成本,而在成本方面的错弊,通常表现在成本的计价方面,成本的计价主要有三道环节,即发出材料成本的计价,半成品成本与完工产品成本核算的计价,以及销售产品成本结转的计价,这三道环节的成本计价由于极易被财会人员用来调节成本进而调节利税这就是审计所称的“三大水库”,聪明的会计想要调节利润,都会从这“三大水库”来调节,因为这三个项目的会计处理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一般会用到会计人员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不是经验十分丰富的审计人员,想查都查不出来。此外,也有一些财会人员通过待摊、予提两项费用来调节成本的,但用这两项费用调节成本影响

额减少,所以审计人员形象地称之为“两个蓄水池”。

(3)对期间费用的分析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三项费用对利润的形成亦有着明显的影响,一般地说,利用期间费用故意作弊调节利润的情况并不突出,但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控制不严,在期间费用中发生的问题却十分严重,比如下面摘自两个企业利润表中关于管理费用的实际情况: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利润管理费用

甲企业 上年796.99万元34.67万元85.76万元

本年1352.02万元47.46万元156.43万元

乙企业 上年63.55亿7.598亿2.862亿

本年67.66亿8.391亿3.413亿

不难看出,这两个企业管理费用中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甲企业的管理费用远远超过它的营业利润,而且本期的管理费用竞比上期多出一倍。乙企业的情况似乎稍好一点,但以它的收入规模和利润情况来看,上将近发生3个亿的管理费用足够惊人,而本在上年的水平上再增加6000万管理费,可谓“高居

不下”。

那么,问题究竟发生在哪里呢?如果对管理费用全面铺开审查,一则管理费用的子目很多,二则从元月1日到12月31日几乎每天都有管理费用发生,逐一检查凭证工作量极大,这里介绍一种简易分析方

法,让有问题的管理费项目自动跳出来,便可很容易地把问题查出来。

管理费用分析表

项目上年(或计划)本年增减

发生额比重发生额比重发生额比重

工资及福利

公司经费

工会经费

待业保险费

劳动保险费

董事会费

业务招待费

计提坏账准备

……

合计100%100%100%

由于管理费是相对固定的费用,一旦增减幅度发生太大变化,该管理费项目必然存在明显问题(此

表可交由会计根据管理费用明细账填列并说明问题原因)。

(4)对投资收益分析

会计报表上的投资,只反映对外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进行报表分析时,应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金额的多少以及利润表中投资收益,先进行综合匡算,匡算出综合的投资报酬率。然后索取一份投资情况一览表,逐一与投资明细账中的投资收益核对,并计算出每个项目的投资报酬率,有针对性地审查分析投资收益极低的项目。

(5)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分析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往往被企业有意或无意地作为隐瞒或转移利润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利润表的时候,是审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时,首先要搞清企业有哪些关联方的关系,然后要了解发生了哪些关联交易,进而要对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进行调查,特别是对那些重大的关联交易进行分析。

三、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技术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企业理财情况的报表,因此,在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时,不能象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的“错弊”那样,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不是查“错弊”的具体情况的,而是查理财情

况的。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1)审查现金流量表编制是否正确。

(2)审查当年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3)审查企业收益的质量,具体的公式在综合分析中已详细说明。

篇6:会计报表分析方法

计算有关报表数据每年的金额变化,可提供有意义的资料,再同时计算金额变动的百分比,使分析更有意义。所谓金额的变化,是指比较年度与基准年度某一数据的金额差异。利用上述比较利润表的数字,以销售收入与净利润两项指标为例,下面将说明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法的基本原理。

(1)计算金额变动与变动百分比。

(2)对金额变动百分比进行评价。从上述表的计算可知,该公司的销售收入逐年增长,但净利润却逐年下降。计算一个公司某年至次年的销售收入、毛利及净利润的变动百分比,可得知该公司的成长率。

但是,要确定该公司的经济实力是否真正在增长,还要看其利润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通货膨胀率。例如,假设某公司的销售收入在通货膨胀率为10%的时期增加了6%,则其销售收入的增加可能完全来自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上,该公司当年所销售的商品可能比以前年度还少。

3.2 趋势比例法

趋势比例是以基期的数据为100%,分别将以后各期的数据换算为基期的百分比。其大致步骤是:首先确定一个基期,然后将各期会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换算为基期相同项目百分比。

3.3 结构比例法

结构比例或结构百分比,是指总额内每一项目的相对大小。例如,资产负债表上的每一个项目都可表示为总资产的百分比。利用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很快地反映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相对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反映企业从长期债权人、短期债权人和所有者处获得资金的相对大小。

通过计算连续各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比例,可以发现企业的哪些项目变得重要,而哪些项目变得不重要。

3.4 比率分析法

比率是某一项目与另一项目间关系的简单数学表示法。比率有许多不同的表示方式。例如,流动比率这个指标,用来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关系,如果流动资产为100 000元,流动负债为50 000元,则可以说流动比率是2:1,也可以说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200%。

在计算两项目之间的比率指标时,必须要求两个数值之间确实具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要充分说明一项比率,还必须深入了解所有资料。比率只是用来帮助分析与说明的工具,它不能也不应当取代适当的思考。

总之,在许多情况下,如果独立地去看报表上所列示的各类项目的金额,可能对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来说,比较重要、有意义的资料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数字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动趋势与金额。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和金额,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王文琪等.财务与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张翠荷.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理论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下一篇:可贵的生命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