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

2024-05-25

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通用7篇)

篇1: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

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阅读

西苑小学 闫洁

教学目标:

1.借助结构图,发现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2.学习比较性阅读,了解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

3.运用结构图,合作创编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教学准备:《小猪慢慢》、《爱心树》、《犟龟》、《田鼠太太的项链》、《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第一份材料,它们分别是:《小猪慢慢》、《爱心树》讲述的是一棵苹果树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故事的文字纯朴直白,简洁明了。它讲述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这种深沉的爱,是无私的给予和奉献,令人在百读不厌中细细体味蕴藏其中“爱”的哲理,非常的感人!

第二份材料:《犟龟》犟龟,一个意志坚定,不达目标决不言弃的小龟。在陶陶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有讥讽,有热情的挽留,有不屑一顾的眼神……但陶陶都一直坚信自己会成功。凭借它短小却结实的腿,凭借它坚韧的意志。”陶陶就是凭着这股自信和韧劲,克服了多少障碍,经受了多少的考验,面对了多少的冷嘲热讽,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参加了狮王的婚礼。它是坚守者的胜利。告诉我们:生活就像一杯奶茶,成功是牛奶,失败是苦涩的茶,生活中都少不了。只要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会成功!《田鼠太太的项链》(懂得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事先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城里最漂亮的巨人》首先巨人来到城里发现喷水池旁穿长筒靴的猫会洗手、小美人鱼的父亲对自己的一脸不屑、小矮人因买不到衣服而吹胡子瞪眼。这一切都加深了乔治摆脱邋遢的决心。接着乔治为了帮助动物而脱下美丽的衣服——在每一件东西改变功用后,乔治都有了新的发现,直到他找回自己——从扉页到故事的最后一页,乔治的嘴角弯成了一道弯弯的月亮。要让孩子明白,这里“最漂亮的巨人”实际上指的是心底最善良的人,因为善良,乔治才最漂亮。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我来出示图片,大家来猜猜图片是哪个童话故事?(《丑小鸭》《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卖火柴的小女孩》《莴苣姑娘》《青蛙王子》)通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大家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篇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童话故事

二、阅读材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结构图,借助结构图,发现规律。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份阅读材料,默读《小猪慢慢》。阅读提示:

① 小猪需要做哪些事情?小猪的是怎么做的?用横线画出小猪慢慢需要做的事情,用曲线画出小猪慢慢的回答。故事中,小猪慢慢需要做几件事情? 生:3件事情

那你能给大家读读小猪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吗?

那我们在梳理情节的时候,需要提炼关键词。妈妈让慢慢到姥姥家去送草莓,这句里的关键词是?送草莓(你抓的非常准)小猪回答的句子哪里是关键?明天再说吧!出示第一次的结构图。生边回答,老师边出示在大屏幕上。

让生说第二次情节找关键词,出示第二次的图 第三次,出示第三次图。

那么,刚才我们用概况课文主要内容,把长句子读短,抓关键词的方法,梳理出来了这个故事的情节结构图。

概括文章内容,提炼关键词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那根据这个情节结构图,故事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那请同学们看这个结构图,你发现作者写的小猪这三次事情,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三次都是先说小猪要做的事情,后写小猪的回答,明天再说吧。像这样我们叫它反复。反复的情节多次出现,写法相同,结构相近,我们就叫它反复结构。很多童话故事都是用反复结构的方式来写的。板书:反复结构。

文章结构的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因此,它被运用于各种文体中。

这样反复的写小猪慢慢对待事情的态度,你体会到什么? 第二篇故事《爱心树》

快速浏览故事,找找反复的情节有几次? 对比一下,这几次是怎么写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爱心树》这个故事情节,找关键词。第一次,钱——苹果 第二次,房子——树枝 第三次,船——树干 第四次,休息——树墩

通过这个故事的反复情节,你体会到什么?

大树深沉的爱,是无私的给予和奉献

《小猪慢慢》相似的情节反复了几次?3次《爱心树》相似的情节反复了几次?4次

那请同学们猜一猜,反复结构的故事相似的情节最少反复几次? 3次.为什么?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数字三就表示多。很多事物都与“三”有关,比如:“三思而行、三顾茅庐、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那我们再大胆猜测一下,最多可以反复几次? 最多5次.为什么? 有不同看法吗?

一般反复5次。我写十次八次可以吗?没意思了,太啰嗦了。(大多作家在写故事的时候都是非常注重情节的设计,希望能用精彩的情节来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但是反复结构也有一个限度,不能一直反复下去,还需要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让大家去思考。)

那我们再来看这两个故事,故事的情节可以前后调换位置?为什么呢?

小猪慢慢可以调换位置(做成可以调换的位置的课件)我们把它调换一下顺序也可以,可以任意调换位置,反复的情节互不影响的,我们叫它并列结构。板书:并列结构

为什么《爱心树》不能调换位置?

像这样,故事反复情节里写到的事物有变化,里面表达感情和意思更进一层的,我们叫它递进结构。板书:递进结构。请问同学们,老师画的并列结构的图,像什么?糖葫芦

在画情节结构图的时候,并列结构的,除了可以化成糖葫芦形,花朵的,蝴蝶,樱桃。还可以画成什么形状?

那递进结构的老师画了一棵圣诞树,还可以画成高楼、楼梯、泡泡形的。等等。

二、学生自读三篇故事,自己来画结构图。下面我们再来读三篇童话故事。阅读提示:

1、找:找相似的情节反复了几次。

2、比:对比反复情节都是怎么写的,是哪种结构关系。

3、画:画出关键词,填情节结构图。

4、从反复的情节,你体会到什么。交流结构图

这个故事反复了几次? 是什么结构?

从反复的情节,你体会到什么?

犟龟的”犟“意思是:原指 固执;不服劝导。文中 指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的阻碍都不改变一往无前的精神,但也乐意听从正确的劝阻。

三、联系课内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找一找:大家想想曾经阅读过的哪些故事也是反复结构? 《小蝌蚪找妈妈》 《小溪流的歌》

四、口头创编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阅读了五篇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初步了解了这类故事的写作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创编一个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读故事开头:

(一)有一天,小兔子想离开家,他对妈妈说:“妈妈,我要逃跑了!”妈妈听了,说:“你要是逃跑,妈妈就去追你,因为你是妈妈的孩子!”

小兔说:“要是妈妈追我,我就变成河里的鱼游走。”妈妈说:“你要是变成河里的鱼,妈妈就变成钓鱼的人,把你钓上来。” ……

(二)森林中住着猴子一家。小猴子慢慢长大,妈妈对他说:“孩子,你该出去学些本领了!” …….提示:

1、你准备采用什么结构创编?

2、准备设计几次反复?

3、想想关键词,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情节。全班交流。

师:他这个故事情节反复了几次?用什么结构来写的?

五、课后拓展

有人说,童话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组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认识到它的特点和类型,感受到了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魅力。课后作业:

课后把创编的故事用结构图画出来,这就是你这篇文章的写作提纲。

篇2: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

1、以《去年的树》为依托,了解童话故事中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反复性结构,并学会根据故事情节画结构图;

2、通过群文阅读,体会反复性结构的童话又可以分为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

3、口头创编反复性结构的童话故事,然后进行书面写作。

课前阅读材料、课内阅读材料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并汇报童话《田鼠太太的项链》。

1.这篇童话故事写了什么内容?田鼠太太用过冬的粮食分别换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故事情节,老师出示结构图:一换:谷子换崭新时装→二换:玉米换裤子→三换: 花生米换崭新的皮鞋

2.发现规律。(板书:反复结构)

二、学习另两篇童话故事《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兔子的名片》和《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体会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三篇童话故事,并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关键词,还可以在感受很深的地方写下批注。

2.交流:每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简单梳理出三个故事的情节。

3.画:让学生根据锦囊袋提供的结构图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精读后填写结构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结果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兔子的名片》

《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

4.比较:学生汇报画好的结构图后,课件出示五个童话故事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比较,这3个童话故事,它们反复的情节能交换位置吗?为什么?快速比较阅读,明确童话故事的反复结构又分为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两种。(板书:并列

递进)

5、讨论:各抒己见,发表看法,童话故事的反复结构能一直这样反复下去吗?体会反复结构的作用。

6、归纳:想一想以前读过哪些属于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是并列结构还是递进结构?(预设:《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七颗钻石》等)

三、合作运用,口头创编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1、小组合作,明确分工,以老师提供的开头创编童话故事,提醒学生将反复时的关键词用结构图表示出来。

(一)有一天,小兔子想离开家,他对妈妈说:“妈妈,我要逃跑了!”妈妈听了,说:“你要是逃跑,妈妈就去追你,因为你是妈妈的孩子!”

小兔说:“要是妈妈追我,我就变成河里的鱼游走。”妈妈说:“你要是变成河里的鱼,妈妈就变成钓鱼的人,把你钓上来。”

„„

(二)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天空阳光灿烂。乌龟陶陶正坐在他那舒适的小洞前,从从容容地吃着车前草的叶子。母鸽苏莱卡飞过来叫道:“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啦!他邀请我们去参加庆典!那场面一定会是最风光的。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啦。赶快出发!”乌龟陶陶听见了,陷人了深思,连早餐都忘了吃完。想了整整一天一夜,第二天一大早陶陶终于拿定主意,便上路了。他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虽然很慢,却一直没有停下。

当陶陶爬了整整一天后,路过一片荆棘丛。蜘蛛在树丛中织了一张巨大的网,她大声地问陶陶:“嘿,陶陶!急急忙忙的,你这是要去哪儿呀?”陶陶擦擦汗,告诉蜘蛛他正赶着去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蜘蛛嘲笑乌龟爬行速度极慢。她的笑声把蜘蛛网震得剧烈地颤动起来,捂着肚子笑了好久,腰都直不起来了。而陶陶依旧越过种种障碍,穿过树林和沙地,日夜不停地赶路。„„

篇3:浅论民间故事中的回归结构

中国民间故事艺术世界有着巨大的魅力, 最基本的原因就在于民间故事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言说力, 从而使得民众被讲述的趣味性所吸引。虽然民间故事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点, 但在众多故事流传演变的过程中, 又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化特征。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 援引国外对故事类型的分类和研究, 已经有相对清楚的划分和认识, 而对民间故事结构的研究一直处于摸索、发展的阶段。

在诸多民间故事里, 有些故事在叙述之初有一个原始的预设和状态, 跟随情节的波动、遇挫和历经曲折, 又神奇地回到了原点。它不同于连环结构和递进结构, 整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 在故事的最后总是回到起初的原点。这类故事的存在形式包括“宿命婚姻”和“重回现实”两种故事类型。

“宿命婚姻”故事的代表有“老鼠嫁女”和“月老婚配”等故事。丁乃通将“老鼠嫁女”归类为AT2031型, 编入了“程式故事类”的连环故事, 辑录有20多例相关的故事。这一类型最早见于印度的《五卷书》, 而在我国多个地区也有相似的“老鼠嫁女”的故事流传。

“老鼠嫁女”故事的基本情节为鼠父母为自己的女儿选女婿, 想挑选最强的物种, 先后选择了太阳、云、风、山等, 但是到最后发现最强的还是老鼠。鼠父母最先选择了万物之首太阳;而后发现云能遮住太阳, 便选择了云;但是风可以把云吹散, 又选定了风;又发现风为山或墙所阻挡, 选择了山或墙;最后老鼠钻洞打穿了大山或墙, 鼠父母最终选择了老鼠。这是标准的循环式结构故事, 并以“强中更有强中手”为核心标准, 由一个更比一个强的故事讲述构成了一环接一环的结构类型。

“老鼠嫁女”故事也叫“鼠女招婿”, 故事的开始, 鼠父母对这个女婿的期待很高, 希望能找出最强的物种。鼠父母排斥掉同类选择别的物种, 说明潜意识里鼠类并不是世间最强大的种类。同时, 这也为故事结局揭晓的突然性埋下了伏笔和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听众在一次次的肯定、否定中带着好奇期待那个最终结果的到来。最后, 鼠父母在转了一大圈后还是选择了老鼠做女婿, 结局出人意料而意味深长。

在印度故事中, “老鼠嫁女”类型被赋予了劝诫的寓言意味。马昌仪在研究鼠招婚故事时提到, “所谓‘循环’, 按理说应该是‘如环无端’, 因此, 我们称印度鼠招婚故事的循环叙事结构为圆形结构。也就是说, 鼠向自然界诸公招婚, 最后回归于鼠, 这样才能达到不失本真的道德训诫目的。” (1) 因此, “老鼠嫁女”典型的循环式有着其本身的叙事意义。

当然, “老鼠嫁女”故事的具体情节内容有所差别, 在广大地区流传演变时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 但是很多故事已经脱离了循环式的回归结构。因此, 江帆认为, 只有“老鼠招婚选婿”的故事程式才是典型的AT2031型循环故事, 还有一些不关心故事主人公及故事的主题与母题, 只依据叙述手法的程序, 该类型的命名应是“强中更有强中手”或“一物更比一物强”。 (2)

在我国, “月老婚配”故事是一个流传深远、极具传统特色的故事, 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具有普遍典型意义的类型。丁乃通将其归在AT930预言类, 命名为“命中注定的妻子”, 为AT930A型。而艾伯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里, 将此类“月老婚配”故事命名为“定亲”, 编为149号。江帆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里以“棒打不散的姻缘”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月老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 讲述了韦固受月老婚配而应验的故事。在这里, 月下老人是作为掌管人世间婚配的幽吏形象出现的, 而之后成为道教中泰山神仙谱系的一个。“月老”称谓自宋代形成后, 逐渐得到民间的广泛接受和普遍信仰, 在此过程中, “月老”的民俗形象具有了宗教性和世俗性二元特征。 (3)

“月老婚配”故事开始, 月老为男子卜婚, 而主人公对于月老的预言怀有质疑。男子因好奇而提前查看, 但是两人此时的状态有着难以接受的差距, 如年龄、地位或相貌悬殊。主人公心生邪念, 试图通过结束对方的性命而毁掉婚姻。故事到这里, 通常宕开一笔, 没有写女主人公的性命终究如何, 而是继续以男主人公为主角的线索叙述。男主人公在经历很多后功成名就, 但是婚姻状况不佳。经过各种机缘巧合, 男子遇上了合适的婚配对象, 而通过女子某一故意隐匿的特征得出她正是自己命中的妻子。皆大欢喜的同时谜底也被揭晓, 当年男主人公的刺杀没有达到致命的效果, 这也就意味着他与宿命的姻缘没有了断。这里的微伤连接着两个命中注定的人, 既是情缘未了的代表又是重揭谜底的关键。

从叙事结构来说, 《定婚店》月老故事的讲述整体上采用了“预言→应验”的开放式预叙结构, 松弛结合, 悬念频生。同时, 预叙结构为读者做了必要的提示, 激发读者不断地将自己的猜想和对验证结果的渴望增添在原有的讲述里。故事以活态方式进行, 满足了听众由故事开始揣测而好事终成的团圆感。同时, “月老婚配”故事的持久魅力还在于, 结构的应验也让众多善男信女对月老的灵验深信不疑, 相信宿命的神奇力量, 从而对婚姻的期待增加了别样的神秘意味。

“重回现实”的民间故事主要有“烂柯山”和“黄粱梦”两种典型, 故事中主人公进入的空间与现实空间相差巨大, 同时两个维度里时间流逝的速度也有着强烈的反差, 这种对比更加使得故事意味深长。前者是现实空间时间变动的速度快, 而后者相反, 主人公所进入的空间时间要远远大于现实空间的流动。正是因为这种时间流动差的存在, 使得主人公再次回归现实后, 让人不禁唏嘘两个空间、时间的差异, 感受到人世间沧海桑田的变化和人生如梦的荒谬凄凉。

“烂柯山”为民间故事中的山名, 如今有多处山被称为此名并附会相关故事。“烂柯山”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最早的主人公多为王质。基本情节内容为主人公进山砍柴或者云游, 遇到童子或者老者对弈, 观棋入迷而经提醒发现手中的斧子已经烂掉。当主人公下山才发现, 人间已是过去数百年, 同时代的人都已不在了。

烂柯传说产生于晋宋乱世, 其中蕴涵着“时光易逝”、“求仙慕道”等思想内核。 (4) 故事的开端始于现实世界, 空间也是基本的生活场景。听众跟随主人公进入了神奇的世界, 但都浑然不晓。当然, 讲述者是全知全能的叙事主体, 但是并没有将时空的变化提前揭露。主人公偶遇了居于山中的神仙并站在仙人的背后看他们下棋对弈。尽管周遭如痴如醉的风景让人联想起仙境, 但这时听众眼前浮现的还是一幅日常的美丽画卷。有的版本里增加了主人公肚子饥饿, 仙人给他一颗枣即能顶饱的神奇功效。与之相对, 这时的斧柯作为时间提示物也开始产生了不寻常的变化, 人未尝老矣, 但俗物已变得腐烂。在灰姑娘的童话里, 有人质疑魔法消失但水晶鞋没有恢复原状, 这是神奇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鞋子成为了游走在两个世界的物品。而相反, 烂柯山的故事中, 人作为穿越两个空间和时间的主体, 其奇特的经历使故事达到了现实与虚幻交融的境地。

“黄粱梦”是我国几大著名的故事类型之一, 而且同“南柯梦”等一起构建了一个梦文化的独特境界。这其中有对现实的反映和逃离, 更包含了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的感慨和轻叹。

“黄粱梦”故事的雏形见于刘义庆的《幽明录》, 这种以梦为题材来进行的创作在唐代逐渐兴盛。当时的文人渴望建功立业, 但人生抱负难酬, 只留有一个富贵梦的空想。“黄粱梦”以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为代表, 后有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杂剧《黄粱梦》,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邯郸记》, 以及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续黄粱》。而在这期间, 还有关于吕洞宾的黄粱梦传说, 将《枕中记》里的吕翁附会为了吕洞宾, 并在后世戏剧、小说的演绎下不断完善。

“黄粱梦”故事的基本情节是失意的书生在店铺等候黄米饭, 于道士所取的枕头上睡着, 梦里入赘豪门, 金榜题名, 功高为相, 儿孙满堂, 享尽富贵, 年逾八十, 寿终正寝。梦醒时分, 黄粱米饭还未做熟, 书生感叹人生如梦, 于是隐居而去, 不取功名。故事的结构由现实→梦境→现实的圆形组成, 笔墨重点放在了梦里的世界。这时的梦境是道士所设计的人一生的浓缩, 重回现实的书生与睡前相比, 形成了对功名和富贵的深刻思考。道士和黄粱米饭都是始终留在现实里的, 黄米饭是时间的提示和证明物, 而道士则对书生进行了点化。这里回归的现实是升华了的现实, 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原点, 在这样的圆形结构中更易体会出故事所讲述的内涵。

类似于的故事还有《格林童话》里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渔夫打渔时放走了比目鱼, 而比目鱼答应会满足他的愿望, 于是渔夫的妻子开始无休止的索要。在比目鱼的帮助和惩罚下, 他们经历了破屋→别墅→宫殿→皇帝→教皇→操控日月 (未实现) →破屋的历程, 由一贫如洗到富贵权倾, 却因着过度的贪欲被打回原有的贫穷。这里的回归更多地带有了劝诫讽喻的涵义, 旨在教育人们凡事适可而止, 不可贪婪过度。正是这种回归结构造成了贫富的落差, 让人不禁陷入对故事的思考之中。

民间故事里的圆形回归结构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民间故事的“大团圆”意识和结局之中。在民间故事里, 恶人得到报应和惩罚, 好人终获美满和褒扬的团圆结局俯拾皆是。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没有定论, 但在对此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如下观点:传统的乐观主义的民族心理, 循环往复的哲学观念, 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念,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佛家的三世轮回观念, 道家的成仙得道观念等。很多观点为了追求所谓分析的全面, 而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里的因素一概而论。刘守华先生曾比较中肯地表达了对大团圆结局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 民间故事里的这种结局被广大百姓所喜爱, 它们表现了对善良和美好, 以及斗争终将获得胜利的相信。民间文学里, 含有了鼓励勇气的“功利主义”和浓厚的幻想色彩, 其包含的乐观进取的伟大精神力量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5)

正是深受民间文学里团圆结构的影响, 与西方相比, 中国的古典小说和戏剧缺少了悲剧遗憾的残留、苍凉的蕴味和破碎的美感, 大多包含着终成正果、金榜题名、夫妻团圆、亲人团聚、破镜重圆等故事结构和内容。《红楼梦》以贾宝玉开始, 而又以他终结, 开头和结尾形成了一个叙事上完美的圆。《红楼梦》从神幻世界到现实世界, 最后又回归到了神幻世界。以一个高于现实的姿态审视人间与社会, 到头来如梦一般, 完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回。在现当代文学里, 也有很多作品对此种结构进行了巧妙运用。鲁迅的《祝福》形成了故事中的“我”离开———归来———再离开的圆环, 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开头王琦瑶在片场看到灯光下一个女人的死正是几十年后结局里自己的死。这更多地是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下, 注重叙事技巧和策略, 利用语言和文本表达内容的需要。但是, 正是这种结构的独特作用, 体现出作者精妙的叙事功底, 使作品同样绽放出故事性的魅力。

回顾和对比本文分析的“宿命婚姻”和“重回现实”两种回归结构的故事类型, 可以看出两者微妙的区别和不同的叙事效果。“宿命婚姻”故事里, 主角都是既知道自身的命运, 却不甘服从命运的安排, 走上了抗争的道路。他们主动找寻别的可能, 却难逃宿命的怪圈, 最终回到了命运的预设。而“重回现实”的故事是在发展过程中, 随着情节推进,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与主人公所处环境截然不同的境地, 拥有了一番跌宕起伏的经历, 最终被打回现实, 并在时空交替或者贫富落差中感悟到命运的神奇。但是, 两种故事类型都包含了回归的圆形结构, 并在此结构之上, 充分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在叙事过程中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和令人回味无穷的蕴味。

摘要:在我国民间故事的多个类型里, 叙事上存在着一种圆形的回归结构。故事在叙事开始有着原始的预设和状态, 而在一番曲折的经历后, 最终又回到了既定的原点。故事结构首尾相接, 结局出人意料而意味深长。本文以“宿命婚姻”和“重回现实”的具体故事为典型进行分析, 探讨其结构上的回归性和蕴含在结构里的丰富内涵及表达的深意。这种圆形结构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故事结构,圆形,回归,宿命婚姻,重回现实

参考文献

[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10月

[2]张同利:《“月老”考论》,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年11月, 第42卷第6期

[3]王海男:《试析烂柯传说及诗歌的文化意蕴》,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8月第22卷第3期

[4]党芳菊:《吕洞宾黄粱梦传说考论》,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年2月第3卷第1期

[5]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9月第24卷第5期

[6]刘继辉:《西方理论学说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影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年第26卷第7期

[7]罗淑珍:《民间故事“三叠式”结构浅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9月

[8]陈连山:《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关系》, 《民间文化》, 1999年第1期

[9]王丹:《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法述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21卷第5期

[10]户晓辉:《类型: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年8月

[11]高丙中:《故事类型研究的中国意义》, 《民俗研究》, 2007年3月

篇4:反复听一个故事

为何只听一个故事?

每一次倾听都有新收获

重复是宝宝学习的最主要手段,也是宝宝的阅读特点之一。对于成人来说,反复读一个故事可能会是很枯燥的。但是,对于1~2岁的宝宝来说,他的理解能力和专注力都非常有限,一个故事,往往需要反复阅读和倾听才能最终理解。尽管故事内容没有变化,但是,在每一次的倾听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让宝宝乐在其中。

这个故事最“安全”

对于1~2岁的宝宝来说,听故事就好像在进行一段奇妙的探险旅程,在满足好奇心之余,宝宝会乐意选择这个更有“安全感”的故事。熟悉的情节,会让阅读和倾听变得轻松,虽然少了新鲜感,但是,已知的内容更容易在宝宝的头脑中展现,让他得到极大的满足。

这是“我”的故事

宝宝听故事是伴随想象在一起的,尽管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自我概念还未建立,但是,他依然会把自己安排进这个故事情景中。通过熟悉的情节,加强自己在故事中的角色作用,同时,故事中的形象也会因为不断重复而变得个性鲜明,成为宝宝最初的玩伴。

重复倾听“联手”尝试倾听

做“执着”的朗读者

首先,宝宝的这种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爸爸妈妈无需担心。重复,是宝宝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反复倾听一个故事,是宝宝不断深化理解的一个过程。所以,请不要拒绝宝宝的要求,避免打击宝宝倾听故事的热情,不妨做个“执着”的朗读者,和宝宝一起在重复中发现,体验深度阅读的乐趣吧!

给老故事加点“料”

对于只喜欢一个故事的宝宝,不妨改变下常规的阅读模式,可以每次给故事添加一些新的内容进去,让宝宝来发现。在熟悉的故事情节中,有一点点的不同,既满足了宝宝的要求,又增加了新鲜感,为宝宝尝试新的故事奠定基础。

提建议,不勉强

你需要了解,老故事和新故事之间并不矛盾。可以有意识地给宝宝展示一些情节相类似的新故事,增加宝宝的阅读兴趣。当然,选择权在宝宝手里,你只是提出建议,不要勉强宝宝一定要选择新故事,给他一个慢一点的熟悉过程。

篇5: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

一、教学内容的萃取

(1)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课文记叙了小壁虎被蛇咬断了尾巴,先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都没借着。回到家才发现自己已经长出了一条新尾巴。(预习思考:小壁虎向哪些动物借尾巴?)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七颗钻石》:课文记叙了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水罐因为小姑娘对妈妈的孝心而装满了水。后来水罐又变成银的、金的,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预习思考: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3)课外阅读文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文章记叙了大海边住着一对老夫妻,老头出海打鱼时放生了一条会说话且能满足老头子愿望的金鱼,凶狠的老太婆得知后便三番五次地要求老头子找金鱼满足她的各种愿望,最后老太婆仍衣衫褴褛地坐在门前。(预习思考:老太婆想实现哪些愿望?)

(4)课外阅读文章《犟龟》:文章记叙了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乌龟陶陶决定前往,一路上被蜘蛛嘲笑速度慢,遇到蜗牛又被告知方向走反,遇壁虎得知婚礼暂时取消,从乌鸦那儿获悉狮王二十八世已不幸身亡,最终经历重重困难意外地赶上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预习思考:小乌龟陶陶遇到了哪些困难?)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借助结构图,发现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2)学习比较性阅读,了解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

(3)运用结构图,合作创编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激发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1.交流阅读感受,发现反复结构

(1)课前阅读四个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交流读后体会。(2)借助结构图,发现规律。

①教师示范,梳理《小壁虎借尾巴》结构图。

②学生自主选择或自创结构图,分组梳理其余三个故事情节,并观察四个故事的结构图,发现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

2.讨论反复结构,了解基本特点

(1)思考:童话故事中的反复情节能调换顺序吗,)了解童话故事中并列、递进两种反复结构。

(2)思考: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一般会反复几次?可以一直这样反复下去吗?了解童话故事反复的“次数”特点。

3.运用结构图,合作创编故事

(1)读故事开头,讨论:会去干什么呢?

(2)四人小组合作,填结构图,口头创编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4.拓展阅读创作,激发阅读兴趣

(l)联系课内外阅读,找一找:曾经阅读过的哪些故事也是反复结构?

(2)课后作业:画一画:选择几个反复结构的故事,梳理结构图;写一写:将小组内合作创编的童话故事写下来。

四、教学设计的意图

1.帮助学生确立实用的阅读方向 现代人的阅读变得更加快捷,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这是好事,但对于阅读者也提出了挑战。如果有人能看到一篇一篇文章之间的关联,学会整合,学会将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那么他的阅读将变得有效。群文阅读就是要帮助身处“碎片化”信息时代中的孩子如何去学习、面对这种阅读的挑战。如何帮助他们呢?就是模拟生活,同时将多篇文章放到学生面前,而且这几篇文章是“结构化”的,是有内在联系的。如在这堂课中所选的四个童话,都是“反复结构”的,两篇课内两篇课外,《小壁虎借尾巴》为并列式反复,《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犟龟》《七颗钻石》为递进式反复,分别体现了欲望越来越大、困难越来越大以及价值越来越大三种规律。这样有内在关联的文章,是适合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的,是“便于”让学生有所发现的。2.帮助学生学习实用的阅读策略

近几年,随着PISA、PIRLS阅读测试的引进,大家开始关注“教阅读”和“阅读策略”。我们发现,伴随着质疑与思考,有许多显性的阅读策略需要掌握,如“连接”“重读”“比较”“统整”„„并且这些阅读策略是可教可学的。“群文阅读”可以依凭“多.文本”的优势,教学生一些实用的阅读策略。本节课的阅读策略是:第一,帮助学生学习比较性阅读策略;第二,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并借助结构图发现反复结构的故事,我们将该阅读策略细化成了具体是哪些结构图、如何使用结构图、有了结构图可以做些什么,将阅读策略现实可行地和教学步骤紧密结合起来,降低了学生掌握阅读策略的难度,提高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充分发挥了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

3.帮助学生练习实用的阅读方式

篇6:新闻传播中的反复报道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 , 不仅有严格的时限要求, 而且对新鲜的新闻内容的追求也是新闻受众的希望, 但只要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在复杂的新闻实践中, 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媒介, 都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新闻, 新闻反复报道不仅使用在时政新闻的宣传上, 也用于大量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美国9.11事件发生后, 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国外媒体, 都有成百上千次的重复画面;汶川大地震、日本核电站事故发生后, 反复甚至重复报道的次数也不断刷新单条新闻被反复报道的纪录。

新媒体的出现, 特别是网络媒体和微博被广泛使用

后, 新闻反复报道的现象就更为普遍, 转载、转播等机械重复的报道方式甚至已经成为新媒体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手段, 其使用范围不仅包括重大消息、重要新闻, 也扩展到了普通民生新闻, 甚至囊括了大量的天气、财经、娱乐等资讯内容。进一步探究新闻反复报道的内在规律、变被动使用为主动应用已成为各类媒体, 特别是深受新媒体冲击的传统媒体必须关注的课题。

一、反复报道的新闻之“新”

反复报道一般分为机械性反复报道和深化性反复报道两种形式。机械性反复报道又称为重复报道, 是指在新闻内容不做变动的情况下, 反复多次地刊发或重复播送。 (3) 在报刊等纸质媒体上, 这种报道形式通常是以同一消息在不同的报纸或杂志上以相同的内容出现, 有些是同时同步出现的, 有的则是在一个时段内同一新闻内容被大量的转载、转发。在广播电视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上, 反复报道不仅包括了不同媒体的同类报道, 还包括了同一媒体的大量重复播出。深化性反复报道则是指对同类新闻内容但不是完全相同的新闻事实或新闻形式, 以不断深化的范例或新颖的形式, 反复多次地刊发或播出。

在网络媒体大兴其道、新闻传播主体出现明显转变的情况下, 大量的新闻之所以被反复报道, 就是因为这些新闻中“新”的特质, 即新闻的时效性还没有消失。

1. 更多的人希望对新闻事实耳闻目睹

此前人们对新闻的专业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自新闻传播主体的定义, 即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受众来说, 任何没有接触过的新闻事实都是新的, 传播主体所能够传播的范围是有限的, 特别是在新闻报道的时限越来越接近事实发生的时刻, 让更多的受众无法及时了解到新闻事实的存在, 特别是广播、电视, 当然也包括更逼近事实发生时刻的网络传媒, 难以通过一次性报道满足受众对新闻事实耳闻目睹的需求, 即从受众的角度看, 大量的新闻事实的时效性并没有随着新闻的一次性播出而消失。有的新闻, 如当年震惊世界的美国9.11事件, 电视首次播出画面后, 随着人们的口头传播, 更多的人产生了耳闻目睹当时画面的迫切愿望, 在相当时间内, 几乎每次重复播出都对受众产生巨大的冲击。

2. 受众需要对新闻事实有更深刻的认识

反复报道除了满足人们对新闻事实耳闻目睹的需要, 还包括满足人们对新闻事实更深刻认识的需要。新闻媒体有议题的设定的功能, 无论是有意识的传统媒体对单一时间的关注, 还是网络媒体上众多的参与者对一个新闻事实的反复报道, 不断深化的评论都对相关新闻提出了反复报道的要求。分析近几年发生在国内的网络热点新闻事件可以发现, 反复报道, 包括机械性反复报道和深化性反复报道都起到了重大的舆论支持功能, 新闻受众的每一个评论、每一次转发, 都把新闻内容当成一个新发生的事实对待, 大大强化了人们对新闻事实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等多方面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以外, 深化性反复报道的新意还体现在对新闻事实报道角度的更新变化中, 这个深化指的是深化被报道的新闻事实的深度, 通过个性事实对同类事实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再现事实的总和。美国纽约1010WINS全新闻电台采用的是滚轮式全新闻广播格式, 每20分钟为新闻一个单元, 大量新闻反复报道, 但每次报道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对同一事件, 要求记者一次写出6个不同的版本, 采访6个不同的人, 出6种不同的声音, 分别包括当事人的声音、旁观者的看法及专家的评论等。就一条新闻而言, 不同单元播出的内容呈现出进程化、动态化的形式, 使同类新闻内容在反复报道中的新意不断呈现, 这和目前新媒体上从各个不同新闻源传播出来的新闻、报道同一事件的网络新闻及微博新闻的表现形式异曲同工, 充分满足了受众对事实不断加深认识的需要。

二、反复报道的节奏之美

通常国内的反复报道, 绝大部分追求的是新闻的宣传效果。一方面, 部分新闻的反复报道契合了反复报道的新闻传播规律, 营造出了传播者要求的舆论氛围, 但与此同时, 由于传播主体对反复报道的认识过度倾向于对受众的单方面灌输功能, 忽视了受众在反复传播中的感受, 相当程度地给人们留下了一谈到反复报道就是机械重复、陈旧乏味的负面影响。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的研究结果认为, 每一个传播行为、每一个传播者和接受者, 都各自有一套目的和原因[4], 反复报道既然是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的主动报道, 为实现报道的目的, 报道的节奏、频次就必然是这种报道方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 其具体数值既取决于被反复报道的新闻的时效性, 也与新闻事实本身在受众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及其社会效应有关。从传播者的角度看, 这种节奏应该体现出决定于内容的这种报道形式的美学意义。

(1) 选择需要重大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机械性反复报道

机械性反复报道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如历史上许多重要政治人物的变故、与国家民族利益直接相关的政治事件、国家战争, 几乎所有国家的各种媒体都采用机械性的反复报道, 以达到受众广泛认知、营造社会气氛的目的, 这不仅是国家政治的需要, 也是最大限度满足受众信息的需求。出于同样的目的和原因, 这类报道的节奏及终止的时刻取决于反复报道中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程度及对其所造成的社会气氛的考量。相对于受众的需要, 反复报道过于泛滥就会在受众中产生陈旧感和乏味感, 频次过低、节奏过缓就达不到传播的目的, 也不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考察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微博、短信等新媒体上被机械性反复报道的新闻事件, 也体现着同样的传播规律, 各类被机械性反复报道的新闻事件, 都是受到传播者 (同时也是新闻受众) 重大关注的新闻内容。

(2) 选择重要事件深化报道内容, 呈现新闻事实的总和

为了呈现新闻事实的全貌而采取的深化性反复报道, 同样需要掌握报道的节奏, 这是新闻媒体用反复报道的方式设定舆论议题、引起社会广泛注意、营造舆论氛围的需要, 同时也是媒体丰富自身报道内容、提高新闻收听收视率的需要。

在美国一直稳占市场收听率第一的纽约1010WINS全新闻电台, 不仅规定了重要新闻重播的比例, 而且经过多年的对收听市场分析, 还制订了严格的反复报道样式及要求:记者为同一新闻事件采写的6个新闻版本在不同的新闻单元中相继播出, 同一新闻版本两小时内不能重复播出[5]。这不仅满足了受众了解新闻事件全貌的需要, 而且有效避免了由于事件内容的重要程度可能带来的重复、单调、乏味的收听感受。

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 在深化新闻事件报道的同时也存在同样的节奏要求。国内一些大型媒体, 目前基本形成了首次播发新闻, 随后几天重复报道新闻重要内容、配发专家议论的做法, 这既可以通过反复报道加深读者对新闻事实的印象, 又通过议论提高了新闻事实的深度, 体现的正是反复报道具有的节奏美感和报道艺术, 既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也增加了媒体对读者的吸引力。

此外, 综观最近几年网络媒体呈现出的各大新闻热点, 几乎都是由网友自觉或不自觉地一次又一次反复报道形成的舆论焦点, 这其中既有机械性的反复报道又有深化性的反复报道和评论, 有高潮也有低谷, 但始终牢牢吸引着舆论的注意, 不断展示着新闻之重, 也体现出了新闻之“新”。不断丰富的新闻事实和由公共舆论自由形成的节奏, 最终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压力, 促成了新闻事件的最终解决。

三、反复报道量的准则

新闻事件和所有的社会事件一样, 都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 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者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的主动反映, 没有报道的量度, 任何报道内容都无法有效影响受众, 反复报道超出一定量的报道, 不仅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也会弱化新闻传播者的作用, 甚至引起受众思想的混乱, 成为新闻报道的滥觞。

传统反复报道的界限取决于宣传目的的实现, 以新闻受众为中心的新闻理论认为, 其中的界限应该是受众的信息满足, 二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新闻传播的效果, 新闻的“新”是确定反复报道量的原则。新闻中“新”的消失即反复报道的界限, 反复报道不足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要、反复报道的数量超过需求即成为陈词滥调, 这个界限的取得只能来源于新闻事件的变化过程、来源于对受众反馈的判断及对新闻受众接受心理的把握, 对新闻的传播者来说, 及时调整反复报道的节奏和数量是进行新闻反复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 反复报道是新闻传播的一件利器, 但什么样的新闻需要反复报道、反复报道采用那种具体方式、发稿量多大、用什么样的节奏, 要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内涵、社会的态势和受众对新闻的认识程度及心理感受确定, 其最终的目的是呈现新闻事实的总和, 并以此打动受众, 使新闻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宏观新闻学》, 刘建明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 《宏观新闻学》, 刘建明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2)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3版。 (2)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3版。

(3) 《传播学概论》,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 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版。 (3) 《传播学概论》,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 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版。

篇7:论张天翼短篇小说中的反复艺术

关键词:张天翼,短篇小说,反复

反复手法是张天翼在其短篇小说中运用得最为得心应手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他的小说中大致出现过对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内心想法及话语腔调的反复这四大类。

短篇小说《笑》中的九爷和发新嫂之间体现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对立和斗争, 但张天翼并没有详尽地描写受压迫者的血泪史, 而是通过对九爷逼迫发新嫂“笑一个”这一情节的反复渲染, 体现出地主恶霸对农民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 反复写“笑”却让读者感到无以名状的辛酸和悲痛。又如《华威先生》中作者反复描写华威先生辗转于各个会场, 发表空头言论的这一情节, 充分暴露了这个战争投机者的无耻嘴脸, 令读者对其厌恶至极。

语言的反复主要是指对人物口头禅的反复描写。言为心声, 一些貌似无意识的口头禅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安排, 就成了各色人物的招牌语, 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譬如《宿命论与算命论》中那个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出卖朋友的舒可济同志, 他每一句话后面都要搭上一个“对不对”, 可笑的是, 问了这么多“对不对”, 为何不扪心自问一下, 这种为了一己之私而背叛昔日旧友的行径到底“对不对”;再如《找寻刺激的人》中信奉爱情至上论的江震先生时常将“可不是么”挂在嘴边, 人物轻浮张狂, 自以为是的丑态呼之欲出;《闺训篇》写的是一位母亲如何教训她“不懂事”的女儿, “闭嘴!闭嘴!我顶不喜欢一个人多嘴”, 这句教导语在全篇中变化着出现了有六次之多, 一个强权霸道、不允许女儿有丝毫个人想法的悍妇形象跃然纸上。

在张天翼的小说中很难找到大篇幅的心理描写, 他擅长对人物相似内心活动进行反复点染。如《巧格力》中的卞德全小朋友家境贫寒, 因为他的三姐是做巧格力的, 所以他心中一直它心存幻想:“到底是甜的还是咸的?”“巧格力一定还有一层毛, 一层皮。把毛刮掉, 洗一洗, 一块块切碎, 下了锅, 就成了怪好吃的菜”, “他只要能舔一舔, 知道它是怎么个玩意, 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不断描写小卞德全对巧格力的种种想象, 不断强化他对巧格力的渴望, 然而到最后却希望落空, 这样的艺术处理让读者的内心一下子产生了失重感, 怜悯痛心之情溢于言表。而《脊背与奶子》中的长太爷对任三嫂的想法极其龌龊:他一想到任三嫂, 就开始幻想她的肉体, “那身肉应当说是芡实粉, 再不然就是没有蒸透的鸡蛋”, “芡实粉”、“嫩鸡蛋”在他的脑海中频繁出现, 可见长老太爷这个糟老头子表面上装腔作势, 道貌岸然, 事实上却心术不正, 作者反复向读者揭示出他心底的下流想法, 充分暴露了他淫亵无耻的性格特征;而《包氏父子》中的包国维则整天幻想自己成为体育明星, 他爱慕虚荣、贪恋荣华的可鄙心态在不断出现的心理描写中得以充分展示。

腔调的反复常常运用在那些有权有势、自命不凡的人物身上。某些人在官场中赢得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后, 便自视甚高, 学会了装腔作势,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小细节, 模拟出他们说话时的腔调, 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这些人的丑态。如《请客》一文中的胡科长说不上两句话就会“呕!嗯, 呃”, 一副酒囊饭袋的蠢样完全暴露;《呈报》中那个狗仗人势的当家师爷, 一开口就得先“咳哼”一声, 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 反复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也是叙事时间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张天翼的小说中, 作者一方面于不经意处反复渲染, 旁敲侧击, 令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另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细节的点染, 有效地强化了讽刺的力度, 深化了小说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天翼.张天翼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2]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68.

上一篇:危险化学品管理规范下一篇:北京外国语大学夏令营宣传材料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