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康丽丽

2024-06-27

从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康丽丽(通用4篇)

篇1:从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康丽丽

从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广河三中 康丽丽(***)唐连发(***)

社会的不断进步给初中生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初中生由于学得早,看得多等各种原因变得越来越“活”了,他们已经不能象我们小时侯那样能够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他们对新生事物有自己的主见,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他们,他们所向往的学习方式是能够象平时的生活一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一、组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初中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例如在上概率这节课时我就采取让学生做游戏的方法,先准备一个盒子;里面全部装有形状、大小、质地一样的白球,问从盒中摸出的球一定是白球吗?

我找一些学生去摸,结果摸出的都是白球。

然后我又让学生去摸全部装有红球的盒子,问问从盒中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都是红球。”

然后我把两个盒中的球混合在一起继续让他们去摸,问你们从中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的球?

这是每个学生的热情高涨了起来,都踊跃着要上来做摸球游戏,于是,我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给了每个人一次机会,经过让学生反复的操作,最后得出摸出的球中有白的也有红的。随后我问学生你们从盒中能摸出黑色的球吗?经过让他们做这样的游戏他们都说摸不出。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因为盒中没有黑色球。经过让学生做摸球游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得出了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游戏结束了,我又让学生体会在游戏中的收获,更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巩固。在游戏时,学生完全投入到了数学学习之中。把数学和生活中的游戏密切地联系起来,既进行了游戏,又能进行知识的巩固。

游戏虽然可以推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因为设计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求得知识,如果忽略了这一目的,游戏也就变成了玩,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游戏实施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调控,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引导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数学。

进入八年级下学期以后,同学们都将学习和掌握相似形的知识。一天,艳阳高照,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到学校操场上去上,同学们带上你们认为有用的测量工具,去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到操场以后,同学们都三五成群的测量起来,由于事前我没有给任何提示,全班五十多位同学,除有四位同学不知所措外,其他同学都找了不同的“参照物”──有以自己身高为标准量影子;有以米刻度尺为标准量影长;有以小树为标准量影厂。我在一旁观察他们,指导他们,协助他们,心里泛着甜蜜的滋味:我的学生渐渐长大了!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次测量活动,还意外的使好几个原来基础较差的同学补上了这一课,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有些数学问题,学生不亲自做一做,是不会清楚、明白的。只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中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如:在教学探究规律题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例如: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火柴棍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很快就得到了结果。这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十分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最后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综合,不难得出答案。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规律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需要注意的是,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都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我正愁眉不展的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路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一出给同学们,众说不一,却很少有同学能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将数学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先出示小明的生活安排图(6时30分起床,12时吃饭,晚上9时睡觉)。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在实际生活中哪个时间跟小明不同,请汇报一下你们一天的学习、生活等活动时间。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哪些安排跟小明不同,这一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接近了,学生都争着发言,探索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所以,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是生活的缩影,我们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心底滋生一种一定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课堂上组织类似于生活的数学活动,改变了以往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学生生命灵性的根基。

篇2:从生活化的情景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一、组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初中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游戏虽然可以推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

二、引导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数学

记得有一次,我多学生们说:“这节课我们到学校操场上去上,同学们带上你们认为有用的测量工具,去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到操场以后,同学们都三五成群的测量起来,由于事前我没有给任何提示,全班五十多位同学,除有四位同学不知所措外,其他同学都找了不同的“参照物”──有以自己身高为标准量影子;有以米刻度尺为标准量影长;有以小树为标准量影厂。我在一旁观察他们,指导他们,协助他们,通过这次测量活动,意外的是好几个原来基础较差的同学补上了这一课,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有些数学问题,学生不亲自做一做,是不会清楚、明白的。只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中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如:在教学探究规律题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例如: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火柴棍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很快就得到了结果。这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十分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最后经过师生共同的分析、综合,不难得出答案。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规律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需要注意的是,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都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我正愁眉不展的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路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一出给同学们,众说不一,却很少有同学能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是生活的缩影,我们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心底滋生一种一定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篇3: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现实生活;数学学习;数学课堂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改变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经验以及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以及数学学习的魅力。

一、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感觉和经验生活来学习,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先从学生现有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对具体事物的形象感知中,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概括成:“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这样的总结看起来简单,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实际计算过程中则会经常出错,究其原因,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小明带了120元钱(其中两张50元,一种20元)去商场买东西,他买了一个小型的汽车模型花费48元,问:小明应该如何付款,买完汽车模型以后,小明手里还有多少钱?如果是你们会怎么付钱?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会先付给店主50元,让店主找回2元,他们自己还剩下72元,之后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将这个实际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即120-50+2=72元,对于这样的数学算式学生就一目了然,而且学生记忆起来也更加牢固。

二、运用生活案例。引发学习兴趣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境中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乘法运算法则”这节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对学校附近的店铺进行实际调查统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合适的数据对学生进行讲解。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你们早饭一般都喜欢在哪家店铺吃饭?吃什么?”学生对于吃东西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在课堂上讨论吃饭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就很高。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吃刘家的油酥烧饼。”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关的数据:“昨天上午,刘家店铺一共卖出去油酥烧饼43个,3元一个烧饼,你能够算出刘家上午就油酥烧饼一共收入多少钱吗?”学生算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得出数据,并给大家详细讲解他的计算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商量、探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不仅学会了数学乘法运算法则,还对学校附近的商铺经营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回归现实生活。提高运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生活情景加以演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关于如何辨别人民币真假的问题时,可以在课堂上设定“超市购物”这一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情景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来学习“买卖东西”,不仅学会如何辨别假币,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学习一些关于买卖东西的生活小技巧。

篇4:让孩子感受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全程服务;学习欲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36-01

一、用爱激发学习欲望

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情和爱护,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能引发学生的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相反的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做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抱有殷切的希望。

我以前教的五年级二班,发现课上很少有人举手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于是,我尽量通过我的态度、表情、语言和教师的爱心把我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鼓舞,从而由信赖教师到学习上用更高的热情来回报教师。实践证明,中小学期间许多孩子是因为喜欢那位老师才喜欢他所教的那一门课。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加倍关爱,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使他们心中充满希望,感到自己在老师的眼里有和其他同学一样的被重视、被关注。如有位同学过去上课有时不听讲,经常需要提醒。后来我发现他爱画画,而且画的还很不错,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让他参加了板报组,并在班上表扬他为板报工作做出的努力。这样促进了他对教师情感上的转变,此后他愿意学数学,还乐于写作业了。课上他能认真听讲,有时还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还有一名女生,反映慢,接受能力较差,平时很少讲话,与谁都合不来,作业总是回家再写,班上没人爱理她。有的同学告诉我,她爸爸妈妈帮助她写作业。过了几天,果然她的作业都对,但三次单元测验她都不及格。为此,我首先表扬她的作业写的认真、整洁,对老师有礼貌,纪律较好。同时鼓励她独立完成作业,不懂的地方问老师,我保证耐心解答。在我的帮助鼓励下,她有几次在校内完成了作业。我在班上表扬了她,还让大家都来关心她,并在几次外出活动中,我找一名能力较强的班干部照顾她,使她感到集体的温暖。现在她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开始有了转变,有困难也敢找我和同学了。我认为,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几次成功的体验,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撼,从而增加自信心,心理上感到愉悦,学习上有了劲头,积极性也就高了。

二、为学生全程服务

教师除了爱学生外,还应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例如,我讲三角形面积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上让他们先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摆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我问:这三种图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我再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的关系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及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步步地探索,边合作,边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把旧知识与新问题联系了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三、创设竞争氛围

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应付不了时代挑战的。而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的特点是慢,吃饭慢、写作业慢。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我采取了当天作业当天完成的策略。如果有错误可以改一次,改对了给满分。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我还要求学生作业要写的干净规范,并对学生所写的作业进行评比,写出优秀作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作业优秀率达到90%。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我经常进行口算比赛,要求两分钟内必须做完基本的20道口算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在我们班有的同学20秒内能正确的计算出20道口算题,学生的口算能力明显提高。

上课我提倡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能提出自己见解的,特别是对勇于指出老师讲课中问题的同学,大力赞扬,并且给予奖励,使我们班学习研讨的气氛越来越浓。例如,我们复习平行四边形这部分知识,有这么一道判断题:两个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形状一定相同。当时有的同学说对,有的说不对,争论得很激烈。我不急于发表意见,让同学们回家好好想一想,要拿出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同学们回家后,有的画图,有的剪图形证明,还有的问家长。第二天,不用我讲,学生们已经完全弄明白了这道题的原由。而且举例说出两个同底等高平行四边形,它们形状不同,但面积相等的道理。通过讨论,并积极思考,学生们对学习上的问题研讨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当遇到新的问题,他们都愿意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我让学生思考:从一个顶点到对边可以做几条高?有的说只能做一条,有的说做无数条。我让他们通过看图、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思考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到两条不同的对边可以做两条不同的高。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这次期中测验,我们班39人只有5人在90分以下,平均分95分。同学们越来越喜欢上数学课了。

我从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建议学生们在学校完成当天作业,课余时间他们可以读更多的课外书和参加体育锻炼。

虽然我接班只有两个多月,但我和学生们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看到学生们在一天天地健康成长时,我的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我热爱教育事业,因为我的希望可以在学生的身上实现。我将努力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把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喜欢学习,爱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井冈山小学

上一篇:开会为什么要发言下一篇:《摆渡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