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2024-06-04

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精选6篇)

篇1: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四措施推物联网产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4月1日在江苏无锡首届物联网应用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物联网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我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包括:

一是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二是制订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三是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传感网在公众服务与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确立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消除制约传感网规模发展的瓶颈。深度开发物联网采集来的信息资源,提升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四是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面向重点业务应用,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标准验证、测试和仿真等标准服务平台,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国内自主创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

首届物联网应用高峰论坛上由中国电信与无锡市政府联合举办。这次高峰论坛包括主论坛、物联网应用分论坛、物联网技术分论坛和物联网应用展示等内容。论坛现场展示了16个主题、26项物联网应用,涉及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电力、水利、环保、医疗、保险等十多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新华社)

篇2: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传感器网络(WSN)、无线射频识别(RFID)以及微电子机械系统(MEIVIS)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扩展了人们对信息获取和使用的能力,并将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为用户提供更加透明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未来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物联网的应用则将是促进工业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物联网技术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深入应用,顺应了工业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实现新型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创新工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和发展低碳工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对于提升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

(一)物联网在工业中应用是工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成为促进工业控制能力与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工业领域数据采集(信息获取)、传递和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进而推动了工业生产的控制与管理手段的进步。传统应用中简单的数据采集将发展成为具备智能处理能力的信息获取,并进一步向着网络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数据传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然成为现实,形成了集散式系统、场地总线等新的工业控制基础设施;生产管理逐渐从生产企业内部扩大到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回收的整个生产链;在设计,制造、工业生产控静j算法、企业生产组织模式、集成技术及支撑软件平台、现代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等方面大量控制和管理技术及系统软件应运而生。

随着传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与识别技术的手段和途径将越来越丰富,信息传递技术的渠道更加便利,信息的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更加智能,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工业环节、工业设备、工业环境、工业活动、工业产品的感知、控制与管理能力。作为物联网概念下的无线传感网和工业无线技术、RFID等技术的诞生,更促进了这一发展趋势的深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和工业无线网络无疑将成为未来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新技术和新基础设施。

(二)物联网应用涉及工业领域多个方面

1、制造业供应链管理

物联网应用于企业原材料采购、库存、销售等领域,通过完善和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提高了供应链效率,降低了成本。空中客车(Airbus)通过在供应链体系中应用传感网络技术,构建了全球制造业中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供应链体系。

2、生产过程工艺优化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线过程检测、实时参数采集、生产设备监控、材料消耗监测的能力和水平。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智能控制、智能诊断、智能决策、智能维护水平不断提高。钢铁企业应用各种传感器和通信网络,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加工产品的宽度、厚度、温度的实时监控,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优化了生产流程。

3、产品设备监控管理

各种传感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实现了对产品设备操作使用记录、设备故障诊断的远程监控。GE Oil&Gas集团在全球建立了13个面向不同产品的i-Center,通过传感器和网络对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和实时监控,并提供设备维护和故障诊断的解决方案。

4、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

物联网与环保设备的融合实现了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各环节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在重点排污企业排污口安装无线传感设备,不仅可以实时监测企业排污数据,而且可以远程关闭排污口,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电信运营商已开始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污染治理实时监测解决方案。

5、工业安全生产管理

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矿山设备、油气管道、矿工设备中,可以感知危险环境中工作人员、设备机器、周边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状态信息,将现有分散、独立、单一的网络监管平台提升为系统、开放、多元的综合网络监管平台,实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有效控制。

(三)物联网技术促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

我国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为发展工业物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国家两化融合战略、产业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融合应用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提高生产制造效率、实现节能减减排和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物联网技术的工业领域应用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带来深刻变革,特别是对于精度要求极高的超精密加工制造,高温、高压、高湿、强磁场、强腐蚀等极端条件下的制造加工等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现有工业规模为发展物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和基础条件。特别是制造业领域,产业链长、企业规模大、产业结构复杂,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市场优势。同时,国内通信服务与通信制造产业能力较强,具备建立工业物联网应用的网络基础。

工业领域是我国“耗能污染大户”,工业中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8%和86%。因此,推行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经济,重点在工业。通过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领域革命性技术来改造传统工业,是我国低碳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由之路。利用物联网技术,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投资和使用成本实现对工业全流程的“泛在感知”,获取由于成本原因无法在线监测的重要工业过程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实施优化控制,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降耗的目标。通过发展物联网技术将极大提升工业控制领域的节能减排。

篇3:搞好基础工业,才能搞好物联网

物联网大致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从网络层、应用层上看,这位代表的观点有一定道理。物联网理念从产生到成型,经历了十余年的演化,其间网络层由原来的以互联网为依托延伸至现在的互联网、通信网和广电网,可以说变化不大。而对于这三张网络,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我国可谓与世界同步(广电网稍落后)。在应用方面,有了各行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需求驱动,最终的普及发展也应该是水到渠成。这里所说的差距主要在感知层上。

在此前的舆论口径中,感知层更多地被定义成了射频识别技术,但后者在物联网中并不是一种普适的感知元素,它在服务行业大有用武之地,但是在很多行业却是应用受限。因此,物联网需要繁多的适用于不同行业应用的感知器件。

为感知层提供支撑的其实是一个国家“传统”的基础工业能力,在这方面,我们的积累不容乐观。举例来说,在半导体和化学等基础材料工业水平上不去的情况下,盲目地大干快上物联网是很危险的事情。譬如:一些传感器的制造基于硅片,如果硅片纯度无法做得很高,会导致传感器不稳定,并且它无法通过“后天”的调试做出修正,其后果就是采集的数据不准确,无法成为智能化决策和控制的依据,此即为不可用。

目前较为公认的说法,在已获得应用的传感器技术产品领域,我国要落后世界发达国家10~15年。在物联网的三层结构中,感知层占据最前端的位置,也就是说,它是这个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

我国基础工业品类齐全,但是深度有限。在T D-SCDMA产业化过程中,仪器仪表(这也应该看作是传感器范畴)被称为短板中的短板,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在基础材料、加工技术上不过关,此类短板影响到的是涵盖仪器仪表行业在内的整个工业技术领域。

十年前曾经有一个黑色幽默式的“典故”。有人问电子工业口的人:“你们的电子器件为什么做不小呢?器件过大我的电路板就不能做到小型化。”答:“你应该去问轻工业口的人,他们生产的纸太厚,电容(纸质电容)没法做得很小。”而轻工业口的人指出:“你应该去问机械工业口的人,他们的造纸设备精度不够,我们的纸没办法做薄。”但是机械工业口的人也有难处:“机械设备上的电子传感器控制精度不够,你们应该去找电子工业口的人……”如此一圈下来,最后形成了一个死循环。此类问题在十年后依然存在。

基础工业发展不好,物联网产业的大发展就会失去坚实的根基。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会大张旗鼓地鼓吹物联网?归根结底还在于他们已经做好了包括感知层在内的全产业链的能力储备。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针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出要“发展关键传感器件”,应该也是清醒地看到了症结所在。

篇4: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关键词:工业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智能工厂

DOI:10.3969/j.issn.1005-5517.2016.2.002

1工业物联网发展背景

全球已经开始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我们处于后工业化状态,其特征是产能过剩,创新和成本压力逐渐加大。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开始展望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来解决现在出现的问题,于是催生了工业4.0。

工业4.0如今已经成为了工业生产模式全方位升级的方向,我们现在正在开始进入新工业时代。那么新工业时代如何定义?我个人认为新工业时代有四大特征:一个跨界、两大生产力、三种资源和四大平台。

一个跨界:“跨界”已成为当前商业竞争中的“新常态”,新工业时代就是通过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实现跨界融合,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两大生产力:包括工业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其中信息生产力是指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并获得信息资料的水平和力量。信息凭借着其高渗透力、可接连性等特点,已经成为了生产力当中的一个核心竞争要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逐渐从生产力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存在;三种资源:包括新材料、信息资源和新能源。对这三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全面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四大平台:分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这四种特征描绘了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的新工业时代。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当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而“智能制造”则成为新工业时代下制造业发展的竞争焦点。智能制造是工厂与工厂内外的事物和服务通过通讯网络技术联系起来,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产运营模式。智能制造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信息互通、售后与物流的即时响应和智能工厂等各环节并联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制造流程,并对其进行了优化重组。罗兰贝格大中华区总裁吴琪说:“工业4.0时代是定制商品时代,智能工厂依托互联网,在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千万种消费者定制的产品。”可见在智能制造之中的一大重点即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简单来说,绝不仅仅是生产的自动化,而是同时要将生产过程中、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及工厂外部所采集、产生的数据集成起来,实现包括生产运营、采购仓储和物流销售等全环节的信息交互,达到机器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协调合作的目的。

智能制造带来了三点改变:一是生产方式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改变;二是使企业组织开始向扁平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三是产品模式向定制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2 中国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的制造业处于大而不强的旧格局。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来指引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

工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我国物联网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整个物联网的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赛迪顾问预测,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有望突破18000亿元(如图1)。

随着整个物联网生态环境的成熟,工业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开始逐渐强烈,比如:生产、仓储、物流的高效需求;实时生产数据和设备数据的监控需求;更加准确的生产跟踪需求;智能预测和预警需求等,我国工业物联网的发展也由过去的政府主导逐渐向应用需求转变。2014年我国工业物联网规模达到1157.3亿元(如图2),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的占比约为18%。赛迪顾问预测,在政策推动以及需求带动下,到2020年,工业物联网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的占比将达到25%,规模将突破4500亿元。

图3是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得出的一张关于工业物联网的生态链图,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感知层,传输层,硬件设备,平台层和云平台。

感知层主要是由各种传感器组成的感知单元,用来采集数据;硬件设备主要是由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3D打印设备等组成的执行单元,即是生产工厂里具体生产环节的硬件设备;平台层是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组成的控制单元,用来发出指令.软件系统有企业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等。硬件系统有测量分析系统、运行管理系统等由具体硬件组成的系统;云平台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配合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用来处理分析感知单元采集到的各种数据。云平台和平台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传输层负责传输数据。

就我国工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实“中国制造2025”跟德国的“工业4.0”还不一样.德国“工业4.0”是基于其技术条件、创新研发以及企业自动化程度都非常高的水平上,所制定的智能化网络化的工业生产和服务模式。而我国企业目前多处于工业2.0与3.0的边缘,成本控制、生产效率和流程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我国企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们既要解决最基础的设计制造能力问题,又要解决智能化的问题。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还需要从一些基础设施的升级开始做起。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和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三个问题。

生产成本上升:2014年全国劳动力成本是十年前的2.7倍,再加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能耗成本和高物流成本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区转移,本土企业面临倒闭风险。

研发投入不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不足1%,而在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德国等普遍在2%以上。研发投入不足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进而引发价格战,最终导致产能过剩。

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大规模生产无法满足个性化和服务化的需求,传统组织模式也无法适应复杂的产业链变化。

那么怎么具体实现工业4.0呢?就我国的制造企业而言,首先要通过生产线的改造和IT设备的升级改造来使企业自身互联网化。其中第一步,就是实现硬件智能化。硬件智能化对制造企业来说极为重要,因为生产和业务流程的智能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是企业实现自身互联网化的前提,需要通过生产线改造来实现生产的智能化,通过IT设备升级改造来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下一步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

3中国工业物联网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工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赛迪顾问认为有以下几点:

硬件智能化改造是我国工业物联网下一步发展的核心。就硬件系统这一单一的产业链来讲,硬件系统的智能化改造会为下游硬件市场创造大量需求,同时下游市场需求增大也将带动上游芯片市场的蓬勃发展。

服务需求提升成为工业物联网生态发展的重要推手。我国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已经逐渐向应用需求转变,包括客户个性化需求、灵活动态业务流程需求、设备产出率和效率需求等等。

信息无论作为要素还是产品,其生产力的价值体现都将使其逐渐取代工业生产力的主导地位。信息作为工具,可以促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帮助我国实现从工业物联网的初级阶段逐渐向高级阶段过渡。因此,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发展将成为我国工业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篇5:物联网在工业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系列产品介绍

本产品是一个系列应用系统,它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衍生出若干不同的应用产品,以适应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并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可根据企业的特殊要求定制相应的功能加入原有产品,本公司已推出并成熟应用的产品有:

1、生产设备互连

利用数字化生产设备提供的数据接口,将各生产设备从物理上连接成一个网络,利用协议转换软件将网络组成一个通用的IP网络。主要功能:

 利用信息平台来设置生产参数,如个数、长度、重量等

 自动抄录各种生产数据  按时段自动统计生产量

 实现生产工人、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数量之间的完整融合,将这些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图表的方式显示出来,一目了然。

 实时获取和告知生产现场的当前数据。

 计算每台设备的单位时间生产能力,根据这些数据来为每台生产设备设置生产参数,合理配置生产任务。 与订单管理系统等统一使用完成根据订单自动配置生产任务(升级版)

2、物品识别定位系统(生产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为固体个体)

利用RFID等识别定位技术来标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并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该系统接入计算机网络,完成对物品数量、所处位置、责任人员信息等 的数字化管理。主要功能:

 物品识别,根据企业的管理要求,对不同物品在仓库、车间、成品库等之间的流转进行识别和定位。 原材料消耗数量的自动统计  半成品、成品数量的自动统计  基于RFID的仓库管理

 以仓库为核心实现原材料采购、仓库库存、生产消耗、半成品/成品数量之间的自动核对  按时段统计原材料的损耗

3、能耗自动检测系统

利用有关装置完成对电能、气能、热能消耗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将这些系统接入物联网,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功能完成对这些数据的管理。

 按时段自动统计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能、气能、热能等数据,并根据根据当地收费标准计算出不同时间的能耗成倍支出。

 给出能耗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供生产管理者使用。

 实时给出电、气、热等物理量的特征参数,以帮助对这些物理量有特殊要求的生产过程来改善供能质量。 能耗、生产班组、生产数量等的图表显示

4、生产设备状态检测和故障呼叫

利用生产设备(数字化)提供的数字接口获取该生产设备的内部参数和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参数,利用无线传输技术与相应的集中控制装置连接成一个小型的物联网,并利用公众网络将人与设备连接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并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处理。 实时获取生产现场各生产设备的当前状态  按时段统计各生产设备的故障率

 故障呼叫,当设备发生故障时,按序分时呼叫相应的设备维护责任人员。

 掉电保持,利用本产品提供的备用电源可保存生产设备掉电时的各种参数,以便上电时恢复生产

5、生产现场重要信息远程告知

在生产现场随时会产生与企业管理、企业成本支出、企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根

据企业管理的要求,这些信息应该实时告知各级企业管理人员,以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 作出相应的管理工作,做到企业的有序、有据和实时的管理,提高生产管理的实时性,同时企业领导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获取,也可随时了解企业现状,达到不到现场也能掌控企业。

通过设备互连、物品识别和定位等功能将生产现场的各种信息实时传输至相应的设备,再通过GSM等公众网络实时传送给各级企业管理者的手持设备,以便阅读。 信息获取  信息定制  信息分级管理  信息传送

 信息回复处理及考核

6、生产配件和产品防盗系统

对于生产原材料、配件、成品、半成品为固体个体的企业生产方式,利用RFID等识别定位技术将这些物品接入物联网,根据企业管理要求将物品管理人员的信息利用IC卡等技术接入物联网。实现物品的数字识别、区域定位、人员管理权限、物品与人员的管理区域等管理功能,实现物品流转的有序、有据和有责。

 物品识别和定位,利用电子标签、RFID等实现物品的数字识别和区域定位。

 人员识别,利用IC卡等实现人员的数字识别  物品、人员、区域关系管理,根据企业管理要求建立严格的管理人员、物品及其所处区域的关系,做到物品在企业任何一个区域都能找到相应的责任人,知道其从哪儿来,将到哪儿去,责任人分别是谁。 物品流转管理,物品在仓库、生产车间、成品/半成品仓库之间的流转均需通过物品识别和人员权限管理系统,进出配置固定的RFID识别装置,室内固定存放时配备移动RFID识别装置,做到进出有据,存放有时,责任到人。

 物品进/出门管理,只有在没有识别标注时物品才能采购进门,只有当物品所有的管理者都释放其权限时,物品才能出门。

7、生产考核系统 一般的生产加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工工资都采用计件工资,传统的考核系统采用的是人工抄录、纪录等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且由于人工考核难免融入人情,也就很难做到公正、公平,本系统采用自动采集生产数据,建立生产数据与员工工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克服了上述缺点。 按时采集生产设备的生产数据,对采用数字化生产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可以采用设备互连系统中的生产数据的动态采集,获取动态生产数量的数据采集,利用数据库系统中的生产安排,建立生产员工、时间、生产数量的对应关系,完成员工业绩的统计和考核。

篇6: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未来,我们身边的所有物体和环境都是互联的,我们最终会发现自己生活在技术人员的梦想世界里,所有物体都构成了网络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将如何体验这种网络并与之交互?是将其视为互联网演变过程中一次顺其自然的变化,还是理解为一种与我们此前接触的截然不同的东西。

工业4.0时代 物联网企业更应注重用户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已经身处物联网时代。在2010年第2季度,美国新增的互联设备的数量是运营商新增用户数的两倍还要多。各种类型的小玩意和小发明逐渐演变为混合型设备,它们既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同时又是一种服务。如今,人们希望各种形状和外形的Pad和Pod设备都能够成为访问集成服务和应用生态系统的门户。而且,这一趋势正在蔓延到电视机、高保真音响等设备,甚至包括汽车。这是否预示着我们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利用网络力量的创新、互联、混合的产品/系统/服务时代?

也许。但是,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毕竟,技术行业总是过于乐观。在技术行业,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不断向客户证明自己的产品在技术和功能方面有多么先进,那么产品的应用价值将不言而喻。在开发出突破性技术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制造出足够多的舆论,确保包装不要搞错了。只要这样做,就一定会产生大量的市场需求,对不对?

有些时候,技术行业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用户对看似“完美的”技术这么冷淡,即使所有环节都做得很好。从过去的一些技术失败案例中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且通常很有趣的见解,但是产品遭遇滑铁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行业没有理解它们的产品如何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从中学到的教训就是:行业需要理解最终用户的所思所想,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换位思考。

技术仅仅是成功的一个因素技术必须以某种让用户能够理解、喜欢、期盼和愉悦的形式呈现。这解释了为什么行业必须够预见到用户将以怎样的方式理解、感受和体验他们的产品。而这一点正是许多偏重于技术的公司失败的地方,因为现在已经到了需要丢掉以前的理性技术逻辑的时候了。用户已经非常了解他们当前使用的技术,但是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很大程度上仍然由情感支配——而情感会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理解能力、客观环境和社会背景,信任或控制。

坐标派是一款专注老年人的定位报警产品,属于便携式智能设备的一种。在这款产品正式投入市场销售前,它的投资研发商:北京雷兆安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用于测试产品性能的专业团队,这个团队成员构成由研发工程师、技术维护人员、市场人员、销售人员、以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构成。目的是测试软硬件的性能、质量,在极端环境下产品的反应,最重要的还是使用舒适度和可操作性。测试进行了两个月后。结果证明当产品技术性能处于稳定时,消费者更希望拥有良好体验的产品。为此产品部经理听从了测试人员的建议,加大产品的外观、颜色、操作舒适度等方面的调整,以便迎合消费者的操作习惯。

为什么用户的看法至关重要

您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在我们谈论可用性和用户交互时,简单易懂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答案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家庭中目前使用的Wi-Fi网络,将其比喻成看不见的网线是非常恰当的。但是对于未来拥有数十亿个相互连接的事物的场景,这种简化的理解将成为一种限制,任何希望为物联网设计出有用的、可用的系统和服务的人都必须要考虑到这种限制。为什么?因为物联网的真正威力在于网络的核心特征,这些核心特征所带来的机遇目前隐藏在由固定思维模式产生的盲点中。用户可能觉得自己理解了物联网的含义,但是事实上,他们无法看到物联网的真正潜力。而且,不仅仅是那些被称为“用户”的人们是这样。

企业最终也表现为人,即使是基础架构商业模式中拥有网络技术专长的专业人员,在从专业人士的角色转向用户角色时,也会采用简化的思维模式。思考时,将事物看作一种抽象概念;而作为用户来体验这种概念时,又借助相似的前身来进行类比,这并不矛盾。人们能够同时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关键在于,虽然对网络的抽象理解有助于工程师和软件开发人员创建系统和技术,但是当他们开始考虑实际中的使用场景时,将回到网络的简化思维模式上。这使得我们更加难以传达技术能够做什么的信息,并且约束了人们的想象力;最终的结果是不利于创新。

在经过数次改良后,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始重点考虑如何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融入到产品的外观、功能配置上。这一小步却得到了大部分用户的认可与欢迎,无疑,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在不久的将来,买车可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在手机里打开智能汽车工厂的App,从数百种配置中选择一款车型,然后在个性化订单中输入诸如“把轿车内饰设计成 绿巨人”的要求,约一个月,一辆用工业4.0流水线为你度身设计、制造的“绿巨人版轿车”就会送到买家家门口,价格并不比量产车贵多少。

上一篇:企业月度市场分析报告下一篇: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