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效准确翻译

2024-05-29

文言文高效准确翻译(精选8篇)

篇1:文言文高效准确翻译

怎样准确的翻译文言文?

一、锁定谓语,按现代汉语的句法来确定其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除倒装句外,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对应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比如“他艰难地挪动肥胖的身体”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挪动”是谓语动词,“身体”是宾语,“艰难”是修饰谓语动词“挪动”的状语,“肥胖”是修饰宾语“身体”的定语。如此看下来,词性、语序这些常规的语法概念是一目了然的。

在文言文中,谓语动词一般不能省略,如果谓语对应的位置上不是动词,我们得首先确定它的词性,继而确立词性活用类别,最后推知它的意思。

例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示例: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例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解析:本句中“兴”“咨怨”二个词是命题者定下来的采分点,这两个词表面上看都不是动词,但两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其“动词性”是很容易得出的。

示例: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二、锁定宾语,判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例3: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而止。(2015年高考重庆卷)解析:“师”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之”(有一方一言的人),是意动用法,直译就是“以他为师”。

示例:(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例4: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2014年高考山东卷)解析:此句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但其带了宾语“其命”,值得研究。再者,“活”在课文《鸿门宴》中出现过(项伯杀人,臣活之)。稍加迁移,即可译出。

示例: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三、借助同位置词义对举关系来推测词义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

例5: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2015年高考四川卷)解析:这个句子很工整。“积”对“累”,“一勺”对“微尘”,“江河”对“峻极”,意思都很接近。这里“微尘”好懂,“江河”也好懂,根据同位置的对举关系,“一勺”与“峻极”的意思就能推测出来了。

示例: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例6: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2014年高考天津卷)解析:“补朝廷之治”与“救宰相有司之失”两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意思也应该相近。“失”“失误、过失”之义。根据对举关系,就不会将前一句的“治”这个词简单理解成“治理”了,而应该翻译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示例: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四、抓住倒装句,使之调整成汉代汉语语序

倒装句式是翻译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表现形式。要按汉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7: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I)解析: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

示例: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例8: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年高考湖南卷)解析:首句“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与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结构一样。是什么样的缙绅呢?是与徐孟祥交往的缙绅。

示例: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设置的采分点,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要不断增强采分点意识。另外,还应注意翻译后的句子在整体上要通顺、无语病,注意书写的大方、清晰。

练习

将下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答案】

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2.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3.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篇2:文言文高效准确翻译

六、文言文翻译的破解

第二节

准确翻译虚词

题组一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解析 C项为代词,你;A、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操?大王来何.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C.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能及君也?徐公何.D. 何以战?.

解析 C.均为代词,什么原因。A.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如遗世独立。飘飘乎.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欲食乎?儿寒乎.D. 技盍至此乎?.

解析 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 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入。度我至军中,公乃.A.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反不能及。今其智乃.B.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D.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解析 A.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答案 A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解析 C.均为副词,分别表婉商、期望语气。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答案 C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示赵弱且怯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解析 A项为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答案 A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解析 C.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均为代词,你、你们。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均为代词,你。答案 C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某所,而母立于兹。.若属且皆为所虏。.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解析 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答案 C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解析 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答案 A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解析 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动词,形成;介词,给;C.介词,替;动词,作为。答案 D

题组二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B.且焉置土石? .万钟于我何加焉!.C.犹且从师而问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或师焉,或不焉。.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解析 A.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呢。C.代词,之;句末语气词,表肯定。D.句中语气助词,表提顿;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汤之问棘也是已。

.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 D.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A.均为助词,表判断。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吾以捕蛇独存。.不赂者以赂者丧。.B.皆以美于徐公。.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樊哙侧其盾以撞。.D.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解析 B项为动词,认为;介词,把。A.项均为介词,因。C.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均为介词,表时间,在。答案 B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变法者因时而化。.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因利乘便。.于今无会因。.C.蒙故业,因遗策。.因拔所佩刀断一指。.D.不如因而厚遇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解析 D项为介词,趁此、趁机。A.介词,依据;介词,因。B.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动词,继承;连词,于是。答案 D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燕王欲结于君。.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君幸于赵王。.不求闻达于诸侯。.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解析 D.介词,表被动;介词,在。A.均为介词,跟、同。B.均为介词,表比较,比。C.均为介词,对于。答案 D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则与一生彘肩。.无乃尔是过与?

.解析 C.介词,跟、同,有比较义。A.介词,跟、同;连词,和。B.介词,替;动词,给。D.动词,给;助词,同“欤”,表疑问或反诘语气。答案 C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非死则徙尔。.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解析 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副词,表判断。A均为连词,表承接;B均为连词,表假设; 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答案 C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B.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C.言之,貌若甚戚者。.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客有吹洞箫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 D.均为助词,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判断的标志,用在主语后,表提顿;A.均为助词,„„的(人、东西、事情);B.均为助词,前者表提顿,后者置于数词后面,无义;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答案 D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解析 B.均为指示代词,这、此。A.动词,到;人称代词,我。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答案 B

篇3:文言文高效准确翻译

例1:嗯,对,我出来啦!你,你放心吧!我肯定不会迟到的。啊?对对对对对。你放心吧!我肯定我早到。对!你放心吧!我不,不会让人家先等我的。

译文1:I came out!You can rest assured!I wouldn’t be late.What?Yes.Yes.Don’t worry!I am sure I will arrive early.Yes.You can rest as⁃sured.No.I won’t let her wait for me.

译文2:Yes,I’m right on the way!You can rest assured!I wouldn’t be late.What?Oh,yes.Don’t worry!I am sure I will arrive earlier.Trust me!No.I won’t let her wait for me.

很明显,如果不看原文本,译文2比译文1传达的意思更清楚明白。这句话是全文的第一句,而且也体现出了本字幕的典型语言风格特点,即语气词很多,连续几个“对”和三个相同的“放心吧”体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笔者初译时,没有考虑太多,觉得原文很简单,也是直接翻译成了几个相同的“Yes”和“You can rest as⁃sured”。后来修改时,发现这样的翻译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不符合英语的一个口语表达习惯,这样就违背了“忠实于目的语受众”的理论原则。所以在修改翻译时,笔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使译文更加地道。有些短句如果光根据表面意思而立即翻译成英语,则表达的含义容易出现偏差。笔者在初译时犯了一个错误,即把原文中的“我出来啦”直接翻译成“I came out”,后来发现这样做似乎不妥,欠缺对语言的推敲和对语境的分析。因为,如果直译为“I came out”则会让英语受众认为电视剧真的在强调主人公的确走出了某个地方,这样和画面就不同步,容易令人费解。结合剧情,这里是要强调主人公已经在去相亲的路上了,所以笔者后来进行了修改。

例2:不是,那个,大姐!我跟你说,我今天相亲特别着急。

译文1:No!Madame!You know that I am in a hurry to have a blind date.

译文2:No!Ms!I am in a hurry today to have a blind date.

这句话的原文很简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译文1中将“大姐”翻译成了“Madame”,但是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而言,Madame一般用来尊称已婚妇女,而且很正式,所以用在这个场景中并不准确。在译文2中,笔者也将“You know that”删除了,因为这个信息并不影响整句话意思的传达,这个只是中国人说话的一种惯用语或者是口头禅,所以在英译时完全可以不译。与译文1相比,译文2不受原文的限制,尽量使目的语观众准确感受到原作所要传达的人物情感,而且译文2的语言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3:就您这嘴,什么男的都吓跑了!

译文1:Any man will be scared away by your mean words!

译文2:Any man will be scared away by your mouth!

原文属于常见的汉语,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译文1在“字面上”更忠实于原文,但是在译文2中,笔者用了“scared by your mouth”这一表达,因为考虑到your mean words属于译者的理解,原文并没有直接的字面意思,所以如果按照译文1这样翻译,传达给目的语受众的意义可能会有所偏差,对于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也会有偏差,比如得理不饶人或善辩等性格。因此,从语言角度理解,译文2更偏向于直译;从准确性角度而言,更加贴合原文,而且在意义表达上更忠实于目的语受众。

再如原文中的“我这都等半天啦”一句,初译时笔者的译文是“I have been waiting for half a day”。但是后来对译文进行二次修改润色时,发现将原文中的“半天”直译为“half a day”用在该语境中显然欠妥,男女主人公在早晨约见相亲,男主人公也刚吃过早餐,不可能已经等了半天,所以得婉转地翻译成“I have been wait⁃ing for a long time”,这是在理解原文语境基础上的准确翻译,否则就会造成逻辑上不合理,令外国观众感到费解。

因此,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而言,交际翻译理论非常适用于字幕翻译,因为该理论跳出传统的直译还是意译的二分法,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而是要求忠实于目的语和目的语受众,目的就是尽量使译文对目的语受众产生的效果等同于原文语言对源语受众的效果。

篇4:贴合语境准确翻译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翻译 贴合语境 准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49-01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是综合考查的有效手段。这类考查既可以采用客观性的选择题型,也可以采用主观性题型,直接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或语段。

2015年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的材料节选自《宋史·孙傅传》)依然是史传文,传主依然为系心国事、才德兼备的良臣,所述史实的主要历史背景(北宋末的“靖康之变”)为考生所熟知,文字较为浅显,理解难度不大。但在第7题中,要求翻译的两个句子中出现为动用法和宾语前置的句子,也就是说文言语法难度有增无减。历年来高考题型 “稳中有变”,这个“稳”也意味着文言语法是翻译题型中必考的,考生应特别留意。

大家都知道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其实“达”和“雅”就是指要译好一个句子,首先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翻译文句,需要在结合语境、把握文句大意的基础上,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字字落实,并保持原文的结构(特殊句式、固定格式除外),直译生硬不通之处方可意译;对于特殊词句,即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和特殊语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要精准翻译。

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是不太容易的。

在实际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时候就对哪个是意动词的判断就出现失误。例如杜牧的《阿旁宫赋》里有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在这句中许多人就认为当作意动来讲的词分别是“鼎、玉、金、珠”,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的《资源整理与学案》也是这么讲的;可也有不少同志认为当作意动来讲的词应该是“铛、石、块、砾”。每年教授这一课时,同志们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那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个句子,当作意动来讲的词到底是哪个,应该怎么讲?

在文言文中,意动用法是很常见的古汉语现象。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谓语或具有了谓语的性质状态,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谓语”的意思。意动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客观上不一定是这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句中的“毒”,是主语“若”的主观想法。

一般有两种情况: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意思是“把……当作老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按照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资源整理与学案》的说法:意动词应该是“鼎、玉、金、珠”,那么就翻译成了:(秦人)把平底锅当作宝鼎,把石头当作美玉,把土块当作金子,把砾石当作珍珠。这样的话,上下文就讲不通,是不合语境的。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对这一课这一句的解释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这些都是秦人的主观上的行为,能表现出秦人穷奢极欲的生活,从语境中看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当作意动用法讲的词应该是“铛、石、块、砾”,也就是说在主观上把某物当作什么来讲,“当作什么”的词就是意动用法。

例如前面提到的句子“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意思是说把“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的人当作老师,是主观行为,所以“师”就是意动词。同理“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说在主观上把向老师学习当作耻辱,所以“耻”就是意动词。

又如: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这句意思是说:当年主观上将万户侯当作粪土,所以“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这句是说在主观上认为鱼虾是伴侣,麋鹿是朋友,所以“侣,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再如:成以其小,劣之。(《促织》),这句意思是说:因为这只促织个头小,成名主观上认为它很不好,所以“劣”是意动词。

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是说:况且庸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将相呢?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

从以上分析来看《阿房宫赋》中这个句子的意动词应该是“铛、石、块、砾”。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在意动用法的判断中,哪一个词应该是意动词呢,那就要看某个东西在主观上被当作什么,这个“什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那么“什么”就是意动词。而这个主观色彩指的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

从这个案例来看文从字顺,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做到贴合语境,很不容易,一线教师都出错,何况考生呢。而且高考不只是考意动用法,其他语法现象都会考查。

篇5:高效复习文言文检测翻译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帮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的求救,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动,都感动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进明始终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刻骑马迅速地离开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假如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枝箭就是我立下誓言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南霁云),大丈夫一死罢了,不可以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屈服。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祖辈世代务农为生。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进入小学,老师教他认字写字,他问他的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为考试中举。”许衡说:“仅仅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对他暗暗称奇。每次老师给他讲解书籍,他总是问老师其中的微言大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悟性又非常好,总有一天,他会超过一般人,我当不了他的老师”。于是就辞职离开了,父母尽力挽留他,也不能够留住。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

家。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当时正在兵荒马乱之中,许衡日夜思考背诵,身体力行去实践,一言一行必要合乎礼仪,然后才行动。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别人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我认为粮食和布匹都是很难得的东西,如果使用不加节制,那么没有道理不会匮乏。所以先王教化天下人,无论吃肉还是穿衣,都有各自的节制。

我私以为因为奢侈而引起的浪费,比天灾更甚。古代尧只是住茅屋,现在的百姓争着装饰自己的房子。古代臣子也没有很好的食物,现在却连一般的商人都已经厌倦了美食。古代人多地少,却有存储,是因为节制啊。现在人少地多却担心不够,是因为奢侈啊。如果希望一个时代崇尚节俭,那么就要反对奢侈,如果因为奢侈不被责备,反而争相崇尚,那么这样的弊政到什么时候才有个尽头呢?(这里你少写了一句)以前毛玠为礼部尚书的时候,没有人敢喜欢美衣美食。魏武帝曹操感慨地说“我的法令还不如毛尚书啊。”今天如果使各个部门都像毛尚书那样严格,那么风俗改变,就不难了。

刘备纳贤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幼年丧父的刘备十分贫穷,与母亲一起以贩卖草鞋作为职业,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时超过了膝盖,回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他胸怀大志,很少说话,喜怒不轻易表现在脸上。(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拜师学习,因此前往投靠公孙瓒。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们立下了战功,于是就让刘备担任平原相一职。(刘备)年轻时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十分友好,他与这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之间的感情就像亲兄弟一样,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时候,都整天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他们跟随着刘备一起与敌人周旋,不逃避艰难险阻。常山赵云率领自己的队伍前去拜访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以赵云的胆识为奇,真诚用心地去和他结交。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刘备统领骑兵。

时河南程颢

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肃王与沈元用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游览寺院,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随即拿起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后)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儿也不虚假啊!

元和中------悉有法度可观

篇6:文言文高效准确翻译

羌乃率众数千,遮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宣言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掠)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合作两灶,日增培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人,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因出城奋击,多所杀伤。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部门出,北部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洲。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解析1、《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范晔。“后汉”即“东汉”。(“西汉”也称“前汉”),建朝者是光武帝刘秀。《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这类题目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有知识就能解答。文学文化及历史的常识,是每一个高中生都应具备的,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个基本方面。

2、文言文的释词原则是“因文释词”,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准确解释词语,决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胡乱臆断。“遮”有“遮蔽”、“遮拦”之义,文章是写战斗,所以这个“遮”应释为“阻拦、拦截”。“宣言”现代是双音名词,古代则是两个单音词。由后文“羌闻之”可知,文中的“宣言”即“扬言,公开声称”之意,是疑敌之计。“或”可以释为“有时、有的、有的人、或许、或者”等。“或问曰”中的“或”是主语,“问”又是人的动作,所以这个“或”应释为“有的人”。“因”

的解释很多,在前一句所叙之事是后一句叙行动的条件(或机会)时,解释为“趁此、就此”。文中“羌大震,退”是虞诩带兵出城追击的条件,所以这个“因”释为“趁此”、“趁机”。

3、文言词义的辨误,同样要“瞻前顾后”,注意语境,还要对选项作语法分析。D项“发”是主语,名词,释义正确。B项“发”带了宾语“仓”(粮仓),是动词,释义正确。A项的“发”也是动词,与前文“不进”相反,释义正确。C项释义错误。因为前句说“使强弩勿发”,后文中有“羌以为矢力弱”,即射程短而力量小,此“发”应是“发射”之义。

4、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准确到位,重要省略应补出,句式特点要把握。此句中“兵法”后省略了“曰”,“而今”后省略了主语“我军”或“君”,“日”省略了“行”,翻译时均应补出。原句中的“日”、“过”、“戒”、“虞”、“且”必须译准确。“日”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每天”;“过”后是路程距离,译为“超过”;“戒”为动词,是“戒备、防备”;“虞”是动词,“意料、预料、预测”之意;“且”在这里是“将近”,与前文中的“不过”照应。所以全句便可正确译为:“兵法上(说)每天行军不要三十里,(为的是)预防不测,如今(我军)每天(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为什么呢?”

5、此题是归纳类试题,要求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所叙事情进行分析归纳。第一段是虞诩两件事,一是宣言请兵,迷惑敌人,乘机进兵;二是增灶示强,迷惑敌人。第二段写两件事,一是示弱诱敌,二是疑兵惊敌。这样,我们就能组织恰当的语言,准确地回答此题了。

总之,积累知识,分析语法,切合语境,善于比较,提纲挈领,抓住关键,就能较好地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了。

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要靠知识积累(常用虚、实词基本用法及意义,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常见通假字,重大的历史知识等等);二要靠基本技能(词类语用、不同句式的判定、辨析,翻译、归纳、分析等能力);三要靠灵活运用的能力(依据具体语境、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从而准确解决问题)。只有在这三方面努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刘继鹏)

/01/08  新闻晚报

篇7:文言文高效准确翻译

英文翻译报价混乱的情况历来有之。很多翻译公司在接到项目后含糊报价,当客户进行结算的时候当场就傻了眼。英文翻译中存在很多猫腻现象,部分经验欠缺的客户认为已经和翻译公司协商过英文翻译报价,觉得并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然后很多非正规的翻译公司,看准了部分客户缺乏经验的弱点。在译稿字数计算方式,时间节点上动歪脑筋让客户“吃药”。很多客户急于拿到译稿,也无心与翻译公司深入交涉,只能无奈接受。

唐能专业翻译公司认为,诚信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一个企业如果连最基本的诚信问题也做不到,更何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唐能专业翻译公司,在与客户签订报价合同时,会明确翻译的价格,字数的计算方式,加价的原则等项目,任何一笔费用的制定都有据可依,确保客户利益不受损害。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核心竞争力,相信很多企业都明白这一道理,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由于监管落实不到位或者是利欲熏心,而无法长久的坚持。造成客户的口碑越来越差,企业为了继续生存仍然惯用这一方法,如此恶性循环,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还让整个市场都受到影响。

诚信是企业的一张无声的名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要实现盈利无可非议,但是实现盈利的过程必须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只有这样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做大做强,受到客户的认可和支持。诚信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商场上的一种核心优势,企业信誉的好坏,企业自身诚实守信的形象经营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兴亡,也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形象。我们常常觉得家电维修行业很混乱,那是因为太多不法维修人员充斥着市场,做着维修游击队,让很多市民上当受骗,维修费用甚至超出家电的购买价格。让很多正规的厂商也遭受了池鱼之殃。

人们信任老字号企业,就是因为人们知道一个企业的创建到持续发展到声名远扬,诚信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那些响当当的老字号品牌依然受到中年人甚至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亲睐,靠的不是什么秘诀和法宝,就是最基础的诚信。

篇8:浅谈如何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从表面看仅仅是翻译句子,实际上是对文言文进行综合考查,牵涉到文言文的很多知识,从平时的月考到高考来看,学生得分很低,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就如何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我谈一点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一、牢记文言语句翻译的原则及要求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的总体原则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总体要求是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达” 就是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 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每个考生必须牢记,并在实践中运用。

二、 探究高考文言翻译命题的特点

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要在高考文言翻译题中获得高分,必须随时留心高考题,探究其命题特点,总结规律,这样才能有章可循。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文言文翻译命题,有如下特点:

1.选具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生翻译,并以此作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如:“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5全国卷I新课标)

该句中有倒装句“不吾索”,有名词作状语“面”,有固定词组“庶或”。

2.带有一定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修辞手法的文言句子让考生翻译

“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该句中有“凶逆”“王室”“泉壤”等文化常识。

3.密切联系上下文语境的文言句式来让考生翻译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安徽2015年高考语文)该句中根据上下语境缺主语,也只有结合上下语境才能翻译“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等词句。

从这三个特点来看,牵涉到文言文中积累性知识,如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强化文言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三、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借助法

在高考中翻译要得高分,首先对给定的句子要结合上下语境认真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善于借助,巧解疑难。

(1)借助成语或词语来推断

如:斩木为兵——兵不血刃“兵”的意思是兵器。

(2)借助上下语境来推断

如:旬:十旬休假——五旬而举之。“旬”的意思是十天。

(3)借助课文知识来推断

如: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举”的意思是攻克。

(4)借助字形来推断

箪食壶浆;箪:名词用动词,用筐子装。

(5)借助语法结构来推断

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2.译准实词

实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元素,译文质量主要取决于实词翻译是否准确到位,实词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添加语素法

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曹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

译为: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长江以北驻扎。

(2)置换词语法

此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广。有些实词无法添加语素时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需翻译的词。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

译文:如果能用江东的军队同中原对抗。

(3)古今变义法

即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翻译时避开今义直取古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 “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义指求学的人。)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4)保留原词法

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同形同义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

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蟠”“十七”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译文: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年仅十七岁,喜欢古文。

(5)语境推断法

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确定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济”有渡过、成功、利用、接济等义项,这里应该选取成功的意思。“天”有“天气、自然界、自然生成地、万物主宰的、天意”等义项,在本句话中应译为“天意”。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3.译出虚词

虚词的翻译通常有下述几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虚词

①有实词义项的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吾欲之南海:到达。

②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詞,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译为“在”,“之”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①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又如“之”有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②表停顿作用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③起补充作用的

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④发语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即为发语词,不译。

4.注意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运用了比喻修辞,灵活翻译为“边疆”。

(2)注意古人行文中的一些委婉的说法

如:(孙)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

(4)了解古代必要的文化常识

就称谓而言,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注意。对高中生而言,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文化常识就行了。

5.关注文言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及固定结构的翻译

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四种。这些句式各有其特点与格式,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句子习惯翻译。用常见文言翻译六字法“留”“换”“替”“删”“补”“调”翻译即可。

固定结构必须用课文中所积累的方式翻译,不得随意想象。

(1)“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为: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2)“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如, 其孰能讥之乎?译为: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

总之,文言翻译考查学生文言基本功与基本能力,牵涉到文言的所有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非常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多探索,多思考,多练习,这样才能掌握文言翻译要领,增强应试能力,提高语文成績。

参考文献:

钟明荣.古今介词短语前置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文言文高效准确翻译】相关文章:

文言文翻译八下05-26

活版文言文翻译04-07

文言文翻译在线04-08

怎样翻译文言文04-21

劝学文言文翻译05-12

大学文言文翻译05-28

杜甫文言文翻译06-27

文言文翻译教学07-02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05-27

田父遗产文言文翻译04-07

上一篇:生命三部曲中学生作文下一篇:乡镇林业局年度工作总结与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