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创新创业情况

2024-05-19

国内外创新创业情况(精选6篇)

篇1:国内外创新创业情况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2008开始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40万人,当年就业的毕业生为490万人左右,超过150万人的学生尚未就业;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当年就业的毕业生为462万人左右,有近180万人尚未就业,而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加上上一未就业的人数,有300多万人尚未就业。依据上述近三年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更有专家预言,未来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目前全社会都在高度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据中国权威专业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这三份研究报告(以后简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供需严重失衡是关键因素,就是说大学毕业生人数大过岗位增加数,而且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这种局面还将会长期存在。

如何应对就业困局,大到从国家层面,小到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应该认真思考。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近日,国务院、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升到“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积极推进分层管理、重心下移的就业工作模式,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一对一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国家高度重视,全社会积极参与,固然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要,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就业观念,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才是根本出路。

从研究报告来看,2008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0%,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2%,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5%,2011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6%。从这些数据看,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明显。以2011年为例,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总人数为640万人,按照自主创业比例来看,仅有10万左右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跟当年毕业生640万人相比,这个数字小的惊人。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独存在于我们国家,放眼西方发达国家,同样是老大难的问题。与我们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项统计显示,自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多个新公司。如今,麻省理工已经累计创办了上万家公司,雇用了数百万人,创造出数千亿美元的销售业绩,称得上是“富可敌国”。如果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对创业葆有热忱,如果有更多的企业被创办出来,不仅能解决毕业生自身就业难题,还能容纳巨大的劳动力,同时给国家提供高额的利税。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但日前有媒体报道,广东省劳保厅厅长刘友君向全国人大代表汇报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全世界20%,在中国

成功率为10%,在广东就只有1%。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不重视,另一方面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失之浅表。据悉,美国大学生从来没有“分配工作”的概念。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是自谋职业,社会和学校更大力提倡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具体而言,美国高校中十分流行创业计划竞赛,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创业学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为何对创业缺乏足够的兴趣?日前,《南风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极少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学生们普遍认为,创业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资本、人际网络、社会阅历,还得有勇气、魄力和独到的眼光。学生为何对创业意兴阑珊?当然与创业教育缺乏有关,与本土创业环境有关,还与国家的政策设计,甚至与人们的传统思想和观念有关。比如,在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有着极其便利的条件,手续简便,资金来源顺畅(有时有风险投资),学校支持,甚至还会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悉心指导。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有91%的人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而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希望开办自己的企业。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我们的就业观念,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精神,刻不容缓。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源于美国,后遍及许多国家。现例举国外名校创业实例,例示创业裨益。

1)巴黎大学: 注重创新的发展模式。巴黎大学创新的发展模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适应国际化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监控管理等[1]。在巴黎大学注重创新的发展模式之下, 许多科技研究水平在欧洲都首屈一指, 如核能、信息、地球物理学、医科、血液研究、辐射研究、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科研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另外, 农科、城市规划、法律、海洋学、数学等科目在法国处于领先水平[2]。

2)哈佛大学: 创新思想与创新教育。哈佛大学的创新性教育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发掘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并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社会对毕业生的期望,既要求具有高智商和创造性,又要求具有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既要求有涉及理论研究的经验背景,又要求其他研究领域的潜在知识范畴。同时,哈佛大学也在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继续发展创新战略。哈佛大学的创业史和发展史,是一部大学不断创新、变革的历史[3]。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指明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主要着力点,极大地增强了贯彻落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全面、最详实的一次论述,极具思想性和战略性,是指引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的讲话精神,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迅速及时地制定了九项实施措施,其中就提出要将我省建设成为创新引领、开放高效、充满活力的西部创新高地,并提出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将“人才、项目、基地”捆绑在一起,建立“人才是基础、项目是手段、基地是条件”的机制,积极鼓励科研院所与地市、高校、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创新创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一流人才,是高等教育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巨大契机,所以高校必须尽快地、大胆地进行教育的改革创新,以便为社会不断地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认为,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应贯穿于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如何创新创业、怎样创新创业, 而并不是让学生在学期间创业或一毕业马上进行创业。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结合专业教育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品质,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新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各高校应尽早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专门创业教育系列课程, 如创业教育学、创造学、科技发明史等, 其总的要求是要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在通过开设专门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外, 应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挖掘、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要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出发,制定和建设成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才是出路。

目前各高等院校正在大力推进各种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如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等。本课题在习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结合目前高校进行的教育改革工作,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计算机科学学科建设为着力点,以陕西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全体学生为切入点,从学科专业建设出发,结合创新创业培养要求,制定并建成一个全新的符合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要求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通过这一教学体系和相应的管理体系,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有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自我发展,适应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从而达到解决学生自主就业的目的。

篇2:国内外创新创业情况

从21世纪初开始,欧盟及其成员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在校生的创业教育政策,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日趋成熟,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发展双料推进的过程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出版的《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而且对其课程单元的和每单元的能力标准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德国政府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在澳大利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多年,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

二是,政府、高校与社会等相关创业教育责任主体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国外的创业教育有着较为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责任主体分工明确且互动默契。如美国在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主导与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为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创业中心与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此外,还通过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态度的改变”。“在德国,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中介在这个过程中各有分工,其中,政府系统为主渠道,企业和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中介,私人咨询介绍所为竞争补充。”

三是,具有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规划十分完善,其涵盖了不同领域的创业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澳大利亚在原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调整,应运而生了4套模块化教材,包括综合性基础类教材、工业类教材、商业发展类教材和远程教育教材。日本高校1994年开设了“综合学科”的课程,把《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必修创业课程。

四是,创业教育师资多元化。努力构建专兼职相结合、具有不同背景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是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除了包含校内具有高殊荣和卓越成绩的专职教师外,还从企业、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机构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以及政府官员共同进行创业教育。”

五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扶持大学生创业,欧美发达国家均有各自的信贷计划和基金。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美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教学基金,此外相关社会组织以及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也有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的创业项目。在英国,政府的青年创业计划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不仅如此,英国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该基金重点资助在高校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其次还支持高校师生在学校内部进行创业活动。

总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与理性,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其创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创业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

篇3: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美国是第一个开创创业教育课程的国家,创业体系为聚焦模式和全校性的创业教育,主要对象为本科生及硕士生,斯坦福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哈佛大学注重经验教育。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教学,很多教师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

日本、新加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高校拥有优良稳定的科研队伍,提供多项基金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体验。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我国高校主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已形成的相对较为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侧重点”的模式,将第一、二课堂相结合,调整第一课堂教学方案,加大选修课程比例;中南大学通过实践探索在校内形成的科研项目孵化模式、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模式、专业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四种模式也较有代表性,注意了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个体差异性。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知不清晰

某些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或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或只针对部分精英学生,没有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拓展的终极目标;有些人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误以为就是教学生开“公司”、或者是“颠覆传统”,曲解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认同度不够,不轻易冒险,害怕失败,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毕业生不够理解和宽容,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较少,教学比重小;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方面的课程也没有列入必修课,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有些高校没有此类课程。有的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缺乏相关教材的支撑,授课效果不理想。目前没有一本统一的统编教材,高校自行安排,造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严重。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我们教师的实践经验尚浅,没有一支优良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队伍,大多是兼课教师。研究生和博士知识较丰富,但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和经验,缺乏系统的培训,实践指导能力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只会理论说教。薄弱的师资力量,其教学内容和模式单一,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三、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

以创新精神为核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构建、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该多宣传科学家及企业家的事迹材料,多宣传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表彰创新创业教育表现优秀的师生,积极弘扬变革创新精神、求实求新精神,打造具有创新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时刻浸染其中。

(二)完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组织管理、风险评估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事业心与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挑战、适应社会变革的优秀品格。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活动之中,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转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立足社会与创新创业发展的关系,要走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完成上级的活动要求和比赛成绩要求的初级阶段,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教育教学在传承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如何把握学科规律、运用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包括校内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社会上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给学生开设讲座、授课或指导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也要选送相关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专门进行创业实践锻炼,选送教师参加相关交流培训,以尽快改变创新创业教师大都是“自学成才”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储备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伟东.以特色模式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6(3).

篇4:国内外创业机会识别文献综述

关键词:创业机会;思路梳理

一、创业机会内涵之争

创业机会作为创业研究领域的核心构思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认可,但创业机会是什么仍没有达成一致,各种争论仍在继续。最早的争论是关于创业机会是否与盈利性或创办新公司有关。Shane等(2000)[1]认为只有在市场均衡之后,机会的盈利性才能体现出来,机会的盈利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张红(2014)[2]认为现实中的创业都是追逐利润的行为,创业机会不应排斥利润机会。笔者认为,创业机会就是对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进行开发的可能性,以使创新、改善或模仿的产品、服务在这些市场上得以被提供。另一个影响最大的争论是关于创业机会是被发现还是被创造的本源争论。机会发现识别机制观点是创业机会独立于创业者而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等待被创业者发现,代表理论是新古典学派的均衡观和奥地利学派的非均衡观。而机会创造识别机制认为由创业者对外界环境因素感知、解释和理解而创生的,代表理论是创生理论。

二、创业机会识别的概念界定

机会识别是指创业者识别机会的过程,是整个创业过程的起始阶段。持客观观点的学者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的,需要创业者去发现,其过程包括主动搜索和意外发现(Murphy,2011;Renko,2012)。另一些则认为机会识别事实上是主观的,是创造过程而非发现过程(Hansen et al,2011)。也有学者,如Vaghely和Julien(2010)提出创业者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同时使用算法和探索方式,因此创业机会可被发现,也可被创造。

三、创业机会识别前因变量及结果变量研究

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既有创业者个体的因素,也有环境的因素。个体因素包括先验知识、创业警觉性、学习、认知、创业经验等,环境因素包括机会类型。但较少学者的研究结合环境与个人因素,如张爱丽(2009),蔡翔(2010)。对于创业机会识别的最终体现指标,机会识别效果研究的较少,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创业者进行创业的领域不同以及机会出现的角度和时机不同,如高静(2012)[3],郭红东(2012)[4]对农户机会识别行为影响的研究等。

四、创业机会识别研究的过程模型

(一)机会识别的阶段模型

Lindsay和Craig提出机会形成的三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机会的搜索,即搜索和发现可能的机会。第二阶段,机会的识别。这一阶段需解决两个问题,即搜索到的创意是否是一个创业机会。第三阶段,机会的评估和审查。这一阶段主要考察先前收集的相关信息,将直觉进行量化。林嵩(2010)[5]认为创业机会识别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机会搜索和机会开发。其中机会搜索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产业环境分析以及产品分析,机会开发阶段包括核心特征分析,创业支持要素和商业模式构建。

(二)信息加工视角的机会识别—建构模型

不管是发现型机会还是构造型机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机会都以信息为载体,机会识别过程中创业者都需要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从信息加工视角看,两种机会识别过程分别对应算法式加工和启发式加工两种观点,观点对比如下。

认知信息加工活动模式创业机会发现中的认知信息加工活动模式—模式识别创业机会构造中的认知信息加工活动模式—启发思维

理论支持与概要行为主义理论:主张机会存在于创业主体的外部,其识别过程充分体现了行为主义的认知信息加工活动模式。建构主义理论:创业机会构造是一个概念建构过程,创业者获取外界信息和知识,并对自身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转换。

具体内容1.将机会发现视为一个利用已有知识最终导致行为改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2.该模式的信息加工目标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明确;3.信息来源是指那些明确信息。1.将机会构造视为一个新知识创造的螺旋上升过程;2.信息来源除明晰信息以外,更强调对隐性知识和信息的使用;3.信息加工活动以信息搜寻、分析和问题求解为主。

邓卫华等(2010)[6]构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创业机会识别机理模型。该模型由两个模块组成,即创业机会识别模块基于过程的创业机会识别模型,而认知信息加工模块基于“模式识别+启发思维”的动态联合模式,并且这两个模块之间存在耦合关系。Vaghely等(2010)提出了创业机会的认知建构机制[7]和以组织为分析层次的创业信息加工模型。

(三)结构匹配模型

张爱丽(2009)[8]从个人因素与机会因素整合的角度出发,认为第三人机会识别过程中的个人因素与机会因素匹配,包括增补型匹配、互补型匹配和结构性匹配三种。蔡翔(2010)[9]提出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双螺旋模型,从创业警觉性、先前知识拥有量、创业机会的显性程度、新信息的出现4个要素的匹配关系促使个人因素与机会因素自身的螺旋上升式发展。

五、研究方法

本文以“创业机会识别”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搜索到38篇相关性较大的文章。其中问卷调查方式的实证研究共11篇,理论研究27篇(其中包含5篇综述)。在问卷调查方式中,5篇是对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3篇将社会网络作为自变量或中介变量。我们可在实证方法上予以创新,采取非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第二,问卷调查涉及的领域或变量比较单一,建议拓阔研究对象,不局限于单一的影响因素。第三,案例研究目前还没有,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Shanes,venkatar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shipasafieldofresearch[J].Acadamyofmanagementreview,2000,25(1):217-226.

[2]张红,葛宝山.创业机会识别研究现状述评及整合模型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1):15-23.

[3]高静,张应良,贺昌政.农户初始社会资本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1):47-52.

[4]郭红东,丁高洁.社会资本、先验知识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1(3):78-85.

[5]林嵩,姜彦福,张帏.创业机会识别: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8-132.

[6]邓卫华,易明,蔡根女.基于信息过程模型的创业机会识别研究[J].实践研究.2011,34(34):92-95.

[7]VaghelyIP,JulienP.Areopportunitiesrecognizedorconstructed aninformationpersoectiveonentrepreneurialopportunityidentification[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10(25):73-86.

[8]张爱丽.试析个人因素与机会因素的匹配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J].2009,31(10):59-65.

篇5:国内外创新创业情况

执笔: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

在中国科协的牵头组织下,浦东新区率先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试点,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双自联动”的重要项目。

按照“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浦东新区将在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中,探索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为海外人才提供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载体,创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高起点配套的空间环境,构建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政策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在岸与离岸相结合的创业平台,建设离岸研发、离岸贸易、离岸金融、离岸教育培训、离岸农业等新型创业集聚区;在海外预孵化和加速器基地建设、海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激励、突破物理时空限制的跨境孵化创业上,进行新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张江科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张江在“双自联动”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项目。鉴于该项目在浦东新区是新的探索,国内深圳、武汉等地同时开展的探索也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加强前瞻性、操作性研究,为“十三五”时期浦东新区开拓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新格局,提供思路和载体准备。

一、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的做法和经验

境外著名的离岸经济基地,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等(多数为岛国),纷纷以法律手段,培育特别宽松的经济区域,允许国际人士在其领土上成立离岸注册、国际经营的业务公司,这些区域一般称为离岸管辖区或离岸司法管辖区。离岸公司泛指在离岸管辖区内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国际商业公司,可在公司注册地以外的全球任何地方进行国际经营。

“离岸”地区和国家,一般与世界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因此,海外离岸公司是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和拥有高额资产的个人经常使用的金融工具。许多公司是通过海外离岸公司的境外结构,实现其境外上市目的的。众多国有企业,如中国银行、中国电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石油、中海油等,国际风险投资与私募并购基金,如IDG、软银、SAIF、红杉、鼎辉、华平、高盛、摩根士丹利、华登国际、霸菱、集富、英特尔、智諅、联想投资、弘毅、德风杰、普凯、北极光、梧桐、祥峰、富达、新桥、黑石等,著名民营企业,如裕兴、亚信、新浪、网易、搜狐、盛大、百度、碧桂园、SOHO、阿里巴巴、巨人集团等,几乎无一不是通过在离岸法域设立离岸控股公司的方式,实现其巨大的成功和跨越的。

离岸基地之所以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此注册离岸公司,能够获得常规情况下难以获得的诸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地规定。投资人的公司注册在离岸管辖区,但允许投资人不用亲临当地,其业务运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开展。如在巴哈马群岛注册一家贸易公司,但其贸易业务的往来,可以是在欧洲与美洲之间进行的。

(二)公司权益规定。几乎所有的离岸管辖区均明文规定,公司的股东资料、股权比例、收益状况等,享有保密权利,如股东不愿意,可以不对外披露。

(三)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召开规定。离岸公司不用每年召开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即使召开,其地点也可在世界范围内任意选择。而且,只要委托一个公司秘书,即可保证公司的日常运作不与当地法律冲突。

(四)国际金融机构服务。离岸公司可以在如美国的大通银行、香港的汇丰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等国际大银行类公司开设账号,在财务运作上极其方便。

(五)合理避税。几乎所有离岸中心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财产免交当地税,或以极低的税率征缴。特别是一些世界著名避税港,如BVI、巴哈马、开曼、贝利兹、纽埃等,通常豁免公司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利润税、公司税、遗产税和汇出税等,只需缴纳数额不多的年费。而且,离岸公司的累积盈余可以无限制地保留,借此亦可进行避税。

(六)避开贸易投资障碍。离岸公司可避开贸易投资壁垒。企业向某些国家如美国出口产品,需要申请配额及办理一系列的相关手续,而如果该企业拥有一家离岸公司,由企业向离岸公司出口产品,再由离岸公司向美国出口,就可以绕开关税壁垒和出口配额的限制,大大降低成本。对于尚未建交、不便直接进行商务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利用离岸公司所在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双边投资保障协定,以及税务条约开展贸易投资等业务,可以降低贸易投资风险。

(七)方便投融资,实现境外上市。一国控制严格的外汇制度、复杂的境外上市审批手续和许多人为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国际引资。通过注册一家境外离岸公司控股国内产业,并以该公司的名义进行境外融资及上市,可以极大地简化境外上市的运作手续。而且,离岸公司的资金转移不受任何限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投融资,进行资金最优化管理。

(八)注册便捷,成本低廉。离岸公司的注册程序非常简单,可由专业代理机构代为完成,注册人无须亲临注册地。一般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手续费不高,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有的甚至无需注册资金到位。所有注册程序,在几周甚至几天内即可完成。如在百慕大,只需要通过律师向当地政府缴纳1000美元,就可以获得营业执照;在巴拿马,公司成立只需4天左右时间,但完整资料的处理需要20天。

二、兄弟地区离岸创新创业的做法和经验

(一)深圳的做法和经验。

深圳是创新驱动的先行市,是创新创业最便利、最有活力和效率的城市之一。深圳所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市场需求为推动力,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打造离岸与落地相结合、立足深圳、服务全国的海外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创新资源汇聚中心、创业项目加速中心、创客人脉交流中心;力争在海外资源渠道建设、国内外科技需求挖掘、国际新技术体验展示、项目人才路演、海外技术转移专员培养、项目的甄别和评价等工作过程中,发挥服务和引领作用。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引进海外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汇聚深圳。推动世界著名大学在深建立联合研发中心,通过研发中心,构建孵化创业平台,以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特别是支持创新创业的天使投资,帮助离岸创新创业者提高成功率,更好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加强与科学技术协会的合作。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深圳市政府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优势互补、创新驱动、先行先试原则,合作建设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区。把中国科协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与深圳良好的创新生态、产业基础、市场环境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创新资源聚集平台。深圳将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与中国科协的战略合作,着力为海外人才来深圳离岸创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3、实施整合存量和增量资源的“三个结合”。

一是产学研相结合。发挥民营企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促进人才离岸创业基地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相结合。

二是基地建设和创业需求相结合。根据技术产业链发展现状,促进离岸创业基地与人才、企业需求相结合。

三是离岸创新和在岸创新相结合。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重点,做好海外人才引进与国内人才使用相结合。

(二)武汉的做法和经验。

中国(武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中心(以下简称“离岸中心”),整合武汉各渠道的优质资源,把离岸创业基地建成一个服务海外科技人才来本地创新创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离岸中心的建设采取先筹建、再完善,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结合的方式,予以快速推动。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私募基金,建设离岸创新园区,设立代理服务机构,开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积极引进和利用海外高质量智力资源,并匹配相关的政策和体制,为离岸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支持下的工研院公司制运作。

“离岸中心”主办单位为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东湖高新区三方,协作单位为科技部,承办单位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资环工研院”)。科协发挥总协调的职能,给予积极支持,争取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积极打通渠道,协助中心的筹建。由资环工研院承办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资环工研院“产学研用”一体化资源输出平台的优势。

2、以市场需求引导资源配置。以市场机制整合资源,建设科技产业服务性机构,发展产业金融,运用“互联网+工艺”的思路,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以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建设。

3、以才引才,建立人才库。加强招才引智部门的团队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使之能够汇集各类人才,逐一对接。成立中心事业部,专人负责,全身心投入。

三、国内外离岸创业基地建设经验对张江科技城建设的启示

张江科技城的离岸创业基地建设,必须从概念和规划走向实际运作,需要以张江高科等为实施主体,在基地建设、平台建设、项目引进、人才培育和集聚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也需要张管委和新区有关部门,在离岸创业基地授牌、孵化器政策和人才政策配套上先行先试。

建议近期在张江科技城规划范围内,主要聚焦科创和农业两个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一)以张江高科为平台,打造“离岸创新、全球孵化”的离岸科技创业中心。张江地处“双自联动”、“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聚焦的核心区域。张江高科作为张江核心园市场化运作的上市公司平台,应充分利用持有的几十万平方米创业物业空间,结合张江科技城建设,打造张江高科“离岸创新、全球孵化”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重塑公司在张江科技城建设中的高科技投资功能和集成服务功能平台作用。具体建议为:

1、以预孵化整合全球资源。整合美国硅谷、以色列等全球科技创新领先区域的资源,进 行先期培育的预孵化,再结合产业投资,设立海外并购或境外引导基金,联合对孵化项目进行投资。当孵化项目进入稳定的成长期,可以收购兼并的方式,进行产业整合或退出,并把创新项目引入张江园区集聚发展。

2、对接新三板、战略新兴板。利用张江高科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支持离岸创新创业企业对接国家新三板和即将推出的上海科创板、战略新兴板,促进离岸创新与社会资本的结合。

3、充分利用海外融资政策优势。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向张江高科技园区扩区所带来的政策叠加优势,如创新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化,注册在自贸区内的企业也可以开设境外账户,探索以海外融资方式支持离岸创业的投融资。

(二)推进孙桥现代农业国际孵化器建设。

孙桥现代农业国际孵化器的核心部分,位于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1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是张江科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乃至中国首家现代农业国际孵化器。

在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中,应结合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建设,对接国际农业高端创新的趋势,打造国际现代农业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具体建议为:

1、培育一批农业高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吸引一批国内外领先的高科技农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或创业企业,集聚一批离岸创新成果示范应用项目,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孵化创业。

2、集聚一批高层次国际农业人才。加强国际创客和外籍人才的引进,加强“千人计划”农业人才的引进和探索认定,吸引一批美国、荷兰、以色列、台湾等科技农业创新创业企业家和海归人才。利用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与荷兰瓦格宁根农业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管理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培育和鼓励本土的新生代农场主“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增强全球经营的视野和经验。

3、打造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平台。借助“双自联动”政策效应,以电子围网方式,促进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入驻企业开展保税研发、保税展示交易、保税技术转移,使国际现代农业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国际合作的示范平台,推进国际领先的智慧农业、平台农业、绿色农业和健康农业项目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

(三)关于支持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政策配套建议。

建议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边筹办,边加强配套政策研究,不但要支持离岸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落户,也要支持离岸创业基地的基础建设和平台服务。

1、关于支持基地建设和运营经费。在离岸科技创业基地和离岸农业基地建设和运营初期3年内,建议张管委、科委、农委、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研究给予基地公司建设资金的支持政策,按照引进的人才和项目,给予相应经费的配套,运营成熟后,则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在初期经费支持上,主要包括基地孵化用房的租金补贴、装修费一定比例的补贴、引进项目的奖励、平台服务的支持。

2、关于人才扶持政策。建议新区人才工作部门认定离岸创业基地为新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承担人才政策的先行先试功能。如引进外籍退休专家和留学生实习实训,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永久居留证程序,改进外国专家证办理,优化外籍人才创业生活环境等,在海外人才出入境、创业、就业、落户、结汇、通关、股权激励等方面,落实配套政策,支持离岸创新基地提供人才平台的增值服务,以改善离岸创业基地的生态环境。重视引进和推荐认定现代 农业的“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创新创业人才。

3、关于科技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张江高科的科技投资功能,探索农业财政支持“补改投”的转型,依托“双自联动”等政策,支持设立离岸创业的市场化投融资服务平台,为离岸创新创业提供跨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融资、投贷保联动等服务。在外汇管理和财政奖励上,支持离岸企业境外上市。

4、关于商事登记改革。企业工商登记不需要验资、地址审核和许可审批,免交注册登记费,探索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商事登记。允许实行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允许开展离岸研发、离岸农业、离岸服务贸易的经营业务。

5、关于保税研发和跨境交易政策。探索电子围网的离岸研发模式,对所需的研发设备、研发材料实行保税,对结转环节进行保税监管,对离岸科技研发活动涉及的付汇,给予“事先承诺事后并联监管”便利,对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手续进行简化等。

6、关于财税扶持政策。集成张江高新区和保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财政支持政策,在创业房租补贴、研发项目资金支持和税前列支、个税奖励、政府采购、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方面,给予试点支持。

引进“海外因子”创业项目 张江高科“离岸创新”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6/11/2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常玉

11月10日,张江高科(600895.SH)895创业营第四季正式开营。此季营内活动围绕“离岸创新”展开,秉承“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创新思维,寻求在全球范围内与高层次人才、高科技项目的持续对接,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到底什么是“离岸创新”?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向记者解释道:“离岸创新是指不设在本国境内的创新活动,创新活动不受本国境内的法律法规的束缚,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创新追求落地的限制,更加注重海外科技人才、科技项目本身,注重创新成果的终端显示,力图通过对海外项目的政策、知识产权、技术、投资对接等服务整体前置,借助‘海外预孵化’环节,使海外科技人才在海外完善创业团队或创业项目,提高落地创新的成功率,减少海外项目对境内落地创新的不适应。”

引进“海外因子”创业项目

王栎2007年移民加拿大后创办了虚拟现实(VR)儿童教育项目,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4~10岁儿童教育上。今年10月,她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创业群里看到张江高科895创业营的招募信息,王栎认为:“美国是技术导向的市场,中国是市场导向,所以,美国的尖端技术和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对接是最好的方式。” 在参加张江高科895创业营之前,王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美国,如今,她计划在张江高科注册一个分公司以此来扩大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我们对中国市场并不了解,希望张江高科895创业营能帮助我们了解上海的政策和市场情况,通过3个月的辅导和陪练,梳理商业模式的同时寻求资本对接。”王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据张江高科负责人介绍,他们打造“895创业营”的初衷,在于为张江高科辖区内现有的非上市企业,搭建与资本市场直接对话的平台,包括初创期项目和成长期项目,通过活动的组 织和落地,促进优质项目汇集;再通过资本方的参与互动,建立“孵投联动”的新型科投模式。“895”是上市公司张江高科的股票代码后三位,以此来命名一项活动,具有高识别度和唯一性,体现了与资本市场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有招募和延揽80后、90后、95后创业者的含义。据张江高科895创业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有近200个像王栎这样的项目参加了本季海选,其中半数以上来自美国、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地。经过为期3天的海选,最终共32个项目脱颖而出,成为第四季入营项目。

这些有“海外基因”的项目入营后,张江高科895创业营在营内活动设计方面也贴近“离岸创新”的要求。针对有计划在国内开设分公司的海外项目,895创业营积极对接各类银行资源,帮助海外项目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跨境金融服务优势,为895创业营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一揽子金融服务。针对895创业营中有计划在国内开设分公司的海外项目提供更多的跨境服务及资金解决方案。

2016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拓展自贸区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支持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通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账户的个人服务功能,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FT账户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际雇员等提供海外亲属赡养、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跨境金融服务。

据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周和华介绍,未来进一步携手并进,积极探索孵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致力于建立满足产业链上不同成长阶段生命周期企业所需的多级、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创新模式助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对标YC助力国内企业走出去

11月18日,张江高科895创业营请到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知名创新创业顾问Dr Bell作为创业导师,梳理营内每个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商业模式,并指导到海外如何避免“水土不服”等现实问题,帮助对接美国一些资源和技术给895创业营的创业者们。

据张江高科895创业营负责人介绍,对于营内一些想“走出去”的国内企业,张江高科895创业营通过举办海外院校的专利技术对接等方式,解决国内原创性技术欠缺的问题。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张江高科将与芬兰创新组织Slush、PLUG&PLAY、AMPLIFY以及法国USINE IO、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硅谷天使会、挪威创新署等海外机构开展多样化合作,力争吸引更多海外创业者来中国拓展市场、对接资源、落户张江,同时也努力尝试把国内的好项目送出去,进一步帮助国内项目拓展海外市场、追寻国际梦。

如今,全世界最著名的创业孵化器是来自美国的YCombinator(下称YC)。YC由保罗·格雷厄姆(PaulGraham)于2005 年在硅谷发起成立。YCombinator 原本是编程术语,指创造函数的函数,在此意指YC 是一家“创造公司”的公司。YC只关注于最早期的创业团队,在创业团队的起步阶段介入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在短短几年内,基于YC强大的创业辅导能力和不断出现的成功案例,《福布斯》在2012年将YC评选为最有价值的孵化器。葛培健表示,“‘895创业营’就是张江高科连接海外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是张江高科对标YC、学习YC的重要实践载体。”据记者了解,在第四季项目入营后,张江高科895创业营已有海选项目800个,入营项目130个,淘汰率高达85%,项目总估值超过80亿元,获风险投资30多亿元,获信贷授信10家,陪练阵容超越百人,投资机构可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张江将成国际人才引进 “样板间”

10月13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签署了《国家外国专家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合作备忘录》。备忘录提出了四大方面21项创新举措,包括开展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建立健全国际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外国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和探索实施市场化用人机制。

据统计,目前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约有9.3万人,此次备忘录签署后,国家外专局将把张江示范区作为承接政策创新的先行先试平台,推进“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整合工作等。

作为海外人才的集聚地,早在今年9月26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正式推出外国人证件“五证联办、平行受理”的新模式,为创新人才的出入境提供更便利的环境。张江不仅仅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还位于国家自由贸易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的优势使得一大波关于人才的福利正在向张江袭来。

去年8月12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浦东国际人才城揭牌,这是国内首个在自贸试验区内试点设立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它成立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上海自贸区用上“洪荒之力”,引进海内外精英人才和优质项目。11月1日,上海自贸区举办首届“海外人才上海自贸区创业汇”离岸基地大型对接交流活动,首次尝试对接境外顶尖人才与境内高端资源。

葛培健向记者表示:“张江高科作为张江核心园市场化运作的上市公司,集成服务功能开发的市场化抓手,以结合张江科技城建设,打造全球孵化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重塑公司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格局中的角色。”

中国科协(深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揭牌,2015年5月21日

5月21日,由中国科协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推动建设的中国科协(深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深圳市民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中国科协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马兴瑞,深圳市市长许勤,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吴海鹰等出席揭牌仪式。

尚勇与马兴瑞共同为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揭牌

尚勇在致辞中指出,深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共建是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举措。尚勇在谈到离岸基地建设时表示,创新的资源最容易向创新生态最优的地方流动,而深圳是世界上创新便利、富有活力、最有效率的地方,必然要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创业中心之一。中国科协将利用自身优势搭建桥梁,借离岸基地的建设,让更多的海外人才到深圳创新创业。同时希望借科协渠道推动国际著名大学与深圳建立联合研发中心,通过研发中心构建平台以进一步实现产业化、商业化,还要引进国际风险投资,特别是支持创新创业的天使投资。尚勇表示,今后中国科协会密切配合深圳市委市政府,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让深圳在离岸基地建设方面为全国提供经验。

许勤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双方共建离岸基地,是贯彻落实中央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中国科协与深圳市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把中国科协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和深圳良好的创新生态、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对于深圳在开放、创新形势下,更好地顺应国际人才流动的新趋势,探索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新机制,汇聚更加强大的创新正能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圳将以此次离岸基地的建立为契机,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与中国科协的合作,全力支持基地建设,着力为海内外人才到深圳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许勤指出,要推动基地建设成为离岸与落地相结合,立足深圳、服务全国的海外创新资源的集聚平台,成为助力创新城市建设的重要新生力量。

近年来,深圳市科协按照中国科协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总体要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吸聚海外人才为国服务的新方式、新办法,积累了大量的渠道资源和人脉资源,率先探索出双向交流、离岸服务的人才工作模式。通过离岸基地建设,力争在3-5年内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创新资源汇聚中心、创业项目加速中心、创客人脉交流中心,在海外资源渠道建设、国内外科技需求挖掘、国际新技术体验展示、项目人才路演、海外技术转移专员培养、项目的甄别和评价等工作过程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中国科协国际部部长、海智办主任张建生,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哲,深圳市委副书记戴北方,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华楠,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科协主席蒋宇扬,深圳市科协党组书记马建文,以及深圳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区科协及学会代表出席揭牌仪式。

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试点工作座谈会召开,2015年2月9日

2月4日,“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中国科协国际部部长、海智办主任张建生,广东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日光,深圳市科协原主席、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院长周路明,以及深圳市委组织部、科技创新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资推广署、“千人计划”及海归创业团队代表出席会议。张建生首先对近年来海智计划工作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希望听取与会代表的意见与建议,共同落实中国科协书记处对于“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工作的要求,推动落实中国科协与深圳市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关于离岸创业基地的相关内容。

周路明结合近几年在深圳科协开展人才工作的经验,提出新形势下深圳需要依托国际化人才战略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倡导下一轮人才引进的主体工作可以让公益性的科技团体、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注重人才落地和服务的操作环节,并提出了建设高层次智库平台、新型科研机构联合会、原创力孵化器等人才服务载体工程,为“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提供项目评价、创业导师、决策支撑、产业链布局等高端专业化服务。深圳市委组织 部、科技创新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投资推广署等对于本单位开展人才工作的内容和成果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对于人才智力引进平台升级优化的建议。

“千人计划”及海归创业团队代表表示,“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将运用更灵活的政策,将海外人才智力引进回国,对此,很多海外人才感到非常振奋。他们根据自身的回国发展经验,提出希望能利用深圳的优势,制定人才“柔性”引进政策,进一步发挥聚集效应,推进全球高端引领。冯日光表示,深圳市被选为“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试点地区之一,将认真研究制定离岸基地的实施方案,在深圳市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基础上,做好这项工作。他对“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试点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发挥民营企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促进人才离岸创业基地与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相结合;二是根据技术产业链发展现状,促进离岸创业基地与人才、企业需求相结合;三是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重点,做好海外人才引进与国内人才使用相结合。座谈会前,中国科协海智办赴星河银湖谷和前海青年梦工场调研深圳市开展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的条件和环境。

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揭牌 发布时间:2015-8-14 来源:上海科技报

国内首个在自贸试验区内试点设立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8月12日落户上海。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将自贸试验区开放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在浦东国际人才城,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共同为基地揭牌。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副市长周波出席揭牌仪式。

创建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上海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的重点工作内容,也是中国科协海智计划落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大举措,由市科协、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浦东新区等单位协同推进,面向海外人才,通过市场化手段,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配套成熟完善的空间载体,探索“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离岸模式,打造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性创业平台。意在充分激活浦东海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区位优势,促进海内外跨境创新资源要素流动,配套完善海外人才的创业服务,提升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能级。

基地将重点探索离岸创业新模式,开发和培育专业服务能力,通过模式创新和政策支持,促进海外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在创业孵化方面,离岸基地将对有意向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创业的海外人才进行政策、知识产权、技术、投资对接等整体前置服务,通过“海外预孵化”,使海外人才在海外完善创业团队或创业项目,显著提高海外人才落地创业的成功率,减少海外人才来华创业的顾虑。对于基地内注册的企业,基地将导入优质服务机构,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托管式服务,对海外创业项目,协助其注册企业后进行正式孵化,形成灵活便利的创业模式。

基地物理空间考虑多点布局和多元模式。首批实体平台设在自贸试验区张江片区、陆家嘴片区和保税区片区,后期辐射到自贸试验区其他产业集聚区。3个片区空间在定位上各有侧重:一是位于张江片区的浦东国际人才城,约4000平方米,其特点是社会组织运作,侧重离岸研发创新;二是位于保税区片区的人才大厦,约4000平方米,其特点是国有企业运作,侧重离岸贸易服务;三是位于陆家嘴片区的陆家嘴创业街区,约为2万平方米,其特点是民营企业运作,侧重金融与科技对接。

据悉,基地线上平台也在建设中。该平台由网站和App组成,既是发布政策信息、创业信 息、服务信息的线上综合平台,又是海外创业人才、海外相关团体和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创投机构、政府机构等多方交互的工作平台,实现离岸创业孵化在线申请、托管式创业服务在线支持、投融资项目在线对接等,并逐步发展产品展示、技术交易、股权众筹等功能。

基地力争在三五年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人才、知名服务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地,高端创业孵化项目的加速中心,在海外人才引进、创业孵化、运作机制和配套政策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在海外资源渠道建设、国内外科技需求挖掘、创业孵化人才培育、人才和项目甄别和评价等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揭牌仪式上,基地协调管理机构浦东科技创业中心与首批3个片区空间的运营机构和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澳华科学技术协会签署了共同建设基地的合作备忘录。未来,基地还将继续与更多海内外机构和团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联合、加盟、联盟的形式,借助市场力量推动基地建设。

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总部空间启用

2016年9月5日 来源: 浦东时报

8月2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总部空间启用仪式在浦东国际人才城举行。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冯伟,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陆檩,浦东新区科经委负责人、离岸基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唐石青等领导出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离岸基地”)是中国科协与上海市合作的重要项目,是国内首个在自贸试验区内试点设立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于2015年8月正式揭牌。

离岸基地是面向海外人才,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以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配套成熟完善的空间载体为基础构建的,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性创业平台。离岸基地总部空间位于浦东国际人才城,承担基地宣传、海外项目预孵化、海外高端服务机构集聚等功能,是服务海外人才、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空间包含一楼的接待与展示中心、四楼的海外创客中心、五楼功能中心以及七楼的服务机构集聚中心。总部空间由浦东新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委托上海普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具体运营。

总部空间启用仪式上,基地协调管理机构与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等离岸基地首批海内外合作团体的代表签署合作协议,与香港房大、上海医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入驻项目签约,并向中以创新中心、临港科创1号、上海芬华创新中心、维亚生物科技等离岸基地第二批4个合作空间授牌。截至目前,离岸基地合作空间已达7个,首批海外合作团体12个,首批本市科技社团合作伙伴12个,签约服务机构3个,其中部分团体和机构将在总部空间设立工作站点,为离岸基地合作空间和入驻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启用仪式同时发布首届“海外人才上海自贸区创业汇”活动的相关信息。通过离岸基地这一大型对接交流活动,将吸引一批高端海外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创业汇”对接交流活动将通过离岸基地海内外合作伙伴,邀请80-100名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具有行业工作或创业经验、并携带优秀创业项目的海外创业人员,到自贸区交流考察,通过项目路演、高峰论坛、交流研讨、资本对接等活动形式,宣传推广离岸基地,帮助海外人才深入了解自贸试验区创业投资环境,吸引前来创新创业,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境流动。

据悉,离岸基地还将进一步深化与海内外团体和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引才新机制,创设快速集聚海外人才的新模式,形成海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群聚效应,助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科协(武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揭牌

2016年9月21日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通讯员马贵兵)昨日(9月20日),中国科协2016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在汉召开。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惠玲,副省长郭生练出席会议。尚勇、梁惠玲为中国科协(武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主持会议。百余名海外华人科技团体负责人、海外专家学者、优秀归国创业海归代表、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参会。尚勇代表中国科协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湖北为海智计划联席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他指出,海智计划影响力逐年扩大,为海外科技工作者回国或来华创新创业架设了桥梁,拓宽了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贯彻全国“科技三会”精神,着力引进一批资深专家、海内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尚勇强调,要让海智计划发挥的作用更大、联系覆盖面更广、服务更实,更周到,要邀请更多的海外科技工作者来华进行学术交流、联合研究、协同创新,要让更多的海外科学家实现国内创新创业和国外离岸研发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保持优势,扩展新渠道,建立更大的平台。郭生练代表省政府向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湖北将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创新环境、优厚的营商环境、严格的法治环境,努力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会后,尚勇一行参观我省海智合作项目——氢能汽车样车,并赴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工地、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国科协(武汉)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调研。

中科协第四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苏州揭牌

2016年12月5日 来源:苏州日报

苏报讯(记者 钱怡 陆晓华)今年2月,我市(苏州)获批设立“中国科协(苏州)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苏州探索更为开放灵活的国际招才引智模式和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提供了新平台。昨天(12月4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共同为基地揭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出席揭牌仪式。“中国科协(苏州)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继上海、深圳、武汉之后设立的第四个离岸基地,为苏州建设“一基地一高地”提供了新的机遇。苏州离岸基地选择政策环境较优、离岸工作基础较好的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试点,致力于搭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项目引进落地及成果转化,助推本土企业赴海外拓展市场的双向离岸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创新创业全程综合服务的枢纽站、国际招才引智模式的先行区、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力争到2020年,通过基地建设,区内集聚跨境合作机构超过100家,累计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超过3万人,打造更加优异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揭牌仪式前,尚勇听取了“中国科协(苏州)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情况的介绍,对苏州着力构建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工作新模式表示赞赏,并希望苏州以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契机,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让更多的海外人才到苏州施展才华,汇聚世界创新资源,形成更加强大的创新动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周乃翔对中国科协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苏州发展表示感谢。他说,中国科协把全国第四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试点放在苏州,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中国科协与苏州有关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对于苏州顺应国际人才流动的新趋势,探索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新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州将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与中国科协的合作,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先行推进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把基地建设成为离岸与落地相结合,立足苏州、服务全球的海外创新资源的集聚平台。揭牌仪式后,尚勇一行在周乃翔的陪同下,赴美国冷泉港亚洲基因学习中心参观考察,并在昆山市会见了前来参加2016中国(昆山)国际创新创业大会的人才代表。市领导徐惠民、吴庆文参加有关活动。

成都创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2016-9-16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王垚

成都商报讯(记者 王垚)市科协昨日介绍,成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首批两个海外工作站——8月下旬分别在德国法兰克福、丹麦哥本哈根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将有力推动更高水平和更多数量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在成都落户。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是中国科协去年启动创建的,是具有引才引智、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的国际化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专门吸引各类海外高端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去年开始,中国科协先后在深圳、上海、武汉、苏州、成都建立了5个海外人才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国科协(成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开幕式上被正式授牌。

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后,将探索“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等离岸模式,为国际人才营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和服务平台,让他们在华创新创业比在驻地国更加便利和高效,大幅度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该负责人还表示,成都正争取在年内成立中国科协中国海归创业联盟成都中心,并依托这个中心全面负责与海外科技团体的联系。还将继续广泛建立成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工作站。

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聘来首位执行院长

篇6:学生创新创业情况汇报(最终版)

近年来,在学校各类创新创业举措的推动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据学校招生就业处数据统计,2014年我校以创办实体企业形式实现就业的学生人数较2013年有明显提升,学生创办实体人数达到15人。同时也涌现了一些创业的典型,例如武汉纺织大学“休学创业第一人”李勇,已受邀成功入驻咸宁市青年企业孵化器,并注册成立了公司,拥有500平方米厂房,目前月盈利2万元左右;材料学院的残疾学霸创业典型陈超荣,身残志坚,依靠自己的意志和专业特长,成功创办企业偿还自己的学费;经济学院刘园林,创办“童伴网”收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并已入住青山区科技孵化器。

同时,我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生创业绝对数量不多,且与专业结合度不高。我校学生整体创业学生数量偏少,且多是与专业结合度不高的创业,比如开网店、餐馆之类。

2.学生创新创业缺乏足够的支持。学校创业优惠扶持政策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对低年级学生创业缺乏足够的场地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3.创新创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创新创业实验室只是针对少部分学生开放,创新创业导师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调动基层组织力量,扩大创新创业工作的参与面和影响力

基层团组织具有联系广大同学的先天优势,在活动宣传、组织、具体操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动员基层力量,让更多基层团学组织参与到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来,使活动的运行朝着多元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健全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体系。尤其是要积极开展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学科竞赛、单项竞赛,不断完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体系,同时还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明晰不同群体学生的成才需求,提高育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2、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及老师参与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和老师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是创新创业等竞赛活动深入开展的动力源泉。今后要通过完善创新创业工作相关制度,加大学生课外科研奖励、成果转化推广力度等尝试,丰富激励手段,深化激励成效,构建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职务晋升、工作量认定等在内的激励措施。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积极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形成一套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有机结合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激励机制,特别是要重点动员一些有专业学术特长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年轻骨干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来,校内科学实验室尽可能多的面向大学生开放。

3、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

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指导资源,积极与团省委青年创业中心及校周边科技孵化基地联系,并邀请校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学生科研进行指导,同时可以聘任部分学术积累深厚、关心学生成长、时间相对充裕的离退休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科研辅导员,有效充实专业化的指导力量;另一方面要继续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学术沙龙、创业教育公选课等探索,特别是加大KAB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相对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动与合作,共同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学习心得体会总结下一篇:乔治?波利亚的解题思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