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教学

2024-05-19

免疫学教学(共8篇)

篇1:免疫学教学

《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本课程属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基础学科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范的学科之一。

免疫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预防、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免疫学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二、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一、免疫学理论研究

二、免疫学应用研究

三、21世纪的免疫学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二、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淋巴结 二脾 三粘膜免疫系统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二、抗原的种类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二、特异性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四、单克隆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Ig V区的功能

二、Ig 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补体的激活途径

二、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细胞因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细胞因子的受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五节 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 粘附分子

一、整合素家族

二、选择素家族

三、粘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 CD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二、MHC的多态性

三、HLA与临床医学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一、经典的MHC 1类和II类基因

二、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

三、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第三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关联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五节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二、T淋巴细胞亚群

三、T淋巴细胞功能 第一节 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二、CD4分子和CD8分子

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四、丝裂原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T淋巴细胞亚群

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四、Th、CTI和Tr细胞 第三节 T淋巴细胞功能

一、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细胞)的功能

二、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三、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B细胞的亚群

三、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 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辅助受体

三、协同刺激分子

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B细胞的亚群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二、临床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和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型Ⅳ超敏反应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病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四、补体系统缺陷

五、吞噬细胞缺陷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第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一、疫苗的基本要求

二、人工主动免疫

三、人工被动免疫

四、佐剂

五、计划免疫

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七、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分子治疗

二、细胞治疗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 2学时

实验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检测)(选做项目)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24学时,实验课教学4学时。理论教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4版教材为教学参考书,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有机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

六、教学参考书

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8月。

2、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蔡美英,《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篇2:免疫学教学

佚名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它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同时它又以其繁杂的内容、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繁多的英文缩写符号常使学生望而生畏。若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讲授这门课,等于是把初学者遥遥拒之于“医学免疫学”大门之外,想拉也拉不进来。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全社会对于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而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全新教学理念。话容易讲,但做起来难。我常常思考着如何在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大班课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执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换位思考”,即将自己视作一名初学者,希望老师怎样教授,自己愿意怎样学,通过“换位思考”,我在免疫学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的信息时代,简单地依靠老师讲是绝不可能把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的。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员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即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其自学能力呢?我有几点做法:第一,在绪论教学中,让学生较好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强调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比如我经常说:目前临床上所能见到的疾病几乎都与免疫有一定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以后要当好一名医生,要会看病和治病,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要让学生不要为考试而学,而要为构建自己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学。然后,利用简单的结构图给学生介绍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梗概,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了解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研究形态学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不仅是机制多、抽象概念多,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最后,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

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前后比较,纵横联系,理解记忆,切忌浮于表面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学会与其他学科间紧密联系,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创造性的眼光来对待每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多写英文单词,多用英文单词,做到“多想、多看、多读、多用”。第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让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记录下自己认为学懂的知识点,并找出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有学生真正做好预习了,才能在课堂上占据主动位置,有的放矢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或答案。第三,让学生在每次课后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和难点,并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性强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前后联系、查阅参考资料等,找到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结构、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教学,是切实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策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构成的教学主线是教师在备课中应好好把握的。在教学中,我要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时,往往是先举实例,根据实例提出问题,由此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概念。比如,我在讲授超敏反应的内容时,我会先将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其发病机制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又如,免疫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源于偶然因素,但幸运之神只会垂青于有心之人,也就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人。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我会适当穿插一些故事:如抗体的发现是由于观察到再次感染白喉杆菌动物的血清中存在“杀菌素”。通过讲述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过程,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敏锐的感觉、巧妙的构思、创造性的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辑,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启迪,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奠定和谐的师生情感基础,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由于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本身机制多、概念多、抽象深奥,如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满嘴陌生的术语站在讲台上“说书”的话,只能是让学生们感觉在听“天书”,也在第一时间丧失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更应该作为一个益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用具有亲和力的表情,通俗易懂、抑扬顿挫的语言,优雅大方的姿态,无形中感染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多引导、多鼓励,热情以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拉拢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教师与学生间架起了相互信任、互相配合、相互理解的情感桥梁。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上也必须为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服务。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和机制,尽量采用形象的动画,幽默风趣的比喻和姿体语言,穿插一些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等,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生动的比喻带给学生对免疫学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同时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与图像动画结合,将关键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同学,使得免疫课程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接受有关理论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绪论课讲免疫系统时时,可将机体比作一个国家,而免疫系统就是这个国家的军队,其任务是抵御病毒、细菌、寄生虫对机体的侵袭。这个部队有着有完善的兵种,有着常规和现代化武器,军事设施(这代表各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等。尽管如此,还是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战争会对平民造成伤害,这就导致了超敏反应的发生;遇到无能的军队造成了免疫缺陷病;叛军作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类比,枯燥的免疫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角色,积极思考,也就记忆深刻,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科研思维的培养

学生时代精力旺盛,应该及早接受创造性教育,而让学生早日接触科研工作,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本科五年制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自愿组合成第二课堂学习小组,经共同讨论后提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并确定拟撰写的主题和方向,然后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查阅文献以及分析讨论文献,最后共同完成免疫学前沿进展综述的撰写,综述成绩最后将计入这门课的结业成绩。为此,我们也专门开展了一个关于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专业文献的第二课堂专题讲座。爱因斯

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免疫学目前还没有定论的现象或机制,我们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各自的见解和观点,再鼓励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查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验证(解决)他们所提出的设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从学生提出问题到通过查文献、读文献、最后总结归纳获得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过程,可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本学期,学员参加第二课堂活动非常积极踊跃,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撰写并综述40 篇。

五、关于PBL教学的一点思考

PBL 教学,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西方医学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一种正真意义上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策略,与一般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PBL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非常适合小班课的教学。国内许多院校也在探索使用这种方法,但大都只能算作围绕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教师讲得时间多,学生自学时间少,根本算不上PBL教学。我认为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课和实验课以外,非常有必要专门安排一些小班的学生案例讨论课或者科研文献指导阅读课。案例讨论课中所需的案例是由教员在深入分析了学生所学的前导课程以及现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编写的,这些案例最好围绕肿瘤免疫、感染免疫、自身免疫、超敏反应、移植免疫、免疫缺陷等内容展开,可以很好地将免疫学知识理论体系与临床疾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很高。学生围绕案例,在教员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归纳病例的临床特点,并重点讨论分析发病机制,最后各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式发言。教员在其中起辅助、顺势引导的作用,必要时进行一些说明和背景知识的补充。在学生充分发表观点之后,教员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纠正错误和不足,对难点深入讲解。而科研文献指导阅读课,则由教员首先简要介绍某个热点问题的研究背景及已有的假设,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其自行设计出可能的验证性试验方案,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篇证明该假说的经典论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献,整理出文献的基本框架和内在逻辑,并提出文中实验设计巧妙在何处?还存在什么问题?与自己最初的设想是否有差异?最后,老师归纳总结。这种小班课的训练,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并且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及创新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将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也可从中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学习最新理论进展,并且学习周边相关专业知识等等。

六、结语

篇3:免疫学教学

关键词:免疫学,综述教学,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进入2l世纪以来迅猛发展, 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 其理论和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各个学科, 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对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非常必要。本文就《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进行介绍。

一、综述教学的概念

综述教学就是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有关免疫学的某个研究主题, 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 清理与分析, 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与阐述, 进而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收集整理专题文献, 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 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 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使学生通过撰写综述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文献查阅能力和基本科研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综述教学过程

1. 教学分组。

以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1个合班 (6个小班共198人) 为对照班, 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在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医学免疫教学中随机挑选1个合班 (6个小班共192人) 实施了综述教学, 为实验班, 另随机挑选1个合班进行传统式教学 (6个小班共195人) 做对照班。

2. 综述教学基本流程。

教师第一次课向实验班学生讲明综述教学目的、布置查阅综述基本格式作业—学生查阅综述后相互补充形成基本格式, 教师确认—学生自选有关免疫学的兴趣点查阅文献, 拟出研究主题 (可以多个) —与指导教师讨论确定研究主题—学生针对确定主题查阅、整理文献、撰写综述—指导教师修改综述—学生按指导教师意见完善综述—课上交流总结、提高。

3. 效果评价。

采用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评价。 (1) 学生成绩考核将进行综述教学的2010级实验班与传统教学方法的2009级和2010级对照班进行成绩比较, 试题难度、覆盖面、基础知识等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结果见表1。

(a) P>0.05, vs (1) ; (b) P<0.05, vs (1) and (2)

由试卷成绩可见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 (P<0.05, 见表1) , 且不及格率低、高分数段人数多, 表明综述教学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在考试成绩上优于传统教学法。 (2) 学生问卷调查在实验班发放调查问卷192份, 回收192份, 回收率100%, 调查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认为综述教学能明显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多种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综述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 首先, 综述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由原来的厌学变为乐学。其次, 综述教学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对本学科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增加。再次, 综述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知识方面实现了从单一的课本知识教学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 能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渝.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J].中国健康月刊, 2011, 30 (6) :312-313.

[2]林巧爱, 薛向阳, 张丽芳, 等.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5) :407-409.

[3]温伟红, 杨琨, 王春燕.学免疫学本科生理论课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9 (5) :487-488.

[4]苗英慧, 郭艳丽.如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 2011, 27:204.

[5]吴艳敏, 王慧.在免疫学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几点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3) :434.

篇4:《临床免疫学》课程教学

作为免疫学和临床医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临床免疫学》在我国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滨州医学院《临床免疫学》的课程现状,学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上进行了有效探索。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投入和满意度较高,且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渐升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思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高等院校中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转变现有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交叉渗透产生的新兴发展学科,近几年发展十分迅猛,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因此,我们选取滨州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就《临床免疫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以期为建立一种新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总结多年的《临床免疫学》教学实践,我们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简单归纳如下:一是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未能很好地与临床应用尤其是学生的研究方向挂钩,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三是单一的闭卷期末考试形式受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的限制,不能全面客观地考察学习效果,不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临床应用 临床免疫学由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交叉渗透产生,涵盖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理论性很强。仅仅36学时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穷尽该学科原理与技术经典知识内容。因此,我们紧扣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科新进展,精心设计了6个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专题:超敏反应、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自身免疫病、生殖免疫、感染免疫进行讲授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了滨州医学院本科生用过的《医学免疫学》作为参考书,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文献。

改革教学方法,辅以小组讨论 专题选取如前所述,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各专题的相合度分成6个小组。授课教师在每次上课时给出下一专题相关的病例讨论题或者该领域的新发现、新知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针对问题广泛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小组分析讨论后列出发言提纲,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首先由教师重点介绍本专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随后,由小组代表结合文献阐述自己的观点,报告完毕进行课堂讨论,在此过程中,师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只有当讨论角度出现偏差时才给以正确诱导,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提供多角度思路;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归纳总结,提炼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完善考核制度,贯穿课程始终 根据《临床免疫学》的课程特点,我们建立了全程式的考核制度,即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了期末考试外,还包括专题讨论表现、课程论文和出勤。其中,课堂表现、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分别占总成绩的40%、30%和30%。专题讨论部分的考核,主要通过对问题所属专题的理解程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临床应用展望来进行,最终成绩综合了授课教师评分和小组成员互评得分。课程论文则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就临床免疫学在某一特定医学领域的应用撰写综述性论文,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评定。

评价方式

一是问卷调查:分别在课程中期和课程结束后发放自行设计的课程评价表,对学生进行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课程评价两部分:自我评价主要反映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的投入情况;课程评价则主要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课程结束后的调查问卷,还增加了学生对课程质量和学习收获的总体评价。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2份,回收有效问卷242份。

二是师生座谈:课程结束后,我们组织本课程授课教师和全体选课研究生参加座谈会,对《临床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收获与建议进行总结整理。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期中评价与期末评价结果比较 在课程中期和课程结束时,学生关于自我评价和课程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一。自我评价结果分别为7.64分和8.08分(满分为10分),表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投入在73%以上,经过统计学分析,前后自我评价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课程评价结果分别为7.11分和7.95分(满分为10分),表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在77%以上,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对课程的评价明显高于课程中期的评价。

期末评价结果 课程结束后的调查问卷还包括学生对课程总体质量的满意度,以及该课程对其临床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影响力。每项设定的3个选项对应的分数分别为1、0、-1。期末评价结果见表二。结果显示,在参与课程学习的121名研究生中,92人(76%)评价课程总体质量高,29人(24%)评价质量中等;75人(62%)表示该课程有助于其临床应用能力的提高,分别有101人(83%)和89人(74%)表示其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79人(65%)表示该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创新思维,对其将来的研究工作有帮助。

师生座谈会小结 关于《临床免疫学》教学改革,学生的收获与建议各种各样,经过归纳整理总结如下:①选取的教授专题和给出的讨论病例均紧密联系临床实践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②专题小组讨论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准备发言材料并制作课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其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这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学科新进展的查阅及课程论文的书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对其今后的研究工作产生潜在性影响。④全程式考核制度强化了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带动了学生学习重心的转移,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⑤部分学生反映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将更多的教学内容留到课后学习的教学模式,但也有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梳理思路,并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种课程教学改革。

结束语

尽管《临床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考虑到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宽泛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学校接下来的教学改革重点主要有两大块:一是结合临床应用与学生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二是力争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瑛,龚著琳,苏懿,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79-80.

[2]罗莉,张新玉,贾娜,等.临床免疫学研究生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3,3(1):36-38.

[3]宋银宏,王嘉军,韩莉,等.研究生《肿瘤免疫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当代医学,2012,18(13):159-160.

[4]沈学锋,郑刚,杜可军,等.《军队卫生学》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1):1105-1107.

[5]姜昱竹,胡雪梅.成人高等教育医学免疫学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3,(2):19-20.

[6]王茉琳,李晓光,王建杰.构建医学免疫学多元化互动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8):969-971.

篇5:免疫学教学改革

随着临床各种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免疫学检验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检验医学是现代化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于临床上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是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临床上新的医学技术、治疗方法、医疗器械不断应用,临床上免疫学检验的发展越发迅速,此种检验方法属于实验室医学,因此,实验课成为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也就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临床操作能力,以加强对免疫学检验的理解和记忆。

1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是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免疫力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型、综合性等特点也是理论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替代的。

但是,当前对于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进行,还只停留在理论验证和现象演示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够按照教材进行操作,较为盲目和被动,很难实现对知识的探索、革新和创新实践,由此导致很多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较差。

篇6:免疫学教学

模块教学的内容模块教学是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课程根据各章节的知识特点、学习要求、临床结合度、基础性等不同划分为几个模块,各模块根据其自身内容和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避免了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枯燥乏味,也保证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又能兼顾临床知识的联系和科研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内容的划分也避免了对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的完全变革,因此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1.1 基础知识模块 包括绪论、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抗原、抗体、补体、MHC、免疫应答等章节。这些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大量免疫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特点是基础性很强,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无论如何变革,都必须保证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其基础性,按照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也可结合启发式教学,保证学生能顺利掌握基础内容。可将知识点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内容,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也可根据知识点整理针对每一章的自测试题,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布置学生自测,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自测题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此模块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 保证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

1.2 前沿进展模块 包括细胞因子、分化抗原、黏附分子、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免疫诊断、免疫治疗等章节。这一模块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需掌握的知识点较少,但范围较广,而且涉及免疫学研究前沿内容较多。如果仍采用传统教学形式, 难免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因此这一模块的教学可以适当与科研相结合,将免疫学前沿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相关综述文献的查找、阅读、讨论、写作尝试等方法均可以在此模块中应用。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或亲自撰写综述文献,可以近距离接触免疫前沿知识和相关内容的科研进展,顺利完成此模块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查找阅读文献的能力。此模块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认真程度、撰写综述的符合标准程度、对所查文献的理解程度、对相关章节的了解程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1.3 临床免疫学模块 包括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章节。此模块主要涉及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功能的改变以及异常免疫应答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临床关系非常密切,此部分也是多数学生学习和关注的重要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是这些章节并不作为基础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点,学时通常占用较少,根本无法系统学习和认识免疫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而这些疾病往往又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因此传统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临床疾病 熟悉和了解的需要。在此模块教学中应以疾病为线索,引导学生将刚刚学习过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原理、预防和治疗原理之中。教学中可以使用 PBL教学法或病例分析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的方式,系统、全面、深入、自主的掌握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直接应用病例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以很好地使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常见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疾病发生机制、检测、诊断和治疗原理的能力。此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书写报告或者上交讨论记录等形式进行考评。

篇7: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供卫生检验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卫生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免疫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简便和快速的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其他有关领域。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类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类型、技术要点、实际应用及方法学评价,更好的为防病治病服务。

二、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基本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类型、技术要点、实际应用及方法学评价,更好的为防病治病服务。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检验》第一版(徐顺清、刘衡川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

免疫学检验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习36学时)。主要内容为抗原抗体的纯化、免疫原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试验、标记免疫技术、免疫细胞检测技术、免疫球蛋白测定、健康相关产品的免疫学检验等。并开设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双向免疫扩散试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NK细胞活性测定等实验课。

第一章 抗原抗体的纯化(2学时)

【掌握】

几种常用抗原和抗体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评价和应用。【熟悉】

各种抗原抗体纯化方法的程序。【了解】

各种抗原抗体纯化方法的影响因素以及分离物的选择。

第二章 免疫原与特异性抗体的制备(2【掌握】

学时)1.人工免疫原的制备方法; 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3.杂交瘤技术的原理及技术要点。【熟悉】

人鼠嵌合抗体、小分子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库技术的概念。【了解】

1.可溶性抗原的制备方法;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及应用。

第三章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2【掌握】

1.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应用;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的原理及应用; 3.间接血凝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了解】

其他凝集技术类型、原理和应用。

学时)

第四章 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试验(2学时)

【掌握】

1.溶血反应体系;

2.血清总补体溶血(CH50)测定。【熟悉】

补体结合试验的类型与原理。【了解】

补体结合试验的试验方法、影响因素、方法评价及应用。

第五章 酶免疫技术(2学时)

【掌握】

1.固相酶免疫测定的方法类型及原理; 2.ELISA技术要点。【熟悉】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了解】

其他酶免疫技术及应用。

第六章 荧光免疫技术(1学时)

【掌握】

荧光抗体技术的原理、技术方法及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熟悉】 荧光免疫显微技术和流式荧光免疫技术的概念。【了解】

荧光抗体的制备方法。

第七章 放射免疫技术(1学时)

【掌握】

放射免疫测定的原理、方法、评价及应用。【熟悉】

放射免疫技术的类型。【了解】

免疫放射测定原理、技术类型及技术要点。

第八章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3学时)

【掌握】

1.T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方法原理及结果判定; 2.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的体外实验原理及结果判定; 3.NK细胞活性检测方法原理、结果判定及卫生学意义; 4.吞噬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原理、结果判定及卫生学意义。【熟悉】

外周血液中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及亚群分离纯化方法,淋巴细胞保存及活力测定方法。【了解】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及卫生学意义的评价。

第九章 免疫球蛋白测定(1学时)

【掌握】

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方法及参考值,方法评价及应用。【了解】

血清Ig、尿微量Ig、脑脊液I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十章 健康相关产品的免疫学检验(2学时)

【掌握】

1.保健食品免疫学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2.化妆品的免疫学检验方法。【了解】

篇8:免疫学教学

1 互动式教学的优点

从“矛盾论”的角度分析, 教师的“教”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将学生的“被动”转变为“主动”, 就在于教师能否实施有效的引导方法, 这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 互动式教学始终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王伟伟等[3]在互动式教学中更加强调情感、思想、精神等的互动。具体来说, 互动式教学通过“前牵后推, 增压促进”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互动式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体会和把握, 将课堂讲授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构建更加生动形象的知识体系。通过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将抽象的知识变成直观的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影像资料,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 通过给学生介绍伟大科学家成功的艰辛历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技巧, 让学生学榜样, 坚定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信念, 也让他们感到压力和责任。通过构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环境, 刺激他们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在互动式教学中, 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自主学习。

(4) 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使用幽默的语言, 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有趣, 使课堂气氛更为融洽, 让学生在微笑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2) 时刻注重反馈互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及能力。为了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对授课内容、节奏等不断做出调整。这种不断进行的反馈互动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1) 通过让学生讲课、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果学生反应积极并回答正确, 说明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反之则要考虑改变教学内容或方法手段。课上提问、课内小测验、中期小考试、小组讨论时学生的综合表现等, 都会给教师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哪些问题没有讲透、如何讲解效果更好等。这种反馈互动会让教师的授课更有针对性, 是互动式教学的集中体现。

(2) 课堂上渐进提出一系列科学问题, 使课堂教学步步深入, 引领学生不断思考。尤其是在小组讨论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和讲评, 可使学生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 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原因

如果说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仅仅是进行知识传承, 那么互动式教学就是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研究和创新实践, 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 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在课堂上随时让学生复述或总结前面的内容, 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允许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随时打断教师的讲授, 甚至可以就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则和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课后让学生写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总结评论或最新进展, 检测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 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教, 学生被动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让学生“以教代学”。课前5分钟让学生讲授课程总体结构;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课程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思运.“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综论[J].教书育人, 2010 (33) :49-51.

[2]张海鸥.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英语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24) :63-64.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半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建筑物照明通电试运行技术交底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