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 注重内在联系 提高效率

2024-06-24

考研数学 注重内在联系 提高效率(精选5篇)

篇1:考研数学 注重内在联系 提高效率

注重知识联系提高思品课学习效率论文

不少同学抱怨思想品德试题越来越难回答,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分析题,则更是难以应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在学习知识时过于死板,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那么怎样有效地解决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在学习中要注重联系,才能培养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新旧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思想品德课的逻辑性非常强,这就决定了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学会联系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这样既有助于新知识地领会和理解,也有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九年级第五课),就要联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学习“参与政治生活”(九年级第六课),就要联系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就要联系“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七年级上册八、九课)等等。学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就会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回答问题,提高解析能力。

二、注重相关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现在中考的趋势是政、史、地三科一张文综试卷,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将本学科教材知识同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这样,即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又培养了综合知识的能力。

如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就可联系中国历史上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一些伟大的发明与创作等;学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就可联系地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课本知识与间的联系

“学以致用”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会用教材知识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用热点问题来印证、充实教材知识。如通过联系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及取得的喜人成就,来进一步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四、注重所学知识与当地社会发展间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又一特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教材知识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学会用教材知识对其进行利与弊的分析,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后,就可结合实际对当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展一次调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对身边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有确切地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提高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五、注重所学知识与自身行为间的联系

学习思想品德课重在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把所学知识与自身的思想行为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应该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又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不能硬拼,而要智取,如及时拨打110、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记住歹徒逃逸的方向等。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科学地运用联系的方法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开拓思路,巩固理解知识,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日益灵活的政治试题,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

篇2:考研数学 注重内在联系 提高效率

关键词:生活实际,教学效率,兴趣教学

人类知识大多是由经验总结,而经验便来自于生活。从生活层面促进教学工作,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教学效率层面有所提升。不过,考虑到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特性,从实际出发,为其例举能够理解并接受的生活实际问题。否则,以生活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生活中所能接触,或有所耳闻的问题。例如,在“利息”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存钱方法,以实际资金数值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利息变化,进而产生学习“利息”的兴趣。对此,笔者以召开“期中试后家长会”的方式,告知学生家长笔者所要进行教学内容。希望家长能够在家长会结束后,到银行以整存的方式开设户头,并办理存折,以保障数据结果直观。大约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后,笔者要求学生向家长讨要存折,及在家长带领下在银行重新记录。学生将两次结果相减后,便能够发现存折中所获得“利息”的变化。该方式的实践,让学生对“利息”产生浓厚兴趣。所以,教师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升。更为关键的是,本次教学让学生与家长沟通参与,在三方沟通主导下,为后续教学工作建立良性基础。由此也可以发现,教师只要在教学中细心观察,便能够找到适合引入教学的生活内容。除借助银行学习“利息”外,例如在“时间”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估算由家到学校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所需要的时间,再要求学生以计时方式实践等。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生活实际不只是用于教学的辅助,其本身便是数学学习的“天堂”。教师在教学中,除必要的“定义”性知识需要结合课本外,其他知识大可引用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例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用现实例子进行。笔者通常采取的问题为:

第一,猜年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猜测笔者的真实年龄。此时学生在一片混乱后,会以讨好的形式普遍回答:“18岁”。之后笔者会告知学生:“再加10岁”。学生便能用简单的加法计算出笔者真实年龄。

第二,简单加法与乘法问题。笔者在课堂中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的录像。在正式播放之前,首先高职学生需要识别录像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录像中一共有三只斑马、一只老虎、两头水牛、五只火烈鸟。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能够凭借斑纹快速识别出老虎和斑马,却仅将水牛描述为牛,火烈鸟描述为鸟。笔者再告知学生这两种动物特性后,引导学生讨论计算出录像中动物共有几条腿。最后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普遍计算出录像中腿数为34条。

从上述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以现实中生活的实际特性作为教学引导,学生多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在询问学生笔者年龄时,从普遍回答“18岁”,也能够发现学生的健康与善良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师时,尽可能将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相对应,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由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无疑可以得到提升。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情景教学是近年来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意识,并使学生全神贯注在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所以,情景教学也是当前教育手段中,对教学效率提升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很多涉及到路程问题的知识。例如,“三步计算行程问题”,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设置场景,首先挑选一名后排的学生,再挑选两名前排的学生,并要求其中一名移动位置。限于大部分小学教室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有后排开始,成A、B、C三点的三角形站位。此时教师用教尺测量A点学生“一步”的距离,并要求其通过B点达到C点。A点学生在记住行走步数情况下,不断向C点移动。在A点学生停止时,让其说出步数,再引导所有学生共同计算出A点学生行进的距离。即“步数”*“每步距离”。根据学生年级,也可由此继续引导学生计算A点学生行进所需要的时间,并假设每步为1.3秒。

笔者在上述设计的实践发现,学生不仅有着较高的参与热情,也能够快速掌握行走测量距离的方法。更为关键的是,在生活情境假设引导下,学生对距离和时间有了更加明确的概念。

四、结语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中不断组织课堂纪律。而这样的状况,无疑会让教学校效率降低。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在于其对知识积极性不足。而学生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时,其参与热情和纪律遵守性,都会有明显的提升。所以,笔者以生活实际引入的方式展开研究,让学生的知识学生深刻贴近于生活。最终发现,学生对于生活的积极性,显著高于枯燥的学习知识,并且学生在其中的知识转化和理解效率会有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彭曙凯.联系生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2]徐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现代教育科学,2012(06).

篇3:考研数学 注重内在联系 提高效率

一、精心安排, 做好计划

要搞好中考前的复习, 就要对复习进行精心的安排, 首先认真“三研究”。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考说明和现用教材, 把握中考命题的立足之本, 不滥用资料、不搞“题海”战术;认真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和中考质量分析, 把握重点、难点和考点, 有的放矢, 不走弯路、不浪费时间;认真研究自己的学生,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二、注重策略, 讲求实效

1. 精讲多练, 巩固提高。

复习课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 以反复练习为主, 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 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己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获得提高。当然, 教师应该慎重地思考“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对教师来说, 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 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 及时讲评, 从中查漏补缺, 巩固复习成效, 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2. 查漏补缺, 不断完善。

查漏补缺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所以, 在复习前摸清学生中的“漏”和“缺”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觉得, 可以在复习一部分知识之前, 提前一两天就在作业中布置一些对应的作业, 从而通过批改作业, 了解到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 找准重点、难点, 找准各知识点容易出错的地方,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并能补“缺漏”和纠正错误, 达到不断提高的效果。

3. 能力培养, 重在思维。

能力的培养是复习的又一重要目的。但是能力的提高, 不是搞一些又繁又偏的题目去难学生, 而是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复习中在巩固知识的同时, 应让大多数学生除了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外, 更主要的, 应该让学生在思维方面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特别要注意发展提高学生的发现探索数学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4. 试题训练, 注重指导。

初中数学复习, 不仅要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 而且还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总结, 以培养和提高解题的能力。在复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数学方法的复习、训练和指导。初中涉及的数学方法主要有:分类讨论法、整体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未知为已知法。当然数学的复习方法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方法,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知识复习, 优化方法

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 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回顾, 使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并找出其变化规律、性质相似之处及不同点等,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达到以点成线, 以线成面, 以面成体的目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1. 知识点复习———善于归纳对比。

复习中应该重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笔者在复习概念时, 采用知识点联系对比法, 即先让学生回顾知识, 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 然后归类对比。这样做可增加学生复知识点由量到质的飞跃。其实, 初中数学许多知识点如:几何中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各种方程的概念, 各种函数的概念, 平行四边形的分类等都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进行。

2. 例题讲解———善于条件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 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 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 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条件上作系列的变化, 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 从而提高能力的目的, 使复习效果更加明显。例如习题中条件的不断变化, 使学生不能再套用原题的解题思路, 从而改变了学生机械的模仿性, 学会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达到了在变化中巩固知识, 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

3. 解题思路———善于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 可以优化学生思维, 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 但在量的基础上还同样需要考虑质的提高, 要对多解比较, 找出新颖、独特的最佳解, 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解思路。在数学复习时, 笔者不仅注意解题的多样性, 还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提炼出最佳解法, 从而达到优化复习过程, 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不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 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 教师在复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 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 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通过归类训练, 学生便能在平时的学习中, 注意做有心人, 加强方法的积累和归纳, 并能分析异同, 把知识从一个角度迁移到另一个角度, 最终达到常规图形能熟悉、常规结论要记忆、类同方法全套用、独创解法受启发的层次, 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四、把握方向, 注意误区

1. 切勿眼高手低, 每道题仔细计算结果, 甚至写出主要的验算步骤, 无论解答题、填空题、选择题都必须如此。

有时候同学看一道题, 一看会了, 就一扫而过, 这是不可取的。要认识到, 不光要会做, 还要做对, 这是最关键的。

2. 避免就题论题, 要学会总结。

很多知识点是融会贯通的, 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这个联系要通过总结才能发现。

3. 千万不要搞题海战术, 过多做题的时间还不如去重新做旧题, 去总结, 去琢磨, 这样才会发现问题。

否则只会重复以前的错误, 没有任何价值。

总之, 要搞好初三数学中考前的复习, 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 学得灵活, 学得扎实, 需要教师精心安排, 注重策略, 优化方法,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希望在进行初三复习的同仁们不断思考, 不断探索, 为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而努力。

摘要:中考命题由知识考察正向能力考察转变, 而中考复习时间紧、学生的负担重, 题海加苦海的复习方式学生已不能适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的提高, 达到“减负”和“优质”的最佳效果, 需要教师精心安排, 注重策略, 优化方法,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篇4:考研数学 注重内在联系 提高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学会数学交流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内容。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数学交流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相对来说,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培养数学交流能力。选择合适的问题和形式,提高数学交流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提高数学交流的深度;适时适度疏引与指导,提高数学交流的有效性。

二、数学交流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数学交流的障碍,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师生关系限制了数学交流的有效开展

学生对教师仍有畏惧心理, 没有将教师视为自己学习上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从而限制了有效数学交流的开展。

(二)对群体交流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把数学交流狭隘地理解为向个别同学问问题, 并且多数情况下是一问一答,很少能有效地形成群体交流,以便充分暴露思维发现认知上的差异,及时调整、理顺、激活思维。

(三)交流时缺少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的群体交流多数是就题论题,大部分缺乏想象力,很少出现对问题的发散思考、融会贯通的理解。只有极少部分同学能提出创新性的思考, 但也缺少对创新性的思考进行深入的探究,这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对课余群体交流学习缺少足够重视

没有把课余的群体交流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过分强调独立思考,抑制了学生交流的欲望。提供重复训练的作业量较大,引发交流、探究的问题相对较少,缺少有效的措施给学生制造交流的平台,形成交流的氛围。

三、数学交流在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种交流能力。因此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数学交流的实施原则。

1.数学交流多样性原则

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根据交流形式不同,我们可以分为书面交流、语言交流;根据交流人数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两人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大组交流。

2.数学交流问题适中性原则

当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高时, 我们的学生大都选择沉默;当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低时,我们的学生大都也是选择沉默。过高是因为学生无法确定或者没有头绪,过低是因为没有了挑战性,失去了求知欲望,所以问题难度应该适中,不宜过高过低。

3.数学交流平等性原则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作为学生交流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积极参与到数学交流中,在交流中要尊重彼此的观点,鼓励并欣赏见解的独创性,追求共识但不强求共识,师生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交流中的差异、尊重差异的存在。

4.数学交流互动性原则

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知识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数学交流评价与反思性原则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 既要让教师对学生的见解进行鼓励性的即时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激励、导向作用,更要让学生之间开展互动式的评价,开展一节课的自我反思等。只有在给予学生正确评价和让学生必要的反思, 学生的交流愿望才会不断增强,交流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四、数学交流在教学中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把握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时机

数学交流贯穿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 组织学生进行数学交流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1.让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进行交流

没有问题作为基础的交流是空洞的交流, 学生也无法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里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是学生面对情境或在活动过程中经过观察、经历、体验后提出质疑而自发生成的问题。

2.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组织交流

有的教师在问题提出以后, 根本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或者是教师先讲解了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讲述。这种缺乏学生独立思考与体验的讨论和交流是一种形式上的走过场, 学生根本体验不到参与讨论交流的价值,更谈不上交流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反而会养成学生依赖的坏习惯。

3.让学生在某个课堂主题得到解决后组织交流

数学课堂上的某一主题解决以后, 学生一定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某些情感体验等。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资源共享。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进而扩大课堂教学效益。

案例1: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一节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1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目的是后面探究“位置关系”的参考,可取消);

2设计问题情境:请一位同学朗读巴金《海上日出》的其中一段;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太阳从海平面浮出到海面, 直至跳出海面”这一过程的画面中含有什么几何图形?

4请你画出这一过程中所含平面几何图形的草图, 并且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5请你利用已有知识,用你的观点命名这三种位置关系;

6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说明直线与圆具有上述三种位置关系吗?

7你能用什么特征区分这三种位置关系? (让学生充分探究并交流:交点个数、d与r的数量关系等。 )

在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中,学生体验了自己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和数学概念的方法, 并能根据已有知识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 由此完成了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且培养了品德,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数学交流活动,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也就自然完成了。

(二)安排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形式

数学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态度得以充分外显,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理由以数学语言的形式展示给别人,同时也在听取别人的想法后反思自己的,最后实现共享,充分地发展自我。因此其形式应当灵活多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师 生对话式

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双向交流的形式, 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逐个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知识活动逐步深入,这种交流形式,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 根据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改善教学活动。

2.分 组讨论式

这是以学生间交流为主的形式, 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负责讨论,小组间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并对他组意见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必要时也介入组中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

3.书 面交流式

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周记或是数学小论文,要求学生写出有关教材某章节的总结,或是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还可能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等等,具体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可与同小组成员进行探讨,完成后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再作修改,再参与全班的交流。通过这些做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高涨,数学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同时对课堂教学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指导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方法

只有掌握正确的交流方法,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有效,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交流活动中, 有效地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识,调整自我。

1.学会表达

如何把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想法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要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让别人听懂、看懂,这是数学课堂交流能否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学生个人能力的标志。

2.学 会倾听

学生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应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能归纳出别人发言的要点,有不同意见的要等到别人说完后再发表,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宽容,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3.学会反思与完善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相同,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差异。交流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或辩论,使每个个体认识到自己原来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想法的合理性, 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 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案例2:某农场生产一种绿色蔬菜,若在市场上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涨至7500元.当地一家公司收购这种蔬菜140吨,该公司加工厂的能力是: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如果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6吨;但两种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同时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在15天内将这批蔬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 为此公司制定了三种可行方案:

方案—: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的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没有来得及进行加工的蔬菜在市场上销售;

方案三:将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恰好15天完成。

你认为选择哪种方案获利最多? 为什么?

为使数学交流更有效, 首先在交流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其次是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是一道与市场经济相联系, 创意新颖的题, 解题时必须对三种方案进行分析计算,才能合理选择。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当听别人发言时,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以及在表达过程中包括语法等在内的错误, 或者与你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优势互补,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积极进行解题反思: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下列思维障碍,不会从复杂的问题中理出头绪, 不善于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排除障碍可采取下列办法:

1将有关数据进行列表分析, 从表中找出量与量之间的联系;

2按三种方案进行详细分析,该列方程的列方程,该列方程组的列方程组。

提高学生数学语言和应用题目语言的交流能力, 注意实际题目的讲解方法及解后反思,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五、数学交流在教学中的效果与体验

首先,学生提高了数学交流的兴趣。明显感到课堂气氛好了,学生发言积极,问题问得有针对性。而在以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比较冷淡, 每次回答问题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则保持沉默。

其次,师生关系更融洽,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1.成功体验。学生在交流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采取不定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交流成果予以积极的评价, 提高了学生对交流活动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交流需求情感,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平等互助。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树立平等互助的师生、生生的关系,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师生共同研讨、交流,在平等的氛围中增进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3.合作体验。学生在交流活动的过程中 ,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一些问题的完整解决往往是多人分析和总结的结果,在交流中他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最后,有效的数学交流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数学成绩和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也不断上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了,对学好数学更有信心了。

六、结语

从长远观点看,学会交流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新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能力。教师要主持好一节课或一时的交流工作是容易的,而要使学生养成交流的习惯,则是任重而道远的,这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坚持不懈地给予鼓励和扶持。

篇5:发掘内在潜能 提高管理效率

在这里, 将其定义为一种“趋势”而非“潮流”, 是因为我们坚信理性分析、实践验证下的学生自主管理, 它一定不会是一阵风般从学校掠过, 它一定会是一股泉般地浸润教育的园田, 提升教育效率, 强大学生能力。

一、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学生个性成长倡议。

自我意识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必备心理要素。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确立、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 自我意识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增强, 而且较以往自我意识而言又有了一个新的特点, 那就是,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趋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从个性行为的体验发展到对个性品质的体验;第二, 对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品质的评价逐步完善。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 正处在自主管理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都存在的时期,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顺势而行, 因势利导, 让学生作为一个个个性的人而存在, 教育只是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挥和完善。

2. 管理现状使然。

面对教室面积不变而桌椅只多不少、教师数量有限而学生群落庞大的境况, 这种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抵触, 让教师疲惫。而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的某些要求或规定可能具有普遍的合理性但缺乏特殊性与针对性的考虑, 教师又不能设身处地或从长计议, 那么, 学生也许会不屑教育或反感教师, 但若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 一则是让教师分身有术, 可以实现相对意义的“术业有专攻”, 实现教学或重大、特殊问题的突破;二则学生管理学生, 也许比起老师来更容易沟通。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观与教育,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加深对教师的理解与认可。

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中教育者的心态与眼界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学生自主管理, 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过程, 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 也是学校励志教育的一种体现。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最优化,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少“管”多“理”。

既是让学生参与管理, 进行自我管理, 作为教师而言就不能把自己当作“拐棍”, 学生要倒了赶紧“支”, 学生犯错了赶紧“敲”, 不敢放权给学生。是的,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绝对不是单纯的“管束”和“制约”, 但也不是极端地变“放权”为“放任”。对此, 我们提倡对学生多“理”一些, 多一些柔性的充满情理的人文关怀;少“管”一些, 少一些刚性的冷冰冰的机械管束。以管治人, 会使教育越来越乏力;以理服人, 既是教育需要也是教育出路。所以, 学生自主管理既顺应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少“管”多“理”的思路, 也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切实执行这一点。在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祝福学生有出色的表现、成功的业绩, 也要能够接受学生遭遇困难或失败, 教师不能急于评价、插手, 要允许学生在管理中去自我修改、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 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而教师, 要表现出的是多理解、多梳理、多调理。

2. 重“用”轻“有”。

拥有知识只是一种资源, 运用知识却是一种能力。所以, 我们践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其实是对学生评价机制的一种提升与完善。学生懂的东西他不一定去做, 学生拥有的东西他不一定去实现, 这就与一个学生他本来聪明但因为不认真干事所以成绩不优秀是一个道理, 因此, 我们评价一个学生, 是要看他的实际表现, 这是我们衡量的指标, 也就是学生发展的正确方向。施行学生自主管理, 就是建立了一个让学生运用知识, 施展能力的平台, 它绝不是对学生学习时间与精力的浪费。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调整, 再回归课堂再次完善, 以管促学,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会展示它鲜活的面容。学生才会真诚求知, 虔诚信知。

3. 敢“放”能“收”。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教育, 并非是任学生自由发展, 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也就是说, 教师的监控要与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谐统一。在不超出学生当前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 凡事教师都要敢于“放”, 在学生误入迷途难以自拔的边缘教师要及时“收”。教师只有收放得体, 学生才能具备积极性和创造力, 才能闯出一片即有益于自己又造福社会的天空。关于“放”,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第一, 需要注意自主管理不等于放手管理;第二, 自主管理不只于纪律、卫生的自主管理;第三, 自主管理不限于部分人的自主管理。至于“收”, 那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 我们还是要绷紧每一根弦随时洞察学生的细微变化, 以轻松的心态去面临学生的失误、缺点和挫折, 以紧张的心情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并改正自身的不足, 要肯定参与精神, 激发斗志, 及时引导, 让学生学也英勇, 管也争先。

三、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效与前景展望

推行学生自主管理的四年, 也是我校精神面貌发生巨大转变的四年, 学生们心中有责任, 学习有自觉, 工作有动力, 校园比以往更鲜活而有朝气,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更有效率。

我们坚信, 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下, 我们的学生会在自律的前提下从自信走向自主, 从自主走向自立, 从自立走向自强, 最终从自强走向自如, 即能够灵活自如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推动个体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摘要: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既符合学生个性成长特点, 也是当今教育管理现状所趋。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推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要做到:少“管”多“理”、重“用”轻“有”、敢“放”能“收”。

上一篇:学习吕建江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雷锋故事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