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2024-06-03

秦皇岛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精选9篇)

篇1:秦皇岛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秦皇岛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关于“第二届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的补充通知

各县(区)电教站、市直各高中、民办学校:

近日,我馆转发了省馆关于“第二届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的有关通知,并就我市此项活动的开展提出具体要求。这项活动既是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思维和方法成果的展示,也是对我市中小学教师视频摄制技术提高的有效促进。为此,市教育局电教馆决定在此项评比活动中增设“摄录技术奖”,在各单位上报的优秀获奖作品中评出一定比例的市级摄录技术奖,具体技术指标建议如下:

一、摄像要求:

1、必须采用双机位及以上拍摄,网络及多媒体教学建议采用3机位,并且保证计算机信号的采集达到DV标准,无明显的抖动。

2、为保证画面清晰及色彩还原的准确,建议使用3CCD摄像机拍摄,视频使用Y、U、V分量采集模式,采样基准频率不低于13.5MHz。

3、为了能很好地还原教室场景,曝光准确,建议在拍摄时做好适当的布光,控制好色温,白平衡准确,无燥点。

4、在音频的采集中,师生的声音必须清晰,采样频率 48kHz 16位双声道,频率特征20Hz-20kHz。建议教师声音的采集最好用无线话筒,并做好各种杂音的控制。

5、镜头能及时准确反映教学内容;

6、构图合理、美观,适合教学需要;

7、熟练运用推拉摇移等各种摄像技巧,没有无意识的抖晃现象,技巧的运用符合教学需要;

二、编辑或导播要求:

1、原始素材为AVI文件,标清720*576。

2、音视频必须有良好的同步,播放流畅。

3、场景的选用恰当、适时,客观准确反映教学任务,场景间的切换自然流畅,适时可填加画中画效果。

4、影片最终生成mpeg2文件,要求画面尺寸为720*576,画面宽高比为4:3,25fps,码率不低于4500kbits/sec,音频48KHz,声道模式:stereo。

5、字幕设计完整合理、美观,无抖动、无毛刺。

6、刻录成DVD上报,盘面上要有相关信息。(最好使用可打印光盘,不要使用光盘贴打印,光盘贴易使光盘变形,不利于数据的读取)

请各县区在上报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参赛作品清单》(附件2,使用EXCEL制作)最后加入“摄录人员姓名”一列,每一课堂实录最多上报3名摄录编人员。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五日

篇2:秦皇岛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关于认真做好2010年教育系统评选表彰

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人社局、教育工会,驻秦院校,市直各学校: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促进和谐秦皇岛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为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不断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工会决定于2010年教师节表彰一批秦皇岛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秦皇岛市优秀教师、秦皇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表彰奖励名额

表彰秦皇岛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0名,秦皇岛市优秀教师300名左右,秦皇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70名左右。分配推荐指标计400名。

二、评选范围及对象

秦皇岛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参评对象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 1

育机构。

秦皇岛市优秀教师的参评对象为我市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秦皇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参评对象为我市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校级领导及其他专职行政人员、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育机构管理人员。

已获得市级相应表彰奖励的人员一般不再参加评选,如确有新的突出贡献,可准予参评,但要从严掌握。

三、评选条件

(一)秦皇岛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基本条件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领导班子团结协调,廉政勤政,依法治教,规范管理,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素质提升,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开拓创新精神,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基础教育领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综合性督导评估中成绩突出,能够在本县区乃至全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职业教育领域]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勇于开拓进取,努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在综合性督导评估中成绩突出,在本地区具有表率作用。

(二)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的基本条件是:认真学习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求真务实,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模范履行岗位职责,不搞有偿家教,符合国家和省颁发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要求,从事教育工作五年以上。参评优秀教师者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参评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各级各类学校校级领导(高校除外)必须取得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并按规定参加提高培训,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

2、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努力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成绩显著;

3、在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有创造性的成果,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或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在学校管理、服务和学校建设方面有显著成绩。

四、评选办法和工作要求

1、评选推荐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审核、申报的方式进行。省部属院校和市直属学校推荐人选直接上报市教育局,其它学校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审核后报市教育局。

2、在推荐人选时,各县区要统筹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人员,要努力做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和校外教育基地、教师进修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均有代表。

3、人选的推荐和评选要注意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向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和学校倾斜,向中小学教师倾斜,并使之在推荐人选中占有多数比例。

4、此次评选将采取差额评选的办法,各县区、各学校要严格按分配名额推荐,不得超指标申报。各县区所报第三届农村教育烛光奖推荐人选直接列为本次评选候选人。

5、推荐人选的确定要特别强调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等方面的实际贡献。

6、评选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好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严格评审,认真把关。各县区、各学校在评选推荐人选时,要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泛宣传评选条件和有关规定,充分依靠广大教职工,民主评选,公正推荐,保证评选推荐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真正把近年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推荐上来。推荐人选上报前,对推荐的人员要在其工作单位进行公示,以接受群众监督,公示期3-5天。

五、奖励方式

奖励工作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重在精神奖励的原则。对授予“秦皇岛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秦皇岛市优秀教师”和“秦皇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的单位和人员,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工会将联合发布表彰决定,颁发荣誉证书。各县区和有关单位可根据本地实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六、组织领导

1、为做好这次评选、表彰工作,由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工会组成秦皇岛市教育系统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选、推荐工作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人事科,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驻秦院校、直属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本单位的评选推荐工作。

2、评选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贯彻《教师法》和《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因此,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教育工会和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共同审核把关,做好评选推荐工作。

七、申报材料和时限

为保证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驻秦院校、直属学校务于2010年7月20日前、各县区于2010年7月30日前报送下列材料:

1、开展教育系统评选表彰工作报告(评选工作程序、评审委员会组成情况、评审结果、公示情况等)。

2、《秦皇岛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申报表》、《秦皇岛优秀教师、秦皇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申报表》,《秦皇岛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推荐单位一览表》、《秦皇岛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人选一览表》,在一览表中须将推荐单位和人选进行排序。

3、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要形成典型事迹材料,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内容准确、生动、翔实。

上述所有材料均要求报送纸质文档一式两份,同时附各种相关奖

励、论文等证明材料。推荐人选一览表要分类填写,并将内容录入到EXCEL电子表格文件中上报。

报送材料地址:秦皇岛市教育局人事科,联系人:陈然冉;联系电话:3865107;电子邮箱;qhdrsk@163.com

附件:

1、秦皇岛市教育系统评先表彰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推荐名额分配表

3、秦皇岛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申报表,秦皇岛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申报表

4、秦皇岛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秦皇岛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人选一览表

秦皇岛市教育局秦皇岛市人社局秦皇岛市教育工会

篇3:秦皇岛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关键词:电化教育,书刊发展史,教育技术

1 研究概述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汉内斯·阿尔文)南国农先生在第四届教育技术博士论坛上的一句话。这句话引发了很多电教学者的思考,于是他们就在思考:中国的电化教育要发展,是不是也要通过研究中国的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而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此外为了对建立中国电化教育史学科、开设电化教育史课程奠定基础,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书刊发展史就显得更加重要。南先生曾说过:“我国电教要深入发展,必须狠抓教材建设,逐步建立各科现代教材体系”[1]。因此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发展的电教书刊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她指导着我国电教的实践,见证了我国电教事业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中国电教书刊的研究,来审视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2 研究方法和材料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从一些史记性的专著、杂志、网上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等方式收集了相关的专著和教材。由于电化教育学是个交叉学科,在专著和教材方面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笔者就根据南国农先生对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分法,将中国电教书刊的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1)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2)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3)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08)[2]。在收集的过程中由于资料的匮乏和不完整性,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些资料仍未收集在内。

2.2 研究材料(电教专著和教材)

中国的电化教育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今天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电化教育从早期的将电影应用到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时期,经历了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成果,笔者主要收集到了关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教育电视,幻灯、投影、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教育等相关方面的书籍。

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1 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这一时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早期阶段,共收集专著21本。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专著有:(1)陈友松的《教育的电影》,该书是我国早期的电影专著,全书225页,该书介绍了电影教育的地位,世界各国的现状、教育有声电影的制造、有声教育电影机器和鉴别电影的标准及等;(2)社会教育司编的《电化教育》该书作为当时社会教育的辅导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电化教育的现状、电影和收音机件的使用和管理、电化教育实施法、国内主要教育影片目录等;(3)舒新城的《电化教育讲话》,是一本当时影响比较大的电教专论,主要介绍了电化教育的实际问题、电影教学方法和使用电影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制作电影的一些摄影艺术和技术知识。该书中作者指出了多媒体综合应用的问题和工具是为教育服务的理念,这对我国后来电化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时间维度上,20年代由于正处于我国电化教育的萌芽时期,因此没有专著出现;在三十年代由于我国电化教育一度活跃,不少教育工作者积极提倡电化教育,且在陶行知的带领下提倡采用幻灯和电影施教,故在这个时期就有14本出版;在四十年代由于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经济低迷及当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等方面影响,一度活跃的电化教育开始陷入困境[3]。因此这一时期出版专著7本,且有一本是译著。

从空间维度发现,早期的电化教育主要在以江苏为代表的沿海一带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提倡搞电教的教育工作者都聚集在此处,以及一些早期搞电化教育的学校(如金陵大学)、电化教育组织和教育电影协会等也在此地区成立,这些机构和协会以及他们所实施的电教活动,都加速了此地区的电化教育的发展。

3.2 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很少进行,相关的专著和教材也很少,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4]。从建国后到文革前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孕育阶段(初期发展阶段),虽然电化教育搞的也轰轰烈烈,但是没有或者说很少有理论成果。文革后又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中国的电化教育处于停滞时期。这一阶段只有三本专著,一本是在1951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编过一本《幻灯手册》有商务印书馆出版;另一本是由上海电视台电视教育组在1976年6月编的《电视教育讲座》一书,此外的就是1978年1月张建邦编著的《电脑教学》一书。

3.3 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至今)

3.3.1 教材收集情况简介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是我国电化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电化教育教材和专著蓬勃发展时期,通过收集共找到相关专著825本。由于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幻灯、投影、电视教育、广播、计算机辅助教育、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等几个阶段,因此我们按照此对这些专著分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远程教育五类。

3.3.2 教材的分类及分析

将教材的情况分为五大类:如表1图1所示各类教材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单位:本)。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介绍理论的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教材专著与关于电化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的教材的数量相当。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技术相关教材占到了所有教材的32%;在教学实践和研究方面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占了所有教材的30%,从中可以发现,中国的电化教育在改革开放重新起步到后来的飞腾发展的过程中,电化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齐头并进。

同时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大部分都集中在华北和华中地带,且教材作者一般都集中在这些地区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高校对专著和教材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4 结束语

中国的电化教育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她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专著和教材的出现是电化教育学科和专业成熟的标志,形成了我国特色的电化教育专业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通过对中国电化教育教材、专著发展史的研究,从中找到电化教育教材、专著的出版和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关系。

4.1 电化教育的发展和电化教育教材发展的关系

电化教育的发展促进电教教材和专著的出版,反过来这些理论科研成果的出版又来指导我国电化教育的实践发展。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电化教育的这种变化发展趋势符合研究的一般规律,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改总结,获得新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去指导实践,不断反复,呈现螺旋式上升,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从而促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5]

4.2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

从对每种分类教材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每类教材在一定时期的大量出版与我国电化教育在某一领域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些教材的出版是我国电化教育在某一阶段发展的足迹和印记。此外教材的发展也与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当一个时期经济好了,就可以购买大量的电教设施,从而加速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不断向前又激励着理论研究专著的发展。另外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影响电化教育的发展。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了,从物理、人力等上都会给予极大的支持,这样工作在电教行业的一线人员在精神上可以更加的有劲头搞科研,也促进了教材专著的发展。

4.3 从地域上看我国电化教育和电化教育教材的发展关系

从前面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电化教育教材的专著的作者分布有一定的聚集性,大部分聚集在沿海高校,这些高校也是我国电化教育专业开办的比较早,且发展的比较好的学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几所我国电化教育专业开办的最好的高校。这里之做一科研成果显著与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史和长期在这些高校奋斗的电教前辈和专家们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的电化教育起源年代于民众教育,发展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电化教育相关专著和教材也分布到各个领域。由于笔者水平和精力有限,有些教材和专著未免收集不到,此外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有些资料的出处无法一一列出,在此谨向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主编.电化教育理论和电教试验[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12).

[2]南先生的PPT.第四届教育技术博士论坛,2008.10.18.

[3]吴在扬主编.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4).

[4]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70年纪念文集[M].2006,(64).

篇4:电化教育发展浅析

【关键词】电化教育;发展;特征

1.电化教育发展

电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同现实国情、历史环境紧密相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并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1.1电化教育发展轨迹

伴随我国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之教育管理向着视听化方向持续延伸,两条发展路线共融交汇最终形成了电化教育。借鉴并引入西方国家视听教育,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推进我国持续发展。

电化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源于爱国人士需要借助电化教育提升大众文化素养,进而实现扫盲的科学目标。主要对于我国当时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工作规模有限以及范围狭窄的状况,因此符合国情特征。同时预期到电化教育发展在未来获取的成效将十分显著,因此逐步由民间发展形成了政府参与的局面。

由电化教育在我国发展构建的成因,可明确最初阶段为由社会中发展,渐渐受到了各大学校的普遍重视,实现了更为规范化的建设。电化教育引入学校后,形成了社会同学校同步并行发展的格局。

1.2电化教育发展目标

最初阶段,电化教育建设更加重视教学规模的扩充。伴随发展步伐的持续深入,逐步重视教育效果的优化。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在重视效果以及规模的基础上,还重视信息素养的优化。其发展建设的根本目标就在于为了符合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并良好的适应社會环境。

1.3电化教育外延持续延伸

随着电化教育的不断完善发展,其外延持续延伸,功能更加丰富多样,应用范畴越发广泛。最初时期,电化教育注重技术应用,随着不断建设发展,其引入课堂教学中。同电化教育外延延伸对应的现象为,人才就业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变化、教育岗位进一步丰富,并促进电化教育技术同不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使教育系统结构实现了优化调节。

1.4电化教育呈现出较强的实践性

电化教育为一类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基于理论引导实践。电化教育发展早期,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例如1933年出版的《电影教育》,随后的《视觉教育》等,均阐释了理论以及实践的有关内容。随着电化教育内涵的进一步明确,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电化教育工作人员始终注重理论以及实践的并重发展、同步开展。

电化教育的完善优质发展还需要政府单位的全面重视与有效支持。我国首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便强调,教育必须改革,需要采用新型教育手段,例如唱片、幻灯机、电视以及广播等必备的工具仪器、设备模型开展新型教育。随后,教育部还颁发了有关进行教学电影工作的有关通知。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持续深入,电化教育系统结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组建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电视广播大学,并有效的发展远程教育项目。我国政府单位、社会各界的全面重视下,颁布了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强化支持,进一步推进电化教育向着规模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2.电化教育机构管理展望

针对电化教育发展现实状况以及轨迹特征,我们进一步对电化教育机构管理有关工作进行展望。

教育教学核心任务在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科学的教育方案,丰富学生内涵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并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同时还可面向教育行政单位,提供应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有效策略。教育服务的根本目标在于符合人们预期目标与现实需要,涵盖新信息、丰富理论与经验的有效应用。因此,需要电化教育机构有目标的提供教学服务,而非单纯的由上到下进行标准化生产。新时期,电化教育部门应树立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工作态度,应用创新型技术手段,进而为现代教育事业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电化教育机构管理同普通企业服务管理存在本质区别。即需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人的和谐、文明、持久发展。也就是通过以人文本的实践策略,倡导科学同人文的有效交融。针对信息技术呈现的差别以及多元化特点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呈现出宽容、客观的态度,进而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实施教育管理阶段中,电化教育机构应树立良好的竞争发展意识,秉承合作发展的态度,有效的将竞争同合作紧密的综合联系,进而全面提升电化教育教学的实力,激发实践教育的整体优势,实现有效的良性循环。

我国长久以来履行全面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虽对电化教育机构系统的建设形成了积极促进影响。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推进教育改革也构成了制约作用,令其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再者,电化教育还呈现出多头管理的问题,令各个机构无法精准的履行岗位职责,导致互相间较难有效协调,实践效率受到了影响,并呈现出资源不良浪费的问题。针对该类现实状况,电化教育应在传承经典,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积极尝试,努力开拓,优化管理。

3.电化教育云计算应用

为应对电化教育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可引入云计算手段有效拓宽电化教育发展范畴。虽云计算的应用在电化教育专业领域尚处在初级阶段,然而我国较多大规模IT企业均逐步推出丰富的云服务,包含商业服务以及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普遍应用的包含通过云计算制式的杀毒工具软件,提供的个人空间系统服务等。云计算丰富发展的环境下,电化教育应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有效的进行研究与科学应用。

实践阶段中,应合理的突破电化教育传统。当前,伴随互联网系统应用的广泛普及,更多的电教人员更新以往传统滞后的电教方式与工作方法。其任务重心从以往的课堂视频制作、幻灯片应用等发展成为网络系统建设、资源系统库应用建设以及进行深入的网络调研等。针对当前云计算逐步涉足于教育领域,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现状,电化教育应进一步借助云计算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可有效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创建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提升实践效率。云时代,可令学生依据云计算服务商各类人性化的系统服务,开放自由的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具体方式,进而合理灵活的创设属于自身的学习发展空间。电教工作人员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评比展示活动,对优秀方案进行良好的推广,吸引师生创建特色化的学习空间。可利用云计算系统平台优质的计算功能,轻松方便的获得需要的数据信息,便利的进行数据检索应用,完成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优化电化教育学效果,实现全面升华。

4.结语

总之,针对电化教育发展轨迹特征,我们应有效的对电化教育机构管理进行展望。同时,应基于云计算时代特征,合理的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创良好的电化教育工作系统模式,有效的补充实践工作中的不足。通过持续的探索,树立创新意识,营造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便利性的电化教育系统环境,持续推进现代教育改革发展,进而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满足时代特色,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樵.云计算背景下电化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以廊坊电教发展为例[J].金色年华:下,2011(10).

[2]黄光海.边疆高校电化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郭元博.回顾电化教育发展历程讴歌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就[J].西藏教育,2011(6).

篇5:电化教育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充斥在人们各个生活领域。当然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谈一下我们这一代小学学习数学的一些经历。当时读小学时,教学过程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从学习内容、形式、步骤、作业等,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我们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经常出现无精打采的时候,我们盯着老师竭力控制自己不走神。看着那块长方形的单一的黑板,试图将自己的眼力脑力全用在那里,却还是免不了分神、免不了被老师呵斥。因为无论老师长得多迷人,教学内容多有吸引力,还是感觉有些无聊,好像没有什么课能带给我们足够的兴趣让我们爱上上课。特别是有一些抽象性的题目学生理解不了,而老师只能无奈的说记住就可以了。难以理解的附加题,老师总会说理解不了就算了。这样也导致了很多同学的厌学情绪与辍学行为。

篇6: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讲话

同志们:

20xx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召开以来,全国电教系统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特别是在资源建设、应用推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天这次馆长会的召开,对于电教战线意义重大。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学习、领会和贯彻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和部署全国电教系统下一步、特别是今明两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点任务。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领会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20xx年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的一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9月5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刘延东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会上,延东同志对于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也深刻分析了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方向,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意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她特别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同时它又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提升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电视电话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口径、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应该说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有重要标志性的大事,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新的征程的开始。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我们要深刻地学习和领会,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上来,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延东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我再强调几点:

1.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信息化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为我们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任务。能不能发挥这个作用,责任非常重大,任务极其艰巨。前不久,我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泰国教育部共同主办的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部长级论坛,感受很深。有些国家经济水平、科技实力、教育水平都不见得比中国强。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政策制定与实施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教育发展了,教育信息化绝对不能落在后面,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增强紧迫感。

2.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

袁贵仁部长多次强调,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关键就在于它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搞教育的人,一定要站得高一点,眼光放得远一点,看得深一点,因为我们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特别是电教系统面向中小学,就更要特别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为未来培养优秀人才。

推动教育信息化要牢牢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这是把我国教育信息化推向更高水平的重要的、核心的指导思想。单纯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去开发相应的产品、建设相应的环境、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要通过信息技术和教育过程的深度融合,来牵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改革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以及人才培养素质的提高。

3.坚持应用驱动的思路

应用驱动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硬件建设只能作为基础,不是本质,不是目的,应用才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我们之所以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没有提生机比等硬件指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突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要会用、用好,防止出现硬件导向,建而不用。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缺乏深入的需求分析和系统的解决方案设计,容易出现建设和应用“两张皮”现象。当然,也不是说硬件不重要,不需要硬件设施建设,而是强调必须把主要精力从单纯的硬件建设转移到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设计和实施上来,切实把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终极目标和检验成败的核心指标。

在深圳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非常好,好就好在它就是讲应用,抓住了要害,展示应用的效果。刘利民副部长给予刚刚在深圳闭幕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高度评价。这次活动也获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方的认同。

坚持应用驱动,就必须要坚持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系统投入,要努力使整个教育系统形成多比应用和效果、少比设备和硬件的发展环境。在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重点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时,要努力做到通过应用减少设备的闲置或浪费,提高硬件使用效率,实现最广泛的普及应用,这样才能使广大师生真正体会到教育信息化的实惠。希望电教系统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得更深一些,做得更实一些,更细一些,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各方面出主意、想办法,做出榜样。

4.要探索推动科学发展的创新机制

机制创新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关键思路。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项伟大的事业,但它不是电教系统一家的事,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一家的事,也不仅是政府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参与,特别是产业界的参与。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本身可能带动一个很大的产业,要深入研讨怎么共建共享的机制,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特别是企业的广泛参与。所以,如何共建共享共赢、科学发展,就需要大胆探索、实践、创造。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机制,就是在充分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内涵是以教育需求为本,坚持政府和市场“两轮”联动,形成教育内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局面,以达到最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

在教育信息化机制初步建立、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机制创新要落到实处,政府首先要积极探索建立发挥不同主体优势的政策环境。要不断增强教育与社会的开放沟通能力,及时发布教育需求的信息;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建设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要帮助企业新产品、新应用和新的解决方案寻找试点,在用户的试用中,完成研究成果向应用成果的转化;要支持和用好企业对教育信息化的捐赠,用好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带来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合作打造有显示度的试点班级、学校和地区,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具体到重点工作任务上,一是在网络宽带校校通方面,要探索以“政府政策支持、大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为主的新机制:政府要有规划,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并提供服务;电信运营企业要积极出资参与建设和服务;学校的重点在应用,要积极开展宽带网络条件下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在优质资源班班通方面,重点是推进建立“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政府评估准入”的新机制;采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中小企业共同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建设,政府择优收购、后补助、奖励或推荐使用;增强资源使用者的购买能力,特别是增加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用于自主购买数字教育资源,保证学校对数字教育资源的持续使用能力;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技术标准,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机制,引导企业开发行为,监管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市场环境。三是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探索建立 “以企业建设、运营为主体,政府规范引导”的信息化建设运营机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运营学习空间,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5. 要切实把今明两年的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特别强调要抓落实。国务院领导、教育部党组对落实今明两年的重点工作高度重视,要求非常明确,简单地说,就是要在短期内见到成效,见到实效,努力形成一些亮点。有很多的省市已经开始在系统地采取措施了,进展总的是非常好的。

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简称为“三通两平台”。三通是主体,两平台是服务。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关键,人人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们是不同的层次,有密切的联系,要不断地深入做下去。所以不同的地区如何抓,重点抓什么,要自己定好位。对于那些教育信息化建设起点较高、进展较快的地方,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三通”只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不是终点,教育信息化永无止境,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探索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抓住大好机遇,发挥中坚作用,切实做出贡献

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计划、指导思想、行动步骤、任务部署都基本形成,现在主要是抓落实。作为电教系统,要在努力推动和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发挥好中坚作用。为什么是中坚作用呢?因为中小学是教育系统的最大群体,电教系统的工作对象就是中小学,此外,电教系统的任务主要是资源建设和应用,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以电教系统作用发挥得好坏,切实关系到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速度、质量和水平。我在这里提几点要求:

1.增强机遇意识,在服务大局中谋发展

谋发展就是谋电教馆自身系统的发展。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在服务大局中谋发展。

为什么机遇意识很重要,一是谋大事,必须要有机遇,顺势而为,才能成大器。二是机遇来了,你必须得抓住,你不抓,别人就抓走了。机遇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要敏锐,要善抓。三是抓住机遇,必须要有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否则有机遇也会浪费掉。对电教系统来说,当前就是一个很好的、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一,教育信息化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有足够的空间供大家施展才华,现在大家需要的是拓展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国家宏观的更大的发展。第二,国家教育投入大幅增长,教育信息化就是最好的、最显著、最具有标志性的领域,效果也是最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也会比以前有较大增长,这也是难得机遇。第三,事业单位改革也是一个机遇,国家全面部署事业单位改革给了电教系统一次更科学准确定位和谋求发展的机会。

如何服务大局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必须把围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会议提出的要求摆在工作优先位置,认真谋划,扎实推进。当前,全国电教系统的同志们必须要尽快行动起来,围绕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任务,系统设计,形成合力,强力推进。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做出实效,在贡献中谋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健康发展

宣传贯彻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已经全文印发了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一些地方已经掀起了学习宣传的热潮。各地电教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优势,增强加大学习宣传工作的主动性,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宣传贯彻会议精神的工作做实。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延东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路、重点亮点和具体内容,宣传重点工作的启动实施与全面推进,宣传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案例、做法和模式;要以多种方式组织学习讨论,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和工作方针、目标的认识与理解,让学校和师生了解会议的内容,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把对教育信息化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要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对企业大力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落实造舆论,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密切互动,营造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工作中还要注意收集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讨论、宣传贯彻的情况,用基层经验和典型,推动学习宣传工作的深入。

3.把握核心理念,找准定位,打造特色优势

从历史上看,电教系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电教馆”在新形势下必须创新发展,不仅内容要创新,机制要创新,思路也要创新。新时期电教业务的转型,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问题,而是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共同向电教系统提出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下的重新定位和工作思路调整。要用我们的行动、用实践,用效果、用贡献去定位。

中央电教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中的主要任务是资源建设,要建设成为一个全国的优质资源中心,这就是中央电教馆的主战场,只有找准主战场,发展空间才大。要以资源为主业,以网络为载体,以服务为主线。这意味着教育资源建设要转型为以数字教育资源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教育资源共享转型为以网络为载体、为媒介,以服务为主线的资源共享,开发资源的目的就是通过服务实现共享。同时,中央电教馆要努力实现三个跃升:第一要从维持正常运转向推动事业发展跃升;第二要从适应性服务向主动服务跃升;第三要从面向需求自行开发资源向以组织协调、指导资源建设跃升,要发挥协助政府连接社会的中间环节的作用。中央电教馆还要起到领头雁作用,要在资源建设上拓宽工作领域,提高工作层次,认真服务和指导地方工作。

每个省市电教馆的工作要求和范围是有差异的,但总的来讲,都要改革,要创新,要转型,要提升,都要把资源建设工作作为核心工作,定位好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方向。

4.切实转换机制,在服务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上作贡献

在过去的工作中,电教系统与教学一线紧密联系,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希望电教系统继续发挥扎根基层、扎根教学应用的优良传统,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把自己的工作统一到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部署中来。特别是在机制创新方面要进一步深化。

第一,作为电教系统,要善于抓好试点示范的引导。中小学量大面广,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面上。希望各地电教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探索路子,认真组织落实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第二,要在服务机制的建立和服务内容上下工夫。例如,有些地方电教馆做得很好,县教育局每年拨出经费,让电教馆承包全县或者某片的计算机支持服务工作,这样既减轻了学校负担,又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服务成本,就是一个好的机制。电教系统服务的领域非常宽广,要做的事情很多,服务的模式也是无止境的,关键是要创新,要总结提高。

第三,要在合作机制上下功夫。前面讲过,教育信息化是全社会的事,单靠政府不行,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和电教系统也不行,电教系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包办,一定要善于学会和应用新的合作机制,跟政府、企业和其他的社团组织都建立起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要运用好这种有效的合作机制推动我们的事业。

5.提高专业水平,队伍建设上打造一流的团队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在影响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这对于转型中的电教系统队伍提出了严峻挑战。

教育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作为电教系统,专业化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服务上和管理上的。全国电教系统有约50万名电教工作者,这是一支宝贵的队伍。要在现有良好的基础上,建设好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专业队伍。下一步,要建设好电教系统专职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和一线实践工作者队伍,要加强培训,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国电教系统各级领导学习培训的重点。一定要把电教系统建设好,用好,充分发挥作用,使其发展成为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团队,担当起教育信息化中坚力量的大任。

篇7:874-中央电化教育馆函件

关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专刊》征文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电教馆,各计划单列市电教馆: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交流会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的指导意见》(教基厅[2005]5号)文件的精神,交流各地如何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广“三种模式”教学应用典型经验和做法,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我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将编辑出版两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专刊》。两期专刊分别于2006年6月和12月出版。为此,特请各省组织征集有关推动应用的管理方案措施和教育工作者的论文、教学应用案例等。现就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对象

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关的管理机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研部门、电教部门、中小学校长及教师。

二、征文内容

1.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反映本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2.注重面向学生、面向课堂、面向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面向学习方式的改革。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中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研究、问题研究,针对学科教学、专题活动、教师备课和教研活动的应用案例。

三、注意事项

1.征文的体裁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教学案例(包含反思和点评)。

2.报送论文须是未在正式刊物发表过的原创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5000字之间;文后附作者单位和联系方式等。

3.征文截止时间:2006年5月10日前(第一期)2006年10月31日前(第二期)

4.每省报送研究类论文5—10篇,调查报告、教学应用案例类论文15—20篇。

四、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612室

邮政编码:100031

联 系 人:李馨马小强

联系电话:66490927,66490925

电子邮件:ma_xiaoq@163.com

中央电化教育馆

篇8:秦皇岛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一、载文量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2009—2013年刊载论文1360篇, 平均每期载文22.67篇;《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刊载论文1595篇, 平均每期载文26.58篇 (详见表1) 。“两刊”平均每期载文保持在20到28篇之间, 对自身载文量的控制, 尤其是《电化教育研究》期均载文量逐年稳步递减, 有效保证了办刊的质量。

二、作者分析

一大批勇于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教育技术研究者为杂志踊跃投稿, 是《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成为代表国内教育技术研究水平、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重要源泉。[1]

(一) 作者合著情况

教育技术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合作。论文的作者合著情况, 反映了某一学科或主题的发展程度。合著度指在确定时域内, 某种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合著率指在确定时域内, 某种期刊的合著论文数与总论文数之比。按照规律, 某一学科或主题的发展程度高, 合著度与合著率也高。[1]

《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合著度分别为1.89、1.94, 合著率分别为57.50%、60.88% (详见下页表2) 。“两刊”合著度与合著率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近五年均有明显提高。另外, “两刊”平均每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数分别由2009年的1.23、1.31个, 上升到2013年的1.31、1.51个 (详见下页表3) ,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已经基本形成合作研究的学术氛围。然而在合著论文中, 大部分还是局限于同单位之间的合作, 跨省市之间的合作比较少。所以, 今后在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中, 应该进一步增强跨区域、跨学科的合作意识, 发挥群体优势水平, 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1]

(二) 作者单位分布

作者单位分布是对作者所在单位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此项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某种期刊的主要作者群。[2]从下页表4可以看出, 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大学是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分别有48.39%和43.41%的作者来自师范大学。尽管中小学校 (教研室) 和电教馆 (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站) 也是教育技术的主要阵地, 但相对《电化教育研究》而言, 《中国电化教育》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展示空间, 这不仅与“两刊”的主办背景有关, 更充分体现了《电化教育研究》侧重理论《中国电化教育》侧重实践的不同风格。

(三) 作者地域分布

《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作者的地域分布范围很广, 涉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 (详见表5) 。北京、广东、江苏、甘肃、上海、浙江、吉林、山东的作者所占比例位居前八, 共占作者总数的67.85% (详见图1) ;在1997—2006年的统计中, 北京、广东、江苏、甘肃、上海、山东、浙江、河北的作者所占比例位居前八, 共占作者总数的68.47%。[3]由此可见, 作者的地域分布依然极不均衡。由于这些地区拥有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和电教馆, 所以在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中, 处于领先地位, 起着带头作用。贵州、宁夏、海南、新疆、青海、西藏近五年的作者很少甚至没有, 说明这些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同时, “两刊”应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 (香港、澳门、台湾的作者占0.31%) , 包容并蓄, 海纳百川,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甘肃的作者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占13.86%, 而在《中国电化教育》中仅占2.62%) 。

(四) 多产作者情况

2009—2013年在《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上发表论文 (含合著) 达到10篇及以上者, 即年均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者, 共有40位 (师范大学34位, 综合大学4位, 电教馆和杂志社各1位) , 他们是对教育技术进行持续、深入研究的学者, 可谓是多产作者 (详见表6) 。这些作者多数是国内教育技术界知名学者 (博士生导师占多产作者总人数的75%) , 少数是正在成长的年轻学者。

注:“★”代表具有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代表博士生导师。

三、引文分析

引文即参考文献, 是作者参阅、借鉴已有科研成果的说明和交代, 一方面表明作者研究的依据, 另一方面也表明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尊重。[4]通过引文分析, 可以发现作者科研成果的继承性、可靠性和从事研究的严密性, 同时可以了解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程度。[1]

(一) 引文量

引文量是表征一篇论文或一种期刊吸收和利用已有科研成果的测度指标, 也是反映学术动向和理论来源的基本线索。[4]《电化教育研究》2009—2013年附有引文的载文1321篇, 占载文总量的97.13%, 引文总量15095条, 平均每篇引文11.10条;《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附有引文的载文1490篇, 占载文总量的93.42%, 引文总量15997条, 平均每篇引文10.03条 (详见上页表7) 。“两刊”篇均引文量逐年稳步增加, 说明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吸收和利用已有科研成果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二) 引文语种及自引率

2013年《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的外文引文量相比2009年均有大幅提升 (详见上页表8) , 并且除英文外, 还有少数日文、韩文等文献, 表明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对国外科研成果的关注日益增多。

自引率是指某种期刊在一定时间内刊载论文的引文中引用该刊上发表论文的比例, 它反映了该刊载文在研究与发展过程中的前后联系, 同时表现出该刊的特色以及在本学科所处的地位。[1]《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在创办初期, 自引率都很低, 说明研究者缺乏自引意识, 也说明期刊中可以引用的前期成果较少。[1]随着期刊的发展, 自引率有所增加, 说明期刊进入良性发展的成熟阶段。不过自引率不断增加, 达到较高数值, 表明期刊的相关研究比较封闭, 没有积极借鉴和吸取其他学术著作的相关成果, 闭门造车。[1]所以, “两刊”2009—2013年自引率又下降并趋于平稳, 说明研究者已经注意加强与同类或它类期刊的沟通与联系, 不再局限于自身的信息供给。

(三) 引文类型

从表9可以看出, 《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引文类型的分布基本一致, 其中期刊、专著和译著、网络电子文献、学位论文、论文集所占比例分别位居前五。期刊出版周期短、报道速度快、检索方便, 因此期刊引文的比例最大, 占55.94%。专著和译著的内容系统集中、观点成熟稳定, 引用率也比较高, 占20.34%。网络电子文献作为一种新兴的引文类型数量不断增长, 已经逐渐成为科研人员为开展科学研究而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近五年, “两刊”的网络电子文献占引文总量的12.36% (详见图2) 。电子文献以其时效性高、更新频率快、传播范围广等优点, 将会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资源缺乏规范性、稳定性, 以及严格的审查制度, 导致网络电子文献的质量良莠不齐, 所以研究者在引用网络电子文献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筛选、严格把关、明辨真伪。[1]另外, 在统计过程中发现, 《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分别有89条和13条没有注明引文类型, 反映出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性与编辑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汇。某一学科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而关键词的变化则可以反映该学科研究发展趋势的变化。《电化教育研究》2009—2013年关键词总量5224个, 篇均关键词3.84个;《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关键词总量6069个, 篇均关键词3.81个 (详见下页表10) 。“两刊”平均每篇载文的关键词保持在3到4个之间, 说明论文具有良好的学术规范性。

在《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刊载的论文中, 出现频率分别大于等于5次, 并且“两刊”出现频率之和大于等于20次的关键词, 确定为高频关键词 (详见下页表11) 。其中“信息技术 (123次) ”、“教育信息化 (120次) ”、“教育技术 (114次) ”、“教学设计 (90次) ”、“远程教育 (68次) ”、“移动学习 (54次) ”、“网络课程 (52次) ”、“策略 (51次) ”、“教育技术学 (42次) ”、“教学模式 (42次) ”位居前十。由此可见, 近五年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为: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策略;网络与远程教育等。

五、结束语

通过对《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载文的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教育技术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群, 研究视野日益宽广, 研究热点与时俱进。另外, “两刊”已经成为国内教育技术界传播学术信息、交流学术观点的核心阵地, 在学者心目中享有重要的地位。笔者期待“两刊”能在未来的岁月里扬长避短、扶摇直上、越办越好。

摘要:《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两份学术期刊。文章以《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2009—2013年刊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从载文量、作者、引文、关键词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探寻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同时也为其他研究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量化依据。

关键词:《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涂涛.从《电化教育研究》载文分析透视近年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2) :37-44.

[2]陈亮, 曾婧.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电化教育》 (2005-2009年) 的载文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 (4) :140-143.

[3]杨会, 陈琳.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贡献力量研究——基于《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10年载文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6) :38-41.

[4]赫忠慧.《比较教育研究》论文引用文献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3) :57-59.

篇9:关于中学电化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中学教育 电化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33-01

中学教育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的枢纽位置,对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十分重大,先进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技术、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的工具性支持。电化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发挥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职能,帮助实现最优化的素质教育活动。

1 中学电化教育的特点

电化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化教育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并且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意义,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1 从属性

电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从属于普通教育体系,不仅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部分,又是大电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育实践过程中,主要会运用到口授、板书、实验、演示和操作等教学方式,电化教育从属于其中的一类,是服务于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应当用整体的视角看待中学电化教育,根据整体的现实情况和原则,将电化教育纳入教育改革、教育规划的工作中。

1.2 教学性

电化教育的主要目标还是在于教育,所运用的录音、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技术都是为了传达教育信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学校电化教育部门和工作者,都需要根据电教的实施情况进行电化教育资料的准备、电教教材的编制等工作,为中学教学活动的顺利与有效开展贡献力量。电化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对现代电子网络技术进行利用,更需要将其融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当中,辅助支持教学工作的开展。

1.3 综合性

电化教育不仅仅具备了教学性的特征,更需要以心理学、哲学、文学、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并涉及到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电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多种技术,其具备着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征。针对于这种特性,对电化教育工作者也相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是保证中学顺利开展电化教育的重要因素。

1.4 开放性

电化教育也称为开放教育,其通过录音、幻灯、投影、电视、计算机等技术扩大教育信息的范围,并可以供给许家单位反复使用。电化教育所具备的开放性特点比其他教育方式与手段具有更卓越的优点。在中学教育中积极运用各种电教手段,不仅能传播教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能开展相应的德育、体育和美育等素质教育活动,丰富中学生的课外生活。

1.5 现实性

电化教育对物质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开展学校电化教育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经济物质条件是发展电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发展电化教育需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个学校的现实情况,从实际出发,避免好高骛远的现象。

2 对中学开展电化教育途径的思考

2.1 加强电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

发展电化教育事业需要以充足的资金准备作为基础,各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开展电化教育设备的装备工作。例如,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将电化教育引入图书馆,开辟视听阅览室;对教师进行电化教育相关技术的培训进修,提高其教学科研活动的能力;建立校内的电视、广播、计算机等网络体系,提高资源的分享与利用性。因此,电化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积极地发展电化教育,没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暂时不具备基础条件的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首先要创立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以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逐步发展电化教育。

2.2 有機结合电化教育与传统教育

目前,大多中学仍然坚持以常规教学手段为主体,但不能忽视电化教学在新时代的作用和潜力。电化教育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目前中学课堂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是通往教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其教学效果明显优越于传统教学。在教材上,充分利用电教器材,更好地发挥文字教材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形声并重,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将文字、蕴藏的思想以及科学理论更为直观地表达出来,通过对文字教材的补充、深化与超越,加深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电教设备将知识的演示、播放跟传统教学的讲解、板书有机结合,充实了课堂教育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将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3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体系

电化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与稳定,但在新的时期,如何挖掘电化教育的新作业和潜力显得十分重要。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将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重点,建立并完善包括校园广播电视、投影、幻灯、通讯、计算机演示等多样化的教育技术网络系统,并将先进的现代网络教育体系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推进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工作。

现代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也对目前的教育思想观念、课程教材与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积极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电化教育在教育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新技术新手段的学习,充分发挥电化教育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波.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9(8):118-120.

[2]朱云霞.中学电化教育的实施途径[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2):126-127.

上一篇:护士首次注册所需材料下一篇:业务人员的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