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室采集制度

2024-07-02

图书室采集制度(精选9篇)

篇1:图书室采集制度

图书馆数字资源采集机制初探

张勇

(烟台大学图书馆264005)

摘要:图书馆该如何采集数字资源, 以形成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策略、原则、内容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集机制。

关键词: 数字资源采集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文献资源总量迅速增加 ,数字资源也日益增多。比如在国家 973 和 985 项目支持下的中国网页历史信息存储与展示系统 ——“中国 Web信息博物馆”目前已经维护有近四亿中文为主的网页 ,并以平均每月一千万网页的速度扩大规模 ,发展速度实在惊人。馆藏文献的数字化也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大量的数字文献纷纷产生。“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科研项目启动后 ,每年有 3 000 万页数字化文献将面世。不仅如此 ,各学科文献资源的交叉、重复、分散、老化加速的现象也日趋严重。面对如此众多的、交叉、重复、分散的数字化资源 ,要找到针对性很强、价值很高的资源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此 ,各图书馆应该大力加强数字资源的采集、整理、加工 ,以形成完整的、全方位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因篇幅所限 ,此文仅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集机制作一探讨 ,希望能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1数字信息资源采集涵义

1.1数字信息资源概述

信息资源是指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数据、信息人才、信息技术、文献资源在内的信息生产、流通、分配、使用全过程中所有信息要素的总和。因为涉及的范围太广泛 ,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叙述的方便 ,此处我们说的资源主要是指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一般是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印刷纸质的载体中 ,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就目前情况看 ,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本馆的现实数字化馆藏 ,比如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等;二是虚拟馆藏 ,即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馆藏数字信息资源的构成是不尽相同的。在微机局域网阶段 ,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和流通数据库是图书馆主要的数字化资源 ,辅以一定数量的单机的磁盘、光盘等电子出版物。而到了现阶段 除了自建的各种数据库外 还过系统化处理的网络信息资源。如何处理好三种资源之间的关系 ,工作重点在何处 ,利用何种采集策略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1.2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采集

根据本馆特点以及学科重点,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 ,全面、完整、系统地采购、搜集各种数字资源 ,以形成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并最终形成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的过程 ,我们可以称为数字资源采集。

2数字资源采集的原则

2.1目的性原则

数字信息采集根据总目标,确定数字信息收藏体系的整体结构 ,对数字信息的学科范围、类型、结构层次等的总体设计或规划设想。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 ,应根据本单位的性质、方向任务和服务对象进行采集工作。紧密结合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及学科规划 ,收集数字资源既要全面系统 ,又要有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2.2系统性原则

数字信息资源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指知识门类上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纵系统而言 ,凡属服务的学科的重要资源 ,要尽量收集得系统完整 ,从而保持学科的连贯性;从横系统而言 ,要研究和照顾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边缘交错 ,相互渗透的情况, 要反映出这些学科间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客观规律 ,从而保证资源的实用价值。

2.3连续性、稳定性原则

数字信息资源收藏是在明确目的性原则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地补充、长期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反映这些学科资源的历史、学科的发展状况、特点及规律 ,从而保证所收集资源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2.4信息及时准确原则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 ,同时数字信息资源具有传播迅速的特点 ,为此 ,数字信息资源的收集机构更应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用户提供最新、又为他们所急需的资源。这要求收集人员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强烈的时间观念。数字资源采集还应该有一定的预见性。收集人员要密切注意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与动向 ,注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从而增强服务的主动性。

2.5开放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知识量急剧增加 ,资源呈“爆炸”趋势 ,另一方面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 ,信息资源的建设已经走向相互依存、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和资源共享的道路。数字信息资源的收集 ,从自己的特点出发 ,根据整体布局 ,各有侧重 ,避免重复 ,共享资源 ,从而建设成一个极其丰富的开放的信息资源系统。

3数字资源采集策略

3.1明确目标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 ,应根据本单位的性质、方向任务和服务对象进行采集工作。紧密结合本馆的方针、任务及学科规划 ,收集数字资源既要全面系统 ,又要有针对性。我院是经济类院校 ,应在经济类专业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特色数字资源收藏体系 ,并成为未来全国虚拟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确定任务

1)调查本单位的方向任务及用户需求;定期了解服务对象的科研任务、计划、规划、目前工作重点、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及其应用情况。通过各种方式 ,广泛征求用户对于资源的需要及其利用情况的意见。根据数据流量和咨询工作记录等 ,经常对资源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然后将结论性意见纳入数字资源的补充计划。

2)调查数字资源的出版发行情况和搜集渠道。充分掌握国内外那些与本单位收藏重点有关的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基本情况 ,以便及时补充最新的数字资源。

3)网络资源的搜集工作。在数量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中 ,实用性的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在搜集过程中 ,利用各种搜索工具 ,来采集那些实用性强的信息 ,从而使本单位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得到完善。

4)调查本单位非数字资源入藏情况。在搜集过程中 ,还必须经常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对非数字资源进行分析研究 ,以保证资源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并能够形成数字资源与非数字资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文献保障体系。

3.3数字资源采集的程序

数字资源收集工作的程序即指搜集资源的具体工作步骤 ,其制定以工作规律为依据 ,不能随意变动。

程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搜集资源目录 ,通过各种途径 ,采取多种方式 ,搜集和积累各类资源目录是首要环

节 ,可通过发行部门、数字信息资源广告以及网络上各种搜索工具等 ,以作为选择的线索。

2)圈选资源 ,根据资源收集的既定原则、范围和规划 ,来选订各类资源。

3)检查 ,首先核查馆藏资源中是否有已有该资源 ,然后核查在声音质量、图象大小、图象质量等方面的效果。

4)送审 ,将已圈好的资源目录送有关人员和上级业务部门审查 ,特别对高价数字资源 ,更应严格审批手续。送审是最后的决策过程。

5)办理预订手续 ,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比如订购、汇款、签订相关使用协议、向产品提供商提供本馆、本校 IP地址等。

6)验收以及登录。检查获得的资源是否为本馆采集的资源 ,如果是 ,数量品种、使用权限是否相符 ,核对无误后 ,进行相应的财产登记工作。

篇2:图书室采集制度

摘 要:在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于文献资源的建设目标不仅是占有文献资源,而是在读者需要的时尽可能快捷把文献资源提供给读者,不再出现以往文献资料的大量库存,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形成“供应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的馆藏规模大小已经不是衡量图书馆价值的唯一标准。对于普通高校图书馆来说,它们面临着资金短缺,出版物量多,购买价位高的矛盾。因此要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购买到适合的文献是相当的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要解决好拥有与存取的关系,在建设好基础馆藏的同时,尽可能地开发利用网上免费的文献资源,并积极开展文献传递服务获取馆外资源。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出版;文献采集;策略研究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各大高校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文献资源的建设质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实力的重要因素。为了让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更清晰,文献资源建设的针对性、指向性进一步加强,推动资源建设学科化、专业化,本文从“用户为核心、需求为向导、服务为手段”的资源建设理念出发,研究读者决策采购,推动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发展。通过分析数字出版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的影响,提出了调整采集目标、优化馆藏结构、联合采集、突出特色等基于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文献资源采集措施。

一、数字出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影响

所谓数字出版就是将图书信息用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在磁盘、光盘等媒介的过程。是依靠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利用数字出版技术进行内容整理与加工,再利用网络发布数字产品的一种传播方法.这是人类文化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显示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传承,这种数字出版技术已经超越了传统出版技术,文献资源不再需要实体馆藏,而是利用网络平台馆藏文献资源。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览自己需要的内容。数字出版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文献资源结构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印刷型实体收藏已经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数字出版环境下,网络文献资源传播更加快速,文献资源可以以依托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其形式与种类多种多样,人们不需要去图书馆,利用网络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在结构上表现出多元化,图书信息可以压缩、检索、存储及输出,再利用媒介呈现在读者眼前。(2)文献资源获取方面,以往馆藏都是以纸为载体将文化展现给读者,获取资源的范围较小,信息内容单一,而数字出版环境下,馆藏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媒介将图书信息资源虚拟化,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节约了大量的馆藏空间,资源的内容丰富多样,各种信息资源在网上可以直接获取,读者可以轻松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充分满足用户无限量的信息需求。(3)文献资源采集方式方面,文献资源的购买、接受捐赠、交换是传统图书馆获取文献的重要途径,这样采购方法就显得比较盲目。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图书采购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为用户提供的资源是“虚拟”产品,它极大降低了资源采集的投资风险和库存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图书馆资源谁选的难度。(4)文献资源经费配置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对图书馆经费的投入也渐渐加大,但是文献的价格也在日益上涨,文献的更新速度比较快,品种复杂,文献的采购受到一定程度了限制,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许多资源信息都可以依靠资源共享和免费网络获取,因此,图书馆就应该选择用户最需要、最具特色的文献来节约开支。

二、数字出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策略

文献资源采集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来采购文献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利用各种渠道发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做出资源的采购计划,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显现出自己的特色,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的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要做到这些,图书馆必须调整采集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馆藏作用,做到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协调配合。定制文献采集预算和文献采集计划,做到高质量地采集文献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在数字出版环境下,优化馆藏结构非常重要,不仅可以降低资金的投入,而且可以提高馆藏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客户更快速的享有不同信息类型与格式电子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要根据馆内的性质、特点、任务及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等在馆藏结构上突显特色。建立起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文献资源模式。同时图书馆也可以联系其他图书馆进行联合采集,降低采购的重复率,提高文献的采购质量和利用率。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取最多的资源,各馆之间协调发展,让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在某个领域推出自己所具有的特色,尽可能的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图书馆还可以开发新的网络资源,将网络信息网络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储存、组织、加工、规范、整理、开发和利用,这不仅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性工作。

高校对数字出版环境下文献资源的采集具有很高的要求,其中包含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通过各种采集手段,极大地丰富图书馆藏,让用户最大限度的获得满足,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造就一批新型图书馆工作人员,这是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取得高质量的可靠保障。

三、结语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读者的需求决定者图书馆的采购方向,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全方位解读读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图书馆的自身经济实力,虽然读者决定采购方向这个模式还不是很健全,但是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图书馆采购质量,能更好地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购质量,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充分调动读者主动参与馆藏建设,与读者团结一致,共同完成好图书馆馆藏建设任务,让读者顺利的达到自己的资源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坚石.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集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8).[2]蒋鸿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1(12).[3]余晓丹,何坚石.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采集原则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04)

篇3:图书选题策划前期信息采集

关键词:信息采集,重要性,手段

1 概述

目前, 我国出版机构正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在市场经济中, 题目新颖、内容独特的图书, 愈加受到读者青睐;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图书则是出版社追求的目标。这都离不开图书的选题策划。

图书的产生, 要经过一个生产流程, 流程的最开始就是信息采集。策划编辑想要策划一个好的选题 (双效益都好的选题) , 信息采集是否充分、是否

之初。长期以来, “西窗烛”倡扬“文史之美”, 温故知新, 传承文化。自2009年起, 我们以“西窗烛”为“深度阅读”的核心版面, 特别是将第24版 (封底) 作为“西窗烛”的打头版, 每期策划选题, 将文史与新闻有机结合, 使“西窗烛”这个老品牌焕发出新的光辉。其稿件多次为《报刊文摘》、《作家文摘》、“新浪”、“网易”等报刊、网站转载, 扩大了《周末》的影响。此外, 我们还不断改版, 调整报纸结构, 不断推出新的版面和栏目, 不断改进封面设计, 精益求精, 优化新闻产品的生产。

思维变革, 带来工作节奏、新闻意识和执行力的改变, 新闻产品的质量不断得到了提升, 出现了一次又一次酣畅饱满的新闻策划, 产生了一批好的新闻作品, 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4品牌导向, 培养一支好的队伍

培养名记者、名编辑一直是所有新闻院校、大众传媒所倡导的方向, 也是广大记者编辑的职业愿景。在知识经济时代, 大众传媒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准确有效, 既关系到选题本身的质量, 也关系到图书的销售。可以说, 信息采集也是图书生产前期的重要步骤, 是选题策划的开始。

2 信息采集

2.1 信息采集范围

主要包括社会信息、学科信息、出版信息、作者信息、读者信息采集。对于策划编辑, 上述五方面的信息关注范围可大可小、可宏观可微观。

2.2 信息采集的作用和重要性

之一, 以人为中心已然成为共识, 并上升到媒体经营管理的战略层面。作为新闻部的负责人, 笔者的目标是让每一位有新闻理想与追求的同事“亮”出自己的品牌, 成为像左元这样的名记者、名编辑。

《周末》曾经是一所新闻学校, 在老总编龚惠民的培养下, 才人备出, 各领风骚……在新总编金莉萍的带领下, 坚守在《周末》采编阵地的同事, 认真学习新闻业务知识, 通过每一次策划、每一期报纸的出版, 逐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形成自己的文字特色, 打响属于自己的品牌栏目。多出作品, 多出成果, “我就是名记者、名编辑”成为每一个周末人的追求。

5以身作则, 示范一名好的领导

围绕“深度新闻”与“文史之美”的定位, 作为部门负责人笔者除与同事们一起谋划报社和部门发展, 认真策划和开好每周的新闻例会, 做好每一期的选题、策划之外, 还与新闻部采编团队团结合作, 充分自己发挥多年的专业积淀, 加班写稿编稿, 不断提升稿件的采

一般先有信息采集后有选题策划。但更多时候, 策划编辑可能先在头脑中有某个模糊的“选题” (概念) , 再重新经过信息采集, 对头脑中的“选题”进行预估, 并判断该题目是否可行, 此时, 信息采集的重要性就完全体现了。

信息采集的作用:可以通过它发现和寻找合适的选题或者对已有选题进行预验证。

2.3 信息采集的手段

2.3.1 社会信息

写水平与版面质量。

从业二十年余年来, 从一线记者、编辑到报纸的经营管理, 新闻策划水平、采编能力, 以及熟知周报的运作规律, 自担任新闻部负责人起, 笔者一直坚持负责多个版面的编辑写作, 坚持不离开采编第一线。如, 笔者一直担任着“看天下”“西窗烛”“地理志”等版面的编稿任务, 负责国际新闻报道已有十年。坚持为“连连看”版写专栏文字, 如“诗词中的历史故事”、“读书生涯”等, 其中, “诗词中的历史故事”被评为第19届江苏省副刊好作品二等奖。近年来, 笔者还采写了《野人山中, 那座遥远的纪念碑——戴澄东眼中的父亲戴安澜将军》、《昆曲里的男欢女爱》等重头稿件。

以身作则, 勇担责任, 不揽功于己, 也不会诿过于人, 是笔者的一贯追求, 也是做人、做新闻的原则。相信, 这也是很多依然坚持奋战在一线的新闻老兵、经营管理人员的内心准则。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周末》报, 南京210002)

笔者认为, 社会信息采集比较宏观。策划编辑主要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或者协会信息, 当然也包括舆论对于本专业的认识。

新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 旧有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废止, 新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异同, 都是策划编辑应关注的。专业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对此应有足够的敏感性。

选题首先应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允许范围之内策划。新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可以启发编辑, 策划选题, 也能对已有选题进行佐证。比如, 建筑专业中, 由于各地方已经出台了关于淘汰落后建筑材料的规定, 那么再策划此类选题的图书就不合适了。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信息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的网站获得。而且, 用此种方法获得信息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广播、电视中的新闻节目也是获得社会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 它的时效性较互联网差, 但是权威性高。

社会信息的采集为本专业未来宏观走向指明方向。

2.3.2 学科信息

专业出版社的策划编辑, 要重点关注它。专业出版社的出版物时刻体现了“专业”二字。因为出版物可以按照学科进行分类, 专业的出版物, 由专业的作者创作, 由专业的读者阅读。那么作者、读者也可以按照学科分类。作者和读者都会关注相关学科信息, 那么图书策划编辑必然要时刻追踪、掌握这些信息。

学科信息比社会信息要微观, 也更容易把握。编辑人员只要知道该学科的主要内容概要;目前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国内、国际该学科目前发展状况;国内该学科主要领军人物;甚至对于该学科的争论和褒奖等信息。

专业学科信息采集的手段种类繁多。编辑人员阅读专业期刊、学报, 参加专业学科会议、论坛, 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了解学科动态。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对于专业信息采集有了很大帮助。编辑们应该熟练应用与专业学科中的参与者直接交流是较为彻底和可直接获得最新专业信息的手段。

2.3.3 出版信息

各种出版机构已经出版或者将要出版的各类出版物的信息称为出版信息, 出版信息以出版物为核心。策划编辑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了解。

内, 某选题, 本社是否已经出版过图书, 出过多少品种的书, 销售状况如何, 图书性质如何。是否有其他编辑申报过该选题或类似选题。

外, 某选题, 外社是否已经出版过图书, 出过多少品种的书, 销售状况如何, 作者的背景是什么, 该领域外社是否已经出版完全, 他们的图书封面设计有什么有点等。通过这些信息, 编辑策划类似选题就可以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点, 避开对方的不足, 使自己的选题策划少走弯路, 为未来获得更好地销售业绩打下基础。

出版信息可以通过本社内部选题数据库查询、网络搜索和阅读专业图书出版分析报告获得, 也可以由编辑亲自去书店调研获取。

2.3.4 作者信息

编辑只坐在出版社内, 等作者上门投稿的情况, 越来越少。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出版社更希望编辑发挥个人的主动性, 外出与作者约稿。但是, 与作者约稿又不能盲目, 带着目的约稿, 选题谈成的几率会很大。这要求编辑首先要了解作者信息。

除了对作者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职务职称、主要工作业绩了解外, 最好再了解作者的著作情况。, 作者写过什么著作, 在哪个出版社出版, 目前是否正在写专著等。编辑掌握了上述信息, 与作者交流时, 会更加“专业”和自信。编辑希望与专业的作者谈选题, 同样, 作者也希望与专业编辑谈稿件。对作者信息掌握充足和充分, 在交谈时才能获得对方尊重。

作者信息可以通过专业刊物获得;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可以通过参加学科交流会获得;可以通过与其他作者交流获得, 倾听同学科的人对某作者的评价对于编辑策划选题很有帮助;不过, 以上做法不如与作者面谈最直接, 通过面对面交流, 可以了解作者脾气秉性、行事作风, 有助于编辑的选题策划, 毕竟从作者本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最真实的。

2.3.5 读者信息

读者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群体, 编辑们必须关注, 出版物最终要由读者检验。读者具有个性和特性, 每个人受教育背景、从事行业、地域分布、收入水平不同;因此, 他们对出版物价格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对出版物装帧印制的要求, 对出版物品牌的要求也会不同。如何将选题变成出版物满足读者, 事先了解读者的信息是首要的。

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 往往有这种情况, 即:依据某群特定读者的需要而为他们策划选题。这时, 需要对这群读者进行信息采集、整理、分析, 找出共性特点。使选题具有此特点而被读者普遍接受。

读者信息采集,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 也可以通过与读者当面交流, 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交谈进行, 方式多种多样。与作者相比读者的数量更多, 信息采集中要有足够的样本数量, 这样获得的信息准确性才高。笔者亲身参与了本单位《建筑施工手册 (第五版) 》的读者问卷调查, 在该书编写之前, 编辑通过对回收的几百份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整理, 了解到众多施工从业人员对于《建筑施工手册 (第五版) 》的差异化和共性需求, 从而在后续修订过程中我们满足他们共性需求, 使得该手册品牌书的地位很好延续, 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

3 结语

虽然信息采集是图书生产流程的第一步但它仍是为选题策划服务。信息采集的顺序、方式、手段也是灵活多变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采集主要由策划编辑完成, 采集过程中多与人打交道, 因此信息采集亦相应灵活。

总之, 信息是选题之源, 编辑要策划、组织好选题, 必须重视信息的充分收集、认真整理和分析, 这样才能保证选题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4:高校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图书信息;信息采集;信息规律;知识更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21-02

高校图书馆知识库存和知识更新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迫切需要,是为高校教学研究服务、为地方和国家各行各业科技创新、科技强国提供知识支撑的重要基地,而这一切与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采编部信息采集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科技创新,信息先行。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是花了力气的,成效也是大的,然而形势的快速发展,高科技的突飞猛进,也暴露出高校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和切实解决。

从当前的现状看,图书馆信息采集工作,一是满足一般需要(即校内各学院、学科、科研单位报送什么,图书馆就采集采购什么)多,缺乏个性化发展需要和重点突破;二是满足传统需要(各专业实体文献需要量)多,缺乏专业前瞻性,信息超前性;三是满足现状需要(主要是当前专业设置)多,缺乏因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高校专业设置创新的信息需求。上述种种问题可概括为信息采集的缺陷性、局限性和滞后性。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信息量激增,信息传播速度快,技术含量大,信息种类和形式也十分丰富,复杂性也大增。据报道,“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则为每三年增加一倍。”[1]在如此变化的信息环境中,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过度已成为现实,数字化图书馆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化集合体,不受时空限制,它是一个高技术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停留或半停留在过去传统图书馆时代,显然落后于时代步伐,存在上述问题也不足为奇了。

面对现实,改变现状,信息采集工作既要保障满足一般需求,更要服务于个性化发展和重点科研项目突破;既要满足传统需要,更要拓展视野,向深度、广度进军;既要从专业设置的现实出发,更要适应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而出现的专业创新变化的新环境,力求使信息采集工作并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必须造就开放式的信息工作环境,而这种开放式环境要充分体现如下。

一是观念转变到位,即由过去传统图书馆信息采集的思维定势向数字化图书馆信息采集的思维定势转变,由“单向”采集(一般指一种学科,一个专业等)思维定势向“多向”采集(一般指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思维定势转变,由“一般化”采集向“差别化”信息采集转变。信息服务人员要增强信息开拓意识、信息加工意识和信息服务意识,把过去被动、简单的信息传递工作升级为综合加工、全方位、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上。

二是信息采集的技术手段到位。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停留在过去简单化的信息采集工作上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各类信息需求,信息采集应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掀起,推行信息采集的电子化、网络化、现代化技术和采集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工作效率。促使信息资源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服务,促进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发展。

三是建立多层次信息采集网络到位。既要有专业信息资源采集队伍,更要有一定数量的业余辅助信息资源采集人员;既要有校内采集网络机构,又要有校外信息采集网点;既要有“阶段性”信息采集工作布局,也要有“连续性”信息采集工作计划,捕捉创新机遇。

其次把握图书信息采集工作规律性,满足各方对知识的需求。

事物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作为具有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属性的信息,同样具有内在规律性。只不过信息是无形的,借助于物质载体才能存在。正因为如此,信息的规律性表现为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集中体现为其认知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层次性及信息的动态性和时效性等诸方面。信息采集要从这一基本特点出发,对其实施长期、持续和动态观察,进行摸索、收集整理和存储,认真开发和利用好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性的信息,直接面向广大师生和读者,把握好图书信息采集工作规律性以满足各方对知识的需求,这是馆内必须做好的信息采集工作。

一是要有计划性。信息是发展变化的,有时杂乱无章,其采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贯穿在信息处理全过程。图书采集要根据本馆需要,师生需要,专业需求,读者的期望以及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需要,做好采集的计划性,并在形势发展变化中做好微调、中调工作,避免盲目性、缺陷性。

二是要准确定位。信息有真伪、虚实,其时效性也很强,不能报什么采什么,必须综合分析,有的放矢,充分利用信息源,促使信息升值,使采集的图书信息既满足一般需要又有其前瞻性使用价值。

三是要突出时代特色。当今时代,突出表现为“快”——形势发展快,信息变化快;“新”——新事物,新东西层出不穷。信息采集要适应时代“快”、“新”变化,才能满足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需求。

四是要注意高校图书馆信息采集的自身发展历史变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思路,努力揭示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控制服务的内在规律,形成比较完备的机制,努力为高校师生、社会各行各业科技创新、科技强国提供一流服务。

第三,加强图书信息采集队伍建设,保证信息采集工作正常有效进行。

世界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与之关联且反映其属性的信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和更新,这种变化和更新能否及时反映和运用,是与其认识主体密切相关的。作为采编人员,我们不可能要求其成为全能的学者、专家,但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的前沿知识也是不过分的。这种具有各类知识人员所组合的团队就是一支较完整知识结构的队伍。这是一个基础性、前瞻性工作。这就要求建立知识学习、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制度,培养具有知识型、事业型、奉献型团队。

从学习形式上说可以有专业培训、业余培训、岗位培训及其长短型轮训等,从长计划,合理安排。对于从业人员个体来说,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业余学习,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对于团队整齐来说,应注意人员合理搭配,定期培训,提高团队整齐素养,使信息队伍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因此,学校应采取强有力措施,立足当前,长远谋划,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促使信息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进行。

一是要领导重视,加强信息采集工作重要性宣传。营造和创新有利的舆论环境和便利的工作条件,结合高校具体情况,争取每年一次研讨会,每学期采编工作交流会,随时为信息采集工作补充新信息。领导要下去,多听老师、学生意见,多听信息采集人员意见,多听取社会反馈信息,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及时更新采集计划,不断跟上时代步伐。

二是要部门努力,提升信息工作后劲。部门领导、技术人员、采集工作人员,应三位一体,相互协作,确保信息工作早准备、早实施、早采集、早筛选、早到位,不临时抱佛脚。

三是要提供经费保障。信息采集工作所需经费应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并根据需要有适当地机动余地,预算经费应包含人员培训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不得随意侵占和挪用,节余转入下一年。

信息采集工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昨天、今天的知识进行逐步积累、为后人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支撑的基础性工程,是时代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参与者应该有一种光荣感、历史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篇5:全员人口信息采集制度

一、全员人口信息的采集工作由村(居)级计生工作人员、协管员共同负责,以协管员为主,村(居)级计生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人口信息的核对、录入、统计和上报工作。

二、全员人口信息采集必须与调查对象面对面采集、核实信息,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无错误。

三、信息采集的方式以查看相关证件和询问为主,采集信息时,采集人员必须持证入户,查看采集对象的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生育服务证、出生医学证明等有效证件,采集的信息必须和采集对象有效证件上的信息相一致。

四、人口计生基础信息采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准随意编造或抄录相关信息。

篇6:输血标本采集管理制度

1.采集交叉配血血样,护士要求必须具有初级以上护士职称,实习或进修护士不得进行。

2.明确患者用血申请,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床号等信息。

3.准备采血材料,并明确以下内容(1)正确的标本量;(2)正确的容量;(3)正确的标识: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采血日期、采血者签字。

4.采集血样过程

(1)确保在采集血样时,床边正确的核对患者;(2)正确地给血样试管贴标签:血样采集后在床边给血样贴标签,而不应该事先贴好标签或到办公室贴标签;(3)第一次输血应同时采集输血前三项检测血样。5.采血样完成后,再次核对血样标识与申请单信息、血样量及有无溶血,核对无误后送输血科,并进行护理记录。

6.质量标准要求

(1)正确完整的血样标识,与申请单一致;(2)正确地核对采血过程;不能在输液处采集血样;(3)标本无溶血;(4)正确地记录。

7.送血样人员必须是医护人员,严禁患者家属送血样。8.血样连同申请单一起送到输血科后应由送血人员和输血科人员一起核对以下信息:(1)血样信息与申请单信息是否一致;(2)核对查看申请单、血样标识的完整性;(3)血样标本量、有无溶血;(4)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9.有以下情况,输血科拒绝收血样(1)血样标识不完整;(2)血样无标签;(3)标本量不足;(4)血样质量有问题。

10.配血标本必须是患者输血前三天之内的,并不得有溶血情况(自身溶血患者标本除外,但应进行试验前后的溶血程度比较)。

11.患者和供血者标本试验后要放4-8C冰箱保留(至少-周),以便发生问题时,查找原因。

篇7:计划生育信息采集制度

第一条: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县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加强对乡镇和县级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实现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季报时间。乡镇和县级部门分别于每年4月、7月、10月的5日前,向县考核办报送上一季度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第三条:报送内容。季报主要报送本乡镇和县级部门所承担目标任务的完成数据、采取的主要措施、存在问题和有关情况简要分析。

第四条:季报要求。各乡镇和县级部门要高度重视,以单位自查为主,指定专人负责季报工作。季报应重点突出、文字精炼、主题鲜明。

第五条:报送方式。以正式文件(一式两份)和电子文档形式同时报送。

第六条:督办检查。在乡镇和县级部门季报的基础上,县考核办将组织力量,对季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抽查。

第七条:汇总通报。县考核办综合季报情况和平时检查掌握的情况,每年4月中旬、7月中旬、10月中旬向县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汇报一次;同时对各乡镇、各部门目标任

务完成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在全县进行排名次通报。

第八条:季报管理。县考核办对各乡镇和县级部门季报的时间、质量进行逐一登记,并纳入目标责任日常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第九条:信息报送。对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中好的经验、存在问题、工作措施、阶段性工作成效、典型事件、情况分析、调研文章等要在第一时间报送县考核办。报送和采用情况将定期进行通报。

对各单位举办的全县性重大活动和安全、维稳、计划生育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故,须第一时间报县考核办。

第十条:报送要求。简明扼要、叙述清楚、事实准确、观点鲜明。以书面形式或电子文档形式报送。

第十一条:信息登记。县考核办建立信息报送登记制度,年终进行评比。

第十二第:本办法由县目标责任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检查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辽宁省计划生育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凡驻本辖区内的无业、下岗、失业、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应主动参加由街道组织的生殖健康检测(即环、孕、病三情检测),自觉接受计生部门的管理和服务。

2、街道要坚持每年为已婚育龄群众提供二次生殖健康检测服务。

3、社区负有督促已婚育龄妇女参加“生殖健康检测”的责任和义务。

4、各社区要设立生殖健康服务站,向已婚育龄群众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并为她们建立《生殖健康档案》,提供生殖保健服务。

篇8: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采集

1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

从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上看,藏书建设的要求是体系化。体系化既是图书馆藏书特色的反映,又是藏书社会价值的体现。每一个公共图书馆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有重点、有特色的藏书体系,以适应本馆的任务和本馆读者的基本需求,并能满足社会的专门要求。这样,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在安排入藏范围、数量、比重、层次级别形成有内在联系和特定功能的藏书结构时,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入藏不可忽视,必须看成是体现体系和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利用价值上看,近几年来,随着各个领域内的学术研究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于古代文化典籍从事多学科研究。特别是各条战线上编史修志以来,其中需求地方文献者与日俱增,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每一种省志、市志、县志、乡镇志、人物传略、历史事件以至家谱、原始的典图等,对经济建设、生产、科研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见收集地方文献工作对于研究当地人文、经济和地方发展情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及后世的一件好事,也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2地方文献的采集范围

2.1记录有关本地区知识的一切载体,不论其时间的上下限和使用各种不同的载体,即使对零篇散页,都应是公共图书馆采集的对象。

2.2重视非正式出版物。文献有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物之分。图书馆不能忽视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的采集。在实践中,非正式出版物占优势的地方文献种类主要有:县市级的专业志、统计年鉴、社区史、家族史、家谱、传记、档案、记录、年表、官书等资料;本地语言著作和民间故事等文艺作品;本地水文、气象,区乡地图等有关资料;有关本地的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笔记,汇编文献(人口统计、产业调查、资源调查、地方文艺资料集成等);本地党政组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置和变迁等;有关本地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工作的历史状况;本地各机构名录、产品(商品)目录等;各种庆典(校庆、厂庆等)纪念册,电话黄页等。

2.3重视特种文献的采集。如拓片、表格、传单、票据、契约、文告、碑文、明信片、手稿、印模等,是地方文献的收藏重点,应当从购书经费中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特种文献的采集。地方文献的采集还须关注一些其它散页的文献。本处散页薄册,是指以单页、数页或十数页资料形式出现的地方文献,主要有本地各种会节、景区宣传资料、新老照片、证件、委任状、成绩单、价格单、藏书票、图片等;本地出现的文物记载、碑帖拓片、书画等。

2.4注重连续性出版物的追踪。报刊的连续、系统收藏在业内早已有共识,而图书类连续出版物的系统收集有必要予以强调,这事关地方文献馆藏体系的完整性、资源品质的优化及服务潜能的提升。

3采集地方文献的具体措施

3.1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公共图书馆要建立收集地方文献制度制定具体计划,明确专门部门、专人负责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收集。从事收集工作的人员应该学习有关知识,了解本地的历史、地理、人物、熟悉书目等。

3.2公共图书馆要当地方政府的参谋,促成地方政府就征集地方文献制定地方性法规,建立呈级本制度。通过地方政府发文,规定各文献编撰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公开出版的报刊、书籍、个人编著出版的书籍、发表在刊物上的各种著述,都应及时呈缴1~2册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库收藏。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要拟定“关于地方文献征集条例”随文下发,便于各单位执行。

3.3扩大影响,运用多种方法征集地方文献信息是取得工作实效的关键。除了依靠几种正常的征集途径收集各种地方文献资料外,还必须开辟多种途径,如召开座谈会、报告会、展览会、调查访问等形式。争取有关单位及地方史专家和广大读者的支持,通过他们可以了解地方文献的线索,尽量征集到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重要价值的地方文献信息。

3.4加强馆际协作。一是公共图书馆系统内的协作,即市与市、县与县、市与县的图书馆。大家都有收集地方文献的共同任务,可以建立正常的协作关系,在已有的入藏和今后的收藏中,彼此双方要互通信息、主动访求和主动赠送,共同充实馆藏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管会等单位之间的协作。为避免相互争征,重复收藏,可以共同协商,有一个分工,并制定馆际联合目录,既可及时增补,又可以谋求大范围内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总之,地方文献采集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馆藏特色资源建设的标志和打造特色服务品牌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文献也因其地域性而成为地方图书馆将来的“立馆”之本。图书馆要争取领导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协作网络,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必定会出现一个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潘补补.地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方案——以温州市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2]郑玉颇.与时俱进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6(3).

篇9:图书室采集制度

图书现采也就是图书馆的采访人员到特定的书市、书店现场采购图书的一种方式。近几年各高校图书馆都实行图书招标、现场购书的采购方式。

一、现采前的准备工作

(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开设的专业也随之改变,读者的文献需求变化加快,使得图书采访人员在现采中要心中有数,必要时应制订采选计划。

(二)采访人员应经常在流通室了解情况,以便随时纠正采购误差。

(三)采访人员应多与读者交流。多了解各系各专业教师所需的书目信息,在图书馆局域网上开通“读者需求书目推荐”与读者互动,由于读者是最终的使用者,所以最具有发言权。图书馆工作人员应群策群力,竭尽所能收集信息,为读者采好、采全图书。

(四)图书馆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有相当规模的经营书店,必要时可派人亲自考察他们的卖场。

(五)各系送来订单,一定得仔细查看,一般用书名查重法,查重时正确输入题名,否则查找不确切,导致采购重复或漏选。

二、现采的好处

由于现采是“见书选书”,它相对于预订来讲就有一定的直观性、广泛性等优势。

(一)择优性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图书品种日益增多,内容质量也千差万别,也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书与劣书同现。因此采选必须“择优”,确保质量第一。首先确保图书内容好,要求在政治思想上符合科学性、合理性;其次印刷质量好,要求纸张优等,印刷清晰,装帧精良;第三,可读性强,有利于丰富读者的精神生活和知识增长。

(二)广泛性

图书采购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对图书的需求,现采可直观丰富多彩的图书品种,尽量满足本馆广大读者不同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的阅读需求。

(三)合理性

现采可根据阅读群的多少来合理地决定采购数量,做到有一定的侧重点,以需购进,达到馆藏图书结构合理,品种丰富。

(四)时效性

现采后的图书,书商可在二十天左右配齐图书,兼贴条码加磁条,配送MAKC数据等,大大地缩短了图书的到馆时间。

三、数据采集器的特点

在图书现采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购置,有些图书馆配备笔记本电脑进行现场查重,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笔记本电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电池使用时间不长;体积大,需要放在固定的、平坦的地方;需要有人协助,一个人很难开展工作等,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手柄式数据采集器作为现场采购的工具,其方便、快捷、高效的作用在各高校图书馆现场采购中凸显出来,被大家公认。

数据采集器又叫盘点机、手持终端机,它是一种条码阅读器和掌上电脑的结合体,是集激光扫描、汉字显示、数据处理、数据传递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目前,数据采集器主要有CASIO系列、NEWIAND系统、SYMB01系列等,型号繁多,它适合于脱机使用的场合,主要有以下几项特点:

(一)体积小,便于携带

我馆使用的新大陆数据采集器,大小如摇控器,特别轻巧,便于随身携带,不受时间、地点影响,外壳坚固,具有从一米多高度摔下的抗震性。

(二)存储量大、耗能低

采集器中的电源采用大容量长寿命的锂电池,一次充电,待机可达一百多小时,可连续使用几天,即使主电源无法供电,数据可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存储器中。它采用32位RISC结构CPU,运算能力达到100MIPS,内存8MRAM+16M(Flash ROM),也就是说可装载近一百多万个ISBN号。

(三)操作简单、直观

由于采集器兼具了掌上电脑、条码扫描器的功能,现场使用时,可通过直接扫描ISBN码,快速判断是否与馆藏文献重复,只需按几个键就可直观地判断出所采文献是否需求,也就是扫描、查重同时进行。

(四)能灵活控制复本

我们在采选过程中,根据需求可随时增减书的复本,只需返回到设置复本数中,输入所需册数即可,可提供固定数量采集与选择数量采集两种选择。

(五)运算速度快,统计准确

当我们采选好一家图书后,可直接进行采购统计,输入书店代号,几秒内就可统计已购种数、总册数,它的确是采购的好帮手。我馆结合数据采集器的可编程序的特性,将其用于外出查重,大大提高了外出购书查重的效率。

四、数据采集器的应用

数据采集器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ISBN号查重,我们在采集前把图书馆的馆藏的中央数据库、采访数据库的数据分别提取,并转换为文本文件,导入我们采集器中,形成基本数据库,现购查重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打开手持式数据采集器,出现图书外采,点击“1、图书采购”确认后,输入默认采购数量 、书店代号,确定后,就可以在书店现场对图书ISBN号进行扫描。如果采集器中提示库中现有几册或已购几册,说明本馆已有此书或已购此书,如不再增加复本,按返回键,扫下一条条码;如果出现“库中无此书”、“已购数量为0”就可以选择保存该图书,该记录就会保存在数据采集器的文本文件中。

第二步,完成采购后,点击采集器中的“3、采购统计”,输入书店代号,就马上统计出已购种数、总册数,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采购结束后,点击“4、上传数据”,把文本文件从采集器上传到书商电脑中,请书商配书。这样,一家现采图书就圆满结束了。

五、现购中应注意事项

(一)条码采集人员应有高度责任心,尽可能避免漏读、误读,尽可能读取条码后准确复位。

(二)在现购过程中,我们可根据本校专业的设置,确定几家核心出版社,这样,既便于采购(有的书商的卖场按出版社分类),又保证了质量。

(三)由于采集器仅依赖于ISBN号查重,对ISBN号末尾的英文字母要求大写,采选时,必须认真查看。有的ISBN号不能识别,那是条码不规范,如缺少必要的空白区,条和空的对比度过低、宽窄比例不合适,这时,我们可用手工输入ISBN号查重。

(四)数据在导出时,必须正确输入书店代码,所以在设置书店代码时,必须慎重,切忌输入与上次采购相同代码,将会造成ISBN号混乱。

(五)我们在现采中,应保护好数据采集器,避免挤压,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湿。

总之,随着图书市场的繁荣和读者对文献资源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图书现采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地使用好采集器,使采集器在图书馆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瑞.便携式数据采集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馆建设,2006(2).

[2]黄勇.便携式数据采集器实现快速图书现场采购之我见[J].图书馆论坛,2005(6).

上一篇:七年级学生劳动节作文:有意义的劳动节下一篇:浣溪沙的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