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普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04

关于科普展览的实践与思考(共13篇)

篇1:关于科普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科普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科普展览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普方式和手段,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基于中国科学院在专题展、综合展方面的??践,尤其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巡展”的6年实践,总结了科普展览组织实施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经验。

关键词 科普;展览;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1-0176-03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关乎长远的战略任务。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总书记‘两翼’之喻表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需要协同发展,将科学普及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根据2016年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仅为6.2%,科普工作责任重大,面临更大挑战。科技部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将提高科普创作研发传播能力作为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并明确提出“促进科普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的创新,倡导快乐科普理念,增强参与、互动、体验内容。”

科普展览,作为重要的科普活动和科普产品形式,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巡展”为例,剖析科普展览的实践规律,希望为科普展览提供若干共性经验。科普展览的内涵

科普展览是科普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科普活动形式之一。连续举办17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连续举办15年的全国科普日等全国性重大科普活动,历年主场活动均为科普展览,例如: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以“科技强国 创新圆梦”为主题,在民族文化宫以科普展览的形式组织了主场活动;2016年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15年的“科技成就梦想,拥抱智慧生活”主题展,均是以科普展览的形式引起了广泛反响。

科普展览的特点在于它以科学成果科普化的展览展示为主要手段,集中向公众展示科学之美、科学之趣、科学之用……一般而言,科普展览投入大、耗时长,相应地,产出多、影响大――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资源聚集和社会关注,发挥科普功能。

关于科普展览,在理论上似并未见明确分类。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布展和展示需求,形成了操作层面的分类方法。例如:按规模,可以分为大型展、中型展、小型展;按时长,可以分为常设展、临时展;按内容,可以分为科普图书展、科普教具展、科学人物展、科研成果展;按特色,可以分为专题展、综合展等等。科普展览在中国科学院的实践

中国科学院素来重视科学普及,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秉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担当,致力于打造科学普及的国家队。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整合全院优质科研资源和科普资源,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宗旨,倾力打造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作为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重要抓手之一,中国科学院近年来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科普展览。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系列科普主题展览为代表的常规专题展;二是,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巡展”及其衍生展为代表的大型综合展。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系列科普主题展览依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公共服务场地,采取“固定场地+不同主题”的展示方式,2012年以来,相继组织了“中外重大科技创新进展”、“三峡工程展览”“脑科学专题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数十场专题科普展览。同期,结合科普展览举行的“科学人讲坛”也已举办百余场专题科普讲座。这一系列的科普展览,有力地普及了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文化,实现了很好的人群覆盖和传播效果。但由于场地的固定,现场参观人数相对较少,阻碍了展览效果的进一步扩大。

创办于2012年的“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巡展”,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科学传播局、文献情报中心承办,以更创新的形式和更清晰的定位,与常规专题展错位发展,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是,采取“固定主题+不同场地”的展示方式。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为固定主题,已经在全国26个省区市和特别行政区成功展出近百场,受众超600万人次。

二是,内容定位于“前沿科学”。每年从中国科学院百余个科研院所数百项成果中遴选重大科技成果。例如,近年来,聚焦的科学网红“中国天眼”,实现星地一体化的“墨子”,遨游太空的“慧眼” 等。

三是,形式更创新、更丰富。以互动科普展品、科普动漫、视频为主进行实体展,已充分采用了VR、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同时以网络、微信、微博等形式综合呈现。

四是,衍生效果更为明显,产出更为多元。以巡展展品为基础,近两年来,相继衍生出2016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主厅的“科学重器”展、2017年“率先行动 砥砺奋进――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创新成果展”等。

上述专题展与综合展,以立体多元的方式和科普化的手段集中展示了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为主体的科学成果,很好地支撑了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并牵引和带动了一批科普团队的创作热情,有力支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科普展览的组织实施

科普展览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更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组织实施上,一般要考虑以下“五个程序”。

3.1 前置性策划

策划是一次科普展览的发端。有没有好的策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普展览的“观感”。在前置性策划方面,要充分考虑3个问题。

1)确定展览主题。展览的主题是展览的灵魂,事先确定一个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传播属性的主题非常重要。例如,“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巡展”的主题“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就被媒体普遍接受、传播;科技部和团结香港基金在香港举办的“创科博览”活动,则以“鉴古追今?开创未来”为主题,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遴选展示内容。展示内容的遴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展览的高度和水平,体现了展览方的科普资源整合程度和科普工作策划能力。例如:“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巡展”坚持选择中国科学院最新、最前沿的创新成果,突出了“高端、前沿”特色。

3)选择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主要指有专业能力的布展方,有没有一个高水平、具有较高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的合作伙伴团队,将直接决定此次科普展览组织实施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

3.2 展项制作

展示内容一旦明确,布展方一经招投标确定,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展项的制作上来。展项制作应适用各种实践证明,并结合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创新。当前,科学内容普及化十分重要,要将高大上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并不失科学性、严谨性,更容易让受众理解。在形式与内容相匹配的基础上,科普展览需要形式上的创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普展览形式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以中国科学院系列科普展览为例,相继采用的新展示技术有:双层互动屏、VR、全息投影、远程视频交互、虹膜识别、语音合成技术等。考虑受众主体的特征,中国科学院近年的科普展览,更强调漫画化、数字化和游戏化。

如果是巡展,在展项制作上还要考虑运输的便利性、展品的鲁棒性、展厅的普适性。单体太大、磕碰易损、需要特殊水电支持的展品,就不适合巡展。

3.3 实施与整合

布展实施与资源整合是科普展览最核心的环节,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重点考虑3个关键问题。

展览时间地点的选择。一般而言,科普展览的预期受众以青少年和陪同家长为主体,还有部分科学技术感兴趣的公众。基于此,科普主题展览的开幕时间以青少年的寒暑假为最优,以节假日为次优。地点选择上,一般为面向公众开放的科技馆、博物馆,同时要充分考虑展品内容、展线与场地的匹配度,除整体展馆外,在整体展馆中合理区隔出适当的面积也是可行的。

交互性的设计。现代科普呈现出极强的体验性特征,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单一的展览,尤其是传统的平面展品,类似课堂教学,实际科普效果大打折扣。为此,除了展品本身的交互性外,还应充分利用场地设计更多的互动体验环节,例如,中国科学院在科普展览中比较成熟的包括:与展项直接相关的科普报告、现场动手小实验、拍照现场、有奖答题等。

系统性资源的整合。不同的科普展览主办方,掌握不同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在布展实施环节应考虑加以整合,以增强科普展览本身的传播效果。中国科学院的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为此,中国科学院展览中一般会整合前沿科学报告,邀请院士专家莅临展览现场与受众互动;中国科学院科普展览主办单位还会组织中国科学院的各类专家资源以不同形式参观展览,为展览不断升级提供支撑。

3.4 传播?c品牌

举办主体往往具有科普职能,很多科普展览在事实上逐年举行,跨度往往达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因此,科普展览一般被视作一项长期工作。为此,科普展览的长期品牌塑造和短期传播推广就具有了重要的价值。

对单次科普展览而言,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通过与媒体合作增强科普展览的影响力。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前置性策划环节就密切联系媒体,请媒体参与策划中来,以媒体的视角帮助策划、出主意,以便形成及时的反馈和传播;二是,用足、用好新媒体,尤其是主办方自主掌握的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在展前营造声势、展后拓展影响。

对科普展览长期品牌塑造而言,要充分前瞻,做到“三统一”:统一主题,必要时可设分主题;统一标识,最好统一使用主办单位的logo及logo组合;统一设计,不轻易变换基础色调、展项风格等。

3.5 总结提高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事务不断发展、提升的基本流程,对科普展览而言,更是如此。尤其是大型综合展,需要密切追踪科普效果,及时总结、不断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总结不是自科普展览撤展开始的,而是从科普展览前置性策划环节开始的。在科普展览的全流程中,都需要及时总结,为下一次展览的实施积累经验。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巡展,之所以能够从单一的平面展到立体的多媒体展、从早期的电子内容传递展到实物巡回展、从一年巡展一地到一年巡展超过10个省区市特别行政区、从国内展到境外展,关键就在每年的全流程及时总结。

不断从当年的遗憾中找到来年的努力方向,得到很好的效果。科普展览组织实施的基本经验

科普展览,归根结底是一项科学传播活动。站在传播的视角和组织实施者的立场,我们对科普展览做了基本经验总结。

4.1 坚持受众导向

成功的传播,必须要考虑受众,也就是优先考虑“对谁说”的问题,受众是否接受,是考量一次传播行为的唯一指标。

对科普展览而言:首先,要原则地把握受众为何而来,受众“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来有所获”思想要贯穿在科普展览的全流程中;其次,要粗框架地掌握目标受众范围,围绕受众论证和设计路线、内容、知识难易程度、动手可行性等;最后,要意识到在科普方面,有时软件的展示比硬件的展示要重要得多,为此,还要尽可能丰富地设计开放形式、安排充分的科普讲解。

4.2 学会借势传播

成功的传播,还要考虑时机问题,也就是要在“什么时候说”的问题,时机的选择将直接决定科普展览的组织效率。

争取做到事件牵引、因势利导。当前,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全年有很多重大的科学相关时间节点,如“腐蚀日”“国际化学年”等国际重大科学日,“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国家重大科普活动日等……借这些重大实践的“势”并充分发挥整合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组织难度和组织成本。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打造个性化品牌,以利于开放前后的传播和活动的长期可持续。

4.3 加强媒体合作

成功的传播,还要考虑渠道问题,媒体是事件的“放大器”,媒体的传播力远超一般的组织和公众。科普展览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媒体的介入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

要与传统媒体做好合作,主要是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做好开放前预热和开放后宣传推广;要与新媒体做好衔接,主要是发挥新媒体优势,实现展览开放前信息充分释放、开放中信息充分流动、开放后信息充分汇聚。

4.4 强化规范管理

最后要强调的是,科普是一项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具有产业价值的工作。作为科普展览的组织者,必须要将规范管理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不可懈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公益事业和科普产业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让作为事业资源的科普资源充分且有序地开放,为尽可能广泛的公众共享;另一方面,科普展览将汇聚人流,对安全要充分强调,既要在软硬件上做到用水用电安全,又要在管理上做到警示在前,全程监管。

参考文献

[1]白春礼.加强科学普及 服务创新发展[J].求是,2016,12.[2]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J].科普研究,2016,11(3).[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敖妮花,龚惠玲,鞠思婷,等.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科普展览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6(3):1-4.

篇2:关于科普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社区科普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社区科普是一项面向社区最广大群众的社会事业和文明工程,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资源,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富有实质内容的多样化的`方式,不断提高社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 者:李萍 作者单位:无锡市新区南站街道刊 名:江南论坛英文刊名:JIANGNAN FORUM年,卷(期):“”(11)分类号:C916关键词:

篇3:创新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新资源建设三种方式,打造科普教育新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孩子的差异、地区的差异、环境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对课程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要搞好科普教育,首先要开拓课程资源。

1.共建资源共享共赢。为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基地大教育的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我们采用多家共建的运作模式。共建就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其主要做法是在基地建设主题教育场馆,依托场馆资源研发主题教育课程。这种共建模式,既为一些本就需要承担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关事业单位提供了教育平台,又增加了基地的课程资源;既整合了社会资源,发挥了资源效应的最大化,又专业化地引领了基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实现了中小学生教育的经费保障、专业支持、服务合作,又形成了关注未成年人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社会综合力量。

2.外联拓展合作互动。基地在引进资源的同时,积极对外拓展,实现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对照这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动对外衔接,拓展学生活动空间;积极引进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实践活动内容;形成合作互动的机制,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与合作方一起研发活动课程,并把相关课程列为常态性课程。

3.构建体系形成特色。基地发展,课程是核心。我们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的期许和愿望,设计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课程,并加以系统化。同时,努力挖掘整合地方资源,建构具有浓郁地方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实施教师培养三种模式,提高科教队伍新能力

要搞好科普教育,相关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间相互培训这三种模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速科技教师的培养工作,从而推动全市科技教师乃至全省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1.请进来,定期邀请专家具体指导。基地教师的发展决定了基地的发展,教师素养的提高决定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目前,纵观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欠缺,教学能力尤其是科技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为此,我们借助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开设专题辅导课;借助共建单位的专业人士加强对基地教师的培训。我们的“气象观测”和“长江鱼类资源调查活动”获评中科协科技教育培育项目,还是中科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项目,得到了省、市气象局、环保局、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请专家进基地,请专家带课题进基地,多形式多手段地加快了基地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2.走出去,有计划地送教师外出培训。让教师走进其他基地,学习如何开展活动;走进科技场馆,学习观摩;走进科研院所,接受专项指导;走访专业人士,合作研发课程。我们多次送教师到气象部门、科艺中心培训。正是有了请进来和走出去,教师们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强化,科技活动项目研发更有科技含量,对学生的科技指导有了高度。

3.常态化,组织科技教师全员轮训。教师培训工作是长期的工作,需要常态化地开展。基地活动内容是动态变化的,科技活动作为基地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的丰富而变化。所以,教师的培训需要定期、定时、定目标、定任务,只有这样,培训才能卓有成效,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多年来,我们分别开展了备课组内的指导辅导与研讨,开展了通识培训与交流,开展了车模等专题系列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有效推动了基地科技活动的开展。

三、落实科普活动三个要求,提升科普教育新特色

科普教育要满足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我们还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落实科普活动常态化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一门课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作为中小学生的活动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面向参加实践活动的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学段学生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富有成效的常规性科普活动。要把这些活动排进课表,以常态化的形式覆盖参训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体现科普教育精品化要求。我们除组织常态的科普教育系列课程外,还拟定了“气象观测”“长江鱼类现状考察及特色水产养殖”“秸秆的综合利用”三个重点项目,与部分特色学校进行长期的定时定点的科学探究,逐渐形成了活动基地的精品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置与活动的开展,为部分有此方面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机会和更开阔的探究视野,为特色学校开辟了新的活动天地。

篇4:关于科普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杨建江陈建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是关键。科协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怎样发挥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最近,我们组织有关人员深入镇、村就如何加强农村科普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区农村科普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农村科普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在全区广泛开展,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不断增长,科学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氛围已初步形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科普示范区、示范镇、示范基地创建取得丰硕成果。2001年武进在创建成江苏省科普示范市的基础上,2002年3月,区委、区政府又提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目标,按照“党政主抓、科协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我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科普工作的“四大体系”,即农村科普工作的示范体系、服务体系、教育体系和传播体系。2004年10月,我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区”。与此同时,全区各类科普示范基地和示范镇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自2001年开展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镇创建活动以来,目前,全区已创建成各类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常州市级12个;创建成湖塘镇等8个区级科普示范镇,科普示范带动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2002年8月,常州市厚余观赏植物科技示范园被中国科协命名为首批“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05年,该基地又在全国农村科普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教进社区”等科普活动广泛开展。这些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参与热情很高。特别是每年一届的“科普宣传周”活动在我区已连续举办了十七届,每届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区科协每年组织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100多名科技人员到2——3个镇开展大型科普集市等十多项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深受农民欢迎。“科普宣传周”已成为全区农村科普的品牌活动,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区委组织部、区科协组织实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依托区农学会等涉农学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区农干校、镇农林站、成校等为阵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上万人次;并相继建成武进名贵水产品科技示范园等19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培训示范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3、农村科普队伍、设施、资源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村科普队伍不断发展。2004年,区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区科协成立了科普志愿者分会,拥有150多位科普志愿者,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林和医卫系统,志愿者义务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到今年3月区科协召开“七大”前夕,各镇科协全部按时换届,不少基层农技人员成为镇科协会员,开通了“农技110”,及时就近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农村科普设施和资源建设不断加强。结合文明镇、文明村等创建活动,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区农村科普设施和资源建设不断加强,科普画廊、科普橱窗、文体活动中心、科普图书室等在镇、村逐步建立,农村科普服务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二、农村科普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情况表明,农村科普工作任务艰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1、农村科普工作的观念有待转变。虽然近年来农村科普工作的观念和机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更新,但仍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社会大动员、大合作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强化;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公益性事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村科普服务体系还需进

一步完善;调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科普活动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多;动员科技工作者服务农村科普的政策和措施尚不健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程度还不高。

2、农村科普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农村科普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较慢,科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建立的科普画廊、橱窗大多还不能实现定期更换内容,图书室等科普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根据农民和青少年需求策划的互动型活动在科普活动总量中比例不高,科普活动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科普设施还相当缺乏,农村科普队伍能力亟待提高。

3、农村科普投入的力度有待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尽管我区人均科普经费为1.0元/年(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已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但有些镇还没有将科普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由于镇科普经费总量有限,投入农村科普方面显得不足,对开展科普活动也带来了难度。

三、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当前,我区正处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民群众对科普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多元化趋势,也对农村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村科普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1、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把科普工作纳入科技工作全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农村科普工作规划,制定和实施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的政策。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党政部门目标管理,经常调研科普工作情况,及时解决科普工作特别是农村科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区级科普经费要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各镇也要将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科普工作,通过财政、社会、个人等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科普的投入。要以“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为重点,即建设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完善科普组织网络,扩大科普服务队伍,健全各类科普设施,提供充足科普资源,建立反馈广大农民和基层科普工作者需求的信息网络,形成农村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科普服务能力。

2、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培育农村科普品牌。要彻底丢弃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和农民需求的传统观念和方式方法,创新农村科普的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强化科普宣传活动的针对性、互动性、实效性,培育科普工作品牌。如继续开展好“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等品牌科普活动;深化科普示范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创建活动,把科普工作与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全社会的科普资源,以点带面,形成科普工作的生动局面;强化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开办科普类栏目和节目,扩大科普宣传的受众面,强化科技传播力度。要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机制,大胆探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村科普积极性的机制,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积极性的机制,有利于科普设施、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使农村科普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开展好“百会千户兴农致富工程”,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人员、农户连接起来,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3、突出重点,提高能力,注重农村科普实效。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贯彻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和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使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有明显提高,使农村科普工作取得实效。由于农村人口现状复杂,农村科普工作的力量和资源有限,农村科普必须坚持三个面向:一是面向一线农民。近阶段,我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仍然是农村科普工作的首要对象,他们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对解决“三农”问题十分重要。二是面向农村青少年。青少年素质的高低,对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将农村青少年作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三是面向集镇社区居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社区居民已经形成群体,广泛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必须引起各级的重视。要通过有效措施,使广大农民参与科普教育的途径明显增多,使农村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人人享有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当前,要着重提高他们四方面的能力,即:提高农民获取知识和依靠科技致富、保护环境、卫生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提高广大农民倡导移风易俗,反对愚昧迷信,革除陈规陋习的能力;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

篇5:关于科普宣传的实践报告

机电工程学院王巍

摘要: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实习,我们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现在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关键词:实践科普宣传人际交往踏实工作认识自身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这次暑假回家,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选择了在我们小区跟着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做科普宣传活动。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让我深入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和服务大众,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

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对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我们更要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在社区我们充分利用所学知识,通过精心制作宣传展板 和发放宣传材料的形式向社区居民讲解科学常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掌握心理调试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确立和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养成自信自律乐群的心理品质。在讲解的同时,我们也会认真回答居民们提出的问题。此外, 为了贯彻《科普法》,普及环保知识,我们专门设立活动主会场,进行创建绿色家园宣传、咨询及投诉活动,进行社区环保巡回宣传;组织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企业,进行“为企业办实事”回访,并作环保专题报告等等,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科学思想,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微笑面对世界积极面对人生的的风采,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喜爱。

以前我总是不善言辞,与生人很少说话,经过一个假期的磨练,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

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这次事件给我感触最深的也许就是工作的不容易,以前看着大人上下班并没有体会到他们的辛苦,这次科普宣传活动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主动联系群众,可以通过发发传单或者上门做问卷调查的方式,几天下来我就已经疲惫不堪,这时方才领悟父母的辛苦,同时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父母,更加珍惜剩下的几年校园时光,以前总感觉自己是个不经世事的小孩,还是得依靠父母,这次实践让我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脱离父母自己闯一片天地了。

结束语: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篇6:参观海洋科普展览作文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小型海洋科普展览。

一走进展览馆,首先映入我眼帘是一个身体呈黄褐色,长着圆脑袋,尾巴长长的、尖尖的古怪东西。这时,旁边的讲解员说:“这是鲎。它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四亿多年了,比恐龙还早一亿年呢,而且鲎在四亿年中一点都没有进化,所以科学家把鲎称为‘不会进化的生物’。鲎的血液是蓝色的,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神奇吗?因为鲎的血液里含有化学物质——铜离子。”讲解员一边说着一边拎起一只最大的鲎让我们摸。我也趁机拎起一只鲎,好重啊!讲解员还告诉我们:“因为它的腮里装满了水,所以它可以离开海洋24小时也不会死。”“哇,这家伙可真够厉害的!”我心想。

然后我们又去看珊瑚岛。珊瑚可美啦!有的像小花,有的.像红苹果,还有的像小鸟。“咦,这里怎么盛开着一朵大菊花呀?”我奇怪地问。讲解员笑着说:“美丽的菊花其实是一个大珊瑚啊!”

到出口时,我还看了“死海”的宣传牌,原来“死海”就是一个大盐水湖,因为它的盐分太高所以从约旦河游入“死海”的鱼儿会立刻死亡。所以被得名为“死海”。

篇7:关于博物馆引进临时展览的思考

[关键词]博物馆 临时展览

引进临时展览是博物馆陈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展览方式展出的展品质量高、数量大、投入资金少、收到的社会效益大。各具特色的展品丰富了展览内容,独特新颖的展览方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交流展览改变了博物馆展览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现状,激发了观众的参观热情,逐步树立了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加强了馆际之间的联系,对提高博物馆的整体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4年10月1日,维修改陈后的晋城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观众见面。目前博物馆布置有“晋城古代文明展”与“晋城古代建筑艺术展”两个基本陈列。

除此之外,晋城博物馆积极从省内外兄弟馆引进临时展览。曾先后与山西博物院、桐乡市丰子恺纪念馆、江门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笔墨丹青——山西博物院藏清代晋籍名家绘画展”“晋城名家书法展”“人间情味——丰子恺漫画作品展”“山西出土玉器精品展”“金山伯的荣耀——近代江门五邑侨汇展”“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久远的记忆——宁夏岩画展”等十余个临时展览。部分临展还配有专家讲座及互动项目,大大提高了展览的参与性与趣味性。

笔者在晋城博物馆陈展部工作,直接参与了这些临时展览的引进。在这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在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及思考。

一、引展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展览数量及档期的安排

关于博物馆一年推出几个临时展览比较适合这个问题,笔者認为,关键在精而不在多。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而忽略了展览的质量,展览数量要与档期结合起来考虑。在一年当中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推出合适的展览,如重大的传统节日、纪念日、寒暑假等,这些时间段都是更新展览的好时机。

(二)展览类型及规模的选择要切合本地区及本馆的实际情况

首先是展览类型的确定。一般应该根据博物馆的性质来确定展览的类型。临时展览大概可以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纪念类、专题类、综合类和自然科技类等。晋城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展览类型应以历史类文物为主。自改陈以来,我馆引进临展也均为历史类。但笔者认为,对于综合博物馆来说,特别是在本地区没有艺术类、科学技术类这些专题博物馆的情况下,临展类型的选择上完全可以自由一些、涉及面广一些。比如在寒暑假引进自然类或科技类的展览,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信会吸引很多小观众前来参观。不必过分强调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

其次是展厅面积问题。晋城博物馆一共两个临时展厅,每个展厅面积为150平方米。而平台发布的展览信息场地规模要求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少之又少。场地要求大,展品数量多。对于我们来说,要想引进,只能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出展方协商,在出展展品中再次进行挑选,但是费用却不能打折扣。这样就造成了借展方资金与出展方展品的双重浪费。因为能展出的展品数量有限,展览的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如我馆今年一月份引进的“久远的记忆——宁夏岩画展”,展出时间三个月,总费用共二十万。展览以宁夏岩画为主线,通过遴选不同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所刻制的岩画拓片、岩画石实物等七十余件,多形式、多角度地反映古代先民们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美学倾向、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展示宁夏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最后因为我们的展厅只有150平方米,即使加上展厅内的活动展板,也只展出了三十幅拓片,五块岩画石。单从视觉效果上来讲并没有充分展现出宁夏岩画那种磅礴的气势,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笔者认为,展览交流平台应该针对中小型博物馆开辟专门的信息通道,发布一些适合中小型博物馆展出条件的展览。毕竟全国四千多座博物馆当中,国家级大型馆和文物大省的省级馆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地市级博物馆。而急需提升展览质量的也恰恰是这些中小型馆。这种展览的来源可以有两种:一是整合中小型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请专业策展人策划;二是大型馆在策划临展时,可以根据展品的类型及数量策划出两种规模的展览。这样既充分利用了馆藏资源,又能帮助解决中小博物馆资金少、场地小的实际问题。

二、展出之前主动宣传,注重策划

引进的临时展览展出时间一般都是三个月。好的精品展因为比较受欢迎,排期更加紧张,展期甚至才一个月。如果宣传不到位,就会造成有的观众根本不知道展览更新的消息,或者刚得知有新展览,就已经到了撤展时间。通过这几次的引展,笔者认为在做好策划的前提下,展前两周是进行全面宣传的最佳时机。

在宣传方式上,要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但不论是广播、报刊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手机这样的新媒体,如果只是单纯的广而告之,是打动不了普通观众的。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亮点,以吸引观众眼球,抓住观众的心。总之一句话,有了好的宣传策划、媒体介绍、自我推销,好展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为人所知。只要观众被我们的宣传打动,愿意走进博物馆,展览就成功了一半。

三、重视引展的形式设计

交流展览的展品丰富、特色鲜明,我们要用一种独特新颖的展示方式将它呈现给观众。不能单纯地将文物放入展柜、摆上展台就算布展完成,要在基本陈列中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展品加展墙上的知识图版这种结合是临展中最常见的展示方式,我馆引入的几个临展都是如此。当然,两个临时展厅规模及展厅原有的平面布局(如固定墙柜、独立展柜)等对设计有极大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形式设计应该灵活。在空间规划上,可以突破展厅局限,将展览延伸至展厅外部,合理规划展示区域。这样可以扩大展览空间,延长展线,展品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另外结合展览主题及展品特点,营造出与展览相配的空间氛围,利用灯光设计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这样才能增强展览的感染力,才能让观众融入展览中,而不是對着冷冰冰的展柜看文物。

四、专业讲座及互动项目举办时间适宜,才能成为展览的强“助攻”

引入的临展展期短,在展前、展中和撤展后何时举办讲座及互动项目,所产生的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每个引入的临展都应有专业讲座,而且最少举办两场。开展前的讲座称为预热,属于宣传展览的一部分。讲座内容应该浅显易懂,结合展览内容,甚至可以点到为止。提几个和展览有关的问题,答案就在展览中,给观众留下悬念。撤展后再进行一次讲座,这时观众对展览已经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内容可以稍微深入一些。与展前讲座相呼应,观众回答问题领取奖品。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又加深观众参展的印象,一举两得。

互动项目也是如此,应该在开展之前就激发出观众的兴趣。我馆在今年1月份引入了西安半坡博物馆“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开展前两天,首场“史前工场”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在一所小学举行,千名小学生及家长一同参与体验,嗨翻了“史前工场”。正式开展那天,在我馆前广场又进行了第二场互动。在活动现场,几百名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了钻木取火、陶器钻孔、植物槌染等项目。有许多同学都是上一次没玩儿够,前来再次体验。接下来的展览参观效果可想而知,场面是相当火爆。如果展览在前,互动在后,不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进展览是吸引观众重复走进博物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激活博物馆的良方。如何通过不断更新高质量的展览达到博物馆传播教育的目的,是一个永久的命题。作为博物馆人,只有以观众为根本,深刻了解观众的需求,在工作实践中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展览,才能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

篇8:观科普展览有感(推荐)

观科普展览有感

随着祖国日益富强,无论在工业还是农业领域,都向着科学化发展,就连我们辛勤的老师也不忘向我们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希望我们对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10月16日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六年级的同学去看科普活动展,这个活动不仅向大众展示了一些科普作品,还有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游戏,如:交通安全知识和地震避险小游戏,我们大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小常识。接下来,我就向大家介绍几件给我印象深刻的展品吧!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件展品是激光竖琴。这架竖琴与其他竖琴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有琴弦,那怎么来弹它呢?先按下启动按钮,这时竖琴上就会出现激光,用手拨动这些激光就会发出声音。之所以会发声,是因为在竖琴上方安装有多个激光器,下方对应处装有光电接收器。当波动激光琴弦时,手指遮住了这束光,触发了相应的光电传感器,使得音响系统发出对应的乐声。连续波动琴弦,就可以听到美妙的琴声了。激光光束发散度极小,高度极高,单色性极好,能量集中,在工业、农业、医疗、通信以及军事和生活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一个看似普通,但里面包含了一个操作原理的展品。它看起来就是两个相同质量、相同大小的轮子,上面固定着四个滑块,只是滑块所在的位置不同,一个轮子的滑块在最中间,另一个轮子的滑块在最边上,当它们滚动起来的时候,无论我试了多少次,都是滑块在中间的那一个轮子滚得快,我不明白其中原理,还好前面的展板上就有相关介绍:因为两个轮子的质量大小相同,但是轮子上滑块的位置不同,导致其质量分布不一样。根据转动的惯量和特性,当质量相同时,物体的质量分布越靠近旋转轴,转动的惯量越小,越容易绕轴旋转,速度也就越快。就像芭蕾舞演员在旋转时,通过手臂的展开与收拢来调整旋转的速度,这就是运用了旋转惯量原理。

篇9:《科普展览》观后感 作文素材

今天,我校滨江中学组织了一个重大的活动,就是要我们参观一些科技产品,让我们感受到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喜悦,从而激发我们的创造精神。

在科普展览之前,每个班都要排好队有秩序地进入会场。进入会场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周围都摆放一些古灵精怪的东西,然后,老师叫我们全部集合,汇成一个圆,观看机器人精彩的表演。工作人员把插钮插好,放出一段动听的乐曲,两个小机器人就会随着音乐的旋律跳起舞来,像两个可爱的小女孩那么温柔。那两个机器人的动作虽然不是那么整齐,但每个动作都非常标准、好看。我好喜欢看这些机器人表演啊!但是,我更加佩服发明机器人的发明者,我也想拥有自己发明的作品,看完机器人的表演后,老师让我们自由地观赏其他高科技的作品。

我在欣赏这些作品时,突然看到一位姐姐非常的苦恼,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她不能把积木拼回原状,我就跟她说,不用害怕,我来帮你。然后我们两个互相帮助,一起讨论。最后,在我俩的努力下,终于拼好了这些积木。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多么兴奋的事情啊!

我向四周环视了一下,我发现这里的.东西大多数都是拼积木和拼图之类的,这些都是开启人们思维的游戏。正当我把那些积木拼好后就下课了。工作人员较我们离开会场,下一批的学生准备进去。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我还没有把所有的作品看过,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全部都看过,玩过。

这一次《科普展览》虽然最后使我有一些沮丧和遗憾,但是这一次科普展览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体会到科技的进步,发明者的伟大和无限的喜悦。它激发了我的思维能力,引起了我的创作欲望。将来的某一天,我一定会发明一件属于我的作品。

篇10:科普展览会作文500字

当同学们都在教室聚精会神晨读时,下课铃声响起,接着广播里播放:“请五年级的同学们注意,上午观看…”顿时教室里炸开锅一般,你争我论。过了一会儿,大家伙一窝蜂冲向操场,操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找到了自己班级的位置坐着等待开始。

首先亮场的是艺术表演,优美的舞姿赢得在场的热烈掌声,弹乐器的人庄重严肃,琴声美妙动人;唱歌的人声音甜美,让人陶醉。这些表演一一让人赞叹不绝,掌声不断。下面是科技表演,只见工作人员用一个东西一吹活灵活现的火龙就现身了;下一个节目是大象牙膏,只见工作人员拿出不同颜色的水,然后拿起东西准备往下倒,可是淘气的工作人员让我们把掌声响起,在我们热烈的掌声中才将材料往下倒,这时,水变成了牙膏一拥而上。

接着是飞机表演,一台蓝色的纸飞机飞到场上,然后三台小纸飞机在操场上空中翩翩起舞,再有就一台蓝色战斗机在空中放着五颜六色的光芒,速度十分快,忽然空中来了一台摄影机追随飞机时上时下,最后是四轴飞机,在空中精彩地翻滚,真是厉害。

篇11:关于在我国发展科普剧的思考

关键词 科普剧 发展 建议

一、科普剧溯源

(一)科普剧的定义。

科普剧是一种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普教育形式。它将科学知识、实验、戏剧情节等有机融合,并以奇幻的实验效果和幽默有趣的表演形式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达到激发观众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科普剧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科普剧表现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包括舞台剧、童话剧、布偶剧、小品、实验体验等形式。

(三)科普剧的主要特征。

虽然科普剧表现形式多样化,但只有具备以下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我们称作科普剧。

1.科学性。必须正确反映、表达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必须弘扬科学精神。

2.艺术性。大量运用舞台剧理论、技巧和方法,包括人物、情节、场景、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等。

3.趣味性。表演妙趣横生,让人时而疑惑、时而紧张屏息、时而啧啧称奇、时而热情参与……总之,一场好的科普剧会让人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快乐的学习。

二、科普剧在我国的发展

(一)引进与推广。

科普剧近年在欧美、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区出现,并逐步在国内的一些科普场馆开展。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科协、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的大力推动下,科普剧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7全国科普日活动全国科普剧联合演出”和“2008年全国科普场馆科普互动剧创作表演大赛”。这两次活动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展科普剧活动的热潮。

(二)创新与发展。

在科普推廣和普及的同时,各地科普剧创作表演单位都在不遗余力对其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并创作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科普表演剧,“2008年全国科普场馆科普互动剧创作表演大赛”的28个现场参赛剧目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如北京地区的融入京剧元素、南方的融入粤剧元素以及部分地区融入布偶剧的元素等。另外在主题的选择上也考虑贴近本地本土的实际需要。

三、科普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认识和理解。

演出团体对科普剧内涵、外延和科普教育意义缺乏深刻全面的理解。认识的缺乏导致创作、表演和宣传上的方向偏离,有些过于偏向剧的艺术形式,有些又过于偏向科学的严肃性。

(二)创作与表演水平不够高。

从2008年在东莞科技馆举行的全国科普全国科普场馆科普互动剧大赛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优秀的剧目和剧团,但整体来讲,创作与表演水平还不够。

(三)专业队伍不够多.

全国从事科普剧创作表演的专业团体屈指可数,调查中只发现北京、山东各有一到二家。

四、促进科普剧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一)剧本创作有要创意,更要从实际出发。

1.主题选择要有针对性。主题的选择要针对受众当前的实际需要,尤其是紧迫的实际需要。对于有一定科学基础知识的中学生,要选择一些科学探索性质的主题,满足他们深入探究科学奥秘的需要;对于没有多少系统科学知识的小学生,要选择一些科普性质的主题,重点传播基础科学知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对于被一些日常自然社会现象(如迷信活动)所困惑的社区居民来讲,与破除迷信、科学生活有关的主题正好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和误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生活方式。

2.形式多样化,调动观众的积极性。科普剧要面对社会各种群体,这些群体的文化水平、社会经历、风俗习惯、审判情趣等都不相同,所以要针对不同的观众选择不同的表演形式,“投其所好”。当然,能创造出一种雅俗共赏的形式更是再好不过。针对文化层次高的观众,形式可相对严肃一些,重点以科学探索为主;针对文化层次较低的观众,形式要活泼一些,要加大科普剧的娱乐成份。在具体表现形式的选择上,要将科学传播与观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结合。

(二)加强推广。

1.走进社区,示范宣传。

人们认识的过程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再发展到积极的参与。要让科普剧广为人知和广为人爱,就有必要带一些精品送戏进社区,通过示范性的表演,让人们在接触中认识、了解和喜爱科普剧。东莞科技馆每年都组织科普剧进学校、社区活动,收了良好的效果。

2.以科普特色学校、社区为突破点,充分积极各种科普组织的积极性。

科普特色学校、社区具有一定的科普资源,具备一定的组织动员能力,以它们为重点,一则可以集中精力和有限的资源,培养出几个优秀的典型,创作出几个有影响力的精品;二则可以以点带面,带动全社会认识、理解、接受和参与科普剧。

3.建立竞争和交流平台,促进共同提高。

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每年一届或者两年一届,策划和举办全国性的科普剧大赛,建立一个竞争和表演平台。通过地区层层选拔,让优秀的科普剧目可以脱颖而出,在社会上形成一个竞争的平台,促进科普剧的发展。

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科普剧工作交流经验,研讨科普剧发展的问题,共同商讨科普剧的发展之路;同时,也可以设计网络交流平台,各科普剧单位,可上传科普剧的片断或者剧本资源,让其他地区或单位学习和参考,以先进带动后进,共同促进和推动科普剧在全社会的发展。

4.加大政策鼓励力度。

加快科普剧的发展,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一些措施,鼓励和资助优秀的科普剧创作和表演企业(事业单位、科普基地、科普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使之成立专业科普剧团,创作优秀科普剧目,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演,大力推动科普剧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李象益.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馆教育创新[J].2010中美科技馆馆长论坛,2010,6.

[2]刘锡印.创新是科技馆发展的动力[J].科技馆,2000,3.

篇12:中外蝴蝶科普展览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上海神绿贸易有限公司(上海昆虫学会理事)

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就中外蝴蝶科普展览项目达成如下协议:

一、展览概况:

1、展览名称:中外蝴蝶科普展

2、展览形式与内容

展板:中外昆虫知识、巴西风土人情介绍。

实物:中外名蝶标本、巴西蝶翅艺术的画,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全球华人世博纪念礼品大奖赛的蝴蝶系列作品一批蝶翅贺卡书签的现场制作等。

3、展览主办:泰兴事科学技术协会泰兴市教育局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 展览承办:上海神绿贸易有限公司,四川美蝶农业生态有限公司

4、展览地址:

5、展览安排:《供参考》

布展时间:2010年5月24日至2010年5月25日

展出时间:2010年5月26日至2010年6月13日(二周)

撤展时间:2010年6月14日

二、甲方责任

1、提供展览场地300㎡左右及必要的水、电等相关设施设备

2、负责发文通知泰兴市各学校、社区等相关团体,印制参观卷。

3、展览期间的宣传、推广、媒体报道和组织工作。

4、协助乙方布展、撤展。

5、负责展览期间的场馆管理和保卫、清洁工作。

6、帮助乙方参展人员的食宿安排。费用自理

二、乙方责任:

1、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甲方各项场馆规章制度。

2、展出内容与第一条第2款相符。

3、负责展览的布展组织纪念礼品、奖品的采购和资金,撤展及展出期间的展品维修工作,并承担相关运输、志愿者的午餐补贴。参展人员工资、差旅费补贴。

4、提供展品说明,确保攒出的物品器具达到相关安全标准并承担展具安全事故责任。

四、其他预定:

1、签订协议后10天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展览启动资金万元,用于展品运输装卸、布撤展费、科普展制极作费、乙方人员差旅展品损耗、维修费等。

2、在展览活动中收入分配方案为:纪念礼品销售额10%归甲方,余额归乙方,发放奖品乙方承担。

五、违约责任甲乙双方任何一方不遵守上述条款,即可视作违约,任何一方违约

都要承担责任,并赔偿另一方由此造成的损失。因不可抗力原因导致展览无法进行的,双方相互免责,遭受不可抗力,双方应在十天时间内向对方提供相关证明。展览期间如发生展品损失,双方共同承担经济责任。

六、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未尽事宜协商解决。

七、本协议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上海神绿贸易有限公司

(上海昆虫学费理事)

地址:地址:上海市淞滨路810-2号 签章:签章:

代表人签字:代表人签字:

篇13:关于科普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科技场馆;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人才;培养

科普人才联系着普通大众与科学、科技,他们能够促进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是推动国家科普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培养我国科普人才队伍,目前已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来建设我国的科普人才队伍。《中国科协科普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对我国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科学普及状况却不容乐观,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还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型科技场馆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科技场馆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对科普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的意义

广东科学中心位于广州大学城西部,占地面积45.39万平方米,为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动学习型社会服务。作为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馆,它既是广东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又是科技成果与技术产品展示、推广以及学术交流的综合平台。广东科学中心拥有非常丰富的展览、实验、培训教育资源,科普人才是充分发挥以上资源的关键,对于场馆的运行和服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广东科学中心要做好科普工作,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首先科普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普人才的支撑,科普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利用人才资源的建设和优化,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满足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要求。同时科技场馆科普人才科学素质的高低对参观者的科学素质建设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可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当前广东科学中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至今都还没有形成一支科技馆业务专职队伍,这是严重阻碍科技馆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突出问题。当前广东科学中心缺乏高端科普专人才,现有科普人才职业化、专业化不够,缺少一支开发科技馆展品研制的专业队伍,没能及时更新新产品,这些都成为科技馆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例如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来宾到广东科学中心参观或开展讲座、展览等,而真正可以和外籍嘉宾开展沟通交流的工作人员又不多,部分是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而无法充分理解某一领域的内容,部分是由于对外语的掌握不够导致无法正常交流,还有一些是因为自身心理素质的问题,如不够自信、紧张等,而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来开展工作。这不仅造成科技馆日常业务工作水平的低下,影响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无法适应科技馆工作需要不断提高质量、不断创新的新形势。

3.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

3.1加强场馆建设,保障科普人才的权益,吸引优秀人才

当前是多媒体和信息化时代,科普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而且新颖性也比较强,广东科学中心担任着科技传播的重任,就要善于扩展科普的疆域,展示当前的新科技和高科技,因此要不断加强场馆的建设,打造自身特色,提高展览效果以此增加科技场馆的人气和影响力。

完善科技馆的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作用,保障科普人才的权益。优化科普人才考核方法,将科普人才工作业绩、工作成果、服务公众等内容作为科普人才工作效果的评估依据,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一步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多样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惩及时得当,这样才能提高科普队伍活力。不断创新科普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建立合适科普人才的职称评审制度,为科普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优秀科普人才不断加入。

3.2推进与高校、传媒企业等的合作、联合培养科技宣传和传播工作者

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和高级知识分子,可以成为培养和造就科普人才的重要基地。科技场馆与高校合作,通过创新高校专业学科管理体制,可以构筑科普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与科普相关的专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科技场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可在高校开通科普选修课程或科普讲座,提高学生对科普的兴趣;目前,广东科学中心已经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展示与展项工程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储备综合型科普人才。

传媒企业拥有较大规模的多媒体设施,传媒工作者拥有较高的写作和传播能力,可以做好科技传播的新闻报道,完成科普工作与社会、市民的互动交流,所以广东科学中心同样需要和媒体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传播专门人才。

3.3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加强培训,提高科普人才综合素质

广东科学中心要避免出现科普人才青黄不接,人才结构失衡等局面,就必须不断优化科普人才的结构,造就高端科普人才和综合性科普人才。我们要加大对科普人才的专项支持力度,用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批策划、设计、制作、传播能力较强的科普传媒人才。在条件合适的高校、培训机构或科技媒体机构建设多种类型的科普人才教学和培训基地,不断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以此满足科学普及事业发展的要求。通过调研针对科普人才的需求和缺乏程度,指导培训人才培养工作的合理布局,在有需要的时候依据人才紧缺程度,解决急需人才的培养问题。

3.4 引导科普志愿者参与科技传播活动

广东科学中心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志愿者参与科普活动的机制,从大学生中组织科普志愿者参加科技馆的解说工作,以此调动志愿者参与科普宣传的热情。可以说广东科学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广东大学城内建设有十所高校,近20万大学生,这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在科技场馆参观人流密集期间,通过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场馆的展览和讲解工作,可以改善科技馆工作人员应接不暇等不良局面。科普宣传活动既锻炼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挥了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又提高了科技场馆科普宣传的服务质量,加强了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还对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广东科学中心和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展了志愿者活动等合作项目,每年都有一大批大学生参与科普传播工作。

【参考文献】

[1]任福君,张义忠.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普研究,2012,01:11-18+66.

[2]陈建霞.建立适应科技馆发展的综合型科普人才队伍[J].东方企业文化,2012,13:73.

[3]郑念.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J].科普研究,2009,04:5-15.

上一篇:温暖的微笑情感散文下一篇:关于聆听的中考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