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2024-06-30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精选8篇)

篇1: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热点聚焦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2-12-16 发布人:本站 源自:本站

政务服务中心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型机构,其遵循高效便民的服务精神,以整合、协作、集中的运作模式,依靠先进的服务手段,承担着代表政府部门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业务和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的职责。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开始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政务服务中心的规模稳步扩大,管理日益规范,流程不断优化,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政府行为、推动政务公开、改善政府形象及提高政府绩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我国,政务服务中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定的现实背景,既是转变政府职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同时也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迫切要求。政务服务中心的成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有些政府机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不仅强化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政务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

我国政务服务中心诞生于1999年,浙江省金华市坚持“服务投资、方便市民、并联审批、全程代理、强化监督”的理念,率先采用“一站式”审批模式,开创了国内政务服务中心的先河。同年,浙江省上虞市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审批、审核、办证、办照事项分离出来,集中到一个大厅进行办理,建立了全国首家规范意义上的政务服务中心。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地方政府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得到蓬勃发展,作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平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均得到进一步推进。截至2011年底,我国31个省(区、市)共设立政务(行政)服务中心2912个(含各级各类开发区设立的服务中心),其中,省级中心10个,市(地)级368个,县(市)级2534个。30377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2011年,全国省级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共办理各类审批和服务事项227.7万多件,按时办结率达到98%。由于政务服务中心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机构设臵,而是地方政府在行政改革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加之国家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各地政务服务中心的机构性质、职能层级、行政权限、功能预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机构性质方面各有差别。政务服务中心通常的机构性质类别有派出机构、临时机构、事业单位等。派出机构性质的政务服务中心一般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要想成为行政主体,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临时机构性质的政务服务中心,是行政机构依据特定需要设定,虽不是组织法规定的组织构成,但一般都是获得相应授权的行政主体,在设臵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特征;而事业单位性质的政务服务中心一般具有相应的行政授权,拥有直接介入行政审批活动的资质或是能够协调各行政审批部门的权力。

二是在职能层级方面存在区别。按照“一站式”实现程度,可以将现有政务服务中心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层级,即咨询中心、代办中心及办理中心。咨询中心定位的政务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帮助和解决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无处问”问题,不具有办理行政审批或具体行政事务的权力;代办中心定位的政务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进驻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各种活动,享有部分业务的协调权、审批权及服务权;办理中心的政务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独立办理各项所接的行政事项,所接事务无需转回原审批部门进行许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目前我国政务服务中心大多属于代理中心类型,还有部分介于代理中心和办理中心之间的模式。

三是在功能预期方面存在差异。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能范围已经扩展到行政审批、政务咨询、政务公开、政务监督、政务信息、政务投诉等诸多方面。政务服务中心在多大范围发挥其制度作用?到底承担哪些具体事务?是单纯地集中于行政审批职能,还是多个职能一并履行?在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预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认识。总体而言,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政府面向群众的综合性服务窗口。这类政府服务中心旨在提高政府效能,注重群众的参与,运用电子政务平台,将政府行政审批与社会事务全方位、系统地结合起来,拓展服务范围,如吉林省人民政府政务大厅、南京市政务大厅、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广州政务服务中心等。第二类是只办理行政审批服务的“专业性”行政机构。这类政务服务中心为了便于行政管理事务的落实与监管,高效地履行其职责,突出其行政审批职能方面的“专业性”。如“嘉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苏州市行政审批中心”、“威海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郑州市行政审批中心”、青岛市各区县的“政务大厅”等。第三类是以公民为主体的综合性公共事务服务机构。这类政务服务中心以群众需要为出发点,汇总非行政审批类的服务、中介配套服务及社会民生服务等事项。在综合性政府服务中心,不仅可以办理户籍证明、驾驶证审验、身份证、归国人员身份确认、暂住证等政务服务事项,而且还可以实现银行、水电煤气、验资评估、教育培训、司法公正等配套服务的集中办理,甚至还囊括中小学生转学、执业医师变更注册、律师注册、高考分数复查等事务,如山西平遥的“公共服务平台”、南京下关区的“政务超市”、昆明市的“便民服务中心’’便是全面提供对外公共事务的综合性中心,它的设立使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为便利。

四是在运行模式方面各有不同。受地域、层级、政府机构间关系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地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模式多有差异,概括起来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是虚体型模式。该模式的政务服务中心只提供集中的办公场所,不承担行政职能、不享有直接的行政审批权,既不对外行使行政管理权,也不对内行使行政协调监督权,仅作为一个对外收件、发件的窗口,基本呈现“收发室”形态。第二类是协调型模式。该模式的政务服务中心不直接行使行政审批权,但享有协调实施部分或全部行政许可权,对外方面不行使行政管理权,但对内却享有行政协调监督权,目前国内大部分政务服务中心都是此模式。第三类是实体型模式。该模式的前提是形成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和相互监督,运作载体是成立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行政审批执行局,政务服务中心同时拥有对内协调权及对外行政许可权,此种模式是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的理想模式,目前深圳等地正在进行机构改革,积极谋划向此种模式发展。

五是进驻中心的单位种类各异。从单位性质而言,当前进驻各地政务中心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执行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机构,如规划局、公安局、建设局、国土局等;一类是提供水电煤气、通讯、教育、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如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天然气公司、电信公司等;一类是提供代办与配套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如银行、公正部门、商务中心等;各地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形,进驻中心的单位种类及数目也各有差异。

六是中心的组织机构组合多样。按照功能划分,当前政务服务中心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解决行政审批各类问题的服务管理中心,大多是政府派出机构;二是具体承接公共服务的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发放各类证照,但仅限于服务不参与审批;三是提供合理有偿或无偿公共服务的招商服务中心;四是受理投诉的行政投诉服务中心;五是垂直管理机构的行政审批窗口,如税务、工商、质检、海关等;六是办理年检的集中窗口;七是提供配套服务的银行、验资等部门;当前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基本上是以上各个组织机构的不同组合,各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名称的不统一,如政务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大厅等,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政务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方面的特点。

二、我国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取得的成绩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的政务服务中心已经成为我国依法行政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与有效形式,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行政环境、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基本形成地方政府与职能机构纵横交错、实体大厅与网上大厅遥相呼应的体系网络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行政许可法》的正式实施,政府如何提供集中审批的行政许可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地相继成立了一站式服务机构,推行“公开受理、阳光操作”的工作方式,确保办事人员能够及时、便利地完成行政审批及其他服务事项。在十多年的时间内,政务服务中心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地方政府层级,当前吉林、浙江、四川、安徽、江西、天津、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省级政务服务中心,绝大多数市县成立地方政务服务中心,有些地方的乡镇、村级组织也建立了便民代办点,政务服务逐步向基层街道、乡镇、社区、农村延伸,服务功能不断下沉,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的纵向政务服务体系。在政府部门系列,一些不具备条件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部分职能单位,大多按照《行政许可法》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以“集中审批职能、事项、人员”为标准,在机构内部成立了类似的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建立了集中办事大厅,将不同领导分管、不同科室承担、不同人员承办的各类审批事项,统一调整到专职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对外统一开展审批服务,作为政务服务分中心进行规范和管理,初步形成了横向拓展的政务服务架构。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及职能单位还成立了网上政务服务大厅,运用电子手段,建立了网络审批局域网络及公众网站,逐步探索和推广网络审批信息发布、网络审批事项办理及网络审批结果查询等业务,实现网络平台信息共享、进程互通、业务协同,基本形成了地方政府与职能机构纵横交错、实体大厅与网上大厅遥相呼应的体系网络。

(二)以强化政府效能为目标,打造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协同服务、受理窗口与运行后台通力合作的统一平台

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先后被赋予行政审批、政务咨询、效能监察、受理投诉等职能,已成为我国行政管理架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步发展成群众集中办事、政府机构集中开展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为了向行政相对人提供“一条龙服务”,完成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的“一站式办结”,实现“进一家门、办多样事、缴各种费、解万千难”的目标,各地政务服务中心普遍集中了具有行政审批权的职能部门以及与审批事项紧密相连的中介服务机构,采取“一门受理、分流承办、集中收费、限时办结”等方式,积极探索提供协同服务的机构载体。有些地方还不断增强政务服务中心各受理窗口的权限,在政务服务中心启用部门行政审批专用章,强化受理窗口与后台支持的合作,促进政务服务中心由受理窗口向办理窗口发展,推动更多的审批事项能在大厅内直接办结,切实提升政府效能,打造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协同服务、受理窗口与运作后台通力合作的统一平台。

(三)以推动机制创新为突破,探索整合程序与服务承诺相匹配、流程再造与部门联动相适应的实现路径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出发点是试图推动政府工作机制创新,打破传统政府模式下的部门主义思想,为政府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动力。在整合程序方面,针对行政审批事项繁多与程序复杂的现状,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大多按照行政审批改革的要求,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清理和整合,对于众多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采取取消、合并、下放等方式进行裁并和简化。对于进入中心的各类事项,也简化了相关事项的办事程序和环节,减少了申报材料,降低了收费标准,实现了并联审批、协同审批、网络审批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在服务承诺方面,针对政府部门在接受行政相对人申请时,容易形成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状,有些地方政务服务中心推行“首问负责制”、“全程免费代理制度”、“超时默认许可制度”等,强力推进运行机制创新;针对当前行政审批或服务事项采取“普遍主义”的做法,通常采用同一处理方式的现状,有些地方政务服务中心实施分类办理制度,区分办理事项的轻重缓急和具体内容,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针对行政相对人在办理事项时往往不熟知与项目相关的环节、手续及费用等信息的状况,有些地方实施了“一次性告知制度”。除此之外,针对当前行政相对人办理事项过程中不同部门互为前臵条件严重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务服务中心实施了流程再造,强化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推行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办理机制,真正做到一站式办结。

(四)以优质服务为归宿,提供规范行为与确立标准相结合、强化监督与建立规章互促进的成功经验

各地政务服务中心非常重视提升政府服务质量,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出发点,秉持“零差错、零距离、零投诉”的服务理念,以规范政府行为及确立服务标准为抓手,明确各个窗口的工作程序与行为规范,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服务标准,对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及工作事项提出具体细致的要求,加强对办件的规范管理,督促按时办结等服务承诺兑现,推进政务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均等化和高效化,致力于形成程序合理、行为规范、及时便捷的服务机制,努力实现各项政务工作的无差别服务。在此基础上,强化了政务服务中心监督体系的完善,充分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开展网络评价活动,拓宽政务服务渠道,确保先进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并制定相应的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工作细则、责任追究制度、投诉、建议及保障制度等,探索规范行为与确立标准相结合、强化监督与建立规章互促进的成功经验。

(五)以政务公开为导向,提升了信息共享与技术支撑互为保障、人员考核与机构监管相得益彰的管理水平

各地政务服务中心非常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将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公开查询场所,通过目录管理和政务公开平台建设,公开办理事项的各项要素,把公众需要的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思维,利用各种技术支撑,变按要求公开为按需要公开,便于办事者能够快捷地查询到每个审批事项的办事流程、办事须知等信息,能够快速查找到办事窗口,能够随时查询到所申办事项的办理状态,以“服务民众”而非“服务政府部门本身”作为出发点,实现各个窗口及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开展一切审批或服务活动。为了真正意义上做到“服务为民”,赋予公众对政务服务品质的最终评判权,各地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公众评价和监督系统,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不同作用,强化了中心对人员考核与机构监管的力度。有些地方在中心内部成立了“政务投诉中心”或“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等机构,增加了直接投诉、设立意见反馈器投诉、网络投诉等不同的反馈途径,强化了对窗口工作人员的监管,推行了针对进驻“中心”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完善进驻“中心”职能机构的监管体系,探索和推广公共服务实现的创新形式,提升了政务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

三、政务服务中心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务服务中心是政府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在建立发展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示出制度创新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然而,作为嵌入式改革的发展路径,政务服务中心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作为支撑,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

(一)法律定位不明确

当前关于政务服务中心的立法依据不足。在《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中有政府机构可以联合办理事务的规定,但对于是否成立相应的机构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仅仅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在法律上缺乏应有的强制性。政务服务中心的机构组成、管理规章、职能权限无法可依,政务服务中心的设臵程序与发展思路无据可查,派出机构与联合办公机构的职权划分尚无法理顺,相关的理论研究储备不足,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与问题探讨层面,缺乏系统而前瞻的研究成果。

(二)服务功能不完整

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核心在于其服务功能,然而当前大多数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并不完善。虽然《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及各地行政规章,对行政许可、政务服务、依法行政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当前政务服务中心并未动摇“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并未超越以机构设臵为基础的职能分裂与交叉,并未改变以命令与干预为特征的行政管理方式,也未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在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能设臵方面存有弹性,各地多以受理事项为主、办理事项为辅,仅仅起到收发窗口的作用,窗口办结功能有限,真正审批、盖章还需要回到各个部门,行政相对人需要在窗口及各个职能单位之间来回奔波,一站式办结的目标无法实现。

(三)管理体制不顺畅

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的构成建立在“科层制”理论基础之上,是围绕具体公共事务而形成的职能体系。这一体系非常注重公共权力的相对集中及公共机构的专业化水准,公共权力被切割成不同的层级和领域,不同的职能部门在既定的组织边界内按照权责划分进行运作。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时,往往需要多个政府机构的协作。政务服务中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就是针对这一弊端,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但政务服务相关的管理体制并未通畅:进驻中心的机构、部门、项目难以协调,行政审批的监管难以到位,有些行政许可或行政审批项目需要涉及多个部门或同一部门的多个处室,有的还需要经过国家、省、市、县等各个层级,办事者来回跑、反复跑的现象并未根除。即使在政务服务中心内部,在涉及工商、国税、地税、国土、环保等条管单位的事项时,往往需要使用专门的网络系统,无法对接政务服务中心的电子监控系统,难以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无法实现“一条龙”服务。

(五)权力划分不清晰

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由横向的政府层级与纵向的职能机构组成。政府服务中心所涉及的事务触及公共权力行使的各个层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横向层级的权力划分层面,存在职能重叠、责任归属不甚明确的情况,也就是通常讲的“九龙治水”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部门分割、地域分割,政出多门,时常出现政府部门有利益时相互争夺,有责任时相互推诿的现象;在纵向的权力划分层面,政府在纵向间机构设臵上高度一致,过多地强调“上下一致、左右对齐”,不同层级的政府并没有对行政权力进行合理的纵向分配、体现不同层级的任务重点,导致很多政务服务项目的管辖权及处臵权上下级重合,严重制约了政务服务中心的优化与重构。

(六)服务标准不统一

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让城市和乡村所有居民及机构享有无差别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应有的责任。然而,当前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标准方面,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别。政务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大部分公共服务由城市居民享有,农村居民或多或少地被排除在多项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之外。在城市,大多已经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分别按照不同的服务事项,建立起不同层级的政务服务中心,有些地方还从实际出发,实现了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整合,将涉及医保、养老、低保、敬老优待等职能下放至社区、街道及区级办理;在农村,虽然也会要求成立相应的政务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中心,建立起公共服务机构,但由于硬件条件、机构职能、政策要求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导致很多农村的政务服务中心或公共服务站点难以发挥功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城市相去甚远,标准差别很大。

(七)范围拓展不充分

建立政务服务中心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虽然各地的政务服务中心在行政审批改革、政务公开、效能监察、公共资源交易、受理投诉等职能上进行了延伸,有效地预防和治理了腐败,规范了政府工作行为,但距离一个完整、规范的政务服务综合平台的理想要求还相去甚远。在行政审批过程中,相关的联审联办、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公共资源交易等便民职能遭遇较大阻力;行政审批、行政投诉、政务公开、公共资源交易等功能发展并不均衡;如何在政府现有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进驻的前提下完善公共资源交易、采购机制,这些都是未来政务服务中心范围拓展的重点。

四、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逐步推进社会资源配臵的公开、公平、公正,实现政府审批职能向政务服务的过渡,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种必然趋势。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依法审批、高效为民服务的窗口,同时也是创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和法制政府的缩影。因此,政务服务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定是代表政府履行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依法审批的监管协调机构、政府公权运作的多功能平台、具备完整有效审批权限的行政许可中心、代表政府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市政大厅。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承担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的载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如何更好地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必须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结合发达国家政务服务的成功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

(一)确立机构地位,推动政务服务中心的合法性建设

当前政务服务中心的很多问题,都是源自于其机构地位不明确,缺乏统一的制度框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强化政务服务中心的合法性建设,出台关于政务服务中心的法律法规,或是制定统一的全国性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必要时制定《行政程序法》,成立中央层面的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关,提升政务服务中心的机构地位,使政务服务中心成为政府的常设行政机构,在机构定位、岗位设臵、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保障。建议政务服务中心的归口管理机关为国务院办公厅,机构定位为行政机构,人员编制使用行政编制,从根本上改变政务服务中心的“物业管理”的角色,为机构实体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及制度基础。

(二)理顺权责关系,实现政务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创新

理顺权责关系,规范和整合进驻中心各部门的职能,实现政务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创新,既是创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初衷,也是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和作用的关键。这不仅要求政务服务中心以“三集中”为核心,以建立“批管分离”体制为重点,理顺内设机构配臵,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目标,积极推动现有职能的重新组合,把政府从日常的政务事务中解脱出来,促使政府集中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施管理流程科学再造,将进驻中心各部门政务服务的项目、内容及方式分门别类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管理流程的串联、互联与并联,实现集中办公、流水审批、各自促进、相互制约、合规高效的“一站式”服务;而且还要培育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强化对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依法分类管理、完善自律机制,不断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引导更多非政府公共组织加入政务服务提供者的行列,为公众提供全程化、标准化、优质化的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三)制定政务服务规范,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形成

在传统的服务行政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将标准化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制定政务服务规范,建立起公共行政服务的标准体系,实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是政务服务中心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确立服务窗口建设、服务窗口环境、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程序、服务岗位等方面的标准,将有助于进一步明晰窗口职能和权限,将服务的内容、程序、环境等方面问题用制度、规章的形式加以规范,使以往诸多部门之间交叉、重复、扯不清的审批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另一方面,实现单一性服务窗口公共服务标准化、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公共信息公共服务标准化、公共企业公共服务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题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衔接,可以增加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有效地限制行政服务中的自由裁量权,有力促进无缝隙化,促进各部门协作,大幅提高行政效率。

(四)拓展功能范围,构建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以往政府倚重于管理与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与范围拓展。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载体,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拓展其功能范围,提升政务服务品质,在明确组织机构变革、管理体制创新及组织文化变革的基础上,逐步纳入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行政资源在内的公共资源交易事项,不断延伸社保缴费、户籍管理、车辆上户、行政复议、立法咨询、群众投诉等公共服务事项,重点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多部门行政审批的联审联办等环节上着力,致力于形成服务功能完整、事项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

(五)突出程序整合,关注政务服务事项的流程优化

随着政务服务中心性质的法定化,其承担的功能职责、工作程序与业务流程都要实行规范化管理,以“服务公众、群众满意”为目标,清理不合理的行政许可项目及非行政许可项目,重新认定政务服务中心的管理权限与功能职责,从便于行政相对人的视角,在打乱以往隶属关系和程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将保留后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全面集中到窗口受理与办结,并引入与之相关的中介服务项目,实现政务服务的集约化与便民化。在此基础上,突出程序整合,努力减少申报资料、减少审批程序、减少流转环节、减少办理时限,重新针对项目制定具体而细致的办理流程,全面推行联合办理,不断扩大联审联办的使用范围。凡一个行政许可或政务服务项目涉及两个以上机关办理的,要实现由先后串联式办理向同时并联式办理的转变,重点针对以往部门之间相互把关、变相抬高审批条件的项目,部门之间的规定“打架”、互为因果而无所适从的项目,进行业务流程优化,要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打破弊端,寻求突破,大胆推出全新的政务服务实现方式。

(六)监督权力运行透明,夯实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机构载体

政务服务中心作为行政审批权集中行使的重要机构,同时也是监督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平台。未来的政务服务中心,应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政府的信息化资源,建立起完整的公众信息网络或政务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各级政府网络与政务服务中心及部门局域网的联网,确保系统兼容,将政务服务中心相关事项的申报资料、受理条件、格式本文、办理程序、办理结果及投诉渠道等各项要素,通过网络公示、电话查询、窗口反馈等形式公开,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行政审批的监管,建立顺畅的投诉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立体的监督网络,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全过程监督,使窗口单位和窗口工作人员始终处于各种监督机制之中,确保权力行使的全程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的专业监督,推行纪检监察部门的驻点监督,将政务服务中心作为窗口单位实行效能监察、财务监察和源头治腐的主要阵地,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财政制度,将行政机关所有收费上缴财政,由财政统一调配使用,并保障窗口单位的运行经费,从经济利益根源上解决多头审批等问题;全面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的人员管理、授权管理和办件管理,逐步完善政务服务的网上公告、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管功能,逐步实现通过电脑网络办理审批、交费、咨询、办证等事项,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真正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载体。

篇2: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1、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政府管理立异的互动瓜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中国行政改革的重点同时也获得了显着成效。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美以及大众对于政府的指望来对照,我国政府在本身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政府的政务,政府管理的方式以及功能也不能知足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现状。虽然采用了多种情势来进行改革,但依然没有实现比较大的突破。电子政务作为增进政府立异的主要手腕,它不但能不断地增进政府管理体制的立异,同时也能不断的提高政府的管理效力,这是政府立异的主要动力,也对于政府管理起到了很大的增进作用。

2、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立异

一。通过电子政务建设,转变政府行政职能

政府职能的改善必需首先要更新观念,建立“政府职能就是服务”,“政府信息要开放,必需能够实现同享”,建立全新的管理观念,对于于那种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行政处理的模式必需要坚决摒弃,将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机的结合在1起,从而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在进行改革的同时要进行充沛的调查钻研,进行科学、公道的论证以及计划,步步为营,接入功能要稳步进行。对于于那些应当做而且能够做患上好的要当即实现网络走访,对于于那些不好做,或者根本没法做好的,和根本没法实现的功能,有必要推延或者谢绝上网。从“高高在上”的官僚意识转到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实现从“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化。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契机,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组织行动,政府打破原本的封锁模式转变成透明的政府机制,实现政府职能的变革,从而树立1个拥有权威,职能明确的政府机构,并接受社会监督。

二。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要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变革,进1步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就必需对于政府组织、决策进程以及决策法子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与立异,实现对于政府信息化改革的推动,而这1切都需要信息技术给予支撑。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在政府的组织结构上,需从传统的金字塔结构转变成扁平的结构。传统的政府决策模式有良多弊病,而电子政务使政府决策扩展管理的规模以及范围,构成1个更为灵便以及结构开放的网络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使决策的进程更为的公道。IT在政府管理中的利用扭转了传统的`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及决策掌握在只有少数政府高档官员以及国家手中的局面,让泛博市民,特别是行政下属也掌握了必定量的信息资源。

三。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的工作效力

篇3: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电子政务促进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还不成熟。

2. 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把握和驾驭电子政务发展的能力还要不断提升。

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还没有理顺。

4.成功典型较少, 最佳实践还很不普遍, 盲目、低效、重复浪费现象严重。

5.发展很不均衡。

6.“信息烟囱”林立, 纵横协调机制还没有形成。总结经验、统筹规划, 走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道路。

总结经验、统筹规划, 走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道路

未来电子政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两个方面:

一是, 如何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管理决策质量方面更加充分地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二是, 如何通过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建立符合电子政务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推进机制, 以及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法规制度, 加快电子政务发展速度、降低电子政务发展成本、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质量。

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要引导发展模式的转变:

1.从局部规划和设计, 向全局的规划和顶层设计转变。

2.从需求导向, 向与政府改革目标融合转变。

3.从复制流程, 向信息化环境下的新流程、新模式转变。

4.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从本部门本机构向跨部门、跨层次转变。

5. 从政府机构自行建设和运行维护, 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变。

6. 信息安全由外在要求, 向内在体系和策略转变。

7. 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由自己创建, 向更多利用公共基础设施或服务的转变。

8. 绩效评估, 从项目性评估向效益效果为基准的整体评估转变。

正确处理创新与传承的关系, 不断提升驾驭电子政务发展的能力:

一方面, 技术领域的新概念层出不穷, 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管理、服务、发展, 需要在制度、业务流程和模式等多个层面的创新。另一方面, 技术及其应用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工作也是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创新不能置现实于不顾, 开拓也不能不顾条件和基础。

因此, 无论是从电子政务的技术层面, 还是从电子政务的业务层面, 一定要处理好创新和传承的关系。创新是合理的创新, 而不是盲目的创新, 传承是科学合理的扬弃, 而不是盲目的抛弃, 在这点上一定要高度重视, 因为创新和传承的辩证统一是最佳实践的基础。

篇4: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新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这对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已近4亿,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参政议政,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民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一些腐败案件浮出水面,一些民生难题得到有效解决,一些群众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维护,一些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合理,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成为核心的要素,而各级政府网站在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担当起了重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可以使用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实践证明,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对信息的公开具有及时性、完整性、充分性和稳定性,以及信息与其载体的不可分割性、可查询性、可累积性,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此外,在线办事、在线投诉、公众参与等功能也是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重要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良好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民主,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新时期建设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现实要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政府门户网站应用为代表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全国蓬勃开展,特别是电子政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过程中的应用更加突出,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专题会议中都对电子政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008年11月18日,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何勇在全国深化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上讲话时强调,“要按照便民利民的要求,坚持传统方式与新型方式并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积极探索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权力运行、方便群众知情、便于群众监督的公开载体,努力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提高影响力”。2010年6月29日,在全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经验交流会上,何勇同志在講话中再次着重强调,“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电子政务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管理和组织,及时把政府决策程序、服务程序、办事方法、结果等向社会公开,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作用,搞好政府信息公开。要完善网上办事功能,积极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管等方式,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要进一步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搞好统筹规划,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2010年10月15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专门就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提出意见: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好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同时,就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等工作,都强调要加强行政执法的信息化建设,如“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明确要求,为各地区、各部门如何通过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搭建好各类政务服务信息化平台,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

(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新时期提升政务服务功能与效能的有效保证。自2002年以来,中央陆续投资建设了金财、金审、金盾、金保、金质、金土、金农等40多项电子政务工程,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务事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电子政务支撑。电子政务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以大连市为例,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大连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以及“大连市政府信息公开网”成为全市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总平台,实现了规范化、动态化的“一网式”公开。以“中国大连”政府门户网站为总平台的电子政务应用提高了政府政务服务效率,网上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大连”门户网站提供网上办事和服务事项已达6223项,开办“在线访谈”190期; 70多万名市民、10多万个企业和11万名公务人员拥有“中国大连”电子邮箱。电子政务创新了行政审批服务方式,网上审批工程实现市本级109项行政许可事项100%在网上办理;网上电子监察已实现市、区两级行政审批业务全程电子监察。同时,全市基层站所、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窗口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日益提高,保证了各级各类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电子政务建设的需求来自于政务服务实践,政务服务实践又充分反映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电子政务提升政务服务功能与效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是各级政府改进服务、提升效能的强有力保证。

二、政务服务建设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新要求

(一)实施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统一的工作体制机制、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无疑是保障电子政务健康、高效、规范发展的关键。凡是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比较顺的地区或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的就快,推进的就好,特别是那些整合电子政务资源,走集约型发展道路的地区和部门,推进力度更大,推进效果也更实。如青岛市提出“一体化”的电子政务建设思想,从最根本的管理体制上先统一,然后是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应用软件统一。青岛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个系统,都统一采用一套软件,为实现政府领域的“一网式办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西省电子政务建设始终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五统一”原则,集中力量建设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开发共性应用软件,统一提供共性电子政务服务。云南省通过统一建设政务网络平台、统一运行维护、统一安全保障体系等方式,大大节省了建设和维护费用,网络安全性、系统可靠性得到有效保障。政务服务建设关键看效能,上述这些省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方略实现了从信息割据走向整合共享、从各自为政走向联合协同,有效解决了“技术鸿沟”、“信息孤岛”等问题,既节约了政府投资,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增强政府门户网站与群众的互动功能。政府门户网站是提升政务服务功能与效能的重要平台,而有效的政民互动则是检验政府门户网站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政府门户网站的基本功能之一,互动交流正在成为服务群众的窗口、联系群众的纽带、构建和谐的桥梁。互动交流质量成为政府门户网站服务质量的“试金石”。据了解,目前,一些政府门户网站虽有互动平台,但互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高,对公众的意见、建议、留言、调查等处理与反馈机制没建立或没健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政府门户网站与公众之间广泛搭建有效互动载体,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网上投诉等各类平台。互联网虚拟化、扁平化的特征以及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扩散广的特点,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政府要时时刻刻保持积极主动,不仅要让群众第一时间看到政府依法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而且要要让群众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当中、行政决策当中。政府要反应迅速,就各类经济社会焦点、热点向公众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第一时间对公众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馈;政府要反应准确,对网民意见进行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反馈。这其中包括对公众申请政府信息的答复,公众投诉、咨询件的处理,等等。总之,要广泛搭建互动平台,要时刻关注政民是否互动和互动效果,实现电子政务建设“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

(三)加快推进政府门户网站的国际化进程。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城市间的与国际交流日趋活跃,特别是像大连这类外向度比较高的城市,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非常广泛,要让世界了解大连,就必须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外文版推介、宣传、展示大连。事实证明,近年来来大连投资置业和旅游观光的国际大公司和海外游客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登录大连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外文版网站来了解大连。近年来,“中国大连”一直加强外文版建设,目前已经有英、日、韩、俄文和西班牙文版块,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国际化程度评选”中,“中国大连”外文版荣获“优秀外文版”奖,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获奖网站之一。因此,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要进一步增强网站外文版的全面性、实用性和互动性,使政务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三、对大连市运用电子政务提升政务服务功能与效能的思考

近年来,大连市持续推进了包括电子政务资源在内的行政服务资源整合,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权、电子政务、信息发布、行政投诉办理等职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政务服务效能的显著提升奠定了体制机制基础。下一步,要以落实“十二五”规划为重要契机,加强政务服务与信息化技术的资源整合,突显合力效应;要强化信息化技术对政务服务的嵌入与规范,实现流程再造。

(一)加强规划指導,推进电子政务长远和统筹建设。要结合党和国家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结合大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编制好《大连市电子政务建设“十二五”规划》,重点解决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理顺问题;全市政府系统数据之间缺少交流、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体系问题;公众交流平台、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电子认证服务等地方法规的制定的问题及建立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教育体系问题,等等。使全市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推进解决,为提升政务服务功能与效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完善信息公开平台,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搭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各类公开、办事平台。开发建立“大连市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管理系统”和“大连市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网”,在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着重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公交、公用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与“大连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及“政府信息公开网”组成全方位的政务事务公开信息化平台体系。

(三)建立网上审批平台,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率。根据企业和市民实际需求,不断优化网上审批业务流程和环节,便于企业和市民快速掌握和应用;推进各审批部门间的注册登记审批信息共享,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业务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确保网上审批系统24小时畅通无阻。第一时间排除企业或市民在网上审批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设专门的网上渠道,及时回应企业或市民对网上审批业务的咨询、建议或意见。在区市县、先导区建立与市级网上审批系统资源共享、有效对接的二级子系统,使网上审批成果不断向基层拓展延伸。

(四)拓展网上办事平台,提升政府为民服务的便捷度。继续拓展“网上办事”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办事事项,细化服务内容,完善情景导航,使关系民生的水、电、气、教育、医疗、住房、通信等事项全部实现在线办理。进一步提高“在线访谈”质量,增加视频直播次数,拓展互动方式,使市民与各地区、各部门领导实现面对面沟通。建立全市政府系统短信通知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加大“中国大连”外文版内容更新和运维力度,不断提升网站国际化程度。

(五)推进依法行政的信息化建设,强化群众对政务服务工作的监督。统筹、规划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网上行政投诉渠道,加强群众对行政行为的网络监督。

篇5: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关于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工作的自查报告(篇一)

省政府办公厅: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 xx 年第三次全省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检查情况的通报》要求,我市高度重视,由办公室信息科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整改。结合我市月度政府网站检查及政务新媒体抽查工作,于 9 月 27 日通过市级“13710”督办系统下发《xx 市 xx 年第三季度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检查情况的通报》,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 9 月 30 日完成整改并报送相关责任人名单。现将 xx 市开展月度政府网站检查和政务新媒体抽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x xx 市政府网站自查情况

我市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全省政府网站月检查通报制度的通知》,市政府办公室信息科、电子政务中心每月对全市普查范围所有政府网站进行检查,填写《xx 市政府网站月度检查记录表》,建立月度网站检查记录档案。

接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 xx 年第三次全省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检查情况的通报》后,于 9 月 27 日通过市级“13710”督办系统下发《xx 市 xx 年第三季度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检查情况的通报》,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报送本地区、本部门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责任人、联络人名单;开展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全网排查信息内容存在严重错别字问题;规范清理政务新媒体,报送政务新媒体关停名单。

截至 xx 年 9 月 30 日,我市属于普查范围政府网站由原来 43 个,变更为 40 个,通过检查,均无单项否决项,全部合格。个别部门因机构改革合并撤销的单位网站正在申请下线进行整合迁移工作。

二、x xx 市政务新媒体抽查情况

xx 年我市开办的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共 280 个。按开设主体分,市直部门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下属单位开设政务新媒体 103 个,县(市、区)政府及其部门、所属乡镇(街道)开设政务新媒体 177 个。按政务新媒体类型分,微信 159 个,微博 74 个,移动客户端 8 个,其他类型 39 个。月对全市政府序列政务新媒体 20 个单位主体的 43 个政务新媒体进行抽查,发现政务新媒体存在未及时更新、空栏目、APP 闪退等问题,不合格 14 个(包括省政府办公厅此

次通报的 4 家政务新媒体),合格率为 67%。及时通知问题单位进行整改,截止 9 月 30 日已全部整改完成完毕。

三、政府网站找错留言答复情况

全市政府普查范围网站已全部按要求规范添加了国务院“我为政府网站找错”监督举报平台入口,收到留言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回复,并对留言认真审核。7-9 月份共收到网站找错留言 67 件,全部按时办结,办结率为 100%。至今我市未出现延期办理情况。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市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经过近几年的监督检查,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杜绝了“僵尸”网站的存在。近两年政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移动政务服务的便捷化、高效化越来越突出,我们在拓宽政务服务渠道,大力发展移动服务端的同时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主要体现:一是移动端内容发布审核机制不够健全;二是“一哄而上”的现象,致使部分政务微新媒体关注度小等问题;三是出现多平台开设政务新媒体而维护力量不到位情况;四是政务新媒体的监管手段还较薄弱。

针对政务新媒体出现的各类问题,我市积极探索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提出集约化的移动端思路,大力推进集约化移动平台“我的 xx”APP 的建设,方便市民通

过一个平台获得全市的政务服务,避免让老百姓关注多个微信公众号、下载多个政务 APP 的问题。目前“我的 xx”APP上已接入 18 个委办局 32 项查询、办事类服务事项,为全市老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移动“指尖”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奠定基础。

关于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工作的自查报告(篇二)

县政务公开办公室: 根据《xx 县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转发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监管工作考核指标的通知》(盐政公开办发〔xx〕5 号)要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逐项对照指标,认真查找问题,全面规范政务公开相关管理,对我镇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总体情况

自 xx 以来,我镇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传政务公开信息共计 200 余条,保证每月及时更新政务信息。本至今我镇在大厅政务公开栏共计公示公开信息 40 余条。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信息过程中未发生过安全、泄密事故等严重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主动公开事项标准目录清单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二是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审批流程把关不严;三是暂未开通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政务新媒体。

三、整改措施

针对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我镇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努力克服和解决困难,有序有效推进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工作开展。

(一)健全主动公开目录清单。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完善我镇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明确镇政府本级政务公开项目、镇各站所室政务公开及办事公开项目、镇政府政务公开相关制度,同时根据上级政务公开相关要求标准变化,随时进行内容调整,进一步完善、细化我镇主动公开事项标准目录清单。

(二)加大培训力度。充分认识信息公开审批流程重要性,严格流程。充分利用每月镇村干部大会,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及政务公开专题培训会议等,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办发〔xx〕80 号),进一步明确信息公开审批流程,做到严把关、不出错。按照“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对上网

信息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经三级审签确保上网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准确性,不断提高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篇6: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整改落实工作情况报告

临沧市行政服务中心:

耿马县政务服务中心自2009年6月正式对外运行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服务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提升服务型政府窗口的新形象,努力创新中心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为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投资软环境,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中心建设运行整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部门进驻、项目进入,有效整合行政资源。以“两集中、五到位”为标准,有效整合行政资源。一是对水利、安监、文体、教育等4个现阶段不适合进驻的部门进行了调整,同时协调县食药监局、建设局充分授权进驻中心。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审批项目,协调县药监局医疗器械证、餐饮许可证和 — 1 —

县建设部门新建房确权登记缴验证、换证登记缴验证、商品房确权登记缴验证等行政审批项目入驻中心进行办理。至此,共有工商、民政等14个部门共69项行政审批、核准和服务项目进驻中心。2011年1—7月份共受理各种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9252件,办结率达100%;接受群众政务咨询1200多人次,群众投票满意率达100%。

(二)抓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有效提升行政效能。以建设效能政府、提升行政效能为核心,强化窗口管理。一是建章立制,结合各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事项管理暂行办法》,《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各类事项审批暂行办法》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服务考核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各类审批事项的受理要求、办理时限、服务承诺等各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二是通过设立指纹考勤仪、人员公示栏、群众意见箱,公布监督电话,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其认真履职。通过抓制度落实,中心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中心办事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抓服务提升、发挥职能,有效服务人民群众。以“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为目标,为广大投资者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一是各窗口认真贯彻落实“实行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工作制度。二是各窗口根据本窗口工作实际,为广大投资者和办事群众提供优质高效 — 2 —的政务服务。如食药监局窗口提供“预约服务”、“全程服务”,实行“随到随办”、“急事急办”。工商窗口实行“四零”服务,即“服务过程零障碍、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缺陷、服务效果零投诉。三是窗口工作人员签署承诺书,承诺文明服务、规范服务、公开服务、廉洁服务和人性化服务并接受广大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批评。

(四)抓人员教育、对外宣传,有效树立中心形象。以全县开展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建立学习长效机制,提高中心管理人员和窗口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一是采取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重点,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二是各窗口采取外出考察学习、培训、自学等方式,以计算机操作、《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为重点,认真学习各项业务知识,有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三是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上半年共编辑简报5期、刊登信息35条(篇),向临沧日报等宣传媒体外投稿13条(篇)。四是筹备召开了全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会议,通过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派出单位的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大了对本窗口工作的支持,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由于受政务中心办公场所限制,部分审批事项暂未实现在中心窗口办理。由于部分项目未能直接在中心窗口办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是一些部门仍然不够重视,认识有偏差,项目授权不够充分。有少数窗口许可审批服务事项只公示不办理,授权不到位,把窗口当作收发室,传达室、咨询台。造成部分窗口处于闲置状态,窗口工作人员办不了事。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还不够完善。虽然县委、县政府加大对中心的投入,但至今还没有触摸查询系统、监控系统,与其它县区相比硬件设施仍然不足,影响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四是办事效率、服务态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仍有极少数窗口服务意识比较薄弱,需从细微处入手,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三、下步整改措施

一是对窗口进行“删、扩”,保证大厅工作质量。针对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入驻的窗口进行资源整合,做到“少而精”,杜绝“多而滥”。“删”就是要在现有的14个窗口的基础上,再删除一些不适合入驻的窗口。“扩”进一步扩充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窗口,通过扩充这些窗口,进一步充实大厅服务群众的功能。

二是落实行政审批权利下放,保证窗口工作有效开展。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切实按照“机关为窗口服务,窗口为群众服 — 4 —

务”的原则,充分授权,实行“一站式”服务,解决好窗口成为派出单位的“中转站”、“收发室”的现象。同时,要按照“审批在中心、办结在中心”的要求,进一步简化、减少办事环节、调整审批程序,积极协调窗口搞好现场踏勘、论证等工作,让窗口人、岗、责相统一。

三是制定科学的审批流程。待第四轮行政审批项目出台后,对各进驻单位和进驻项目再逐项进行梳理、优化再造审批流程。

四是强化管理,积极探索中心新的管理模式。中心在管理和服务上要向高层次迈进,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以不断适应办事群众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中心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严肃工作纪律。完善对窗口的考核细则,搞好双月度考评考核。要重视考核过程的量化和公开,完善督查方式和方法。通过修订和完善考核办法,加强了对窗口人员督查和考核。认真做好每季度“优秀窗口”、“先进个人”的推评工作。

篇7: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措施与建议

一、前言

政务中心的产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产物。是政府自我改革、自我革命导引出一个全新的服务型政府的结果。是国务院于2001年悄然拉开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至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在此基础上,在此种大环境下,改革的效益日趋凸现。政府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情况,得到了逐步扭转。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网上审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优化投资环境,推进政务公开,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民意。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近2000家政务中心。全国地级市以下政府,建立政务中心增至4500多家。有1002个政务中心的独立网站,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办成事、办好事,成为了各级政府的首选工作。

我省各级政府将政务中心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创新之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大胆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在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环境中,还存着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政务服务中心机构性质没有统一的规定,从事行政许可的人员没有依法依规上岗;政务中心建设规模没有规范的规定;行政许可项目、非许可项目、公共服务项目进入政务中心不全;部门对窗口的授权不充分;政务中心内部管理制度与服务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妨碍了政务中心作为政府管理创新和满意政府建设前沿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鉴于我省政务中心发展的现状,为了认真贯彻实施好《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湖南省行政程序规》为进一步规范政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更好的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指示精神,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年12月11日发布的湖南省地方标准一一《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规范》、《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质量监督与考核评定》,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服务[2009]30号文件]《关于下达2009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将常德市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全国服务业标准化的重点试点单位。为我们如何建设好政务中心,提供了标准、方问和动力。紧紧抓住实施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这个重点,努力推进政务中心管理和创新,正确履行职责,切实加强服务与监管这条主线。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我省制定的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地方标准,既是对政务中心多年来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依据我国、我省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务中心今后发展的科学规划。《标准》作为全省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文本,对政务服务具有创新,提升功能。我认为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就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标准》的宣传、教育,解决不协调的思想认识。

要从人的思想认识上抓《标准》的学习、宣传、教育。解决好对政务服务中心、认识不到位,出现项目进驻、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支差应付的不协调思想;解决好个别部门对进驻政务中心消极对待,对政务中心工作不反对,但不支持。不主动配合,消极应付的行为;解决好个别政务中心工作人员中思想上畏难,行动上怕难,工作上不思进取的思想。

2、抓《标准》中提出的,统一运行模式的实现。

要从政务中心运行模式的实现上下功夫,抓《标准》中提出的“一门受理,联合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统一运行模式。实现“一站式”、“一个窗口”对外和“一条龙”服务。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所积累的许多好的成功经验,在《标准》执行中进行推广、发展。

3、抓《标准》中提出的,加强政务中心质量监督与考核评定。

要围绕《标准》中对监督的范围、监督方式和管理工作的详细操作规程抓落实,努力提高政务中心的整体执行力度。确保政务中心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内部行政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科集中;行政审批科向政务中心集中;审批项目进中心到位,使政务中心成为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统一服务平台;审批权限进中心到位,使政府部门对窗口授予充分的审批、审核、决定权。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审批权和监督权分离。

2、强化对行政审批程序的简化,最大限度的实现限时办结的措施。

行政许可直接关系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生产生活。对申请人而言,得到行政许可越早越好。因此,从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原则出发,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压缩审批时间是为基层组织、企业法人、公民服务的必然要求。要想在简化办事程序,实现限时办结上有所突破,我认为应该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依照《标准》要求,对进中心的项目实行“ABC”分类管理。其根本目地,是加强进中心项目的科学管理,建立制约管理机制,促使部门在对窗口授权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扩大进中心直接办理的项目量。以便使窗口最直接,最快捷的为群众提供服务。二是依照《标准》具体要求,抓好部门对窗口项目办理的授权工作。对无需集体研究决定、现场踏勘的审批事项,原则上要全部由窗口工作人员一次受理,直接办结。三是依照《标准》要求,切实抓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对每个项目的办理程序一事一议,科学规范窗口与部门内部科室之间的关系。要在部门开展审批项目实行“一审一核”的工作流程,做到办事主体明确,流转程序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四是依照“标准”要求,切实推进“超时默许”工作机制,真正实现行政许可限时办结。许可事项的限时,要遵守《行政许可法》的原则规定和各级人民政府对许可时限提出的再加速要求。实现各部门在行政许可项目上的具体承诺时限,促进行政机关办事效率的提高。

3、强化对行政许可的联合审批,实现许可速度、效能的提高措施。

联合审批是《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政务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体现了行政许可实施和运行制度的创新。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如下工作,确保该制度的落实。一是针对实践中有行政许可事项需要到行政机关内部多个机构办理时,往往要在一个部门的不同机构之间来回奔波。出现了行政许可内部程序外法,造成申请人成本上升,违背了许可原则。依照《标准》中的规定,要求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实行集中统一地点(政务中心),统一受理,统一送达许可决定得到落实。二是针对一个行政许可涉及多个部门实施审批,往往是申请人跑了一个部门又一个部门,花费的时间很长。依照《标准》要求,可视申请的复杂程度,项目的大小情况,实行由分管市级领导、政务中心分管领导、部门领导(政府指定)牵头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审批”专项会议,协调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审批事项的切实实现。这样做,改变的只是许可实施的运作方式和运作程序,而各部门实际上仍在行使着各自的许可权。方便了申请人,提高了许可的速度和效能。

4、强化政务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实现运行环境根本好转的措施。

认真抓好政务中心环境建设,有着事半功倍的好事情。从抓运行环境入手,就能确保我们对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措施得以实现。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务中心与窗口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坚持召开部门主要负责人工作例会和窗口负责人工作讲评会,这样不仅可以通报和研究窗口服务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布置和落实中心的各项工作,更有利于单位与窗口之间的业务交流沟通。二是进一步推进单位领导窗口带班和现场办公制度,这样做可以强化窗口管理。改进审批服务模式,确保项目在中心集中办理,现场办结,公开透明,提高窗口办件的“内流转”效率。三是切实推行部门后备干部,进中心锻炼的措施。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这样才可以建立起一支业务精、作风好、服务优化、行为举止规范的窗口工作人员队伍。才更有利于整个政务中心的工作开展。四是加快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步伐。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善政务中心网络资源配置条件。发挥各级各部门电子系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工作。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推行阳光政务。更有利于遏制腐败,更有利于整合窗口资源。

四、加强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是时代赋与的任务、广大民众的期望和要求。是政府部门工作的首选和职责。因此,我建议从于下三方面入手,确保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加强领导,积极宣传落实《标准》。

政务中心建设,即是领导工程,更是民生、民心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办点折腾。要坚持以公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不搞“政绩工程”。要从公民的视角和需要出发来设定我们的工作重点,而不是让公民在强迫命令下按我们的办法去做。在宣传落实《标准》上,各级各部门领导要亲力亲为亲自抓。带头建立目标责任制,树立不畏艰难,勇闯险关的不屈工作劲头。要结合本地本政务中心的工作实际,对照、《标准》针对性的解决当前政务中心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2、重视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务中心整体行政效能。

政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电子政务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要重视和加强政务中心,行政许可网络平台建设。构建起“网络申请、限时办结、语音告知、在线监督”的网络化审批模式。实现行政审批“一表通、一网审、一次结”。依托政务中心这个平台,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进程,提高政府行政运行的透明度。保障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也是我们当初建立《标准》的初衷。

3、提高政务中心管理水平,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篇8: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研究报告

2002年以来, 我国省市地方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为推动政府改革和廉政建设, 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服务,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当前总结“十一五”、规划“十二五”之际, 研讨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建设地方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

我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内容, 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一些业务应用系统的分散开发。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数据标准, 各种应用系统所形成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比比皆是, 政府部门各自为战、独立建设、重复投资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 “十二五”期间, 要求政府创新与电子政务互相促进, 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是办不到的。

“信息孤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就认识根源来说, 是长期以来的一个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在作怪——总以为可以通过做数据接口来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或者以种种数据接口的变种, 如数据库中间件、企业服务总线和数据交换平台等技术, 来实现多个“信息孤岛”的整合。例如, 许多地方在经济管理信息服务网建设方面, 为了实现工商、国税、地税和质监等政府部门的协同监管和服务所建立交换平台, 虽然投入巨大, 但如期效果并没达到。

信息工程方法论 (IEM) 已经彻底地从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上澄清了这一认识误区, 指出靠做数据接口不能实现多个孤立应用系统的集成;只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 面向业务主题建立共享的数据库, 实施数据环境的重构 (DER) , 才能解决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的集成问题。地方电子政务数据中心 (GDC) 建设的目的, 就是实施数据环境重构, 一体化地解决一个时期以来各种“信息孤岛”问题,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提升政务协同能力的重点工程。

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建设的可行性

事实上, 已经有些省市在进行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设的探索了, 取得了一些成果,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

◆某些地方立项目标任务定位不正确, 重叠立项“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 将两和本来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建设任务, 划分为两个建设项目, 不仅重复投资浪费, 实际整合的效果还不好;

◆大部分停留在物理建设层面, 只注重解决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安全等问题, 不注意解决数据标准化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与支持应用集成问题;

◆没有发挥业主方的主导作用, 将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承包给系统集成商或软件开发商, 政府部门既不积极参与需求分析, 又不注重培养自己的数据管理人员;

◆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设备先进, 也购买安装一些数据抽取、加载和展现软件, 但业务实用数据贫乏, 开发商只给加载、调通少量数据, 项目验收后并不能投入实用。

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管领导、信息中心负责人和骨干人员, 需要加强学习, 调整思路。首先要全面、正确把握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建设的总体任务。研究表明, 按数据中心建设所涵盖的业务范围, 可以有不同类型的数据中心:省市为经济管理信息服务的数据中心 (涵盖发改委、财政、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统计等政府管理部门的业务) ;为社会保障管理信息服务的数据中心 (涵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商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就业等政府管理部门的业务) , 还是一些专业性信息服务的数据中心 (如省市财政数据中心、区域物流数据中心、电子口岸数据中心、文化教育数据中心等) 。我们的研究发现, 从基本构成上来说, 所有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建设, 都包括如下五项总体任务:

1、整合网络资源, 完善通信-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

2、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

3、重整数据结构, 建立共享的空间图形信息库、主题数据库和支持辅助决策的数据仓库;

4、建立信息资源元库和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 科学有效管理各种业务数据和交换数据;

5、以数据中心支持核心业务系统的集成化开发和运行, 支持首长信息系统 (EIS) 的开发和运行。

某些地方重叠立项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的重要原因, 是受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问题的复杂性所困惑, 片面理解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任务, 不掌握数据中心共享数据库重建的关键技术, 对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的“企业服务总线 (ESB) ”技术期望过高。按信息工程方法论 (IEM) “以数据为中心”的基本观点, 在数据中心建设的业务范围内, 已经堆积、并且正在堆积一些交错复杂的“系统”和冗余无序的“数据库”, 如果不从数据标准化和共享据库建设入手, 以“保护已有投资”为名, 完全靠数据交换平台来解决两类堆积问题, 不仅其复杂性会超过数据标准化和共享据库建设, 而且至今没有完全成功的先例。这里, 有一个简单的事实是ESB推行者所避而不谈的:你说将一些应用系统 (“信息孤岛”) 用前置机或适配器 (Adepter) 联到服务总线上, 就可实现这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它们之间的数据就可以自动交换。可是, 适配器里的信息内容是什么?——设想王某人在工资系统里的编码是0134, 在社保系统里的编码是021045736, 在银行卡中的编码是130034, 这些数据不分别装载到三个系统的适配器里, 系统怎么能自动比对识别呢?而需要整合的业务范围内, 要建立多少个这类的数据对照表?谁来做这些数据对照表, 能跟得上业务的变化吗?

我们说, ESB技术还是可以用的, 数据交换平台还是需要的, 但不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的主体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的主体技术是数据标准化和共享据库建设。以某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优化提升为例, 按照金保工程总体规划, 他们设立了生产区、交换区和决策区三个逻辑工作区, 现在面临三个区的升级改造。我们的研究认为, 生产区多个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 要着力数据标准化建设, 构建共享的主题数据库, 使核心业务通过存取共享数据库, 实现最便捷、最经济、最高效的信息共享。交换区要逐渐将重点转向核心业务数据与外部的交换, 即通过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 实现核心业务数据与外部 (工商、质监、银行等) 的数据交换;核心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 如过去统筹与医保、失业保险与劳动就业等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 要改为通过共享数据库的存取实现信息共享, 而不再是数据交换。这就是说, 核心业务之间不通过数据接口 (或变相的数据接口) 进行数据交换, 即消除核心业务的“信息孤岛”, 以支持社会保障业务协同和综合服务。决策区除了建立与生产区同步更新、只读的查询数据库外, 还要建立面向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数据集市, 改变面向报表的统计为面向指标的统计, 以支持广大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信息查询;建立由主题数据库升档的数据仓库, 而不是由应用数据库抽取形成的数据仓库, 以支持社保局、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辅助决策工作。交换区建设在采用企业服务总线 (ESB) 技术时, 要根据左右、上下、内外数据流的分析, 分类指导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的建设, 科学规划当前、近期和远期的自动化数据交换的实施步骤。

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于它们的建设目标和建设策略的统一性。数据中心建设的目标, 是通过对业务数据集中采集、集中存储、集中管理、集中使用, 一体化地解决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问题, 支持核心业务集中统一管理, 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综合服务。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目标, 主要是解决与上下、外部的数据自动交换;而核心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 随着共享数据库的建设, 会逐渐减少, 因为核心业务将以对主题数据库存取, 取代以往的核心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由此可见, 数据中心的共享数据库与数据交换平台两大机制建设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平台的统一建设, 要遵循“四统一原则”:统一规划——统一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立数据标准化体系;统一设计——统一搞好总体设计;统一实施——根据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IRR) 和信息工程总体方案, 统一进行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的建设。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

我国自1993年全面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以来, 在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不断出现重复投资、重复开发、各自为战、条块分割、先出现“信息孤岛”后考虑整合的被动局面, 到2004年, 国信办领导和信息化专家一致认为,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网络构建、应用开发和软件选型问题, 而是首先搞好总体设计或顶层设计问题。

这时, 一些专家学者和研发机构开始引进介绍美国联邦政府业务框架 (FEA) 和企业架构 (EA) 等参考模型, 军内信息化专家王保存少将介绍了《美国如何进行军队信息化顶层设计》。到2007年, 国家出台《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GB/T21064-2007) , 使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设计, 有了可参考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 电子政务总体设计的目标, 是确定系统所支撑的政务活动的范畴, 明确系统在其所属电子政务框架中的位置与作用, 给出满足系统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 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集成和预期目标的实现。一些总体设计的要素, 如需求分析、业务功能、信息资源和系统体系结构等, 可以作为总体设计的参考要素予以关注。

钱学森在《论系统工程》中对总体设计有精辟的论述:总体设计部由熟悉系统各方面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组成, 并由知识面比较宽广的专家负责领导。总体设计部设计的是系统的“总体”, 是系统的“总体方案”, 是实现整个系统的“技术途径”。总体设计部一般不承担具体部件的设计, 却是整个系统研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抓总单位。钱老指出了谁做总体设计、总体设计做什么和总体设计有什么用等关键问题。

我们以钱老的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 学习运用信息工程方法论 (IEM) , 创新提出了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的整套技术方法, 简单说就是“三大模型、五项标准和三大信息工程总体方案”。现以某市“金财工程”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设计为例, 简述要点如下:

1、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 建立应用系统功能模型。信息资源规划是以“职能域” (Function Area) 为基本单元进行数据流分析的, 职能域是指组织中的一些主要业务活动领域的抽象, 它不是当前机构部门的翻版, 但会覆盖当前的机构部门。该市财政职能域界定为:预算编制、国库支付、收入管理、政府采购和财务核算等十个职能域。对每一职能域分析识别业务过程 (Process) , 再对每一业务过程识别定义业务活动 (Activity) , 从而形成稳定的三层结构“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表达的业务模型 (Business Model) 。然后, 通过对每一业务活动做计算机化可行性分析, 确定程序模块或组件 (Component) , 形成由三层结构“子系统-功能摸块-程序模块”表达的逻辑子系统功能模型 (Function Model) 。

2、调研并规范用户视图, 进行数据流定性和定量分析。用户视图 (User View) 是指最终用户对数据实体的看法, 是对单证、报表、帐册、屏幕表单等的综合。数据流就是用户视图的流动。采用软件支持工具, 对10个职能域约1000多个用户视图做规范化处理 (达到1-NF) ;基于用户视图, 通过数据流程图做数据流的定性分析, 进而做数据流的定量分析, 全面搞清楚各职能域之间, 以及与外部应用系统的数据流关系。

3、基于用户视图分组和数据流分析, 建立应用系统共享数据模型。数据建模是信息资源规划核心、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借助于专业支持工具软件, 可建立由若干主题数据库 (35个) 、若干基本表 (140个) 所构成的数据模型, 采用简化E-R图来表达全域数据模型和各子系统数据模型。

4、基于数据存取分析, 建立应用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C-U矩阵) 。体系结构模型是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关联, 采用C-U矩阵来表达数据库的共建共用关系和程序模块研发顺序的控制机制, 是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确定数据分布的重要依据。每个子系统一个C-U矩阵, 反映子系统内程序模块与基本表的关联, 全域一个C-U矩阵, 反映各子系统与主题库的关联。

5、统一数据标准, 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该市财政核心业务所涉及到的数据标准规范, 在采用和借鉴现有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同时, 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 来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 (IRM) 基础标标准, 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 (共5项) 。在此基础上, 建立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

6、采用软件支持工具, 建立信息资源元库系统。信息资源规划工作是由多个小组、众多业务人员与IT人员密切合作完成的信息化工程, 就需要有能够集“理论指导、标准规范和操作方法”为一体的专业软件工具的支持。我们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划工具软件——信息资源规划工具IRP2000net与信息分类编码工具IRP3-icc, 能够对信息资源规划工作过程中的分析调研、建模和数据标准化过程和结果, 都统一保存在信息资源元库 (Information Resource Repository, IRR) 之中, IRR是后续应用系统开发工作所依据的核心资源。

以上就是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的第一部分工作——信息资源规划的三大模型和五项数据标准, 而且由工具系统建立和存储, 即形成活化的计算机文档。在此基础上, 做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的第二部分工作——

7、信息工程总体方案编写。通信-计算机网络工程总体方案、数据标准-数据中心工程总体方案和应用软件工程总体方案等三大信息工程总体方案, 将用来指导、控制和协调该市“金财工程”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平台有序成功的建设。

实践表明, 我们创新提出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方法论——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 不仅完全覆盖GB/T21064-2007的总体设计要素, 而且更为科学、简明和实用。

要在实践中推进两化融合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

2010年7月1日, 全国首个推进两化融合高级培训班 (第一期) 在上海开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开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充分认识两化融合。第一, 推进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第二, 两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 无论是从企业或国家竞争力的角度、从微观或宏观经济效率的角度, 还是从发展转型的角度, 两化融合的本质就是材料、能源、信息三种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综合、协调、高效利用和均衡优化, 中国应该加快创新步伐, 实现科学发展。第四, 推进两化融合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在各个方面支撑发展方式的转变:两化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升生产效率, 是节能、减排、降耗、治污的重要抓手, 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是产品和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 是产业布局调整的技术支撑。

要在实践中推进两化融合。首先, 在战略层面, 第一要提升经济运行整体效率:发展电子商务, 降低贸易成本;发展现代物流业, 降低物流成本;发展诚信体系, 降低交易成本;发展创新平台, 降低研发成本, 提升研发质量;加强预测预警, 引导平稳发展。第二要在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结构变化、产业布局、生产技术选择方面着手,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化融合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 在重点工作层面, 要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

最后, 要高度重视创新与延续的关系, 两化融合在创新发展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发展的延续性。传感网、物联网、泛在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一系列新概念正在发展, 并影响着两化融合进程。但万变不离其宗, 不能就概念论概念, 要正确认识技术的发展, 正确认识技术发展与两化融合的关系, 要切实做到重本质、讲延续、求效果。

摘要:本报告在总结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基本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地方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建设的目标、任务和策略, 论述了基于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是其成功建设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中心,信息资源规划,总体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S].2004.

[2]中国工程院“十二五”规划信息化专题组.我国“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思路[M].2009.

[3]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小班、中班、大班手指操下一篇:口腔会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