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微笑的眼睛

2024-06-28

作文 微笑的眼睛(精选14篇)

篇1:作文 微笑的眼睛

作文 微笑的眼睛

微笑的眼睛

周六上午,信步家附近的菜市场,发觉多了一位卖花的小姑娘。那小姑娘,亭亭玉立的身材,清清秀秀的脸。特别是那双眼睛,又大又黑,还水灵灵的。不过,感觉眼神不是那么炯炯有神,反倒有点呆滞。凝神一看,双目竟是失明的。“唉――”我转过身,边走边叹息着。忽然身后传来一阵激烈的争执声。原来是小姑娘的摊位发生了骚乱!一打听,原来是小姑娘“抢”了人家的摊位。她竟是这样一个人!我对小姑娘的印像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前段日子,正赶上教师节,我想送一束花给老师。我灵机一动:对!何不乘机整一整那小姑娘呢?那天早上,我拿着一张与十元面币差不多大小的白纸匆匆赶到菜市场。看见小姑娘早已在那儿忙碌着,我远远地冲她喊:“喂!买花。”“好。请问您买什么花?”小姑娘彬彬有礼地问。“一枝康乃馨。”我冷冷地说。我才不会对抢摊位的人客气。“送妈妈吧?”小姑娘笑着说。说实话,她笑起来还真的蛮漂亮的,嘴角微微上扬,尤其是黑黑的眼睛,弯弯的,像满装水的小船。我也管不了那么多,说:“不,送老师!”突然,我发现她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要哭似的。我狠了狠心,匆匆把那张十元“钱”塞给她,转身飞也似的跑了,尽管她在我身后一个劲地高喊“找你钱。”

我把花赠给老师,老师笑了,嘴角也微微上扬,眼睛也像弯弯的小船。不知怎么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小姑娘笑的样子。心头,猛地一颤。

晚上,听父母说,那个小姑娘是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为了救人才丧失视力的。至于那次争吵,是原先的摊主诬陷她没交应付的摊位费。真相竟是如此!我的心中好像压上了一块沉重的石头。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再一次赶到菜市场,她还没来。我以为过一会儿她就会来的,可是左等右等,直到中午,还是不见她的踪影。打听了几个人,才知道她已到别处卖花了。这个消息如同一把重锤敲打着我的心,我真怀疑是不是我的事而让她讨厌这儿了。

我低着头,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竹林。天,蓝蓝的;风,凉凉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唱着婉转的歌,嫩绿的新竹正勃勃地焕发着生命的活力。这极具感染力的氛围一点也吸引不了我。忽然不知从哪来的勇气,我昂起头大声叫道:“对不起!小姑娘……”阵阵回音在竹林上空回旋荡漾。我抬起头,天,更蔚蓝了;风,更清新了。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整个人一下子轻松起来。

这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了那个小姑娘。她依然那么漂亮,特别是那双眼睛,已经康复了,更加水灵灵了,还朝我一个劲地扑闪着,好像正向我诉说着什么。

篇2:作文 微笑的眼睛

一年级时,我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这座小学——磐石小学。父母把我一起送到了教室。我走了进去,听到了很多同学在啼哭,我心里渐渐难过起来。但是我一抬头看见了一位老师,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无意间从她那眼睛中看到了微笑,这令我惊讶而又温暖,惊讶的是为什么我能从这双眼睛中看出微笑呢?温暖的是这个眼神令我有安全感。

上课了,正上到高潮部分,被一个同学的说话声打断了。那双温柔的眼睛渐渐变得严肃起来,我从那眼神看到了严厉,赶忙去提醒那位讲话的同学。老师的眉头松弛下来,目光变得柔和起来,我从中看到慈母般的关怀。

直到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那双眼神又变了,变得求知若渴,似乎想要在我口中得到什么答案。但我回答完问题后,那双眼睛又变了,变得明亮,变得开朗,似乎是非常满意我的回答,我看到这个眼神后觉得非常的开心。

篇3:作文 微笑的眼睛

大家常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的美”、“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 可怎么做到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我在实践中的体会是:要让孩子有明亮的眼睛!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这“明亮的眼睛”又是什么?即对看到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有感悟才能发现美, 才能捕捉有价值的镜头。

一、在活动中酝酿真情实感, 用情感煽动想象的翅膀

李吉林教师说:“情境教育, 就是给孩子添翼, 用情感煽动想象的翅膀, 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 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 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

我曾要求学生为其家长洗一次脚, 以此写一个小片段。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给爸爸洗脚, 想了很多。刚开始, 爸爸好像还不大愿意, 我一再要求, 他同意了。我拿起盆子, 接了大半盆水, 端到爸爸面前, 帮他脱了袜子, 味真大, 要是平时闻到这味, 我早就跑远了, 为了完成作业, 我只能硬着头皮洗了, 我用力地帮爸爸搓啊搓, 突然, 我发现他脚上有好多硬皮, 而且十分粗糙。“怎么长成这样子?”我指着那粗糙的老皮说。“这是老茧子”爸爸自然地说。“为什么长出老茧子?”“孩子, 你爸在工地上干活很辛苦, 哪能不长老茧啊。”妈妈在一旁说。我默默地看着, 轻轻地洗啊洗。“嘿, 洗了脚背, 还洗脚心, 还搓脚趾, 这孩子!”我没有作声, 最后用布帮爸爸擦干脚, 又倒了水。爸爸脸上十分开心地说“今天的这双脚洗得真舒服!”

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是看得见的, 却少感悟、少认知, 即通常说的“视而不见”、“缺少发现的眼睛”。从该生的习作中我们发现, 小作者通过洗脚, 从“粗糙的老皮”对爸爸的辛苦有了感悟, 才使“洗脚”表达得如此动人。因此, 在活动中酝酿真情实感, 就一定能从身边那些看起来很熟悉、似乎没有什么好写的事物中捕捉到很精彩的、有价值的写作镜头。

二、在实践中感知自然现象, 让体验激发写作的情感

赞可夫曾说过:“应该打开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 映入学生的脑海, 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 激发学生的感情。”即是说让学生融入“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中, 才会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观察到的事物才能进入大脑。

组织课余实践活动时, 我曾要求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喂养一种小动物, 在对小动物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 练习写小动物的外形、习性片段, 也可以把喂养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 以增加孩子们作文课堂的乐趣, 使其收获意象不到的童真童趣。摘选如下:

前几天, 我捉了两只小蜗牛, 仔细看着这两个小家伙, 身上有一个灰色的小壳, 那是它的“小房子”。我伸出手, 轻轻地摸了摸它的身体, 感到软绵绵、黏糊糊的。蜗牛还有两对触角, 一对长、一对短, 长的一对上有两个小黑点, 不知这小黑点是什么, 找了一本书看看, 原来是蜗牛的眼睛。我尝试着怎么来喂养, 把它们放到一个瓶子里, 还放了点菜叶。晚上睡觉时, 我没盖瓶盖, 因为我怕它们闷死。早晨起来一看, 一只小蜗牛爬走了, 我怎么也找不到, 我决心把另一只蜗牛养好。于是, 我从瓶子里拿出小蜗牛, 又刷了刷瓶子, 还放了点新鲜的菜叶让小蜗牛吃。这天晚上, 我也没把瓶盖盖上, 我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小蜗牛, 我一看, 傻眼了, 唉呀!另一只蜗牛也爬走了, 我赶快找, 阳台角落里发现一个小黑点在蠕动, 凑上去定睛一看, 哈哈!结果在墙角边上发现了它, 蜗牛在沿墙壁往上爬, 一点点蠕动着, 身后留下一条银亮的路, 大概发现我在找它, 它还舞动着触角向我示威呢。我用手触摸了它, 它突然重重地摔了下来, 又继续向上爬。我走开了, 让它自由地活动吧。

小作者在自己有了喂养小动物的体验后, 条理清楚地写出了小蜗牛的生活习性, 写出了小蜗牛的可爱,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蜗牛的喜爱之情。

除了组织课余的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体验活动, 如在学了《天安门广场》一课后, 教师可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一角, 让学生按新学到的方位顺序来观察校园里的花圃, 教会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 使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同时要教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辨析特点等。

总之, 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 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感受。要写好作文, 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习作要求的:“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如此, 学生便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就能“原汁原味”地表现出儿童自己的视角, 我们的孩子自然也会成为习作大餐的“烹饪高手”。

摘要: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 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我们从活动入手, 针对学生年龄小、好动又易好奇的性格特点,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他们拥有明亮的眼睛来观察事物, 写出自己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篇4:擦亮作文的“眼睛”

作文题目拟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所以,学习作文不能不在拟题上下功夫,多多地下功夫。这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怎样拟好作文的题目?我想,一要从思想上重视拟题,二要寻求快捷的方法。下面就和同学们说说作文拟好题的几个方法。

第一、简练法

简练,就是浓缩语言,能用两个字不用三个字,能用一个字不用两个字。这样,作文的题目文字极少,就十分引人入胜,就给阅读作文的人,甚至是评分的老师以好的第一印象,这样的作文就容易“成功”了。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十一小学四年级五班老师给学生布置“写写校外遇见的一件事”作文,张杨梓写了在马路上扶起跌倒老奶奶的事儿,题目就一个字《扶》。扶,扶什么哪?老师看了,觉得很简练很新鲜很有吸引力。

第二、反向法

反向,就是反说,带“引号”的。这样的拟题方法运用得当,便往往抓人“眼球”,引起读者的兴趣。贵州省绥阳县五年级学生吴睿在写一篇与“网”相关的作文时,拟了《Q名“笨蛋”》的题目。我在批改一大堆小学生作文时,对这题目就很感兴趣,先选留了,批改后很快被作文刊物采用。这里的“笨蛋”其实不笨,反而是“聪明蛋”。

第三、不可思议法

这样的拟题,使得读者看了有些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于是读者会一定要看个究竟的,便一口气地看了下去。也会给读者或者老师留下深深的印象。江苏省东台市小桔灯学校四年级学生陈雅娴写了一篇课堂上所见的作文,题目拟成《吹砖头》。吹砖头?砖头怎么吹呀?似乎不可思议啊!读者看了题目,开始是一头雾水,便急忙看了全文,明白了——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真的吹倒了砖头!

第四、新词法

新,本身就是吸引力。新语言是点亮题目的“利器”,运用好了,作文就添十分彩。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十一小学四年级学生赵雨涵在写小动物趣味的一篇作文时,拟了这样一个题目《猫猫狗狗大pk》。“pk”是新词,很吸引读者。

第五、特点法

抓住作文描写事物的主要特点,简洁概括到题目里。辽宁省铁岭市十三小学原六年级一班学生杨荣春在写家里的一只大公鸡的作文的时候,拟的题目是《俺家的“九斤红”》。那大公鸡的主要特点是“大”,有9斤重,鸡中的“大丈夫”!

第六、引用法

恰当引用古语、古诗词和名人名言等到题目里,作文的题目便会“亮”起来。比如西丰县金星满族乡宝兴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康以诺在写家乡的秋天的作文的时候,写了山上的红叶,题目引用了古诗《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为作文增色不少。

本栏插图 李斯冉

篇5:护士节演讲稿——微笑的眼睛

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

洁白的衣着、厚厚的防护,却遮不住会笑的眼睛

这就是被赋予人间天使的护士

天使不食人间烟火,转瞬即逝

我们却用博爱,与生命相随

静静的夜里,安抚每一个受伤的生命,留给自己的却是熬红的眼睛就像沙漠中顽强的骆驼草,这就是坚守在生命最前沿的护士

当天空不晴朗,我们的微笑是患者心里最绚烂的阳光

我们在浩瀚的的医学海洋里,拾起每一个珍贵的医学碎片,默默无闻地浇灌着生命之花

篇6:作文 微笑的眼睛

忽然看见一个大人摔倒了,我正要笑他笨,妈妈拉了一下我的手。我捂住嘴仔细一看,这个大个子男人没有立刻起来,而是用手在地上摸着什么。啊,时一副黑色的眼镜,他忙带上。离他不远处还有一个手棍,但他却往相反的方向去摸,那哪能找到啊?我不由自主的跑过去,捡起手棍,送到他中。原来他是盲人……

正当我在为自己做好事而高兴时,妈妈却说要做游戏。原来是让我闭上眼睛,装作盲人。就在那一刹那,我的眼前一片漆黑,妈妈拉着我的手,小心翼翼的向前走。并且不时的向我介绍周围的景物,有平坦的小路,有红的花,有绿的草,还有小朋友穿着鲜艳的衣服在游戏……可我的眼前只是漆黑一片,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的心情也随之不好了,我睁开眼睛说“不玩了”。妈妈却别有用心的教育了我,“知道眼睛有多重要了吗?平时学习,看电视总是不注意用眼,早晚有一天,眼睛要罢工的。”同时,我心里想的更多的时那些双目失明的人们,他们有多么的不幸啊!

篇7:描写眼睛的作文:我的眼睛

只见我机灵的找到一块凸处,右脚一翘,左脚一踩,一咬牙,一用力我便爬了上去,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以此让自己平静下来,之后拿起盖布认真盖起了玉米。盖完后,我又按照原来的方式下来,可这次我却不如上次好运,脚到处试探也没找到一块凸处。我焦急的来回晃动左腿,希望可以找到一个落脚点。爸爸见此就安慰我“没事,小心点。”一边示意我趴上爸爸的背,就如同小时候那样把我视为珍宝的小心翼翼的背下来。我一边享受着爸爸的给我温暖和安全感的后背,一边歪着脑袋看着爸爸的笑,就如同小时候那样。

爸爸一边嘴角挂起一抹笑,一边背着我对我说:“瞧你重的,爸爸老喽,背不动喽。”诶?奇怪,爸爸明明是笑着的,可是为什么这么让人想哭呢?尽管爸爸说的是那样的乐观,但也盖不住那浓郁的伤感。我趴在爸爸背上,看到爸爸的头发被老顽童似的时光老人锯成白色时,心里不由得一抽。我连忙从爸爸背上滑下来,才发觉爸爸的背已经不如往日那般宽阔,爸爸也不如往日那般高大、强壮。爸爸如同一棵树,我如同一片叶,爸爸把营养都无私的给予了我,使我更快的长高、长大,而我自己却……我顿时后悔自己看见的一切,我不禁猜想:如果我看不见的话,爸爸是不是也不会老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我们可以赡养父母的时候,那离现在还有多远呢?说句不尊不敬的话:等到那时父母又能有几年寿命呢?父母不是唐僧,不可能长生不老;父母不是仙人,不可能长寿无疆。

篇8:作文 微笑的眼睛

一、拟题的重要性

高考作文自1983年 (大作文) 出现“自拟题目”以来, 至2011年止共达23次之多。其中1999年以后则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作文类型, 那就是话题作文, 其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到2003年的话题分别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起福建省高考语文科独立命题。该年作文题目是“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此后, 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 2005年为看图作文;2007年为命题作文 (题目为“季节”) ;2009年为半命题作文 (题目为“这也是一种”) 。此外, 均为材料作文, 均要求“自拟题目”。

自拟题目类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限制较多, 写作切入面较窄, 要求较细;而后者只提供一个写作话题或写作范围, 并未限定立意、取材、文体和写作方法。甚至连原来材料后的“要求”也改成了“注意”, 给考生以更广阔的思维发散空间。

无论哪一种类型, 拟题都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俗话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自拟题目类作文的开端就是文章的标题, 它决定了评卷老师对该文章的第一印象与第一判断。拟题能力既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 又蕴含着作文所必需的审材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可见注重拟题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拟题例谈

(一) 课文示例:以高中语文课文题目为例:《项链》的标题起到了贯串情节的作用, “项链”是小说的线索;《祝福》的标题, 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意, 有利于深化主题;《边城》的标题, 不仅是指湘西的边远小城, 而且是指大城市的对立面, 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沈从文《边城题记》) 。《药》的标题, 既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又有概括情节、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 个人实例:笔者也有这方面的体会, 比如:其一, 有个工人工伤失去右臂, 在经历了一番痛苦之后, 终于走上自强之路。学会生活自理, 练习用左臂写字、写文章、打乒乓球等。后来,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 练出了一手好字, 所写的文章也常在报上发表或获奖。笔者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写了一篇报道他事迹的通讯, 初拟的题目是《独臂撑起一片天》, 同事看了之后说太大, 欠妥。想想也是, 就改为《独臂写自强》, 结果被《泉州晚报》录用, 还配发了一张人物的生活照。

其二, 有一次, 某报编辑向我约稿, 要我写一篇有关婚姻家庭的文章。我选择了四个家庭的片段:A.一对老知识分子几十年相敬如宾, 拥有一个幸福的家;B.一对年轻夫妻同甘共苦, 共同创业, 拥有一个殷实的家;C.一对离异的年轻夫妻其女儿无人照顾, 流落街头;D.一个丈夫意外故去的妻子在赡养公婆、抚养子女的重担面前她将怎么办?材料确定以后, 在拟题方面却颇感踌躇。如何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把这四个故事贯穿起来呢?我想到了伞。有伞就能遮风、挡雨、防晒;无伞就要风吹、雨淋、日晒。因此题目就叫《家是一把伞》。也在《泉州晚报》刊登了。

其三, 2002年12月, 高二学生涂莹莹参加“我与数字泉州”征文比赛, 获得泉州市一等奖。当初她把作文写好交给我时说:“还没有题目, 老师, 你给定一个吧。”实际上, 她原来有一个题目, 叫“痴心‘网’想”, 可能是觉得不妥, 划掉了。这个题目容易让人想起“痴心妄想”。斟酌后笔者为其改为“‘网’事随想”。其优点:“网”事谐音双关, 既指上网之事, 扣紧“我与数字泉州”这一话题;又指过去的事情, 因回忆往事而浮想联翩。同时, “随想”又适合该文章的内容。

(三) 优劣对比:拟个好题目有时并不容易, 但比较其优劣还是比较容易的。例如:

1.人物形象分析: (1) 《祥林嫂的悲剧》 (角度太大) (2) 《浅谈祥林嫂的“悲哀经”》 (语言入手) (3) 《从“祥林嫂, 你放着吧!”说起》 (环境入手)

2.2009年永春一中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要求填完整半命题作文的题目:“_________是福”。结果学生作文如:《母爱是福》《拥有生命是福》《没有父 (母) 亲是福》。

三、拟题方法

(一) 题目的形式:

标题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主题是用来揭示文章中心内容;引题对主题起一种引发、烘托、提携的作用;副题则是补充、解释主题的。这三种题的组合又有四种形式:

1.完全式。即引题、主题、副题三者都有。例:

故事集《365夜》深得年轻父母心 (引题)

幼儿遇良师家庭添乐趣 (主题)

订购信有如雪片飞来总印数已逾两百万册 (副题)

2.引主式。即只有引题和主题。例:

3比0 (引题)

中国足球队踢赢科威特队 (主题)

(以上两种形式, 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

3.主副式。即只有主题和副题。例:

纳谏与止谤 (主题)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副题)

4.主题式。即只有主题。例: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二) 拟题的要求

作文拟题的总体要求是:简洁、明白、醒目。具体要求如下:

1.角度要小, 以小见大:角度小而巧, 便于入题, 能够写深, 写出新意。在应试的个把小时的时间里更适用。

2.文题相应, 画龙点睛:从拟题角度讲, 要符合作文要求, 适合所选题材和主题的需要。例:泉州市2000年秋季高二年级期末卷要求以“假如我是_________”为题, 写一篇施政演说, 填“班主任”、“校长”等就符合要求;而有的同学填“经理”、“孙悟空”就显然不妥。因为作文要求之一是, 在符合“学校具体实际的基础上, 尽量反映广大学生的愿望”。从写作的角度讲, 则要点题、扣题, 不能文不对题, 或离题万里。

3.新颖别致, 醒目引人:拟题时, 应着眼于一个“新”字, 新视觉、新思路、新形式, 力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 拟题要做到新颖别致, 还要讲究一些方法。

(三) 拟题方法

1.修辞法

就是拟题时运用各类修辞方法, 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拟出精彩、漂亮的标题, 从而增强文章的文采与感染力, 让文章在众多作文中独具魅力。

以学生作文或课本为例, 主要有:

(1) 比喻

(1) 心中的太阳 (喻精神力量)

(2) 甘为铺路石

(3) 奋斗, 实现理想的阶梯

(2) 拟人

(1) 生活告诉我

(2) 扼住命运的咽喉

(3) 拟物

出售文明

(4) 反问

(1) 你, 甘为铺路石吗?

(2) 环境能决定人生吗?

(5) 引用

(1)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关于祥林嫂的反抗性格

(2) 生当作人杰

(3) 掌声响起来

(6) 设问

(1) 成才靠什么?

(2) 怎样才能成才?

(3) 雪化了是什么?

(7) 对比

(1) 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

(2) 钱多与官大

(3) 马虎与认真

(8) 呼告

回来, 我的哥哥

(9) 倒装

别了, 司徒雷登

(10) 反复

啊, 船长, 我的船长!

(11) 仿词

(1) 公鸡下蛋

(2) 近墨不黑

(12) 对偶

(1)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浅析晴雯形象

(2) 说团结, 道配合

(13) 借代

(1) 麻脸 (特征代人)

(2) “矮板凳”变“高”了 (外号代人)

2.哲理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所给材料中挖掘出一则道理、哲理, 用充满哲理、思辩的词句来拟题, 以吸引、打动读者。例如:

(1) 贵在坚持 (2)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3) 战胜自我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4) 残废人不残废 (5) 天才出于勤奋

3.套语法

文章的标题特别是议论文的标题有许多固定的用语, 采用这些固定格式, 也是一种拟题方法。例如:

(1) 红颜薄命———浅谈林黛玉的悲剧原因 (2) 浅析周瑜的形象 (3) 小议成才 (4) 谈人生志向! (5) 说聪明!!

4.符号法

即在文章标题中使用标点符!号和数理符号的拟题方法。例如:!!

(1) 天才·逆境·成才

(2)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5.审材法

细心辨别所给材料蕴含的信息, 将有效信息直接截取或引申发挥, 便可获得一个好的题目。这种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 狭义取材法:直接从所给材料中截取某一关键性具有立意功能的词句来命题。例如:

(1) “领受挫折” (2) “人的免疫力是一步步增强的” (3) “从无菌室里走出来”。

(2) 广义取材法:

(1) 创造性地改写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词句, 以之为标题。例如:

“从‘细菌’中成长起来”、“从‘调皮明星’到‘见义勇为’青年”。

(2) 创造性地改写与所给材料相关的所有隐性材料, 并以之为标题。这些材料如名言、格言、谚语、典故、歌词、广告词等等。例如:

“历经风雨, 终见彩虹” (改写《真心英雄》歌词) 、“让挫折来得更猛烈些吧” (改写高尔基《海燕》句子) 、“挫折是成功之父” (仿“失败是成功之母”) 。

6.话题法

就是直接套用话题作为标题。不少同学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是一种懒惰的做法, 体现不出作文的具体内容, 往往显得大而无当, 不利于得高分。例如:

泉州市2000年秋季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要求以“生活中的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同学以话题为文题, 这是可以的。但有的同学却稍加变化, 改为《美在生活中》, 既体现了自己的创造, 也突出了“美”字。

篇9:作文背后的眼睛

关键词:作文;眼睛;情感体验

一、“明目”作文与“盲目”作文

何谓作文?其实很简单,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对普通人来说都不成问题,但作文却有优有劣,为什么呢?一篇成功的作文让人读来仿佛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那双明亮的眼睛,读多少篇优秀作文就能感到多少双明亮的眼睛在文字中闪耀,而每一双眼睛所看到的都不与他人相同,因而闪烁着个性的光辉。这样的作文如果称之为“明目”作文,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盲目”作文,读“盲目”作文就如同被一个盲人领路前行,不知所终,或者无论目的地如何,都只走同一条老路,单调、呆板、机械。“明目”作文与“盲目”作文之间的区别正在于作文背后有没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有着个性视角的眼睛。谈作文之前,我们似乎更应该先谈谈怎样让学生有一双明亮、独特的眼睛。

二、塑造一双“明目”看世界

怎样帮助学生塑造一双明亮的眼睛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必须放弃“替看”情结

以往,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恨不能在课堂上一切都讲给学生,写场景就栩栩如生地给学生口头描绘场面,从情景甚至感受说个遍,再让学生照着写;写一样事物,教师必然把物品边展示边详尽地介绍一遍,包括外形、特点、用途,甚至颜色都一一说到。本来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现在却以老师的眼睛代替了,替看的结果必然形成几十篇结构相同、词句相似,甚至感受也一致的姊妹篇,整齐划一有余,灵性个性不足,从几十篇作文中,我们只看到了老师的循循善诱的眼睛,而学生自己根本不必去看,只要听一听就能做差不多。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校园秋景》,结果几乎所有的作文中都有教师曾指导过的一句话:松树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校园里。这样的结果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该指导什么?千篇一律的作文又说明了什么呢?教师唯恐学生不会写,唯恐指导不到位,一词一句地教,良苦用心可嘉,但结果可能培养出来的是学生懒得睁眼的惰性心理,孰不知不鼓励学生自己睁开眼睛看世界,又怎么能积累素材,形成感受呢?

(二)谈谈怎样引导学生睁开眼睛

1.扶着看

作文起始阶段,教师可以扶着看。通过鼓励、诱导,让学生从不爱看到爱看,渐渐到会看。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适当示范、提示,但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要包办,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让学生去“看”,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随时处处“看”的习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学生视而不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2.放手看

当学生基本学会自己观察身边事物以后,老师就要放手,给学生以充分的“看”的自由。当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不是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教师仍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身边的人、事、物,还要关注社会问题,国家大事,扩大眼界,培养学生宽广的心胸,尽量把触角伸得长一些、远一些。不仅为友情、亲情而欢笑、掉泪,也为国际和平而奋起呼吁;不仅为身边的动人场景而感动,在看到社会中的阴暗面时也会引发思考;不仅感受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也能沉醉于大自然的质朴与神奇中。这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看法,不要动不动把自己的观感强加给学生。这样,学生的眼睛才能更亮,睁得会更大。

三、引导内视心灵,珍视情感体验

当学生学会睁开眼睛看世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看,看出内涵,看出个性,看出独特的心灵体验,从外看世界发展到内视心灵。童心不一,孩子们用心“看”到的是可贵的,令人欣喜的。在童心世界里,他们会“在花盆的土里用手指钻个洞,帮蚯蚓造个房子”,会同情因蚂蚁咬食而乱滚乱翻的青虫而掉泪,会惊讶于“蚕也像人一样爱晒太阳,晚上也睡觉”,会把发出来的青豆芽看成“淘气的小蝌蚪,引颈高歌的大鹅,在水中捕鱼的鸭子,正在梳理羽毛的公鸡,向你拍手的胖娃娃……”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五彩的心灵。在他们纯净的心灵里,喜怒哀乐会比成人更强烈,情感往往被无限地夸大,比如学生作文中表达眼镜的累赘时,写到“眼镜‘骑着我的鼻子,重达‘几吨”,表达自己学习任务太重的不快乐,写到“我比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还惨”,面对儿童的童言稚语,我们千万不要嘲笑学生的幼稚。童心无限,乍看可笑,再细想想也许会觉得不无道理呢!

因此,教师的评价不可以是随意的,你的一句不恰当的评语可能影响学生一生。每个老师都有责任为孩子们的心灵负责,让我们像珍视自己的心灵一样去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吧,让我们把更多的微笑鼓励,默默关注,由衷赞赏送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顾涛.方法引路,走出小学作文指导的盲区:小学作文指导的缺失与策略[J].考试周刊,2015(54).

篇10:国际爱眼日眼睛的作文:眼睛

死党柒的姐姐是一个有着一双动人眼睛的女生。每次看到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古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由于柒的缘故,渐渐我和他也就熟络起来。

那天放学回家,柒说:“我姨父昨天脑溢血,送到医院急救了。”我就想,是那个有漂亮眼睛姐姐的爸爸吗?顿时脑袋里“嗡”了一声。“怎么会呢?怎么会呢?”我喋喋不休地缠着柒。

柒说,姐姐回到家,叫了十几声“爸爸”,最后是在卫生间里发现他爸爸的。是她赶紧打电话叫柒的爸爸来把他的爸爸抬去了医院。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感觉什么东西压着我,让我吐出一个字的力气都没有。

回到家,爸妈也在议论这件事,说了什么我没有仔细听,大概是没有希望了之类的话。我的眼前仿佛站立着一个胖胖的,头发有些长的中年男人。他画着一手好画,他家中总有许多令我感兴趣的东西。他曾一度是我的偶像。

然后,就是那双眼睛,漆黑的,闪着温柔的光,仿佛一道最绚烂的彩虹,永远没有阴霾,灼灼生辉。

我说,“妈,我要去看看。”

医院,重症病房,铺天盖地的白色让我心里也一片空白。姐姐站在一边,我看见叔叔嘴上罩着氧气管,无数根管子插在他的脑部。

姐姐轻轻地说:“他只是想睡一觉,不是吗?”我转过头,撞上了姐姐的眼神,孤独、无助、暗淡无光。于是我的内心潮湿起来:“姐,你哭出来好吗?哭出来,一切都会好的。”

我分明看见她的眸子,泛起一丝涟漪,刹那间,便掬满了眼眶。然后,一滴清澈透明的液体滴落下来。“爸爸说过,即使是眼泪,也只许流一滴,他喜欢我开心的样子。”

医生说,叔叔的生命完全依赖着氧气瓶,只是等家人同意,就可以拔下来了。

我早已泣不成声,冲出了那片残忍的白色世界。

后来的某一天,我抬头用45°角仰望长满云彩的天空,那一双眼睛就仿佛在天际,它倔强地仿佛在说:“我不哭,我不哭。”

篇11:国际爱眼日眼睛的作文:眼睛

路上鲜有行人,也是,这种天气人们都应该蜷缩在一方温暖的净土吧!只不过路上行人少了,往日的喧闹声也少了。整日生活在车水马龙之中,也难得有这样一份静谧。想想那些整日奔波,无暇顾及这些的人,心中不免有些得意啊!

不经意间对天空的一瞥,着实让人惊讶。只见头顶上原本有些污浊的天空已不知何时变得蔚蓝了。怀念啊!已不知多久没看过这样的天空了。如海一般的颜色,着实让人着迷啊!被风扯得四零八落的云朵,似是海边卷起的朵朵浪花,甚是可爱。顺着一抹抹纯白望去,不知为何,蔚蓝渐渐变淡最后只剩下层层云浪,蔓延在天的尽头。看着被风清扫的一干二净的苍穹,心中恍然:原来不只有纯白无暇的雪才能清扫这世间的污浊啊!只不过漫天飘舞的雪,是用纯白的华丽掩盖世间的污秽。四处流浪的风,使用尖锐的呼啸驱逐这凡世的灰尘,带它离去,留给世人一片无浪的海。

待我拐进一条笔直的街道,我会心的笑了:原来这匆匆的风并非只是一名清洁工啊!马路两旁整齐的法国梧桐,头戴一顶似是画家将未用完的颜料泼在上面的帽子。红黄相间着,静静地透着一丝法式的浪漫与复古。调皮的风,跑过来猛地一扯,只看见帽子一斜,齐刷刷的飘落一地斑斓。站在飞扬的叶片中,原以为只在画中的浪漫,竟真是的出现在眼前。仰望天空,真的要谢谢这风了,若不是它,恐怕真心寻不到这近在咫尺的美丽。

篇12:作文 微笑的眼睛

老师,您那双水汪汪的眼睛,时而严肃,时而温柔,时而又给了我们一种期盼……

每当上学时,我望着坐在办公室的您,您也看着我,嘴角挂着一丝微笑,仿佛告诉我:快去复习,马上要上课了。我赶紧跑到了教室。

回想着您刚才的眼神,给予了我一种提醒。然而有时候,我上学迟到了,您并没有骂我,而是给我一个眼神:“下次别迟到了!”

上课的时候,您的眼睛仿佛又变了。每当我上课走神时,您的那双眼睛紧紧地盯着我,让我不得不赶紧坐好认真听课。

回想着那种眼神,是严肃的,告诉我:你走神了,认真听课。而有时上课,您的眼睛又给予了我另外一种眼神。上课,我认真听课,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您的眼神看着我,嘴角挂着甜丝丝的微笑,告诉我:不错哟,加油!

老师,您那双眼睛仿佛会说话,告诉我们,提醒我们。

但是,当我犯错的时候,老师的眼睛是严厉的。您会把我请到您的办公室。从进门前到走到您的办公桌边,您的眼睛里让我读出了您对我的失望和严厉。这时,老师的眉头张了起来,嘴巴一动不动,仿佛告诉我:“刘谨娴,你自己应该知道你做了些什么!”

下课了,您的眼神是开心、愉快的。我们一道排练节目,您会在那里看一会儿,当您觉得我们做得很好,您就会竖起大拇指,投来赞许的目光。但如果您举得不怎么样的话,您也不会批评我们,只是告诉我们需要改进,帮助我们改进。

有时,您在和我们一起玩耍时,我们玩出了一些危险动作的游戏,您会望着我们玩的人们摇一摇头,制止我们:“这个动作很危险,不能玩,玩其他的吧!”

老师,您用您的眼睛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提醒我们,管教我们,您的眼神永远地记在我的心里。

作者:刘谨娴

篇13:老师的眼睛和我的眼睛不一样吗?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一课的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仔细观察一下, 你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观察事先准备的牙膏外壳、药盒等各种长方体。

师:想一想, 观察一个长方体时, 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1:最少能看到1个面,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老师, 我有不同意见。最多应该能看到4个面。 (还有一些学生表示支持)

生3:老师, 我观察到了5个面。

师 (感到疑惑) :看到这么多? (想到了什么) 对了,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 身子和头是一点儿都不能动的, 站直了。你俩上来重新观察一下, 看看还是不是4个面、5个面?

生2和生3按照老师的方法上台演示。

生2:我把盒子这样放 (边长较短的一面放在眼前) 。我看到这个盒子的正面、上面、左面和右面, 一共4个面。

生3:我把骰子 (教师没想到这位男生随身带着这么小的玩意儿) 放在眼睛下面, 我可以看到它的上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 一共5个面。

师 (似有所悟) :哦, 我们在看比较小的物体时, 要用一只眼睛观察, (教师让生2和生3遮住一只眼) 现在, 你看不到4个面、5个面了吧?

结果他们仍然回答说可以看到4个面、5个面。此时, 教师彻底崩溃, 无计可施了。只能强行灌输:那你们动脑子想一想, 观察这些物体时, 看到了上面还能看到下面吗?! (学生肯定地回答说不能) 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嘛, 看到了左面还能看到右面吗?! (学生无言) 观察物体时, 看到了上面, 就不能看到下面;看到了前面, 就不能看到后面;看到了左面, 就不能看到右面。所以, 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时, 最少能看到1个面,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轻声嘀咕:我明明看到了4个面, 老师的眼睛和我的眼睛不一样……

【“问”:病历记录】

我们都知道“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 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的理论, 并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没想到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出现了“异”见——看到了4个面甚至5个面时, 才提醒教师也应该亲自看一看。课后, 教师拿来学生那颗“惹事”的骰子观察, 虽说看到5个面有点勉强, 但用一只眼看到4个面却是千真万确。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理论错了吗?随后, 我们进行了课堂回放, 围绕这一问题记录了一些“病历”。

一是观察技术不够。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 教材中并没有提示要“从一个点”进行观察, 事实上, 学生在观察较小的长方体物体时, 确实能够看到4个面。因为当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时, 这时左眼、右眼2个观测点的作用就被放大, 而观察较大物体时, 两只眼睛所在的2个观察点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教学中, 执教教师想到了这一点, 于是采用遮住一只眼的对策, 让学生用“一个点”去观察, 然而让教师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学生还会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其实, 用一只眼睛观察, 依然难以精确成一个观测点, 因为人的眼珠子会左右移动, 于是观察的视点仍然可以左右变动, 只是扫描的范围小于两只眼睛而已。当看物体左面时, 眼珠子会下意识地左移, 反之右移, 这样观察, 就可能会同时看到一个较小物体的左右面, 物体越小, 这样的反映就越明显。

那么, 学生的眼珠子怎么就不能不动呢?其实, 这还与学生的心理反应有关。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知道, 学生在面对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最多有几个面”时, 为了“最多”, 就会尽力去看“多”和“多”看, 两只眼睛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力去看”——看左面时, 左眼发力, 看右面时, 右眼用力。学生这种看的方法, 眼珠子必定要左右移动, 其结果等同于进行了先后2次观察。

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 我们还知道了这样一种情况, 有些学生在观察物体时, 并没有真看到4个面, 但由于在准备或出示物体时, 学生已了解, 或者在同学和老师的对答中知晓了各个面的特点, 为了逞能, 在观察时无意识地“感知”到自己“已看见”, 但这其实是“潜意识”中看见的, 比较模糊, 于是也就糊里糊涂地成为“看到4个面”的支持者。

二是观察知识不够。实际上, 数学中所说的观察物体不同于生活中所说的观察物体, 它应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学习内容是“投影与视图”范畴之内的, 在中小学阶段所呈现的视图, 是平行光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光线是平行光线, 不是像我们眼睛一样的点光源会产生扇形式的扫射过程, 这样, 就不会出现“长方体的厚度比两眼间的距离小可以同时看到4个面的情况”, 在这样的观察条件下, “一次最多只能看见长方体的3个面”完全正确。然而, 这些高深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 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人的眼光只能算是视线, 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光线。当观察的物体宽度等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可以近似地看作平行投影法 (图1) ;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 (图2) , 人的两只眼睛可以合并为一个观察点, 但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虽然也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 但是人的两只眼睛却被划分为了两个观察点。

【“切”:病理诊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二学段 (4~6年级) “图形与几何”部分对这一知识是这样表述的:“能辨认从不同方向 (前面、侧面、上面) 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从这句话可知, 观察物体时, 要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 也就是要确定合适的“观测点”。本节课的“观察物体”为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在本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最多只看到三个面。”随后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中也提到:“要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反复进行观察, 充分体会, 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 最多只能同时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在这里, 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知晓“一个长方体最多同时看到3个面”这一知识点。那么教学中如何尽量避免“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尴尬, 让学生较为科学地把握这一知识呢?我们认为, 目前只能用“眼睛”下功夫、用“投影”做渗透, 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如下对策。

一、根据学生认识水平, 无“事”则不生“是非”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还不必要去清晰地认识到观察物体时需要“一个点观察”和“视线平行投射”等科学性问题, 教师也无须向学生诠释观察时的技术问题。研读教材, 不难发现, 教材在安排“观察对象”时, 选择的都是相对较大的物体, 如例题所选择的图书柜, 想想做做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指出:“被选择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能太小, 否则不利于学生观察, 而且不便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这样安排:

第一步,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图书柜, 从而引出只能看到1个面、2个面, 然后教师利用身高优势站在能看到3个面的地方, 让学生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并邀请学生以同样的角度和同样的高度实地观察, 再组织学生自由地在图书柜周围走动, 观察能看到几个面?初步感知到观察一个长方体,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步, 教师提供图3、图4这样的正面既定, 只是摆法不同的实物,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说说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从更大范围让学生知道最少看到1个面和最多看到3个面。

第三步, 教师提供如图5这样空白的、正面相对而定的实物, 让学生观察。

第四步, 将实物延伸到如图6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这时可准备相对较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再次说说看到了几个面?

最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 通过三次观察, 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从选材上避开了过于“小” (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 的物体, 照顾学生的认知能力, 减少知识生出“是非”的可能。

二、根据学情认识问题, 有“事”则明辨“是非”

然而, 学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学生, 课堂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课堂。虽然教师故意避开“小”物体的观察, 但学生未必就会主动绕开, 一是像上述课中的那位学生随身带着的平时经常玩的骰子, 如果没有, 或许有的学生也会想到。一旦课中生成这样的问题, 教师就难以绕开这个坎儿, 视而不见。那么, 教师该怎么解决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呢?目前, 也只能拿学生还能理解的观察技术和观察知识来说事:

第一种办法是, 教师首先让学生只睁一只眼睛, 睁着的眼也尽可能眯成一条缝, 不转动眼珠而盯着小物体看, 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的视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一个点观察”, 使之重新符合中心投影法。

第二种办法是, 当物体 (例如骰子) 小到小于一只眼睛的余光范围时, 用只睁一只眼睛也无法精确到“一个点观察”时, 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或摄像头等科技手段来代替肉眼的观察。例如把骰子放在镜头下, 屏幕现场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观察画面 (如图7) , 在距离的不断推移中、在角度的不断转换中、在物体的不同摆法中, 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真相”, 确信“只能看到3个面”。这样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的观察, 可以真正确保“一个点观察”, 从而克服因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观察上的缺陷。

此时, 学生会产生“眼见怎么不为实”的疑惑。对此, 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个实验:让学生闭上左眼睁着右眼看举在眼前的手指, 再闭上右眼睁着左眼看手指, 一睁一闭交替。学生会惊奇地发现, 随着左右眼睛的闭合, 手指似乎在左右移动。教师于是可适时地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形象是两只眼睛两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像的综合之后的结果。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一个观察点;反之, 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 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两个观察点, 越是不容易达到眼见为实, 这也就是有学生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在生理上和物理上的原因。

当然, 除了用摄像头和摄像机, 我们也可以用照相机拍照、实物投影仪投影等多种技术帮助学生观察物体。其中, 摄像机、照相机的成像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实物投影仪的成像则属于几何中的“投影”知识。

上述课例让我们想到了“眼见为实”这个词, 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信, 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 不论是感知物体, 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 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然而, 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 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 即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研究发现, 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上述课例, 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篇14:用发现的眼睛挖掘作文素材

一、写景作文应景而写。小学从三年级作文起步开始,几乎每册教材都会安排写景的单元作文,老师如果按部就班,到了这个单元就去写景的话,往往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景物。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开启智慧,把最佳的作文时间调整到景色最美的阶段,如:春天百花盛开,绿树发新芽的时节;夏天绿草如茵,树木茂盛的时节;秋天瓜果飘香,一派丰收的时节;初冬枫叶尽染,黄叶飘飞的时节。每一个季节所呈现的景象不一样,学生要能书写真景,表达真实的情感,就要处处认真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写,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写景的文章可按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者按地点转换的顺序,移步换景,学生写作起来,就更容易掌握文章的框架。低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往往做不到把景物描写细致,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进行写前指导。

二、写事作文提前布置。为了让学生在写事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老师要提前告诉学生写什么,如何写。很多写事的作文,对学生而言,已经是陈谷子烂芝麻了,例如,一写事就是自己生病了,妈妈送去医院。老师要鼓励学生寻找全新的作文素材,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做到新颖亮丽,有写作的冲动。比如,为了让学生把事情写具体,我在一个星期前就给学生布置了十字绣的内容,学生只需要到校外的小摊上购买五角钱的十字绣材料,每个同学购买的花色不一。在准备工作做好以后,老师开始有序指导学生如何绣十字绣。很多男同学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接触针线,更不要说绣花。为了激发学生绣花的热情,我在黑板上画出很多密密麻麻的小正方形,并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十字绣的材料,如何选择色彩相匹配的丝线绣花。选好丝线后,就要穿针,很多男同学穿针也困难,特别是遇到线头比较毛糙的情况下,这个时候都要老师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都会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只有自己亲自参与了,学生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要告诉学生穿好针以后从何处起针,针是走画布的上面还是下面。这样,老师可以在画布上面进行示范,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就比较顺手。为了做好十字绣,更为了写好作文,很多男同学也做得有模有样,他们个个屏住呼吸,认认真真地绣起来,甚至连老师给他们拍照,学生都没有发觉。学生因为亲身参与了十字绣的过程,所以后面的作文写起来,就行云流水般顺畅。这次作文,很多学生的篇幅都写得比较长。从这个实验来看,学生并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老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进行作文的指导。

三、游戏激起写作欲望。在十字绣作文取得成功后,我开始谋划下一次作文的素材。我告诉同学们,下周我们将进行一次游戏活动,游戏的名称为“击鼓传花”。命令一发布,同学们在教室里热烈地鼓起掌来。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变得特别听话,作业也完成得非常好,我知道他们在期待游戏课的到来。到了游戏课的那天上午,我带着讲义夹走到教室门口,教室里却传来了整齐而爽朗的读书声,我以为自己记错了课表,低头看看语文书上贴的课程表,课程表上分明标着是语文课,一阵感动和惊喜充满了我的全身,生平第一次,我给学生一个90度的鞠躬,我高兴而大声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把你们这么期待的游戏课上好。”游戏课开始了,我找来一朵办公室的塑料花,告诉他们游戏规则:游戏就是把这朵花以座位的竖排为单位按“之”字形向后传递,在传的过程中,花不能掉到地上,老师在讲台上背着同学用教鞭敲桌子,敲打声随时会停止,当敲打声停止的时候,花在谁的手上,谁就要上来表演节目。表演节目的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朗诵古诗,可以讲故事,可以说脑筋急转弯,可以唱歌,如果什么也不会,就到讲台前给大家深鞠躬一个,并说上“请大家多多包涵”的话。游戏开始了,同学们每个都高度紧张,他们生怕花落在自己的手上,都拼命把花向后传,但总会有人接到花,所以表演节目也是多种多样,学生最怕说请大家多多包涵的话,因为那样无形中就表示自己没用了,所有他们表演起来也很卖力,很夸张。这个时候,我就顺势而导,说说自己当时的紧张心情,说说自己看到同学的外在表现和同学们表演了什么节目等等,指导学生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都细腻地再现出来。这次的作文,因为组织有序,所有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思想,有内容,更有中心,他们写的时候,就如滔滔的江水,思路流淌顺畅。

当天晚上,有很多家长在微信上传达这次游戏课的效果,说自己孩子作文写了满满4面纸,说自己的孩子回家后还沉浸在游戏的紧张激烈中,说自己的孩子很开心遇到了好老师……

作文教学就是这样,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并能告诉学生如何发现,作文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让学生爱上作文,爱上观察,这样就能发现作文的素材,找到最佳的作文途径,还愁写不好优美的作文吗?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第二小学

上一篇:会计论文要求和格式下一篇:梦回圆明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