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2024-07-02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从孩子呱呱落地的一瞬间,父母的“职业生涯”就开始了。孩子的成长是所有父母最关心的,也是父母最快乐的源泉。我和多数家长一样,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觉得孩子的教育,真是任重而道远,一点儿也不轻松,但其中也会有很多的乐趣。特别孩子在进步,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心中无比喜悦。我希望孩子不光学习好课本的知识,应该让孩子学习一些她感兴趣的事情。

牛安馨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非常胆小,不敢上台表演节目,非常害羞。为了锻炼她,我先让她把故事讲给我们听。渐渐鼓励她到幼儿园讲给小朋友听。从幼儿园我就给她报了口才班。每节课都要上台讲故事,展示自己。从那以后,安馨喜欢上了口才,总喜欢把学到的故事以及绕口令讲给我们听。由于经常参加比赛活动,渐渐安馨胆子大了,上台不紧张了,喜欢表现自己了。她经常读完书给我讲,讲着讲着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播音主持人了,声情并茂的给我讲了故事而且还让我和爱人举手回答她提出的问题,这时我和爱人都很配合她。这样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她的潜质,我决定在这方面要好好的培养她。我个人认为只要是孩子想和我们沟通或者是她要给我们表演的时候,无论你在忙些什么都应该放下手里的工作,用心认真的去听去看当一个合格的观众。千万不要说因为忙去拒绝她的要求,这样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也许以后她想和你说什么想表演一些东西的时候都会因为怕招到拒绝而放弃。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举办的庆六一活动上,她还真当上了主持人。一直到现在她还坚持学习口才,从最基础的绕口令、故事到现在朗诵、新闻播报,她都学习的很好。每次比赛我都鼓励她参加,参加比赛不仅能锻炼促进她,还能让她看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经过几年的努力,2011年她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五届特长生艺术节”比赛中获得金奖。6岁在济南举办的“第四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今年在“星星火炬”大赛中获得朗诵一等奖。在枣庄举办的历年“人寿杯”比赛中均获金奖。由于她的口才好,敢表现自己,她还当上了大队辅导员助理。

因为学习口才要读好多的文学佳作,这使她喜欢上了阅读。读书我认为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开阔眼界有很大的帮助,让孩子多读书多动脑去思考问题很重要。安馨非常喜欢读书,我经常带她去书店买书,在杨红樱签名售书活动中一次购买了八本杨红樱的童话书。记得她三年级时,她要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当时我疑惑地问她“你能看懂吗?”她点点头。回到家她就津津有味读了起来。后来她还讲给我听,看来我还不能小看她了。我还给她在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除了买书,她还经常去图书馆借阅她自己喜欢的图书,在阅览室看儿童报纸及杂志。这样大大提高了她的写作能力。上了初中,寒假里,和孩子共同读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小说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我和孩子深深体会到美由心生,丑也有心出。一个人只要拥有高尚的品德、高贵的心灵,那么在他(她)身上就会迸发出无与伦比的美感;反之,一个人如果内心阴暗、灵魂丑陋,那么即使拥有潘安之貌、相如之才,他(她)也不会跻身美的殿堂。

我认为孩子要全面发展,鼓励支持培养孩子喜欢的特长。只要我们有耐心,持之以恒,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七年级(23)班牛安馨

家长:刘莉

篇2: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是一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工作”,孩子的天性不同、生活环境存在差异,教育的方式、方法自然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模式可以套用,如何教育孩子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及“四心一兴”(即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生活、学习习惯。习惯是潜意识的反应,形成习惯的话,就会自动反应。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快车道。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活泼、开朗、极其贪玩,而且兴趣也很广泛。对电视、电脑的热情极高。阻止是不现实、不可能的,我与小孩约定:作业没写完,不允许打开电视、电脑,在作业完成的前提下,可以有选择的看电视节目、玩电脑,但时间要有限制。同时,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家长应以身作则。为了孩子,家长也应该戒掉电视瘾,少玩电脑,特别是电脑游戏,更不能在孩子做作业时玩,因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曾说: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计算机。他形象地告诫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作为家长,放下电视,和孩子一起看看书,搞一些体育活动,聊一聊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尊心,他终生都不可能站立起来,你透过语言的批评和表扬对

他根本没有意义,那你还教育什么?如果一个孩子有自尊心,他就不甘人后,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开始观察别人怎么看他,他才会去想他是否给他人带来困扰,他才会去自己奋斗。自尊心是一个人的精神的源头。自尊心可以通过家长平等、尊重、无条件的爱、鼓励、表扬等手段培植起来的。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或几个人(可能是父亲,可能是母亲,也可能是爷爷奶奶或者是老师)站在他的背后,无怨无悔地爱他、无条件地接纳他、承认他、鼓励他、表扬他,让他找到了一种叫做自我价值的感觉。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做事情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我能够的状态。同样做一道题目,有自信心的孩子的潜意识立刻进入一种“我能够”的状态,他的思维焦点马上进入分析的程序,找出条件和结果的联系,很快就做出来了。对于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孩子来说,他总觉得我记性不好,我不聪明。他的头脑根本没走进题目,他只是停留在题目表面,感受的是这个题目给他带来的压力、痛苦,然后他就开始想:谁出的这道题,出它干嘛,老师为什么出这种破题。你说怎么能做出题目。所以自信心如果培养起来了,孩子做任何事情就会进入一种状态:他会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不断地汲取知识。孩子的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其实智商不是遗传的,如果孩子被灌输的是我很聪明,他就朝着我很聪明的方向去发展;如果孩子被灌输的是我很笨,他就按照我很笨的方向去发展,所以智商是一个后天的文化输入的结果。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学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自信心,他没有办法开通他的心智状态、心智系统来学习。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是孩子透过自己的行为对其它人的快乐与幸福的影响而产生的对自己行为的自律。很多家长从来没有教过孩子负责任,而当孩子不会做事情了,家长就开始愤怒了。对孩子来说,他在课堂上打闹,老师生气,他根本就没关心别人怎么反应,他内心里缺乏最基本的责任心。

培养主动进取精神。一个孩子的生命是不是沿着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孩子到底学了哪些知识,根本无关紧要,因为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关键是孩子要有向上奋斗的这样一种状态。主动进取精神是从小被父母鼓励出来的。

篇3:关于父母对孩子教育责任的研究

1. 父母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

父母是孩子最初依恋的源头。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是孩子在世界上最早接触的和最亲的亲人。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对养育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必然会产生一种早期依恋关系,这种早期依恋关系着是否能够促进儿童愉快积极的情感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早期学习能力的发展等。如果父母教养得当,孩子对父母会产生安全型依恋,产生这种依恋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相对较小;如果教养不得当,则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型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产生这种依恋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相对而言要大得多。

2. 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而不是单方或他人的责任

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看,父母对孩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人照看,平时只管寄钱回家,一年半载才回来看孩子一次,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都不回家,这样的父母毫无疑问是在推卸其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其实,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才是最珍贵的爱。还有的家庭,虽然双亲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往往“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唱主角,父亲‘缺位’近一半”。[1]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那些不和妻子共同参与教育孩子的男人,也是在推卸他作为孩子父亲应负的教育责任,父亲角色的缺失尤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越多、影响越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最久,他们往往把更多注意力花在孩子身上。让我们以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教师为例,一对父母教育1个孩子,假设他们一天分别对孩子投入100%的注意力,那么他们对孩子的注意力加起来就是200%,假设一个教师一天教育100个学生,他每天对每一个孩子平均分配的注意力就是1%。很明显,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率远远高于教师对这个孩子的关注率,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就相应要比教师大得多。一般来说,受到父母关注多的孩子,比受到父母关注少的孩子,在心理上更健康,行为表现更优秀,但是家长也要防止对孩子过度关注,以免适得其反。

二、造就有责任心的父母

1. 父母需了解教育学的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做丈夫或妻子。”[2]他认为,“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有一本家长教育学,需要有一本关于家庭、婚姻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家长教育学应当成为每个公民手边必备书……这门关于培养人的科学应当占到最重要的位置。”[3]年轻的父母需要跟随那些感情丰富、精力充沛、道德高尚的人,并且最好是已经建立幸福家庭且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而科学的经验的人,跟随他们去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恋人、如何使夫妻关系和谐、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等知识。与没有受过此类教育的人相比,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在这方面的表现一定要好得多。如同一个学习过游泳的人一定比从未学过游泳的人更熟悉水性一样。

2. 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论何时都不要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够格的。”这话讲的就是不管孩子是否完美,父母都要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

许多父母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孩子在听话、不给父母添麻烦、学习成绩好、没有任何疾病、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等条件下,他们才喜欢孩子;反之,则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

只有当父母无条件地、不带任何功利性质地、无私地爱孩子,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无条件地支持、信任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意见(包括表达愤怒和不满);允许孩子反对自己;倾听孩子;不比较,不苛责……只有这样无条件的爱才能真正带给孩子自信、快乐和力量。父母只有这样无条件地爱孩子,才能赢得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尊敬。

3. 父母应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

当今社会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内心缺少关爱,容易孤僻、偏激、仇视他人、敌视社会。在单亲家庭中,与孩子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如果不能做到给孩子完整的爱,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向畸形发展。

对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缺少了爸爸(妈妈)的爱,天空就比别人少了一半晴朗,只有当妈妈(爸爸)给予她更多,才能弥补这种缺失的爱。假如是妈妈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在孩子能听懂一些简单的道理的时候,就有必要给孩子讲清楚他的“爸爸”。妈妈不用对孩子刻意隐瞒,把孩子当朋友,告诉他为什么要和他的爸爸分开。妈妈要用尽量平和的语言、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来告诉孩子。在对孩子讲他爸爸的时候一定不能指责或抱怨他爸爸,不要说“他根本就不想要你”这类话,而是说“他暂时没有条件或机会来照顾你、爱你”,这样孩子内心里还会阳光,还能接受或期待他的“爸爸”,而不是担心或讨厌自己在爸爸眼里是多余的。

只有孩子觉得虽然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他们俩仍然爱着他,他才有了爱的安全感,对人、对社会的基本信任才能建立起来,心理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4. 父母要终身学习

现代社会越发复杂,孩子呈现的问题越多样,对父母提出的教育要求就越高。教育孩子是一门非常重要并且十分复杂的学问,没有任何一种成功能够代替孩子教育的失败。父母不断的提升与学习十分重要。

父母除了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品德不断地提升与学习外,他们学习孩童教育的途径亦非常广泛。例如,参加本地的家长学校、听各种教育报告和讲座;参加网上家长学校,学习网络分享的音频、视频和文章;或者与教师、同事、同学、朋友、网友等进行交流分享等等。通过学习,为人父母者,也提高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作用。

5. 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孩子的好习惯越多,成长越顺利,成才越容易。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年纪越小,可塑性越强,养成好习惯就越容易,所以给孩子培养好习惯开始得越早越好,有些好习惯可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比如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

孩子好习惯主要有四种: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阅读习惯。前三种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后一种关系到孩子的心灵健康。笔者认为,阅读习惯是这四者当中最重要的习惯。

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农村的孩子普遍比城市的孩子自信心更低、见识更少,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的天地更小、所接触的信息资源少、人力资源少、他们父母的眼界更狭窄。怎样做到既不用花太多钱,又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和阅历呢?办法就是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唯有自我阅读是没有门槛、不分阶层的。一个养成了终生阅读习惯的孩子,必定是一个见识广博、胸怀宽阔、内心强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最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习惯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习惯。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盯着学校和孩子,还应该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家长身上。父母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成为合格有责任心的父母需要了解教育学理论、无条件爱孩子、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良好习惯、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并且要终生学习。

关键词:原生家庭,家庭教育,责任心,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篇4:关于教育孩子的一点体会

我认为要教养出能适应资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仅为“舔犊之情”所倾注的爱和“望子成龙”所凝聚成的情 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做父母者必须首先学习如何做父母,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懂得与孩子相处的特殊技能,技巧,成为孩子喜欢亲近并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产业积极响应的人,即要求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自己。

我深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會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处处遵守家长行为规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女儿被评为好儿童,欣喜之余,我想这与我们平日悉心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有人说:“有什么好方法能把孩子教育好?”其实,教育孩子并不像制作一个产品那样简单,“一个孩子一个样”,不存在截然统一的模式或万灵的妙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我教育女儿就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寓教于乐,从不神经质地和别的孩子突出方面攀比,而是自己观察,研究自己孩子的发展特点,创造适宜的同步生长环境。我的女儿喜欢唱歌,在这方面我们给予适当的宽容,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瞬息万变,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社会中,大凡应具备以下基本品质和能力:出色的智慧;责任感和正义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和生活情趣;诚实和节俭的品质。所以,我们在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注意孩子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相对地有些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近日有报载:有一个女大学生考研,没有找到考场,情急之下乘车回家搬父母帮其找考场,让其父母随其赶到,考试时间已过大半;监考老师遵守考纪未准其入场,结果错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考试结束,老师尊重其父母意见,在五分钟内帮助她找到了座位;这样的学生,自理能力是不是太差了!不能否认,这是教育中的缺憾,父母责任重大!

在我女儿入学之前,我们和她轮流做值日,收拾客厅和卧室,使之保持整洁,头两天我们值日,让女儿记住要做那件事,如擦桌子、扫地、拖地板,依次做完。孩子在家里曾做过值日,上学后就能遵守班上的规定,到值日时就能完成任务。这样提高她为大家服务的责任心,提高她的自理能力。

大家知道,注意力是学习的基础。如果不注意,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孩子年龄小,听课的专注力就差些。在培养孩子课堂的专注力方面,我们也做过一些努力。我们先预习一下女儿上课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她听课后回答,孩子带着这几个问题听课,就会专注听讲,就会注意到老师怎样讲,记住答案以备回答。培养课堂专注力才能使学生学会老师讲授的内容,获得优秀的成绩。

小学生应全面发展,会学习,只有好成绩不行,还要有好的品德。那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要继承,比如节俭,现在的孩子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且不知珍惜。我就给女儿讲古往今来,关于节俭的故事。讲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不仅自己节俭,反对奢侈,还对子女严于管教;讲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在繁忙的国务中仍然抽出时间来教育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讲“周总理的睡衣”讲当今中国第一臣富李嘉诚,身为富豪,仍然生活节俭,尽管有时我的话女儿似懂非懂,但我从女儿的言行中看到了她的节俭,有一次我发现了女儿的记账单,上面记述着她花钱的项目和余额。还有一次,她对我说:爸爸,这星期我节约了五毛钱!这使我很受感动。

篇5:关于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的心得

我国传统婚姻观念正在受到冲击,离异家庭的数目上升,很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离异的创伤仅次于死亡。”那么如何帮助和教育单亲孩子,使他们克服家庭带来的身心障碍,让他们像完好家庭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不仅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认为,我们老师可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帮助家长自觉担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夫妻离异,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教师应使家长明白:家庭角色的残缺对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都是不利的。平时应尽力弥补这种缺陷,让孩子健康成长。单亲家长往往有更多的痛苦和烦闷,以致心理失衡。有的家长想寻找新伴侣,却认为孩子是“绊脚石”。因此,对孩子要么自由放任;要么责骂体罚。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成绩下滑,表现不佳;甚至会把孩子推向绝望或犯罪的道路。本来,家庭的破裂,已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损伤,再把孩子当“出气筒”,就犹豫雪上加霜了。作为老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到单亲家庭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不足,应采取多种办法尽量给予弥补。作为单亲家长,应有理智的生活态度,不能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要给予孩子温暖,多留时间与孩子相处。沟通双方感情,作孩子的亲密朋友,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增添他们的生活勇气和信心但如果只能和一方接触的话,也不能刻意地去抵毁另一方。尽量地给予美化,或是平淡也行,至少不能让孩子去恨。不然,将来孩子会仇视,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或疾病。二 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疏导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可以帮助人去掉一切不利因素。面对这些心灵创伤的孩子,我是这样开展教育工作的: 1 细心捕捉孩子的心理变

离异家庭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失落感和迷惑感,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父母遗弃了的人,对父母的离异既失望愤怒又羞愧自卑;渴望父母破镜重圆却又不得不接受父母离异这一冷酷的现实;在群体中对别人的议论与评价相当敏感。性格内向的常常会哭,不会主动向同伴或老师吐露家庭的不幸。对于这类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同时,该严格要求的地方,也不能因为同情他而降低要求。性格开朗的自制力会下降,容易与别人有冲突;而有的会变得特别喜欢黏老师。总之,这些心灵受伤的孩子更需要集体的关心、同学的温暖、老师的亲近。平时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行为,有了不良的地方,应该及时处理,不能任其发展。2 区别情况进行情感疏导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爱是残缺不全的。尽管他们的父母想极力弥补,但也总是心有与而力不足。从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出发,有三种抚养方式应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由父亲抚养的女孩,“交友”问题和“早恋”问题,老师应给予正确的疏导;二是由母亲抚养的男孩,老师要特别注意其“阳刚之气”的培养。如有意识的让他当班干部,让其独立组织一些活动等;第三是由祖辈抚养的孩子,老师要全面关心,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三 讲究教育策略

由于特殊的身份离异孩子应受到老师特殊的关心与爱护。一般来说,离异孩子大多有一种自卑心理,情绪抑郁、落落寡欢。作为老师,平时要避免过分突出他们,以免造成一种特别的感觉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倾心的谈话,都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四 争取社会支持

篇6: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的一则报道,说的是一个叫沙拉的妇女和她的富豪子女的故事。

沙拉曾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婚姻失败后她带着孩子远赴以色列定居。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用来谋生的却是在中国学到的做春卷的手艺。

开始她也如同大多数中国父母那样,把孩子送去学校,然后回家做完家务就到街头卖春卷。以色列国家犹太人很多,她的邻居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就警告她这样做是不对的,会不利于她的孩子成长。

于是她就研读了“劳动伦理学”,并结合实际对她的家庭生活做了规划,最终把几个孩子培养成了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富豪。

她说过这样的话:与父母共同奋斗,为家庭分担责任的孩子,才是具有完全人格的孩子。他会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管在那里做什么,都能做好。

有偿生活的目的,不是催促孩子赚钱,而是让他们懂得“劳动伦理学”,调动他们的生存积极性,帮他们树立生活理想,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这是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培养孩子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而非凭她自己一人的辛苦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不劳而获的富足环境,让他们养成理所当然、很有依赖性的虚荣优越感。

世人都惊讶、羡慕于犹太人生来就具有的生意头脑,却不知他们在培养孩子方面,从小给他们灌输的是,家庭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这样的教育手段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反观我们中国父母在教养子女上,沙拉总结了三点,认为这些父母走入一个误区:娇宠溺爱,过多关注,偏重智力教育。以分数衡量子女成功与否,以智代德,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培养。

无独有偶,我有个远亲,他家有个小女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漂亮,周围人都喜欢她,亲戚朋友更不用说。但这孩子因为家人的过分宠溺,养成了娇纵、霸道的性格。

她喜欢玩,看到新奇的玩具、衣服等,一定要买到手,如果不给买就会大哭大闹,说要去找爷爷、找姥爷或家里谁谁去要钱买……他妈妈很生气,就打电话给他们不让随便给孩子钱。

谁能想到这孩子居然咬牙切齿咒骂自己母亲“真不是东西”。气得她妈妈扬手想揍她

,她就飞快的跑了……过了没多久,这孩子居然又出现在他妈妈面前,还把新玩具显摆的给妈妈看,意思相当明显:你不给买,我还就要来钱买到了,哼!她母亲就吊着脸斜着眼睛瞪她……

后来,她妈妈就发愁说这孩子没法管,她一旦要教训孩子,出来反对、指责的一大群,孩子借势更是肆无忌惮。

就说这次孩子要买玩具,肯定又是孩子姥爷给的钱,因他最宝贝这个外孙女,无论孩子对与错,总是第一个反对她惩罚孩子,搞得她像个后妈似的。

她说这孩子不“坏” ,有时候也挺孝顺听话,可犯拧的时候根本不管错与对,在她的意识里,她家很有钱,她有需求就应该满足,拒绝是不对的。

她父母有时候会告诉她,家里并不像她认为的那样有钱。她就会理直气壮的问,没钱你们不会去挣?给我说就能有钱了?噎的她父母半天说不出话。后来他们咨询我,问我孩子是否到了叛逆期?

我觉得这孩子的表现不是叛逆期孩子应有的表象,应该是娇纵的不懂道理。十岁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如果不加一扭转,任由她继续发展下去,她以后的人生不会太顺心,也不会有多大作为。

这类在娇宠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他们成年的时候,是否能独立行走于社会?是否可以独自扛起一个家?

他们从小到大,事无巨细都是依靠父母解决,完全形成了依赖心理,最终会被培养成一个空有抱负和梦想的平庸无能的人;也有可能当父母不能再依靠的时候,为了生存会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父母的都知道,教养子女是自己应负的责任、应尽的义务,那就有必要考虑,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而家庭教养不能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的人生第一课不是学知识,而是跟着父母学会如何做人和生存!

目前在国内,一个普通家庭,一对在社会底层谋生的普通夫妻,在对待子女学习文化知识的问题上,也不管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一窝蜂的争相效仿,给孩子花大价钱寻找课外辅导,导致孩子在课堂不能安心听老师讲授知识,把期望寄托在补课老师身上,从而造成学校教育的延伸,阻碍了家庭最基本的教养。

在吃穿上更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都认为自己小时日子苦,不想子女步自己的后尘。多年后,难道就没发现,你已经把原本属于平民阶层的孩子,培养成了具有富二代思想、不知回报、把索取当成理所当然事情的废物?这时又一味的谴责社会分配的不公,谴责孩子的自私,这到底是谁的过错?

上一篇:幼儿园秋天教案秋天的水下一篇:工地施工各种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