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文化建设五个结合

2024-06-28

项目文化建设五个结合(通用8篇)

篇1:项目文化建设五个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应把握“五个结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特定的文化氛围,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统一体,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要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我们有必要把握住几个结合。

一、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凝聚力量,让员工的能力和潜在智慧通过文化力的驱动自然而然地喷涌出来,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宏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部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体,必须通过教育宣传等有效文化设计和规划,使企业的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变为全体员工共同前进的目标,激励和引导大家同心同德为实现战略目标拼搏奋斗。同时,企业的战略目标又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来落实,同样需要一定的文化活动来保证和实施,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并与之浑然一体,相互呼应。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任何情况下都是党的生命线,尤其在当今深化企业配套改革前提下,要调动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可低估。而企业文化的塑造,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两者有必然的文化联系,可起到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作用,可以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同时企业文化建设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内容,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人们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融合企业形象塑造的美誉度,企业理念精神的高层次塑造,以及多种喜闻乐见的企业文化方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风景,成了企业党组织和职工群众沟通思想的又一纽带,所以二者的结合非常有益。

三、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相结合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最可宝贵,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大潮,隧道和地下工程事业迅猛发展大趋势,我们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把建设“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同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紧密结合,要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和全员素质工程、技术比武专业培训等措施,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素质。

当今社会,人才的创造性具有决定企业发展兴旺的关键性意义,我们要克服重物轻人的落后观念,再好的设备仪器其先进性和使用周期都远远低于人才的使用周期,过不了几年设备仪器就会成为一堆垃圾,而人才却会越用越宝贵,没有创造性的人才,即便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也不可能生产出像样的研究成果。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才选聘机制,要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地科研环境,支持其在企业需求和科学前沿进行创新性开发研究,促进人才快速健康成长,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才建设互为促进。

四、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制度建设相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健全内部一整套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为此,科研所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落实,所党政领导亲自抓,相继出台了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物资设备采购、对外合同、劳动用工、科研项目管理、技术服务项目承包管理等

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管理工作更加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以严格、严密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的制度文化虽然是文化建设的中层次文化范畴,但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管理,必须下功夫建设才能发挥其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作用;这种行为识别系统是支撑企业发展,锻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切实抓出成效。

五、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相结合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是企业管理层和执行层都认同的一种群体文化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重视企业精神的培养塑造。而培养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决策层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积极地把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文化体现在自己的理想、信念、气质和行为举止上,引导职工积极落实。努力把这种文化意图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最终使之成为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行为和生活习惯,从而凝聚起企业精神文化力量。培养企业精神,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要坚持以职工群众为中心,使之不仅承担起企业文化建设主力军的责任,而且又承担起企业文化主要传承工作者的使命。要贯彻以人为本,关心尊重职工,全心全意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使之感受到企业家庭般的温暖,同志、同事工友之间兄弟般的情谊,从而使企业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总之,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就是全体员工崇高理想、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文明道德锤炼与培育的过程,“五个结合”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把握好这五个环节有利于全员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中发挥积极能动作用。

篇2:项目文化建设五个结合

二、以改革为突破口,寻找机关效能建设的增长点。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实行审判流程管理,完善大立案体制;构建效能型审判格局,在实现书记员和法官搭配相对固定化后,进一步探索“审判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审判工作模式;深化审判组织形式改革,推行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度,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各部门围绕本职工作,不断总结探索,实现工作创新,促进整体效能的提高。

三、以法院文化建设为基础,为效能建设提供良好精神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对法官进行各类培训,鼓励法官参加硕士学位教育等在职教育实现自我提高;充分发挥青年法官学会“法官论坛”的作用,加强对外交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活跃法院气氛,加强同志间沟通和团结,愉悦身心,使效能建设活动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紧张而有序、严肃而不失活泼。

四、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强化效能建设外部监督。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成立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院长、政治部主任亲自抓,各庭室负责人具体抓,一级抓一级,责任到人。每位干警均要制作廉政勤政自律书,公布于众,自觉接受监督。全面推行审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设立监督台、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在律师、当事人和普通群众中分别聘请人员作为作风及效能建设监督员。

篇3:美丽乡村建设应做好五个结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美丽山西的重大举措,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的系统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

1 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由多个要素构成、标准要求较高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是建设“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于山西各地农村农业立地条件不同, 经济发展差异大,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也不能要求同一标准、同步发展。首先要确定“整体规划、区块建设、分段实施”的创建工作思路, 其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科学有序推进试点建设。与此同时,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对具备条件的乡村, 从试点示范抓起, 逐步推开, 避免“一哄而上”。各试点村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坚持“经济有基础、群众有愿望、班子有能力、区位有优势”的原则, 在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历史规律和尊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实施分类指导, 分村进行。可先从特色鲜明、基础条件好的行政村启动, 建设一村, 成功一村, 绝不能盲目建设,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防止急躁冒进, 劳民伤财。

2 坚持保护传统古村落与创建美丽乡村相结合

村落是在人们记忆中能够永远留住美好时光和记忆的物质和精神不可替代的物质。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 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 山西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山西大地遗存了大量为人所知或不为人知的古村落, 这些村落因为古老而神秘, 因为山美、水美、人美、村美而处处秀美。所以,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2.1 保护为主, 合理布局

建议制定古村落保护政策, 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思路, 结合各村实际, 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民俗文化、晋商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的基础上, 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 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山西传统农耕文化、晋商文化、人居文化、佛教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 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2 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 保护民间风俗

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某一民族或区域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形成个性, 扩大和演变, 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村俗、质朴的伦理道德和紧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 有着巨大有形和无形影响力的民俗。在中国、在山西、在各县, 东西南北中, 都有自己地域的特点、民间风俗和风格, 而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美丽乡村建设, 在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 尽可能使村民体会到从前熟悉的生活环境与人际交往氛围, 使其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 进而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坚持整合各类资源与稳步扎实推进相结合

众所周知, 打造美丽乡村既需要高起点、宽视野的规划, 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各项基础设施之中, 还需要总体统筹协调各乡村来打造自己的特色。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有力的帮助, 因此要多层面、多渠道整合涉农政策和涉农资金。

3.1 对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所有涉农政策资源进行整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需要整合各级政府部门支农、惠农、强农的相关政策,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3.2 对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各类涉农资金进行整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涉及部门多、包涵内容广、工程量又比较大、建设时间长, 因而有必要将各类涉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首先应依托中央专项资金开展资金整合, 其次从预算编制源头抓好资金整合。通过预算编制, 整合归并农口部门预算专项资金, 减少专项资金重复交叉现象, 推动农口部门预算资金整合, 将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捆绑起来, 统筹使用, 促进各类支农资金由“撒胡椒面”式的各自分散到“集沙成塔”式的高度集合, 形成多元的支农投入新格局。

只有通过整合各项涉农资金, 并建立统一有效的投入协调机制, 保证资金集中、高效使用, 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

3.3 对各类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激活和带动全社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原则, 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农业企业参与历史文化古村、休闲旅游观光生态村等的建设, 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4 坚持庭院绿化与公共绿化相结合

坚持集体与个人联动相结合, 不断增强村庄规划意识、保洁意识、绿化意识和生态意识。逐步树立村庄保值增值观念, 积极开展乡村绿化、美化、亮化活动, 推进村庄公共场地美化工程, 发展既适合本土、又有特色的树种, 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共场所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 塑造园艺景观小品,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并配套建设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 建成集村民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广场。

5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村民文明乡风相结合

5.1 开展宣传教育

美丽乡村既要注重自我创建, 更要加强村民文明乡风培育, 使村民从“要我美丽”向“我要美丽”转变, 提高村民审美意识、品位意识和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宣传形式, 利用一切文化阵地, 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乡村文明知识宣传, 形成农村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新风尚。

5.2 转变生活方式

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

倡导生态殡葬文化, 对公路沿线100 m视野范围内和村庄, 引导农民移风易俗, 将地面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 进行整治改造, 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5.3 促进乡村社会和谐

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 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 以及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 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 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 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 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做好五个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坚持保护传统古村落与创建美丽乡村相结合, 坚持整合各类资源与稳步扎实推进相结合, 坚持庭院绿化与公共绿化相结合,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村民文明乡风相结合。

篇4:坚持“四个结合”推进项目建设

以人为本:与群众利益相结合

党的任何事业,都必须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抓项目建设也不例外。

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前提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维护好他们的利益。不少项目施工受阻,我们要问个为什么?曾子曰:“吾日三省其身”。我们在项目建设中,也要“三省”:这项目是不是为群众谋福利?这项目是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这项目解决好与群众的利益关系没有?要是有其中一点不符合,就要反思这项目是不是该上,就要重新扎实调研,重新论证,重新规划。总之,在项目建设中,一定要坚决克服单纯的为项目而项目的老思路,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项目为民而上。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

树立正确的项目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为民谋利,具体到项目建设上,就是项目要为民、富民、福民。有些项目可能会使群众当前利益受到些影响,但却符合群众长远利益,为使群众明白并支持,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宣传解释工作;有些项目,投资者可能会获得更大的直接收益,但长远来看、整体来看,却是符合群众利益的,我们也要对群众做好解释工作。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依法行政,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方面的政策;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各项规定,力争使项目建设不但不破坏环境,还能创造良好的人居条件。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决不能在群众身上“精打细算”,更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牺牲环境作为什么“优惠条件”,去搞所谓的“招商引资”。

使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要通过抓一些高效益的经济项目,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通过上一些高水平的社会项目,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我们最终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来促进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区人民共同富裕。

把握主线: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项目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前提,结构调整是项目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因此,一定要坚持从北湖区的实际出发,围绕以下五大优势产业做文章:

矿产品采掘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整合矿产资源,整治矿业秩序,压缩矿产采掘企业数量,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把握资源流向,促使采掘加工产业化、本地化,从而带动以矿产为原材料的中下游产业发展。要建立石墨储运基地,积极打造中国石墨城品牌。

有色金属深加工业。当前要发展壮大金贵有色、湘晨高科、珠光金行等核心企业,着力抓好在建的云锡锡产业开发、宇腾电铅、华明电解锰等项目,重点发展电铅、电解锰、钯炭、精锡、钨制品、金银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基地。

机电产业。发展壮大华安电机、三科不锈钢、宏达机械、金利源电线电缆、金旺矿材等制造业企业,加快华安公司整体搬迁、昊斯特空调热水节能、泰安智能立体车库等项目建设进度,实现机电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进和鼓励创办以铸造配件、轴承及工具等产品为主的配套生产厂家,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电机制造,积极发展不锈钢制管、电线电缆、通用车床、矿山机械设备等产品制造。

纺织业。加快宏生纺织、大地针织等项目建设,在纺纱纺麻制麻袋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向织布及制衣等下游产业发展。

农产品加工。以裕湘面业为核心,扶持华鼎粮油、天湖食品、奇怪辣业等食品加工制造企业,抓好广湘黑山羊加工、三湘菌业等项目建设,构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要通过以上“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我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节能减排:与保护资源、环境相结合

项目建设需要有力的资源支撑,需要一定的环境容量。如果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又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从而将项目建设推入“炊无米、居无所”的难以为继的境地。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节能减排的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实现项目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必须:

把好项目进入关。严格市场准入,要坚定不移地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污染少作为项目规划的先决条件,凡上项目,必优先考虑资源环境问题。要做到“两个凡是”:凡是资源浪费严重的项目不予考虑,凡是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不予考虑。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认真审核把关,坚决将达不到国家环保要求和能耗标准的项目拒之门外。

把好项目建设关。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产业发展层面上,要实现各相关产业间物质、能量的循环交流;在工业园区层面上,要实现园区共生企业间废物循环利用,污染零排放;在企业层面上,要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加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建设,努力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把好项目管理关。要对现有项目在供水、供电、土地使用和矿产资源分配等方面逐步实行差别对待,通过强化政府生产要素配置手段,加快扶优汰劣进程。特别是对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高能耗、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四高”小企业,更是应采取坚决的法律及行政手段,果断予以取缔。

深化改革:与体制转换相结合

项目建设与投资体制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符合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投资体制,就会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凡是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投资体制,就会阻碍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由于一段时间以来,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着“重建设、轻改革”的现象,投资体制改革滞后,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设资金不足,该上的项目上不去,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和项目建设声誉。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

确立项目业主的投资主体地位。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取消审批制,分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强调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性,要“先定规划,后定项目”,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信息发布和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实现对全社会投资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和投资建设市场的监管。建立并完善分工制衡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加强审计、稽查、监查、公众和社会的监督,对政府管理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管。

篇5:项目文化建设五个结合

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是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乡镇党委落实管党责任制的首要工作。党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总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如何推进这两项工作,是摆在乡镇党委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统筹谋划,把深化拓展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作法是:

一、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重点工作来抓。

小平同志讲过,做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推进这一工作,必须有一支坚强而有力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为此,我们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重点工作来抓。一是抓好党委班子建设。创新党委分工模式,建立责权明晰运作机制,让千斤重担众人挑;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大事会上集体议,小事分管领导放开干,充分调动党委一班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对国家干部在抓好作风建设基础上进行‚五干四定‛考核,定目标,定责任,定考核,定奖惩。对村级干部在‚选准、用好、管住‛上狠下功夫,把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乡土人才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调整不胜任的村干部,推行村干部绩效量化考核制度,把工作绩效与工资、与评先相挂钩。通

过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全镇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双联双管‛,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把入口,注重在优秀青年、复退军人和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疏通出口,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处置不合格党员。通过抓队伍建设,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主心骨作用。

二、把“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作为新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来抓。

村庄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体而复杂的工作,是对外展示新农村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谋划部署这项工作中,我们把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作为整治村庄环境的第一项工作来抓。一是在规划上,把村级办公场所作为村庄中心进行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上,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保持乡村自然风貌,因陋就简,因水就势,因村就景,不搞整齐划一,不搞千村一面,让村居呈现自然美、特色美、整体美和个性美。无论如何规划,但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必须把村级办公场所作为中心,并把农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等各类服务网络纳入其中,以便发挥村级办公场所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二是在建设上,把村级办公场所作为重点工程进行建设。结合我镇实际,分类指导,完善一批,改扩一批,新建一批。对以前建设的基本达标的村级办公场所进行进一步规范,规范制度标牌制作,规范宣传栏、公开栏模式,规范档案资料收集整理,规范内部布局;对未达标的村级办公场所按照‚基本场所适用,基本设施完善,基本功能健全,基本制度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改扩建;对较差办公场所进行新建。我们严格按照规划进行选址,严把设计关、招标关、监督关、工程质量关、资金筹措使用关、工程进度关,加强工程监管、加快建设进度。目前新建的6家全部开工建设,确保在6月底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在管理上,把村级办公场所作为重要部位进行管理。村级办公场所坚持每天向群众开放,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坐班,同时有专人打扫卫生,管理周边环境,使办公场所室内室外始终保持干净整洁,使之真正成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

三、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重点来抓。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关键之所在,新农村建设必须用产业来支撑。在镇域层面,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要求,农业突出抓好优质稻生产及其板块基地建设,同时发展水产业和畜牧业;工业突出扶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新型工业;第三产业突出抓好商贸物流业;力争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村级层面,在富裕群众的同时,突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我们积极运用‚资金、资产、资源、人才‛清理成果,探索出了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形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实体带动型。一些村发展起步较早,村级经济实力较强,以村企联办形式兴办工业,实现了持续发展。二是协会联合型。一些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特色产业,以党支部为主导,先后成立养鳝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稻虾养殖合作社、稻蟹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粮食生产合作社,发挥中介服务作用,形成了‚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既富村又富民的发展之路。三是资产经营型。大部分村部利用集体所用湖田、荒山、水田和闲置场地、厂房等资产资源,通过承包、租赁、参股经营、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形成稳定收入来源,实现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四是服务增收型。园区周边村依托园区建设开发,积极做好服务协调,以村集体名义承包工程建设,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长。

四、把“促进乡风文明”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点岗位来抓。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把无职党员发挥作用引导到促进乡风文明上来,带头做乡风文明的宣传者,带头做讲文明、树新风等宣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带头做乡村文明公约的执行者。

篇6:项目文化建设五个结合

必须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

一要把端正学风放在首要位置,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发扬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作风,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找准本地区本部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把经过学习得到的思想成果,转化为促进发

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二要紧紧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好“三农”工作、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政策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坚决纠正一些领导干部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等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三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行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建设,切实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全面清理和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达标评比和表彰活动。严肃处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获取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必须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如果领导干部作风不正、作风不实,就会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甚至激化社会矛盾。一要认真研究那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二要紧紧抓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作风建设的核心,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发扬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尤其要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多、工作难开展的地方去,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以良好的作风带领群众做好各项工作。三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安全、坑农害农等突出问题,严肃查办在征地拆迁、农村土地承包、教育收费、医疗服务、企业重组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管理、环境保护、库区移民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

必须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一要继续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学习。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提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二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好地体现在执政实践中。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实情,体察疾苦,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正确制定和执行政策,使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严格按照领导班子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办事,不能个人说了算,更不能搞独断专行;健全党内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必须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与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作风是抵御消极腐败现象和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保障,不好的作风往往是走向消极腐败的诱因。从近年来各地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看,不少人违纪违法都是从作风出问题开始的。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抓紧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改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容易引发腐败问题的不良作风。二是要把领导干部作风教育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引导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三是各级党组织对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违纪违法的干部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绝不迁就。

必须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与查找自身问题实际结合起来。

篇7:项目文化建设五个结合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湖北省粮食部门积极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省粮食物流建设已完成投资8.6亿元,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粮食商品流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格局。

我省粮食现代物流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规划先行、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粮食现代物流建设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粮食现代物流建设工作。2006年5月23日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罗清泉亲自主持召开粮食物流建设专题会议,确立了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全省粮食物流建设明确了方向。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湖北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一个基地、两条通道、三级网络、十个重要节点”的建设思路。及时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粮食现代物流建设,目前已有中粮油、中兴发展、京山轻机等大型企业直接投资我省的粮食物流建设项目。

一、结合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粮食物流平台

粮食产业园区是现代粮食物流的重要平台。针对粮食流通产业的特点,我们在制定粮食物流建设规划时,注重统筹粮食产业园区和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同步规划,整体推进。主要以商品粮集中、粮食外运量大、交通便捷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建设重点,以武汉为中心枢纽,在全省建立20个粮食产业园区,精心打造区域性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平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依托龙头企业,推动涉粮企业向产业物流园区集聚,形成粮食产业集群。目前,我省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建设势头良好。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武汉)基地项目,规划了2000亩土地和1100米长江岸线,已经通过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评审,取得了项目备案证,第一期656亩土地已落实,该项目于2007年7月19日举行了奠基仪式。京山县以上市公司京山轻机集团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充分发挥湖北国宝桥米公司资金、品牌和市场等优势,整合了6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组建湖北国宝桥米集团,投资1.08亿元新建的湖北国宝桥米产业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监利福娃集团大手笔建设粮食产业物流园区,生产精制米,发展米饼、饼干、营养粥等粮食精深加工,形成了占地300亩的粮食产业园区。洪湖市通过内引外联,引进深圳中兴发展有限公司与洪湖浪粮油集团合作,投资建设粮食产业物流园区,重点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利用米糠、油脚开发生物柴油,成为当地经济一大亮点。

二、结合现有粮食仓储设施,夯实粮食物流基础

粮食仓储设施是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基础,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必须充分发掘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潜力,着力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近几年来,由于行政区划变更,产业结构调整,公路、铁路改道和城市改造,使得粮食仓库布局出现局部不平衡,部分地区的粮食仓储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为了完善全省粮食库点网络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粮食仓储设施的作用,近几年,我们在国家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老库置换、合作共建和争取金融部门支持等市场运作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投资1.2亿元,新建粮库19万吨;投资2.5亿元,改造维修仓库881.5万吨。增加了环流熏蒸、电子温控、微机控制等设备装置,提高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夯实了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基础。同时,我们还重点新建、扩建、还建了荆门北郊、鄂州樊口、黄冈市的黄州、黄梅等一批现代化粮食仓库,大大改善了我省粮食仓储设施条件,保证了粮食储存安全。全省粮食流通网络布局更加合理。

三、结合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粮食物流发展

粮食商品交易最终要借助物流手段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把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和现代粮食物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根据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粮食产销形势的需要,在发展重点上,首先突出建设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着力提升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和信息网络化水平,构建与先进物流体系相配套的全国统一的竞价交易平台。目前,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共发展会员900多家,07年竞价销售粮食400多万吨。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项目于2007年9月14日通过了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省政府已批准从粮食专项基金中安排5000万元用于该项目的建设,建设用地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三通一平”全面展开。同时,我们创新发展思路,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在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粮食批发市场。宜昌市泰丰粮油批发市场作为湖北三峡粮食物流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8700万元,占地71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该市场建筑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成,并于2007年11月12日隆重开盘。

四、结合粮食产销衔接,建设跨省粮食物流通道

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必须有效衔接产销,实现与全国粮食物流大通道的对接。我省粮食总流通量约为1000万吨,其中跨省粮食流通量约为600万吨。粮食流出的主要品种是稻谷或大米,主要流向是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上海、浙江等主销区。预计到2010年,全省粮食总流量约为1200万吨,跨省流通量约为800万吨。我们在规划、建设粮食物流体系过程中,充分考虑我省粮食商品流向和流量,注重与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衔接,以全国散粮物流节点为中心,以全省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为支撑,以粮食物流的经济流向为导向,以毗邻省份粮食物流节点为接口,着力构建顺畅的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形成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紧密链接,促进粮食产销区域平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我们把襄樊、宜昌、利川、赤壁等与外省毗邻的城市作为重要节点建设,以保证我省粮食输入、输出网络畅通。宜昌市作为我省粮食向西南省份输送的重要通道和节点,项目建设进展较快。其中,宝塔河粮食储备库已完工,粮油批发市场已开盘,油脂储备库、粮油专用码头正在施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2亿元。利川粮食现代物流中心规划总投资6822万元,已征用土地200亩,完成各项基础投资2000余万元。

五、结合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保障粮食现代物流安全

粮食物流中心是粮食集中出入的场所,也是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关口。我们把粮食质检体系纳入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之中,要求所有的粮食物流节点都要建设粮食质量监测站。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以省粮油监测站为中心,以15个市、州粮食区域监测站为骨干,35个粮食主产县市质检机构为支撑,粮油企业自检(接上页)为基本面的全省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到目前,全省通过省级计量认证的粮油质检机构达到40个,还有一批县市粮食质检机构纳入认证计划;首批有武汉、荆门等5个质检机构通过国家粮食局组织的专家考核和授牌,近期又有黄石、十堰、襄樊等7家机构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考核;2006年以来,有6个市级机构和9个县级机构日常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全省新增经费投入1000多万元,所有的区域站都配备了先进的气相色谱仪等仪器设备。省粮油质检站投资200多万元兴建基因实验室,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创造基础条件。

篇8:项目文化建设五个结合

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需要把握的问题有许多, 如必须明确诚信档案的基本内容、记录办法、公布方式等。根据对相关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情况的调查以及实施情况的总结, 当前, 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必须坚持“五个结合”。

1.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必须要实现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 并有机衔接, 使之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诚信体系构建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 诚信机制和评价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这不但为高校大学设立国内诚信档案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典型做法, 也为实现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与社会诚信体系的有机衔接提供了可能。因此, 一方面, 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必须着眼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按照社会诚信体系的要求, 在充分体现大学生诚信档案自身特色的基础上, 来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载体和形式, 使之能够与社会诚信体系“同宗同旨”, 实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 要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 实行分类办法, 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纳入到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之中, 作为其一部分,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其诚信档案由学校负责记录和保管, 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由具体工作单位或大学生人才服务中心负责接收并保管。至此, 大学生诚信档案正式转变为社会诚信体系的一部分, 开始由工作单位或者人才服务中心负责记录和保管, 这种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大学生诚信档案仅由学校负责而缺乏社会衔接的现状, 其实质是社会诚信体系在高校的表现, 也是大学生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第一环节, 对其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必须进课堂, 使之成为大学社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为主阵地, 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不断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 大力营造诚信风尚, 使诚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 只有品格的内化尚不能使大学生形成自觉的诚信行为, 要坚持把课堂中关于诚信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课外生活中的具体环节, 在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设置上, 可以包括参加考试情况、日常活动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经济往来情况等, 凡其中涉及诚信的部分, 都可以记入诚信档案, 待课程结束进行考核时, 要把课堂理论成绩和诚信档案所反映的实际行为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换算计分, 加和为该学生的总成绩。这种结合, 既较好地促进了大学生诚信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 也较好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 提高了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3. 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自律和他律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同的优势和作用。他律依靠外在强力, 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自律依赖内心感悟, 具有自觉性和自愿性。自律和他律具有不同的优势, 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 从而有效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治理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需要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所谓自律, 是指以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 自主地、自觉地、自动地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纠正自己。自律是运用个人的高度自觉性加强自我修养, 通过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力量的启发和引导, 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诚信意识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度的自觉性。随着大学生实践经验的逐渐丰富, 这种自觉能动性会日渐增强。当自我修养的主动性转化为自觉意志和行动的时候, 诚信档案的有效性会更加清晰。他律是一个社会所能允许的最低的行为标准, 他律为自律提供了实施手段和外部条件, 利于大学生遵守和践行自律的权威性。

4. 激励与惩罚相结合。

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必须被赋予较强的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通过诚信档案的记录, 直接表明被记录人的诚信状况, 好还是不好?值得信任还是需要进一步考核?这都需要大学生诚信档案必须具备两项功能并使之有机统一:一是激励功能, 对诚信者使之得到社会的认可, 并在就业等许多方面获得优先回报;二是惩罚功能, 对缺乏诚信者, 必须让其对曾有的严重缺乏诚信的行为付出代价, 这既是一种对缺乏诚信行为的惩罚, 也是一种价值观上的禁止性倡导, 使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诚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要实现激励与惩罚相结合, 一方面, 高校和社会要制定相关政策、制度, 对诚信档案中的记录良好、诚信表现优异的大学生, 在评优、就业、薪酬等方面要给予鼓励, 对贷款而且回款记录优良的大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利息减免。这样,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诚信者队伍中来, 促进大学生整体诚信修养的提升;另一方面, 针对严重缺乏诚信的大学生, 高校和社会要共同拿出惩罚性措施, 使这些学生要为曾经的缺乏诚信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 并得到心灵上的震动, 进而深刻意识到诚信的缺乏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 都不被倡导和接受, 从而彻底转变错误认识, 实现由不诚信或缺乏诚信向遵守诚信的转变。

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既要有宏观的定性评价, 也要有微观的定量评价, 定性与定量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全面、真实、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诚信状况。其中, 定性要以定量为基础, 以总体评价为目的, 坚持从宏观角度, 对被评价人的诚信状况作出总体评判。在这个意义上, 定性评价的关键是要正确区分主流和支流, 要站在全局的角度, 从大学生诚信档案一段时期的记载数据中进行总体把握, 要看被评价人的主流, 要善于区别某些诚信缺失行为是个别行为、过失行为、偶然行为还是主观故意、连续多次所为;即使是故意为之的行为, 也要看事后是否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或改正行为。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评判被评价人的总体诚信状况, 定性也才能准确。对于定量而言, 要坚持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有关诚信状况记录在档案中, 这种记录的关键不要记成流水账, 要按照诚信内容进行科学分类, 进行系统化、体系化构建, 使各类数据或记录形成统一整体, 这种量化的数据和记录才能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判, 也才能真实地反映被评价人的真实状况。

参考文献

[1]梁守英.关于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1) .

[2]周时良.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思考[J].理化报, 2005 (9) .

[3]杨春惠.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之我见[J].黑龙江史志, 2008 (10) .

上一篇:返校老师发的通知下一篇:春之画卷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