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译文及赏析

2024-05-23

《越中览古》译文及赏析(精选12篇)

篇1:《越中览古》译文及赏析

《越中览古》

唐代: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义士 一作:战士)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篇2:《越中览古》译文及赏析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归来,战士们都是衣锦还乡。

曾经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飞来飞去。

篇3:论李白《越中览古》的对比艺术

一、对比与对比手法

有必要先厘清对比与对比手法在概念上的区别,因为这直接涉及从对比手法切入的理由。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也叫对照[2]。作为修辞,对比的类型有二,其一:一物两面对比,即对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性状进行比较;其二:两物对比,即两类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手法”,指方法技巧。因此,作为修辞的对比与作为方法技巧的对比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修辞格一种,仅限于对语言的使用意义上的美化,后者即对比手法,其使用范围更加宽泛,既包括修辞意义的对比,又包括篇章布局、风格艺术上的斟酌。所以,本文从对比手法而不是从对比修辞切入,探究其对比之艺术,力求有“面”的效果。

二、《越中览古》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越中览古》运用的对比手法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内容层面上的对比;其二,艺术表现上的对比。分述如下:

(一)诗内容层面上的对比

1.国与国之比,即越国与吴国两个国家的对比。

战争对于国家而言,意味着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状态。诗开篇的第一句:越王勾践破吴归,就写出越国与吴国势不两立的战争关系,而“破”一字更把“越”胜“吴”败、一兴一亡的两国战争结局直接勾勒出来。吴、越争霸故事波澜起伏、云谲波诡,早已流传千古,诗人不做渲染,笔者也不敢在此画蛇添足。

2.人与人之比,即战士与国君在得胜后的对比。

战场上,国君与战士,君臣出生入死,上下一心;战胜后,享受胜利的果实理所当然。“战士还家尽锦衣”之“锦衣”,是借代,在古代,“锦衣”指的是那些富贵人家,因为一般民众是无权穿锦衣的,它代指着荣华富贵[3]。这句写那些与“越王勾践”出生入死的“战士”在得胜之后衣锦还乡,风光无限,富贵尽享。“宫女如花满春殿”中“如花”,则喻指宫女之貌的美丽;而“满、春、殿”三字既描叙美人数量之多,又含蓄地道出一代霸主勾践在灭了吴国、报了奇耻之后的荒荡淫乐,可以想象当时美女如云,充溢宫殿,昼夜笙歌,歌舞升平的状态。从全诗来看,形象地凸显出当时的繁华热闹。

3.古与今之比,即沧海桑田的古今历史的对比。

历史毕竟是历史,地点还是古代的地点,但人与事、事与物呢?是否依旧?是否仍在?“只今惟有鹧鸪飞”,束尾此句,诗人就将笔锋移转到“当下”。“古”,曾经激荡了多少英雄豪杰?勾践、夫差都曾是那风起云涌、显赫一时的霸主。但“今”,则只见到“鹧鸪”鸟朴簌簌地飞。“地”仍是同一块土地,不管曾经多么繁华荣耀,但“今天”,都早已烟消云散,只留下满目的荒凉冷寂。古盛今衰,盛衰之变,沧海桑田,诗人无语唏嘘着,我们也不禁掩卷长叹。

(二)诗艺术表现层面上的对比

1.“三句与一句”诗结构上的对比。

诗人用前三句感怀春秋时代吴越争霸的历史: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卧薪尝胆,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人写的就是这件事,并且艺术地概括了“越中览古”所亲临的“古迹”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辉煌壮阔的一面。而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束尾,则把历史由过去拉回当下。三句“古”,一句“今”;三句“盛”,一句“衰”。古与今,盛与衰,均为一物两面之对比,二者在内容上是平行关系,在总共只有四句的七绝中,李白如此谋篇,不入俗套,真可谓艺高人胆大。

2.“锦衣”、“宫女”与“鹧鸪”诗意象上的对比。

意象是诗的重要文体特征。“锦衣”之意象对应着:战士个个神采飞扬、高兴异常;春天盛开鲜花的“宫女”之意象,也衬应着当年的欢乐繁华,此二者意象之鲜活如在眼;但“鹧鸪”之意象并且是在“今天”,所有那些人与事都已消散,“只今惟有”——鹧鸪鸟儿飞。“鹧鸪”之意象,凄楚荒冷。一热一冷,先烈后淡,使人读来有起有落,激荡在胸,可见其匠心独具。

3.先缓后急诗节奏上的对比。

再看全诗,前三句先叙述一代霸主:“越王勾践”之最辉煌功业——攻破吴国凯旋。“破/吴/归”三词,一板一眼,从容不迫。接着写胜利之后战士与君王,战士“衣锦还乡”,君王则“宫女满殿”。“越”国上下,兴高采烈、荣华富贵,可窥一斑。通览全诗,诗人运笔,前三句详细且舒缓。然而末尾,忽然以眼前飞动的“鹧鸪”收笔,笔虽简约,凄凉之意韵却溢于言表。貌似急促,“实”则干练。综合言之,前缓后急,前详后略,缓急相比,详略互托,均给读者以鲜明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诗意境上对比。

“历史”为虚,“眼前”所见为实。当年横行天下、叱咤风云的霸王,勇猛忠心的战士谋臣,貌美如花的宫女,都已消逝,都只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诗人仅凭想象捕捉,人们也只能在记忆中重温,因此历史是“虚”的。在诗人的眼前,鹧鸪鸟正在飞扑,这实实在在的感知,目可睹,耳可听,因此谓之“实”。然而“虚”,却承载着曾经的绚丽多彩,“实”,却只是一片冷淡荒芜。虚与实,实与虚;过去现在,现在过去;兴与衰,衰与兴……这其中滋味,这其间一切,天地之间,谁人道尽?李白没有赘言,只是以貌似平淡的一句“鹧鸪飞”结束,留给读者的却是无尽的回味。

三、《越中览古》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越中览古》的对比手法不是单一、简单的对比修辞,它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国家间对比,有人与人之间对比,有谋篇布局表述上的对比,还有意象、意境的对比,等等。所有的这些对比都集中在短短28字中,这使该诗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对比艺术效果。它使该诗的意象在互相对比中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形象可感,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极强,更加能够拨动读者心弦。

四、结语

该诗虽字数(加上题目)仅仅32字,但在这极有限的字数里,李白充分运用多层次多维度的对比手法,创造出了综合、“立体”的艺术效果。这种高密度的对比手法运用,其艺术感染力,当然不是普通修辞意义上的对比所可以比拟的。其技法之纯熟,诗艺之高超,令人拍案叫绝。

参考文献:

[1]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293.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82.

篇4:《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古诗简介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翻译/译文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注释

⑴越中:指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此为春秋时代越国的首都。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⑶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都没有了,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地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地残破,苏台地荒凉,而人事地变化,兴废地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地景物与变化地人事,作鲜明地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地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地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地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地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地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地大江上地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地;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地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地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地见证人罢了。

篇5:越中览古赏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字词解释:

⑴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⑵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⑶春殿:宫殿。

⑷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越中览古翻译: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越中览古背景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大破吴归。《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越中览古中心思想:

篇6:《越中览古》教案

李 白

一、导语: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

今昔对比的描写

明确: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

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3、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 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4、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5、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6、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六、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一)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分类: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鉴赏方法: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 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

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 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李白的《越中览古》。

六、比较分析:

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都作过咏史诗,如:

《咏史》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1、埭(dài):堤、坝,多用于地名

2、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3、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在此,并没有因此而免于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而不在地灵”(屈复)分析

同:咏怀历史,寄托盛衰兴亡无常的感慨。

异:

1、李商隐《咏史》第一句写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而今却是一片汪洋,满目荒凉。第二句叙事,以竿挂降旗,形象地说明六朝相继覆灭。第三句说,从孙吴到陈亡,纷纷更迭,只不过是一场“晓梦”,这是在感叹。末句深化题意:说什么“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朝都不免兴亡,哪里有什么“龙蟠”?这是讽刺,是议论。意思是,国家的存亡,不再天险而在人杰。

2、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表明所怀古的内容,越王破吴雪耻凯旋。

这是首“篇终出人意表”的好诗。

七、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当堂背诵。

篇7:《越中览古》教案

题 本文课时共课时 1

《越中览古》 第 1 课时 期总课时 序 课 型 讲授

授课时间

1、知识目标:学习“炼字”题型的答题方法。

教学目的 要 求

2、技能目标: 能分析本诗意境, 学习诗作的表现手法系统地了解 “咏史诗” 。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地朗读课文,体悟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 爱古典文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李白生平及创作风格。训练鉴赏诗文,学习表现手法的能力 有感地朗读课文,体悟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讲这节课之前, 学生通过初中的诗歌学习, 已经初步接触鉴赏诗词的方法, 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 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 遇到背景较复杂的诗词, 理解起来就更感吃力,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 的理解,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 教 师 活 动 学 过 程 学 设 计 设计意图及修改意见 设 置 情 境 ―― 创 设 氛 围、驱动任务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2 分钟)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 学生思考 勾践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 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 年,他终于灭掉 了吴国。李白南游越中、凭吊古迹,这段历史引发 了他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越中览古》 (板书) ,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愫。 二、走进作者: (知人论世) 李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 的美誉――诗风 “豪 放飘逸”――与杜甫并称“李杜” 。 三、创作背景 : 1、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写。勾 践灭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 494 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 20 年,于公元前 437 年灭吴。 本诗选取了吴败越胜, 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 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思考作答后, 认真笔记

知人论世 ,利于理解诗文情感

知人论世 ,利于理解诗文情感

个镜头。 2、介绍“卧薪尝胆” 四、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听准字音和停顿; (2 ) 抽学生划停顿 :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全诗思考: 每句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 感?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凯旋归来, 义士们回家都穿着锦 绣衣裳。 花朵儿一般的宫女站满春天的宫殿, 如今 却只有鹧鸪鸟飞来飞去。

本诗将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 作,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五、品读全诗 朗读后,思考: (一)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 怎样的气氛? 朗读后仔细思考并回答,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做好笔记 战士凯旋, 得到赏赐, 不穿盔甲穿锦 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 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 “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 不但耀武扬威, 而且荒淫逸乐起来, 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锦 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 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 “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二)讨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1、对比手法。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 的荒 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抒发了一种世事变化无 常的感慨。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 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 借此讽谏 当朝者不 要重蹈古人覆辙。 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 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扫清阅读障碍,利于理 解诗文情感

学生诵读并做笔记:

六、全文总结: 内容: 前三句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 尾句通过鹧 鸪意象写出现今的荒凉、衰败 手法:用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手法 情感: 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借此讽谏当朝者不 要重蹈古人覆辙。 明确: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七、专题手法分析: 1、炼字”题解题步骤: 一、解释该字的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 二、描绘该句的景象 三、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尽”在句中意为全部。凯旋之后,士兵全部 都穿着华丽的衣衫 。 “满”字意为布满、占满。像 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 “尽” 字、“满” 字, 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 乐生活。 常用手法 今昔对比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用典故 联想与想象 举例: 《乌衣巷 》 2、怀古咏史诗的内容: 3、怀古咏史诗概要: 1、背诵默写全诗 2、记住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课后作业 教 后 记

篇8:《越中览古》阅读答案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7、对《石头城》《越中览古》这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越中览古》着重渲染的是今日的凄凉,而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从而突出了主题。

B.“只今惟有鹧鸪飞”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C.“潮打空城寂寞回”用拟人手法写潮水虽有情,但在那空寂的石头城下只能带着满腹惆怅落寞而去。

D.《石头城》的三四句让人陡升“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叹,想昔日六朝帝都夜夜笙歌,而今冷落萧条,于是悲从中来。

28、比较《石头城》与《越中览古》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异同?(3分)

答:

答案:

27、①正视人生起落是不可避免的。②人与人之间的落差无法削平。③落差可以丰富人生阅历及感受。④落差可以使人积蓄重新崛起的力量。(回答对3条即可。)(2分)

篇9:《越中览古》李白全诗意思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还家:一作“还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白话译文】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从公元前5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携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篇10:李白《越中览古》阅读训练附答案

1、对下面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看,这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B.“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描写越国战士打胜仗之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样子。即成语“衣锦还乡”的意思。C.“宫女如花满春殿”暗指越国送西施到吴国以迷乱吴王之意。D.“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感慨如今越王宫业已荒废,只有鸟儿在颓殿乱飞。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览古所见所感,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调中含咏叹兼嘲讽。B.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C.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的破败与凄凉。D.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3、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4、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作简单赏析。(2分)【参考答案】:

1、C项所说内容并不是这首诗中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2、B项并不是讽刺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3、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1分),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1分)。

篇11:《越中览古》译文及赏析

制作者:郭建设

共2页

第1页

越中览古

李白

知人论世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文本解读 【原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讲解】越王勾践: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古时并无“勾”字,用“句”字通之。勾践是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赏析】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两个镜头。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写作手法。能够逐句串讲一下吗?

【明确】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 1 李白《越中览古》教案

制作者:郭建设

共2页

第2页

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篇12: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

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越中览古》创作背景

上一篇:学生廉洁格言下一篇:英语课程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