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广告之比较

2024-06-26

中美两国广告之比较(共6篇)

篇1:中美两国广告之比较

A:秘书(总裁助理)

美国招聘广告

1)商业公文写作能力强;熟悉各类电脑办公软件

2)擅长沟通和应对公众媒体;具有协调部门关系的能力

3)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等职位工作经验3年以上

4)能够经常出差(一年1/5的时间)

中国招聘广告

1)年龄28岁以下;身高1.62以上,五官端正,气质好

2)英文六级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强,擅长沟通等

3)学历本科及以上

B: 银行职员

美国招聘广告

1)高中毕业。有现金收付经验优先

2)性格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

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介绍银行产品

4)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重庆去年一家商业银行的招聘广告

1)本科学历;英语四级以上,电脑2级以上

2)身高1.60 以上,五官端正

3)口头,写作能力良好,长于沟通

4)附5寸的生活照片

C:大学教师--非教授级别:

美国(心理学)招聘广告

1)博士学历(已完成)

2)具有心理学方面成功的教学经验

3)愿致力于本科教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

4)请表明你的教学理念,研究兴趣等

中国招聘广告

1)硕士,年龄28以下,博士可适当放宽条件

2)语言表达能力强,英语六级;本科、研究生专业一致

3)发表论文2篇

4)党员优先

篇2:中美两国广告之比较

中美两国法官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不仅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在司法制度上更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美国司法制度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法官制度,所以就以其法官制度作为本文的论点。而法官制度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范畴,具体包括法官的遴选、培训、考核、保障、职业道德、奖惩等内容。所以在本文中只对法官遴选、法官保障和法官惩戒这三个最重要的方面对中美法官有关制度做一比较,并阐述其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美国;法官制度;比较;

I

The judge system comparison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only superpower in the world, not only in economy,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worthy of our study, in the judicial system is more worthy of our learning and using for reference.In the American judicial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his judge system, so the judge system as the argument of this article.The judge system is a category of the content is very rich,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training, assessment, security, professional ethics,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etc.So in this article only for selection, security and punish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o judge rules and do a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ounds its significance.Keywords:China;The United States;The judge system;Comparison

II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II

一、美国的法官制度.......................................................1

(一)美国法官遴选制度...............................................1

(二)美国法官保障制度...............................................2

(三)美国法官惩戒制度...............................................3

二、中国的法官制度.......................................................4

(一)中国法官遴选制度...............................................4

(二)中国法官保障制度...............................................4

(三)中国法官惩戒制度...............................................5

三、中美法官制度之比较...................................................5

(一)关于法官遴选制度...............................................5

(二)关于法官保障制度...............................................6

(三)关于法官惩戒制度...............................................7

四、美国法官制度的借鉴...................................................7

(一)从优秀的法律工作者群体中遴选法官,并设立专门的法官遴选委员会...7

(二)切实提高法官保障力度,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审判.....................8

(三)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官惩戒法》,并设立独立的法官惩戒机构..........9 结论.....................................................................9 参考文献................................................................10

0

一、美国的法官制度

(一)、美国法官遴选制度

与美国法官群体的高素质和丰富的职业经验及其崇高的威望相对应,美国法官遴选制度侧重于不断强化法官的专业性和精英性特征,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官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与我国法院体系不同,美国司法系统分为联邦和州两套系统,法官的遴选的条件和程序也有所不同。

首先,在法官遴选资格上,虽然美国的联邦法律和各州的法律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原则上,担任联邦法院的法官必须是:(1)美国公民;(2)在美国大学法学院毕业并获得JD学位(在美国,任何大学本科毕业生都可以报考法学院,学习三年,修满学分,即授予JD学位,就是所谓的“法律职业博士”);(3)通过严格的律师资格考试,获得律师资格,并具备担任过律师、检察官、国会议员或在内阁供职经历。而对于前期职业经历的期限,美国律师协会一般认为法官候选人应当有12到15年扎实的法律实践经验。对于担任州法院的法官,特别是州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和具有普通管辖权法院的法官,一般也应当具备上述条件。

其次,在法官的遴选程序上,美国的联邦法院和州法院是不同的。联邦法院法官的遴选程序比较简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产生。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法院系统内的法官,包括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上诉法院法官以及联邦地区法院法官都是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半数以上表决通过后,再由总统任命。如果参议院不确认,总统就要另外提名,再交参议院审议确认。在联邦法院法官人选的提名过程中,政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被提名的法官往往是符合总统政治观点的本党党员。另外,总统会通过司法部了解情况,物色人选,提出建议。在提出建议前,总统要征求美国律师协会(ABA)的意见,ABA是一个拥有40万律师和法官的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它在美国司法界和政界具有很高声望,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它对被提名的每一个法官逐个排队,认真审查,并提出自己的意见[1]。州法院法官的遴选程序比较复杂,而且由于美国是联邦体制国家,各个州的法律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州法官是由州长直接任命产生;有的州法官由州长提名,然后由州议会批准通过;还有的州法官是通过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但上述这些遴选方式难免会出现诸如行政干预司法的现象和导致许多优秀的法律专门人才落选的弊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前美国大多数州都采用了一种进过修改的新的遴选方案,因其首次在密苏里州实行,所以称之为“密

苏里方案”。这个方案规定,当法官出现空额时由特别提名委员会(由律师界推选三名律师,州长任命的三位公民和首席法官组成)提名三位候选人,州长从中挑选一人为法官,其任期不得少于一年,在下届普选中由选民决定该法官是否留任[2]。如果得到大多数选民的认可,该法官即可以连续任满一届;如果未获得大多数选民的认可,则按同一程序选择另一人为法官。当他的任期届满时,无需对法官重新提名和任命,只要该法官提出书面申请,表示希望列入候选人名单,既由选民决定他是否留任,这些法官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来接受选举的考验,而无需与其他候选人竞争。因此,自从密苏里州1940年开始实施这一方案以来,逐步削弱政党和政治的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的州开始采纳这一方案。

(二)、美国法官保障制度

为了保障法官独立和司法公正,美国规定了一系列较为健全的法官保障制度。一般来讲,法官保障制度包括法官的职务保障、法官的物质保障、法官的特权保障和法官的退休保障四个方面:

1、关于法官的职务保障,美国实行的是任职终身制。美国联邦宪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在忠于职守期间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享受报酬,其报酬于任职期间不得减少。”美国法官任职终身制主要针对联邦法院法官而设立,所有的联邦法院法官一经任命,终身任职,除了死亡、辞职、或退休以外的免职,就只能通过有罪判决的弹劾程序才能罢免。美国各州的法官任职期限不一定是终身制,但一般任期都较长,从4年到15年不等,而且只要“品行良好”便可以继续担任职务,实际上也就是终身制。

2、关于法官的物质保障,美国实行的是高薪制和薪金不得减少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年薪与副总统相同,其他八位大法官的年薪与国会议员、政府内阁成员工资大体相同[2]。在2008年,联邦地区法院法官、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和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年薪分别为17.95万美元和20.81万美元。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年薪为21.74万美元[3],而同一年美国联邦政府普通公务员的平均年薪是6.1万美元。美国的法官薪金不得减少制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法官任职期间薪金不得减少;(2)、不能因为国家经济状况而减少薪金;(3)、保证法官的退休金。

3、关于法官的特权保障,在美国,法官在执行审判职能的过程中实施的行为和发表的言论享有不受指控和法律追究的权利,同时法官对于其在执行审判职能方面的有

关事务,享有免负出庭作证义务的特权,当然法官的司法豁免权是相对的,它应保持合理的限度。如果法官1在审判过程中有行为不检或其他触犯法律的行为,他们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美国关于法官特权的保障,除了司法豁免权规则外,还有两项规则:(1)、是禁止对正在进行的审判加以评议的规则;(2)、是禁止将正在被审理的案件或争端列入国会议程的规则。前一规则主要在于防止新闻媒介滥用新闻自由,对法官的审判活动任意评论或妄下结论,避免法官因受公众的影响和左右而无法保持其实质独立。后一规则在于防止法官的审判活动被立法机关随意干预。

4、关于法官的退休保障,由于美国联邦法官实行终身制,因此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官的退休年龄,但规定在自愿的前提下,法官年满65岁,任法官15年,或者年满70岁,任法官10年,可以带全薪退休。法官退休以后,处于“资深法官”的地位,如果他本人愿意,经批准,可以在除联邦最高法院以外的其他联邦法院继续担任法官职务,享有法官的一切权利和福利待遇。

(三)、美国法官惩戒制度

为规范法官的行为,美国制定了单行的《法官行为规范》,对法官的庭外活动和庭上行为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对法官的纪律的执行,联邦和各州都设有调查委员会或类似专门负责调查处理法官行为不端和违法违纪的组织。对联邦法院法官的制裁由国会的一个委员会受理,委员会可以对被指控的法官给予警告或者停止其工作,但不能剥夺其法官资格,联邦法院法官只能根据弹劾程序,经议会通过,才能剥夺其法官资格。而且在美国弹劾案是很少的,只有在涉及严重的刑事犯罪时才使用弹劾程序,被指控的法官对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上诉到联邦司法会议。“在各州,委员会一般由5到13人组成,成员有法官、律师和一般公民。委员会可以从各个方面听取对法官的指控,有权在调查核实后,给予各种制裁,制裁的方法包括:警告、公开警告、短期停止工作、撤销法官资格。被裁判的法官如不服,可以向州最高法院上诉或者由特殊法院受理这类案件。” 各州也规定了可以通过弹劾程序罢免法官。事实上,由于弹劾制度程序复杂,费用昂贵,在美国要引起对法官弹劾程序是很难的。据统计,自美国建国起的200多年里,众议院仅对13位法官启动过弹劾程序,而在这13个案件中,只有7件最后被参议院确认法官有罪,将法官免职。

[2]黄河,何春华.简介美国的法官遴选制度[OL].中国法院网,2009-03 [3]朱伟一.美国法官的待遇[J]民主与法制,2012

二、中国的法官制度

(一)、中国法官遴选制度

中国法官遴选制度包括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两部分。

1、在我国,对法官遴选资格的法律依据是《法官法》的第九条和第十一条,规定初任法官必须具有下列条件:(1)年满23周岁;(2)具有法律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到三年的法律工作经历;(3)德才兼备,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等。我国自从2001年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以来,从法官队伍“入口”处杜绝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入司法领域,保证了司法队伍无论在法律专业素质上,还是在学历要求上大体有一个共同的基点。这对于提高法官的遴选资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关于法官遴选程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有两种:一是选任制;二是任命制。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各级法院的院长由相应级别的人大选举产生;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产生,但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的选任权限在本院院长。就我国法官产生方式的实践来看,无论是经权力机关选举产生还是任命产生,法院在法官产生的过程中起不到主要作用,起实质性作用的是人事部门和党政部门。

(二)、中国法官保障制度

1、关于法官的职务保障,我国法官法并未对法官任期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免职的理由也作出明示,开除公职的理由也较为宽泛。实践中罢免法官的现象多由地方一把手启动,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实际上强化了司法对行政的依附。特别是在事关本地方的局部利益问题上,往往以党委“指示”、“决定”来干预法院行使职权,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凡法院受理外地当事人告本地企业的案件,要经本地党政领导人批准,或责令其按党委意图判决。如果敢有依法违抗者,就说:“你有你的独立审判权,我有我的人事调动权!”对本该由人大任免的法官,由党委擅自加以调职或免职。而一些法院的法官慑于外来权威的压力,不是认真地“只服从法律”,而是违心、违法地执行地方保护主义的“指示”,以致对本地企业的违法行为作枉法裁判。

2、关于法官的物质保障,我国没有实行高薪制,法官的物质待遇与普通公务员适用同一标准,而且法官实际享受的待遇甚至普遍低于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

3、关于法官的特权保障和退休保

障,我国法律均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我国关于法官退休年龄实际的做法是仿照国家机关公务员的退休年龄,即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法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金和其他待遇。

(三)、中国法官惩戒制度

我国对法官惩戒制度的规定,被分别规定在《刑法》、《法官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实施的《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裁判责任法》(试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对法官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法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工资和等级。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法官的惩戒的职能部门是各级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由其负责对违法审判线索的收集、调查和对责任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惩戒。

三、中美法官制度之比较

(一)、关于法官遴选制度

在法官遴选制度方面,中美两国虽然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在法官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上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

首先,在法官遴选资格上,中美两国都要求初任法官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两国在初任法官的法律实践经验的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在法官遴选资格上强调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才能担任法官职务,“如美国律师协会通常会坚持法官候选人必须具有12年到15年以上扎实的法律实践经验。”所以美国的大多数法官都从优秀的律师中选拔。在美国,从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到律师再成为一个法官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而我国只求通过司法考试并具有一到三年的法律工作经历即可。与美国的法官遴选资格相比,我国对法官的实践经验要求不高,相应的初任法官的年龄偏低[4]。其次,在法官遴选程序上,美国无论采用选举制还是任命制都要经过一套较为复杂、严格有时近于苛刻的程序,并且对于候选人的司法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颇为重视。我国则对法官的遴选程序重视不够。在实际运作中,法官的选任遴选程序大致是:由党组织的组织部门或法院党组织提出法官候选人名单,经同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由拥有法定提名权的机构或人员,正式提交给同级权力机关,再由

它按照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命,权力机关在选举和任命法官时,往往仅凭候选法官的个人简历来投票表决,而对法官候选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根本没有或基本没有详细了解的渠道和途径,起不到真正的审查作用。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国人大制度实施的不完善性,法官的选举制可谓是名存实亡。与此同时,对于一般审判人员的任命实际依靠法院内部的提请,无疑加剧了法院的行政化运作模式。

(二)、关于法官保障制度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官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1、在法官的职务保障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任职终身制,这一制度可以彻底消除法官对总统的后顾之忧,保障法官独立审判案件。虽然他们的法官职位可能是基于总统的提名,但是他们上任之后,总统在理论上就丧失了对他们的控制权,他们就可以依靠自己的法律素养在法院系统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在我国,司法独立指的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法官作为法律的实施者和最终裁判者,由于他的人事任免权完全由地方党政领导掌握,随时都可能有被调职或免职的风险,所以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官独立审判案件。

2、在法官的物质保障方面,美国实行的是高薪制。实行高薪制的必要性在于:(1)、是法官收入构成的单一性;(2)、是法官职业的辛苦以及风险性;(3)、是法官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上的年长、经验等。此外,高薪制也有1利于强化法官对自己职业的自珍、自爱,从经济上强化法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赋予法官应有的社会尊严。在我国,法官的物质保障与普通公务员适用同一标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低于普通公务员的工资待遇,这不仅不利于法院吸引优秀人才,也不利于在职法官队伍的稳定和廉政建设。在2009年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王胜俊院长就指出“一些法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法院办案经费短缺,人才流失、法官断层等现象依然存在。”可见我国法官工资待遇较低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法官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切实提高我国法官的物质保障已经成为当前法官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

3、在法官的特权保障与退休保障方面,与美国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法律缺少明确的规定。近几年来由于媒体监督的迅速发展,媒体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报道、评论的情况大量存在,而且经常使用一些带有诱导和倾向性的话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官的独立审判。此外,由于司法腐败的严重存在,社会要求人大对司法进行监督 [4]江萍.关于美国法院司法公开的考察报告[OL].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内网,2013-10 的呼声很高,但具体进行监督的法律规定又不健全,因此,人大对个案进行监督时,有时会对正在审理的案件加以过问,甚至提出具体办案意见。这种做法违背了直接言辞原则,且严重损害了司法独立。对于法官的退休保障,美国规定法官达到一定年龄并具备一定工作年限的,可以带全薪退休,而且退休年龄比普通公务员高,并尽量推迟法官的退休年龄。但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官退休年龄与普通公务员适用同一标准,所以我国法官的退休年龄比美国法官的退休年龄要年轻得多,这就难免会造成法官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关于法官惩戒制度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官惩戒制度在法律依据方面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1、在法官惩戒制度的法律依据方面,美国有一部系统的专门约束法官行为的《法官行为规范》。我国约束法官行为的法律依据被分别规定在众多相关的法律规范中,虽然这些法律规范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关于法官惩戒的事由以及应当惩戒的方法,但是这些规定是凌乱而不系统的。我国关于法官惩戒制度的规定如此凌乱而不系统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不能对法官起到警示作用。

2、在法官的惩戒机构的设置方面,美国的做法是设立独立于法院之外的调查委员会或类似的专门负责调查处理法官行为不端和违法违纪的组织。这些惩戒机构完全可以从各个方面取对法官的指控,有权在调查核实后,给予各种制裁措施。与美国相比,我国没有建立独立的法官惩戒机构。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法官的惩戒的职能部门是各级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由其负责对违法审判线索的收集、调查和对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惩戒。但是由于监察部门是设在各级人民法院内部的职能部门,由它们负责对发生在本院的违法审判的法官进行调查处理,极容易对本法院的某些法官的违法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这些违法法官得不到应有的惩戒[5]。

四、美国法官制度的借鉴

(一)、从优秀的法律工作者群体中遴选法官,并设立专门的法官遴选委员会

从优秀律师群体中遴选法官在美国已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法官遴选制度。律师不仅具有与法官相同的接受法学教育的背景,而且精通法律并积累了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以我国目前的条件,要实现这一步,也有充分的可能性,大批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律师行业,可以为法官的遴选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并为从事法官工作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避免了直接从司法考试合格者中遴选的法官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弊端。不止是在律师中挑选法官,在大学教授中挑选法官也是非常可行的。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经表决,任命陶凯元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6]。而陶凯元副院长在进入法院系统前,就是暨南大学法学教授。因此,从优秀的律师中遴选法官对于提高我国法官的素质,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了保证权力机关真正了解法官候选人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保证其行使法官任命权不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在法官遴选中由特别遴选委员会提出法官候选人的做法,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法官遴选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法学教授、律师、公众代表和资深法官(法院院长或庭长)组成,由他们分别从法官候选人的法学理论水平、法律业务素质、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根据严格的挑选程序和标准,进行公开遴选,并将结果予以公示,然后将最终选定的候选人名单交由权力机关批准,从而克服现行法官遴选程序流于形式的弊端,选出真正符合法官条件的人员。

(二)、切实提高法官保障力度,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审判。

从依法治国,保障司法独立和实现1司法公正的角度而言,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法官终身制。但鉴于我国目前法官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法官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现实,如果断然实行法官终身制,必然弊大于利,所以目前在我国实行法官终身制的时机还不成熟,但在对法官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和严把法官准入关后,逐步实现法官终身制是完全有可能的。关于法官的物质保障,以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还不足以承担高薪制的运作,但是提高法官的经济地位,以彰显其职业尊严的做法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另外,为了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完全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有必要从源头上将法官的工资来源从地方财政收归中央财政统一划拨。有关法官的特权保障,我国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建议法律明确规定,法官在依法审判过程 [5]崔锡猛.中美法官制度比较研究[N].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2,第22卷第1期 [6]王浩成.陶凯元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OL].中国新闻网,2013-12-28

中实施的行为和发表的言论享有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权利,对于与执行审判职能有关的事务,免负出庭作证的义务。同时,我国还应制定相关的规定明确禁止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评论,人大对案件的监督应当是事后监督。关于法官的退休保障,我国法官的退休年龄在目前我国法官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是合适的。但是,随着我国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如果我国法官的退休年龄仍然与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年龄一样,无疑是对我国法官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在我国法官素质普遍提高以后,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做法,适当提高法官的退休年龄。

(三)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官惩戒法》,并设立独立的法官惩戒机构。

针对我国目前法官惩戒制度凌乱而不系统的规定难以对法官起到警示作用的弊端,我国有必要对这些规定予以系统整理,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官惩戒法》,将惩戒主体、惩戒事由、惩戒措施、惩戒程序等问题予以系统化、明确化。这样法官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对照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法官惩戒法》的规定,是否应当受到惩戒并应受到何种惩戒以及受到惩戒如何行使申诉抗辩的权利等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做法,设立独立的法官惩戒机构。笔者认为,可以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法官惩戒机构,负责对法官违反职务方面的不当言行予以处理,对于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没有构成犯罪的,由其负责处理。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权力机构,人民法院的工作对其负责,作为设置在人大常委会的法官惩戒机构就有权力对法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理,这既是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和职责,同时也是它们行使法定监督权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原因是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法官惩戒机构,可以有效避免惩戒委员会的人员与法官可能会存在工作上或职务上等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而不能够严格按照法官惩戒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惩戒的情况。

参考文献:

篇3:中美两国次级债券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次级债券的特点分析

商业银行次级债券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偿还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债务之后的、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 是商业银行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也是西方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一种重要措施。次级抵押信贷源自美国房地产市场。美国发放房屋抵押贷款, 要按借款人的信用好坏分等级。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和“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其中, “次级”是次级按揭贷款, 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和信用好的人相比, 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随着近年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众多金融机构将其次级贷款打包, 再发行次级债券。2006年以来, 美国30家涉及次级抵押贷款的机构申请破产, 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有其独特的背景, 如高消费低储蓄的社会特征、流动性过剩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等。但美国次级债券本身的特点则是这次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1、发行规模过大

次级债券是一种可流通的债务工具, 根据巴塞尔协议, 次级债券在一定条件下可计入银行附属资本。因此, 相对于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补充资本的方式来说, 发行程序相对简单、周期短, 是一种快捷、可持续的补充资本金的方式。虽然次级债券是银行资本中一个相对较小的组成部分, 但却是银行长期资金重要的来源。在美国, 次级债券的发行人以大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为主, 原因是次级债券发行成本一般高于普通债券。因此1992—2007年间, 大型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规模不断上升。至2006年底, 在全美国总余额为10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中, 次级抵押贷款为1.5万亿美元, 占比15%左右。由于发行规模巨大, 主要又是大银行发行, 所以一旦借款人违约, 美国很多大银行都因此受到冲击, 甚至倒闭。

2、涉及范围广

次级贷款危机爆发后,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法国巴黎银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荷兰银行等都因投资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为主要目标的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得较为成熟, 它们资金实力雄厚, 进行跨国投资, 在全球配置资产。这些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基金、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直接给这些机构投资者带来损失, 另外, 美国资产价格下挫也使得这些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其他美国金融资产遭受损失。例如, 2007年11月, 世界第一大再保险企业瑞士再保险宣布已为次级贷款相关的衍生品撇账12亿瑞士法郎 (约合10.7亿美元) 。公告显示, 该公司损失主要来自其出售的与次级贷款和资产证券化产品 (ABS) 相关的债务抵押证券 (CDO) 。

3、金融产品的风险转移不彻底

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成就了新世纪等抵押贷款公司的规模扩张, 但证券化过程中风险转移的不彻底导致了这些公司的最后崩溃。在出售次级贷款证券的过程中, 行业涉及面非常广, 各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错。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卖给银行, 银行将其打包发行证券由投资银行承购, 投资银行再出售给机构投资者。银行在与次级贷款机构签订合同时申明, 如果贷款人拖欠还贷, 就必须回购贷款。因此, 在这个资金链中, 风险转移是不彻底的。而且, 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差错, 就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 导致危机的全面爆发。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数是采取全球投资组合策略, 一旦某一重要市场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 会直接影响机构投资者的资产价值, 从而不得不进行资产组合调整, 由此风险传递到其它市场。美国次级债的投资者遍及美国、欧洲、日本和很多新兴市场, 因此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全球投资组合虽然在更广范围分散了风险, 但是这也使得资产价格波动从一个市场迅速传递到其他市场。

二、我国次级债券发行的现状及特点

2003年10月9日, 我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规定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状况, 确定是否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作为附属资本。其规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 并由商业银行向目标债券人定向募集。2003年底, 兴业银行完成30亿元次级债券的发行, 成为我国第一家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的商业银行。随后, 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发行次级债券。次级债券的发行缓解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先天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截至2006年12月底, 我国商业银行已发行超过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券。我国发行的次级债券具有如下特点。

1、我国次级债券在结构设计、定价方面已与国际接轨

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都是标准形式的次级债券, 即具有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可赎回并具有加息条款、可流通的结构特征。而且, 随着次级债券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些新的次级债券品种将面世, 满足不同种类投资者的需要。

2、我国次级债券早期采取定向发行方式, 具有私募性质

2004年6月之后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 早期发行规模小, 发行规律或连续性不太明显。次级贷款的主要功能是补充资本金。由于流动性不足, 市场的约束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3、金融机构互持次级债券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为次级债券的发行对象全部为金融机构, 且大部分为银行。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来充实资本金, 从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将被削弱。因此, 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没有合理地分散到金融体系中去。

4、次级债定价较低

次级债发行利率与市场上同期限的金融债利率相当, 并没有充分体现次级债的风险溢价, 使其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发债主体具有隐形的国家信用担保, 同期限品种的金融债供给又稀缺, 有资产配置需求的投资机构会对次级债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而投机类机构很难从中获利。

5、发行次级债的成本相对较高

如2006年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发行的十年期次级债券其票面利率分别为3.68%、3.98%和3.6%, 远高于十年期定期存款2.25%的年利率。如果再附加发行的手续费, 对银行来说, 成本不小。高的发行成本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发行规模。

三、中美两国次级债券的比较分析

由于美国债券市场占到国际债券市场的一半左右, 其发行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以及风险转移的不彻底, 导致了危机的爆发。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次级债券要安全得多,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虽然国家允许用次级债券来提高资本充足率, 但对于具体细节却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 限制了各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发行规模。根据《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券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 次级债券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而且, 到期前最后5年内计入资本金额的次级债每年折扣20%, 即商业银行应在次级定期债券到期前的5年内, 剩余期限在4年 (含4年) 以上按100%, 剩余期限在3—4年按80%, 以此类推。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积极性也相对降低。

其次, 因为金融机构互相持有次级债券的情况较多, 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相互约束的作用。另外, 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政策, 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不如美国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各银行发行的次级债相对于美国银行要严格得多。

再次,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避免其购买过量, 造成投资损失, 国家制定了《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办理办法》。其中对公开发行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作了严格的规定, 包括实行贷款五级分类, 贷款五级分类偏差小;核心资本充足率不抵于5%;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最近三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在信息披露方面, 要求发行人披露募集说明书, 定期公布年度报告, 并要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报告。这些制度规定使得次级债券的风险减小, 也使得各商业银行能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

最后, 与美国正好相反, 我国是高储蓄的国家, 居民一直以来都遵循传统的储蓄习惯。有理由相信, 商业银行大多数借款人, 在考虑从银行贷款的时候, 都是量力而行的。并且, 我国商业银行对次级贷款人的要求, 相对于美国来说, 也要严格得多。所以违约或断供的可能性较小。

尽管如此,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为避免危机发生, 并促进我国次级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要解决流动性过剩和房地产泡沫两大问题。解决这两大问题对防范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峰、叶红光:美国次贷抵押贷款危机与警示[EB/OL].http://www.cnki.net/2008-02-06.

[2]邹锦平、王军平: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J].经济理论研究, 2008 (7) .

篇4:中美两国广告之比较

关键词:“钟摆现象”;教育改革;中国国情

20世纪50—90年代的四十年间,美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国教育家丹妮·里威奇教授把它称作“钟摆现象”,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来回摇摆和循环交替。尽管这一现象在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美国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典型和彻底。

一、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的起源

当今社会中的“钟摆现象”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育界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对它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学者都曾进行过阐述,他们认为教育在某一矛盾的两极之间所发生的摆动现象,就是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我们要了解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就要从美国的教育改革说起,从20世纪50-90年代的四十年间,美国教育界掀起了六次改革的浪潮,其中的四次改革最能突显美国教育改革中的这种“钟摆现象”。

1.新课程运动: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从20世纪50年代所提倡的“生活适应教育”转向“天才教育”,强调基础科学知识,加速人才的培养,因此这次改革重在强调教育质量。

2.生计教育运动: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矛盾加剧,政府为解决社会失业危机在教育领域发动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生计教育运动,改革的重点在于就业技能的培训,开始从重视教育质量转向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

3.恢复基础运动:生计运动实行以后,美国出现了诸多的教育问题,教育质量普遍下降。因此,这时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的重点回到基础学科,主张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强调对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实质上是又一次对教育质量提出了要求。

4.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这次运动的教育目标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顺利过渡,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强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这说明教育改革的重点又开始倾向于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则下降到次要地位。

从上述四次典型的改革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一直遵循着教育质量—社会需要—教育质量—社会需要这样一个目标模式。这样,我们对美国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可以理解为美国政府和教育家为解决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的发展,把教育改革中所强调的重点在教育质量和社会需求这对对立的教育要求之间来回转换,形成的一种类似钟摆的摆动现象。

二、教育改革中“钟摆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根源。在这里我先简要介绍其产生的原因,随后通过中美两国的比较来具体分析由于两国多方面的不同使中国不可能出现美国那样典型的“钟摆现象”。

1.从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与其社会制度有关,是社会矛盾的产物。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制约的,并且服务于社会。当社会需要发生变化,教育就会发生摇摆。

2.从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上看,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与其教育管理制度有关。强调地方分权的国家与权力相对集中的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必然不同。

3.从历史根源上看,由于各国的历史根源不同,导致各国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

4.从教育改革本身看,教育改革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改革与改革之间内在逻辑一致性的丧失,导致阶段目标间的不协调,甚至导致目标的摇摆。

三、美国与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之比较

由于具体国情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的教育体制与美国有很多差异,美国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否呈现出像美国教育改革那样典型的“钟摆现象”呢?

1.从中、美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进行比较。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改造社会最好的途径就是改造教育,所以整个美国社会都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每当社会发生危机时都期望从教育改革中找出良方,让教育积极地适应社会需要。但对于中国而言,救国良方是发展经济而非改造教育,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当然就不会在教育质量和社会需要之间来回摇摆。

2.中、美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之比较。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分权制。美国各州和地方当局拥有高度的自主权,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由”观念使整个美国社会都反对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过分管制,这种观念使得在教育领域反对任何试图强求一律的改革主张。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就不会像美国那样混乱和摇摆,因为教育改革的基础统一、稳固。而且,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权力分散,这种模式就逐渐形成了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和个别发展,使美国教育缺乏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规范体系。而中国则恰恰相反,长期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我国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步、一致的发展,而忽视了实践能力、个性、创造性以及个别的一般发展,这虽然有着极大的弊端,但它毕竟使得中国教育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和规范体系,在这种共同的目标和规范体系的支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则免于混乱和冲突,即使出现教育的摇摆现象也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内而不像美国那样典型和彻底。

3.从中、美历史根源方面进行比较。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社会历史较短,这两个显著的特点都是中国所不具备的。中国大部分人口都是本土人口,安土重迁也几乎都是世代居住于某个地方,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大规模迁移也多是在本土以内迁移,而不像美国大多都是外来移民人口。然而,中国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经过长久的积淀和传承,使整个社会持有相同的文化信仰,也形成了相同的文化背景,不会像美国那样拥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上的先天不足与我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随着改革开放、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异质文化不断涌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仍然能使中国形成一种能统摄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文化体系,去同化和吸纳那些外来文化。而且我们深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社会主流价值思想,中国这种稳定的居民群体和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反映在教育领域就使中国的教育改革自成体系,不容易受到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过分影响,使我国的教育改革能根据自身的国情稳步进行,教育稳步发展,而很少出现混乱和来回摇摆。

4.中、美教育改革自身之比较。先看美国,美国的教育改革总是因为改革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改革与改革之间内在逻辑的丧失。与美国不同,中国在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中,稳扎稳打,逐步前进。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并随着不断的探索而呈现出按着既定目标稳步向前发展的态势。不仅如此,从世界范围上看,我国的课程改革属于中央集权型的,由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颁发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如此一来,使各阶段的教育改革都有了统一目标的指导,而不会出现阶段目标间的不协调,另外这种统一的标准和目标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对改革进行适时地监控和调节,一旦教育改革中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就立即做出调节,使其与总目标一致,这样一种强有力的保证势必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在无统一的改革标准状态下的混乱和摇摆。

5.中、美特殊国情之比较,中国的教育思想发展相对美国比较滞后。近代以来,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二战”以后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拥有雄厚的国力去搞教育实验、研究教育思想、发展教育理论。再看中国,近代以来,国家破败不堪,国人只顾民族解放,很少关心教育。而且,中国在思想上长久以来的专制也使中国不具备像美国那样宽松的学术环境,思想不够解放,不具备像美国教育界那样对教育的批判态度。因此,研究教育思想和教育问题的经济实力不够及没有足够宽松的学术环境成为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在教育理论和思想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没有百花齐放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当然就没有教育改革中的混乱和摇摆,因为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教育改革缺乏这种多样性的理论基础,只会是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桂宇波.透视美国教育钟摆现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杨爱程.美国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J].教育评论,1987(5).

[6]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训[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5:比较中美两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是一种公共选择,是公共领域活动的一部分,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选举道路开始铺展。我国在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过程中,民主选举是无论如何避免不了的,选举政治是我国实现人民主权的根本和基础。当前我国的选举由国家法律统一加以规范,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中央和地方党委实行领导,个地方人大常委会具体组织。如何搞选举与中央的态度和国家的政治气候有密切关系,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选举制有很大关系,选举作为公民社会表达意愿的方式,决定着基层政权、人民代表的素质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党组织的工作评价。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选”和“荐”不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例如奴隶社会的王室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显职,从而控制奴隶社会统治权的王位及贵族的世袭特权是世卿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主要通过军功和养士这两条途径把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吸收到新的政权机构中来。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和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通过品评,把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而后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与以前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扩大了选举的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1905年,随着专制主义王权的没落,科举制度也被扫进了垃圾堆,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以及官员的朝上心态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观,官官相护的官僚体制也是如此。先有国再有民的心理使各级官员认为只要巴结好了上司,就可以高枕无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后遗症。毫无疑问,这种现象与选举有关,和我国公民社会不发达,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社会力量的缺失有关。

从选举方式来看,当前我国选举可分为两种:一是县、乡级人民代表以及“村官”等的直接选举;二是间接选举,指全国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和设区市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选举上一级的人大代表和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级人大选举本级人民政府正副职领人、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以及国家(政府)各级领导人的选举。其中,人大选举最能体现代议制的本质。

直接选举更能从根本上体现出人民主权的本质,其体现的代议民主的程度更高。而我国人大系统的直接选举是指乡、镇和县这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村(居)委会成员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党内也有直接选举,一般是在党的基层组织进行,即召开党员大会由

党员直接投票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间接选举有如下步骤:选举的部署和包括确定选举范围在内的准备工作、提名候选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和确定当选等。

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第一步是提名。第二步是酝酿、协商各项人选。第三步是投票选举或决定各项人选,而在这一阶段,至少要举行三次全体会议:在第一次会议上产生国家主席,然后由新当选的国家主席提出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在第二次会议上决定国务院总理,然后由新任总理提出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在第三次会议上产生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整个过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由选举产生各职务的候选人,代表可以投赞成票、反对票,可以弃权,不能另同意他人。人选的票数超过全体代表的过半数的,始得当选或通过。

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选举制度决定了公民不能直接选举国家领导人,而是由公民选出的人民代表来选举国家领导人。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选举制度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驴象之争”之称的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一次,由最初的君子之争,发展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间轰轰烈烈的激烈角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竞技。第一阶段:候选人提名,各党派由各州选派代表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提名总统候选人,在全部州到提出候选人之后,就由大会代表通过个别投票方式选举本党的总统候选人。第二阶段:由获得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竞选。这种全国性的竞选时总统选举过程中关键的环节。竞选活动主要内容是向选民介绍本党的政治主张及候选人自己的施政纲领,向选民作出各种各样的承诺,尽可能争取最多的选民。第三阶段:由各州选举他们的总统候选人。根据美国宪法,总统是由选民选派的选举人选举,每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两院的议员总数相等。第四阶段:就是由总统选举人在总统候选人之间投票正式选出总统。当各州选出其总统候选人后,这些人便组成选举团,在各州首府所在地分别投票,选出总统和副总统。由于总统和副总统的候选人总是配对参加竞选,所以这两个职位的选举也就是在各政党之间进行选举。

综上美国总统选举并非直接民选,而是由各州依人口比例委任选举人团代表选出。中国在这方面和美国有雷同之处,所以无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彻底的民主是不存在的,脱离政党的人民权利是无效的。我们只能尽量扩大民主选举范围,加强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倾向,完善选举体制,让国家更加和谐美好。

0952班

李鑫欣

篇6:中美两国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的界定

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根据曹延汹在《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一文中的观点,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界定, 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人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活动。即“所谓爱国主义教育, 是指教育者从本民族的特点出发, 按照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爱国主义思想影响, 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帮助他们确立爱国主义意识 (包括情感、意志、信念和行动) 的一种实践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教育人们爱国, 而是激活人们固有的爱国主义情感, 将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理性的爱国观念, 进而使其把非理性的思想观念物化为具体的爱国主义。第三种观点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爱国者的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种观点过于泛化, 只强调了情感教育, 而不能包含理性原则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功能, 不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定义。第二种观点所称的“固有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唯心先验之嫌, 也是不可取的。第三种观点只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 而不具有世界普遍性和历史普遍性。“具有正确的爱国观念, 具有正确的、有益的、高尚的爱国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和当代各国爱国主义教育都能做到的。有的国家或者某个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就不一定是正确的, 比如德国纳粹的法西斯教育, 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等。基于以上的考虑、分析, 我们采用了曹延汹的观点, 即“爱国主义教育应根据爱国主义的定义来界定。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爱祖国教育, 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其次是爱国家的教育, 是热爱国家的情感、理论、逻辑、具体实践的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反映, 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意义上就具有了阶级性。”

中美两国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如前所述, 中美两国对于爱国主义的界定不尽相同, 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美两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 根据中共中央1994年发布的《爱国主义实施纲要》,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中国国情的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

根据陈洪涛《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经验借鉴》一文中的观点, 我们认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培养美国精神。美国精神的主要内涵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做一个美国国民的自尊自豪感;二是开拓进取、富民强国的精神;三是实用主义, 注重实际, 以勤奋工作为荣;四是追求个人成才发展机会中的平等民主自由。第二点是培养美国好公民。美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个人应享有的权利, 包括个人生命的权利、个人自由自主行动的权利、个人尊严的权利、个人安全的权利、寻求和得到平等机会的权利、得到正义的权利、保持隐私的权利和私人拥有财产的权利;二是个人应享有自由, 包括参与政治程序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意识的自由、集会的自由、咨询及获得信息的自由和表达意见及感情的自由;三是个人应有的责任, 包括尊重人类的生命、尊重别人的权利、诚实、宽容、有同情心、证明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参与民主程序、为共同的目标而工作、尊重别人的财产;四是政府及其职能, 包括政府应当由人民来选, 政府应当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政府应当保护民权、政府应当为大众的福利而工作。

比较后的启示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既包括了人生社会价值方面的内容又包括了人生自我价值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关怀。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 是人生的社会价值, 即对祖国、人民的贡献等等, 对人生的自我价值, 如个人的权利、尊严、愉快等却关注不够。

在人的关怀第三层次即终极关怀中, 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生的价值的关怀, 其中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指在社会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 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个人的利益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自我价值转化来的, 只有个人的劳动既能满足自身的需要, 又能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得到社会承认的时候, 个人的自我价值才能转化为社会价值。可见,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基础, 只有在自我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时才会有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卢梭在他的《爱弥尔》中就曾经强调, 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重责任而不谈权利, 而对成年人就一定要讲责任和权利”。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地强调人生的社会价值, 忽视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这与卢梭批判的对儿童优先讲责任的错误十分相同, 因此, 在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生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延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 载山西大学文化素质网, 2005年7月.

[2]余龙进, 刘绍龙《.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科学》, 载《淮阴师专学报》, 1997年第2期.

上一篇:县邮政局工作报告下一篇:列车运行调整的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