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内涵的班级班名

2024-06-19

有文化内涵的班级班名(通用9篇)

篇1:有文化内涵的班级班名

班级文化建设大全

班名:天使乐园班

班训:创最好班级 做最好自己 班级目标: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班级公约:

一、讲文明,讲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二、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三、作业要抓紧,学习要自觉。

四、做好早操和眼操,学会跳短绳和长绳。

五、爱劳动,讲卫生,学会做值日。

六、学会阅读,每天读一个故事。

七、学会交朋友,能和小朋友一道做游戏。班风:活泼、懂事、能干。班训:和谐温馨,快乐分享。诚信誓言:诚而有信,方为人生。

班主任寄语:愿望是进取的起点,习惯是成才的基础,努力是成功的阶梯,选择行动塑造最优秀的自己。

班规:按时上学不迟到,尊敬师长有礼貌。铃声响,进课堂,学习用品放桌上。晨会早练和集队,静快齐来要记牢。课间休息不打闹,安全第一最重要。上课听讲要专心,积极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大声讲,同学发言仔细听。勤动脑筋用心想,作业按时来完成。班级就是我的家,不丢垃圾不乱画。清洁卫生靠大家,做好值日人人夸。学习生活多快乐,学校就是我的家。

篇2:有文化内涵的班级班名

弘毅班---二部九班的新名字2013年8月,那是个美妙的月份,接手高二年级二部九班这60个孩子。暑假就想如何给予他(她)们更多的爱护与支持。未见之暑,早已在心中筹划着班级未来—让这些学生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的班级中班歌终极一班的《朋友》、21班的《仰望星空》、32班《和你一样》以及班级口号、标语“累了想想父母、倦了想想前程”已经很流行、32班创新的“班级生日会”都有所影响,但“给班级起个独一无二的名字”这个想法一直没有真正的实现。“蜗牛”这个名字也只是停留在我的QQ空间。二部九班是我带的第十一年头的学生,我在思索着班名是什么最合适。与同学们讨论多次亦未果。在杨明章校长点拨下,茅塞顿开。

高二,正如盛夏的活力,有激情,有梦想,尚想行动却又毅力不足。所以我们二部九班,取名为弘毅班。“弘毅”出自《论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后来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加以发挥为“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而这种品格,正是我们所苦苦追寻的。“博览群书天下事,此名应在典故中”。

坚持是胜利不竭的动力,良好的品质是成功的方向,态度决定未来成败,胸怀盛满心中的梦。这也就是“弘毅班”的含义所在。你们现在,是我的曾经青春,现在我的路过,便是能有幸与你们一起再次成长,一起满怀抱负,一起坚持。14年的2月,弘毅班,走起!

篇3:有文化内涵的班级班名

下面谈一下我在班级中的具体操作

1、建立小组, 内化小组意识

其实在两年前我们都按照班级分组管理的办法将班级分成了六个小组, 前一二三小组为第一大组, 四五六组为第二大组, 小组分设小组长, 大组设大组长, 在小组内设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每个小组确立自己小组的名字, 制定本小组的学习计划, 确立自己组的奋斗目标, 互帮对象, 竞争对手, 并制定本小组的奖惩制度, 各项规章制度都要做到细化, 同时各项规章制度组长要进行全组表决并签字后方能生效, 以此强化组长的管理意识和组员的集体主义意识。这一点我利用开学初的第一次班会, 由各小组长宣读本组的组规, 并帮助他们修订及完善组规, 会后大家一致反映还是比较认可这些组规和这种做法的。

2、增加表扬, 淡化处罚

曾经是每周六个小组中只评出一个优秀小组, 现在是分两类进行评价:学习榜和纪律榜, 每周评出学习和纪律方面前3名的小组进行表彰, 可以贴一些装饰的星星或小旗等, 有的小组学习不突出, 但纪律好。也一样可以获奖。每周累计, 每月评出当月的学习方面的冠军小组, 亚军小组, 季军小组和纪律方面的冠军小组, 亚军小组, 季军小组, 并进行奖励。处罚只是对扣分最多的小组进行反思和警告。

3、实行每日得分制

在班级墙报内为各科都要设计墙报, 针对各科的评分实行每日得分制, 对数学课的小组得分, 英语单词听写的小组平均分, 语文背诵的小组得分及其他各科都设小组平均分, 对每日小组平均分的前两名的小组要在学习榜上进行表彰, 这一点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有的组员从前并不是很积极, 但在组长的带领下, 有时也不得不去参与, 逐渐的也就变成主动参与了。有的时候两个小组之间的比分只差零点几分, 看着稍低一点的小组每个组员所表现出来的惋惜和不服输的那股劲儿, 让我感到很欣慰, 也让我看到了小组管理取得的成功之处。

4、坚持日总结和周总结

在这两年中, 我一直在坚持的是倾听学生的日总结和周总结, 其实在倾听学生的日总结中我觉得更多收获的是一种成就感, 学生总结得越细致, 我就觉得他们又进步了, 越加理解小组管理并应用得也越加自如了。

再有是学生的周总结, 我也非常重视, 不必要每件事都参与解决, 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 我认为这是必须要做到的。

针对班级的情况, 我又设计了家长每周反馈单, 每周由组长填写一份家长反馈单, 内容包括本周学生表现优秀的方面, 表现有待提高的方面, 还包括本周各科的测试成绩, 该生每天的量化得分, 本张家长反馈单要经过班主任、大小组长、纪律班长的签名才能生效, 在每周末由组长发给组员, 家长签阅后写上反馈意见, 在下周一上交给组长, 我在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来审阅学生的家长反馈单, 我觉得家长很期待也很重视这张反馈单, 我认为如果老师有时因为工作很忙, 没有时间和家长面谈或者电话沟通的话, 这种方式就可以让老师和家长之间更好的沟通, 因为它是每周都可以和家长沟通的。

5、以小组为单位多开展活动

如平时的作业检查, 背诵, 让组长互相检查, 将结果汇报给科代表。将班级的工作让小组承包, 分配给每个小组。班会也让小组轮流组织,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6、强化并完善执政组的跟踪和评价体系

针对在班级中实行值日班长制出现的一些弊端, 我在班级中又实行了一种新的执政方式;小组轮流执政。每周五下午要求下一周执政的组长召开组员会议, 进行统一思想, 明确分工, 加强对执政组员的指导。每周五下午放学前, 当周的值日班长要在全班面前进行本周的工作总结, 全班要对当周的执政组进行打分, 对当周的执政组的执政力度和效果, 组员配合组长情况, 以身作则方面作出评价和打分, 期末按照打分的平均值, 评出最佳执政组。

轮流执政, 以前从没有机会做班级干部的同学现在都有机会站出来, 去管理别人, 尝到了做班级干部的滋味, 以后也更会配合别人的管理, 我和班上的班委都发现了, 其实班上很多同学都有领导的才能而且办法都各有千秋, 只是以前管理班级的权利只是落在少数班级干部的手上, 没有提供机会和舞台给更多的同学去展示他们的另一面。而这一次的小组管理制度, 全班绝大多数都参与进来了。从卫生的检查, 督促, 纪律的管理, 仪表的检查, 提醒, 都有同学去做,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在进两年的摸索与尝试中, 我欣慰地看到, 一部分从前很少说话的, 胆小的同学得到了锻炼, 特别是班级的执政组管理, 让他们在忙的同时, 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如:胆量, 表达能力, 当众发言的能力, 与别人沟通, 协调的能力等等。

虽然已经进行了近两年的小组实验, 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同学在执政的过程中不够严肃, 有的同学干脆做“和事佬”, 有问题出现不敢记录, 怕得罪人。班上个别同学没有归属感, 没有责任感, 不在乎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所属小组带来的不利的影响, 像这样的同学我认为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他们决不应该成为“问题学生”, 我们更应该通过小组的带领使他们逐渐地优秀起来。

篇4: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关键词】 班级文化 高中阶段 生命成长 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8-094-01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意识觉醒的阶段,引导学生共同创造有生命成长意义的班级生活为载体,不断进行积极价值观的引领,建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就是班级。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得到锻炼提高,就需要加强班级建设,特别要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建设。

一、从环境建设入手,强化班级文化建设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要以教室布置作为突破口。据对我校学生调查,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审美的成熟程度还需培养教育。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发现他们很少去读一些优秀的有意义的作品,而是喜欢读低俗类读物。更有甚者,读无聊的、色情的、暴力作品。对于这种现状,教师的批评是没作用的,应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在班级布置方面,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在布置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影响。比如,对于班级墙报的设计,注意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注重对称美和结构美,与黑板上方的标语搭配,相互映衬。懂得美术的同学还在设计上做到了形式上的“开合”。

墙报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提意见,充分自主;班主任仅提供建议,而非操纵一切。这样的布置过程就成了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创造美、体验审美情趣。在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了其创造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一举多得,可谓极好的教育方法。在内容上设置上,教师要做到不流于形式,注意墙报的设计对学生的影响。从各个学科的学习到思想教育,从趣味知识到文体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与单调的卡通图画及呆板的卡通文字说明相比,优势明显。这样,学生时时处于文化与知识的熏陶之中,直观教育效果陡增。使学生认识到,美有很多形式,文学语言美、结构美、和谐美、行为美、心灵美等。人类的本性就是求真、趋善、向美,但要考虑到是否与自己的审美需要和谐。机械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的亲身体会比别人强加给的更有说服力。

二、建立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班级文化氛围

教育是长期、艰巨的工程,科学的教育方法白然必需,教师无私奉献精神更加重要。只要班主任俯下身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尊重学生,就一定能做好本职工作。

班级文化的建设,以人为本,才能进入深层的阶段,对学生身心产生极具影响的效应。只有在充分民主平等的环境下,才能让学生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感到幸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学习生活味同嚼蜡,效果难得理想,学生的个性就得不到发展。班主任细微的关心、充分的尊重、爱抚的眼神,都在不断净化和陶冶学生的心灵,鼓舞着他们,激励他们在崎岖的求学之路上不断奋斗、进取。

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凝心聚力,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

要建设一个富有朝气的班集体,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建设内容。应注重组织课内外文体活动,针对班级同学实际爱好,找出突破口。如以才艺比赛引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从协作精神人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自然就会在各个方面有进取心,也就有了进步的可能,迈出了第一步。

一种精神,从广义上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大凡文化,往往带有社会性。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来传递文化,承载文化,传承一定的精神。

应借助班级文化建设,浓厚学习氛围,教育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这样做,短时间内,不会取得大的成绩,但好的班风形成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组织多个活动小组、学习互助小组,在适合于他们的方法的引导下,形成进步的班集体。

班级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后,要抓住有利契机,进一步深化班级文化建设。归纳总结一个学期以来的工作,制定包括学习目标和管理目标的全体同学奋斗目标;归纳已经形成的班风,“团结协作,诚信文明;平等友善,开拓进取”。升华班级文化,变成一种精神,成为永远激励全班同学努力向前的旗帜。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塑造灵魂工程。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采用有效的方法、恰当的形式,完成对被教育者的“雕琢”,进行知识、道德、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使之全面、综合、健康发展。班级形成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形成健全人格。要做到这一步,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的大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沿着陡峭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注:本文为2016浙江金华市教科规划课题《共创生命意义的高中班集体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B201507278.)

[ 参 考 文 献 ]

[1] 万玉平,卢显军,伍海英. 营造良好班级文化 培养现代阳光少

年[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年07期.

[2] 刘瑞芬.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J]. 好家长,2015年12期.

篇5:班级文化滋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 也许他的成绩并不是拔尖的 (这里面有学习能力的问题, 当然也有学习态度的问题) , 但他一定要有“文化”, 因为他正在接受教育, 不是流浪儿, 也不是放羊娃。这个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包含了诸如精神、意志、能力、创新、修养、探索、自主、自强、自尊、自爱等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些文化要素的人, 将来立足社会的时候, 他才会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潜能:自强自立, 并且能适应社会。

记得刚接手C55的时候, 一次我走进教室宣布:今天的第七节课进行长跑, 训练意志。

有人欢喜, 有人叫苦。我说, “学民” (借鉴于“公民”的说法) 有选择的自由。

第七节课时间到了, 操场上站了四十多人。我发现张兮赤脚, 就提醒他, 赤脚很容易受伤, 让他赶快穿上鞋子。但张兮“无动于衷”, 嘴里还有理有据, 要锻炼意志, 就要用最彻底的方式。我知道, 他是在向那些不敢尝试的人示强:他是老师意志训练最坚定的支持者。

随着我一声令下, 学生们像刚刚冲出栏圈的小牛犊, 撒腿猛跑。我跟在张兮身边跑步, 一方面是想护卫着他, 另一方面是在心理上鼓舞他, 老师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张兮一直冲锋在前, 我紧随其后。几圈下来, 张兮的赤脚已有几处伤痕, 有红色的液体渗出来, 我“喝令”他停下来。张兮极不情愿地站住了, 很不甘心地对我说:“老师, 我去穿鞋子。”不待我回答, 就飞身去了教学楼。张兮的母亲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 他的鞋子脱下后, 放在他母亲的办公室里。张兮很快穿了一双球鞋回来, 继续跑步, 一直到我宣布停止训练的那一刻。

我回到办公室, 张兮的母亲已“恭候”多时了。她告诉我, 张兮跑回来穿鞋, 看到儿子脚板鲜血淋漓, 做母亲的有些心疼, 就劝他:“儿子, 咱已经尽力了, 就不要再上去跑了。”但张兮说:“不行!刘老师说过, 这样的训练,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我上去以后, 即使不能再跑了, 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

“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这句话后来成了我们班的班级语言。

一年后, 张兮转到县城的民办学校, 一去马上就表现出“咄咄逼人”的锐气:在校运会上, 夺得400米和4×100米接力赛两个冠军;第一次考试, 数学科获得了全年级的唯一一个满分。

他打电话回来说:“我向刘老师讲过, 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看来, 这句话将会影响其一生了!

我很赞同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的一句话——文化是公民社会的那一块黏土。离离原上草, 从此中萌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一个集体, 班级更应该有一种精神。管理班级的最高境界是培育文化。因为文化衍生思想, 人真正的力量来源于人的思想。

请看两个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例子。

1620年11月, 102名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船在如今美国的马萨诸塞海湾登陆。其实“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时, 那里已经有一千多移民了, 可是所有美国历史书都是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的。为什么历史学家这样偏爱这102人呢?那是因为“五月花”号上人们的信仰, 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 形成了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的新教精神。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有16年, 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 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 第二年以捐赠额最大的哈佛为其命名。在这块土地上, 160年后才建立了美国和美国宪法。

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很小, 在一张世界地图上, 它那一点点疆域常常容不下“以色列”三个字。但以色列很强大, 它于1948年5月14日独立后第二天就开始打仗。当时, 它处在百倍的敌对人口包围之下, 但今天几乎已经没有平级的对手了。

凭什么以色列这么牛?在它还根本无法建国的时候, 犹太智者就建立了希伯来大学, 建校校长魏茨曼就是后来以色列的开国总统。希伯来大学比他们的国家还早25年。

以上两例无不证明:文化是比经济、制度更重要的社会建设。

同样, 在一个班级之中, 班级文化建设是比班级制度、班级特色更重要的一项班级建设,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以致丢失了班级建设的根本。

篇6:创建有个性的班级文化

一、“美化”教室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客观事物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外部环境优美,就能令人赏心悦目,产生愉悦的心情;而愉悦的心情又可以引导出人的快乐的行为;而有快乐心情参与进去的行为因为有昂扬的情绪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充分地认识环境的美育力量之后,我认真设计了如下措施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1.美化每一块墙壁,让墙壁做不会说话的监督者。

开学初,为了加快学生、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建设教室环境绿化的工作中来,在我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利用班会时间布置下去一项任务:每一位同学自行创意一张手写版或印刷版自我主页,要求图文并茂,要求用最节省的语言最大限度地传输自己的信息让大家认识你,了解你,进而喜欢你。设计版面尽可能具有创意,抄袭必究。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地费心思地去做这件事了,就会把自己对班级的爱、对获得朋友的渴望制作进去。大家相互之间也会产生一种期待、一种好奇、一种好感。果然,第二个周一的早晨,同学们拿来了他们精心设计制作的自我主页,庄谐具有,绝大多数孩子都贴上了自己的生活照,除了介绍自己,还介绍自己的家人、朋友、宠物,自己的生活空间,自己旅游的名山大川……这些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预计,原来只是希望师生之间尽可能由面熟到心熟,没有想到这个活动被孩子们当作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宣传委员精心的设计之下,这些载着同学们心思和创意的图片被贴在了教室的各个角落,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了,它们在悄悄地告诉每一个经过的人班级主人的情况。我们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当我们把“人”放在一个极为显眼的位置的时候,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會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喜悦,进而被尊重的尊严感油然而生,他的一言一行都好像被大家关注着,所以,每一个同学都尽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的面前,班主任老师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做到“拱手而治”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2.精化黑板报制作,让完美的黑板报成为主流思想宣传的阵地。

每个班级教室的后面都有一块黑板,那是班级宣传的主要阵地。忽视这块阵地无疑是不明智的。我在接班之前就充分调查了学生的情况,把能写、能画、能组织的同学分门别类的作以登记,又借助制作自我网页的活动来考察这些同学的实力,然后确定了庞大的宣传组,又内部分工为学习宣传组和生活宣传组两大组。学习宣传组挂靠于班委会,主要负责常规学习、复习备考、考风考纪等方面的导向宣传工作,落实在班会组织上,主张侧重于口头、行为的宣传方式;生活宣传组挂靠于团组织,主要负责思想建设,落实在黑板报的创办上,主张侧重于书面、板报的宣传方式,狭义上就可以认知为板报组。

凭借以往的经验,我清楚地知道板报在一个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对于黑板报的每一次创办,我都不余遗力地参与进去,从板报的主题锁定到内容撰写,从板报的色彩搭配到标准确定,从板报的版式设计到成形验收,我都一一过问,因为我深知: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必须有一套规范来加以保证,这就是与一定的价值追求相适应的规范。这些规范被编成各样的短文、诗歌誊写在黑板上,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为了使板报色彩鲜艳、保持长久,我和学生一起决定用广告色来创办板报,虽然花费多一些,但学生们明显从中获得了创作的满足:当自己的创意以一种色彩纷呈的方式长久地保留在黑板上,精致而且耐人品味时,这无疑是一种绝好的享受。而在创办过程中的同学们的品评、参与以及大家一起拿着拖把洗刷时,那种奉献的快乐又并不只是办黑板报和欣赏黑板报所能承载的——看似复杂了的日常活动在同学们的参与中变成一种快乐的承担责任和享受实现价值的体现。所以,六班每一期板报都是集体的结晶,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道绝美的班级风景线。同学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坐着听课,老师们在这样的一幅画下讲课,都是熏陶,都是沉醉。

二、教化于班级活动——形成健康的主流思想

班级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我非常重视在小处细处做文章。

1.共同记一本《成长日记》,在成长道路上我们携手前进。

我准备了一本精美的日记本,在这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展示给学生。我说:“班级是个大家庭,每一个同学都是家庭成员。我们都有着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生活,我们应该共同分担成长的痛苦,分享成长的快乐。大家在相互的关心、相互的关注、相互的帮助下健康成长,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获得启示。我们以《日记》为平台,大家互通有无,在交流中相知……”我还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寄语:“这里没有著名的诗人,这里没有惊人的华章。这里有的是真诚的求助,这里有的是真心的帮忙。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一起手牵着手,走好成长的每一步路。”学生们一个传一个地写下去了,几乎都是洋洋洒洒几千言。大家都尽自己所能展示自己的文采,也尽可能和盘托出自己的痛苦与快乐。日记本每天像蝴蝶一样从一个书桌飞到另一个书桌,甚至外班的也竞相借阅。《成长日记》成了大家的《成长宝典》。

2.用心召开每一次班会,让活动指引学生成长。

如果说《成长日记》是对日常生活中“长毛长草”的事的小道宣传教育的话,那么班会就是我们班级文化营造和展示的主阵营,宣传的大道。作为文科班,我们充分发挥文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次班会。我们把班会类型细分为节庆班会、文学班会、主题班会等。节庆类班会如《中秋诗会》,我们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展示有关中秋的传说、唐诗宋词、现代歌谣,然后由本班诗人鲁悦和语文课代表组织同学们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原创诗作,并讲解赏析。这个班会获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班会后不久,几十名同学就筹备组织了西中诗社。一次活动激发学生组织社团,发起创作运动,由此可见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再比如文学班会,我看到学生在课下阅读卡通漫画书籍,书品不高。我就在网上下载几米和几米的成名漫画,给学生介绍和赏析。学生们以鼓掌欢呼的方式来迎接这次班会。班会后不久,班上好书不断,流动的图书站形成了。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这么多老师与我并肩作战,我心慰然。

三、优化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互动的合作网络

我认为环境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的。如果说,教室环境是硬环境的话,那么人际交往的氛围就是一个软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 识,良好的集体意识会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无形的、巨大的教育作用。在一个有亲和力的班集体里,同学们会因为被认同而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向心力,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

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群体舆论的监督来实现的,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地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和谐氛围。

一个凝聚的班集体是否能够形成,关键要看班主任老师营造班级磁场的能力。班主任要有威信,最好做到业务好,让学生心服,口才好人品好让学生佩服,有一颗善良的父母心让学生信服。我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功能,教给学生“爱屋及乌思想”,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积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任科教师、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使班级形成了一股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四、强化学习风气——形成上进的奋斗目标

一般说来,学习风气与德育是紧密相关的。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也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进取、创新”的学习风气,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我除了做好常规的学习督导工作外,还创作了“班诗”让学生朗读成诵,形成上进的奋斗目标。现在每一位学生都会背诵:守时守信,自爱自尊。进门要“净”,入座要“静”,学习要“精”,成绩要“进”,名次要“竞”。学生在“班诗”的倡导下精神面貌喜人,学风浓厚。

篇7:有文化内涵的班级班名

一、健全班级制度,实现全员参与管理

良好的班风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自制能力还比较弱,如果缺乏规章制度的必要约束,往往就像盘散沙难以管理。为了让学生保持不断进步的心理预期和自我教育的动力,班主任应根据《小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生活常规》等校纪校规,制定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级规章管理制度,并随着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地动态地修善。

当然,既是制度,就要执行。为了树立班规的权威性,班主任应以行之有效的做法调动班级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比如在笔者所带的班上,实施了值日班长负责制,早读、午休、作业本的收发工作都由值日班长负责,有机会上岗“施政”的学生往往都很重视自己手中的“权利”,只有自己自觉遵守、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去监督和督促他人,“下岗”后又能回味自己在上岗时的艰辛,对他人上岗时的管理往往也能积极服务并自觉遵守。一段时间下来,班级规章制度也深入学生心田。

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形成良好班级风气

共同奋斗的目标是形成班级向心力的关键,是班级成员得以凝聚的一面旗帜。如果缺乏了目标,学生就失去了新的展望和起点,就没有了全班学生奋斗的方向和动力。因此,教师应明确树立班级的奋斗目标,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为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期伊始,我会跟全班同学一起制定目标,朝着“创全校最优秀班级”去奋斗努力。让每位学生知道:每个人无论成绩好差,相貌美丑,都是班集体的重要一员,少了谁都不行。这样就让包括差生在内的所有同学都不约而同有了一种归属感,树立起“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意识,让他们感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适时地运用既已制定的奋斗目标来时时激励学生。当出现与奋斗目标相背的行为时,我常常会带头做出自我批评,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让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该怎么做?从而使班级目标就像航标一样为我们导航,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并促进班级向心力的提升。

三、创建班级生态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主任应充分重视班级环境的“美化”,使每一位学生在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和育人特色的班级环境中得以积极、健康、向上地发展,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

例如,在教室的南、北侧墙壁上,班主任可以组织班中有书法特长的学生每周张贴一次自己所写的名人警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等,让墙壁也“说话”。这些名人名言或许不能在短期奏效,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美化教育“四角”。班级环境应力求朴素、大方,不能凌乱,尤其是利用起班级“四角”,使班级各部分得以和谐统一。比如,在教室的角落里可以放上书柜和书架,供全班同学共享,也可以开辟小范围的公告栏,把每日、每周的课程、值日、班务分工等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张贴上去,还可以将“四角”点缀成绿化角,为学生营造一个舒服的学习环境。

四、重视班级活动,凝聚班级集体力量

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是一个班集体凝聚力的显现。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得以成长和张扬个性,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班主任,应该重视学校组织的每一项集体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进一步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塑造、自我评价,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以每年一度的校运会为例,笔者都会在校运会前做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对这一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份,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报名参加运动会,文笔好的学生写稿件后送主席台由主持人宣读,其他同学负责送水、值勤、做啦啦队,只要等到我们班的选手一上场,大家都会齐喊“加油”等口号,有的同学甚至把嗓子都喊哑了,这不就是班级团结的象征、班级凝聚力的展现吗?每一次成败,我和学生都会及时地做出总结,这样自我教育的体验也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总之,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具有潜在的、隐形的教育功效。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一位小学班主任都应重视起良好班级文化的构建,在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中规范学生的言行,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班集体。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文明、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效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立足素质教育新形势,从健全班级制度,实现全员参与管理;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形成良好班级风气;创建班级生态文化,优化育人环境;重视班级活动,凝聚班级集体力量四方面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期打造出健康、文明、和谐、向上,富于正能量的文化氛围,健康有序地管理好班级。

篇8:给孩子一个“有安全感”的班级

午餐时候,我对男生沛(化名)说:“沛,今天英语课上你一次也没有举手发言,但是我看到了你整节课上都非常认真地听课。你的眼睛一直看着我,齐读的时候你很认真,别的同学发言的时候你也在轻轻读。”他高兴地说:“是这样的!”我继续说:“上课发言可以让老师听清楚你的发音是否正确。如果发音不准确,老师就会当场纠正。你愿意今后英语课上多举手发言吗?”他笑:“好的,老师。”

预备铃响起的时候,我准时到教室,看见小胖墩亮(化名)正在手忙脚乱拿着拖把拖地。孩子们告诉我:“亮带了饮料,不小心打翻啦!”我微笑:“老师反对大家喝饮料,因为饮料不利于身体健康。亮,我特别建议你只喝白开水,饮料里有太多糖分,会让你更胖的。”亮有些窘迫,孩子们哈哈大笑。我继续:“不过亮做得很棒!他打翻了饮料,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我们不小心做错事情是正常的,做错了事情要尽快纠正。亮已经找来拖把拖地,我觉得他勇于承担责任,能及时解决问题。这些行为都非常棒!”亮有些释然地笑了。

上课没有举手发言不会被指责,打翻了饮料不会被批评……这样“不会”的次数多了,孩子们在班级里,内心就会充满安全感。正是有了安全感,他们才喜欢围着我这个班主任说这说那。

班级是孩子们在校期间最具体的栖身之地,是他们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地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构建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的班级,学生即便烦恼、哭泣时,也不会感到恐惧。

一、莫让管理替代教育的职能

如今,很多有关班主任工作的著作广为流传,书中出现最多的词或许就是“班级管理”,甚至“兵法”。这种词的寓意后面,都在预设学生是需要控制甚至对付、征服的对象。在很多班级,班主任会先制定各种操作性极强的班规,然后按照班规进行打分。行为礼仪、课堂纪律、文明就餐……学校怎么考评班级,班主任就怎么考评学生。每周五的打分汇总时间简直像“批斗”现场,一个个淘气鬼轮流被批评、被惩罚。

班级不是“车间”,容纳的不是“产品”,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产品质量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为了出优质产品,的确需要严格管理各道工序。而生命个体的成长是漫长的过程,且彼此不完全同步,不能用简单的、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来“管理”。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预防犯错、违规的各种限制性的“管理”,而是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种“教育”。

美国明星教师罗恩·克拉克的55条班规全都是具体的行为习惯的指导,而年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指向的是学生终其一生努力的方向;在台湾的苏明进老师的“希望教室”里,则注重“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种能力”……这些都不是基于对班级整体的控制,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

在我们班,没有“不准……否则扣分”的管理,只有“应该……才合适”的教育。“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是我们班的行为准则。每个同学都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认真听课并完成作业;自习时间安静地阅读或写作业,注意不打扰他人;行走时候一定要靠右,不要碰到别人的身体,保护自己及他人的安全;就餐时尽量少说话,要把饭菜咽下去以后再说话,而且要轻声;走廊、餐厅、图书馆不是奔跑的场所,要慢慢走,以免自己摔倒或撞到他人……这一切具体的行为细节要求,只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为了让大家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受人欢迎并被尊重的人。

二、莫让学生遭到同伴的欺凌

同伴之间的欺凌是很多孩子的噩梦,其中有来自班干部们理直气壮的“管理”,也有来自顽劣同伴的语言和行为“攻击”。不管孩子因为什么而感到害怕,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

我有意不设立班干部,尽量让“干部”这个词不出现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同学之间可以礼貌地互相指出对方的问题,但是不需要高高在上的“干部”去“管理”他们。有空、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老师需要的时候申请帮忙,或者申请为大家服务。

我重视并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如果有同学让你不舒服、不高兴了,请告诉我,我会帮助你。”——这是我一贯的声明。孩子们经常向我表达他们的各种感受,我都会先表达我的共情:“他的这句话(这个眼神或这个动作等)让你不高兴了,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我会找他谈话的。”然后了解具体的情况,分别谈话、交流。最后,我还会及时回访:“是不是其实只是个误会啊?解开了误会是不是不烦恼了?” “你对他的道歉满意吗?” “他向你道歉了,并保证下次再也不这样了。你心里好受些了吗?”

教师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别放心上” “别在意” “你自己勇敢点”……这些话只会贬低孩子,并让他们把成长中的恐惧深埋在心里。

三、莫让学生害怕犯错的后果

药家鑫驾车撞伤被害人张妙后之所以拔刀杀人,是因为害怕承担“撞伤人”的后果。以往在家里,他每次犯错,都会受到父亲的各种惩罚。面对错误,他只有无尽的恐惧。恐惧到不能理性面对时,终酿成大罪。

英国学生行为管理专家阿兰·斯蒂尔爵士曾经说过:“童年是一个人不断犯错,并从错误中不断学习的时期。”

所以,我会反复教导孩子们:“别害怕犯错误。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有的人是无意犯错误的。有的人是一开始自己以为是对的,但结果却证明是错的。犯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做错了事情要承认,要勇于承担责任,然后尽快纠正和弥补。当然,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因为,你应该在第一次犯错误时吸取教训。”

长此以往,孩子们会不再恐惧犯错的后果,而是正视错误并积极解决问题:

小胖墩亮知道在打翻饮料后去找拖把拖地,并把拖把洗干净,放在走廊里晒干后再收进教室。他不用因为担心会被老师斥责而乱找借口,例如:“是谁谁撞到了我,我才会把饮料打翻的。”

吴同学不小心用羽毛球拍打到了亮同学的眼睛,他立刻道歉,并护送亮同学到校医处诊治。事后还主动告诉我,说如果亮同学需要去医院看病,他会让爸爸妈妈承担医药费。

明同学在走廊里玩的时候,不小心踢碎了消防栓上的玻璃。他首先扫掉玻璃碎片,然后去找学校总务处说明情况并道歉。同时请总务处老师及时安装新的玻璃,并询问赔偿玻璃需要多少钱,表示第二天会交到总务处。

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孩子们四年级的时候,并且都是在事后他们主动告诉我,我才知道的。

【结语】

对于孩子而言,违反各种规定、对被同伴欺凌的担忧、突然的家庭变故、自己知道犯错了但不确定会受到大人怎样的惩罚……这些都会让他们胆战心惊。日复一日地生活在恐惧之中,孩子会渐渐失去自信心和安全感。恐惧会破坏孩子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环境,使他们持续地感到忧虑,从而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面对他人和新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班级气氛。”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如果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成长。班级应该是学生深感安全、自觉快乐的地方,而不是受恐吓、受欺负、被一套模式或制度强迫着去适应的地方。

篇9:有文化内涵的班级班名

班级故事, 是理解型班级文化的一种载体。班级故事应该是:记录班集体生活中体现“理解”理念的点滴琐事, 反映新的班级管理理念与策略, 是班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真诚对话、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一种方式。即真人真事, 不编造, 不杜撰, 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无病呻吟。记录故事时, 应力求新颖、及时、可读、感人。

一、记录班级故事的“人”

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如果单靠班主任就会孤掌难鸣, 需要借助校内外多方面的合力。只有将各种教育、教学力量协调成为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德育合力, 才能形成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场”, 这也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亲历体验”的班集体生活方式是让学生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使生成意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以改造和重塑, 展开集体体验活动, 将优化的人物、事件、环境组成教育场, 在具体的活动中重现“平等中的引领”, 给集体成员指导性的关怀与支持, 帮助他们理解自己, 理解他人, 最终实现共同成长。因此, 班级故事不仅仅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育随笔、工作案例, 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育策略选择, 更

筅江苏灌南县堆沟港中学

田国亚

应该是巩固学生对亲历活动的认识和情感, 优化学生对该活动、该事件的体验与理解, 为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往构建一个平台, 真正使班集体成为“儿童之家”。

另外, 班级故事又可以是家校联系的纽带, 让家长通过班级故事了解班级中的事件, 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家长也能及时把自己的想法、意见记录在班级故事中, 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来。因此, 班级故事又可以是亲子交流的乐园。

综上所述, 记录班级故事的人应该是:教师、学生、家长。班级故事是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共同记录的班级活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有意义的故事。班级故事呈现了多元真诚对话, 即:师生、生生、亲子、家校。

二、班级故事的素材来源

1. 内容与构成

班级故事讲述的应该是班集体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教育故事, 也是教师、学生、家长真挚情感的流露。通过记录、阅读班级故事, 不露痕迹地给予孩子物质上、精神上的教育影响。文本形式可以是事件、活动的过程叙述;可以是夹叙夹议;可以是日记体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

故事中还可以穿插活动图片, 图文并茂。如:雏鹰争章活动、表扬学生等, 运用书面语言, 辅以表格、图片等, 表扬、激励学生。这种无声的语言, 却持久地“说”着学生的成绩, 因此, 能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被表扬的学生, 始终处于享受成功的愉悦中, 从而有了一种再创造、不断上进的愿望;而其他孩子, 也有了急起直追、超越自我的渴求, 进行自主教育。

表扬与批评共存。表扬, 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得到教师、同学、家长的肯定、支持, 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进而产生愉悦感, 从而转变为动力, 使其更加奋发努力, 同时, 也在无形中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批评, 使学生能正视自身的不足, 自我反思, 教师、同学和家长适时写上激励的话语, 理解、包容, 鞭策其不断完善自我, 积极向上。当然,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 受激励而改过, 是很容易的, 受责骂而改过, 却不大容易, 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 不喜欢听恶言。”因此, 我们在面对表扬和批评这对矛盾时, 还是以表扬为主。公正有效的批评, 作为补充, 相辅相成, 相互配合,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 素材的产生

(1) 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 可以是一次班会、一次整合实践活动、一次运动会、一次捐赠、一次文艺汇演……这些活动始终贯穿在学生的班级生活中, 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在班级中, 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针对本班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有计划、精心地进行设计,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获得更多交往、实践的机会, 得到更多独特的体验。再把这种个性化的体验, 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反馈到班级故事上, 通过师生、生生、亲子的多元而活跃的对话, 丰富、分享体验的快乐,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并获得老师、同学、家长“我们在一起”的心理慰藉。

这些体验活动, 把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了起来。班级故事, 以记录班级中发生的班级成员亲历的事件为线索, 以抒发彼此的真实情感为契机, 成为见证理解型班集体成长的文字相册, 成为联系师生、生生、家校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班级故事, 配合班级体验活动, 通过栩栩如生的描绘、点点滴滴的渲染, 使得理解型的班级文化得以拓展和升华。

(2) 偶发事件

所有的偶然事件都往往隐藏着某些必然的因素。一旦出现, 班主任就要防微杜渐, 尽量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处理, 争取最快地找到最佳的处理方式, 获得最理想的效果。有时, 如果时间允许, 教师可以先采取“降温处理”的方式, 稳定矛盾双方的情绪, 也为自己赢得更好地处理问题的时间;然后, 让矛盾双方进行一次真诚的心理剖白, 再请双方交换阅读, 最后可以请当事人、其他学生或者老师、家长等都来发表意见, 因势利导, 通过自我反思、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等方式, 让学生调适好自我。

(3) 师生交流

在班级生活中, 教师与学生总会有许多崭新的话题不断酿造出来。教师要善于捕捉话题, 及时与学生交流, 选择教育策略, 引导学生, 真正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 关心孩子的成长。把这些交流, 倾之于笔端, 让师生一起细细品读、体味, 构建一个师生真诚对话的平台, 让爱与信任激励每一个学生, 在和谐沟通的氛围中成长, 班级故事会成为学生的终生财富。

(4) 课堂生活

课堂生活, 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作为教师, 始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来到课堂上, 你会发现:学生饱满的精神、精彩的发言、活跃的思维……都会让你感动。把课堂生活中每一个感动的瞬间、每一滴细小的进步, 记录到班级故事中, 真诚的话语, 一字一字走进学生的心灵, 快乐、向上, 茁壮成长。

三、班级故事的理解功能及教育意义

1. 班级故事的理解功能

理解型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型精神文化。它是班级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 是理解型班集体风貌与个性特点的集中表现。班级故事的写作过程, 为学生表达自我情感、进行相互沟通理解留出空间, 搭建平台, 提供方便, 使学生拥有了真正的对话权, 乐于表达、敞开心扉, 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 并在交流、沟通中, 不断进行反思、探索, 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升华对彼此的理解。

(1) 凝聚功能

班级成员共同记录班级中发生的故事, 就能使个人与班级的目标和行为一致, 把个人利益与班级荣誉紧密相连。这种共同创作班级故事的过程, 寄托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目标和理想, 体现了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 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班集体的一种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形成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集体意识。

(2) 激励功能

美国学者波尔强调: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 它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 激发道德勇气, 共享经验知识, 实现自我超越。班级故事, 为班级每一个成员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热点讨论等, 畅谈自己的想法, 人人可以参与, 互相激励, 奋发进取, 从而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快乐、和谐的班级生活和学习中去, 积极发展自我。

(3) 规范功能

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 团结了集体, 加强了集体, 以后集体本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班级故事, 成为了班集体积极舆论的导向。在这里, 学生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种班级的行为准则, 每个成员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通过这种集体的教育力量来约束自我, 让自己的行为准则能合乎班级的规范, 从而得到个体的归属需要。

(4) 赏识功能

班级故事, 记录了学生自己、他人的点滴进步, 分享了彼此走出困难的“金点子”。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体验到取得成功欢乐的人, 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 那些在班级故事中“反刍”了成功喜悦的学生, 赏识了自我, 从而获得了一种成就感, 使得他们期待自己成为更好;而那些通过班级故事, 分享了他人成功的学生, 以激励的“回帖”文字或内心的阅读体验, 赏识了对方, 从而也朝着目标迈进。

2. 班级故事的教育意义

班级故事, 记录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长的过程中, 有鲜花, 有荆棘;有欢笑, 有泪水;有喜悦, 有烦恼。但这些, 都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珍贵的记忆。在这里, 学生做错时, 失败了, 没有大声呵斥、讽刺挖苦, 有的只是师生的耐心引导、真诚勉励;学生苦恼时, 有矛盾了, 没有视而不见、说教指责, 有的只是大家的消除隔阂、真心劝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在这种教育中, 既让学生的自尊得到呵护, 懂得什么是尊重, 什么是平等, 同时也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教师的拳拳爱心。使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心与心的碰撞中, 体验情感, 规范行为, 养成良好习惯。

另外, 故事中记录的每一个活动、每一次对话, 都是班级中的师生共同亲历的。班级故事记录的是成长过程、心路历程、真实的生活。记录、阅读、交流故事, 让学生敞开心扉、学会倾听、真诚交往, 说真话、诉真情, 把每一个珍贵的记忆留住, 不仅是对班级生活的美好回忆, 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

班级故事, 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 体现在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 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叶澜教授主张“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班级故事的写作过程, 就是一个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过程。“文以载道”, 实践告诉我们,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通过班级故事这个平台, 无痕地悉心帮助、引领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 做生活的有心人, 与他人沟通, 浸润于理解的班集体文化氛围中, 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班级故事,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快乐地在“儿童之家”中健康成长;也使班级在理解的情感土壤里, 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而使班级保持一种内在的活力。

如何整合

教研管理中的“三张皮”

筅江苏灌南县教育中心周如俊

当前, 一线教师往往被学校教科研管理中教学、教研、反思 (写作) “三张皮”的现象所困扰:似乎教学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教研是学校管理的“装门面”、写作是教师职评的“入评口”。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使教师教学、教研和写作“三张皮”水乳交融为一体, 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难题。

一、课堂管理“教研化”

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恰恰正是教科研的起点和来源, 也正是教科研的指向和归宿。对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思考、假设、尝试、解决并反思总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因此, 有效的教科研管理就是引导教师以研究的目光来审视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 真正引导教师从内心爱上教科研, 把研究当成改变教学实践的必需。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明确“八个一”工程, 构建课堂研究的“共同体”。学校提出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校园, 带着思考走进课堂, 带着研究走近学生”校本研究行动纲要, 着力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每学年教师必须达到教育研究底线目标:主持 (或参与) 一个微型课题研究;示范一堂研究型公开课;读透一本教育专著;参加一次县级以上教师技能比赛;发表一篇省级教育教学论文;结识一批企业技术骨干;培养一批校级优秀学生;主持 (或参与) 企业一项技改项目。鼓励教师经常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研讨型的教学学习场、沙龙型的教研学习场、展示型的课堂学习场, 养成与他人研究、与同类或不同类学科教师研究、与校外专家研究的习惯, 使自己在“课堂中学”、“业务中学”、“学生中学”、“团队中学”。

上一篇:初中优秀作文:奇妙的四季下一篇:学校毕业实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