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2024-06-02

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共8篇)

篇1: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增进学生尊老敬长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弟子规》大学生道德教育

过去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其中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演讲者问:学礼貌、学人生正确的态度观点重要,还是考试考98分、100分重要

家长们回答:当然是学礼貌做人做事重要。

演讲者问:那么请问现在的家长是在做学礼貌的工作还是在做考试的工作? 家长们无人回答。1

而现在,让我们看看我们现代90后孩子的生活状态,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溺爱有佳,于是,孩子在家中睡懒觉者,在家不做家务者,在家中天天对着电视者,大多数也。而甚至还有孩子,不知道孝顺父母,还想着怎样去谋害父母,于是,我们不得不注意这批90后孩子的发展。而如何去教育好这些孩子呢?这也是我们道德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也许,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遵循其道德标准、自觉履行其相应的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的系统的道德影响。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要使人们懂得善恶、是非、荣辱,更重要的是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深入人们的内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二、《弟子规》

传统文化源远流中国长,博大精深,国学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也是我们应该代代相传的瑰宝。为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终生持续发展,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弟子规》中做人的内涵,由记忆升华到感悟,懂得如何做人、交友、修身和立志,逐渐养成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好习惯,学会以平常心来处理突发事件,以感恩之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情,以进取之心勤于读书、奋发向上。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纵观《弟子规》无论是孝悌、谨信,还是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其实要求很简单,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可以说一点也不难。那怎样对大学生进行《弟子规》的教育呢?我认为不外乎两点,第一、把《弟子规》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相结合。第二、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的教育。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往往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其实学习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更应该是一个反思、检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正如弟子规中所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因此只有把“力行”和“学文”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弟子规》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大部分人学生生涯的最后阶段,也是其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阶段学生一方面要学习更高、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思想上也要为即将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基本都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以考高分,上好学校为目标。十年寒窗考上一个好大学是家长和学生的共同目标。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高考适龄人数的减少,我国高等学校的录取率可以说是直线上升。作为一个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却感到近几年学生们的素质在不断地下降。许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学习目标不明确,更有少数学生沉迷网吧、诚信缺失、甚至荒废学业。这些都说明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很有必要。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一)有助于增进学生尊老敬长意识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人们肯定都听过卧冰求鲤的故事[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而当代大学生,俗称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大都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不知何为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弟子规》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诚实守信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在部分同学中荡然无存。但是当今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工作中去,就会带来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思想认识倾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诚信教育,使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花言巧语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实守信品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

在今天的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老师瞠目结舌,不可思议。很多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上课、甚至考试时呼呼大睡;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时尚前卫,不顾及家长的经济承受力,一味攀比;还有不少学生则根本没有集体意识,无视他人存在在教室内大喊大叫,随便乱扔垃圾,班级活动概不参加等等。诸多现状表明,学生德育教育要从做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一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有规律。二要求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在于它是否名牌,是不是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学校是知识的圣堂,礼仪的殿堂,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当前中职学生就业要过的第一关就是面试,而部分同学恰恰就输在面试这一就业的起跑线上。因此,熟读《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敢于奉献,行为文明。

有的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或跳板;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如在部分学生中功利思想特别严重,“谁家父母是当官的,特有权”,“那位老师跟领导关系好对将来就业有帮助”,则极力讨好这样的同学和老师,而对那些没有门路、对他没有“帮助”的同学和老师则疏而远之,甚至非单不尊重还要侮辱谩骂。《弟子规》则告诫我们,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多付出,少索取。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淡化、忘记,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

结论

《弟子规》在总序中说: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一向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而当今我们的教育方针却是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当今的大学生也是从这种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他们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是欠缺的。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大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理解事物的能力,和少年儿童相比对他们进行《弟子规》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我们大学生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毕竟对于一个即将踏入社会找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拥有良好的品德,再加上一门技术、一种能力,无论是到哪一个单位都是会受到欢迎的。

参考文献

[1] 张学强,李爱民.《《弟子规》《孝经》解读》.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01

[2] 《弟子规 道德教育必读课本》2005-09

[3] 郭文斌《《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中华书局 2011-07

[4] 徐亚莲,施秀红《蒙学《弟子规》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5

[5] 石延博《弟子规》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1

篇2: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试论《弟子规》与当今大学生的德行教育 孔祥卫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京210019)

【摘要】本文从《弟子规》给人的启迪、警示意义、实践意义三方面,阐明了按《弟子规》的教义去行对加强当今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关键词】弟子规;大学生;德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

朝康熙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 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 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 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 人接物及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 着重在学习者的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 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 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 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很值 得我们去学、品、仿、行。

一、《弟子规》给人的启迪

一九八八年诺贝尔得奖主,七十多人 在巴黎开会,讨论二十一世纪人类想要继 续生存应该怎么办。七十几个人下了个结 论,发表联合宣言讲到,人类在二十一世 纪要生存,必须回归到两千年前汲取孔老 夫子的智慧才能生存。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

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字左边 “孝”,传播的就是“孝”道。“教”字 之义是上施下效。而“孝”字是“子”背 着“老”字头,很形象,很有寓意。说明 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体的。“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传一代的命脉,是一 切道德的源头。

何谓“道德”?认识超越时空的大

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 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 谓德。《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训导:“父 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冬 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 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 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 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传播 的是人伦大道。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 值取向和人生观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 择,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 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如何使道德观的教育 进一步深入人心,收到更好的实效,是一 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德育工 作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品德素养的 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在部分大学生 身上存在着不足。在一次社会调查中,对 个人与集体利益抉择的问栏里,一些大 学生填写的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 顾”;如何看待奉献与索取,一些人填写 的是:“不奉献不索取,少奉献少索取,多奉献多索取。”如今大学生在爱老孝亲 方面还不能尽善尽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 不富裕,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仍追求高消 费,购买昂贵的服饰、电脑,出现了租价 格不菲的日租房和钟点房的奢靡之风,向 父母提出超越实际可能的生活要求。同学 之间穿着上讲攀比,爱吸烟讲吃喝,违背 《弟子规》中“衣贵洁,不贵华”、“对 饮食,勿拣择”、“年方少,勿饮酒,饮 酒醉,最为丑”、“唯德学,唯才艺,不 如人,勿生戚”的教言。有农村来的大学 生对到校探望自己的家长不大理睬,怕他 们“老土”丢面子,学识高却缺乏起码的 孝心。以上这些都需要对照《第子规》加 以改进的。

《弟子规》和四书等其他儒家经典

一样,点明了凡人对于孝、弟、谨、信、仁、爱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推崇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规范: 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父子——父慈子孝。

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 内,夫妻能各尽本分。

兄弟——长幼有别,兄弟姐妹和睦友 爱。

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 道义。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顺此

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 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齐家;家庭不 己没有任何心理疾病,所以逃课现象很严 重。只到了要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勉强 应付。

3.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自我认识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 目的有计划达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 生的心理素质。此外,高校应根据学生的 爱好组建社团,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引 导其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并有益于身心健 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 长,提高自信心,培养与人交往能力。4.重视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可以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如 美国主要是以“自我训练班”为主,其训 练的主要内容是体验个人及人际互动中发 生的感觉。与自我训练相关的课程名目繁 多,诸如“社会发展”、“人生技能”、“社会与情感课程”及“个人智能”等,其共同的主旨是将情感的提升视为正规教 育的一部分。[4]我们要让学生深入到火热 的生活之中去,体验饥饿感、失败感、孤 独感,这样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 战胜困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 力。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加强抗挫折的 教育,他们的小错误要及时批评,让他们心 理上不能有一种特殊待遇,否则,真的他们 在以后的生活中有困难时,就有可能不能 接受。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助于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情商素质是促进 他们适应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 容,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要充分发挥作用。参考文献

[1]许慧.情商教学是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关键[J].梧州 学院学报,2007,04.[2]王翠翠.情商对大学教育的重要性[J].科教文 汇,2008,07.[3]詹三瑞.大学生情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与教 育,2007,07.[4]孙芳.http://,2008-10-25.作者简介:杨锦华(1982—),女,江苏无锡人,大学本科,学士,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助教,从 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网络财富2009年9月8 网络财富? Intemet fortune?Education Front 教育前沿

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 了安定兴旺的人道根本。这五种关系正常 运转的自然法则,是经久不变的,是每个 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 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

以上构成中国人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 总纲。它能让我们“读千古美文,做少年 君子”。

二、《弟子规》的警示意义

虽然《弟子规》的问世离我们当今已 有千年之遥,但它和我们当下的学习、生 活、工作息息相关。“泛爱众,而亲人” 昭示我们要泛爱一切生灵,善护生态环 境,仁慈为怀,忌滥杀乱伐,荼毒生灵。我们可见草丛中常树立着“一枝一叶总关 情”的标牌,提醒大家不要肆意踩折草 木。草木皆有情,呵护靠大家。对待花草 尚须如此,何况那些奔走逐食的动物呢!它们和我们形体不同外,都有颗趋吉避害 之心。人只为一时口腹之欲,非将其一网 打尽、赶尽杀绝而后快,可不呜呼哀哉? 何谈“泛爱众”?何谓万物灵长?朱熹曾 说:“天地别无勾当,只以生物为心。如 此看来,天地全是一团生意,覆载万物。人若爱惜物命,也是替天行道。”(《天 地好生》)现在有些高职生只为超近路去 教室,穿越雨后未干的草坪,将教学楼原 本清洁的走道踩踏得乌七八糟,让打扫的 民工都直摇头,实在叫人不敢恭维,该补 上小学就应有的公德课了。善待物命是我 们应该维系的一种品德。古时齐宣王坐在 殿堂上,看见有人牵着牛从殿堂下经过,就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将 要宰它用血来涂钟。齐宣王说:放了它 吧!我不忍心他瑟瑟发抖的样子,这样毫 无罪过被送到屠场去。孟子听说后,对齐 宣王大加赞赏说:有这善心就足够用来征 服天下了。并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 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厨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孔

夫子就劝导过勤吃素,戒杀生。国父孙中 山先生一生倡导素食,他曾说“中国素食 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类 也。此物有肉类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故 中国全国皆素食,已习惯为常,而不待学 者提倡矣。”“夫素食为延年益寿之妙 术,已为今日科学家、卫生家、生理学 家、医学家所共认矣,而中国人之素食,尤为适宜。”(《孙文学说》)

现在许多大学生越来越认识到善养

环境、不捕杀乱伐、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 重要性。他们有的结队走向街头,陈列出 自己设计的图文,向路人宣传爱生利众的 紧迫性;有的用自己打工赚来的零花钱,当场买下路边小贩手中的珍禽放飞;有的 发现捕售国家保护动物的不法行为,即时 举报;有的平时就茹素护生,清淡饮食,致力于清心寡欲的养生之道,等等。如 今,有的名校食堂已开设素食窗口,以 上都是非常好的一面。但少数情形也令 人担忧:如个别大学生存在阴暗心理,用硫酸伤熊取乐;有的丧心病狂地将活生 生的宠物狗放进微波炉里煎烤等。这些有 失天之骄子身份的缺德行为当引以重视。白居易曾赋诗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 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 中望母归。”陆游也有诗作:“血肉淋漓 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 想,谁肯净刀割自身。”陶望龄亦留下警 示诗:“物我同来本一真,幻形分处不 分神,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号惨煞 人。”因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应时刻 莫忘以一颗博爱之心、悲天悯人之怀,回 报恩养我们的草木山川、天地万物。

三、《弟子规》的实践意义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的统计表

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 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不少媒体 管道网路中的有害资讯以及一些电视、书 刊的色情描写严重污染青少年的心灵。《弟子规》中“非圣书,摒无视,蔽聪 明,坏心志。”“斗闹场,绝勿近,邪僻 事,绝勿问。”“德有伤,贻亲羞”的 训导对增强青少年反暴力、远色的自觉性 极具意义。正如孔老夫子所言:“非礼勿 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古语道:“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戒淫是守身之要。对网上传播的一些黄色 内容,大学生更应摒弃,自觉抵御网上的 黄色垃圾侵蚀校园,色情读物百害而无一 利。在生活、学习中大学生要严于自律。当今大学里动机不纯、缺乏责任感的早恋 较为多见,部分人只为“消除寂寞”、“玩玩而已”,有点重色轻友的倾向。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 色”。莘莘学子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潜心学 业上,力戒不负责任地“泡妞”、纵欲。现学生中时有恋爱不成,轻生自杀、伤害 对方的情况。身体受之父母,“身有伤,贻亲忧”,何况自杀;伤害他人,“德有 伤,贻亲羞”,可为吗?所以我们应遵从 《弟子规》的教义,“日三省乎己”。可 为自己建立一本“功过格”,逐条照着 《弟子规》,做得好的打钩,不到的打 叉,年把光阴,就有望大进步。当代高等学府中存在着在校生恶意贷 款、贷款不还和恶意拖欠学费现象,学生 毕业人走楼空后就隐姓埋名,有意不履行 当初借贷双方的约定,何谈对母校几年来 哺育的感激之情。不少人为推销自己,编 造履历、伪造证件,篡改成绩单。在校期 间为个人名利捞党票、争当学生会干部,考起试来作作弊等,这些都有悖于《弟子 规》中强调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 妄,奚可焉”的做人本分。有的学生网络 道德缺乏,在网上散布些不负责任的言 论,或从事其它非法的活动,与《弟子 规》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 传”、“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 管”、“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 词,市井气,切戒之”的话相抵触,故不 能偏信小道消息,更不该传播谣言,妖言 惑众,应做一个懂得“八荣八耻”名副其 实的天之骄子。

《弟子规》中“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无乱 顿,致污秽”、“房室清,墙壁净,几案 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看似讲生活琐节,实际意义深 远,点出环境对人内在品格形成的反作用 力。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见出他的品行修 养。以上教导让人认识到培养学生热爱环 境、美化校园、举止仪表文明也是大学德 行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置身于一个环境 建设上档次的美校园,眼前萋萋的芳草 地,翠绿的茂林,清亮的通途,洁净的窗 几,透过它,学生想到大学教员给人宾至 如归、敬业重责的工作作风,于潜移默化 中接受一种催人奋发、昂扬上进的品德教 育。这样的校园不是一个天然的德育范本 吗?学生会更加珍爱学校的草木楼舍,爱 集体,重仪表,懂得“知识传承文明”,“细节也能决定成败”,知晓诵读传统文 化经典蔚然成风是挽回当今高校、社会不 良风气的有效举措,不教而教地按照《弟 子规》中“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 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 髀”行事,“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久而久之,形成表里一如的君 子风范。

篇3: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弟子规》对于当代人的教育意义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对个人成长成才的价值体现。《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和亲仁等思想融于作品当中, 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去约束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准则, 使人们在个人习惯养成方面能够以恭敬良好的态度和精神面貌去孝顺父母, 尊重领导, 友爱朋友。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价值观的同时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文明发展趋势。

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完善的个人素质往往是从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开始培养。在家庭教育方面, 《弟子规》首先要求父母做到对子女的教育负责任, 做到应尽的义务。首要的是要对青少年做好感恩教育的培养。其次, 作为家长要教育子女对人对事要存有仁爱之心, 才能真正的从内心出发去关心别人, 理解周围的人, 这样才能更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也为个人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第三, 培养子女要言出必行, 做人一定要讲信用, 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努力做到, 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要轻易承诺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要给予赞赏, 并且认真的学习。在国家倡导的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政策下, 有一部分的学校和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在智利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要以德育为先。所以往往出现了学生虽然成绩非常优秀, 由于个人道德品质和人格培养的不健全, 在参与社会工作时, 与周围的工作环境和同事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 这就是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疏忽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三、对企业管理方面的价值体现和现实作用。《弟子规》的广泛教育不但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在社会生活和企业管理时也同样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弟子规》中的泛爱众和亲仁思想对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也是很好的教育指导和教育。它的优秀之处在于能够很好补充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化和模式化中的不足之处。能够用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来约束人们心中的道德尺度和行为标准。

《弟子规》对于现代人际处理也有众多的借鉴意义。人际交往过程中,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流, 表达自身思想, 交流各种问题, 通常要使用各种礼貌用语并且注意表达方式及态度, 有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态度。首先要热情并且有礼貌, 并且还需要诚实守信用。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然后, 还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把所交流和表达的内容讲解清楚, 说明白。在人际交往方面,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首先要保持善良的心态, 与人为善的原则。第二是平衡合理原则, 让交往的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和理解。第三是积极主动原则。第四是诚实守信原则。第五是平等互利原则。第六是互相包容原则。第七是文明礼貌原则。在人际交往的时候, 只有真正的做到以这些原则为出发点, 才能让交际的彼此双方都能感到诚意, 实现真实有效的沟通效果。

《弟子规》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健康向上生活理念, 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及道德观都有重要意义。《弟子规》中“朝起早, 夜眠迟”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当代大学生中晚上熬夜打游戏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休息时间比较晚, 第二天早上也不能按时起床, 很多时候也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上课秩序。“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立;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至于在才能、学问和技艺方面不如其他人的地方一定要继续努力, 迎头赶上。如果饮食方面不如别人更没有必要为此伤心和自卑。由于在校大学生来自全国的不同地域和省市, 家庭的生活环境也有较大差异, 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成熟的思想价值观, 只从生活的表面与同学形成讲吃讲穿的攀比之风, 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的心理环境的营造都会有很大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更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上要向最低标准看齐, 在精神追求上要向最高的道德标准去努力。

篇4: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关键词:弟子规;道德教育;现实意义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童蒙须知》改编的,原名《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改为此名。几个世纪过去了,《弟子规》此书的留存虽历经坎坷,但其中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大部分却传承到今天。在国学复兴的背景下,《弟子规》中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下的国民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其中的大多数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弟子规》的积累过程及成书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此书继承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优秀成分,凝炼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弟子规》的成书经历了从先秦到明代这么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清代成书之时,其内容体系已相当完备了。

(一)《弟子规》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其内容是由《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主旨发散开来的。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教导弟子做人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还教导做学问要注重实践,全面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句话在中国道德教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中国后世的道德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也留下空间给后来的教育家继续完善。

(二)《弟子规》的内容体系来源于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古代的蒙学教育,相当于今天的幼儿(稚)园,但一般比幼儿(稚)园教育的含义更广泛,包括入学前通过各种形式对儿童的教育启蒙,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文化常识、道德观念的启蒙教育。宋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丰盛时期,比较重视教育科举,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儒家理学,宋代的教育因此带有理学色彩。朱熹因感叹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重力轻义,读书的目的就是应付科举考试,争取考个好功名,以便入仕,于是痛心伤风败俗,产生了提倡蒙学,从孩童抓起的观念,他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身体力行地编写了《童蒙须知》, 《童蒙须知》全文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教育孩子循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认真做事、爱惜器物等。此书在宋代影响极大,成为了私塾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但这类蒙学教材,或者是老师板着脸训诫,或者过于冗长不便记诵,或者义理深奥不便领会,因而不如《千字文》、《兔园册》之类的蒙学书籍流传广泛,也不宜被广大村塾乡学的儿童所接受。”[1]

(三)《弟子规》在清代时期最终成书,李毓秀在参考元明时期出现《小儿语》、《小四书》、《幼学须知》等一系列著名蒙学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封建社会对儿童启蒙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在私塾教授的教学经验,改编朱熹的《童蒙须知》,保存优秀成分写成《训蒙文》。《训蒙文》全书分五个部分,介绍了弟子在家、出外、做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全文共三百六十句,每句三字,共计一千零八十字。后来贾存义对《训蒙文》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订正,并定名为《弟子规》,名称和内容的修改成就了《弟子规》“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美名和影响力。

二、《弟子规》在近代的命运沉浮

1840年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中国社会被迫向近代转型,传统的科举制度已不在适应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面临向近代改革的局面,于是中国的教育在战火硝烟的时代中追赶世界先进教育体制的脚步,在学习和探索中艰难的开始了教育改革,这次改革涵盖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制等,对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进行彻底的扬弃。清政府颁行于“癸卯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中国的蒙学教育采用西方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强调幼儿(稚)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令各省学堂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两卷,每家散给一本。”[2]教育界也尝试着编撰蒙学教材,如上海南洋公学师范生陈懋治等人编撰的《蒙学课本》,是我国近代自编的第一本蒙学教科书。但这些蒙学教材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很难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弟子规》等蒙学教材淡出新式教育和政府规定教材的视线也就不难理解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彻底否定了清代的教育体制和宗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如果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与此同时,废除不合共和精神的教学科目,如小学的读经科。”虽然这些规定对当时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对于传统的蒙学教育教材的取舍上,特别是《弟子规》这样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蒙学教材,采取了抛弃的态度。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曾推行过一段“尊孔读经”的逆流,在全国的学校教育中恢复经课,诸如《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短暂的被人们提起,但没过多久,袁世凯倒台,全国学校教育恢复正常,经课立即被取消,经课取消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几乎不再做为启蒙教育的教材使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全面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汲取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优秀成分,我国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弟子规》等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教材,很少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这种忽视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认为《弟子规》等书籍是用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糟粕,被当作“四旧”来毁掉,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对《弟子规》等书籍“上纲上线”的批判甚至上升到政治斗争层面。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文化在最混乱时代,《弟子规》仍然没有被人们遗忘。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积极探索全面的素质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范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近些年掀起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正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正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程的设置。《弟子规》等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地位在上升,逐渐得到教育界的重视,从幼儿(稚)园咿咿呀呀的吟唱中,到中学语文课上关于道德教育的演讲,甚至大学国学选修课上,处处都有《弟子规》等一系列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教材的身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弟子规》在当代的地位已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nlc202309041511

三、《弟子规》中所宣扬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

《弟子规》成书于封建社会,虽然其中的道德规范是依据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制定的,但仔细研读,却发现其中的大多数思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集中反映中国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

《弟子规》从“孝悌”开篇,先从自己家庭入手,做到齐家;其次“亲仁”、“爱众”,拥有仁爱之心,才具备施行“仁政”的条件,进而将自己的治国理念付诸于实践;再次,《弟子规》要求首先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才可以事半功倍的学习知识、技能。有了高尚的品德,才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做官入仕,当初的举孝廉就是最好的例证。《弟子规》中还说明了这个道理:“不力行,但学长。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步学文。任几见,昧理真。”实际上学习和做人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一个道德败坏,素质低下的人是很难在当今社会立足的。只有努力实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德行,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伟大的理想。

(二)强调亲人之间的和睦及家庭的和谐

“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孝道,《弟子规》开篇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父母要讲“孝道”,要听从父母,不顶撞父母;另一个方面还说到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向父母“谏使更”。即“亲有过,谏使更;贻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当然,孝悌不仅是在亲人之间,也在平常的人与人交往之间。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正在转型,不少家庭因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矛盾重重,家庭成员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冷漠,关系紧张,甚至暴力冲突等情况,《弟子规》所强调的“孝悌”思想,无论对于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亲情和促进家庭和谐等方面,还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调个人注重提高道德修养,从日常生活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众人皆知,却难在实践上。《弟子规》通过一些言简意赅的行为规范,浅显易懂的做人准则教人们如何实践。既没有复杂的论证,也没有冗长的大道理。它把先贤的道德要求条理化具体化,加工成上千字的日常行为规范,不但具体到位、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个人的成才来说,《弟子规》讲到“谨而信”、“泛爱众”、“能亲仁”,就是要求我们把道德教育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品德和文才协调发展,行为美与心灵美和谐共生,外在表现与内在品质达到统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历来重视对高尚人格和完美人品的追求,《弟子规》中关于人格修养的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修养要求一脉相承,也把德育作为养成完美人格的目标之一。

四、《弟子规》中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弟子规》能够在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不是一个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简单回归的文化现象,我们需要对《弟子规》做出深入的考察研究,才能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评价,纵然里面有各种现实和传统的原因,不妨让我们分析一下它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一)《弟子规》其中的道德规劝教育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流传几千年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积淀氛围的文化背景下,它仍然适应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儿童启蒙教育。即使近代中国引进西方幼儿教育思想,《弟子规》中符合民族心理的教育思想与思想方式,是最适合国情的。文化具有民族性,特定的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创造的,适合特定的民族。

(二)《弟子规》中道德教育思想具有传承性,它的成书是一个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过程,必然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弟子规》已经传承三百多年了,期间虽然一度终断,但至今仍然流传下来,是因为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符合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的需要。《弟子规》中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必然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去。

(三)《弟子规》中的道德教育思想超出了蒙学教育的范畴,对整个中国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发展创新都有普遍意义。《弟子规》虽然成书于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为维护其统治向儿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启蒙读物,内容不乏封建社会糟粕的东西,但选择性的吸收后,我们仍然可以学习其中的优秀成分。在今天的大学道德教育、成人道德教育,我们都可以看见《弟子规》的身影,它的教育范围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蒙学教育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群体,对各个阶层的道德教育具有普遍意义。

(四)《弟子规》这一类古代道德教育的书籍,在新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国学热”、“新儒学”的大潮下起到先锋作用。它宣扬的“忠孝仁爱”等思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积极意义,体现了传统经典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亦是认真解读和继续发掘整理的财富。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教育思想浩如烟海,《弟子规》中的优秀道德教育思想仅仅是遗留下来的沧海一粟。对待传统文化经典,我们需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审视其“传统”中蕴含着“现代”、“现代”中保留着“传统”,两者和谐统一的现实意义。在经历着转型的中国,我们肩负着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的复兴需要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离不开道德教育的支持,更需要我们发掘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学习其中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推动中国道德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84页.

[2]乔卫平.中国教育制度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第277页.

作者简介:彭博(1988-),男,贵州大方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史专业。

篇5:我用弟子规教育学生

昆仑路小学 杨玉玉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个课本,这个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的教育,它是以圣贤之道来做为我们指导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而能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做为根基,道德品行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弟子规”这三个字,规就是规矩,弟子是什么?弟子是学生的意思,谁的学生?圣贤人的学生。

《弟子规》我们知道它是根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的一句话来做为整篇的纲目,《论语》里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是出自于《论语》第一篇“学而篇”里面的第六条,整个《弟子规》就以孔子的这句话做为纲目来进行开解。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弟子规》是孔老夫子要求他的学生必须要做到,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冉求,这些都是大贤大德之人,都不是小孩子,他们都是成年人,所以孔老夫子这个教诲不仅是说孩子要去做、要去学,更重要的,大人也要去做,也要去学。我们想要做圣贤人的好弟子就必须要在《弟子规》上面去扎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学习的,都应该学习的,为什么?因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而孔老夫子自己说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叙述的是古圣先贤之道,都是过去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教诲,孔老夫子自己没有发明创造,是转述前贤的教诲,这种规矩、这种生活的规范教育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圣贤的根基。

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对照自身进行反思。是啊,在多重身份面前,从前的我自觉做得还可以,但对照弟子规、深刻体会其中的内涵,真的感觉抬不起头,“为什么我就没有那么做”?我不断地问自己,头脑中闪现一个个生活的片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用它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呢?

我带的班里有不少,不爱读书,只爱在课堂上捣蛋、课下不写作业的学生,如何能以《弟子规》来引导他们?

我们不能只想着说,他现在捣蛋了,把他压下去就不捣蛋了,凡是解决问题,得从原因上下手。这个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那他这样做就呈现自我放弃,或者是老师、亲人放弃他了。那不管是自我放弃,还是别人放弃他,这都是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情况。我们先要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排斥、放弃这个孩子的念头?这是我们当老师的人首先要观照的。教育是成就人,绝对不是排斥人。

那今天这种孩子目前这种状况,他是有放弃自己的念头,或者旁边的讯息给他,也是否定他,这样的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而当老师的人,要跳脱一个惯性思维:不是考高分的孩子叫好学生,也不是考高分的孩子以后就有大的成就。我们自己这些思维要很清楚。“行行出状元”,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质啊。

首先我们要引导孩子,他既然现在的状态,读那些考试的东西,他读不下去,但不代表他不想学做人做事,是看老师怎么鼓励、怎么引导。

所以假如鼓励他们,“虽然你们现在没有办法考高分,但是„„”,你举一些很成功的人物,“他们以前读书也不怎么样,可是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们懂得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老板,以前读书也不怎么样哦。”鼓舞他们,但是指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向给他们,就是这一些圣贤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后也要让他们立志,然后了解这些做人做事道理的重要性。而且是更具体的,以《弟子规》这些教诲,来提升他们自己。他都清楚这些道理,他就愿意学了。人愿不愿意学,是他了解了,他认知到了,他这个学习就是比较主动的。

那至于在课堂当中爱捣蛋的学生,那是因为他没有学习的动机。甚至于是捣蛋的孩子就是缺乏关爱,所以他要吸引大家的目光,用这个方法。所以你理解,他就是缺乏关爱,私底下,找他过来坐一坐,老师也要肯定他做得好的部分,哪怕只有一点点,你都先肯定。然后跟孩子讲:老师很关注到你,你看你长得一表人才,我怎么会不关注你,你不用站起来,我都关注到你。是吧,你都说他一表人才,你都关注到他了,那他以后就不用站起来在那里让你看了嘛。

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所以,言传不如身教,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首先要孝敬父母,做个好孩子;要想教育好学生自己首先要尊敬老师(他人),做学生的表率;为人老实、为人父母,一定要率先垂范、要真干,教育人可来不得半点马虎。由此我联系到自己的工作,在学校我负责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每天上放学总会站在校门口迎送师生,并要求值周学生规范的向每一位老师敬礼以影响全体队员。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几位老师一起走学生只和我一个人打招呼,一些学生嘴上大声说“老师好”眼睛却不知道在那里。此时自问缘由:不怪学生。第一,我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形式上,我想到的只是给学生做个示范,那学生又怎么能感受到尊重并从内心尊重老师呢?第二,教育体现在时时处处的耳濡目染,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把对的东西演给学生看,过多的说教反而无益。

篇6:《弟子规》与《大学》

去年,中山大学指定《弟子规》为入学新生的必读书目,并要求上交读后感。一时间,仿佛将名不见传的《弟子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且不管社会热议如何,个人认为,高校此举应当有其做法的原因,所以不作讨论。

说起《弟子规》,实在惭愧,其实在收到中大录取通知书之前都未曾有过了解。也许是高中三年,面对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大多接触的都是课本读物,多多少少带点功利性。终于,高考完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弟子规》,当做任务也好,放松也好,那么就好好读一读吧。

《弟子规》乃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以《论语》为本,具体列举了弟子(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不可否认,《弟子规》有其值得我们大学生认真思考,乃至终身学习的思想,像孝顺父母,亲爱兄弟,严谨守信,平等博爱,热爱学习……这些思想即使放在21世纪的社会上,也是上进的。但是,《弟子规》毕竟是传统社会用于倡导礼仪教化的书目,如果不加甚解、不加变通地将《弟子规》定为今日孩童的行为规范,甚至大学生的阅读经典,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当然,身为大学生应该有其基本的辨析能力,不会全盘肯定或者否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直是我们现代人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

后来,到了大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接触到《大学》一书。《大学》主要讨论的是儒家的根本问题。阐述了儒家的思想,并指出如何成己、成人的行为步骤,最终达到曾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外王内圣”是儒家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总的来看,似乎出身《论语》的《《弟子规》和《大学》一样,都是讲述了儒家的修身问题。如果只从名字上看,也很容易让人产生小时候读《弟子规》,成人了读《大学》的错觉。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非也。

朱熹曾将《大学》的内容概括为“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即为《大学》开首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条目”乃是为了实现这“三纲领”采取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从中可知,《大学》里阐述的都是如何净化自身的心灵,格物以致知。里面的步骤也都是靠个人理解,只提倡合乎本心,并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修身一途,玄之又玄。不同的人看同一本《大学》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做法。然而,《弟子规》中却有一个个细目。咋看一下,似乎其中的行为规范都十分正确,让人极具修养,而且,操作起来也是简单易行。但是,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在21世纪的人眼里,里面的某些行为真的合理吗?

如《弟子规》里有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意思是父母有病了,要先替其尝药。以现在的常识看待,这显然是不可行的。毫无疑问,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但是,不同人的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果硬要规定怎么做才是正确,怎么做是错误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觉得,这样反而是压抑了人的本性。也许会有一时的效果,但是终究缺少《大学》的倡导诚意,做事必须要源自内心,不要做作。如果是违背本心,这显然与儒家的思想不符了。

还有一句也是不敢苟同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弟子规》里“父母之命大于天”的理念,我觉得这已经是限制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如果凡是都向父母请教,先不说父母的见解是否正确,学生终究是温室的花朵,成不了肩负祖国蓝天的雄鹰。所以说,学生对父母的责备要选择性地听教,对于父母不合理的意见应该理性分析,积极交流,不应一味听取。我觉得这理念也与《大学》里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符。任何事物都有其中的道理,我们应该摸索已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而不是盲目听取。

关于孝还有一句,“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仿佛当做标准一般,若是不这样做,便视为不孝。我觉得这已经是非常的死板和压抑了。让人疑问:这样做真能达到“修身”的目的吗?《大学》阐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人要认清自己,追求明明德的思想境界。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压抑本心。《弟子规》里某些刻板的要求看起来就像是对孔子《论语》的话的断章取义。这种误读,实在不可取。

同时,《弟子规》里也过度强调了老师的地位,“圣与闲,可驯致”。认为老师的思想品德高尚,学生只有通过老师才可提高自己。这明显与孔子提倡的“当仁,不让于师”相违背了。一味把老师当做标榜,其实是缺乏自信,这种人又如何能格物以致知,来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篇7: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关岩峰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绵延不断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着优秀的传统道德,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民族之根。然而如今许多的中国人对于祖宗流传下来到优秀传统的伦理道德不屑一顾,这种道德的沦丧和缺失给我们国家社会和现实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不可挽回的巨大创伤。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欲望日益膨胀之时,人们的精神家园却日益荒芜,这直接造成了各种家庭悲剧和社会灾难。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且日益呈现出年轻化、组织化、流动化、智能化等新特点。如今的青少年道德品质现状必须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否则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道德观念的没落和缺失,必然体现为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缺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的伦理观念,反映了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形同虚设。我认为在现阶段必须利用现有的初中课程资源积极创造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等教材改革等政策,若再等下去必将误国误民后患无穷。在现有条件下教师不妨利用《弟子规》这个传统启蒙教育的读本,结合各科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典范。在这里我就不再细说了,主要谈一下在初中阶段开展弟子规教育的必要性和我在历史学科中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践渗透弟子规教育的方法。

一、初中课堂渗透和开展弟子规教育的必要性

《弟子规》作为一篇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是中华文化精髓,书中所包含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读书学习,如何做事、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如:“父母教,需敬听”(父母教导我们,应该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于食物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步从容,立端正”(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等等。这些,对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进一步解决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中要有所渗透。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弟子规》强调道德品行的教育,把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的任务,强调学习知识技能,也只有在道德品行已经学有所成的前提下才进行,甚至学习知识技能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道德品质,并将其具体的化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其次,《弟子规》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家庭是他们最早的学校,父母则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弟子规》重视早期教育,儿童时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十分强,并且小时候养成的言行习惯对一个人的毕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缓解人际矛盾,《弟子规》强调孝敬父母,顺从长辈,爱护少年,关心儿童,这是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问题丛生,社会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关系紧张,乃至反目成仇。故《弟子规》所强调的道德教育思想,无论对于维护亲情伦理,还是对于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历史教学能够创造性渗透弟子规教育

我在日常历史学科教学中让《弟子规》教育切实的深入到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的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而且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弟子规,而且都养成了热爱学习自我学习的好习惯,文明礼貌均比其他班级的孩子有很大的进步,同学关系互帮互助谦虚好学的班风正在形成,没有了打架斗殴现象。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与开展弟子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面就谈谈我在实际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将历史教学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我认为开设《弟子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将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一个良好的生活根基。所以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根据历史人物的事迹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学习感受,用精典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的道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教师经常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的活动,《弟子规》的内容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故事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与历史教学内容中三国刘备临终前给儿子刘禅遗诏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个道理,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

通过《弟子规》里的言语,不但使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而且还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

2、课后学习点化法

学完一节课后,通过精心巧妙地问题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合一些习惯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习惯性问题与巧妙的问题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弟子规教育灵活性与习惯性良好结合。如一般情况下,在讲完一节历史课后,我向学生习惯性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本节课中哪位历史人物的行为符合弟子规中的哪一条?对此谈谈你的感想。然后,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参与发言等活动无形之中就使传统道德的审美情操融入到学生的灵魂之中,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又如在学习先秦时期的文化时,学习中的重点是学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我有意识地结合《弟子规》让学生思考:通过这句话能看出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和道德品质?在学生上交的材料中,有的学生说反映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还有人写出体现了《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并且有的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同学谈到通过学习本课使自己懂得了儒家所讲的“爱人”,不仅仅指关注爱护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更要关心爱护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把狭义的“爱”上升到“大爱”。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情操,这难道不是很好的道德教育吗。

3、历史活动课提升法

开展历史活动课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加深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把历史学科德育渗透和历史活动实践课活动相结合,以班级为单位,以学习主题为载体,根据学生所在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安排历史名人故事会、人物评价历史辩论会、历史情景剧等形式,学习历史名人等勤学、孝心、爱国、诚信等优秀品质。

4、专项问题集中突破法。根据一定时期内学生身上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并不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开展设计一些小活动,如为了解决学生中曾经存在的攀比吃穿讲时尚等不良风气时,进行相关的名人勤俭节约的历史故事搜集,进行热烈的交流活动进而引发学生思考。

比如学生有讲述:毛泽东主席为了节省钱,他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多年,已补过73个补丁的睡衣。

还有学生讲述: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在与应邀赴港的贫困大学生交流时说,他到香港至今40余年,没上过一次歌舞厅,没去过一次夜总会,现在每餐半碗饭、一点肉、一点青菜,一餐消费l0元钱。令所有学子深深震撼。

通过类似的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及时解决了不良风气,树立了正能量。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篇8:论《弟子规》与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学生到大学生, 是人生道路的转折。大学新生是经过十几年中小学应试教育初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虽然他们的身份是大学生, 但是, 他们的学识、道德修养、是非判断力等内涵还是一名高中生。新生教育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开始新生活的关键时期, 是新生入学后最先接受的教育内容, 是高等学校各方面教育工作的阿基米德之点。因此, 如何使每名新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迈好大学的第一步,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 重视和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弟子规》对于“弟子”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的要求, 正是我们可以帮助大学新生迅速完成角色转化, 适应新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良好资源, 所以《弟子规》在入学教育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弟子规》包含的德育思想

1、重伦理亲情的德育思想

德教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 是为政之本, 教之本源。而在德教的各方面教义中, 《弟子规》突出强调的孝悌二字:“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意思就是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 尊敬师长, 认真诚信, 亲近仁德。做到这些以后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从德育角度而言, 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爱”, 而孝是爱的延伸和反映, 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是一切爱的基础。把孝悌作为仁之本, “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 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作乱者, 鲜矣”, 可见“孝心一开, 百善皆开”, 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 也是维持良好校园秩序的基石。

2、重人格完善的德育思想

对个人的发展来说, 完美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德育工作成功的目标之一。《弟子规》要求人要“谨信 (谨慎诚信) ”“泛爱众 (博爱) ”“亲仁 (亲近仁德) ”, 即把德育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思想历来重视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强调了文才与品德的协调发展、行为与心灵的谐美。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是什么?就是严谨, 诚信。一个人的品行和人格可以说是决定其个人修养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所谓“行高者, 名自高”品行高尚的人, 名声自然高, 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 并非外帽。

古人云:“天地君亲师。”因为人伦大道, 必靠师而传承, 无师则人道衰, 故师的作用等同于天地。友以辅仁, 亲近良师益友, 才能学有所成。这些古人们用以指导个人日常言行举止的教导, 用于当代, 又何尝不是促使人们达到文质彬彬的完美人格的标准。

3、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并重的德育思想

《弟子规》要求“有余力, 则学文”, 这里主要强调我们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 才可以学习技能、知识。我们常常说“厚德载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化知识教育, 教的是术, 没有善恶之分;道德教育, 教的是道, 道是天道, 顺应天道做事叫有德, 逆天道做事则是恶。教育是服务社会的, 要完成这个使命, 应该强化道德教育再实行文化知识教育, 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减负。我们今天德育工作的理念也正是:德智体美, 德育为先, 否则, 有才无德不仅无法利于社会, 却往往变成“危险品”。“地沟油”, “毒馒头”等等, 这样的事件已经比比皆是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必须并重, 才能确保所学文化知识在未来发挥积极作用。

二、大学新生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

1、教育新生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把精力用在学习上

《弟子规》中有“朝起早, 夜眠迟”, 勤勉学习, 生活规律, 把古圣先贤的道德教义具体化,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侧重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立;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意思是说:做人要紧的是品德、才能、学问、技艺, 这些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应自我勉励、迎头赶上。如果饮食不如别人就没有必要忧伤和自卑。在学生刚入学之时更应倡导这种观念。同学之间要比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自身综合素质, 而不是谁吃、穿、用得好。我们知道衣服和饮食是人类生活所需的最根本的东西, 假如能在这两方面做到安贫若素, 不去和别人攀比, 那在其他方面就更无所谓了, 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做学问上。

2、学习弟子规, 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是社会的需要

《弟子规》总序讲:“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这是对我国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最好的诠释。其中, 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 讲的是德育, 这是做人的根本。只有这几点做好了, 进一步, “有余力, 则学文”。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员工、人才。学习《弟子规》就是培养这种品质一个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新生以其作为行为准则, 就有了可以参考的具体标准, 就可以为树立良好的人格打基础, 成为社会所需之人。

三、学习《弟子规》丰富入校教育内容, 掌握新生的思想

1、学习《弟子规》与校规制度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弟子规》的德育教育是对校规校纪的深化, 它通过正面说理, 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主观认识, 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 进而提升学生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可以增强和巩固德育教育的效果, 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实施校规, 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界限所在, 从而不断加强自律意识, 实现自律与他律的良性互动, 保证德育教育基本要求和成果的实现。

2、学习《弟子规》对于新生教育如同警钟警言, 是进入大学门槛的必修课

上一篇:爱迪生科学社团教案神奇的风帆教学设计下一篇:调度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