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房地产市场情况

2024-06-24

九江市房地产市场情况(精选6篇)

篇1:九江市房地产市场情况

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被赋予“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使命,这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可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九江有着2200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形态多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变传统的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我市的文化产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为此,我市多次举办“九江市文化产业发展专家问计会”,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专题问计调研,制定了《九江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确立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作为九江城市定位的基点,在现代工业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等支柱产业,以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为导向,构建起新的大九江城市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全市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839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72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370家,网吧507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328家,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161家,专业演出团体7个,新闻出版单位647家,出版物发行单位212家,印刷企业418家(含打字复印单位272家),报社3家,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单位14家。文化产业增加值20.16亿元。

一、加大设施投入,夯实发展平台

近两年来,我市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10多亿元高标准建设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滨江生态文化园等文化工程,超过了过去十几年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总和,为九江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中博物馆已于今年5月封顶;美术馆已于今年8月12日投入使用;另外,英亚细亚公寓旧址维修改造工程、美孚洋行油库办公楼旧址改造工程、滨江文化生态园(琵琶亭景区、美孚洋行景观区)、“两湖”周边景点和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改造完善工程、瑞昌市铜岭青铜文化产业园、中华商道文化园等一批文化项目相继签约、动工。

二、扩大招商引资,助推产业崛起

近年来,我市加大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紧盯项目建设不放松,并将文化旅游线项目列入全市项目建设大会战五条线之一进行重点调度。以抓施工进度倒逼投资进度,以抓调度、抓服务、抓进度、抓运营为手段,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文化旅游线项目快速推进。云南力奥印务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落户共青城,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烟标200万箱,将成为华东、华中地区烟标印刷龙头企业;共青统百利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德安欣祥包装有限公司分别投资1亿元扩建,将在全省率先引进日本柔印设备;投资20亿元的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园项目、投资10亿元的星子东林大佛项目、投资10亿元的归宗景区项目、投资5亿元的陶渊明文化村项目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运营。另外,为充分挖掘《桃花源记》的文化内涵,做好桃花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世外桃源项目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副省长朱虹,省政协副主席、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任顾问,代市长殷美根任主任。立足招大商、高标准、大手笔打造一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三、丰富文化产品,浓厚文化氛围

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异彩纷呈。开办了“九银论坛”、“濂溪”和“白鹿”讲坛等系列大众讲坛。2008年3月,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开设的“寻庐讲坛”,邀请了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郦波、于丹、郎咸平、余秋雨和樊刚等举办讲座100多期,听众达10万余人次;举办了新春团拜暨文艺晚会、九银之夜新年音乐会等系列文化活动;魅力九江广场文化活动成为丰富市民业余生活的文化品牌,演出39场,观众19万人次;“唱响九江”大型文艺晚会走进央视舞台;成功举办了《长白山阿里郎》大型朝鲜民族歌舞演出; 10集高清纪录片《人文圣山·庐山》在央视多频道播出; 3集抗战经典纪录片《万家岭大捷》在央视3套播出;报告文学集《决战决胜-赶超路上的新九江》正式出版;电影《可爱的中国》、《庐山恋2010》以及以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周俊军为创作原型的电影《今天我出警》在全国上映。

四、盘活文化资源,促进融合发展

截止到目前,全市现有文物点10000余处,已登记的地面文物378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全市有15家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34282件(套),珍贵文物735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2件(套),二级文物1664件(套),三级文物5383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收集:民间文学1355件,民间音乐3699首,民间舞蹈123个,传统戏剧894本,传统曲艺39本,传统体育1个,民间美术1598件,传统手工技艺26项,民俗92件,传统医药15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无不烙印着历史文化的遗迹,弘扬着九江文化的魅力。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九江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由原来相对狭小的“红色”人文资源的小视野,向“鄱湖山水”以及“人杰地灵”这一更为宽阔的“人文资源”大视野转移。目前正在筹划成立九江市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对九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使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逐渐产业化。

一是滨江文化生态公园带。结合滨江大道改造工程,整体开发美孚洋行旧址、浔阳楼、锁江楼塔、琵琶亭、日本台湾银行旧址等沿江景观,充分挖掘、保护、展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大中路西段、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改造正在顺利推进,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年底竣工。三是八里湖新区文化景观带。市博物馆、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与文博园、胜利塔交相辉映,集游湖、瞰城、览山、观江、游水、娱乐于一体。四是环庐山生态文化旅游带。白鹿洞、三叠泉、秀峰、星子温泉、鄱阳湖水上游乐场等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文物景点有机整合,构建城乡互动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五是人文生态修河。发挥庐山西海、黄庭坚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馆和武宁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的资源,打造人文生态修河。六是瑞昌青铜主题公园。建设一个以古铜矿遗址景区为主体,融合剪纸、竹编、采茶戏等地方传统文化展示和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主题公园。

五、建设示范基地,打造品牌效益

2011年我市共有6家企业申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是:龙韵琴行的乐器制作销售和音乐培训基地;修水县万顺特艺有限公司的贡砚、木梳、美容化妆镜等工艺美术品;鄱湖珍珠核工艺有限公司的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制造、贝类工艺品加工基地;瑞昌市田园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瑞昌剪纸;星子金星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星子金星砚;瑞昌市南义竹编工艺厂生产的竹编。这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助推我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构筑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2005年的94.3%提高到目前的97.58%。二是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1767 个。市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先进图书馆。三是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市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2个,覆盖全市94%的乡镇。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农村、学校、厂矿和林场),让广大群众得到了“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的实惠。四是推进农家书屋工程。目前已建成695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并作为江西省唯一设区市代表参加了全国农家书屋建设经验交流会。《走进农家书屋》歌曲被评为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五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送电影下乡活动投入放映资金2130万元,放映电影132875场次。全市配有农村电影放映设备213套,县级配置电影流动放映车3辆。我市都昌县电影公司还荣获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七、加快改革步伐,促进持续繁荣

一是整合机构。2010年4月,文化局和新闻出版局合并为九江市文化新闻出版局;8月,九江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正式挂牌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我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被评为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先进单位。与此同时,全市13个县(市、区)实现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四大行政机构和管理职能的整合,成立了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二是创新体制。九江日报社成立九江九新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浔阳晚报报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九江晨报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整合报业力量,形成“ 三报二刊一网”传媒格局。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全面转企改制。红旗电影院、十里电影院和朝阳电影院积极靠大联强,与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影剧院联合,实现资源与优势互补。九江电视台庐山旅游频道实行制播分离,自负盈亏。市广电网络公司纳入省级网络公司。市新华书店更名为“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九江市分公司”,顺利完成转企改制。三是转换机制。按照自主经营、贴近群众、走向市场的原则,大力推进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根据各院团的不同性质和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引进民营资本,盘活市场,加强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剧种的传承和保护,由过去政府养文化,转变成政府管文化,真正通过市场激发文艺院团在市场经济中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文化资源整合不够,资源开发层次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品牌意识不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文化与山水风光、文化与历史积淀、文化与现代文明、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要求,抓住薄弱环节,完善文化规划,繁荣文化市场,努力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篇2:九江市房地产市场情况

九江市辖九县、一市、两区、两个开发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0万。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70余万。全市建制镇89个,城镇化率为41.65%。近几年来,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施“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一个定位: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四个打造: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和开放港口城市;五大战略:沿江开发战略、文化旅游兴市战略、特色产业集群战略、区域经济统筹战略和绿色生态和谐战略),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要求,城市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全力快速高效推进。五年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约52.2亿元,超过了前20年的总和,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一半,城市化率由32.8%提高到41.65%。先后组织实施了184个城建项目,其中,新建和改造广场103个(总面积47.3万平方米,含新建小区广场),公园12个(总面积116.7万平方米),新建主次干道110条(总长144.8公里,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含新建小区干道),新增公共绿地292 万平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0万吨/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2008年底可再增10万吨/日)。九江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欠帐过多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建设主要指标均名列全省前列,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2.87平方米,高于全省人均平均水平2.37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6平方米,高于全省人均平均水平1.63平方米;用水普及率1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1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95.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53标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标台。

1、不断拓展城市框架。按照“一核两带三城九镇”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步伐,拉开城市框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先后建成了庐山大道、滨江东路、十里南大道、抗洪大道、浔南大道、金凤路、青年南路及延伸线、怡康路、前进西路、胜利大道、长虹西路延伸线等道路;琴湖大道、滨江东路延伸线、金凤路延伸线、德化东路、陆家垄路南段等正在建设之中,计划年底完工。既完善了老城区路网,又拓展了新城区框架,扩大了城市规模,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48.4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80.1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美丽浔阳、怀抱庐山、东临鄱湖、北依长江、西拓港城、南接走廊”的未来城市发展蓝图,为九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积极完善城市功能。近年来我市把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基础性、功能性、公益性的项目上,营造人性、生态、温馨的新九江,先后建成了和中广场、白水明珠(会议中心)、三水厂二期、怡康苑(廉租房小区)、少儿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垃圾处理厂扩容等项目,正在建设鹤问湖污水处理厂、公交总站、体育中心、长途客运中心等项目,已经启动博物馆、十里(濂溪)河改造、两湖活化引水、南山公园等项目,有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内在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九江东临鄱湖、北依长江、西拓港城、南接走廊,具有独特的城市个性和魅力。我们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港口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山水旅游特色,先后建成了抗洪广场、浔阳江广场、镇水牛广场、两湖周边道路环境整治、环庐山公路、龙开故道、胜利碑、胜利广场等一系列富有九江地方浓郁特色的城建项目,为彰显九江城市特色奠定了基础,九江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

4、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充分依托九江山水生态优势,保护和利用城镇发展区域间的水系和地貌,倡导“绿色城市”,用生态文明和九江的历史文化指导城镇建设,注入现代文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要素,为实现人与生态的共生共养,彰显城市特色创造条件。一是大力开展污水处理场建设。市区采用BOT模式已建成了老鹳塘污水处理厂、鹤问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各县(市)的污水处理厂也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明年6月建成投入运营。二是加强垃圾处理工作。市区已完成了老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工程,正着手建设第二垃圾处理场。根据省委苏荣书记关于开展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对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全市县域进行了试点工作,制定了《九江市城乡生活垃圾管理试行办法》,即将全面推行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三是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全省城市和县城、乡镇、农村和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实施绿化,力争201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63%。我市加大了绿化工程建设力度,增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品位。到2010年,通过实施一大批绿化工程和绿化精品工程,开展拆墙建绿和绿色进万家活动,使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增加4000亩,绿化三大指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5、积极经营城市的公共资源。我市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城建项目申请国有开行等银行贷款,形成政府、银行间联合互动,合作共赢局面。组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对老城区内的工业企业改制、“退城进园”、“退城进郊”,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交线路、广告发布等特许经营权进行运作和城市功能性、公益性设施的布局,广泛招商,多方筹集城建资金。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体制改革,努力使政府逐步从有收益的市政公用行业中退出,对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绿化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建管分离,管养分开,采取公开招标和定额发包等方式,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投入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投资体制。

二、市政公用行业健康发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市政公用行业包括市政、园林、供水、供气、公交等,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五年来,我 们不断加大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力度,强化管理,狠抓服务质量,使城市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人均道路面积由2003年的6.13平方米提高到12.87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7.84平方米提高到10.36平方米,用水普及率由99.98%提高到100%,燃气普及率由89.68%提高到95.68%,公交线路由17条增加到32条。

1、城市供水明显改善。通过特许经营,与深圳水务集团成功合作,五年城市供水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超过前54年的总和(不含土地因素)。建设完成三水厂二期、九威供水管网、工业园供水工程等重点项目,新增日供水能力10万吨,成功收购九江县自来水厂。供水管网由2003年170公里增加到660多公里,五年接近翻两番,供水面积由2003年30平方公里增加到70平方公里,供水人口由2003年40万增加到70万,完成一户一表改造7万户,供水水表由5.2万块增加到10.6万块,交费网点由19个增加到69个,水压比2003年提高32%,水压合格率达99.6%,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5%。水压、水质、水量等主要指标呈历史最好水平。

2、市政管养成效显著。五年新增道路面积200万平方米,改造道路和背街小巷559条(总长221.9公里),完成各类市政管网251.7公里,道路管线综合284.4公里,新增排水管道236公里,增长109%,安装路灯19804杆,景观灯30256盏。市政设施管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法。建立了路灯、景观灯控制中心。道路平整率、下水道疏通率、路灯亮灯率均达到98%以上,位于全省前列,真正实现了“路平、沟通、灯明、景美”的管养效果。

3、园林绿化成效突出。五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92万平方米,增长67%,新增行道树2万余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0.58%提高到44.45%,建成区绿地率由26.06%提高到42.18%。重点完成了滨江生态园、和中广场绿化、庐山大道绿化、环庐山公路绿化、长虹大道绿化改造、南湖公园改造、白水湖公园改造、滨江公园改造、沿江沿湖绿化、城区主次干道绿化及补植等工程。所有公园一律免费开放,园林设施完好率超过95%,园林绿化管养水平明显提高,达到城市园林绿化管养二级标准。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南湖公园继2006年荣获首批省级文明公园称号后,2008年又荣获全国26个国家重点公园之一。

4、城市供气稳步发展。通过招商引资、靠大联强,与深圳燃气集团进行股份制合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建成储存能力24万立方米、日供气能力4万立方米的LNG气化站一座,敷设燃气管网近280公里,管网覆盖面积已达中心城区的80%以上。2003年5月,我市率先成为全省使用天然气的城市,五年新增燃气管网265.4公里,发展居民用户56180户,大型工业用户和商业用户60多家。2004年出台了《九江市燃气管理办法》,燃气行业日趋规范,保障了安全供气和供气安全。目前我市正积极利用“西气东输入赣”的大好时机,努力寻求城市供气新突破。

5、城市公交日益便捷。公交线路由17条增加到32条,新增15条,拥有全国首条跨省公交线路,线路总长527公里,线路网长166公里,更新公交车辆200台,公交车辆由246标台增加到634标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仅次于南昌,列全省第二,公交 站点由158个增加到220年,公交候车亭由22个增加到110个,营运里程由1763万公里增加到2030万公里。年公交客运总量突破11487万人次,市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22.5%,超过国家“畅通工程”B类城市一等管理水平(19%)的要求。公交IC卡发售量从零到突破10万张,GPS自动报站器从零增加到136台。公交总站正在建设之中,公交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通过开展“公交优秀年”活动,公交营运管理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市民日渐乘上方便、快捷、经济、舒适的公交车。

三、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市容环境干净整洁

1、建立标准和规范。九江做为国务院法制办首批集中行政执法权试点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执法权,先后制定了《九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暂行规定》、《九江市城市规划区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九江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九江市户外广告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城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为探索行之有效的城管途径,奠定了制度基础。

2、开展集中整治。自2005年6月开始,我们在全市开展了以“彬彬有礼”、“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为主要目标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主要是解决“违法建设、建章占道、垃圾死角、垃圾广告、非法排放餐饮油烟和污水、洗车场、建筑工地、汽车尾气、户外广告和机动车辆违法停放”等十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落实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辖区政府(管委会)作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牵头单位全面负责责任范围内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市直各职能部门和驻市单位积极指导、配合、支持 和参与辖区街道组织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服从辖区的组织领导,服务辖区的整治。二是着力开展“一局一街”活动。即每一个市直局级单位承包一条街,责任局在辖区街道的组织下,对本责任路段的城市管理负主要责任。三是坚持严管重罚。在教育、规劝违法违章当事人无效的情况下,以街道牵头,组织城管执法、公安、工商、卫生防疫、供电、供水和社区等方面的力量,集中进行清缴,依法强制清理,依法重罚。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市容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实行片区管理责任制。以城区86条主、次干道为基点,划分61个责任片区,实行片区管理,做到“定岗、定位、定人、定责”。二是推行“门前三包”。督促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业主、经营户,认真履行城市管理的责任,自觉担负起责任范围内的卫生、绿化和秩序的管理责任,把城市管理的重任分解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三是建立停营中心,市、区两级分别建立了车辆临时停放管理服务中心,对机动车辆的临时停放和人行道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临时停放实行有效管理。四是着力解决农民自产自销问题,在农贸市场内开辟农民自产自销点,在边街小巷、断头路段、物业小区或居民社区内设置了20个“鲜菜早市”,给予政策上的特殊照顾(免税、免费),引导农民进入社区、物业小区和门点经营。五是推行人文城管。实行轻微违章只教育纠正、不强制整改的措施,对违章行为人下达《温馨提示卡》,告知当事人所违反的法律法规,规劝当事人主动纠错,维护市容环境秩序。六是开展全方位督查。成立了市、区、街道三级城市管理工作督查组,对辖区政府(管委会)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履责情况及“一局一街”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每半月综合检查一次,每月评比排位一次,并通过市级新闻媒体通报排位结果。形成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氛围。

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与梧州等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工作,为早日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3:牡丹江市养羊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1 山绵羊的发展现状

1.1 自然和饲草情况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 平均海拔230米, 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俗称“九分山水一分田”。土地面积4.06万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44.37万亩, 草原面积77万亩, 正常年景粮食总产130万吨左右, 秸秆产量约为175万吨左右, 具有发展养羊业优越的自然条件。

1.2 全市山绵羊发展情况

牡丹江市山绵羊的发展多年来一直坚持以户养为主, 走“小群体, 大规模”的路子, 呈平稳发展态势。据统计, 2010年末全市山绵羊存栏375851只, 同比增长0.6%;出栏284333只, 同比增长6.3%;羊肉产量4262吨, 同比增长4.6%;羊毛产量960吨, 同比增长9.0%;羊绒产量20.7吨, 同比降低2.9%。

1.3 全市山绵羊规模养殖情况

全市共有养羊专业户 (肉羊50只以上) 1425户, 年出栏111099只;全市共有养羊大户 (场) 284个 (年饲养羊200只以上) , 年出栏43724只。规模养殖出栏所占比重为39.4%。

1.4 全市产值收入情况

全市农业产值达177.5亿元, 其中牧业产值达35.5亿元, 占农业产值的20%。全市农民人均收入5400元, 其中全市牧业人均收入1080元。

2 山绵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 发展规模有限, 形不成基地优势, 畜产品精加工滞后。市场交易主要以出售活羊、原毛、原绒为主, 产品市场竞争乏力, 产业链条短, 结构单一, 发展不平衡。

2.2 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多年来养羊业的发展一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靠群众自发发展, 政府没有在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

2.3 受到放牧地的限制

全市养羊业的发展均以放牧为主, 但是, 随着国家禁牧封育政策的实施, 林业部门不允许进山放牧。同时, 由于全省1995年起实施的草原承包提出的“宜林则林, 宜农则农, 宜渔则渔, 宜牧则牧”政策, 使全市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 可牧草原所剩无几。由“十五”期间的135万亩, 降到目前的77万亩, 降低了42.96%。

2.4 群众传统养羊观念束缚

养羊业仍未摆脱传统养羊的方式和习惯, 饲养方式落后。虽然饲养成本低, 但营养不均衡, 管理粗放, 饲料转化率低, 不利于竞争, 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不能目标明确地批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 不利于采用先进实用的综合配套技术, 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不利于抗御自然或人为灾害, 严重制约养羊业的进一步发展。

2.5 良种率低, 品种改良缓慢

尽管全市在引入优良品种、开展杂交改良等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但良种普及率较低。同时, 肉羊生产主要以地方品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育肥, 与具有体型大、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肉质细嫩和繁殖力高等特点的专门化的肉羊品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6 疫病未得到有效控制

长期以来, 全市养羊业疫病时伏时起, 一些对养羊业带来危害的疫病还未能有效控制, 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养羊业发展。

2.7 人畜混居污染环境

随着农村文明村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对在村中饲养羊的养羊户给村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意见很大, 越来越抵制和反感。

3 山绵羊产业发展建议

3.1 利用市场发展养羊业

近年来羊肉价格持续走高, 养羊效益很好, 群众养羊积极性高涨。在群众心目中养羊业一直被当作副业, 是畜牧业的弱势产业, 在畜牧业中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最低, 基础最薄弱。因此, 要实现产业发展优势, 真正使其成为主导产业, 政府的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从资金、用地、用材和贷款等方面扶持规模养羊。

3.2 引进、推广、扩大良种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扩大良种覆盖面, 提高羊的生产情能。积极开展良种引进与杂交改良工作, 促进养羊品种的更新及良种普及, 使全市养羊业品种得到优化。

3.3 推广普及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

为了把养羊业做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必须改变目前靠天养畜的传统, 推广适度规模舍饲或半放牧结合补饲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实行分阶段饲养、选择最佳饲草品种、补饲精料的配制、牧草轮供方案, 通过开展技术宣传、示范培训, 提高养羊户的从业素质。

3.4 搞好疫病防治

加强山绵羊疫病的防控, 为健康养殖提供保障, 要从规范饲养管理入手, 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免疫和消毒程序, 加强培训, 提高养羊户的疫病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 搞好疫病防治是养羊生产的根本保证。

3.5 依靠龙头带动产业发展

篇4:九江市房地产市场情况

发展现状

江西省九江市位于江西北部,辖2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瑞昌市)。从2007年3月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以来,按照每县两点的标准,全市于2007年底建成28个农家书屋,并由江西省宣传部、江西出版集团、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及九江市市政府各级职能部门挂点帮扶。2008年,全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将重新布置220个点,以达到农家书屋在乡镇的基本普及。

一、 选点情况

九江市新闻出版局根据《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在农家书屋的选点上,倾向于那些文化氛围较好,经济较发达,阅读条件齐全的行政村。从所选28个试点情况看,基本代表了九江市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水平及特色。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作为试点之一,是因为该村拥有源远流长的“义门村”文化,且目前正在打造影视基地,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九江市开发区七里湖五丰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经济条件比较发达,人们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农家书屋所需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星子县白鹿镇秀峰村则位于庐山脚下,在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旅游文化。

试点村的群众认识到农家书屋是一项有利于他们的工程后,能够积极配合试点工作的开展,因此相对而言,选择农家书屋试点村难度并不算大,相反,倒是试点村里农家书屋的具体选址笔者认为值得相关人员重视。因为九江市大多数地方属于山地地形,不少试点村在地理上呈狭长形分布,选址直接关系到书屋的覆盖面。在现有的28个试点村中,有的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文化活动室,有的设在村民闲置的房屋。笔者建议农家书屋如若可能,可以与中小学校阅览室、学校藏书一起管理。一方面,学校为方便学生上学,一般都选在村落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较好,农家书屋选在此处,辐射范围能够最大。另一方面将农家书屋放在学校阅览室,可以扩充中小学阅览室藏书,扩大学生读书面,另外可以发挥学校阅览室的优势,有专业人员对图书进行管理。

二、 资金保障

2007年中央财政为江西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拨款30万元,这笔资金由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根据省内试点情况,向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央财政申报得来。其中,九江市分配到资金3万元。由于九江市财政尚未配备专项资金,仅靠3万元专款无异于杯水车薪,因而农家书屋建设很难得到根本性的保障。在2007年布置的28个试点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未能达到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即原则上拥有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其中,报刊与电子音像制品显得尤为匮乏。此外大部分图书属于社会捐赠,缺少有针对性的新书。在农家书屋建设的初步阶段,无疑需要强调试点建设的质量,而非一味追求数量。

2008年中央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九江地区的每个农家书屋将获得由中央财政及江西省财政(双方各承担50%)一同下发的2万元专项资金。以2008年220个点的规模来看,将需要至少400万元的资金保障。

目前单凭政府财政难以全面支撑农家书屋这一浩大工程,因而寻求社会帮助必不可少,如向企业寻求赞助,联合民间力量。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益事业的农家书屋能否与市场联系,实现经营性发展,同样值得思考。对此,九江市新闻出版局目前正规划部分地区农家书屋的适当经营,尝试在农村打造一批图书发行网点。

三、 读者参与

农家书屋的关键还在于农村读者的参与,这是农家书屋工程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工程成效的试金石。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各地读者参与的热情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书屋几乎就没有村民光顾,而有些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究其原因,一是宣传力度与方式,二是活动形式存在差异。

宣传上,有的行政村只是在开村委会时作简要说明,没有形成影响力。在与一些村民的谈话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没有听说过“农家书屋”。为了培养阅读需求,营造阅读氛围,各地“农家书屋”还需做好宣传工作,开展文化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在初步阶段,至少要让农民知道“农家书屋”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在活动形式方面,应该要以多样性来调动农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江西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4年5月进行的“江西省农民致富与传播状况”调查,电视与农民几乎每天接触的比例高达83.7%,有九成农民几乎每天都看电视。处于第二位的是书籍,接触率为33.7%,而报纸在农村的市场正在逐步“荒漠化”。面对电视声讯的“独裁”,“农家书屋”需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调动农民阅读的积极性。要使“农家书屋”不仅仅是一个阅读场所,更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载体。

四、 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家书屋”建设要持续发展,良好的管理必不可少。

(1)管理人员

就目前“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问题,有人提议通过招聘、签合同等方式,聘任一批文化水平高、思想作风正派且具有敬业精神的优秀人才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是由于中央财政尚未安排书屋管理员的专项资金补贴,所有的管理人员暂时没有任何收益,所以这种想法实施起来也有难度。目前江西省九江市各“农家书屋”都是由村干部、退休职工或者村民管理。

(2)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农家书屋”也是如此。目前只有一部分“农家书屋”制订了图书借阅制度,主要包括读者须知、借阅册数、借阅期限、图书赔偿等。而在实际当中,这些制度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遵守,这一方面是书屋管理人员不够严格,另一方面农民还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白杨镇黄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就告诉笔者,平时一些熟人来借书时根本不遵守借阅制度,而自己也不好强制其执行。

此外,“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还包括采集规则、图书分类加工规则、书刊剔旧规则、财务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及管理员岗位责任制。目前,书屋管理员很少承担图书的采购业务,在新书验收、登记方式、图书分类上也显得不够专业,很多书屋甚至没有对图书进行分类。总体上,“农家书屋”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图书文献的整理和利用没有形成统一的流程。因而各书屋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断规范操作,借鉴先进管理制度。

(3)品种管理

在图书的品种选择上,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某些想法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对一些农民读者的走访我们发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农业科技类图书,少儿、娱乐类图书似乎更受欢迎。另外九江市各个地方因地理条件等原因,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图书品种的选择上要听取各方意见,根据当地的特色,建立完善的图书征订机制。目前各“农家书屋”藏书大部分来自于社会捐赠,有一小部分新书由省新闻出版局提供。而所选图书的品种类型主要以各县、市上报的调研情况为依据,同时参考中国农家书屋网的相关推荐书目。但是这个过程统一调动难度较大,造成新书往往无法及时送达。所以今后“农家书屋”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畅通图书的供应渠道,减少办事程序以提高运作效率。同时政府也应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图书采购机制的建立。

另一方面,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更新不可怠慢。九江地区的“农家书屋”藏书量从800到3000册不等,图书的全面更新将是一项艰巨任务。如果不同地区的“农家书屋”可以相互联合,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使用效率,实现一定区域内的“一卡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地“农家书屋”可配备电脑以达到信息检索功能,扩大资源共享,并随时掌握农民的阅读需求。

未来展望

农家书屋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属于公益性质,但是作为一项有利民生的全国性工程,自然不应模式化,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和鼓励国有、民营、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投资建设,着力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2007年11月28日,由瑞昌市文化广播电视站退休职工个人创办的黄桥村“农家书屋”正式挂牌成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九江日报对此就曾进行多次报道。在九江市新闻出版局、各级图书馆的支持下,该书屋藏书量已达3000余册,拥有各类期刊20多种。书屋还制订了完整的借阅制度,拥有较好的阅读气氛。九江市新闻出版局表示可以为该书屋管理者提供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图书经营。

作为“编制外”的“农家书屋”,民办书屋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个人在承担基础设施后还要进行书屋维护,资金与管理成为最大难题。依靠主管部门的扶持自然是必不可少,但民办书屋具有灵活性和自主经营性的特点,在保持一定公益性的同时可以大胆经营。黄桥村“农家书屋”负责人就表示书屋将会进一步扩大规模,并争取与瑞昌市新华书店建立合作关系。如果能在“农家书屋”内设立代销点,通过政府引导与出版社进行沟通,自主经营一批好书、新书,无疑会为民办书屋增添活力。特别是现在中小学开始实行教材循环使用,民办书屋可收集、整理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服务,同时可引进相应的教辅资料,吸引学生、家长购买。

篇5:九江市房地产市场情况

各位领导、蒋总裁、亚星集团各位朋友,大家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我们怀着与各位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热情期待,从山水园林城――牡丹江来到浙江湖州,与诸位相聚一堂,共话发展与未来。

一、牡丹江城市介绍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全省13个地级市之一,现辖6个县(市)、4个城区和1个新城区,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人口280万。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9.9万。

牡丹江市是全国唯一一个江名、花名、市名三名合一的城市,穿城而过的牡丹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发展的灵性,两岸遍植的市花--牡丹花,为这座城市带来了高贵典雅的气质。

牡丹江市处于中、俄、日、韩、蒙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域,通过已经开通的(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海沿岸各国的)陆海联运大通道,可直入太平洋,实现借港出海,走向世界。

同时,牡丹江又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牡丹江—哈尔滨—满洲里—欧洲)亚欧大陆桥上的国际通道城市,处于联系国内和周边国家的中枢位置。

牡丹江市是中国首批沿边开放试点城市之一。去年,黑龙江省把哈(哈尔滨)牡(牡丹江)绥(绥芬河)东(东宁)贸易加工区列为全省八大经济区之一。

牡丹江现在拥有四个国家一类口岸,七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1

两个边境互市贸易区,三个境外加工园区;

2008年,我市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51.2%、全国的10%。牡丹江境内有哈尔滨-绥芬河、图门-佳木斯2条铁路线,201、301两条国道纵横贯通,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和韩国首尔、俄罗斯海参崴等国际航班。

市内拥有可开发的旅游景点458处,已具备接待能力的自然、人文景观达230余处。有11个A级风景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投入商业运营的滑雪场10处。

近两年,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快速改善,先后有以香港世茂、上海绿地、北京城建等为代表的20多家外来战略投资者落户我市,在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全方位参与,开发面积达200余万平方米,总签约额近200亿元。因为有了这些战略投资者的进驻,牡丹江的城建步伐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赶超国内同类城市,坚实迈向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发展之路。

牡丹江现有未改造的片区约450万平方米,分布在中心区及城市周边,大部分处在城市上风、上水区域。

政府计划用3-4年时间,完成城市中心区未改造的片区27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0亿元。

二、下面我为大家重点介绍几个市政府重点项目:

(一)市二院及其周边商业开发项目

1、项目概况

本片区位于牡丹江市黄金地段,西起太平路、东至东一条路、南 2

起平安街、北到爱民街,占地面积约3.6万m2。片区内大型企事业单位有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东一商场、群众艺术馆、人寿保险公司等,另有一部分居民住宅,总户数426户,拆迁面积约11万平方米。

2、效益分析

该片区地处牡丹江市中心地带,南邻文化广场,东临东一步行街,地处牡丹江的绝对商业中心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地升值率高。该片比较适合建设高档综合写字楼、餐饮及大型综合性商场。

3、合作方式

与市政项目打梱可以采用BT、BOT、独资、合资多种方式。

(二)、南北太平路贯通暨北太平路两侧开发项目

牡丹江市中心区以太平路为轴分为东安区、西安区,南北方向以铁路线为界又分为桥南地区、桥北地区,由两座桥(虹云桥、东光立交桥)来贯通南北交通。

南太平路是牡丹江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但太平路北侧被横贯东西的铁路线(火车站)阻隔。为扩大城市商业规模,实现桥南、桥北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通南北太平路,建设牡丹江市中心区黄金通道。

建设内容

(1)建设下穿隧道。起点日照街北,终点新荣南。全长663米,宽21米。

(2)建设北太平路。起点海林街,终点地明街。全长1430米,道路红线宽50米。

(3)建设北太平路地下商业街。起点海林街,终点地明街。全长1430米,宽18米。

(4)对北太平路两侧进行综合商业开发。

建设规模: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其中商住用地约22万平方米,公园及广场用地约10万平方米,另外,周边可开发土地面积约为81万平方米。

该路的建成将彻底改变原有的城区布局,实现南北贯通、东西相连,将使桥北地区成为继江南开发区外经济第二活跃带。

规划建设的北太平路为一条新的商业街。街路两侧为成片连续的商业设施,包括商住、贸易、购物旅游及文化娱乐场所,创建具有城市特征的主题广场和绿地,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互动。

(三)、中央生态公园(老黑山)及牡-海-宁城际道路建设项目 牡丹江市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九大森林公园、两大自然湖泊(镜泊湖、莲花湖)使得牡丹江成为名符其实的山水之城,城市性质也定位于中国东北风景旅游城市,但牡丹江市目前还没有一处统领全局、功能齐备的高档旅游精品设施。

老黑山,位于牡丹江-海林-宁安三市组成的城市组团的几何中心,因为它浓郁似墨的绿色而得名。

山势挺拔,山顶平缓,海拔最高532米,从山顶俯视四周,清晰可见牡丹江、海林、宁安3市的整体风貌。

牡丹江和海浪河从其南北环绕流过,并在此交汇,呈山水环抱之势。

规划凭借老黑山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等各方面条件,把老黑山建设成为牡丹江市中央生态公园,并赋予它四大功能:城市标志、国际会议、旅游景区、生态调节,以此满足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多方面快速发展的需求。

为便于城市连接,拓展未来城市框架,计划建设以老黑山为中心的环型放射式道路网,环绕老黑山建设一条环路,分设3条支路连接牡丹江市区、宁安、海林。老黑山环路长22公里、牡黑段长10公里、宁黑段长9公里、海黑段长10公里,估算投资9.5亿元。

中央生态公园项目(老黑山)投资约在100亿元以上。项目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为核心开发区、商务中心区等。

(四)、西苑花园开发项目

该项目位于西七条路以西,新安街以南,西十一条路以东,西园街以北,共分A、B、C三个地块,总占地面积73公顷,规划为建设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7。

该项目西临正在建设的西十一跨江桥及规划建设的牡丹江最大的公园--西苑公园,南临牡丹江北岸,与正在建设的江南新区隔江相对,东侧和北侧紧接市区居民稠密区。

该项目动迁量小,土地成本低,是投资少、回报高的绝佳地块,可建设高层住宅及进行综合商业开发,总投资约30亿元。

(五)、上苑家园开发项目

上苑家园项目由三片构成,地处爱民区西北方向,该片区位于我 5

市上风、上水区域。

北临由山泉水自然汇流形成的金龙溪,南临301国道北侧的西山植物公园,东临兴中路,西临军马场郊外公园。市内公交14路、101路、102路途径该处;牡丹江师范学院、牡丹江大学、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电力工业学校等五家学府在其周边,北侧301国道是通往海林市和哈尔滨市的必经之路,交通方便,位置极佳,有着较大的住房消费市场,可建成牡丹江市城市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群。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等前期工作。

该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18万平方米。总拆迁户数2207户,多数为四层以下低矮老式建筑。建设期三年,可采取净地或毛地形式进行开发改造。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相遇是短暂的,友谊是长久的。我们真诚地邀请各位嘉宾到美丽开放的牡丹江观光考察、投资兴业,这里冬可赏雪,夏可赏花,这里纯静大气的自然山水、传统朴素的民族风情,良好的投资环境一定会带给您全新的感受,成就您做大做强事业的梦想,牡丹江市的城市建设更是期待您的加盟和支持!

篇6:吴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吴江市是江苏省南大门,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8万,外来人口75万,辖2个省级开发区、8个镇、250个行政村,19个街道办事处、60个社区,拥有60万亩耕地和38万亩水面。公元909年建县。1992年撤县设市,今年是吴江建城1100周年。

2008年,全市实现GDP73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每个镇超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新增注册外资19.2亿美元、民资85亿元,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63亿美元;实现农业总收入35.8亿元,工业总产值261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38元。吴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5年率先成为江苏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城市,连续多年居全国百强县第九位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二位。最近,吴江又荣获“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县级市第一名。

今年,我们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各地开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两大竞赛”,在机关部门中开展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一赶超”活动,突出抓好转型升级工作,全力用好“战略机遇期”,精心构建“乐居吴江”。1-9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4亿元,增长12.7%;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1734.8亿元,增长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52.51亿元,增长14.5%;一般预算收入50.58亿元,同比增长12.5%;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99.3亿美元(同比增长-23%,仅此指标为负增长);累计完成注册外资13.75亿美元,实现到账外资7.1亿美元。截至9月末,全市累计注册私营企业达17980家,同比增长132%,累计民资注册资本达491亿元,同比增长25.8%。

一、抓规划布局,优化发展空间。以前,吴江小城镇发展遍地开花、全面结果,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看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 1

村,布局散乱,水平不高,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不相适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先集聚后舒展的原则,专门成立规划局,面向全国招聘高级规划师,近年来共投入资金1亿元,对市域1176平方公里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设置允许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管制建设区,提出片区组团发展的新思路,在建设“三大主战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片区发展理念,划定沿沪、沿浙、沿苏、沿湖四大片区,创造性探索“区镇合一”行政模式,锁定松陵、盛泽两个主城区和汾湖、震泽两个副中心建设,建成沿苏、沿沪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发展沿太湖温泉旅游度假区。2000年以来3次调整村镇布局,23个乡镇合并为“二区八镇”,557个村合并为250村,全部3338个自然村规划为375个农民集居点,预计全面建成可节约用地8万亩,逐步实现城市集聚、农村舒展的空间布局。当前的重点是,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实施太湖综合整治机遇,积极实施国家东太湖综合整治项目,包括退垦还湖、生态修复、洪道疏浚等工程,加快推进11平方公里的滨湖新城建设,争取东太湖温泉度假区、苏州轻轨2号线延伸尽快启动,全力推进东太湖大桥、230省道北段等重大项目,确保新城建设全年投入20亿元。

二、抓产业集群,打牢发展基础。吴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苏南模式的代表,90年中期乡镇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推动民营经济裂变大发展,被称为江苏民营经济领头羊,主要特色是“一镇一业”的集群发展。目前,吴江产业集群基本框架是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装备制造、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有色金属、日用化工、服装制鞋等10大产业,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六个产业被列入江苏省20个重点培育产业名单,建成全国集聚度最高的IT产业制造基地,真丝绸电缆光缆、工业缝纫机产销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

6、1/

4、1/3,年产彩钢夹芯板2000万平方米、羊毛衫1亿件、各类服装3.1亿件套,吴江经济开发区是国家背光板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盛泽镇是中国四大绸都之

一、中国丝绸纺织名镇、国家丝绸

星火技术密集区,七都镇是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中国光缆之都,横扇镇是中国缝纫机之乡、中国毛衫名镇,震泽镇是中国亚麻绢纺名镇、中国蚕丝被之乡,桃源镇是中国服装名镇,同里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黎里是中国日化之乡,金家坝是中国彩钢板活动板房生产基地。近年来,以电梯制造、环保设备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2008年实现产值250亿元,跃升为第三大支柱产业,亚麻面料和服装出口占全国总量的20%,逐步成为吴江第七大产业,以太阳能产业“硅棒”和光缆产业“光棒”为代表的新材料项目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吴江开发区已建成电子联网监管区和出口加工区,汾湖开发区建成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盛泽镇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已编制落实“4+4+1”产业规划,抓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食品加工等四大新兴产业,抓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力争到2012年形成5000亿元产业规模。

三、抓配套改革,激活发展机制。吴江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场教学点,也是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早在1994年我市双浜村以农民承包土地入股建设村级集体农场,实现从“人人有田”到“人人持股”转变,为离土不离乡向离土离乡进城创造了条件,由此“三大合作”形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目前,250个村共建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237家,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102家,入股土地面积11万亩,50万农民成为合作社股东,农民不种田比种田可以拿到更多钱,并以“三大合作”为基础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按工业开发区标准建设农业园区,目前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生产都达到了80%,大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有力推动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开辟第二收入渠道。在解放农民的同时,我们还在统筹使用城乡资源上进行积极探索,采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大胆尝试置换手段,统筹城乡资源,在各镇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同时,普遍成立新农村建设市场化运作平台(农投公司),在耕地

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对村庄治理、农房拆迁过程节余的土地置换进城,空间支持城镇建设,收益反哺“三农”发展,农民可选择以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置换取得城镇公寓房,以农村社会保障置换取得城镇社会保险,实行城镇居民户籍登记转换,既解决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问题,也解决了城镇建设和工业化发展问题。

四、抓公共服务,增强发展功能。近年来,我们每年都要完成投入20亿元以上,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配套能力,重点抓好水、电、路、气、生态环保、信息化“六网”建设。目前,已建成日供水60万吨的区域供水工程,80万城乡居民一样喝上太湖水;实施区域天然气工程,已建成天然气管网400公里,有望近年内实现镇镇通;数字电视实现整体转换,城乡居民一样看上了高清晰电视节目。区域供水、区域供气、数字电视全面实现打表到户。交通建设建成七纵六横网络,各镇15分钟均可上高速、一小时内到达上海,公交建设实现镇镇有站、村村有亭,投资16亿元建成的21公里南北快速干线行车只需12分钟,成为沟通南北各镇的新亮点。生态环保建设狠抓区域集中治污,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157家,日处理能力达45万吨,每年投入绿化建设资金超过

1.5亿元,每年确保新增绿化1.5万亩,目前所有镇已全部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镇,市民出门350米以内就能步入绿化空间。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市民卡工程,城乡居民持卡可办理社保、医保、公交、游园、银联、缴费、消费等12项业务,共享“多卡整合、一卡多用”的现代生活。“村村接通公交车、家家喝上太湖水、人人手中一张卡”成为吴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抓和谐建设,展现发展魅力。1999年率先在全省将就业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2004年在全国率先一揽子对1982年以来所有失地农民纳入土地换保障制度,老年农民享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部农民参加市民合作医疗,土保农民到龄享受每月260元保障收入,70岁以上农村老人和城镇无固定收入老人零缴费参保直接享受每月120元政府养老补贴,新吴江人居住满2年也可参加市民合作医疗保险,2006年起将原

上一篇:会议欢迎词冬季下一篇:八年级音乐上册《彩云追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