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2024-06-24

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通用9篇)

篇1: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1企业ERP应用及人才需求现状

自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第一套MRPII软件以来,MRPII/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但目前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据统计,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分集成的只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50% ,并且在实施成功的10%-20%中大多为外资企业。除了实施成功率低下以外,实施后的应用成功率也不高,归根结底,都是ERP人才匮乏的现状所造成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交软件、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新的应用模式的兴起,ERP系统的集成化和平台化趋势日趋明显,即帮助企业实现内部高度一体化、外部上下游的产业链协同以及兼顾商业化的融合协作等。因此,未来对ERP专业人才的需求更趋复合化,不仅是以往会操作ERP软件、懂得ERP基本思想、了解ERP基本原理的传统应用型人才,还应该是具有深厚的计算机技术功底、坚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一定的ERP项目实施经验以及能把握现代信息系统发展和商业模式变革的习惯和思维等的人才,这对高校的ERP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本文提出了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为一体的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及其实施策略,以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ERP专业人才。

篇2: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鉴于ERF人才培养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为真正实现所设计各环节的任务和目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1.1分块实施的原则

根据各教学环节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模块,课内模块完成理论讲授、案例教学、ERP实验和沙盘演练环节,课外模块完成自主学习、模拟竞赛、企业实习和项目实践环节。原则上,应先完成课内环节,后实施课外环节,每个环节都提出具体的目标及实施策略。

3.1.2分类培养的原则

由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均实施全部的教学环节,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基础及其兴趣爱好,将所有学习ERP课程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为基本型,定位于ERP人才需求的第三层次,即普通的ERP应用人才;一类为拔高型,定位于ERP人才需求的第二层次,即一般的实施顾间、系统运维或项目管理人员。基本型的学生需要完成课内模块各环节的学习,拔高型学生需要完成全部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

3.1.3实事求是的原则

由于“四位一体”创新培养模式的教学环节较多,且某些实践类环节(尤其是某些课外模块的教学环节)对教师的责任心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企业资源,因此,需要相关任课教师认真负责,分工协作,严格控制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流于形式。

3.2各阶段的实施策略

3.2.1理论学习阶段

该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完成有关ERP知识体系的建构,包含两个课内环节和一个课外环节。课内环节中的理论讲授主要讲解ERP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主要计划(含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等)的编制等;案例教学主要用于ERP系统规划、ERP选型、物料编码、企业业务流程再造、ERP项目实施控制以及ERP项目评价等内容的学习和讨论。自主学习属于课外环节,主要通过课外作业和辅助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掌握与ERP有关的管理类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需要一定的监督和检查机制来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

3.2.2实践动手阶段

该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ERP软件的操作和实验环境下的企业运营,巩固ERP和企业管理知识,提升运用ERP工具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锻炼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也包含两个课内环节和一个课外环节。课内的ERP实验环节可以利用一个制造企业的模拟数据,配以实验指导手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ERP系统环境配置、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制造管理等模块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ERP软件的基本操作,初步体验企业业务与 ERP软件的结合;沙盘(物理沙盘或电子沙盘)演练环节也是以分组的形式,学生分角色组建同类型的虚拟企业,在同一竞争环境中,模拟企业6至7个季度的运营,教师对各组的决策制定和运营结果进行点评,使学生深刻体验所学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模拟竞赛环节属于课外环节,可以是校内的模拟竞赛,也可以是校外机构组织的与企业经营模拟或ERP有关的竞赛,如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承办的每年一度的企业竞争模拟大赛( BUSIMU) ",以及用友和金蝶等ERP软件公司举办的“沙盘模拟竞赛,ERP应用大赛”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创新思维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有些大赛成绩突出的学生甚至直接被众多大型管理软件公司所录用。当然,模拟竞赛环节不可能全体学生均能参与,主要是针对拔高型学生群体。

3.2.3企业锻炼阶段

该阶段的两个环节均为课外环节,主要针对拔高型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和实际参与企业ERP项目实施,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理解ERP软件与企业实际业务的融合,提升其应用ERP的理论和思想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②感受在工作岗位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实践经验基础;③要求学生以实习报告或总结的形式,对实习或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企业管理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还能使学生找到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层面的不足,进一步反推其主动学习的动力。该阶段的实施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良好的校企合作资源或企业实习基地,能定期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实习;二是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校内校外的指导教师的聘用与管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日常管理以及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等。

篇3: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在当今,ERP已经被企业管理者采用进一步推广,特别是关于高校(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意识并关注到ERP系统在企业的发展中有更为广泛的前景,但在运用中,人才的缺少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这样高校就会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当前的实际需求,引入ERP系统,将企业以实训的方式搬进学校,利用ERP的沙盘模拟教学的内容,这是一种新兴的体验式的互动的新的教学的模式。因此,本文基于ERP系统,合理安排构建经济管理的课程,以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的、具有创业意识的、新时代的经济管理人才。

1 ERP 系统基本概述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已经被国际大部分企业应用的一种有效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主要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动,信息传输以及物流实施的管理与相应的控制,能够为企业的在制定计划、组织以及相关决策,执行,控制活动以及最终的业绩报表的评定有着准确、全面、高效的管理系统平台。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ERP系统不仅只是一个普通的计算机的应用软件系统,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管理的平台。本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集若干于一体,不仅包括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生产系统以及分部销售子系统、以及供销系统等基本的核心环节,还包括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方面以及办公室自动管理的各项内容。

2 ERP 模拟实训体验式教学

在我国,高校体验式教学是由沙盘模拟以及相关的教学软件组成。在课程的实践训练中,以学生的参与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为辅,把学生分成一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每个团队代表模拟的一家企业,在虚拟的企业组织机构中,设置总经理(CEO)、财务总监(CFO)等岗位,分级设置销售经理、采购经理、生产经理等普通的管理的岗位,学生作为企业的团队一个职工,各就其职,一起从事会计年度(一般为6个)的学生作为企业团队一员,各司其职,共同连续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活动,在模拟过程中涉及到企业的战略目标、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相关的财务的管理,让处于学校的学生能够真实体现在企业实践中的全部经营过程,也能真实的体验企业发展的历程,能够深入地思考在企业管理中观念和思路。

3 基于经管专业 ERP 实践教学分析

3.1 基于 ERP 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虽有意识到经济管理专业在ERP的模拟实践中的重要性,但在我国尚处于起始阶段,利用ERP沙盘模拟教学还不是成熟。利用ERP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ERP实践过程中的教材的使用既不科学又不规范,配套的教师在这方面也缺乏实战经验;其次,专业的教师在利用沙盘讲解的过程中,无法脱离强调理论的窠臼,偏离学生上级实践熟练技能的宗旨,在实际的训练中还会出现被动的教学的课堂的局面,并不是提高学生的自主的参与实践的能力,学生不能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再次,在ERP系统的教学中,存在范围的局限性,只在财务管理模块的进行,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由于教师把ERP系统的沙盘学习分开化,因此,不能进行有效统一的系统综合的运用。例如,把管理效率中某一个模块销售、采购、库存这个部分以说教的理论讲述,致使在这个过程的概念抽象化,不能具体实践,这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开展系统的学习业务,无法实现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拓展。

综上所述,由于学校的ERP的模拟实验缺乏统一,形成各自孤立进行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全面了解ERP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特殊性,更重要的是无法让学生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的方法以及技能,导致企业所需的人才与学校输出的人才存在很大差距。

3.2 ERP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在高校中实施ERP系统处于起步阶段,难免会出现各类困难,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ERP系统所涉及的环节和模块庞大又复杂,这会导致不能全面系统的运行,出现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偏概全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由于ERP本系统是对现实企业的反映,对于设定的职位以及相关假定的情境环境难以全面的反映企业的客观实在,导致系统沙盘模拟与实际的企业的情况有偏差是客观存在的。三是在ERP的系统的平台操作都是以原始的基本的信息数据,在输出的实验的报表总结中反映事实的具体性和可实验性就会变得很差,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所在。四是在利用ERP沙盘实训过程中,会局限模拟过程中教材,课程的讲解和说明,无法更好地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为探索的具体的内容。

4 针对 ERP 系统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思路

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的内容比较多,范围也比较广,相关的专业的内容会有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所以,根据此点要求学生掌握理解ERP原理方法,作为经济管理的专业学校应该根据课程体现构建新的教学的思路模式,合理科学统筹安排本课的教学的内容、以及学习时间,准备好教学资源等各个方面。

4.1 发展纵向思维,构建循序渐方法,积极采用分阶段的方式

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知识的规律,从时间上,可以依次分为初始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相关计算机的技能的普及。然后是模块环节的深入学习,利用ERP系统分模块进行实践学习,因为所涉的课程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在此阶段加入适当的实训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对于企业整体的战略意识和观念,更加的深入的理解ERP平台在企业中的运用,并且能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所收获。第三阶段是利用沙盘模拟的实训。在此阶段让学生把知识有效的转化为参与活动的能力。第四阶段,ERP综合实践的训练阶段,在此可以利用分组团队的模式进行,达到每个学生增强分组协作合作的团队意识

4.2 根据经济管理课程的差异,进行找出联系交叉(横向),分析存在的共性、个性以及综合体现

在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体现中,既存在于共同的课程体现,也存在不同的课程的个体不同,这就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现的时候兼顾到课程的共性,同时,要考虑到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现的不同,进一步体现ERP的实践课程的特性。例如,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分为公共课程、个性不同的课程,以及综合的课程。

5 对基于 ERP 系统实验教学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1突破传统的教学的模式,建立开展ERP的模拟实验教学

ERP的模拟的教学主要的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教学辅助”的教学的观点,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在学中练、在练中学,激发学生的创业的意识和思想。为此,学校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和机会,为学生搭建适合本学校发展的ERP模拟教学体验的平台,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在生动、丰富的模拟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激情。

5.2 努力构建基于 ERP 的模拟的大学的创业型的教育的新体现

ERP的模拟的平台设计到的内容非常多,在实训的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多的创业问题和疑问,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业的知识能力;同时,积极搭建适合本小学的ERP的模拟的实验平台,构建全新的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新体现,进一步提高高校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目标。

5.3 以 ERP模拟体验平台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协作团队、创业创新的精神

在ERP的模拟的过程中,学生的互动性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相互沟通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互利共赢的战略思想,教师能够利用平台引导学生的换位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会沟通合作的激情,学会互助团结的精神。在模拟实训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战中的规则,牢记市场经济化竞争的规则,以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正能量。

6 结 论

在经济信息化发展时代的要求下,引进先进的企业ERP系统,开展有效的ERP实验模拟实际训练,利用学校就有条件搭建一个ERP的仿真系统环境,能够把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竞争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巨章.经管类专业课堂讨论教学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3(5).

[2]陈万卷.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何平均,罗峦.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

[4]聂丽君,杨淑琼.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篇4: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关键词:ERP平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9-0066-03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

目前,关于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基本上大家把它们看作等同的概念加以运用,因此,本文所说的创新能力亦可看作是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成果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后天开发出来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需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来进行。影响创新能力开发的因素,既有个人的素质因素,也有外部的环境因素(如硬件环境和科研氛围)。从哲学的观点看,创新者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均属于创新内因,而环境因素则属于创新外因。一般说来,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而不好的环境则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 在我国,一方面是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经管类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社会对较高素质的经管人才求贤若渴却又重金难求,导致这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国际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与就业问题,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跨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过去,我们在大学生培养模式上往往只重视现成知识经验的传授,而忽视对创造潜力的开发,在教育目标上重视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而忽视培养能“改造”社会的人。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应着力培养国家建设后备力量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从接受知识为主转向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主,从标准化的个性转向多样化的个性。[2]

三、基于ERP平台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ERP平台及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ERP平台是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环境,目前其主要构成包括“一站两库”、ERP模拟沙盘、ERP创业经营、企业行为仿真和ERP软件,各模块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1)“一站两库”

为了给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提供知识和信息支持,我们建立了一个网站和两个库(资料库、案例库),并构建一个互动的信息平台,主要内容有:1)ERP原理知识;2)专业基础知识;3)课程讲义和课件;4)ERP软件操作指南;5)ERP沙盘对抗规则;6)ERP沙盘模拟感想与竞赛总结;7)历届大赛的创业计划书;8)专业案例(如营销管理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案例);9)国内重要ERP网站的链接;10)互动平台(论坛、Q群),等等。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占有和利用信息,对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相互交流、讨论、研究等,进行协作学习。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2)ERP沙盘模拟对抗

从建构主义看来,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简单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环境中,借助于他人的帮助获得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知识是学生通过这四大要素自己建构出来的。[3] 按此思想,具备情景模拟、体验式和互动式特点的ERP沙盘模拟对抗肯定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与能力建构的平台。

目前,ERP模拟沙盘已经形成了生产制造沙盘、商业沙盘、“商道”等跨专业综合性沙盘和营销管理沙盘、物流管理沙盘、人力资源管理沙盘等专业综合性沙盘。在这些综合程度不同的沙盘对抗课程中,学生要分组扮演企业的各种角色,在竞争的环境下,通过团队协作模拟完成企业的整体或部分运营过程。在实战对抗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分析环境和竞争对手行为的变化,并能灵活的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或追随,或领先,或防守,或攻击,最终实现自己的运营目标。与验证性实验、操作性实验,以及一些静态的综合性实验课程(项目)不同,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是一种动态性实验课程(项目),其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经管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适用环境与条件,从而能够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灵活地而不是僵死地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真正增强自身的探索、研究、开拓、创新的能力。[4]

(3)ERP创业经营

创业计划设计是训练学生如何创业,ERP沙盘模拟是训练学生如何守业,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肯定会成为今后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ERP创业实践室就是这样的一个综合性实验平台,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创业实践室和“一站两库”训练学生进行创业计划的制定;二是利用ERP沙盘模拟对创业计划进行实战演练。

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大部分高校没有条件为学生开辟创业实践园区,即使少数高校有,主要也是面向极少数学生,绝大部分的本科生享受不到创业园区的创新实践教育。因此,高校主要的创业教育形式就是《创业教育》理论课与“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创业计划大赛通常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必须向投资者或债权人证明项目能赢利才有机会获得风险投资或贷款。然而,一个很好的技术、产品或点子,如果没有好的营销管理和财务控制,也是很难赢利的。因此,创业项目不仅需要好的技术或产品创意,还需要有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或赢利模式方面的创新。ERP创业经营平台不仅可以用来对创业项目和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检验,还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

(4)企业行为仿真

这个平台主要是利用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模拟与企业外部相关部门、组织(如工商局、税务局、银行、海关、物流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之间的业务处理。学生从创办企业到企业运作、破产清算,需要模拟完成企业注册、报税退税、融资抵押、报关报检、托运投保、申请破产等各种业务。在这个模拟过程中,学生分为两方:一方扮演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另一方扮演相关部门和组织。模拟环境可以交由学生创设,这样双方可以在企业注册、税种和税收筹划、融资方式、物流方式、破产方式等方面进行各种创新,从而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5)ERP软件

这个平台主要是利用ERP实验室学习ERP软件操作和ERP软件个性化设计。企业业务与IT架构的互动发展,促成了SOA(Services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诞生。SOA的目标在于让IT变得更有弹性,以更快地响应业务单位的需求,满足适应性业务的发展。

在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结合企业的业务需求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开发。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不擅长运用原代码编程进行ERP软件开发,但现在不少ERP软件能提供一个定制插件给用户进行个性化设计,它是一个可视性的平台,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流程定义、报表定义和部署发布。

2.基于ERP平台的创新设计实验课程

传统中,只有理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在实验室里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造能力,完成科技创新,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好像就只有在课堂中接受一些创新思想的教育,似乎实验室与他们无关。会计审计实习室、模拟银行是较早出现的经管类专业实验室,但其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操作性技能训练。ERP平台出现以后,经管类专业的创新设计型实验开始有了较大的突破。根据目前的条件,利用ERP平台可以开设如表1所示的创新设计性实验课程。

基于ERP平台的创新设计性实验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它的特色:

(1)组建活动小组

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不仅是ERP平台上多数实验课程教学的要求,而且这种活动小组形式还提倡协作、交流、讨论甚至争辩,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增加创新设计性实验项目

在实验项目类型上,要逐步减少验证性、操作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设计、创新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于基础性、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从而为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开设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例如,ERP软件实验课程的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软件模块操作和流程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软件的个性化设计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和软件的二次开发。

另一方面,通过对操作性实验项目的调整、优化组合,不断加强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把原来分模块进行的ERP软件操作性实验整合起来,设计出分角色进行的ERP软件综合实验,而且像ERP沙盘那样引进竞争环境,这样学生不仅要掌握软件的操作,还必须创造性地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

(3)实行开放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开放性实验不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实验形式和内容的开放。

1)在空间上,借助于开放式网络信息资源和在线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宿舍进行实验。

2)在时间上,由于“企业运作仿真”和“创业经营沙盘”属于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课,课时占用又多,学校很难统一安排一个时间来集中授课,于是我们可以将这些实验课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除了每个经营周期的交易会和合同签订需要定时、统一进行之外,其他业务的办理可以随时或预约办理。具体做法就是扮演工商、银行、海关、税务局、法院等部门的活动小组,每周至少安排三个时段的上班时间,其他时间需要预约,为模拟企业办理各种业务。各模拟企业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任务即可,没有统一固定的上课时间。

3)在形式上,开放性实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甚至只是辅导)。”教师只布置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企业的各项运营业务。

4)在内容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验基础、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甚至由学生设计实验的内容。例如,“企业运作仿真”和“创业经营沙盘”课程的实验内容、模拟环境和相关规则、规定就可以由学生自己创设。

四、结束语

为了较好地培养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树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建立起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与理论课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符合各学科、各专业实验教学实际的,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组成的实验课程体系。ERP实验教学平台对培养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很有潜力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这个平台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5-26(1).

[2]王汉成,刘明,朱龙彪.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开放式创新实践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5-8.

[3]郭晟,王金洲.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152-155.

篇5: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王 欢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复合型;外语人才; 培养要求; 培养模式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我国的国际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社会急需一大批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向,使新世纪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上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杜瑞清给复合型外语人才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罗世平总结出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外语加专业知识、外语加专业方向、外语加专业、外语加外语、专业加外语和双学位等。得到了外语界的广泛认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已是大势所趋,是21世纪外语教学的主旋律。

一、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明确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要具有较高的外语综合素质

外语的综合素质包括显性学力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包括隐性学力的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文化素质以及人格成长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

2、要具有宽厚的知识结构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呈现出更加广泛和多元化趋势,对高素质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必然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还要掌握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通,既要了解外事、经贸、法律、金融、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又要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文化,以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3、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

要有国际视野就是要具备全球观念、开放观念、终身学习观、可持续发展观、创新观念、竞争观念等。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才会有意识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国外先进理念、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动态的吸收和借鉴。同时,还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对外来观念、文化进行精心的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文化的优良因素相交融。

二、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改革课程结构

在基础阶段,要抓好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的培养,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高年级阶段,应重视第二外语的学习,并在注重语言基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方向类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知识课程,如外事、经贸、旅游、计算机、教育、法律等;并将此类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实践的环节,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增设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知识课程,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等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交际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把课堂中的语言教学和课堂活动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语言,在学习中使用语言。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自然地习得语言与文化。努力加强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科学研究等培养环节,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强调人才主体的自我发展,拓展其自身综合素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外语辩论赛,技能比赛,口语比赛等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用外语表演各类节目;与外教、留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交流活动等。同时,也要注意密切教学与社会的联系。积极联系校外实习机构,使学生积极参与外企的实际工作,熟悉工作特征和方法。把课堂所学直接应用于工作和社会,理论联系实际。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要符合国际化新形势下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教材内容应能很好地体现语言规律和其他必要知识,并能反映迅速变化的时代,增加外事、商贸、科技、旅游、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尽量体现现代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外语网络资源。在对网络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利用现代媒体工具,优化处理部分素材资源。开发外语报刊资源。从报刊上选取有时代气息、反应及时、鲜活真实的报刊材料,适时让学生接触新闻报道的最新素材。开发广播影视资源。教师可以开发那些语言规范、语速适中的广播影视资源来拓展学生的外语语言输入渠道。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给我们的师资队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要拟定新的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内外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现在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培养复合型的外语师资队伍。同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师资培训的国际化。在国际交流中,积极吸纳发达国家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师资,到本土高校参与管理与教学。有计划的选派教师进行出国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等。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时代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要具备三点:外语,技能和胸怀。具体来说,在外语方面,不仅是会一门语言,而是精通一门非母语语言,通晓一到两门其他语言,这样在未来的竞争中,才会有综合的语言能力;技能方面,应当是拥有能够在国际社会中较为普遍,同时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技之长;对于胸怀与国际意识来说,应当对于不同文化,不同风俗有博大的胸襟,宽容的气度,并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早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制定出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新世纪外语人才的具体措施,顺应时代的趋势。【参考文献】

[1]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外语教学,1997,2.[2]张冲.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外语界,1996,1.[3]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外语界.[4]李悦娥,创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 2000,8.[5]张立玉,王红卫.中国入世后民族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8 [6]李俊江.论21世纪我国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高教研究与实践,1998,2.[7]金灵杰,李利群.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0,7.[8]韩苏.21世纪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代教育科学,2003,3. [9]黄锐.复合型外语人才素质培养模式.集美大学学报,2000,2. 【作者简介】

篇6: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集成电路工程相关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论述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集成电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211亿块,销售额为545.3亿元。2011年一季度,我国集成电路总产量达到191亿块,销售额达348.4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四业(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和测试业)并举协同发展、四个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地区)和多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随着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繁荣,对集成电路相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现在教学模式下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难以满足社会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分析了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探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基本内涵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指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大学生应具有厚实的数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知识和逻辑思维方法。扎实的基础理论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先导和后盾,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依托。创新理念包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和敢于

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和创新精神激励下,理科大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区别于一般性思维的五个基本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灵活的灵感。创新思维贯穿创新活动的始终,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人格是接受长期的创新教育和自我训练后所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创新个性特征,包括好奇心、坚毅、独立性强、自信、有恒心、严谨等,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科学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一)确定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同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既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开发、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通过几年的学习,使得集成电路专业学生毕业后掌握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和高尚的职业素养。

2.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对全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态有敏锐的观察力。

3.具有工程推理与判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实际的项目。

4.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

5.能够掌握集成电路的基本设计原理,熟悉制造工艺,能从事或参与集成领域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测试、应用、销售和管理工作。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工程实践四大模块组成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量子力学”是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较多,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然而,一般来说,学生都比较厌烦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繁琐的公式推导,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再加上较强的数学基础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此外,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课时量较少,学生不能全面、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授“固体物理”和“量子力学”等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基础课时,应该尽量避免冗长的公式及繁琐的推导,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适当减少理论教学中复杂的公式推导,而着重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和特性的物理意义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后续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在加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专业课方面应该多设置一些工程上用的多的课程,如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VHDL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EDA技术及应用。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集成电路工程的教师应该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中,采用“探究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分组进行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去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企业工程管理人才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进行辅导与授课,并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去学习与实践锻炼。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为教师提供去国外或者企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亲自参与到项目实训中,通过与企业项目工程师学习与合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集成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的项目经理、工程管理人员、工程设计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一支“多样性、复合型、高精端、产学研”的师资队伍,一起承担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和优化由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分级教学和多层次教学的特点,对集成电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

力。在这两个环节中,选题是关键,也是难点。选题既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又要让学生感兴趣,从而不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践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我们应该加大EDA设计能力的培养。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EDA)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必备基础手段。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EDA工具,对将来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同过举办各种电子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电子设计竞赛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竞赛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围绕指定的竞赛题目,或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选择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将所选题目进行产品化。通过构思,分析客户的需求,预估产品的功能,设计技术方案,制定技术程序,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产品的规划、原理设计、技术方案等。以构思和设计为基础,将最终的设计方案转变成实际产品,并对产品进行测试的过程即为产品的实施过程。对产品的运作主要包括对产品的前期程序调试,对系统功能进行改进。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三)强化实践环节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而创新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要通过后天的勤奋、刻苦和严格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创新能力一般是动手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所以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注重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目的,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我们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和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两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集成电路工艺实验、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激发求知、创新的欲望。为此,我们探索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学校科研基地为补充”的实习模式。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窗口,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严格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模式,以3-5人为一组,深入实习单位基层岗位,自主完成实习任务,指导教师则通过完善实习过程监控体系,保证实习质量。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性实践环节,我们通过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学生的创新技能。

通过开展大型科技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科技的熏陶下不断充实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我们每学期主办6场以上的专家教授讲座、举办科技活动周、开展学术研讨、科技作品设计竞赛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参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形成了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

建立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的目的是激励广大学生刻苦钻研,提高素质,勇于创新,多出成果,培养出一大批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的新世纪优秀理科人才。我们可以成立“集成电路设计科研小组”,“集成电路工艺科研小组”,这些均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创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各科研小组成员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报名,这样可保证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同合作精神,极大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活跃第二课堂及校园学术气氛,各科研小组均在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专门为选题较新、技术可行的项目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保证科研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增加就业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据相关部门统计,少数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会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相关工作,多数选择改行或继续学习深造。这是因为基本知识储备不够,实际工作能力差。然而,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与集成电路相关的工作岗位对集成电路设计知识的要求较低。从事上述几个工作岗位若干年将有助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因此,就个人的长远发展而言,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以及集成电路测试等工作岗位对于一般毕业生而言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教师在讲授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重点地讲授基本的集成电路版图、集成电路工艺流程、芯片测试等相关内容。再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了解集成电路专业就业前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集成电路(IC)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是迈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创新型人才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因而,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必须提高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根据分析目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但远没有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本

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方面。但是,可以预测,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定会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建立完善的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岳亚杰,杨慧晶,张宏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

评估),2013,(3).[2]何德文,柴立元,彭 兵,王云燕.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

篇7: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伴随着国际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针对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必须加大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学生的综合紊质进一步提高,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 者:徐平袁晓红 XU Ping YUAN Xiao-hong  作者单位:徐平,XU Ping(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袁晓红,YUAN Xiao-hong(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7(5)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ESP教学  

篇8: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综合体系, 这一特征决定了每位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要求具备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1]。可以说, 复合型人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载体, 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如今世界一流大学已具备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通识教育体系, 其宗旨是通过共性化的文化渗透与熏陶, 在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同时兼顾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2]。在我国, 高等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以各自专业为主, 很大程度上只关注某一特定专业发展, 忽略了多学科间的交叉学习与交流,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质量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3]。当然,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彰显和增强, 人们开始关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4]。而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和储备的中坚力量, 地方高校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应承担起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责任。

大学教育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上的综合专业教育, 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能力。各省市的地方高校占我国大学教育的很大一部分, 但是培养的毕业生有一部分缺乏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生存能力。因此, 地方高校如何根据地方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形势发展的需求, 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问题[5]。复合型人才是一种整体素质的体现与发展, 需要具备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6]。我国地方高校发展复合型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 经验尚不成熟, 需要在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结合地方高校办学特色, 借鉴国际化通识教育体系来开展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根据综合型地方高校的特征, 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地方特色, 探讨如何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进而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 讨论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旨在通过构建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建立多学科的联合培养机制, 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形成复合型创新人才教育体系, 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复合、能力复合和素质复合能力, 实现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创设条件与环境, 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搭建平台。

2. 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构建合理的交叉学科并行的课程体系。第一, 明确复合式教学理念与宗旨, 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与科学素质的全面塑造,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实践能力。第二, 增设新型丰富的复合式课程, 增加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 合理布局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 鼓励学生学习与主攻专业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 以电子工程学院为例, 在开设的本学院专业基础课外, 可以聘请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商学院等的老师开设“微观经济学”、“计算机金融”、“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数值分析”、“非线性理论”等一系列的交叉课程, 加强交叉课程的学习, 同时可以邀请其他学院的老师参与本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就业交流。第三, 增设通识教育类课程及综合类课程, 理顺各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与贯通性。第四, 开发丰富多彩的复合式教学实践活动, 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和单一的学生考试检验方法。比如运用小组讨论和实践课相结合等方法进行课程授课, 学生也可以利用研讨法、团队方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2) 建立多学科的联合培养机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趋势, 将专业知识的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加强交流和相互学习, 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与培养。

(3) 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增设国际化课程, 让学位留学生进入本科生的课堂, 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与生活的融合;也可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采取校际合作项目“2+2”“3+1”等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它一方面增加了本科生的海外学习与学术交流的经历, 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国际意识、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同时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拓宽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路线。

(4) 规范学生的管理方式。结合各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 采用“专业引领学院”的模式分别进行学习管理和日常管理, 协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帮助学生处理好多学科交叉学习的培养事宜。

3. 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手段与平台

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手段与平台主要考虑师资力量的配备、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平台的建设等三个方面。

(1) 师资力量的配备

首先, 加强交叉学科的师资团队建设。一方面, 在现有的交叉学科师资力量基础上, 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国内或国际的交流与培训, 以提升内部知识储备能量, 促进师资力量的阶梯式发展。另一方面, 通过有效的激励与奖励政策引进交叉学科教学的优秀教师, 加强不同学科与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

其次, 建立符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在利多交叉学科教学优势的同时, 应根据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差异, 设计符合各自特色的考核制度。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 在成熟的传统课堂讲学基础上, 逐步完善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范围包括很多不同类型的合作, 比如学校、学院与外校、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等的合作资源[7]。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除了基础的专业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外, 让学生独立或以合作的方式在第二课堂上完成其它涉及实践开发、科研创新、学科交叉结合的教学环节[8],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与华大基因相互合作与创新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早具备独立探索与自主创新的能力, 也使得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从而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其次, 减少课堂教学量, 拓宽课堂教学知识面。尝试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减少讲述大量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等理论知识, 而是采用开设主题迥异、渗透基本理论知识且有深度的研讨课题的方法, 让学生循序渐进, 按照兴趣爱好灵活地选择与学习, 从而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学习、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多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后, 搭建专业教学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 及时地将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手册、课题作业、分工合作布置等内容上传教学网络平台, 通过讨论及时反馈课程情况, 有效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困惑, 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学平台的建设

根据地方院校办学特色, 借助学校的相关科研平台, 通过与外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合作, 探索建设一系列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创业平台, 如实践、研究和创业中心等, 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学习、科研与实践平台。

4. 结束语

本文以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 以培养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创业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 从培养方案、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考虑, 讨论了建立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方法, 目标是拓宽专业人才的知识宽度, 凸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激活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 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成民.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3 (8) :49-50.

[2]陈俊.加强专业国际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4) :4-6.

[3]汪明义.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0) :21-23.

[4]许亚岚, 罗雄麟.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7) :175-177.

[5]李沫.地方高校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聚焦教育, 2015 (4) :181.

[6]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2 (9) :27-28.

[7]张媛媛, 韩高军.创新教育与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6) :180-183.

篇9:复合型ERP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的论文

[关键词]创新实践 “五四三”培养体系 金融人才 互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13-03

高校是社会各类人才最基础的培养输送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校培养机制的核心,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遍采取单一狭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的需求。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滑坡,现代组织面临的困境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实践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而非传统的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毕业生。因此,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需求,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势在必行。顺应金融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以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当今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提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互动培养模式。

一、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定位

目前,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尤其是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的发展趋势由重视规模层次转向重视质量水平、由重视外延发展转向重视内涵建设、由重视一般教育转向重视卓越教育。顺应这些趋势的变化,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如应用能力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学科专业交叉发展、重视实验实践教学、重视金融类及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等。因此,对于现代金融人才的教育培养,也必须适应当今社会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如何构建一个更科学、更完善的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自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发表《自由世界的通才教育》积极倡导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来,随着现代学科专业的不断交叉融合以及技术发展的多元化,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趋于全面化和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主流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综合学科教育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等,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囿于我国早期计划经济时代采取的苏式重专业、偏理论、窄口径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起步较晚。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新要求后,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应用到金融人才培养领域才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纵观已有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在谈及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时,往往只是泛泛提及,不但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位模糊,而且鲜见对其具体培养模式的全面刻画。本文将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探索适合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五大模块”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国内外高等院校的金融类相关专业的调研,结合金融企业需求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改革的实践,本教学团队将课程体系从模块结构上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应用基础、专业方向、专业综合和专业拓展五大模块,这五大模块顺序合理、层层推进,模块内的课程保持相对独立性(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应用基础课程模块是金融类专业的公共课程模块。

图1 课程体系模块图

在专业设置研究方面,通过对用人单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学科计划,目的是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并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借鉴清华等名校的专业设置经验,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实行主修与辅修互通、必修与自选互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本专业学生的竞争力;结合金融学专业发展目标和需求,深入探讨金融学专业的发展,结合当今时事热点,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优化,增强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和工程实践体系,通过改革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

三、“四个阶段”能力培养过程实施方案

为加强金融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团队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目标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金融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证券仿真模拟实验、股票期货投资模拟、企业模拟经营实验等金融模拟实验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第三阶段,实践能力的提升。此阶段主要是通过专业理论的学习、金融专业工具的熟悉,金融企业的实习,系统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第四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国内外专家讲学、国际会议,以及金融企业课题参与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金融前沿理论、鼓励学生参加金融类知识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研究和挑战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根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同,运用多元交互教学方法,多手段、多方法培养学生四个阶段的能力。以下将简述本教学团队探索研究的适合金融专业教学的新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主要适用于上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能力培养。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不断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金融学问题是开放式的、多因素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基础,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在《公司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教学中,以当前的经济现实问题的货币原因为切入点,通过逐步逻辑推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及运用金融学理论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

主要适用于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中,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寻求问题答案,提出某些假设。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的探索方向,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例如,在《证券投资学》的教学中,通过模拟炒股等方式,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为何K线波动与理论不符、权益为何为负值、股利发放对股价波动有何影响等,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案例教学方法

通过充分利用案例资源,对学生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例如,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通过分析如资本运作等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参与式教学方法

主要适用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划分讨论组,举行金融专题学术讨论会。每周安排学生讲述一个学术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在《金融发展专题》、《国际贸易实务》等金融专业课的教授过程中,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方式,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三个环节”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教学团队将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这三个环节。

第一,在理论教学环节方面,采用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授课模式(如图2所示)。其基本理念是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在教学目标方面,由单一目标向多种目标发展;在操作程序上,由刻板性向灵活性发展。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能力。

图2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循环模式

第二,在实验教学环节方面,采用学生理论学习与校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理论的教与学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在模拟实验室中了解现实经济活动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内化为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入科研中企业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互脱节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三,在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与企业的对接,基于“双基制”的理论框架寻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现实中学校—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打破固有教学模式,并建设实习基地,与公司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长期跟踪,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总结归纳,并将实习成果反馈到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赢”的深层次合作。使学生走出校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与金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学生实习岗位种类。继续推进校企结合,争取与更多的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增加学生实习岗位的种类。

2.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接受科研训练。在毕业实习环节,采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资源开展毕业论文选题、设计、实施和论文撰写训练,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的专业与社会认知能力。

3.继续推进校企结合,承接金融企业项目。推进校企结合,通过承接金融企业提供的各类课题,吸引学生参加实践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金融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鼓励金融专业学生选择创新性实验课题,开展金融前沿理论和实证研究。

五、构建创新实践互动的培养模式

在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的改革等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并结合“五四三”培养体系,最终整合形成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与实践互动(IPI,Innovation-Practice-Interaction)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这种培养模式在系统的理论学习基础上,以提高金融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师生互动、校企互动、学生间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实践教学、专业实习为主要方式,形成了围绕金融实践需求为导向,知识传授和金融实验为手段的特色培养模式。

图3 IPI培养模式图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5,(2):6-8.

[2] 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MA].广西大学,2008.

[3] 罗刚,李华.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73-76.

[4] 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7):1-11.

[5] 曾康霖.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J].金融研究,2005,(10):1-8.

[6] 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健.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7] 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8] 徐学锋,马欣.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9] 廖宜静.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3-117.

[10] 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48-49.

[11] 周建松,郭福春.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6):64-66.

上一篇:2023年-2024年第一学期幼儿心理学试卷下一篇:学生入团宣誓致辞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