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

2024-06-29

如何提高大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精选15篇)

篇1:如何提高大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

如何提高大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

本文讨论了外语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外语学习自主性的`四种方法: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意识、在课堂上有效利用多种情感激励手段、构建自主外语学习环境和转变教师角色.

作 者:安国平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071003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外语教学   自主   自我效能  

篇2:如何提高大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上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主要的要从课堂入手。传统型教学模式,在某些环节上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偏重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解题训练,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学习氛围沉闷。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似乎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教学模式可以用“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来表示,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目标几乎无处着落,它是一种近乎封闭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的学习态度,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的学习态度,主要应做好以下两个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一个主导的作用,一节课主要由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学生在教师设计和安排之中顺利完成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师因此也完成的教学的任务。而新课改下的探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要由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方向转变,由论证知识的结构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因此,重视科学过程和重视能力培养,已构成了现代物理教育的基本原则。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民主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机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就是他自身的需要,学习是一种玩的过程。

篇3: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 在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表现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从而使学生乐于与老师交往, 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 营造“爱”的氛围。

“没有爱的教育是贫乏无力的”, 教师只有精神饱满, 学生才能精神饱满。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

2. 营造“民主”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 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民主氛围的创设, 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因此,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出错, 培养学生自信,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二、强化训练, 开发自主学习的思维潜能

强化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在英语听、说、读、写教学中, 训练学生学会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求异思维、猜测思维、直觉思维等。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启发学生运用旧知来探索新知。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设计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主动探究、搜集资料、上网查阅, 从而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情景和语用情景,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在阅读和写作课上, 可让学生扩写课文、续写文章结尾、补写故事情节、看图作文、重编童话寓言等, 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想象驰骋的广阔空间。教师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交锋中, 挖掘出新奇的思路,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关注差异, 促进自主学习的个性发展

自主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帮助每个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 让他们的学习更加自主和有效, 进而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

1. 关注情感, 鼓励自主。

积极的情感, 能够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要注重融洽师生间的关系,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 提倡宽容。同时, 还要贯彻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思想。如不时使用Good, Wonderful, Excellent, OK, Very good等鼓励性评价用语, 让学生“敢学”、“敢说”。

2. 合作讨论, 学会自主。

要积极倡导合作学习, 针对学生心理和学习上的差异,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好、中、差搭配, 进行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小组中每个人的长处, 你一言、我一语, 你猜一点、我发现一点地相互启迪,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现自主学习。

3. 科学评价, 促进自主。

要制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袋, 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可采用自评、小组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主动尝试, 主动探索, 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过程。它能够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1.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试验、调查的机会。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 安排好实践操作的内容, 为学生有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2. 对于要掌握的内容, 每个学生需要的时间和达到的程度是有所差异的。

这就需要教师正视这些差异, 要想办法解决这些差异。在自主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分类指导。

3. 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 要有思考价值。

凡是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合作交流, 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控好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过长, 学生将无所事事, 影响正常教学;时间过短, 不能使其充分表达见解, 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4. 在全班交流中, 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 按照“差、中、优”的程序进行, 使学困生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篇4:如何提高大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

实践新课标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相应地发生改变。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自主探索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静态的过程,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没有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身心发展被压抑,学生的学习无非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然而,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的个体,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性的有思想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只有促进作为人的生长和发展的教育才是最需要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他们真正提高自己发现并独立或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实现创新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的物体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而这便是“授之以渔”的过程,是传授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注意对教材深入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提出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与此同时,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興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二、动手实践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我们在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必须有意识地增加实践直观因素,便于学生实践、理解和产生兴趣。倡导“从做中学”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指出:“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因为“制作”的冲动或兴趣是人的主要本能之一,知识经验均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生活过程中得到的。我们应该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而这正是我们教学所倡导的“授之以渔,受用终身”的理念。

新教材的内容编写就实现了这种理念,改变了以前纯知识的编排。在新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学生方便操作的内容,如小棒搭建三角形、用搭积木、折叠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而我们的教学则需要对此不断挖掘,尽量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方便理解和数学。但在使用时应注意,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三、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数学目标,创设使学生对自然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教育储蓄、打折销售等等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使数学知识注入了生活气息,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在课堂数学中,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并愉快地学习,而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会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篇5: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我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相信学生,大胆地放手,才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07-02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我一直都在想: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我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学生自己能学的知识,老师不教;学生自己不能学习的知识,老师指导学习;学生不愿做的知识,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学。让学生走进文本内涵,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为了这个目标,我认为语文教学应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入手:

1.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前,学生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以便做好上课的准备。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预习是学生主动性行为。因此,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主学生去预习,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方法。在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告诉学生:“要想圆满地完成预习作业,就必须首先把课文读通、读懂、读熟。”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有:(1)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2)调查采访;(3)观看影视资料;(4)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合作、探究学习方式;(5)将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记录在预习本上,以备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质疑;(6)向老师、家长请教。有了这些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就会得心应手。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

3.学会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的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教《飞檐走壁的虎将》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看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虎将是谁?”“为什么把它称作飞檐走壁的虎将?”“虎将有什么本领?”“虎将住在哪里?”听了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题目边上打四个大问号,并及时赞扬学生问得好,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讨论。

4.给足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我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初学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得遍数多了,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机会,增加学生自主体会与感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的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情景交融地进入角色,通过耳、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使用,成功实现“情感转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教学《燃料的家庭》时,我让学生用的圈点勾画法划出文段的中心句或表明说明方法的句子,并留给学生20分钟的自学时间,这篇说明文脉络清晰,说明方法简单,学生自学可以解决的,我及时鼓励表扬,自己不在讲解。

5.品味语言,指导自主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领读、学生齐读、分男女、分组、分角色阅读课文等等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及时地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够充满乐趣地去阅读课文,才能够有兴趣阅读课文,而且有信心读懂课文的意思,从而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比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有这样一句话:“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我引导学生抓住“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战心惊”三个词语,配上画面,全班齐读,让所有的同学能感受到黄河的雄姿,也能体验到那份胆战心惊!并通过看录像,想词句读课文,划词句读词句,品读句子这样三个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与黄河对话,从而感受黄河之险带来的胆战心惊。

6.赏识鼓励,树立自主学习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的朗读实际水平评价,如可采用“读得很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读音很准确,没有漏字。”“语速适当,读得很流利。”等来评价学生的朗读。对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质量上不要提太高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内心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

篇6: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方冬霞

从认知结构考虑,目前学生在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上升的余地,首先分析这点,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

一、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来看“条件反射”

老师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百思而不得其解,但经旁人一指点,即刻恍然大悟。这说明他的认知结构中已具备了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需的概念、性质和定理等知识。也就是说,恍然大悟的问题解决者与不能独立作业(尤其是非模仿的作业)的学生,他们失败的原因不是缺乏所需的具体知识观念,而是缺乏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条件反射。在数学教育的今天,初中阶段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原始积累,所以一般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认知结构的第一步,拥有足够多的观念,也就是说脑里储存有许多的“如果……那么……”。但条件反射是一种“条件→活动”规则,只要条件信息一出现,活动就会自动产生。这里所说的活动不仅是外显的行为反应,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运算。它是思维的高层,是把知识再加工的过程。

二、认识“条件反射”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造就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满足后继的学习需要,最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呢?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条件反射”。归根到底就是知识和方法的“联想”和“迁移”。

三、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条件反射”的几种途径

1.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标准确定的学习方式之一,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其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作出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要素有:学习素材,学习群体和教师的合作指导。学习素材的恰当选择是基础,学习群体的合理组建是前提,教师的组织与监控是学生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2.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

探究性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它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素质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更好的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3.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自主学习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意愿,自由、主动地学习。它是一种学习状态。教师不再满堂灌,不再主宰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后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去解决问题。

篇7: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需要每一个人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坐在教室里,可以听老师讲,但如果他们离开了学校呢?谁来给他们进行讲解!只能靠自己!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必须学会自主学习。自学是现阶段我们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要面对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点:

提倡不动笔不读书,让学生学会读书

精心设计学习提纲.提高自学的效率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学会总结规律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提倡不动笔不读书,让学生学会读书

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读书也是自学的第一步,而在课改实验之初,面对初一新生的不会读书,老师伤透了脑筋,特别是政、史、地、生等学科,有的学生只会通篇累读,有的学生只读黑体字,有的学生根本不读课本或在规定的时间内读不完,针对此情况我们大力提倡不动笔不读书和小组连读。

“不动笔不读书”是指读书时要将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画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画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画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刚开始时,有些“学困生”需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逐一画出,然而渐渐地他们也养成了边读书边记录的好习惯。

“四人连读法”是指读书时,要求在小组内四人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连读课本并画出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以强扶弱,用组长带动“学困生”以节约读书的时间,带动“学困生”完成基本的阅读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连读课本的好习惯,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困生”的自学能力。

二、精心设计学习提纲.提高自学的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实效,首先要设计、编排好自学提纲。自学提纲是给学生学习带来规律性、导向性、概括性的重要参考,是读书的扶助,因此自

学提纲的设计要以简明、概括为主,注重问题的整合,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使其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要千篇罗列问题,使提纲“习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备课时确定了“实用的才是最好的”原则。自学提纲除了常规内容之外,还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及要求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并将延深和拓展的部分添加上,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习的兴趣。将基础知识和深人探究(即展示)部分明确分开,让学生一目了然,以提高提纲的实用性,力争确实达到提高效率之目的。

在提纲的设计上,应注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学习目标明确具体,让学生一目了然。

2.设置问题情境,问题要注意整合,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基础知识着重标记,以便于当堂落实。

4.重、难点作为深人探究的问题出现,便于学生质疑、讨论和展示。

5.注重学法的指导,努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6.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7.达标检测要少而精,直逼学习目标并当堂落实。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学会总结规律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我们采用预习学案的形式。在预习学案中将课本中重要的地方以问题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在阅读后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思考,这样可以使学生因为对知识的获得从而增强对阅读的信心。若学生针对预习学案仍对知识存在明显疑惑,可以再采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与同组同学的交流中向别人学习自学的方法。在预习学案中,我们配有预习自测,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通常所涉题目极其简单,可使学生增强预习阅读的信心,学会总结规律。

学生学会自学并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训练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解过程中的想象力,语言的感受力和概括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快速的阅读中捕捉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快速作文能力。以上能力均需从低年级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地强化训练方能形成。为使训练做到切实有效,教师每上一节课,不必面面俱到,只求通过扎实的语文训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在语文能力上有新的提高,要重视对提问的研究,使问题能体现教学思路,我们要尽可能给学生多的独立

思考时间,鼓励独特见解。

例如:在读的训练上,读不能流于形势,每读一次要有一次的收获。读,有为了体会感情的读,有为了了解课文大意的读,有为了理解词句的读,还有为了揣摩写法的读,而以上种种不同读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读的形式,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读。了解大意、理解词句、分层等要边读边思考,可默读,了解文章思想感情一般用朗读,需渲染气氛,带动后进时则需齐读,通过各种不同读法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读的技巧与方法,最终能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涵。要学会自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课堂学案中,很多原来由老师一味灌输的知识,我们该为学生自学的形式,具体表现为“自己思考――质疑――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其中,小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每个组都有优等生,他们可以带动组内同学进行讨论,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往往一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共同解决出来。在此,老师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导。多给学生鼓励,增强自学的信心。

不再采用讲授的形式,而是改为学生自学的形式。必要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学会自学的好习惯。这样,不需要做很多题,也一样可以掌握知识,毕竟现在学生没有很多时间进行课下训练。

篇8: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法, 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启发诱导, 使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再由老师加以讲解和评论。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不仅能获得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接受意志和思维方法的全面锻炼,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国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他们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而且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答案。教师就是要从不同问题的设问中, 去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的直接答案, 让学生学会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有些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有些是教师也无法提炼出精确答案的, 可能要让学生一辈子去思索。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

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了。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才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使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 教师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的主动求知者和探索者。虽然大部分高职生已经是成年人了, 但在教学中我们同样要提倡“童言无忌”的思想, 让他们畅所欲言。此外, 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想象驰骋, 思路纵横, 如此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发言交流, 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 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劲头就会更足了。

其次, 精心设计好引入语, 上课开始就吊起学生胃口。比如通过绘画导入新课, 或者采用音乐的模式导入, 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另外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重要。同时, 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激励评价的机制。激励性的评价, 能给学生以帮助, 给学生以鼓励, 给学生以信心。

三、引导探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 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 关键在于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 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 问题即在于教师没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多下功夫, 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进行探求,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 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 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自主, 讲究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过去以串讲为主的方法, 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受教, 而是主动地探求。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引发了, 探求能力得到培养, 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得以养成。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 使有疑到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 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 点燃创造的火花。

四、适当更新教材内容

据报道,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材每年有20%被淘汰。作为高职学校, 虽然暂时还不能做到和他们一样, 但是更新教材内容确实应该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体现出来。

教材内容要推陈出新, 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体现时代性和新颖性, 要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科学概念, 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编进教材,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大量的空间, 引导他们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即使碍于客观条件, 教材上的知识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我们也要在课件的准备上下点功夫。在PPT等课件的制作上, 我们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尽量减少一些记忆性的知识内容, 多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容。我们还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网络上的知识,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自主学习是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 是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 才会吸引学生, 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导下, 有启思、有质疑, 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只有敢于更新教材的内容, 多一分精彩的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才会多十分活力, 而其学习能力才会得到百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穆兰.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篇9: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

【关 键 词】 自主学习;语文;教学;中学生

新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建议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改变学生“依赖教师学习”为“自主学习”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追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许多优质课的亮点。

调查表明,中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心理要求,也具备学好语文的潜能。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进取精神,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得到发展。为此,教师既要树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要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一﹑热情鼓励,充满期待,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产生依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畏难心理。而教师的期望常常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如上《台阶》一文时,我在课堂上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既激发学生的自信,感到自己被尊重,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自己的学习伙伴,我们共同探究,一定会有收获。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感觉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更感觉到了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思维被激活,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种发自内心的求学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

二﹑设置情境,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天性,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方式,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走进文本,探究学习。在学习《三峡》一文时,结构﹑内容与《与朱元思书》一文极相似,我并没有急于教授课文,而是先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发现两篇文章的相似点,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心理距离。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曾经得到的阅读体验﹑阅读方法已经促使他们的情感融入课文,学生已经克服了畏难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探究文本,品析文本,最终达到了学生于文本﹑作者“心灵沟通”的效果。

三﹑兴趣设计,巧妙提问,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能够鼓舞学生主动探求新的知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实践证明,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并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个内容最有可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找到最佳接入点,设计出最能唤起学生自主探究兴趣的问题。我教《木兰诗》一文时,面对一篇篇幅较长而要求背诵的诗歌,学生肯定会产生畏难心理。此刻,我先示范背诵,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接着,我巧妙地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和诗歌本身的空白点及侧重点,以诗歌中的“木兰到底是个怎样的形象”为主问题,使学生(下转62页)(上接60页)的原有认知和文本产生碰撞,从而使学生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自主探究,一步步完善学生对木兰的印象。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心目中的木兰逐渐变得丰满﹑立体,木兰不再是扁平的纸上的“英雄人物”,一个有情有意的“女子”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从纸上立了起来。

四﹑加强指导,引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效果,既取决于学习者要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还取决于好的学习方法。学生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的实践,而教师给予的适当指点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毕竟是学习者,完全由自己去摸索可能会产生不少困难,教师作适当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有例可循的效果会事半功倍。我教《台阶》一文时,以往的学习,都是老师提问,大家回答。今天的学习,由大家自己读书提问,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学习。在学习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一般有两类问题:一类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但这类问题应该是自己思考后确实无法解决的,千万不要让人一看就明白;还有一类问题是你知道答案,提出来难难同学,这类问题就要显示出你的水平,但要注意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比较明确。今天我们初次尝试,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提示,平常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我们常常从什么地方入手,学生争着回答:“从标题入手。”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的课文,并自己质疑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切入的角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概括能力,并在交流中注意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必须安排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地指点引导。

【参考文献】

[1] 王林发. 新课程语文教材教法[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梁志红. 探究中学语文课堂自主学习[J]. 课外语文,2013(14).

篇10: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篇11:如何提高大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2)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至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的有意义问题。

(3)建立发展性评价,培育学生的成就感 诚然,兴趣带来成功,兴趣促成成功。但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成功培育兴趣,成功促进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来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发展性评价,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以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切实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1、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课前预习的目的是在于了解教材各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到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上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标。实践证明:对比旧模式“上课—反馈”,反观新模式“预习—上课—反馈”,似乎多了一个环节,但它更有利于课堂上精讲,突出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练习,当堂巩固,提高学习效益。

2、明确预习的要求。明确了预习的目的之后,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初中生,开始可先布置预习题,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好学。例如,在学习《淀粉和葡萄糖》这节内容时,通过学案布置学生预习:人体内血糖偏高会得什么病,出现什么症状?血糖偏低又会如何?通过预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不可谓一举两得。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问题的答案。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人们的知识和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已不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大可不必由教师亲自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这样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四、优化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

篇12: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英语教学的第一件大事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英语。

1.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敢”学。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当学生成功时,教师积极的表扬;当学生犯错时,教师真心的宽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热情的帮助……都能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融洽而又默契的师生关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彻底改变“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这一被动局面,使学生从“怕”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教师还需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宽容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提出异议,师生共同学习、探讨、补充和完善。

事实证明,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促使学生大胆、积极、主动地学习,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增强其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培养。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否则他们会很快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出发,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趣味化、多样化、游戏化、生活化、情境化,使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游戏、谜语、歌曲、歌谣、表演以及比赛等活动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心理特点。

篇13:如何提高大学生外语学习的自主性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主动、自觉、独立地学习, 它与被动接受学习是相对的.其要求是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学习, 学习的内容是自己选择的, 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 并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首先, 正确理解初中生自主学习.

初中生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封闭学习, 更不能放任自流.对于初中生来说, 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 自主学习是相对的, 绝对自主的学习是较少的.在校学生有很多方面不可能完全由自己决定, 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是引路人, 即在自主学习开始时, 教师提出学习的目标和方法. (2) 教师是解惑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不能理解, 在这时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 (3) 给予学生肯定, 也就是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学生也能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中知道自己的对与错, 给自己以后的学习增添信心.

其次, 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适当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知识很抽象, 逻辑性很强, 有的很难以理解, 教师要对知识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理解能力, 判断哪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哪些不可以, 切不可把所有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处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的放矢.

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如观察的习惯、数学阅读的习惯、数学思考的习惯、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习惯等都是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对这一点, 我深有感触, 如每次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 我都带领学生认真阅读题目, 仔细分析题目的信息, 认真思考, 直到学生明白该题讲的是什么, 要求我们求什么, 量与量之间有何关系等.久而久之, 学生的良好习惯得以养成,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所学知识有区别地进行课堂设计

1.知识的引入

数学知识本来枯燥无味, 多数学生因此学习的兴趣并不高, 更别提自主学习了.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 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 常常会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如在学习长方形的性质时, 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导入, 让学生去比较、探究得出结论, 这样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感到有趣, 学起来也轻松得多.

2.对重难点的突破

对重难点的突破教师要做到:第一, 教师的讲解不一定面面俱到, 要抓住重难点;第二, 对于数学来说, 最好讲练结合, 抓住学生易出错的关键点;第三, 数学内容联系较强,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 否则, 后面的知识将无法学习.

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每节课教师都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 且应达到什么程度.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后, 在学习矩形时, 我让学生根据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经验, 从定义、形状、性质等方面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效果较好.尤其是多数学生在确定矩形性质的学习目标里体现了从边、角、对角线、面积等方面进行学习, 分得很细.

2.在学习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 要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特别是在自主学习培养的刚开始阶段, 学生还不适应,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形成, 此时, 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长一些, 可以随着学生习惯的养成相对缩短时间.

(2) 在自主学习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 要适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初始阶段,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有的同学看数学书比看小说还快, 看完后, 也不知重点讲什么, 这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阶段, 教师可带学生一起看书, 教授学生研究教材的方法.如:概念应该怎样分析, 怎样应用;一个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又是什么, 要想用这个定理, 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课本中的例题用到哪些知识点, 这些在教学中都很重要.等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时, 教师只须告诉学生本节课达到的目标、重难点即可.

(3)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给予指导、督促,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对好的及时给予鼓励, 增加自主学习的信心.

(4) 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认识出发, 精心设计, 既能完成本课目标, 又能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能设计跨度太大的习题, 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保证自主学习的质量, 不能只流于形式.不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看成预习, 看成只是为教学服务的, 而应该把自主学习看成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

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还应处理好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才能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另外, 由于初中生自身的限制, 有时只靠自主学习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有些同学看不懂例题, 更不会做习题, 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 初中生很乐意在同伴中讨论学习,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例题的结果进行讨论, 使学生纠正、解答自己没有做对的习题, 进一步掌握好学习内容.在讨论中应注意全员参加, 不能只流于形式.教师也可以加入讨论中, 根据各组不同情况, 分组提示, 对于错得比较多的地方, 可以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让学生集体讨论,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得到提高.

篇14: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课前,启发或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培养自学探索的习惯要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学探索的习惯是关键

要想在课堂上完成自学探究,达到能与同伴和老师进行实质性交流和探讨的层次,并进一步完成课堂探讨、尝试实践、运用提高等环节,这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完成。教师应该在课前确定教学内容以及课题问题,把它明确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使之形成习惯。要想课前预习收到实效,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1)了解性阅读:通过阅读课本,了解所学知识的总体结构。

(2)针对性阅读:对照自学探索的目标提纲,展开针对性的阅读。

(3)总结与反思性阅读:完成任务提纲后,再进行总结与反思性阅读。

2.提供清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课前预习、自学探索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过于开放的教学,时效性较差。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前预习、自学探索,必须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力求使任务和目标具有下列特征:

(1)層次性。

(2)激励与挑战性。

(3)可操作性。

(4)方法和意义上的启发性。

这些任务和目标,既是课前预习要准备好的,又是课堂学习时必须完成的。这样,就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较强求知欲创造了条件。

3.给学生充分的课余自学探索的时间

4.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自学探索结果

充分利用发展性评价,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持之以恒,自觉形成习惯。

二、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

1.概念教学中自主学习

初中物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物理概念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分析概括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功率”这一节时,应结合初二学过的“速度”进行类比。因为对速度,大家并不感到陌生。即:首先,复习运动快慢(可以通过比赛视频),让学生说出,谁快,谁慢?如何比较?用什么来表示快慢?其次,有两个体重差不多的学生从一楼到四楼,一个快速跑上来,一个慢慢地走上来。让学生思考:克服重力做的功一样吗?(一样)花的时间一样吗?(不一样)那么做的功多少一样吗?如何比较呢?最后,物理学中,可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的自主学习

初中物理中多数定律是前人经过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实验再现物理情境,从物理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这样,概念的形成过程倡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人位置上来。例如,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就是通过在三种粗糙不同的表面上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概括、推理、总结得出的。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探索,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不仅体验了探索知识的乐趣,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3.解题思路中思考问题的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有时间去理解和思考清楚,并理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虽会做题,但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却说不出一二来,因此在解题思路中应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个瓶子能装一千克水,那么能装多少酒精?应该这样引导学生,要想知道瓶子能装多少酒精就必须知道瓶子的容积和酒精的密度,可以由水的质量和水的密度求出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再查到酒精的密度,就可以求出酒精的质量。像这样,教师只要在典型的例题上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重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能力形成过程的规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不但能教会学生学会,而且能教会学生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民兴实验中学)

篇15: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家庭关系是保证后面3个步骤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父母最容易忽略的。

首先我们要达成共识,自主学习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只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从更大的角度看,家庭文化、家庭氛围,家庭的沟通方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环境,教育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如果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庭教育不可能单方面做好。

只有建立平等尊重的家庭关系,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去执行后面3个步骤——制定目标、分配角色,制定方法。如果没有平等尊重的关系做基础,即使制定再好、再完美的计划也很难顺利执行。

夫妻关系注意的方面:

1. 夫妻双方和谐关系,沟通顺畅,包含彼此的信任、开放、分享、接纳与支持:

2. 面对孩子的问题,不指责、不推脱,共同解决,不要使孩子的学习问题升级为家庭矛盾。

亲子关系注意的方面:

1. 日常小事、细节中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和认可,才能保证在学习的大事上孩子会听父母的。

2. 共同面对学习问题-不要指责学习问题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且绝对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需要民主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大家都有表达和被倾听的权利。

3. 我们作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首先要解决和改进自己的问题。父母自身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教育理念、教养方式不改变,那孩子的问题解决会非常困难。

由此可见,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是决定人际关系状态的关键因素。

在后面的讲述中,我会具体地提到遇到孩子问题时,我和先生是如何沟通,我们和孩子又是如何沟通的,可以看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平时搭建得好不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真实地考验的。

二建立目标

建立目标是指父母达成对孩子共同的期望,形成家庭共同奋斗的教育目标。

每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这和家庭成员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工作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们家庭中,我和先生通过很长时间的不断沟通,设定了3个目标,这3个目标不代表其他不重要,只是我们想更专注于我们认为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

1、热爱运动,身体健康。热爱运动的人会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充满热爱,这也是她获取幸福生活的基础。而且,运动还培养孩子有毅力、勤奋、刻苦、遇到困难坚忍不拔,顽强的意志力,这些不仅是学习,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障,必备条件。

2、良好的社会与情绪能力:能够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管理自我的情绪,能够自我激励,在合作的基础上与他人保持良好、有意义的关系,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3 、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准确地完成学习,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长远意义,前面我提到过,是促进她不断发展和进步,拥有主动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工作,选择想要的幸福生活。

对于小孩子来说,长远意义太遥远了,她感受不到。

所以我们更倾向于让她能感受到的现实的意义,带给她能看到的益处:让她在喜欢的领域里,不断进步变得更好,并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做她真正想做的事情。

每个家庭的父母,需要去想一想,我们家庭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呢?

起初,双方会有不同的意见,如果双方能意识到不同意见带来的价值,通过正确磋商,求同存异,还是能够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那么共同教育就会是共同担负责任的一件愉快的事情,在教育目标的一致,家庭成员的和谐的前提下,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也就是后面提到的父母要发挥各自的能力和所长,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孩子感受到家庭成员在情感上是和谐和沟通的,不是互相隔离和排斥的。

这样制定的方法,才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得到孩子的认可,才能真正督促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

三分配角色

父母确定谁能做些什么?谁有什么经验?各有什么技能来达到目标?

家庭是一个紧密相处的团队,要避免出现的问题是:

1、夫妻在孩子面前,经常否定对方的教育方式,经常发生争吵和责骂,导致孩子的在认知上的混淆,行为上的混乱。

2、父母只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者,监督者,孩子是唯一的执行者,被控制者,忽略了父母也需要遵守规则,忽略了父母的行为示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3、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不可信,与其听孩子的意见,不如自己说了算。导致制定的各种计划很难得到孩子的真正认同和执行。

4、当孩子与父母意见相左的时候,给孩子扣上“顶撞”或‘叛逆“的帽子,任务或者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降低了自己的威严,从而阻断了沟通,难以达到真正的合作。

角色分工方面遵守以下基本的原则:

1、爸爸妈妈的性格、经验、能力不太相同,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成功经验。

2、父母不是学习问题的旁观者、控制者,是参与者,是行动者。

3、父母自己需要拥有自由的支配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4、孩子参与具体措施的制定,她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理解父母的意图。

这样做,对于父母的益处是:大家是各取所长,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地前进。

对孩子的益处是:

1、孩子的参与度、认可度更高,因为有她自己参与制定的步骤。

2、孩子坚持力更强,因为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坚持,孩子才能够真正做到坚持。

3、任何对孩子的影响和要求,都必须通过孩子的认可、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她的发展。

四制定方法

和孩子共同制定学习的相关计划、共同参与,共同执行。

上一篇:中英文保密协议下一篇:中秋园游会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