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农业产业化情况报告

2024-04-17

灞桥区农业产业化情况报告(精选5篇)

篇1:灞桥区农业产业化情况报告

西安市灞桥区农林局

关于产业化及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随着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和纺织城综合改造区等相继开工建设,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工作的需要,我们对农业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向做了积极的调整,通过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精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以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生产、包装及贮藏销售等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基本情况

灞桥区总面积332平方公里, 辖9个街道办事处,226个行政村,农村土地24万亩,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5万,占全区总人数的51%。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9元,粮食作物7.28万吨,果品8.56万吨,蔬菜27.82万吨,肉0.68万吨,蛋0.53万吨,奶6.36万吨。

1、农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一村一品为抓手,不断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步伐,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在全区 形成了特色林果、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和规范化养殖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和示范带动作用强调产业新格局。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产业基地。按照农业功能分区和发展重点,建成了白鹿原现代农业区、平原农业传统农业区和洪庆山休闲农业区三大产业化区域。分别形成了葡萄、樱桃和猕猴桃及小杂果等三个3万亩果业基地;12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和十万亩蔬菜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和规模优势不断增强。三是形成了以北部三个街办为主的万亩蔬菜基地和万头奶牛基地;以洪庆山无公害放养鸡示范中心为主的散养鸡基地、以陕西海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中心的良种猪繁育基地等多元化的养殖格局,全区1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14个,万只以上养禽场5个,年出栏百头以上养猪场89个。

2、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化的需要,积极引进和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技术帮扶方案和积极争取扶持资金,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010年,争取市级股权投入专项资金600万元,扶持灞苑果业公司和巾帼实业公司进行产业发展。目前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1家,涉及果蔬、园林花卉、畜产品等生产包装和加工销售等领域,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其中获得省级认证龙头企业有2家,获得市级认证龙头企业有5家。二是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已建成果业、蔬菜、奶牛养殖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个,面积3.2万亩;建成白鹿原现代农业、葡萄主题公园、西园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园3个。2010年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包装和流通的农产品6.61吨,其中蔬菜3.5万吨、果品2.25万吨、乳制品2.16万吨,分别占总产量的12.5%、27.3%、64.3%,龙头企业年产值已达5.25亿元。三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加强。在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当地农民创造就业岗位2500余个,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户达2.6万户,实现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

3、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认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下,通过新优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标准化基地建设,设施栽培、无公害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有效推广,无公害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加大。目前全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7个,共计3.1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个,认证绿色农产品4个,有机农产品1个。二是品牌注册明显增多。在产业化发展推动下,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农产品商标注册步伐加快。截止2010年底,全区已注册了“灞苑”、“白鹿原”、“兆龙”及“东城山塬”等农产品商标三大类共21个。三是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在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思路指 3 引下,品牌建设效果显著,全区获得省市著名商标11个,获得省级名牌产品1个、市级名牌产品4个。同时“灞桥樱桃”和“灞桥葡萄”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灞桥樱桃”获得中华名果称号。

4.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扩展休闲观光农业面积。依托西安主城区的有利条件,围绕樱桃、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拓宽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推进标准化栽培、规范化管理和精品化生产,目前全区以形成樱桃、葡萄及小杂果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面积达42000余亩。二是加快园区建设。近年来,以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白鹿原樱桃谷、洪庆水泉山庄等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先后在白鹿原地区引进西安葡萄主题公园、西安西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及秦灞庄园、绿庭生态农业示范园等农业观光园区9个。三是积极发展节庆农业。我区依靠特色果业,举办樱桃采摘节、金秋采摘节、槐花节等休闲观光活动,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采摘体验、农家乐等产业,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从2004年举办首届樱桃节以来,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3亿元。“灞桥樱桃节”还荣获陕西省十大魅力节庆称号。

5、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合作组织数量不断增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 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目前,全区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4家,按照产业划分,果业类42个,养殖类12个,蔬菜类18类,花卉苗木类6个,其他综合类16个,参社农户8200余户,辐射带动果农1.5万多户,农业组织化程度逐步增强。二是组织化覆盖面不但扩大。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范围涉及到果业、蔬菜、畜牧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组织服务职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包装、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新技术、新品种应用程度低,标准化、规范化和精品化生产技术推广较慢。设施高效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整体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农业基础设施仍需完善。虽然近年来农业投入力度较大,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与主城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整体环境整治、提升和现代设施装备等方面还较薄弱。

3、名牌产品特色效应不够明显。虽然全区农产品商标有21个,但知名品牌较少,获得省市名牌产品只占23%。在分级包装、品牌宣传和销售档次方面发展缓慢,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4、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滞后。休闲观光农业与农业特色产业没有有机结合,产业链条较为脆弱,深度挖掘不够。虽然我区也发展樱桃节、金秋采摘节等观光形式,但活动内容单一,没有形成吃、住、游、赏等系统的观光产业模式,综合经济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够,基地改造、景观提升等方面有待加强。

5、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部分农民对产业化认识程度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不够。农业整体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6、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建设,但在土地流转、行业管理等方面还不完善,制约着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7、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较薄弱。尽管目前农业基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各种抗灾减灾的应急预案。但总体来说,现代化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仍然不强,不能对早春冻害、持续干旱、流行性病虫害等进行有效防御,影响着产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区农业将以标准化建设、精品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拓展产业领域和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强化科技意识,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强化服务职能。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坚持科技下乡、技术帮扶等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网络。二是以技术创新和高效生产为目标,建立健全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的技术服务推广网络,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三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理念的示范与应用,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生产水平。

第二,推进标准化生产,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立足于我区3个三万亩果业基地、十万亩蔬菜产业及花卉苗木等产业基地发展,以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以设施农业技术、高效生产等为手段,提升西安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西安西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和西安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建设水平。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推进无公害、精品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优质优价,使产量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三是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托樱桃、葡萄特色产业规模优势,做精做优休闲观光产业,将一产向三产延伸,形成产业带动、功能互补和效益共享的长效发展模式。

第三,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入体系。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项目补贴、股权投入等方面,重点扶持产业化项目建设,特别是扶持生产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 龙头企业。二是深化“银农合作”,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贷款倾斜。政府通过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加大投入总量,开辟农业产业化有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联营力度。以政府牵头,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吸收社会资金。建立产后冷链储藏中心,引进深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

第四,加快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以发展设施蔬菜、优势果业、新兴花卉等高效农业为目标,以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为品牌建设奠定基础。二是通过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力度,争创更多的灞桥名优农产品,提高市场认知度。三是推进品牌宣传推介,对现有品牌进行包装和形象提升,努力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知名农业品牌。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制定灞桥果品包装销售统一管理办法,严格规范管理灞桥产地果品的包装和品牌,维护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声誉、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第五,发展壮大中介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规范其组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营销队伍建设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利用我区主城区的地理优势,建立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集散地。同时加强农超对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品牌专卖店。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农产品品牌优势,开设农产品专卖店,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销售能力。三是开拓外向型农业销售领域。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要利用西安大都市对外开放的优势,建立以出口创汇为中心的、较高层次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灞桥都市农业的外向化程度,以促进灞桥都市农业加速与国际接轨。通过出台补贴性农产品出口创汇奖励政策,鼓励农业出口企业,扩大灞桥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六,强化管理服务,建立保障体系。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手段,在土地流转的管理、失地农民保障等方面,可以通过股田制、租赁+就业、计划组建劳务公司和土地流转协会,搭建用工和土地流转平台,加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使失地农民就地转化为园区工人,促进农民增收。既有效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又推进都市农业的发展。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

篇2:灞桥区农业产业化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全面形成,主导产品已经确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增加,产业类型多头并举。据不完全统计,XX年底,全市共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基地300多个,其中5万亩以上的50多个,生产基地面积40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7%,全市成规模畜、禽养殖场200多处,牲畜饲养量302.6万头,占全市牲畜总饲养量48.2%,禽类饲养量2651.2万只,占全市禽类总饲养的35.3%。全市成规模水产养殖近100万亩,占全市可养水面60%以上。林果基地100多个,占林业总面积的10%以上。具有龙头作用的集贸市场360多个,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其中专业市场150多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全市共有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300多个,从事产业化组织4万多人,带动农户近70万户。其中全市龙头企业90多个,固定资产6亿多元,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净利润1.5亿元以上,创汇XX多万美元,中介组织40多个,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专业农协140多个,会员数1.3万人,固定资产XX多万元,兴办150多个实体。财税金融部门几年来对龙头企业有了很大的扶持,银行贷款5亿多元,财政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税收减免400多万元。创立各类名牌农产品20多个,绿色产品18个。

二、主要做法

(一)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我市在认真理清调整思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优质化上做文章。在种植业上,以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在过去占大头的水稻杂交组合上汕优63已由1998年的80%以上,降低到现今的20%以上;小麦老品种扬麦158面积由1998年的240万亩下降到不足100万亩。油菜品种实现了秦油系列向油研系列的转变。全市大宗农作物基本上改名换姓,被优质品种所取代。在养殖业上,生猪生产由“三化养猪”向“三元杂交猪”转变,年出栏三元杂交猪100万头以上,占年出栏生猪的总量的35%以上。水产品由青、草、鲢、鳙“四大家族”向螃蟹、鳜鱼、甲鱼、青虾“四大贵族”转变。全市以河蟹为龙头的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70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59万亩,产量近万吨,比1997年增长2.8倍。尤其是“五早”生产已成为我市农业最具特色。近年来,全市“五早”作物面积已由1993年的91.5亩,发展到今年的288.7万亩。其中地膜覆盖保护地面积达232万亩,仅花生一项就接近100万亩。

篇3:灞桥区农业产业化情况报告

一、甘肃农产品对外贸易情况

近几年,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农产品对外贸易呈上升趋势。2014年,全省实现农产品出口额3.97亿美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省增速4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9%。

㈠农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出口国家(地区)同步增多

2010年至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由2.96亿元增长到3.97亿元,增长34%;农产品出口国(地区)由85个增长至103个,增长21%;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为泰国、印度、美国和德国等。其中对泰国出口居于首位,主要出口品种为鲜苹果。

㈡民族产品优势明显,清真食品竞争力强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15.7亿,其消费品产品的国际市场广阔。甘肃穆斯林人口180万,占全国的8.8%。全省清真食品以牛羊肉、干酪素、薯条、植脂末、清真奶茶等各类清真加工食品为主,且出口产品取得了相应的民族认证。

㈢形成了农产品出口产业聚集带,产品结构多元化

依托甘肃丰富的农业资源,全省重点形成了4个农产品出口产业聚集带,出口农产品种类158种。西部以河西走廊为主,重点建设番茄酱、脱水蔬菜、制种出口基地;南部以甘南州、临夏州、陇南市为主,重点建设中药材、干酪素、肠衣、蚕豆、牛羊肉出口基地;中部以兰州市、定西市、白银市为主,重点建设马铃薯深加工、花卉、食用菌出口加工基地;东部以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为主,重点建设干果、苹果、苹果汁、活牛出口基地。

㈣向西发展成为企业共识,合作交流意识增强

各地政府和企业紧紧抓住丝绸之路黄金带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发组团出国考察、参加展会、学习交流,对外合作逐渐成为企业共识。如甘肃亚兰药业有限公司通过对外交流发现商机,已于2010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塔尔迪库尔干市注册成立甘肃亚兰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甘草酸生产厂,2014年实现现汇360.5万美元;玉门聚馨集团公司计划投资2.16亿美元,在白俄罗斯开发30万亩以上大麦种植基地,分三期建成年产30万吨麦芽加工厂生产线。

二、政策措施和成效

㈠研究和确定了自身战略定位

甘肃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按照全国“一带一路”规划,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将全省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定位,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围绕“一大战略”、构建“三大平台”、实施“六大工程”、实现“五大目标”。即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这一战略,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和战略平台建设“六大工程”,努力实现“建设丝绸之路黄金通道、向西开放战略平台、经贸物流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和人文交流桥梁纽带”的“五大目标”,将特色农产品加工列入重要内容。

㈡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按照“一个产业出台一个规划,制订一个扶持办法,设立一笔专项资金,全省一个体系组织实施”的工作原则和机制,先后出台了草食畜牧业、中药材、苹果、蔬菜产业和龙头企业5个扶持办法(贴息)。省农牧厅还与农发行、国开行、建行、甘肃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打造银政、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出口贸易规模。2015年全省龙头企业总数2662个,其中出口创汇企业92家,向西出口企业20家。如正宁县奥神洲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企业,2014年出口额达3100万美元。

㈢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甘肃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支撑

按照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15年,省农牧厅发布了《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发展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规范化发展意见》《关于加快全省苹果产业规范化发展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目前正在制订可涵盖畜产品、瓜果、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5类21种出口农产品,引导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甘肃省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014年,全省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现代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296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一半以上,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苹果、马铃薯外调和加工分别占总产量80%、60%以上,鲜苹果、苹果汁、脱水蔬菜、种子、中药材、白瓜子等都是全省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品种。

㈣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甘肃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市、伊朗德黑兰市和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设立了三个商务代表处。在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设立了“甘肃特色商品展示展销馆”。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开通了兰州至迪拜、第比利斯、新加坡的国际航班和武威———阿拉木图的“天马号”中欧货运班列。省农牧厅在霍尔果斯口岸建立了出口贸易基地和推广中心,为交流推介全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搭建了平台。

三、甘肃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势分析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还是农业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看,我们的龙头企业在特色产业资源、生产经营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㈠区位优势明显

甘肃是联接亚欧大陆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且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绵延1600多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我国新疆且通往中亚、西亚国家的唯一陆上通道,是国家西进战略中的重要腹地。甘肃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联六的地理位置,是连接西北、西南,直通中原的中心节点,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

㈡特色农产品充沛,优势产业丰富

甘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生态区域差异明显,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极少,境内土壤、水源、空气洁净的情况下生产的各类农产品,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是全国优质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一是马铃薯产业。全省马铃薯年种植面积1062万亩,鲜薯年产量1400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每年企业加工量400多万吨,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河南等20多个省市的鲜薯达350万吨以上,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并在华南、西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全省从事并具有基础种薯生产资质的单位33家,生产原原种7亿粒以上,有一半远销新疆、内蒙、云南、广东、广西、山东、河北、黑龙江等省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

二是蔬菜产业。全省已形成河西走廊与沿黄灌区为核心的日光温室蔬菜优势带,以陇南、陇东为主的塑料拱棚蔬菜优势带,被农业部列为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和“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将分别达到750万亩、1650万吨,产值达315亿元。每年高原夏菜外销量560多万吨,走向东南沿海50多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并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

三是中药材产业。甘肃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岐伯故里”之称。现已查明药用植、动、矿物资源1600多种,其中276种被列入国家重点品种,占全国363个重点品种的76%。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8种,其中当归、党参、板蓝根、黄(红)芪等占全国产量的50%~65%。2014年全省中药材面积383.68万亩,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产量99.36万吨,产品主要销往东南沿海的广州、上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并通过当地医药流通企业,转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际市场。

四是苹果产业。已形成平凉、庆阳两市为主的国内一流的优质红富士产区和以天水、陇南礼县为主的国内最大的元帅系“三红苹果”优势产区。2014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48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产量320万吨,产值160亿元,外销80%以上。庆阳市、平凉市静宁县和陇南市礼县三个苹果主产区已经建成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安哥拉、尼日尔)、中东(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俄罗斯、立陶宛、哈萨克斯坦、东帝汶、印度、尼泊尔等国市场。

五是草食畜产业。甘肃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牧区和50个牛羊产业大县为代表的草食畜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增长势头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全省已有21个县区被列入全国肉牛、肉羊优势产区,每年销售到省外市场的牛羊肉约12万吨,以绵羊肠衣为代表的畜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六是现代制种产业。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制种基地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和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对国外繁育农作物种子的制种基地。2014年现代制种面积337万亩,其中玉米制种130万亩。外繁种子品种主要有蔬菜、瓜类、花卉、油料、玉米等5大类,计5000多个组合,年均繁种量在1000万公斤以上,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

㈢农产品加工储藏体系基本形成

按照“建龙头、强基地、抓加工、兴流通”的发展措施,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工作。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6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405家,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498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306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基地325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783个。全省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100多户,形成马铃薯淀粉、全粉、变性淀粉、薯条、薯片等几十个产品的全产业链。建设果蔬保鲜库797座,储藏能力265万吨,苹果保鲜库储藏能力占产量60%以上。

四、农产品出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出口企业经济规模小,效益不突出。受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甘肃农产品出口以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出口产品大多为传统的原料型初级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脆弱。2014年,甘肃有出口业绩的农产品出口企业102家,出口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1家,1000万~2000万美元的2家,500万~1000万美元的5家,100万~500万美元的32家,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62家。

二是标准化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全省出口企业的基地规模小而分散,形成的种、养大户数量少,还有一大批具有优势的种养领域尚未建立起相应规模的基地,已形成的产业基地也存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和出口备案的生产基地少,绿色优质的产品特征未能充分发掘。

三是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甘肃出口的农产品多为原料或简单加工的半成品,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的利润空间小。甘肃是“高原夏菜”生产大省,从产地到口岸一般需要两三天,又必须进行二次分拣和整理后,再办理报检报关,出口受到较大影响。2014年甘肃省通过边贸方式出口蔬菜仅10万吨。苹果是甘肃的主要的优势产品之一,主要出口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等市场,但主要以“元帅”和“秦冠”等低档次果品为主,且出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是出口渠道不畅。全省大多龙头企业对中西亚市场了解少,大多通过边贸、转口等形成出口贸易,极大地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收益。甘肃生产的洋葱、马铃薯、苹果、蔬菜、中药材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大都以供货方式间接出口。如甘肃中药材年均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但绝大多数产品通过外省的企业转销国外。2014年甘肃中药材总产量为98.8万吨,但是在全省报关出口的只有4批次,共计32.6吨,货值41.5万美元。

五、发展外向型农产品的建议

在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龙头企业也需要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要制定农业向西开放发展规划。“一带一路”沿线涉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法律,既包含投资政策、贸易政策、竞争政策,也有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劳工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应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析研究现代农业向西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科学务实地编制农业向西发展规划。要充分了解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充分做好风险防控预案,增强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提升运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二要加大对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龙头企业是参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主要力量,也是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强化产业协调指导。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的《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文件,为农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必要指引。龙头企业要加强对这些产业政策的学习研究,结合自身优势,稳步发展对外贸易。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要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设立龙头企业扶持专项资金,通过直接补助和贷款贴息,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三是强化金融支持。近年来,省农牧厅与农发行、国开行、建行、甘肃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着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题,推进农业产业走出去战略。

三要建设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选择蔬菜、苹果、中药材、制种、马铃薯等优势产业明显、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区域,实行标准化种植,建设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扩大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一批结构合理、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或生产加工区域。龙头企业要通过租赁农户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在绿色有机食品等技术门槛和产品价值较高的领域,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建设规模化示范基地。积极扶持企业实施地理标志认证,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甘肃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篇4: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复州湾镇自然地理,以及工农业发展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2)地形地貌 复州湾镇郭屯村依山傍海,自然景观秀丽。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千山余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形成低山、丘陵、平原、陆地和滩涂结合的多种地貌类型,自然构成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东部低山叠翠,山峰连绵,河流湍急,谷地狭窄;西部丘陵低缓,溪流短小,谷地开阔;沿海岛屿坨礁密布,海域滩涂开阔平缓

2农业发展

1【特色农业】

3工业基础

二 、复州湾镇在改革开放前的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根据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镇农业产业化按照重点抓龙头、抓重点龙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为核心,以培植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继续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档次和水平,争取在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较大规模,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突出抓好水产养殖、优质果品、肉蛋鸡鸭饲养、奶肉牛饲养、精细瓜菜种植六大特色农业发展。

(二)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二是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四是加快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举办论坛等多种有效形式,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管用足用好镇里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卫生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四)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功能。把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好标准化原料基地农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股份合作。

(五)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业产业化运行秩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利益联接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扶持对象、调整扶持内容、增加扶持规模。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认证奖励、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等扶持项目,及早谋划安排。

(七)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升级。

三、近年来,复州湾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思路

1、市场化: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2、区域化: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3、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

4、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5、是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处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6、集约化: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7、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四、关于xx镇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突破农业建设资金

科学技术的引进

几年来,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在做好常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基础上,主要推广了以下几项新技术和新品种,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黄瓜、甜瓜嫁接生产技术。通过嫁接可有效解决黄瓜特别是甜瓜不能重茬的问题,防治各类土传病害的发生。现全市推广面积已达2万亩,亩增产达10%以上。

二是推广使用垄鑫、氯化苦等土壤消毒技术。为解决保护地连作重茬障碍,该项技术可有效解决保护地因连作重茬而导致的各类土传病害的发生与蔓延。现全市推广面积XX亩,亩增效达15%以上。

三是推广种植森列尔黑花生。森列尔黑花生具有品质好、高产等优点,比常规品种亩增产达35%以上,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四是引进优质糯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 XX年共引进优质糯玉米、甜糯玉米新品种共14个,为农民带来较高收益。

五是保护地综合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20多项新技术,

六是推广使用新型杀虫、杀菌剂。随着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不断推进,在生产中需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各类新型杀虫、杀菌剂,以满足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七是各类复合肥推广使用。复合肥的使用推广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由于其n、p、k配比全面,使用简便,且增产效果显著。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复州湾镇是以建筑材料制造、地下采矿、海上养殖和盐化生产为主导产业而闻名东北三省的老建制工业重镇。业基础雄厚,包括盐化、轴承、水泥、陶瓷等12大门类的各类工商企业150多家。近年来,复州湾镇已成功踏上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道,除振兴本镇企业外,还成功引进大化碱厂、大连水泥厂、韩国服装厂、大连环鲁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自XX年起这些大项目陆续建设投产,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至此,工农业完全可以达到互利互助,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工业也为农业创造了大批量的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

五、复州湾镇农业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典型实力分析

xx市xx镇提出用工业化的成果反哺农村和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让更多的农民加入现代农业生产,让重点乡镇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

xx市xx镇郭屯村农民刘斌前几年在南方打工,看到很多村里人养牛比自己一年在外地打工赚钱还要多,他去年也回到家乡,与建在家门口的省级龙头企业雪龙集团签订了小牛养殖合同,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为雪龙公司养两头牛。经过培训,他学会了一个现代养牛技术,成为雪龙公司工厂化养殖的一名编外产业工人,一年下来赚了4万多元。目前,已有1000多农户与雪龙公司签订了养殖合同。

六、农业产业化造福复州湾镇的表现

农业产业化给村镇人民带来巨大效益,经济的发展给全村各方面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曾经落后的乡村如今已经踏上了繁荣的开阔之路。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复州湾镇郭屯村的前途充满了光明。现代农业的建设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步入了新的新层次。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在我村形成,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人居环境得到优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粪便处理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以及实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农村防灾体系建设等惠农工程。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当家作主,不断推进我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七、启示和总结

以上便是这次事件调查活动获得的一些具体调查情况。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一下此次在xx镇新农村的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达到实践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建设。

当前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典范在全国已有很多,但从整体着眼不难发现,还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仍处在贫困落后状态,那么这些率先走上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典型示范村是如何做的呢?以xx镇下属各村为例,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如夏屯村就是海域宽泛,滩涂面积广,质量高,就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业。郭屯村,养殖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于是全力加大生猪养殖,鸡鸭等禽类养殖。同时政府帮助打开对外贸易市场,让全村经济走出去,招商引资,将本村特色推向国内各大市场,甚至国外市场。其次,由于大多数农村都处于山区,那么就要走出山门,大兴商贸业。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勇于创新。农民一样可以搞公司、搞企业,比如xx镇统一经营农贸市场,开发生产链条一条龙产业,效益越来越好。第三,大力兴办工业。为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应狠抓村办企业,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争取成为白天上班早晚务农的业余农民。郭屯村现已有十几家企业,解决剩余劳动力800多人,其中有外村打工人员100余人,全村95%的劳动力做到了有业可就。第四,大搞山区综合开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到荒山上做文章,可兴建果园、经济林等项目。产业结构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争取低投入高产出。最后,要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培养专业人才。只有懂科学会技术,才能真正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才能走上新农村道路。

篇5: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果、林、菌、烟、牧、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建成了104万亩果品、13.5万亩大枣、10万亩核桃、28万亩速生杨、5.2万亩烟叶、11万亩蔬菜、3万亩芦笋、3200万袋食用菌和1173个规模养殖场,35个养殖小区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培植各类农业龙头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进入*****“20强”8家,形成了果蔬加工、中药材加工、林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链条,培育出了“岭宝”牌苹果、“沙大宝”牌大枣、“灵珍”牌食用菌、“*****”牌烤烟等一批地方名优产品,*****苹果、*****大枣、*****杜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岭宝”牌苹果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全市粮经作物面积比1∶4.5,产值比1∶9,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市、中国果菜加工十强县市、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市。

一、主要做法

(一)加快建设新型果品生产基地。围绕建设新型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打造全国果品产业大市目标,优化果品产业布局,—1—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加快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工程。从2007年起市财政按每亩补贴50元标准,引导果农新发展苹果29万亩、大枣4.5万亩,果品总面积达到104万亩,历史性突破了100万亩大关。二是实施果品生产“231提质增效工程”。即用两年时间,全面推行秋施基肥、树形改造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三项技术,实现亩均增产1000斤目标。全市盛果期果园全部推行了秋施基肥,同时扩大了树形改造、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果品产量及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三是深化果品质量安全工程。推行苹果生产记录和统一包装标识试点工作,开展*****出口苹果生产基注册登记工作,推动了果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出口标准果品基地26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000亩,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建设和优质苹果交易中心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二)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以养殖小区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为方向,突出三大提升,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一是加快优势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提升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全市规模养殖场达到1173个,养殖小区35个。截止6月底,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4.1万头、14.7万头、29.1万只、329.9万只。二是加快技术推广,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全市猪、牛、羊、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2%、80%、75%、96%以上,优质畜产品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三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动物防疫水平。加快乡镇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和动物检疫监督体系建设,完善了市、乡、村三级疫情防控网络,动物检疫率、受检率、上市产品持证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着力打造菌业新形象。坚持“香菇为主、多菌发展、产销并重、加工增值、科技兴菌、生态菌业”的发展战略,趟出了一条新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一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坚持示范引导,典型带动,突出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全市食用菌规模超百万袋的乡镇达11个、超10万袋的专业村达57个、超万袋的户573个,扶持发展50万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园3个,全市食用菌发展在数量、规模上有了大突破。上半年,全市共栽培各类食用菌2810万袋,其中香菇1756万袋,鲜品产量达15654吨,实现产值9392.4万元。二是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在发展香菇的基础上,积极提高草腐菌生产比重,规模栽培杏鲍菇、白灵菇等珍稀品种,着力推广“灵仙一号”双孢菇,适度扩大反季节高效品种,尤其是我市部分乡镇利用林地发展反季节香菇,经济、生态效益非常好,创出了菌林互补、菌兴林旺的发展新模式。三是强力实施品牌战略。香菇、黑木耳、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灵芝等6个品种已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灵珍”牌

黑木耳、香菇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

(四)巩固提升烟、林、菜等特色产业。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质量,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快烟叶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步伐,烟叶优势产业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今年全市种植烟叶5.2万亩,计划收购量15万担;加快培育特色林果业,积极发展*****大枣、核桃、杜仲、速生杨等经济林,今年全市新发展大枣1.5万亩、核桃5万亩、杜仲1万亩,完成林业生态建设22.3万亩;加快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基地建设,上半年新发展芦笋4000亩,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2.8亿公斤,总产值3.2亿元。

(五)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果品加工业,以开拓国内消费市场为方向,壮大群体、扩张总量、拉长链条,积极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培植壮大了景源公司、鑫源果业、宝励浩公司等骨干果蔬食品加工企业10家,全市果蔬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达40万吨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以生源公司10万头肉猪和宏源公司万头奶牛养殖为重点,培育品牌企业,加快建设黄河滩涂畜牧养殖示范园;菌产品加工业,围绕做大做强灵仙菌业、林瑞菌业和金色庄园三个龙头企业,在菌品精深加工和创立品牌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实施灵仙公司气调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和“万菌苑”特色餐饮等项目,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引导龙头企业、技术服务部门、专业大

户、农村经纪人创办领办各类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2家,农产品经济人队伍2万余人,全市进入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达到12.8万户。

(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在沿海地区用工减少、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形势下,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认真落实劳务转移补贴政策,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贫困地区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上半年,全市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10.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3亿元。

二、存在问题及打算

虽然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与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各类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还不合理,农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特色产业规模效益还需进一步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还不协调,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任务仍然艰巨。

下一步,我们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要任务,以建立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着力点,突出抓好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问题。土地内部的结

构调整,要整合资源,扩张规模,追求单位土地面积效益最大化,下半年争取再新栽苹果5万亩,在建设全国县级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上迈出更大步子;土地之外的调整,要继续通过小城镇建设、农村市场、农产品流通网络、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等载体,鼓励农民从事小型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农业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长,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二要解决好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问题。要比照工业企业,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同样给予更多的特殊关怀、特殊扶持,支持他们创新机制、引进人才、开拓市场、提高研发能力和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问题。特别是对果汁加工企业,要积极支持他们开发罐头、果酒、饮料以及石榴汁、大枣汁、果汁饮品等终端产品,推动生产经营重心的战略性转移。

上一篇:用事业凝聚人心 以发展鼓舞士气下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优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