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愿为话题中考优秀作文

2024-06-27

以心愿为话题中考优秀作文(精选12篇)

篇1:以心愿为话题中考优秀作文

生日时,人们都会对过生日的人说:“许个愿吧!”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许下自己的心愿,表达的是对明天对未来美好的希冀与向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而且,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还常常会有不同的心愿。心愿一个接一个,追求的脚步也就一步接一步,不断的心愿,不断前进的人生。

上幼儿园时的我,总是希望每天都有玩具玩,几乎每天放学就会缠着妈妈让她买玩具。我还幻想拥有一间“玩具屋”,“玩具屋”就成了我的心愿,这个心愿虽然幼稚,但很甜蜜,毕竟那个幻想“玩具屋”的小男孩只有五岁。

时间的齿轮不停的转动着,那甜蜜的心愿渐渐无味了。九岁那年,我已经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了。当我从老师那里得知,有许多留守儿童没有体验过课堂的温馨余快乐,于是我又有了新的心愿,这个心愿就是让那些上不起学的小朋友体验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让离开校园的同龄人重返课堂,我觉得他们太可怜了,太需要帮助了;所以,我要为这些贫困生捐款。这个心愿是“伟大”的,就这样,我那“甜蜜”的心愿由“伟大”的心愿代替了,我在这交替中成长。

时间的齿轮继续转动着,岁月中的四个春秋就像相机“咔嚓”的一瞬间,如今我已十三岁了,我不再幻想“玩具屋”,不再幻想为贫困生资助学费,我的心愿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很现实,很成熟:我要自豪地踏入名牌学府的大门,因为我懂得了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创造未来。

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为了这个心愿而努力奋斗!我深信:这不是梦。

篇2:以心愿为话题中考优秀作文

以心愿为话题的作文

(一)心愿,像一粒种子,播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多么渺小,却可以开出最美的花朵、愿望。而且这个愿望应该是美好的,与人为善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而我的心愿是做一个小小宣传员。宣传的是什么呢?就是宣传不要破坏环境。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破坏环境,扫大街的奶奶爷爷也越来越忙不措手了。于是我就呼吁所有的人都要行动起来不要乱丢垃圾,禁止工厂排放有毒气体,保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这个唯一能生存的地球吧!为我们的下一代留一个好的环境。我们要时刻记着,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家园将更清洁。各位,请给鸟儿多一片温暖的天空,请给鱼儿多一点娱乐的天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我也想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用我的辛勤和汗水去浇灌祖国的花朵,让他们识遍字,读尽书。告诉他们,不管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期末考试时,我会告诉他们:额前贴胜,脑后刻利!沉下心,你就是悻悻学子,集中注意力期末考试是一个橡皮泥,任你揉捏。

我的心愿是做一名警察,维护治安,见义勇为。让城市没有危险,只有安宁的生活,快快乐乐的过日子。

我的心愿是做一名科学家,发明一些新奇的东西。比如,发明一个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很多事情,如,洗碗、做饭、倒水„„还可以发明一个飞车,经常堵车的时候,车子可以变出翅膀,直接飞过去。

有梦想就去寻求,去努力。只要每个人心中有梦,有胸怀祖国的大志向,找到自己的心愿,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同时,我们不仅仅要自己有梦想,你还应该用自己的心愿去感染和影响别人,因为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心愿去点燃别人的心愿,是时刻播种心愿的人。加油!有志者事竟成!你要相信自己!

以心愿为话题的作文

(二)小时候,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拥有它,一个小小的心愿便诞生了。上学了,想做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又成了我的心愿。可现在的心愿是什么呢?其实,我的心愿太多太多,它们仿佛离我很近,可又很远,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却够不着,其中有一颗始终放着最耀眼的光芒。

在21这个高度发达的世纪中,人类充当着主角,他们是最伟大的。他们让这个世界丰富有趣,绚丽多彩。然而当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同时,却又深深地伤害了以人类为朋友的动物种群,玷污了水精灵的身躯„„让我们的地求母亲伤痕累累。

更为残暴的是,人类居然无情地戳穿了为他们遮风挡鱼的森林。尽管它们无私地奉献――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鲜的氧气;降低气温,增加湿气;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但人类没有顾虑这些,为了眼前的一丁点利益,用电锯把它们一根根砍下来。终于,地球母亲忍无可忍,让狂风带着沙砾,冲入了人们的安身之所,面对着她最有“出息”的儿子――人类,使劲地发泄着心中的愤怒。大街小巷,飞沙走石,到处都显示着她征服人类的痕迹:一位老农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稻谷,被漫天飞舞沙砾掩埋着,心中的悲伤不知道向谁倾诉;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招架不住突如其来的龙卷风,整个身子已经坍塌崩溃了;一家家商店顾不上钱财,纷纷关上大门,狼狈地写着:“因天气变化,营业暂停。”

街上几个稀少的行人,都眯着眼,带着口罩,顶着狂风艰难的行进„„人类不怨天,不骂地,自己就是罪魁祸首。

可怜的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示威和挑战,你的聪明呢?你的智慧呢?你昔日的傲气呢?看看这些可观的数字吧:从17世纪到本世纪80年代末,因为人类影响,今共有3955种生物消失。世界上每年都有1130-2000公顷的森林遭到人为的破坏,今天只有28亿公顷森林,从原来占陆地的1/2锐减到1/5„„哦,这些只是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再执迷不悟了!这样下去,只会酿成更惨重的悲剧!

我心潮澎湃,在心底升起一团再也挥之不去的火焰――我要做一名“绿色使者”。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愿今后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纯净。让绿色重铺大地,让地球母亲重振威风!

这就是我永不变更的心愿。

以心愿为话题的作文

(三)“朋友,你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被问过了几千遍,你们心中早有了答案了吧!你去当老师,她去当厂长,他去当警察„„而我呢?(说出来小心别吓着你!)我要重振中国科幻影视业!以前曾有人当我是“疯子”说我太狂妄。说来也是,就凭我这个“山沟沟”里出来的毛头小子,能一下子挑起人家几代人挑了几十年都挑不动的重担子吗?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生命不能被保证。”一些原本很不起眼的小人物,后来也干出了一番大事业。比如我们的毛主席,不也曾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毛头小子吗?被称为有愚者思想的周总理,后来不也成了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吗?

我的恩师们送了我一块匾,上边写着“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和斗大的“拼搏”二字,正是这块匾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力量。我相信生命不会被注定,命运要靠自己把握。所以我无所顾忌,直管朝着理想拼搏努力。

以我现在的水平,当然还不能拍科幻电影、电视,可是我要从现在做起。我已写下《小水滴历险记》、《引爆点》、《造物计划》、《银河反击战》等万余字的科幻小说。这些小说竟大受同学们的欢迎,成了校园流行的手抄读本。我的《引爆点》还荣获了全区作文竞赛一等奖,并发表在《写作导报》上。我相信,这是我走上科幻影视创作的第一步,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的。

不过,我也曾一度彷徨,就我个一人,挑得起这副重担么?

我四处寻找同道中人,终于,我找到并加入了《科幻世界》的“科幻迷俱乐部”。在这里,我认识了众多的科幻大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在这支万人大军的支持下,我不再彷徨。我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有我们这么多科幻爱好者,我们中国的科幻影视业一定会兴旺起来的。

篇3:以心愿为话题中考优秀作文

献礼片一般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纵向上体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历史逻辑, 赋予巨变和跨跃以史诗意味;二是所聚焦的事件和人物, 能见证当下的成就来之不易, 幸福生活弥足珍贵。仍健在的第一代铁道兵, 比较容易满足献礼片的上述要求。但参与鹰厦铁路建设的人, 不在少数;对福建眼前的交通网络也兼有发言权的, 则凤毛麟角。我们在前期联系、接触各种采访对象时, 笔记本上至少划去了五个人选, 直到寓居建瓯一乡镇的老铁道兵林明元出现, 节目的故事结构才觉得豁然贯通。他说:今年80岁了, 有两个心愿, 一个心愿是重返看一下修过的铁路, 最近做梦见到了开铁牛关隧道时死去的战友;第二个心愿是想到高速公路坐车, 长久没出过门, 不懂得高速路是什么样子的。有了这句话, 50多年前的模糊往事瞬间变清晰了, 透过历史碎影诉说当今成就, 我们有了信心。

一、沉入历史皱褶, 小人物心里装有大事件

纪录片讲究一个“真”字, 准确地说就是“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这四真是纪录片的生命。”[1]它其实规定了纪实性节目, 选主角是最关键的。这要编导不被整理得平顺、挻括的现成历史所迷惑, 相信历史皱褶处有精彩故事, 相信大事件就装在小人物的心里。《老兵的心愿》中的老林, 除了保留一个老式军用水壶, 正好珍藏着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59年颁给他的先进工作者证书, 因为这项荣誉, 那年进京受表彰, 还被毛主席会见过。他声音宏亮、底气足, 有宜于观赏的弥勒佛式的大头, 1米8的个子也容易让人想象他在靠人海战术建起的鹰厦线上的活跃身影。这种带有大事件痕迹的人, 一旦有讲述历史的冲动, 他的思想情感与社会走向肯定是一致的, 关于他的纪实性节目往往就是一个献礼片。

问题是严格的限制叙事讲究视角范围外的事不能随意插入节目, 否则, 与无所不知、纵览一切的讲述方式就没区别了。还原那段用原始的锤和钎、镐和铲修出697.7公里的鹰厦线的全貌, 仅凭一个老兵讲述, 视角又未免狭隘。当时从老林口中了解到, 他的另一战友余金满, 也退休在建瓯, 俩人同年入伍, 在同一个连队, 后来各奔前程———老余后来还参与了福建第二条出省铁路横南铁路的建设。让林、余两位老兵互相补充, 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里的个体经验, 岂不一并复活了吗?节目从俩人邂逅切入, 在家里的采访, 一改记者问答式访谈为对谈式的追忆, 因而更像限制叙事。余金满说, 在山沟将近一年多, 一个女人也没看到过, 后来才发现, 哇, 世界上还有女的存在。这样的段落为节目增色不少。两人轮流把观众引入大事件的纵深处, 后期制作时将一页页发黄褪色的照片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移山填海》里的影像资料有机地化合其间, 回忆的沧桑感, 形象化了, 观众也随之潜入历史的皱褶, 直观人工开凿的艰辛, 同享通车的喜悦。

在节目中, 主述者的“心愿”还构成节目自由往返于追忆与现实两端的内在动力。晚年的老林, 有两个心愿, 前一个心愿, 是老林不能忘怀那个战友晚上加班时因汽油着火被烧死的情景, 这一细节表明, 当年修路会战, 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的代价。但老林年事已高, 腿脚不便, 铁牛关下是否真有战友的坟茔, 就由老余代他探询。此时, 节目由静态的回忆进入身临其境的回访, 特别往事从历史残垣中徐徐展开, 巍巍山峰下寂寂而卧的桥梁、隧道、钢轨, 还是宏大叙事结构的重要部件, 可事件的整体信息已由微末的个人经验来传递, 宏观事件成了背景, 重心转到事件对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 宏大主题叙述也因此轻巧化。

二、放大情节细节, 用个体感受复活历史图景

鹰厦铁路是铁道兵成为独立兵种以来兴建的第一条战备铁路, 它与当年解放台湾这一大背景有关。到兴建第二条出省铁路横南铁路, 时速提到120公里 (鹰厦线为60公里每小时) , 则与经济社会大发展有关。这些标志性事件, 始终在行走的脚步里渐次展开。但一篇新闻报道要在浩瀚信息海洋中熠熠生辉, 得靠精彩故事。节目里寻找牺牲战友坟墓的情节, 原本是编导的设计:摇曳的芦苇下有坟冢, 并有50多年后祭奠的悲恸和泪眼, 那前面的豪情壮志将在普通劳动者的深度体验中获得新的诠释, 血肉与岩石搏斗的记忆也将转化为一种壮美。可惜, 这个戏剧性情节没有完全实现。当年的营地虽然依稀可辨, 战友坟墓却了无踪迹。故地重游没有引出煽情段落, “原来一起来的战友50多人, 有些牺牲在这里, 老林那个战友估计就埋在死人窠这里。埋战友的地方都没有了……”。老余这样回复牵挂战友的老林。虽然平淡, 毕竟真实, 纪录片不是小说虚构, 只能这样写实。

老实地交代哪些是亲历的, 哪些是转述的, 这是纪录片的使命。一个当事人对事件的观察、体验、描述, 为什么也很感人?因为当事人的视角一般是情节性的, 自有一种可信度和可看性。有人研究发现, “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 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2]但主叙者受视角限制, 不可能事事“在场”, 而个体“不在场”时的重大事件, 在宏大叙事中绝非可有可无, 这需要记者进行适度补叙。在《老兵的心愿》里, 俩人有分有合, 分合之间的空隙正好为我们加入形象化文献提供方便。比如鹰厦线通车典礼, 场景好看且必不可少, 而他们又不在场, 我们就这样表述:对福建告别没有铁路历史的大事, 他们没什么记忆, 因为当时的省委书记叶飞找到铁道兵司令员王震, 用剩余的资金、材料, 修南平到福州的铁路, 部队正在南平一带展开。继1956年12月9日鹰厦线通车, 1959年元旦南福线又通车了。但这次他们经历了, “那时铺轨到 (南平的) 莪洋, 就从南平用平板拉南平一路的老百姓, 拉到莪洋去开庆祝会。要通车了, 老百姓送地瓜、花生, 猪肉是一条条的送到连队”。借个体感知来还原大事件, 限制性视角更能使人纵览事件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事件当事人所采取的方位或角度, 所进入的场景或状态, 保证了节目呈现的东西都在大事件框架之内, 并立体地建构事件的意义。而由特定视角带出的各种事实往往携带着认知、判断和情感倾向, 事件框架不仅不抽象, 反而别具神采。《老兵的心愿》精选了三个独立场景:老林家里两位老兵对谈;老余只身探访当年的会战工地;俩人同行感受高速公路。这既收集了历史残片拼帖出事件图景, 又简化了故事框架, 观众在直观个体命运有机地嵌入历史框架过程中, 得以疾驰入历史结构的深处。

三、从纪事到感事, 让个体命运自然嵌入历史框架

让人感觉到社会进步的神话已沉淀于公众意识, 已凝结为社会秩序, 这是献礼片应达到的目标。《老兵的心愿》里的第二个心愿, 正好让节目自动完成献礼片的主题诉求。老林对黄—衢—南高速公路经过家门口, 自己却始终没上过高速公路, 心存遗憾;为满足一个老兵的心愿, 我们征得他家人同意, 由老余陪老林坐上新闻采访车, 体验高速公路。末尾的“登高抒怀”也是个特意安排, 目的是在纪事 (真实感) 上叠化出感事 (抒情性) , 升华主题。这原本只是隐约期待, 而老林竟然给我们三个意外惊喜:一是林的朴实, 他说:“铁路是两条轨道, 这个也是双轨了。”二是林的好奇, “我在电视上看到我们要修一条每小时走350公里的铁路, 在哪里?方向我不懂得。”三是林的感慨, 听老余说修一公里高速公路要5-6千万元, 他说, “我们国家真的有钱了。有钱了, 能做大事, 好啊。”林、余俩老兵的对白 (主景) 伴随火车钢铁身躯穿行于起伏山峦 (背景) , 他们心灵皱褶里暗藏的岁月沧桑, 在融入公共情怀后, 化为一种别样的风景。

让80岁高龄的老林登上四层楼民房阳台, 俯瞰横贯家乡的火车和高速路上的车流, 是编导基于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求而选择的场景。此时, 俩老人都已气喘吁吁, 可他们居然像演员一样进行了上述的交流、对白, 帮助节目完成了从纪事到感事的飞跃。末了, 他们还兴致勃勃地数起驰骋中的火车的车厢。编导示意摄像将镜头一摇, 留下了大量空白。这空白处后期编辑时正好植入新世纪令人吃惊的高速交通网四处开花的字幕:武夷山至福州高速铁路计划2010年动工/按时速350公里设计, 投资估算350亿元/届时从福州坐火车到武夷山/只需一个多小时;闽北目前有10条高速公路列入国高网和海西网/规划总里程1037公里/南平力争用8年时间/形成覆盖各县市区的高速公路网络。节目这样收尾, 从点到面的主题也完成了自然的切换。

“宏大叙事往往与在较大范围和纵深时空关系中的理想性和建构性的写作主题与叙事目的有关”, [3]而栏目化的电视节目, 其创作主题与叙事目的还要在框死的时间长度里完成。“经典福建”节目展播, 就统一规定成片长度 (包括片头、片尾在内) 为15分零2秒。为了对应时长, 后期剪辑毫不轻松。由于该节目朴素地组织素材已能胜任意义呈现, 于是, “1949年南下的解放军, 就是翻过这一风水关, 使崇安县成了福建解放的第一站”, 这样有纵深感的内容删掉了;王震司令员在南平的指挥部与节目较少关联, 排除了;特意制作的示意图和苦心搜寻的照片, 也大量舍弃了。繁枝剪去, 主干凸显。这样, 非限制性叙事的内容降到最少, 而主叙者的情怀却展示得更加充分。所以, 让个体命运自然地嵌入历史框架, 这二度创作, 其实一样费劲。记得孙曾田谈创作《神鹿》的体会时说过, “拍摄辛苦, 其实剪接才叫辛苦, 是一种‘心’苦, 是一种煎熬。从头到尾, 画面与音乐、音响、解说在心中不断地录着, 同时也在寻找着一种最好的表现方式。”[4]“心”苦, 是纪录片创作者共同的体会。

四、从理解到阐释, 让观众进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情境

理解为的是让自己明白;阐释是让别人也明白。后者要求创作者做精致的表达。由于绝大多数人都近距离地感受过火车的运力, 从延伸的路网, 流动的车皮, 感悟变迁不可抗拒, 因而相对容易。在“哐当哐当”微微颠簸的车厢远眺, 闪过前工业文明时代的蓝天、白云、稻田、佛塔, 进入现代欲望的象征体———城市, 正如法国思想家波德里亚认为的, 铁路以一种新的结合状态, 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模式。[5]的确, 一个普通农民身背铺盖坐火车进城, 年底回家时, 除了带回工资和年货, 还带回新信息、新观念。火车将人类从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带入工业文明, 它是现代文明的典型意象和隐喻。从铁路让家乡与世界的距离变短的事实, 人们通常能直接建立历史变迁的连续性感受。

可历史事件的连续性比想象的要微弱, 普通观众无法准确知晓它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 要他们直击历史事件的脉络, 离不开电视人提供具有主题意指功能的故事。《老兵的心愿》以有故事的小人物为主角, 用他们的感受性重构事件的时空顺序, 激活一段有意味的交通变迁图景, 限制性叙事的传播优势显而易见。一般说来, 打动作者和观众的东西, 不是大事、风景、概念, 而是人性;唯有鲜活的生命, 跌宕的命运, 能冲击记者的心灵, 召唤记者的镜头, 也最能集合观众的视线。只是这些东西在历史的皱褶处, 需要认真搜寻、筛选。大量成就性报道之所以让人感觉平庸, 原因可能在于忽略了如何纪录真实环境和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越重大的题材, 越要被反复开采, 如果所选取的主述人只会简单地讲述、演绎、复制主导话语, 缺乏个人化感受, 往往只会留下一些似曾相识的陈词滥调。

历史像个江湖, 对观众而言, 一个重大事件的影像观摩其实是一次历史的远眺;对纪录片编导而言, 创作是立足当下现实在历史江湖里垂钓“往事”。当纪录片同时又是献礼片时, 聚焦历史事件对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 只是形式, 让观众在回望往事中前瞻未来, 这才是目的。从历史江湖曳出的往事, 有的思想主题与社会走向未必一致, 所要做的就是从现实需要出发, 甄别哪些能激起公众的道德情感, 哪些只诱导他的窥视欲望。欲望是没有多少历史内涵的, 历史环境中的人则通常富含道德情感和人生理念。当个体的感觉、情愫和理想确已镕筹于历史结构和当下秩序, 即便往事在心灵褶皱里留有创伤痕迹, 昔日的苦痛、悲哀和焦虑也会被缓解、淡化、转移, 此时, 一次历史的远眺同时也是一次未来的展望。既让人对历史基因保持尊重和敬意, 又让人自然认同进步神话, 这才是献礼性纪录片的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

[1]朱羽君.中国应用电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319、321.[1]朱羽君.中国应用电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319、321.

[2]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30.[2]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30.

[3]马相武.宏大叙事与文学主流[N].中国艺术报, 2009-09-08.[3]马相武.宏大叙事与文学主流[N].中国艺术报, 2009-09-08.

[4]孙曾田.纪实与思考──从《神鹿呀, 我们的神鹿》谈纪录片特性[J].电视研究, 1999 (2) .[4]孙曾田.纪实与思考──从《神鹿呀, 我们的神鹿》谈纪录片特性[J].电视研究, 1999 (2) .

篇4:以记叙性散文为例谈中考作文写作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好的作文也是如此。记叙性散文的关键在于情感的炽热,只有源于生活的记叙性散文,在情感上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但是,源于生活不过是取材的方向,并非是最终的目标。作文应该“高于生活”,应该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加以提炼,找出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价值内涵等,这样的文章才具备“艺术性”。

记叙文写作素材的提炼侧重于对人或事在情节上的再现,更多的是强调事件的完整性和人物的丰满性,而记叙性散文则不然。

记叙性散文在选材上应该如何进行有机提炼呢?

首先,要结合所写主题来筛选多个符合的人物或事件,而不满足于一件。在具体筛选时,要围绕多个方向来寻找,同类事件不需要重复。

其次,要找出所找事件的闪光点。每个事件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点,或充满趣味、或让人感动、或给人启迪,总之要找出这些关键的点加以呈现、加以提升。

最后,要理清所找事件的逻辑顺序。围绕主题初步判断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而理清之间的写作层次。

比如,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作者选择的素材是“亲情”,这是初中生最为普遍的写作源,可以说是最直观的生活。作者在文中写了两次“守望”,一次是妈妈“守望”我,一次是我“守望”妈妈,在选材时,作者就选择了两个不同方向的“守望”,就避免了写作素材的重复性。同时,两次守望之间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这样写作的层次感和逻辑也就出来了,应该说,作者这样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去选择记叙性散文的素材呢?

在记叙性散文中,叙述还是主要的,但为了呈现深层次的思想、主题,还有必要就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行议论、适当抒情,这样,文章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会有更好地表现。如《守望》一文中,作者开头和结尾是这样写的:

开头:无论时间的齿轮如何转动,我相信总会有一些守望触动人的心弦,总会有一些守望让我们充满温暖。

结尾:妈妈对我的守望是温暖的亲情,我对妈妈的守望是纯粹的感恩,人类不正是因为这种守望而延续着相互的爱与温暖吗?感谢守望,因为守望,我们的生活才会被许多感动所充实,才会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开头部分,作者对守望抒发的情感,引起了下文的事件,对守望进行了解读。文章结尾通过议论将守望上升到人类的群体性、普遍性情感,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有曲有折,有详有略

文如看山不喜平,记叙性散文毕竟还是记叙类文章,自然也需要在曲折有致,详略得当上做好文章。但是,记叙性散文不同于记叙文,记叙文要求事件叙述的完整性,如对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都要有所交待,往往写得比较具体,同时也就少了一份灵动。记叙性散文往往对于无关主题的一些内容采取略写,一笔带过,而对能直接反映主题、反映人物的主要事件则大笔泼墨,尽可能展现其中的价值点、感动点、动情点。

记叙性散文中如何进行详略繁简的合理调配呢?

具体来说,一般是要结合写作内容来进行科学调适。如写人的记叙性散文,如果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手法,则先写的一些事件肯定应该是略写,简笔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初步的、相对固定的映像,而后面的事件则应该是重点描绘,大笔如椽,让读者来个大逆转,这样才会起到鲜明对比、强烈反差的效果。如果是“二三事”的写法,那么这几件事应该在位置上是平行的,但在实际写作中,肯定有一件事和主题最为契合、紧密的,要加以详写。同样,如果是叙事的记叙性散文,那么铺垫类的事件叙述肯定是略写,而反映主题的重点情节则需要加以详写。

比如,在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中,作者是这样来写妈妈如何守望自己的:

我不喜欢阴晴不定的天气,小时候一到阴雨天就会闷闷不乐。

又是一个阴雨天,清晨妈妈让我带上伞,我却烦闷得什么都不想说,没有理会她就径自走了。度过一天烦闷的学习,我看向窗外,果然,雨在没完没了地下着。

走出班级,看着同学们成双结对的撑起伞走了,我郁闷地向楼下看去,楼梯口站着一个平凡普通而又十分熟悉的身影,这时心中立即温暖起来,那是妈妈在等我。

这几个情节都是略写,首先是铺叙自己对阴雨天的讨厌,引出下文对妈妈的不理会;对妈妈的不理会是反衬下文的懊悔和感动。这几个情节起到的作用是为“妈妈守望我”的主情节做铺垫,故而略写,再看下面的详写部分:

她时不时抬头看看,手中拿着一把伞,那守望的姿态让我想到早上自己可笑的错误行为。我加快速度下了楼梯,来到妈妈跟前。妈妈看到我,喜悦的神色在脸上流动。我看到妈妈那被风吹红的鼻子,心里不禁难受起来。她却说:“我怕你提前放学,就早点来等你了,时候不早了,咱们回家吧!”我“嗯”了一声,便挽着妈妈行走在这雨中,无意中抬头发现妈妈那边的肩头早已湿了,眼前的情景让我的眼角也湿了,我小心地又将伞向妈妈那边靠了靠,这阴冷的雨是妈妈守望我的见证,这长长的归途丈量着妈妈守望的距离。

从详写部分可以看到,是妈妈守望我的具体行动,和我对守望的感悟和理解,这是文章的主题,故而应该详写。并且,这样情节略写来铺垫、情节详写突出主题,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显得有层次、有逻辑,读来一波三折、跌宕有致。

三、细节直击,扫描现场

记叙性散文不提倡纯粹的散文化,支撑记叙性散文的还应该是事件和细节。细节是记叙性散文是否动人、是否感人的关键所在。记叙性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不同于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可以求多、求长,而记叙性散文中则求精、求短,关键在于那最闪光的点、最动人的点、最动情的点。在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要有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其中最动人的场景。

比如,在优秀佳作《守望》一文中,作者这样写“我对妈妈的守望”:

双休日,妈妈却因公司事务繁忙还要工作,我一个人在家,窗外已染上了黑色。白天还是万里无云,晚上却又在淅淅沥沥的下雨。我想妈妈一定没有带伞,我得给她送去。我看了看时间,还来得及,便拿着伞出门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铺垫,紧跟前文妈妈给我送伞、守望我归来的情节,这时候可供作者写的细节有很多,比如给妈妈打电话的对话描写、要不要送伞的心理描写、送伞过程的动作描写、妈妈见到我的情态描写、下雨的环境描写等等,很多可选择的细节,但是怎样写才能更靠近主题?怎样写才能更加动人?怎样写才能给人更多启迪呢?这就是记叙性散文写作时,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关键。作者是这样写的:

经过公车一路的颠簸,我来到妈妈公司楼下。抬头一看,三楼妈妈工作的地方灯还是亮着的。刚准备进去,门卫便拦下我说是没有工作证不让进去,我只好在楼下冷风中等妈妈了。

这还是我第一次给妈妈送伞接她下班呢,一想到妈妈下楼后一眼惊喜的样子,我就觉得等待也是值得的,即使只是守望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妈妈下班了,看到我在等她,“你怎么来了?”她意外而高兴地问着,我说:“当然是来接你喽,走吧!”我撑开伞,并略微将伞向她那边倾斜,又一边说笑着分散她的注意力,怕她担忧地问我是不是冷着了、淋着了,此刻我才体会到妈妈给我送伞时守望的心情。

作者很聪明,送伞路程一笔带过,门卫阻挡是情节铺垫,重点是等到妈妈前后的细节,第一次为妈妈送伞的心理,妈妈的表情、害怕妈妈担忧的心理等,构成了我对妈妈的守望,让读者如在目前,最后对妈妈守望的理解,更是让人感动。

写好记叙性散文,还有很多诀窍和技巧,但只要提炼好素材、写出层次、写好细节,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篇5:以心愿为话题的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我完美的愿望,有自我远大的理想。我热爱表演艺术,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多才多艺的演员,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在百万观众的眼前,表现自我的风采,为观众带来笑声,带来欢乐。但是那一次真正的实践,才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一名演员真的不容易,让我彻底明白什么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那时我正在上六年级,课余时光还去上影视表演课。`期盼已久的机会来了。老师让我到电视台去录音,是关于六年级生理卫生知识的话题,也能够说是一个宣传广告吧。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下午四时多,我们来到了录音室,老师吧台词交给我们,分配了主角。这是一个小小的电视片段,里面的人都是讲粤语的,老师让我们把它翻译成普通话。这说起来似乎挺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我们务必对准片中人说话的口形,人家说啥,你就得说啥。不能比别人快,更不能慢。导演也挺头疼的,可我们犯的就是这个毛病,整天讲完了再讲,录完了重录花了一个下午的时光,才完成任务。之后,我们又继续录一些别的资料,一向录到晚上九点多我又累又困,但是我却感到个性自豪,因为,我最后当了一回小播音员。我从中尝到了当一名演员幕后的辛酸苦辣。平时,我们为了朗诵出色,得整天练绕口令,儿话音,北京腔等等。为了在舞台上的形体更美观,我们要练功,劈一字,拱桥整天练得我们腰酸背疼。我们都期望能有表现的机会,但为了准备紧张的小学毕业考试,一次次录音,还有拍广告的机会,我都错过了。唉!无可奈何呀!

篇6:以心愿为话题的作文

广大的家庭生活都很好,而我的家庭不是很好,我们家想聚在一起吃饭都有点难。爸爸妈妈都忙碌于工作,而且有时候还要加班,就算他们回来,吃完饭后,看电视的看电视,看报纸的看报纸,我们家从来没有正正经经的谈过一次心,说到一半,又没听,弄得我心烦,说得都不完整。一天晚上,爸爸妈妈都加了夜班,我自己在家看电视,很孤单,突然按到了一部动画片,觉得无聊,就看了一下,这部画片名字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讲到一天晚上,大头儿子的爸爸妈妈都在看电视,他自己没人跟他玩,他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去把电匣里的电开关关上,这下没电了,他的爸爸妈妈看不了电视了,一家人只好点着蜡烛在聊天。看到这,我真羡慕他们这一家人,真幸福,过得真开心。不过,我也像大头儿子一样,好,这办法不错,想到这,门声响了,我走了过去,原来是爸爸妈妈回来了,一见到爸爸妈妈,我太高兴了,几乎把脑后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到了后天,我在放学路上,我无精打采的停在路边,休息了一会儿,然后随手拿了一本故事会,翻开一看,觉得好看,付了前,走回家去了。回到家,我把作业做完了,就拿出那本故事会出来看,也一边等爸爸妈妈回来。接着,一篇故事吸引住了我,内容是:有一个小孩,因为很难见到父母,就叫朋友每天晚上八点准时关电,他们一家过得很高兴。这让我想起了那天晚上看的那部动画片,于是我马上行动。爸爸妈妈回来了,吃完饭后,我说我去买点水果回来吃,出去外面我买了水果,顺便买了几根蜡烛回去等下用。到了家门口,我把电开关关了,进了家门,到里面,我把水果洗好端出来,他们两个因为没电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我点亮了蜡烛,说“既然没电,坐下来聊聊天吧。”爸爸妈妈都同意了。我们聊到了很晚,这时,有人把电开了,不过,我们都很累,睡了。爸爸妈妈觉察了,明白了我的用意,都如我所愿了。

篇7:以心愿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如果我能拥有一个愿望,我愿意把这个愿望送给别人,因为我不想藉由这种方式达成愿望,如果有梦想,就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海伦凯勒曾说过:“只有穿过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才会欣喜若狂。”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成就,自己才会感到无比的欢欣。如果是不劳而获,或用各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得到利益,那么你将无法体会什么叫做“成就感”,什么又叫作“荣誉感”了。

况且,如果真的有万能的愿望,虽然它可能会带给你梦想中的东西或事情,但它同时也会带来贪婪,因为大多数人得到好处后,就会想要得到更多。真正懂得知足的人,事实上少之又少,然而,如果过度地贪婪,内心自然变得丑陋。贪婪会使人腐败,使人堕落,所以,我们应该想尽办法把这种邪恶的慾望彻底清除。

篇8:以心愿为话题中考优秀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9:以心愿为话题的初三作文

这时,走过来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是小姑娘的父母。我明白了,原来那些不吃饭不说话的中国人,其实是二十多个泥人儿。

这是一家“中国迷”。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带回了许多中国物品,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许多中国见闻。小姑娘乞求也要去中国,她爸爸认真得对我说:“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篇10:以心愿为话题的作文900字

漫步在涛人笔下充满哀愁的金色世界里,秋天变得悲伤起来,不是因为颜色的变化,而是因为树木与花草的凋零,看着那枯黄的大地,我多想让时光倒回春天,继续欣赏生命的繁华。

小经意地走到一棵大树跟前,一棵暗黄的梧桐树,它显得那么憔悴,一片在树顶端的叶子,被秋天染成了暗黄,它如枯叶蝶一般飘落,飞向大地,在那一刻,我多想把它送回天空、送回枝头,可它却不理会我的心愿,一路划过美丽的弧线,落在了地上,依偎在人树母亲旁,似乎再也不舍得飘飞,我心里顿时冰冷,为这个生命叹息,它真的不会再享受蔚蓝的天空了!我突然想把它好好收藏起来,这个心愿变得很强烈,可不知为什么,我的内心却有种力量阻止我这样。

一个冬季过后,仞到春天时,地上成片的落叶如大江东去,一般不见踪影,最多只留下几片只剩叶脉的叶子,它们簇拥在大树下,而那棵大树的树枝上却开始有了几点绿色,好像那曾经的绿叶把它们的颜色送给了在春天里正要发芽的树枝,我似乎明白了。是的,这落叶的色彩虽被时光褪去,它却不会被秋冬的寒冷所威胁,而是加倍地奉献,它依偎在大树旁,因为它要用全身的力量滋养大树,把养分给自己的母亲,让母亲度过这个冬天,让大树母亲的新枝叶在即将到来的春天里更加绿意盎然!这正是美与力量之所在啊!

这手掌大的树叶,它用牺牲把自己的生命变得充实、华丽起来,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落叶一样华丽而充实的生命。被人们称为“宝岛母亲”的杨秀霞,体弱多病,而且已经54岁了(骨髓捐献者年龄规定在55岁以下),为了一个大陆孩子稚嫩的生命,她不顾自己的安危,捐给孩子骨髓,用无私奉献的力量,挽救孩子的生命,她的生命也因此伟大,这不与落叶一样吗?同样也有美丽的心灵,有奉献的光华:

我也有自己美好的心愿,是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伟大,不是用名利换取,而是用无私的奉献点缀生命,我的心愿是被这些平凡而义伟大的金色落叶引导,是它们让我有了真实的愿望和实现愿望的勇气。

这秋天,不再是暗淡的枯黄,而是闪亮的金色,这秋天,不再是惋惜悲伤的时刻,而是伟大的季节,在这片鲜艳的金色中,我会用奉献来实现那平凡的心愿,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证明——奉献是最美的心愿。

篇11:中考话题作文以和谐为话题

为话题

以“和谐”为话题的作文训练

一拟题

国家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何不以和谐为话题,于是仿照200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形式,拟出了下面的题目:

请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能写成诗歌。二解题

何谓和谐?七个音符谱写出一首动听的乐曲,叫和谐;七种不同的颜色描绘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叫和谐;工农兵学商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叫和谐;人和自然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叫和谐。

“贵和”的重要性“礼之用,和为贵”,“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家之计在于和”,“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中医讲“和”利于身体健康,居家过日子讲“和”,则“家和万事兴”,民族讲“和”,利于民族团结。

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才有赵国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的“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更成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指导原则。

三构思点拨

(一)议论类文的构思指导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力求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拟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结构方式:

1先揭示和谐的含义,一般采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多个领域和谐的具体表现,如解题中所说。然后揭示和谐的重要性,最后谈如何达到和谐,例如和谐的前提有尊重、平等、法制等

2先从反面举例,然后揭示不和谐的危害,指出和谐的重要

3正反对比着写,可以在阐释和谐的概念、重要性、原因和后果等方面对照着写

(二)记叙类文的构思指导

首先确定所要表达的范围,如家庭、社会、人与自然等,截取一个片段或几个片段铺叙成文。必须向学生讲明白,记叙类的文章要特别注意结构精巧设置、细节刻画的运用和语言的形象生动。

例如,可以这样设计一个情节:在镇表彰大会上,化工厂厂长正在作经验总结汇报,全体与会者都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他,正当他慷慨陈词的时候,手机响了,一接,一脸惊恐,跟县领导请示之后,匆匆离开了。与会者议论纷纷,一脸狐疑。另一个场景,化工厂门前聚集着群情激愤的村民,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讲着化工厂给他们带来的危害,并要讨个说法,这位厂长立即向县委作了反映,县长很快给他发来了一则短信:要与环境和谐发展!

四佳作欣赏

和谐——人与自然篇

几十年前,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有冷暖适宜的气候,有清新湿润的空气,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浓浓的绿荫给人以抚慰和舒畅……可以说,这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篇章了。

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将越来越多的污染抛给了哺育他们的成长的母亲——自然。黑烟笼罩的天空中不见了鹰击长空的雄姿,污浊不堪的河水终结了鱼翔浅底的身影,与日俱增的人口使城市变得臃肿不堪,各种现代化的机械争着吵着要主宰这个世界。

终于有一天,大自然负荷不了如此的伤害,他发怒了。于是,气候变异,水土流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非典等接踵而至。人类终于领略了它的报复,于是人类开始思索人与自然不和谐给他们带来的危害。所幸的是,已经有一些明智的国家政府和人民,在为自己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同时也在为子孙后代做着长远打算。于是有人提出了要对自然资源珍惜,要使人与自然达成和谐,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实,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就给人类留下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古训,用到今天这个生态危机四伏的社会,它更是要警钟长鸣不绝于耳。它告诉我们对水、对森林、对鱼虫鸟兽、对一切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要持长远的有所保留的态度。因为自然和人类一样是个有限的生命体,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和谐是鸟儿那坚硬的翅膀的,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飞翔;和谐是汽车那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奔驰;和谐是帆船那种伸展的白矾;没有了它,人类再也无法冲浪。所以,我们要携手让和谐永存,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

寻找和谐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

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

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梦中的和谐

心中烦闷,独自一个人拿着画夹去郊外写生。

天灰蒙蒙的,被一团团“黑云”笼罩着,混浊的空气拼命的往嘴里钻。河边深黄发黑的水在流淌着,散发出一阵阵厌人的臭味,就像《死水》中描述的那样发出了气泡,几条肚皮朝天的鱼在水面上漂浮着……

找了好久,终于在一棵枯黄的大树下暂时落脚,左思右想,画夹空空如也,琢磨许久,额头低垂,昏昏欲睡……

忽然,耳边响起了一阵清脆的叫声,一只麻雀坐落在我的肩上,四周宁静,只有大自然的声音,放眼望去,绵绵的群山,绿绿的田野,青青的河水,蔚蓝的天空下漂浮着几朵白云,身边芳草吐翠,燕舞莺歌,清澈甘甜的溪水贯穿整个树林,好一幅自然和谐图啊!

微风习习,精神焕发,新鲜自然的空气使我精力充沛,独自在树林中踱步,数不尽的苍松翠柏,使我陶醉其中,阵阵花香使我忘记了一切,消去了原有的烦乱、疲惫和冷漠,它轻轻地搓揉着我的心,唤醒了我对大自然的亲情,使我身上陡然生出一种静谧、和谐和悠远美妙的感情。

我继续搜索着这片森林给我的感觉,我拿起画板,灵感大发,一幅多么和谐的画啊,我画了一幅又一幅……

篇12:例析以学具为载体的中考题

1. 借助刻度读数,考查学生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例1 (2010年?达州市)如图1,一个宽为2cm的刻度尺在圆形光盘上移动,当刻度尺的一边与光盘相切时,另一边与光盘边缘两个交点处的读数恰好是“2”和“10”(单位:cm),那么该光盘的直径是   cm.

解析 本题把直尺两边的平行与直尺的可度量性和圆的有关知识融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对垂径定理的掌握情况.数据的呈现非常独特,学生必须从题境中提取出这样的条件:弦长为8cm,弓形高为2cm,才能利用垂径定理求得光盘的直径.直尺和光盘的融入使单调的图形多了一些生气.

例2 (2009年?浙江)如图2,小量角器的零度线在大量角器的零度线上,且小量角器的中心在大量角器的外缘边上.如果它们外缘边上的公共点P在小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为65°,那么在大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为   °(只需写出0°~90°的角度).

解析 本题借助于大小不等的两个量角器,构造出相交两圆的基本图形.学生要能够从这一背景中提取出弧的度数和弧所对圆心角的度数,并通过构造等腰三角形,把两个圆心角联系起来考虑才能顺利解决.

综合分析:以上两例将直尺、量角器与圆的有关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具在数学问题中的独特应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同时学具的融入提醒着学生要时刻关注生活,提高运用学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 借助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尝试中感知变化,明晰方法

例3 (2010年?浙江)如图3,把含有30°角的三角板ABO置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坐标分别为(3,0)和(0,3).动点P从A点开始沿折线AO-OB-BA运动,点P在AO,OB,BA上运动的速度分别为1,,2 (长度单位/秒).一直尺的上边缘l从x轴的位置开始以 (长度单位/秒)的速度向上平行移动(即移动过程中保持l∥x轴),且分别与OB,AB交于E,F两点.设动点P与动直线l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沿折线AO-OB-BA运动一周时,直线l和动点P同时停止运动.

请解答下列问题:

(1) 过A,B两点的直线解析式是     ;

(2) 当t=4时,点P的坐标为     ;当t =     ,点P与点E重合;

(3) ① 作点P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P′.在运动过程中,若形成的四边形PEP′F为菱形,则t的值是多少?

② 当t=2时,是否存在着点Q,使得△FEQ ∽△BEP?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y=-x+3; (2)(0,),t=;

(3) ① 当点P在线段AO上时,过F作FG⊥x轴,G为垂足(如图4)解得t=;

当点P在线段OB上时,形成的是三角形,不存在菱形;当点P在线段BA上时,过P作PH⊥EF,PM⊥OB,H、M分别为垂足(如图5),解得t=.

② 存在.理由如下: ∵ t=2, ∴ OE=,AP=2,OP=1.将△BEP绕点E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B′EC(如图6). ∵ OB⊥EF, ∴ 点B′在直线EF上,C点坐标为(-,-1).过F作FQ∥B′C,交EC于点Q,则△FEQ∽△B′EC.由===,可得Q的坐标为(-,).根据对称性可得,Q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Q′(-,)也符合条件.

解析 本题将直尺和三角板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动手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借助于现有三角板较为准确地画出图形,再通过平移直尺,找到点P和直线之间所有可能的相对位置,从而完整作答.一些抽象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通过对直尺的操作,可以加深对问题理解.

例4 (2010年?株洲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过原点O,且与x轴交于另一点A,其顶点为B.孔明同学用一把宽为3cm带刻度的矩形直尺对抛物线进行如下测量:

① 量得OA=3cm;

② 把直尺的左边与抛物线的对称轴重合,使得直尺左下端点与抛物线的顶点重合(如图7),测得抛物线与直尺右边的交点C的刻度读数为4.5.

请完成下列问题:

(1) 写出抛物线的对称轴;

(2)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 将图中的直尺(足够长)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到点A的右边(如图8),直尺的两边交x轴于点H、G,交抛物线于点E、F. 求证:S=(EF2-9).

解:(1) x=.(2)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3)过点E作ED⊥FG,垂足为D,设E(x,x2-x),则F(x+3,x2+x),得:EF2=DE2+DF2=32+[(x2+x)-(x2-x)]2=9+9x2

S=(EH+FG)=?[(x2-x)+(x2+x)]=x2.

∵ (EF2-9)=×9x2=x2, ∴ S=(EF2-9).

解析 直尺的引入,增加了问题条件的隐蔽性.解决时学生如果能够借助于直尺平移,就能够把直尺的宽3cm用到图8中,发现抛物线上点E、F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是3cm,从而能够用点E的横坐标来表示点F的横坐标.在这里,直尺的引入为单调的图形增加了动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直尺帮助自己打开思路,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借助于三角板的旋转,考查学生对不变因素的探究能力

例5 (2010年?黑龙江)平面内有一等腰直角三角板(∠ACB=90°)和一直线MN.过点C作CE⊥MN于点E,过点B作BF⊥MN于点F.当点E与点A重合时(如图9),易证∶AF+BF=2CE.当三角板绕点A顺时针旋转至图10、图11的位置时,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F、BF、CE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解 如图12,作BH⊥CE,交CE于点H,证△ACE≌△CBH,得AE=CH,BH=CE. 图12中有结论AF+BF=2CE. 图13中有结论AF-BF=2CE.

解析 因为等腰直角三角板的两直角边是相等的,所以在三角板旋转的过程中始终有△ACE≌△CBH.学生如果能够借助于学具操作,就容易抓住这样一个不变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例6 (2008年?徐州市)如图14,一副直角三角板满足AB=BC,AC=DE,∠ABC=∠DEF=90°,∠EDF=30°.

【操作】将三角板DEF的直角顶点E放置于三角板ABC的斜边AC上,再将三角板DEF绕点E旋转,并使边DE与边AB交于点P,边EF与边BC于点Q.

【探究一】在旋转过程中,

(1) 如图15,当=1时,EP与EQ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

(2) 如图16,当=2时,EP与EQ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 根据你对(1)、(2)的探究结果,试写出当=m时,EP与EQ满足的数量关系式为    ,其中m的取值范围是    (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探究二】若=2,AC=30cm,连接PQ,设△EPQ的面积为S(cm2),在旋转过程中:

(1) S是否存在最大值或最小值?若存在,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 随着S取不同的值,对应△EPQ的个数有哪些变化?求出相应S的值或取值范围.

解:探究一(1) 通过全等证EP=EQ.(2) 作EM⊥AB于点M,作EN⊥BC于点N,通过相似证Rt△EMP∽Rt△ENQ,所以==.(3)=,0

探究二:(1)设EQ=x,则S=EP?EQ=EQ2=x2,其中10≤x≤10.所以当x=EF=10cm时,S取得最小值50cm2;当x=EF=10cm时,S取得最大值75cm2.(2)当x=EB=5cm时,S=62.5cm2.故当50cm2<S≤62.5cm2时,对应△EPQ有2个;当S=50cm2或62.5cm2<S≤75cm2时,对应△EPQ有1个.

解析 本题借助于一副三角板,设置了一个探究空间非常大的压轴题.多数学生如果想不到借助于实物操作,则很难准确求出探究一中m的取值范围,以及探究二中的两问.

上一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实施“千百工程”下一篇:医院基建人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