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交流

2024-05-26

陶艺课程交流(精选6篇)

篇1:陶艺课程交流

陶艺设计课程心得

摘要:通过六周的学习,我们在叶双贵老师的带领下,从理论到实践,深刻的了解了陶艺这门艺术。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在的叶老师所教的课程中的运用。我们都被这么一门课所吸引,同时也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发我们更多的创意。在这样富有创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灵感也在不停地迸发。

关键词:陶艺 后现代课程理念 后现代课程标准

一.

陶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

陶艺对于我们这些学工业设计的同学们来说在此之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事物。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陶艺课并不是像我们幼年时捏泥巴那么的肤浅。在学习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我们身边的很多陶瓷制品的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自己心中对物体,对空间的想象放到融入到我们的陶艺作品之中,让我们的陶艺作品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展示我们的想法。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大多的设计思维还只是停留在二维的平面的造型中,在这次的陶艺课程里,我们在制作我们作品的时候,更多地要考虑它在各个角度呈现的状态,全方位的考虑它是否能在空间中诠释我们的想法。这为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三维空间意识。

与此同时,陶艺制作也更加提升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在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与自然交流的过程,泥土是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根据中国古代的传说,我们是女娲用泥土捏出来的,所以我们与泥土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从前我们画画,是我们在画纸上进行创作,而在陶艺作品的制作中,我们则是在用泥土进行创作。这种创作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也教会了我们做任何事要稳重,不可急于求成。从揉泥开始就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然直接会影响到我们成品的质量。

二.

后现代课程理念在陶艺课过程中的体现。

小威廉姆.多尔在对诸多有后现代先兆理论广泛而特别关照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课程乌托邦,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这一课程理想之中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者社区之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在这一社区之中隐喻比逻辑更能引发对话。关于教育目标、课程组织、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新观念也将出现,它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成果。在叶老师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1、教育目标

多尔认为现代范式下的教育目标先于教学过程设定非常机械,这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目标控制下的被动的活动者,并使教和学缺乏应有的创造性。他确信目标是丰富多变的,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性活动中共同建立的。这样,在过程开展之前,目标只能以一般的甚至是‚模糊‛的词汇来描绘。这种生成性的目标的确能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主动权,并使教和学可以随时间情境、条件允许的状态而变化、调整。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叶老师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非灌输者。他尊重我们每个人想法创意,帮我们完善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课程目标刚开始时并不是十分明确的,但是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与老师一同思考,课后我们大家也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课堂都有话语权,都可以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的作品,我们要做到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作品基本可以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于自己原先的想法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深化,直到以陶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

2、课程内容

多尔认为,后现代范式中偶然性随处可见。在他的课程乌托邦中,‚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因而在课程内容上要有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适量‛该如何把握呢?多尔认为这也无法确定,只能不断地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予以协调。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自己的作品,要做到对自己负责让自己的作品基本可以阐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于自己原先的想法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深化,直到以陶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叶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不限制,不批评我们的想法,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在课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3.课程组织

多尔认为课程组织应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它‚超越了视课程为一系列相邻单元的观点‛,而是‚丰富的、开放的经验的多层次组合‛,是‚随我们注意力的转移不断变化中心的复杂的马赛克。‛

我们在陶艺课的上课之初,叶老师的分组方式就让我们耳目一新。在其他需要分组的课程中,我们的分组大多是由自行配置来完成的,这样在班级的内部就分为了一个个小圈子,每次分组都是小圈子的在一起,但是,叶老师采用了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这样,我们就有了机会和之前并没有合作机会的同学进行合作,这样我们的想法更加的多更加的新鲜,这种偶然的相遇与调和给我们的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面向情境的,多尔觉得就再也不能用传统的灌输与阐释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参与、会话、反思与转变,因为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而是一种过程一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会话‛是多尔课程的核心,他认为会话引起反思,反思又导向转变。

在多尔的课程理想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其作用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而权威也转人情境当中;他不要求学生接受他的权威,却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这种教师观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地位的彻底否定,其积极意义在于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使师生在教学情境中都能获得赋权感。

在叶老师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们充分进行着交流,在与老师的谈话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这门课的很多知识,我们也在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很多事有了新的认识,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和灵感,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感受到了我们与老师也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

三、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标准

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为此,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设计的‚4R‛标准,即Rich(丰富性)、Recursive(回归性)、Relational(关联性)和Rigorous(严密性)。

1、丰富性。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作品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常见的用泥土做瓶瓶罐罐之外,我们还学会了用泥土制作家具,用泥土表达自己的概念想法。在最后的一个作品中,我们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自己作品的丰富性,还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作品的融合度。

2、回归性。我们在陶艺课的上课过程中,我们还到湖北省美术馆参观了雕塑展,这次参观展览的经历虽然使我们制作陶艺的时间少了半天,但是我们曾长了见识,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给雕塑赋予生命,引发我们的深思。通过看到一些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回归到我们自己的作品之上,对我们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

3、关联性。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仅给我们讲授了陶艺作品的制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他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还我们讲述了很多艺术史,哲学史的内容,还跟我们阐述了很多之前我们不能够理解的哲学问题。叶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等方面的理念,想法,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受益无穷。

4、严密性。多尔认为,‚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最主要的,它防止转变性课程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保持着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做到散而不乱,我们和老师都有适当的交流,老师也可以对我们的进度有了解。与此同时因为老师的适当监督,我们对于完成作品,心里也是有压力的。虽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很多哲学,美学等各种知识,但我们从未忘记我们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陶艺作品的制作。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的作业,以及课程的安排。

四、小结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实际上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它强调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创造性,注重课程过程,强调不确定性,重视师生互动及对话,因而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特点。而在叶老师的课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种课程观的优越性。我们在叶老师的寓教于乐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仅是陶艺的知识,更包括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以后道路上遇到的设计,和生活上的事都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张文军:《后现代教育思想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篇2:陶艺课程交流

第一部分 陶艺课程实施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程改革可“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陶艺的教学内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给我校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陶瓷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以物载道,蕴涵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淄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中国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把淄博陶瓷文化引入学校,我校特编写《陶艺校本课程》,并编入课表,推广普及。《陶艺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感受、传承淄博陶瓷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陶艺校本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审美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陶瓷知识,结合制瓷的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础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并学以致用,使学生领悟到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使学生学会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谋求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校三年来,为实践学校“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办学理念,打造“乐学华小”的教育品牌,我们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实践证明:陶艺教育的价值很高,它为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辟了无限的空间。为真正把陶艺教育落实到常规教学中,我校于2014年开发并实施了独具地方特色风格的《陶艺校本课程》。

第二部分 陶艺课程目标及实施

一、《美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总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美术课标》,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陶艺课程总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陶艺制作、学习、探究,认识陶艺这门学科,从而培养学生对陶瓷文化的热爱。

2.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参与创作、尝试创作、学会创作,从而感受到创作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陶艺学习、制作、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卫生、节约泥料的良好习惯。

4.通过体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在陶艺教学上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二)分目标

根据《美术课标》的要求,陶艺校本课程分目标可以涉及三个学习领域。

低年级

1.造型·表现领域: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运用太空泥、橡皮泥、陶泥等材料,采用揉、搓、压、捏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其想象力、艺术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2.设计·应用领域:

低年级学生认识陶艺工具,尝试简单的制作方法,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进行陶艺创作,体验陶艺创作活动的乐趣。

3.欣赏·评述领域:

低年级通过观摩录像、图片和实地观摩等,感受陶艺作品的创作方法、材质、造型与色彩的特点,欣赏陶艺作品,能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陶艺作品的感受。

中高年级

1.造型·表现领域:

中高年级的孩子,运用陶艺材料和工具,通过泥条、泥板、捏塑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作欲望,发展陶艺构思与创作的能力。

2.设计·应用领域:

中高年级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陶艺工具,运用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设计和装饰各种陶艺作品,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3.欣赏·评述领域:

中高年级欣赏中外优秀陶艺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不同时代的陶器。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能用简单的术语对陶艺作品进行分析,表达对陶艺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三、课程实施

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程主要安排如下:

(一)低年级

1.通过“讲故事,学知识”的形式了解陶瓷的起源、种类、分布地区等。边听故事边学知识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走进陶艺室,了解陶艺工具的名称、作用。

3.学习简单基本的陶艺制作技法——捏塑成型。学习运用初步的揉、搓、压、捏技法造型,不拘一格地大胆用橡皮泥、太空泥捏塑和创造。

4.通过情境导入、主题教学,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合理而巧妙地运用橡皮泥、太空泥的质感,体现设计创意。学生分主题捏制动物、植物、器皿等。

5.欣赏学生感兴趣的陶瓷作品,感受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通过展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陶艺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述。

(二)中高年级

1.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陶瓷的分类;了解陶文化的悠久文化历史和陶制品的实用功能,丰富对陶艺的认识。

2.在学习了捏塑成型基础上,学习泥板成型、泥条盘筑的制陶方法,培养做陶兴趣。简单了解拉坯成型的相关知识。

3.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上釉技法并尝试着给自己的陶艺作品上釉。

4.高年级学生结合多种陶艺技法,尝试创作陶艺作品,开拓学生想象空间,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

5.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6.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有名的陶瓷艺术。7.组织学生走进陶瓷博物馆、硅元集团实地参观,了解淄博陶

瓷的历史、种类、特点等知识。通过参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8.拓展陶艺作品的教学形式,如丙烯材料上色、用釉上彩在瓷盘上创作等。

(三)遵循的原则

1.学生快乐原则:发挥学生喜欢泥巴的天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2.知识渗透原则:把陶瓷文化的资料融入教学中,把陶艺知识结合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中。

3.动手实践能力:提供泥巴和时间,使学生在接触泥巴的过程中熟悉泥性。

4.创造审美原则:引导学生欣赏和模仿优秀的陶艺作品,并大胆创造自己的作品。

5.教育原则: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悟”为原则,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制作能力。

第三部分 陶艺课程评价办法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学生的陶艺学习参与程度与思维、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取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对其进行判定。陶艺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从学

生进步的过程、努力程度、时间与创新、自评与他人评价等多方面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二、具体评价方式

1.日常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课堂展评等方式,可用实物奖励法、分析交流法、示范法等。

2.每月评价:采用展示激励法,如班级优秀作品展示区,每月更换一次,学校定期举行陶艺展。

3.学期评价:每个学期全校学生都要参与一次达标评价。分别设立年级的三个星级,学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发学生对陶艺制作的兴趣。

篇3:谈陶艺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策略

一、审视学生现状, 从学生角度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 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最终目标和重要导向也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从调查学生的现状开始。

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现状作调查了解。由于学生所处的地区不同、所就学的学校不同甚至所处的班级不同, 学生陶艺方面的素养也不同, 各种知识迁移的能力也不同, 对接受和理解陶艺课程资源的能力也就不同。在开发和利用陶艺课程资源的时候, 必须对此进行考虑, 这不仅影响到陶艺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 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对学生的个体素质现状作调查了解。为了保证陶艺课程教学的正常进行, 不但需要了解所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陶艺知识、技能和素质, 还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其他知识, 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中的个体差异,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 准备各类材料, 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现状作调查了解。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 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 他们最愿意参与进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陶艺课程资源开发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陶艺课程广纳博收的特点, 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现状作调查了解。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是陶艺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陶艺知识、技能和素质恰如其分地运用于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 引导学生将陶艺技能技法和相关知识转化为能实现陶艺课程目标的实践能力。

二、挖掘教师潜能, 从师资条件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陶艺课程资源的基础要素, 教师具有怎样的素质, 他们在哪些方面有专长、特长, 哪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他们来讲是游刃有余的, 哪些又是教师欠缺的, 这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非常实际而有效的, 因此, 陶艺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热情和态度, 对学生的陶艺知识及技能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作用;陶艺教师知识的广博度, 对学生掌握与陶艺相关联的知识起着促进作用。

三、突现学校特色, 从学校特色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 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 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 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办学特色的促进。陶艺课程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学校优势为陶艺教学服务。

四、拓展教材空间, 从教材内涵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 它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要充分考虑到陶艺课程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活动, 拓宽陶艺学习的途径, 拓展陶艺学习的失控。具体表现在:陶艺的含义丰富, 陶艺的外延扩大了, 生活有多广阔, 陶艺就有多广阔, 不仅要在课堂上学陶艺, 还要在生活中学陶艺。陶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陶艺与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开发并利用好陶艺教材, 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陶艺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能力的文本, 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 在陶艺课堂教学中,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借助教材, 主动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 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从而获得学习方法, 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提高陶艺综合素养。

五、注重校园环境, 从陶冶情操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 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 将这样的环境作为陶艺课程资源之一, 以熏陶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图书馆资料资源, 如陶艺理论书籍、陶艺作品集、陶艺方面的杂志、多媒体资料等。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探究合作学习, 还是教师备课, 开发新教材等, 都需要丰富的陶艺资料资源。

展示陶艺作品的场所, 陶艺与生活紧密相连, 陶艺作品既可以美化校园, 营造艺术气氛, 丰富校园文化,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与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陶艺教学必备设施与设备, 进行丰富多彩的陶艺课程教学活动需要基本的陶艺教学设施与设备, 如专用陶艺教室、教具、工具以及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六、梳理校外资源, 从教学效果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公共文化设施。各地众多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 在这些文化设施中可以提供大量的陶艺作品、文物、陶艺文献资料以及陶艺讲座等各种陶艺活动, 为学校陶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各地的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各地的文化遗产, 如宗教建筑、园林等;城市的环境艺术, 如公共雕塑、建筑等;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也是陶艺课程的资源。陶艺教师可以根据陶艺课程的需要,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开发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 开展教学活动。

艺术家工作室和陶艺作坊。了解艺术家的思想、生活以及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 了解传统陶艺制作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背景。这些都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陶艺课程资源。

七、发挥网络作用, 从信息技术角度开发陶艺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 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陶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 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 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 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 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

除了上述的陶艺课程资源外, 由于陶艺在现行的学校课时安排上时间资源很少, 所以, 科学合理分配时间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设计教学时间应充分考虑“适时”概念, 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 科学地规划单元课时, 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以保证学生实际有效的学习时间,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 陶艺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 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 往往很不平衡。但从作为陶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 每一地方、每一教师、每一学生, 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 并不缺乏, 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 在加强陶艺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要积极进行陶艺课程资源开发与策略的研究, 这对于现在陶艺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摘要:中学陶艺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策略主要有审视学生现状, 从学生角度开发陶艺课程资源;挖掘教师潜能, 从师资条件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突现学校特色, 从学校特色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拓展教材空间, 从教材内涵出发开发陶艺课程资源等几个方面。这些途径和策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开发和利用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和在一起。

篇4:抓国际交流促陶艺复兴

1981年1月,正是雪梅飘香,春回大地的时候,由中国江西工艺美术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工业公司,江西工艺美术公司和日本高岛屋株式会社、日本国际贸促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江西省工艺美术景德镇陶瓷展览会在东京隆重开幕。

这次展览会时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已习习吹来。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和经济合作也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为景德镇和高岛屋搭建了友谊的桥梁,经双方友好洽谈,商定在日本东京举办《江西工艺品景德镇陶瓷展》。展览会由省工艺美术馆和江西陶瓷工业公司承办。经周密计划,调集了众多名家高手,精心设计,高标准制作,“要拿出最好的作品给日本人民展示”。经大半年的筹备,一批精美瓷器运往日本。

本着展示中华瑰宝,考察现代化,促进中日友谊的宗旨,江西省派出了工艺美术景德镇陶瓷展友好代表团。副省长许勤为团长,景德镇市委书记杨永峰为副团长,陈光媚、舒圣佑、方综、秦锡麟等人参加。代表团得到了日本国际贸促协会会长藤山爱一郎、高岛屋株式会社社长饭田新一等人的热烈欢迎。

1981年1月16日,展览会如期隆重开幕。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展览会。一千多平方米的展览厅里,陈列着来自中国景德镇一千多件精美瓷器。有粉嫩娇艳的粉彩瓷,湛蓝青翠的青花瓷,薄如蝉羽的高白釉工艺碗、灯,流光溢彩的颜色釉花瓶,同时展出的还有江西的漆器,木雕等精美工艺品,真是琳琅满目,富丽堂皇,展示了中华艺术的精髓。

展览会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暨新闻发布会,日本各界人士和新闻媒体共计千人参加。会上,高岛屋株式会社社长饭田新一致词,团长许勤致祝词,杨永峰、陈光媚、藤山爱一郎讲了话。此后,景德镇陶艺家现场表演瓷上绘画。各家媒体在主要版面跟踪报道,形成了当时的宣传热。展览对外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数以万计,无不为之交口称赞,许多人从远处的北海道赶来,以求一睹为快。

展览会期间,代表团参观了高岛屋株式会社、罗来厉克株式会社等日本知名陶瓷企业。同时,展览会还在京都、大阪、名古屋等地展出。所到之处,倍受欢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次展览会,是在我国“文革”后,新的历史时期到来的转折时期举办的,对于景德镇改革开放,振兴陶瓷,发展经济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展示了江西景德镇灿烂的陶瓷文化。展出的陶瓷,表现了建国三十多年以来的陶瓷科技和艺术成果。其中的薄胎瓷,薄如蝉羽,洁白无暇,晶莹剔透,温润如玉,代表了陶瓷的最高水平;当代名人的作品,技艺精湛,青花、粉彩、斗彩、新彩,综合装饰,琳琅满目,令人惊叹;各种颜色釉陈设瓷,不仅有传统的,还有创新的,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日本友好人士说:景德镇有千年的陶瓷文化,更有今日的辉煌,它是中国艺术的代表,是日本陶艺学习的榜样。

二、学习了日本民间陶艺,掀起了景德镇陶艺创作的热潮。这次展览会期间,代表团参观了赖户市、名古屋等日本陶艺作坊,从他们的民间制陶艺术和装饰风格得到启发。陶瓷美术家秦锡麟,认真学习了民间陶艺和民间青花,收集了大量资料,回国后,担任了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所长,即确立民间青花课题,设计了一批民间青花陶艺优秀作品,当这些作品在第二年的日本陶瓷展览会上亮相时,深受日本人的欢迎,被购销一空。从此,景德镇陶艺和民间青花像一朵朵鲜花绚丽绽放。

三、考察了日本陶瓷现代化,起到了振兴景瓷的示范作用。代表团在日本进行了广泛的考察,特别对日本陶瓷生产现代化的进程予以极大的关注,大家深感落后,决心赶超。回国后,把收集的日本陶瓷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的生产场景录像片,在全市三级(市、县、厂)干部会议上播放,讨论学习,调动了广大陶瓷工作者的积极性。此后,出现了一个振兴景德镇陶瓷的热潮,迎来了1983年的出口高峰。

篇5:陶艺课程总结

授课教师:KK

一、课程名称:陶艺

二、授课时间及班级:2014年下 20班

三、周课时:4节/周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陶艺的基本概念,熟悉陶艺名家作品,掌握陶艺基本技法,能独立设计创作简单陶艺作品并具备陶艺鉴赏初级水平,能从陶艺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陶瓷的魅力并获得快乐。

五、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结合实践操作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指导法

2、教学效果:

新生对陶艺充满好奇与激情,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师生合作默契,共同享受陶艺的艺术魅力。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问题:

(1)、一周两节课时时间太少,好不容易盼来陶艺课,但加工泥料,构思设计又花了点功夫,真正用于创作的时间就更加有限。好不容易在反复修改中找到感觉想要大施手脚,下课铃又响了。像样的陶艺作品需要充足的时间去修饰它,完善它,一周两节课的时间不够用,学生往往大呼不过瘾,令人遗憾。

(2)、陶艺室设施一般,只配有两个水龙头,缺少练泥机和专用小窑炉,所以学生做作品并不能尽兴,不能随做随烧,随做随用(泥)一定程度上有损创作积极性。

(3)陶艺室空间大,搞卫生麻烦,且粉尘多,影响创作。(4)没有合适教材,教师备课存在难度,不能系统化,标准化和秩序化。改进措施:

(1)开辟第二课堂或增加课时,确保学生无后顾之忧,拥有充足时间进行陶艺创作;

(2)在学校无增加预算购置新机的情况下,需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烧窑衔接工作,确保学生作品能随做随烧,保证本周结束创作后三四天就能看到烧成效果,激发创作热情;

(3)做好学生心理建设工作,帮助学生意识到打扫陶艺室也是陶艺人自我修养的学习一部分,需要做好这门功课才能更好的做好陶。并且也会纳入平日成绩;

篇6:陶艺实验课程讲义

第一章 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与鉴赏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陶艺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陶冶性情。对传统陶瓷和现代陶艺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基本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掌握2-3种陶瓷的成型方法。学习方法:

理论讲授与实验室操作相结合。

第一节 陶瓷艺术的基本理论

一.陶瓷艺术简介

陶艺----陶瓷艺术

古老的陶瓷艺术发源于东方的中国,并有着千年的历史。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而传播到世界各地。漫长的历史推演,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融,使传统的陶瓷艺术在历史上数次达到了顶峰。随着时代的更替,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化,陶瓷艺术的审美意识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标志着古老文明的陶瓷传统制作技艺及艺术成果不断地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冲击和取代。由此,人类正迫切需要回归自然地情感和欲求,随着工业社会带来的失落感而日益强烈,现代陶瓷艺术应运而生。

陶艺就是陶瓷艺术的简称。现代陶艺就其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一门工艺,是一门需要特殊技能和知识的行业。现代陶艺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方面,以陶土为最基本的材料,用某种形式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理想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工艺技巧。工艺技巧是现代陶艺完美表现的语言和手段,是艺术的媒介。现代陶艺从工艺上分,大致可以分为原料工艺、成型工艺、烧成工艺。从功能上分,可以分为公共艺术和个人艺术。整个陶艺课程学习中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成型工艺。

二. 陶瓷材料介绍

泥: 陶泥、瓷泥、粗泥、细泥、紫沙陶泥„„ 釉: 高温釉、低温釉、有色釉、无色釉(透明)„„ 泥 —— 泥性语言 火 —— 泥的重生

陶瓷与大自然的泥、土、火、木、水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这也是使得众多的陶艺爱好者迷恋的重要原因。陶艺作品在任何情况下都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柔软的泥,经过心手并用塑成作品,再入火中培烧,变成坚固不变的艺术品,给人类精神生活带来美的充实,物质生活带来促进,这过程本身就富有哲理”。从自然出发,加入人的情感,再回归自然。

陶艺创作中,首先要了解由“水”和“土”所合成的泥和釉。泥制成坯体,完成造型,釉料展现出色彩。

三. 工艺简介

1.陶瓷工艺的基本流程:成型 ——→ 烧制

成型 : 泥——→ 揉泥——→ 各种成型法 ——→ 修坯——→ 晾坯(干燥)——→施釉 ——→ 装窑烧制

漫长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成型、烧制等工艺上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科学的技术。要做好每一件陶艺作品,其间必然包含了许多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完成好一件作品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节 传统陶瓷、民间陶瓷和现代陶艺的鉴赏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艺术的全部美和伟大,就在于能够首先获得非凡的形式、地方性的风格,各种各样的特征和细节。”陶艺的民族性格要从传统文化角度去认识,做为东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美学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便是这种东方审美文化的集中表现。

民间陶瓷是指那些由农民或小手工也者在民间烧造的,并用于民间日常生活的各类陶瓷制品。陶瓷被冠以“民间”加以限制,既可以看作是陶瓷的一个类别,更标志着一个层次,一个最基础的层次。东方文化不但有其地域色彩,而且有其重要的民族性格所体现的精神面貌,纵观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各个朝代艺术风格的变化、艺术形式和技巧的运用,造型具有鲜明特征,无不体现了这种东方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便是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

同所有的现代艺术门类一样,现代陶艺的出现,是以创作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条件,这种观念的更新根源于艺术文化的基础。毕加索曾在其艺术创作的某个阶段参与了制陶活动,从其作品上分析,同他的艺术观念是合拍的。他这样讲过:“我不探索,我只发现。”有人曾这样描述他制作陶艺的情景,他捡起制陶工人丢弃的一个废坯,反复打量,然后用手随意地捏几下,一只活灵活现的鸽子便诞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大师用其现代艺术的创造理念进行的制陶活动,已经具有了纯艺术性的明确追求。虽然毕加索不能称之为专业陶艺家,但他做为一个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敏锐性和反叛性,将做为构件使用的粘土变化为创作艺术形象的材料,将现代艺术理念随机地运用到创作中去,在观念上就是一个大胆地突破,这也是现代陶艺追寻的艺术根本。

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皆有自己赖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精神。现代陶艺也同样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并非指向民族的具体的传统陶艺概念,而是指向由这种传统陶艺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真正的传统继承应该是精神的继承,这将指导同学们今后漫长的创作道路。

[实验项目]

1.实验室里熟悉各种陶瓷材料和工具设备。

2.学习揉泥、搅釉等工艺技术。[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瓷材料和各种工具设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通过参与揉泥和搅釉等工艺制作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陶瓷材料,培养学生对整个陶艺制作过程的操作能力。[实验工具和材料] 1.各种陶泥

2.各种的陶艺制作工具和设备 [方法和步骤]

1.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2.要领讲授和工艺示范相结合。

第二章 陶艺制作及成型方法

教学目的:

本章节要求学生了解陶艺制作的成型工艺,能熟悉掌握并独立完成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模制成型法等基本制作工艺,能根据陶艺不同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制作小型的陶艺作品。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基本了解陶瓷的成型工艺,掌握2-3种陶瓷的成型方法,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重点掌握盘条法的灵活运用。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及要领示范,学生按实验要求完成课题。

第一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泥条盘筑法

漫长的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无论在成型、烧制等工艺上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科学的技术。要做好每一件陶艺作品,其间必然包含了许多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完成好一件作品都是至关重要的。陶瓷器物成型法中的盘泥条技法就是人们在长期陶瓷制作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成型法。一.泥条盘筑法的概念

泥条盘筑法是用黏土泥条或泥绳制作器皿的一种技巧。

黏土必须在使用前准备好(经过揉捏过的泥)。盘泥条使用的泥应该是柔软有韧性的,在被卷曲成形时不会断裂。黏土中应参有适量的沙子和陶渣,以便在器皿干燥及以后的烧制过程中减少坯壁弯曲和破裂的危险。二.泥条盘筑的方法

盘泥条可以用手搓或挤压制成泥绳,然后逐级向上磊筑制成所需造型的方法。在开始制坯前要准备好所有的泥条(做好的泥条可以放置在塑料袋里防止过度干燥),这样可以集中精力盘泥,使制作过程不因需要制作过多的泥条而中断。同学们可在这时选用转盘或转台是十分有用的,并在转盘上覆盖纸或布来操作,会减少因搬动带来的危险。

就手工制作的盘泥而言,开始时捏成较粗的黏土条,然后在有吸水力的台面上搓揉,以防止其粘黏。用擀泥板或用拍打的方法先制作一个盘泥用的器皿底座,然后将泥条连续不断

地盘上去,并从里面把上下各一半捏合在一起,使之密封。虽然将外表的泥条全部捏合在一起会使黏土间的结合更牢固,但如果需要,外表可以部分保留或全部保留泥条的形状。如果器皿的形状是垂直的,那么泥条可以直接一层一层的往上堆。对一个逐渐增大的形状而言,在堆放时,每根泥条在堆放时都要稍微往外边放一点;相反,每根泥条在堆放时要稍微往里边放一点,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逐渐收缩的形状。

在器皿逐渐增高时,起内部可以可以塞一些揉皱的旧报纸作为支撑。但是要注意不要太追求器皿形状的变化,不然坯壁会坍塌。用硬纸板或薄的木板制成的模板可以预先用来确定外形,另外模具和模型也常被用来定形。但这样做往往使器皿产生机械呆板的效果,无法保持盘泥条技巧所带来的文雅和沉静特征。

希望用盘泥条的方法一次就完成一把壶的制作通常是不可能的,哪怕你渴望如此也是做不成的,特别是当器皿的形状大而且复杂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器皿的下半部稍微干燥点再继续往上垒加,同时正在做的部件要用湿的布或塑料盖起来保持湿润。当盘泥重新开始时,第一根泥条被加在原部件上时,应通过刻槽和泥浆来帮助它们粘黏在一起,这之后泥条才能一根根直接地堆放上去。三.制作工艺简介

(1):将卷曲的黏土捏成粗的泥条。

(2):在一个多孔且不沾的面板上用手搓泥条。要确认泥条被彻底搓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器皿的泥条是圆的而不是扁的或椭圆形的。要保持泥条的均匀厚

度,使它们能顺利制成一件作品。

(3):可以用你的手指把泥条与底座牢牢地捏合在一起。如果可能,应在 上做这些,用另一只手在一旁扶者坯壁以防止器皿的形状向外扩展。

(4):要保证在内壁把每根泥条捏合在一起,并使其光滑,这一点很重要。外表也光滑,那么就应在器皿的外面把泥条衔接好。

转台和木板如果需要

(5):每层泥条,不应在相同的点连接,否则坯壁会支撑不住。在连接时,应在泥条的末端以一定的角度切断,以使切口相互吻合。

(6):需要的话可以使用辅助模板,虽然这么做会是器皿显得比较呆板机械、无生气,但可以保证获得预先确定的形状。如果器皿的形状是朝外伸展的,那么每一根泥条都应该放在前一根泥条靠外边一点的地方。

(7):相反,如果器皿的形制是向内收缩的,那么每一根连续的泥条应放在前一根泥条靠里边一点的地方。

(8):泥条也可以同时形成器皿的结构和装饰,图中的软泥条就被做成波浪形状的装饰图案,这是需要在器皿的内部将泥条密封抹平。在运用泥条进行装饰时,要特别注意内部的密封,否则在泥坯干燥后或烧制时,器皿会有裂缝或完全破裂。

[实验项目] 1.练习泥条盘筑法的基本工艺技法。2.运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皿。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泥条盘筑法在陶瓷成形中的应用。

2.通过泥条盘筑法制作器皿类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实验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条盘筑法完成作品

第二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泥板成型法

一.泥板成型法的概念

泥板成型,顾名思义就是将泥块通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板,然后用这些泥板来进行塑造。泥板成型是现代陶艺中最为常用的成型方法一,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泥板法制作便利,即便于表现棱角转折清晰的几何造型,甚至一些同心圆的造型,如宜兴紫砂器皿的很多造型都是用泥板成型或用泥板拍打成型来制作的。同时又可以做一些转折自由,形体比较复杂的造型,如现代陶艺里面一些雕塑作品,因此这种成型方法具有很好的成型自由度,便于现代陶艺多元的表现方法。

最初的学习可以从圆柱体或方盒形开始,熟练以后再作一些复杂的作品。滚泥板时,应把泥块放在一块布上进行,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扩散,注意泥的厚度要适合所做作品的需要。由于泥板面积大,不易直立,在陶艺制作时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手法使其成型。泥板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间接、明快。制作时利用泥的柔软性,可以像布一样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坚硬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木板一样来成型。

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随陶土的湿度加以变化。比较湿软泥板可以扭曲、卷折等方法自由变化,随意造型;稍干的泥板可以粘制作成比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随器物制作大小而定,但应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匀。二.工艺简介: 1.滚压法:

先在陶土下垫一块布,用手掌将粘土压扁。然后在粘土的两端各放置一块所需泥板厚度等厚的木条,用擀泥棍前后滚压,直至压到和木条厚度相同为止。适于制作较大面积的泥板。

2.拍片法:

(1).拍片法是制作紫砂壶常用的方法,先将粘土放在泥案上,用泥拍的背部从粘土的中间向四周拍打。

(2).而后将粘土小心翻转过来。

(3).再用泥拍的正面斜下方用力,均匀有序拍打至所需厚度。

(4).泥板成型。

[实验项目]

1.练习泥条盘筑法的基本工艺技法。2.运用泥板法制作器皿。

3.综合运用盘条法和泥板法制作陶艺造型。[目的和要求]

1.掌握泥板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泥板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板成型法完成作品。

4.根据创意合理运用两种成型方法完成作品。

第三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拉坯成型法

一.拉坯工艺简介

快速转动着的轮子上,将手探进柔软的粘土里,开洞。借助螺旋运动的惯力,让粘土向外扩展、向上推升,形成环形墙体„„这就是拉坯!

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器物更完美、精致,同时可以拉塑出较大型的作品。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慢轮辅助成型,后来发展到快轮,从此拉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的主流!

用拉坯的方法可以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现代陶艺甚至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切割,再重组成一件新作品;或者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扭曲、楼空、挤压之后再拼合,创作出新的,富有特色的作品,包括器皿、容器、雕塑。

看别人拉坯也许觉得很新鲜、过痛,但事实是初学者要学习技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的境界。初学者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练习,一定能掌握好拉坯成型这种制陶法。

二.拉坯工艺演示

1、双手扶你定住中心。

2、往上拉到一定的高度,并用拇指开口。

3、将手伸到罐坯的底部。4

5、确定罐体形状。6

7、将罐口拉薄 8[实验项目]

1.练习拉坯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2.运用拉坯技术制作器皿。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拉坯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从底部向上拉,将坯拉薄。、拉出罐口的大小。、调整口部,完成

2.通过泥板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拉坯机

3.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 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泥板成型法完成作品

第四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手捏成型法

一.手捏成型法的概念

在陶艺的成型技法中,徒手捏制法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也一如我们儿时的玩泥巴游戏一样原始、简单。同初学者通过手捏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对陶土的干湿泥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成型方法打下基础。徒手捏制造是最简单的练习做陶的方式,它加强我们对泥土的感觉,激发创作欲望和想像力。所有的陶艺作品的坯体应该是空心的,并要有一个通气孔。

徒手捏制法所选择的泥料要软硬适宜,过于干燥不宜成型也容易龟裂。反之陶土太软作品成型后容易坍垮。此外一件作品也不可捏制过久,因为手温会使陶土的水分蒸发,减少可塑性。

手捏成型的作品,由于坯壁薄厚不易控制,一般仅限于小型作品。

二.手捏成型法工艺演示

1.先将泥揉成一个圆蛇用大拇指开手指按逆肘针方向用力均匀地挤压成筒形。

2.装上四肢,也应是空心的。

3.提出前伸的大嘴。

4.加上眼睛、牙齿、尾巴等细节。

[实验项目]

1.练习手捏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2.运用手捏法临摹传统民间陶塑。3.运用手捏法制作小型陶艺作品。[目的和要求]

1.掌握手捏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手捏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手捏成型法完成临摹及创作作品。

第五节 陶艺制作成型工艺——模制成型法

一.模制法的概念

模制法即以模具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它的初级阶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国最早的彩陶即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这种方法制成的。而成熟阶段的模制法则盛行于黄河中游的庙底沟、龙仰文化。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后者却是在模具上垒筑泥条。现代陶艺使用模具成型时一般都采用加压印模的方法。模具一般可分为阴模和阳模。二.各式印模法简介

通常认为人们从18世纪开始使用模具,使用模型参与创作使陶艺工作者能够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从简单的日用品到复杂的雕塑和装饰品。因为用模型很容易生产大量的复制品,所以它为商品的制作提供了喜人的可行性。本节课程介绍运用模具制作陶艺的几种常用方法:印坯模和注浆模。它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技巧:注浆成型、加压模塑、阳模与阴模。陶器可以在带有机械臂的旋转石膏模具压坯机中成型,在机械臂上附有一个金属模板。当模具运转时,就形成模具的内部形状和表明外形,这个过程属于阳模旋坯成型;反之,如只需要形成器皿外形,那就是阴模旋坯成型。在这两个的过程中,模具需与陶轮相吻合,以便能使器皿处于合适的位置。

阳模通常用于盘子和浅盘的成型,把一块泥片放在模具凸起的位置上,当陶轮旋转的时候,带有金属模板的机械臂被放在泥片表明。金属模板沾上少量的水润滑一下,再把预先调整好位置的机械臂放在泥片厚度恰到好处的点上,盘子的模型就完成了。

阴模大部分用于制作内部较深的器皿,如杯子、圆柱体等造型器物。把一块准备好的泥坯放入凹陷的模具里,当陶轮旋转时,可大致地用手将泥坯沿模具壁向上铺开。带有金属模板的印模机械臂这时被放入模具刮平黏土,使之形成所需要的内部形状,并得到一个均匀的厚度。

加压模塑包括挤压泥片或软泥球,柔韧的黏土被压入或压在模具的表面,这是制作浅盘或简单器皿的常用方法。带有凹面的单面模具一般被称为“沉降型”模具,因为黏土被压入其中或沉入其中的。而带有凸面的模具一般被称为“隆起型”模具,原因是黏土覆盖在石膏模具上面的。也有用双开模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模型被分开制作,然后切割好边线,加上一些泥浆,最后把两个模型黏合起来制成所需要的形状。三.注浆成型法简介

注浆成型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技巧,近年来在陶艺创作中也广泛采用。这也是有效降低

成本的生产方法,可以制作大批量的陶器。制作中可根据不同物体造型的复杂性,把泥浆倒入一个或多个石膏模具部件中,泥浆在石膏模具的壁上吸附沉淀,石膏吸收泥浆中的水分,直到石膏壁上吸附所需黏土有一定的厚度并形成泥坯。然后把多余的泥浆从模具中倒出,可将模具倒置,使泥浆流尽,最后把模具翻过来,直到看不见里层黏土的水分为止。四.模制成型制作工艺简介

擀好的泥片放入石膏模具中 用有弹性的工具帮泥片附在模具表面

探索在“沉降型”模具中进行制作和装饰造型 利于模具完成所需要的造型

泥浆倒入石膏模具中 泥浆吸附到一定厚度的时候完全倒出多余泥浆

[实验项目]

1.掌握各种模制成型的基本工艺技法。

2.运用各式模制法制作陶艺作品。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模制法在陶艺成型中的应用。

2.通过各式模制成型法制作陶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创作思想实施的能力。

[工具和材料] 1.陶泥 2.石膏

3.简单的陶艺制作工具 [方法和步骤] 1.确定构思。2.绘制造型图。

3.依据模制成型法完成陶艺作品。

第六节 陶艺窑炉烧成工艺

一.陶瓷烧成工艺概念

陶瓷的烧成工艺是指在各种窑炉中用有控制的、持续的温度对黏土或黏土和釉料进行处理的过程,使之板结坚硬,成为陶瓷。每一种烧成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二.素烧工艺

素烧是将黏土转化成永久陶瓷的第一步,通常在施釉前进行素烧。无论是何种窑炉,使用何种燃料,其原理是一样的。为了减少风险,在烧制前都要有充足的时间使所有陶器彻底干透,如有些陶器特别的厚重,那么应先放入预热窑中进行烤干,以保证每件作品都充分地干燥。需要素烧的陶器在放入窑内时相互间应尽量靠拢。每件器皿都靠拢以相互支撑住,入窑的陶器也可以套放,或边对边地堆放,或脚对脚地排放。

一般情况下,素烧温度要达到900℃——1100℃,这是由所用黏土的类型和其孔隙率来决定的——温度越高,孔隙率越低。每种黏土材料都会有其不同的烧成温度,以供使用者参考。烧制的起初阶段是最至关紧要的时刻,因为即使是干燥透的陶坯依然含有高比率的水化学分子,这些水会转化成水蒸气,必须让它们慢慢地散发掉,否则会导致器皿的坯壁部分损坏。窑炉内的温度应逐渐升高,温度至少达到400度以后烧制的速度才可以加快一些。现代科技为烧窑提供了各种控制温度的设备,如内置式温度调节器、高温计、热(温差)电偶和大量的耐高温考验的设备,在确定的范围内,它们能根据需要预先设置和或编程来进行烧制。三.釉烧工艺

釉烧也是广为人知的一种烧制方法,通常是在素烧和上釉之后的第二次烧制。为的是把釉料融化到器皿上。这次烧制的温度是由釉料和器皿本身的黏土决定的,以下是常用的温度范围。

陶器(包括红黏土、红泥陶土)900℃——1100℃ 高温陶 1100℃——1200℃ 跖器和瓷器 1200℃——1400℃ 四.装窑

在装窑釉烧时,需要特别小心。与素烧时不同陶器之间相互不能接触,否则釉料一旦融化,它们就可能粘连在一起。

景德镇把烧窑前的工作俗称为“满窑”。景德镇窑由于窑型及构造上的特殊性,使之在装窑技术上也特别考究,不仅要考虑窑室前后各部位火度及气氛的变化,更要注重火道分布的合理性。满窑操作的关键在于合理安排火路,保证全窑通风流畅,以使窑火能充分燃烧;否则,如果通风不畅,极易导致“生熟”不匀,甚至引起倒窑事故。景德镇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表明,窑室后部装大器匣钵,前部装小器匣钵,“前紧后松”是最合理的火路安排。满窑工作全部结束,即可进入烧成阶段,点火烧窑。烧窑是土坯烧炼成陶瓷的全部过程。

制陶要经过许多阶段,毫无疑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烧制阶段。在黏土与温度接触前,黏土是不会变成陶瓷器物的。为了能运用不同陶瓷材料创作出理想的陶艺作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陶瓷烧成技术是很重要的,也是整个陶艺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项目]

1.了解窑炉烧成的基本工艺流程。2.参与窑炉的整个烧成过程。

[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瓷的烧成工艺。

2.通过参与烧成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陶瓷材料各阶段的性能。

[工具和材料] 1.电窑 2.煤气窑 [方法和步骤]

上一篇:新学期召开教师会议讲话下一篇:我欣赏你但不会靠近你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