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名人故事

2024-06-05

毕加索的名人故事(共9篇)

篇1:毕加索的名人故事

世界名人故事:毕加索背后的故事

马车的轮子

如果把毕加索比作一架不知疲倦的马车,那么女人则是这架马车上的轮子,是轮子让他能够尽情狂奔,又总是赶在潮流的前面。如果没有这个轮子,他恐怕只能痛苦地、无可奈何地叹息和焦虑。

1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全欧洲,当战争威胁着人类生存时,各种时髦的远离现实的艺术都失去了生命力。

1912月,毕加索在诗人兼电影导演科克多的推荐下,参加了佳吉列夫芭蕾舞剧团,为他们设计布景、服装和道具。毕加索随着这个团在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巡回演出,观摩那里的艺术大师的杰作,使他很自然地转向现实主义。在演出期间,毕加索认识了该团的女舞蹈演员奥莉嘉·克柯洛娃,一位长得漂亮,浑身透出一股贵族味和古典美的俄国姑娘,奥莉嘉那种俄国的正统风格和异国的神秘格调使毕加索着迷,也与他当时追求古典主义艺术是一致的。19的12月,他们结为合法夫妻,这给毕加索的生活增添了欢乐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个时期,他以奥莉嘉为模特儿创作了大批充满生命力的富有诗意的新古典主义作品《阳台》、《女学生》、《坐在安乐椅上的奥莉嘉》、《坐着的女人》等。在这些作品中,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了毕加索这个时期的突出特色。他创作的《母与子》是奥莉嘉为他生下保罗之后的杰作。画面中的母亲持重、丰满、朝气蓬勃,富有女性美的魅力,蕴含着青春活力和创造精神,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画中的孩子活泼可爱,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希望和力量的源泉。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安谧、平和、充满爱恋的感觉。

1918年战争终于结束了,然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难以抚平。人们消沉悲观,对一切都丧失信心,连信仰都发生危机。此时的颓废派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风靡欧美,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流派:荒诞派、意识流、无意识、存在主义等等。他们否定理性、否定传统、否定生活,甚至否定一切人,而毕加索却正好相反,他并没因战争对世界和人类美好生活的摧残而消极悲观,而是更加执着地在生活中寻求希望和力量。

不幸的是他与奥莉嘉的感情出现裂痕,奥莉嘉贵族小姐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使她越来越看不惯毕加索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趣味。她更不理解毕加索越来越旺盛的创作热情和无止境的艺术追求。奥莉嘉感到毕加索的世界里没有她,这使她非常懊恼。她开始大吵大闹,要求毕加索只关注她一个人。

奥莉嘉的盛怒使毕加索一筹莫展,在这时所画的《三个舞女》最能表达他的那种毁灭感。画面上三个被肢解的女人充满梦魇般的痛苦,歇斯底里地张牙舞爪。

痛苦的毕加索整天像游魂一样到处乱逛,甚至在寒冷的夜晚也不停地在街上散步。1927年1月8日的下午,寒风刺骨,毕加索又像往常那样在拉斐特艺术馆附近散步。他头脑里一片空白,如不是从地铁车站走出一位金发女郎,他可能要一直这样混过整个下午。

这位长着一只古典希腊式的鼻子,一双蓝灰色眼睛的女郎就是玛丽·泰雷丝。她的形象似乎早就印在了毕加索的心中。他胆大妄为地走过去,一把抓住泰雷丝的胳膊说:“我是毕加索,你和我在一起将干一些了不起的大事!”

泰雷丝当时只有17岁,还是个学生,她哪里知道什么毕加索。当她把这个陌生人的唐突和无礼告诉母亲时,她的母亲却大感荣幸。就这样,泰雷丝便开始与毕加索约会了。在泰雷丝18岁生日那天,她成了他永远不变心的情人。她驯顺,愿意接受毕加索一切意志,她只为他个人所有。由于有了这个轮子,毕加索驾着自己的艺术之车跑得更快更欢了。

警世箴言

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

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

我从不寻找,我只是发现。

一语识人

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篇2:毕加索的名人故事

始终充满好奇心的毕加索

毕加索去世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一般说来,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蓬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愿冒失败的风险。而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展现他的艺术风格。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年岁的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着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因而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不同风格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面对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追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毕加索的画-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毕加索的三幅肖像

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卒于1973年。作为一个画家,他画风多变,数量充沛,在20世纪旁出无人。

19,他才二十出头,只身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年轻的他发脚不齐,头发油亮可鉴。他很严肃,但微微翘起的嘴角更多的是笑意。他的眼神里蓄满生命的汁水,他还是一株青绿的嫩芽,未经风雨,整装待发,对人世有好奇,对人生有自信。

到了19,毕加索已过而立之年,他已经开始探索立体主义,并小有成就,举办过一两次画展。他端正地坐在蒙有窗帘的室内,衣冠楚楚,发线泾渭分明,梳理得妥妥帖帖。他的标志性的大鼻子闪闪发亮,盘踞在脸中央,象征着他试图融入社会人生却不很顺利。每一个人都需要调整适应,才能与社会人生相安无事,天才绝世如毕加索也不例外。他的嘴唇因爱情更加柔软多情,嘴巴略张,似乎有表达的冲动,也好像还有动摇——因为他对未来有了期许,而未来并不确定。十多年前,他不会动摇,因为任何可能都是未来,反而无所谓。他的眼神是一潭绿阴覆盖之下的水面,轻微地慌张摇动,思索,探寻,也等待安慰与鼓励。

最后一张肖像摄于他的晚年,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的。他老了,秃了头,额头和面颊上有深深的皱纹,但他从未如此迷人过。他的眼睛陷得更深,但强烈聚光,直视人心。他已看得太多。他的嘴角较壮年有些许干瘪,但坚定地抿住。他已表达太多。如今的他不轻易发言,因为他太熟悉社会,一说,就是至理名言。即使是他的大鼻子,也因个性鲜明的目光和嘴角,突兀的轮廓神奇地改善了。他的脸是和谐的。

他想做的已经做了,他的心是平和的。他甚至恢复了儿时的顽皮,他说:“你们期望我告诉你们什么是艺术。如果我知道,我将据为己有。”

篇3: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

培根说:“用名人的事例激励孩子, 胜过一切教育。”

的确, 在历史的长河中, 名人如天空中的星辰, 发出耀眼的光辉, 名人以他们与众不同的魅力, 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独特而平凡的经历, 灿烂而辉煌的业绩, 给人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引领着人类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和更加精彩的世界, 他们的成长轨迹是青少年成人之路。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的重点保护和宠爱下更显得唯我独尊, 经不起挫折的考验, 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出现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岞山小学自2011年3月开展了“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德育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名人, 让他们遨游于名人思想与知识海洋, 哪怕只采撷到一两朵闪亮的浪花, 都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让他们循着名人的指引一路前行, 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基本做法

(一) 把握原则, 明确活动目标;及时评价, 保证活动落实

1.把握好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学校开展活动的根本原则,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在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 既体现学生个体评价, 也体现集体评价, 不重形式, 重过程, 保证活动的落实。

3.通过“读写讲画”途径进行活动, 在阅读名人的故事时, 不重数量, 重收获

(二) 开发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在少年儿童成长历程中, 名人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名人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我校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雷锋”等十几位名人的成长故事编写了《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校本课程, 包含:永远的榜样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中国男孩洪战辉、最美女孩孟佩杰、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身残志坚张海迪、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学校利用好这些名人资源,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 大力宣传, 营造活动氛围

1.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 明确活动目的, 制定好活动方案。

2.各班教师向学生宣布阅读名人故事的活动方案, 明确活动目的。

3.学校针对不同场所, 布置相宜的名人故事展板, 使学生时时受感染。如在校园的不同位置放置雷锋等名人的故事展板, 教学楼大厅西墙悬挂杨利伟等十位名人的画像以及故事简介, 在班内张贴名人画像, 全方位营造“学习名人”的教育氛围。

(四) 利用阅读课、课余等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校本课程

学校要求四至六年级学生每天利用阅读课、课余等时间阅读校本课程中的名人故事, 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由教师向学生讲述名人故事。高年级学生阅读后写出读后感, 班主任与语文教师进行等级评价;低年级学生在班内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 班主任当场用红花、或者星星卡奖励。每月进行一次评比, 评出班内“阅读之星”两名, 到期末根据每月的评比进行总评, 评出学校“阅读之星”, 每班一名。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阅读名人故事。

(五) 抓住名人的诞辰和纪念日, 开展教育活动

3月5日, 是学习雷锋纪念日, 社会上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说法:学雷锋, 三月来, 四月走。也正是这个原因, 使我校下定决心把“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长期开展好, 杜绝只重形式, 不重过程的做法。

为了开展好学习雷锋活动, 学校就利用周一升国旗的时间由辅导员向全体师生进行了“向雷锋学习”的讲话教育, 然后召开班主任会议, 要求他们开好“学习雷锋 做好少年”专题班会, 把上周备的“学习雷锋做好少年”班会课案再完善一下, 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了解雷锋精神是什么, 向他学习什么, 今后应该怎么做。

在开专题班会的时间, 学校中层在校长的带领下到每个班进行了交流, 看到班主任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雷锋”教育。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对雷锋了解少, 班主任先放有关雷锋的故事视频, 然后根据校本课程向学生进一步介绍雷锋的事迹。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双休时间搜集的雷锋事迹材料上台进行讲述, 并表了决心。

在学雷锋活动中, 学校评出了“学雷锋好少年”, 评出了“学习雷锋先进班级”。学生们通过对照雷锋叔叔来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 更进一步规范了自我, 使学校的学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六) 开展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演讲、制作手抄报等活动

1.开展“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演讲活动。

学校为了让学生与名人零距离接触, 充分展现学校学生的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活动, 鼓励大家多读名人的书, 于2012年5月22日上午举行了“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演讲活动, 峡山区电视台进行了现场采访。

选手们在比赛中表现出色, 仪态端庄大方, 语言表达清晰流利。演讲中, 通过生动的语言、充实的内容、鲜明的主题、深远的意境, 表达出学习名人的心得体会, 演讲结束后, 学校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发了奖品。

此次演讲比赛虽没有声势浩大的场面和非常隆重的形式, 但却用事实告诉同学们阅读名人的故事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扩充了知识面、陶冶了情操;演讲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使“阅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的活动走向深入。

2.开展“名人故事”手抄报设计比赛

从去年开始, 学校就侧重进行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手抄报设计比赛。只要比赛通知发下, 学生们便踊跃参加。他们仔细搜集材料, 精心设计版面, 认真抄写内容, 细心装饰美化, 每张手抄报都凝聚了他们的满腔心血, 都包含着学生对名人的崇敬, 比赛后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学校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学楼大厅让全体师生观赏, 围观者无不被精美的小报吸引, 大家在观赏的同时, 对名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他们的光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七) 利用好课堂教学 , 让名人熏陶学生人格

学校在利用好校本课程的同时, 教导处安排语文科教师结合一些代表性名人课文, 精心备课、讲读课文, 让学生领悟课文主题;思品科重点抓住名人的“爱国精神良好品行”和“坚强毅力”三类课文, 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 以榜样之情感染学生, 教育学生;其它学科也根据教材实际, 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我校自2011年3月开展“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 虽然时间不长, 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变得有理想、有爱心、有正义感、乐于合作、乐于竞争。

2.通过阅读名人的故事,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了词汇, 拓展了思路, 开阔了视野,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在这些强调全员参与, 不设门槛的活动中,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学习信心, 展示了自我风采。

4.让学生杜绝了邪教, 不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 崇尚名人, 以名人做楷模。

5.峡山区电视台分别于2012年5月22日、6月14日对岞山小学开展的“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进行了报道, 从而带动了峡山区的德育活动。

6.这项活动被评为潍坊市2012年中小学育人管理创新奖。

篇4:画家毕加索馈赠礼物的故事

电工风波

2010年秋天,法国一位名叫皮埃尔•勒盖内克的71岁电工对外宣称,在其车库里保存着271件毕加索的作品。作品包括毕加索立体时期的拼贴作品,蓝色时期的水彩画、石版画、粉彩画、素描、习作,等等。这些作品主题广泛,有狗打架、十字架以及他的第一任妻子欧尔嘉的画像、两本素描画册等。其中大部分系1910年—1920年毕加索多产年代的作品。据估算总价值达6000万欧元至1亿欧元。电工勒盖内克曾为毕加索在法国南方的住处安装和维修过报警系统。勒盖内克宣称,他是从毕加索的最后一任妻子雅克利娜•毕加索手中作为礼品一次性得到这些宝贝的。经管其父亲作品版权的克洛德•毕加索坚称,这是盗窃。经窝藏罪起诉后,法国警察于2010年10月5日查封了在皮埃尔•勒盖内克家中的这些作品。

一些人认为勒盖内克说的是真话。但我们遇到的大部分人表示怀疑,并称“毕加索馈赠礼物,一般都合情合理,但勒盖内克并非如此”。毕加索一般会在礼物上签上名字、日期和题词。然而,勒盖内克的情况不是这样。毕加索一般分多次送礼,但是勒盖内克却一次收到那么多礼品。一般说来,毕加索亲自送礼物,这里却是雅克利娜转让了宝贝。通常毕加索所送的礼品是现代的作品,而不是1910年—1920年代的作品。而且只有女人和挚友才会收到如此多、如此好的礼物,其他人一般只能收到诸如素描、石版画或签名书等礼物。但对警察和司法机关来说,很难搞清事实真相,一位调查员说:“证人都已经去世。”不过,在毕加索处工作过的退休员工说,毕加索是给了电工勒盖内克那么多礼物……

风波影响

电工风波发生后,人们便不再讲述自己收受过毕加索的礼物,特别是那些不是名人或不是收藏家的人更不敢说自己收受过毕加索的礼物,都守口如瓶起来。

管家玛丽娅•布律诺从1970年起到1973年毕加索去世前一直将早餐送到毕加索的床头。今天,这位老妇人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过着幸福的生活,居住在一座面朝地中海的公寓里。我们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敲了她家的门,想同她谈谈其老雇主的情况。她在一间房间里向我们展示了1971年毕加索在路易•莱里斯画廊举办画展时的招贴广告,招贴广告上签着毕加索名字,并写着“送给玛丽娅”的字样。我们想了解一下大师送她礼品的具体情况,老妇人说她将会有一天把招贴广告拍卖。她还有点不高兴地对我们说:“毕加索很大方,但我不想说什么,走吧,再见!”

头一天晚上,我们向已经80岁的摄影师安德烈•维莱尔打了电话,表示我们想拜访他。他也居住在法国南部的蓝色海岸。维莱尔曾在其网站上透露过,1953年毕加索曾向其赠送过一架“禄莱福莱”牌照相机,从而开始了他与大师漫长的友谊。但是,维莱尔说他现在没有心情同我们谈画家送给他并且已经被他变卖了的画。他还对我们说:“如果我说些什么,你们就会利用我所说的,那我就受骗上当了。”

罗歇-大卫•塞巴格在毕加索15岁时到法国居住过的安蒂伯开着一家“科斯科斯”餐厅。他承认:“毕加索送给过我一些东西,我已将其变卖。我很想见你们,但我太太很多疑,怕出事。”出租车司机居伊•德莱尔说:“你们想把我牵入到类似电工事件中,我不想说什么。”随后以不太礼貌的方式挂了电话。

然而,我们还可以列举出20多个曾经收受过毕加索的礼物的人,他们中有管家、侍女、理发师、裁缝、秘书、司机、医生、宪兵、保镖、诉讼代理人、泥瓦匠、园艺师……还有工匠、门卫、演员、摄影师、雕刻师,等等。他们都曾为毕加索工作过,或同毕加索一起工作过。他们都收受过毕加索的作品,有时还有钱财。医生让•斯泰赫兰甚至在他家门口前发现一辆雷诺-12汽车,这是大师送给他的礼物。

这些匿名者现大多居住在法国南部的蓝色海岸,从1946年起毕加索经常去那里。那时毕加索65岁,已经相当富有,并且已经出名。毕加索在蓝色海岸先后住过三幢非常大的房屋:1948年—1955年居住在瓦洛里的拉鲁瓦兹别墅,1955年—1961年居住在戛纳市的加利福尼亚别墅,1961年—1973年居住在穆然市的维圣母院的农舍,当然别忘了还有普鲁旺斯附近的沃韦纳尔格的古堡,这里是大师长眠的地方。大师在蓝色海岸的25年可不是金色退休的岁月。那时,大师依然精力充沛,晚上画画,为显示强壮的肌肉经常光着上半身溜达,常到地中海游泳,还不时吵架,喜欢女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法国南方的那些年月,他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最不可想象的是,古稀之年的毕加索才华依然横溢。

与画家毕加索在蓝色海岸一起生活过的人都说大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但他们对是否收到过礼物一般都含含糊糊,不想说出来,更拒绝把礼品展示出来。一位曾为毕加索做过工的老工人将手指向天空对我们说,“你们应该知道将给电工勒盖内克带来什么”,但他也不愿得罪毕加索的继承人。一般而论,人们都将继承人描写成贪婪的寺庙看护人。还有人担心可能会引来小偷或税务机关。还有一些人碍于说,为了买一辆汽车、一幢房子、一块用来开餐馆或商店的地,已经把毕加索馈赠的礼物转售给他人了。一位男子对我们说:“卖掉毕加索送给我的一个漂亮的陶瓷花瓶,让我买下了花园里的那幢房子。”一位老妇人说:“如果我不卖掉那张大素描,我就不可能住在那套面朝大海的漂亮公寓里。”另外一位则向我们展示了用毕加索赠品换来的两个金首饰,并嘱咐我们:“不要对人家说我有金首饰。”

慷慨大方

不过,有一个人却坦然地对我们说他收受过毕加索的礼物。他就是现年76岁、说话滔滔不绝的摄影师吕西安•克莱格,他曾伴随毕加索20年。克莱格坦言:“第一次毕加索在一本书上给我画了一幅素描。我共有12幅画,15幅素描,我已经变卖了两幅素描。我还有几幅石版画。毕加索还曾送我太太一个类似半人半马的小件雕刻,不过我太太已经把它变卖了。我女儿为了在巴黎买房子,也卖掉了毕加索送给她们的礼物。”

然而,一些书籍和电影则给大师毕加索强加了暴君、会摆布人、吝啬的形象。米隆拍卖行20世纪艺术品专家塞西尔•里赞泰莱尔说:“30多年来一直有这些不和谐的噪音,这都是强加给大师的。” 塞西尔•里赞泰莱尔的父母是雅克利娜•毕加索的亲戚。事实上,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既是最多产的艺术家,也是最慷慨大方的人。塞西尔•里赞泰莱尔评论说:“毕加索为了工作处处保护自己,而且他工作十分勤劳。如果说他馈赠得很多,那是因为他工作得很多。”

毕加索的慷慨大方以及雅克利娜•毕加索的大度渗透在佩皮塔•杜邦动人的书《雅克利娜和巴勃罗•毕加索的真实故事》的每一页里。在《拜访毕加索——1936年至1973年日记》一书里,画家、诗人和出版商罗兰•庞罗塞在厚厚的书里对毕加索的大方用两行字描写道:“没有人不说毕加索大方,他会随时向老朋友、情人……馈赠礼物。”罗兰•庞罗塞知道不少事情。摄影师拉夫•加蒂的遗孀安德烈•加蒂说:“雅克利娜曾对我们说,庞罗塞变卖过毕加索的礼物,用变卖礼物的钱来为他在叙塞农场购置牛。”

毕加索的理发师欧热尼奥•阿里亚斯的儿子皮埃尔•阿里亚斯说,要深入了解毕加索的大方,“那就需要向冰山发起进攻”。几周前,一位居住在法国西部的狱警打电话对我们说,他有“一大包毕加索的画作”,而且都有毕加索的签名和签名的日期……这些画作是他父亲1994年临终前交给他的。他父亲是法国南方格拉斯市的一位宪兵。毕加索逝世后的几个月里,他父亲一直监控着穆然市的别墅。那是一段清点大师作品和东西的时间。他还说:“那时我父亲用睡袋睡在别墅外,在露天烤肉架上烤沙丁鱼。”所以,雅克利娜•毕加索给他父亲起了一个“沙丁鱼宪兵”的外号。她先给他几瓶索泰尔纳酒和一些鹅肝。“随后我父亲回来时就带回了一些毕加索的画作。”一共有17件,大部分是石版画。皮埃尔•阿里亚斯不想变卖这些宝贝,但很想知道这些东西“值多少钱”。唯一的办法是让管理画家遗产的毕加索管理委员会看一下。电话里的对方却让我们有点扫兴,他说:“我们是一些小人物,人家不会相信我们的。”

从不向富人送礼

毕加索平等看待名人和工人、艺术史家和厨师。罗热•迪阿尔德不止一次说:“毕加索对所有人一律平等。”迪阿尔德是一位医生,曾在床头前为毕加索抽过血,1977年至2001年任穆然市市长。他说:“第一次给毕加索打针时,他问我来自哪里?我回答说来自巴斯克地区,我是被收养的。他的脸豁亮起来。”诗人、记者马德莱娜•里福则明确说:“毕加索没有给富人送过礼,他向一些小人物却送了许多礼。”举个例子,1961年画家80寿诞时在瓦洛里举办了一次画展。在画展的八天八夜里,门卫一直守卫着展厅。画展结束前,毕加索给每位门卫送了一本带素描的亲笔签字的书。今天,如果变卖一本书,就可以建一幢房子。

西班牙人玛丽诺•马格尔•蒙达纳是毕加索的最近一任秘书 (1968年—1973年)。他在《巴勃罗•毕加索的最后几年》一书中写道,他的任务之一“是在随时可能来访的人群中保护好毕加索”。他还写道,老板“千百次”地给客人送书,并在书的衬页上签上名字,有时还画上一只鸽子、一个骑马人、一个斗牛士、一束花、一个小丑、女人或男人的脸……然后大师把书递给客人,并说“请笑纳”。

有时为能拜访上大师还要绕过毕加索的贴身警卫。法国尼斯市萨包纳画廊经理阿伊卡•斯波纳年青时经常拜访画家。他说:“大师喜欢在安蒂普海滩游泳,我陪他游过泳,我感到非常自豪。机灵的人经常在附近的酒吧里买上明信片,然后让大师签名,有时大师还画上一张素描。”

当毕加索感觉到有人要强迫他签字时,他就会婉言谢绝或表示他要休息了。一天,毕加索向出版商阿勒贝尔•斯卡拉和罗兰•庞罗塞展示一些新的素描时,他让摄影师拉夫•加蒂来穆然市。两位出版商赞叹着每一张素描,希望毕加索能给他们一张。拉夫•加蒂说故事的结尾是:“毕加索拿起一张大素描,签上名,并写上‘送给我的朋友拉夫•加蒂’。”拉夫叫喊着:“我做了什么?”毕加索回答着:“拿着,把它裱好了。”

价格昂贵

10年、30年或60年后,人们不经意间或在拍卖行里可能会发现这些成百上千的毕加索亲笔题词的衬页、草草签名的纸片、签名的素描。拍卖估价员雷米•勒菲尔2010年6月16日在巴黎变卖了一本毕加索亲笔题词并带有一幅描写眼睛的素描的书。“如果只是毕加索的亲笔题词,不是太值钱,若有一幅毕加索的素描,那价格就会直线上升。”

虽说毕加索不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家,但米隆拍卖行20世纪艺术品专家塞西尔•里赞泰莱尔则说:“毕加索能使虚拟的市场具体化。一幅一般的画作就可卖2000—3000欧元。人们在拍卖行里经常会发现一些毕加索亲笔题词衬页的图书、裱过的签名素描。在世界拍卖行里登记过的一张名为‘阿尔纳’的素描值6000—12000欧元,好一点的则值20000—40000欧元。”2010年2月9日拍卖的一束花的素描高达40000美元,同月10日拍卖的另一幅素描则创记录地卖出了70000美元的高价。2009年4月30日,在纽约苏士比拍卖行里,一幅大师1945年创作的两个裸体女子的石版画拍出了104500美元的高价。这幅石版画的题词是:“绰号丁丁,送给塞莱斯坦。”塞莱斯坦是毕加索的一位雕刻师。2011年3月,在名为巴黎艺术的西班牙画廊里,一束铃兰花的画卖出了65000欧元的高价。毕加索将铃兰花画在一张包装纸上,这是大师为一位到法国南部城市戛纳附近度蜜月的陶瓷画家作的一幅画。只有掌握了这些赠品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了解毕加索多年来所做的“亏本生意”,体现出他的大方。

妻子和情侣收礼最多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毕加索的大方,需要分清受礼人的类型。首先是他的妻子和情侣。米隆拍卖行20世纪艺术品专家塞西尔•里赞泰莱尔补充说:“毕加索把礼物当作勾引她们的工具。”其中, 雅克利娜•毕加索收到的礼品最多。多拉•马尔从1935年到1945年一直是毕加索的情人,收到的礼物也非常多。1998年,她将毕加索送给她的130件礼品分六类在巴黎拍卖行进行了估价,其中包括6幅画、素描、图书、首饰以及大师加工过的瓶盖……总额达2.23亿法国法郎。2003 年在戛纳市举行过“毕加索,在友谊中畅游”画展的弗雷德里克•巴莱斯特尔说:“大师送给我的大部分画作已经变卖了。”

居住在巴黎南郊枫丹白露的热纳维耶芙•拉波特可能是毕加索最后一位健在的情人。她在枫丹白露像回忆情人一样,经常凝视那幅毕加索为她画的略带微笑的肖像画。她现在依然非常幸福,她说:“散步时我不逛商店,因为毕加索已经给我什么都买全了。”

政治礼品是重要部分

大师到逝世一直是法国共产党党员。他向法共、法共报刊、世界和平运动捐赠过许多礼品,他为马卡尔主义烈士罗森贝格夫妇画过素描……1936年他向共和西班牙捐赠过20万法郎,1947年他向罢工中矿工提供过100万法郎资助。

毕加索对法共在尼斯的报纸《爱国者》的支持堪称其最大方动人的一幕。10年间,艺术家为2000件雕刻签名,编辑部尔后将签过名的雕刻出售,从而避免了报纸的关张。毕加索每年还就戛纳狂欢节为《爱国者》报画一张素描。他因坚信共产主义而这样做。当然这也是出于与 《爱国者》报社社长兼主编乔治•塔巴罗的友谊。1946年夏天,在戈尔夫•朱昂海滩,塔巴罗对毕加索进行了一次采访,他们还一起游了泳,直到毕加索去世他们都是好朋友。塔巴罗在他的《我的毕加索岁月》一书里讲了许多有关毕加索的动人故事。塔巴罗的女儿卡特琳•德尔塞称,塔尔罗也收受了二十来张毕加索签名的石版画。卡特琳•德尔塞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66年,当我还是尼斯装饰学院大五学生的时候,毕加索为能让我们班二十来位同学乘飞机去巴黎参观他在大王宫举办的回顾展,他给我们学校送了一幅彩色素描。”

西班牙朋友是最大收礼者

他们大多是共和分子,至少一半以上是共和分子。毕加索曾捐款给被西班牙政府驱逐的人、流亡者、被监禁者……得益最多的是诗人热姆•萨巴尔泰,他是毕加索在巴塞罗那早年的朋友,曾任毕加索50多年的秘书。毕加索总共给了他574件作品,这些作品后来成为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的基础。

欧热尼奥•阿里亚斯是毕加索的理发师,也是毕加索26年的朋友。他曾说:“我是一个秃头的理发师。”这位2008年去世的反佛朗哥分子收到多少毕加索的礼品人人皆知。1985年他在离马德里70公里的洛索亚河畔布伊特拉戈古城开办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博物馆里共有54件作品,虽然没有油画,但有素描、石版画、陶瓷画、招贴画、插图、照片……最感人的故事是,一位西班牙斗牛士在斗牛时受重伤,而且这位斗牛士是准备退役前的最后一场活动。毕加索知道后随即为这位斗牛士支付了住院费,并卖掉了一幅画,以让这位斗牛士在巴塞罗那买一家酒吧间营生。

周围人也收礼不少

毕加索周围有不少手艺人和创作人,今天他们都已经过世。当大师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都工作十分努力,也收到过大师的许多礼物,如阿勒多和皮埃鲁•克罗默兰克,他们都是毕加索的雕刻师。还有利昂内尔•普雷热,他是一位钻台营销商,1950年代经常向毕加索提供原料,后来成了一位大商人。在戛纳市举办过“毕加索,在友谊中畅游”画展的弗雷德里克•巴莱斯特尔说:“普雷热收到过许多毕加索的礼品。”还可以举乔治和苏珊•拉米耶的例子,他们共同创办了毕加索工作过的穆杜拉陶瓷画作坊,也收到过许多毕加索的礼品。乔治和苏珊•拉米耶的接班人于盖特和让•拉米耶也收到过毕加索画在厨房里的壁画,作为他们结婚的婚礼。于盖特说:“那是一所我们租的房子,当我们离开这幢房子的时候,我们试图把壁画弄下来……结果被弄坏了。”

多米尼克•萨西现年75岁,曾是穆杜拉陶瓷画作坊的装饰师,现在居住在安蒂伯港口附近一幢风景优美的房子里。他脱口说:“我同毕加索一起工作,他11点钟到,15点钟离开,他的卡迪拉克车一直等着他。工作的时候,毕加索在中间,我们围着他,大家不说话。”他接着说,“我是工人中的一员,我在毕加索的眼皮下为毕加索工作。他给了我许多陶瓷画和签字的图书。”

无法归类的 收礼人

还有一些无法归类的人,如马德莱娜•里福,现年86岁,诗人,曾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当过记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1944年至1973年,她经常到毕加索家。她在巴黎的住所里接见了我们。在她客厅的墙上挂着她的一幅木炭画肖像,下面写着“送给马德莱娜•里福1945年8月23日毕加索”。人们发现画上主人的眼睛很大。马德莱娜•里福说:“这是一个刚走出地狱女孩儿的眼睛。”这幅画是毕加索得知1944年20岁的马德莱娜•里福在巴黎被一名德国士兵的子弹击中脑袋后被捕、被拷打和奇迹般地被释放的消息后创作的。现在墙壁上的画是件复制品。马德莱娜•里福已于1995年将原画以440000法郎拍卖给了德鲁奥•蒙泰涅。马德莱娜•里福说:“毕加索可能知道他在世时我没有把画卖掉,然而我的前夫曾对我说你会把画保存50年,之后你会让画自由。我用变卖画的钱买了寓所的上面一层。”

但是,马德莱娜•里福仍保留着毕加索送给她的一幅一束花的签名石版画,现放在厨房里。马德莱娜•里福回忆说:“毕加索经常送给我一些小礼物。毕加索的一生是从赤贫到极富的一生。所以,他送礼品是为了让一些人能够生活下去。”毕加索知道许多人会把礼品变卖。所以他在送人之前都会在礼品上签字,以便让这些礼品能在市场上占有应有的位置。罗歇•迪阿尔德是一名退休医生,他对我们说:“有一天,我在尼斯市一家餐馆里见到了毕加索和几位宾客,餐馆老板问毕加索能否在桌布上给他画一只鸽子?他就画了,能否签个名?毕加索卡嗒卡嗒地签了名,并幽默地说:‘我可没有说我要买下你的餐馆。’”

礼品大部分已被变卖

为了收购毕加索的作品,世界许多有名望的商人都去敲响曾在毕加索身边人的门。米隆拍卖行20世纪艺术品专家塞西尔•里赞泰莱尔说,除了理发师阿里亚斯自己创办毕加索博物馆和萨巴尔泰把藏品送给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外,大部分不愿公开身份的人都已经把大师馈赠的礼品变卖了。例如,伊纳•萨西耶,这位极其漂亮的棕色头发的女人,从1937年到1970年一直是毕加索的管家、女佣、厨师和挚友,每年生日她都会得到一幅毕加索为她画的肖像画。2007年,她的儿子热拉尔•萨西耶在巴黎阿尔特屈里亚尔拍卖行变卖了一百来件作品,总额达888000欧元。热拉尔•萨西耶回忆说:“我是同毕加索的孩子克洛德和帕洛马一起长大的,先是在巴黎,后是在戛纳。我们亲如兄弟姐妹。我经常在毕加索旁边画画,他为我做小的修改、着色,然后就送给我。”

篇5:名人故事:毕加索画的俏像

‘这上面画的是什么?’海关检查员问,

‘毕加索给我画的肖像。’

‘不可能!这是一张平面图。’

‘不错,是我脸部的平面图。’

但是认真负责的海关检查员还是把画给没收了,他们认为这是某个军事工程的平面图。

篇6:商人与毕加索的故事

一天,一个专门贩卖艺术品的商人见到了毕加索的壁画《和谐》,他对画面所表现的十分不解。为了充分了解毕加索的绘画风格,以防上当,他专程带了另一幅签有毕加索名字的画来求教于毕加索。

商人开门见山地问毕加索:“为什么在您的壁画《和谐》中,鱼在鸟笼里,鸟反而在鱼缸里呢?”

毕加索不假思索地答道:“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这时,商人取出那幅画,想证实一下这幅是不是毕加索的真迹。毕加索向那幅画瞥了一眼,轻蔑地说道:“冒牌货!”

通过这次会面,商人似乎领悟了毕加索绘画的奥秘,于是,事隔不久,商人又兴冲冲地拿了一幅毕加索的画来找毕加索,问他这幅画是真是假。毕加索看也没看便答道:“冒牌货!”

“可是,先生,”商人急了,喊叫道,“这幅画可是您不久前亲笔画的,当时我在场!”

毕加索微笑着耸耸肩膀,说:“我自己有时也画冒牌货。”

拓展阅读:

毕加索的画-格尔尼卡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

篇7:毕加索的名人故事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名人,他们都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这些名人的故事吧!

 

篇8:毕加索会讲故事的营销达人

毕加索的艺术人生无比辉煌,他在92岁辞世时,留下了近4万幅画作、数幢豪宅和巨额现金。据测算,其遗产总值达到了395亿元人民币。同样是画家,为什么梵·高等人终生贫困潦倒,毕加索却如此富有?原来,毕加索不仅是一位绘画天才,也是一位營销达人。

毕加索每次出售他的画之前,都会先办画展,然后召集大批熟识的画商来听他讲“故事”,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还有和作品相关的故事。

一幅画想要卖得好,先要画得好。可假如仅仅只是一幅画,恐怕没人愿意为它付出高价。因为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有了这个兴趣,故事就值钱了,故事里的画也就值钱了。这是一种产品“货币化”的过程,很多人不明就里,毕加索却深谙此道。如今,价格昂贵的产品无不具有生动的品牌故事,而且这些品牌故事每天还在被标新立异地演绎着。

毕加索还很有品牌意识。在他出名之后,即使购买很小件的生活用品也喜欢用支票付款。因为他认为,店主与其拿着支票去银行兑换那么小额的一点儿现金,倒不如将这张有着毕加索亲笔签名的支票当作艺术品收藏起来,至少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纪念品,说不定以后还能升值。而支票不兑换,毕加索就相当于没花钱。于是,为了不花钱也能购物,毕加索就经常用支票结账,这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名人“刷脸”。而“刷脸”越频繁,其知名度自然越高,其作品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此外,毕加索深谙品牌溢价的盈利模式。法国波尔多有一座著名酒庄以出产高级葡萄酒享誉世界,自1945年以来,庄主每年都会邀请绘画大师为其设计酒标,这些绘画大师中就有毕加索。然而毕加索并没要酒庄付他设计费,而是接收了一批葡萄酒作为稿酬。毕加索认为,这批酒贴上了自己设计的酒标之后,其价值必定会飙升——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的葡萄酒酒质一般,却拍出了7万英镑的天价,全在于其酒标。可见毕加索是一个有远见的理财高手。

与穷困潦倒的梵·高不同,毕加索玩转了社交商业。毕加索的全名翻译成汉字长达98字,连他自己也未必能记全。这来自他家乡的风俗:毕加索家乡的人在起名时,除了会把祖先的名字加进去外,还爱把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亲友的名字加进去,其真实目的是想拉近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构建靠得住的人际关系无比重要。毕加索一生顺遂,与他生来就具备良好的社交天赋和商业头脑不无关系。毕竟,会画画的人不少,能把每幅画卖出好价钱的人却不多。

正因为毕加索不是那种一辈子只会默默作画的画家,而是会讲故事的营销达人,所以他与一般画家的际遇有着天壤之别。毕加索曾说:“我画的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不能用肉眼看出的本质。”从经济角度来看,毕加索确实看透了艺术营销的本质: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吸引顾客、扩展产品价值。

篇9:毕加索的名人故事

白天,她是个女佣。臃肿的身材,破旧的衣裙,乱蓬蓬的头发,粗糙的双手,指甲缝里都是黑泥。她干所有的杂役,擦地、刷锅、洗衣、收拾房间,雇主夫人的轻蔑和嘲笑,房东太太尖声的催租和谩骂……她的生活被繁重的劳碌压得喘不过气。

但是每当夜晚来临时,在她那间破旧的小屋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她趴在地板上细细地勾画着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作,嘴里哼着快乐的歌谣——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画画让她忘记了白日里的劳累和疲惫,忘记了周遭的讥讽和嘲笑。她没有画架、没有画桌,更没有画布,甚至连画画的颜料都是她厚着脸皮赊来的。甚至,她经常自己调制颜料:河底的淤泥、路边的野草、教堂的烛脂、动物血、面包屑等都是她的“独家配方”。她以手指作笔,在一块块小木板上,画着只属于她自己的画。

在法国一个名叫桑里斯的小镇上,她的人生岁月已经走过了50年,她没结过婚,只谈过一次失败的恋爱。她是孤独的,很少与人交流,没有人知道她是一个画家,人们只知道她是杜佛夫人家的帮佣。

19的一天,杜佛夫人家来了一位名叫伍德的客人。伍德是德国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他是毕加索、布拉克的知音。在杜佛夫人的晚宴上,伍德无意中见到被随手丢在角落的一块画着苹果的小木板:它静静地站在墙角,但丰饶的颜色赋予了它喷薄欲出的生命力。伍德的眼前一亮,在他看来这幅画不但用色绚丽饱满到让人眩晕甚至窒息的地步。无比惊讶的伍德急忙打听作者的名字,杜佛夫人轻蔑地说:“这不过是家里一个叫萨贺芬的女佣画的,她可从来没学过什么绘画。”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伍德当即买下了这幅画。他找到萨贺芬对她说,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画家,但要继续多加练习,他可以资助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她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可是,命运对萨贺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德国军队打进了法国,一战爆发了。伍德被迫逃离了法国。临走时,他告诉萨贺芬,希望她一直坚持画下去。萨贺芬的生活又陷入了困窘。尽管生活艰难,窗外战火纷纷,萨贺芬就像忘记了一切,每天坚持画画。她信仰圣女大德兰的话:“执著于自己的`作品,在锅里也能找到上帝。”

萨贺芬说:“先生,您知道吗?执著于自己的作品,在锅里也能找到上帝,当我悲伤时,我会去野外,摸摸树,和花、鸟、虫子说说话,一切就会好的。”

在伍德的资助下,萨贺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她第一次购来亮晶晶的银器,第一次有了宽大的画室,她甚至精心布置了房间,并为画展开幕给自己订做了一套一生中最昂贵的纱裙。

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萨贺芬。就在画展前夕,史无前例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事先约定好的巴黎画展因为联办方临时取消只能再议。痛苦失望的萨贺芬又重新回到了破旧的小屋,昏暗的烛光里,她握着画笔,快速、疯狂地涂抹着,直到最后被邻居送进精神病院。

1942年,萨贺芬在疗养院寂寞离世。1945年,在伍德的多方努力和奔走下,萨贺芬的作品终于在巴黎和世界各地展出,萨贺芬一举成为法国“现代原始画派”(又称“素朴画派”)的著名画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毕加索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观后感05-04

毕加索免费05-19

从毕加索作品感悟04-09

达芬奇毕加索05-17

毕加索和和平鸽05-22

东方毕加索初中优秀作文04-14

毕加索ppt演讲稿05-19

毕加索画展观后感作文06-29

毕加猪经典语录04-09

上一篇:篮球赛工作总结体育部下一篇:诚实守信,一路同行 国旗下演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