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2024-07-03

信息技术学科融合(精选9篇)

篇1: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一】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 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 “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

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 “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运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

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bbs 中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二】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我任教的学科是初中化学,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一课时,用电脑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幻灯片,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危害能够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了酸雨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而这些问题,恰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本课的焦点,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而且,也使同学们想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发达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语文电教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教师如何把教学水平提高呢?要求教师不仅写好教案,备好学生,还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今天我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感触很深。

那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呢?

1树立信息意识

2增强知识的综合性

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5构件新兴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信息的特正,合理有效的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的结合再一起。

篇2: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音德尔第四小学为推进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开学初举行了教师电子白板大赛,本次大赛由教研组长抽签产生12位参赛教师。

在本次大赛中,电子白板功能使用非常好。绘图、聚光灯、擦除、照相机、放大镜、局部放大功能、编辑、批注功能、屏幕幕布、照相机、视频导入、回放、荧光笔等功能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参赛教师边讲边演示,过程细腻,真正使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篇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策划人语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现代化”成为关键词贯穿始终,“互联网+”也成为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不管你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刷新人们的视野,也在快速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和学科教学融合,为教师搭建更好的教学平台,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是需要教师们重点关注的一个课题。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推荐几篇名师的文章,他们从学科内涵和实施策略上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给老师们一些启迪。

篇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创新和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仍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并指出了“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像Word、PowerPoint、Flash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适办公软件,以及像Authorware等适用于各个学科的通用教学软件大行其道。这类普适软件本是为从事某项具体业务提供方便的,而这种业务是普遍存在于多个行业或多个学科之中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它们考虑地是多个行业应用或多个学科教学上的共性需求,更多的是强调兼容并包,而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做针对性的设计。这类软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难如人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不同需求。只有深入到具体学科中去,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需求,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和开发出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工具软件和教学资源。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开发的《几何画板》就是一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科工具软件,它是专门针对数学学科而进行研发的,具有绘制几何图形、函数作图以及动画、变换、轨迹、测量等动态几何功能,操作便捷,交互性良好。《几何画板》充分考虑了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基地和数字化学习领域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的专门机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了学科工具研究团队,专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理论创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工作。

篇5: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山坛小学

肖亚琼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学方式进步把教学内容传递 给学生多样化,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更好更深刻的引导学生学习,更好的教导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接受。

【关键词】语文 信息技术 方式 接受

子曰:“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 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发展新的教育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

Internet 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 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 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

(四)信息技术的交流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 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篇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思南县田秋小学:李勇凤

10月10日至10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17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为期5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

一、头脑风暴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更主动,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教师首先在教学技术上武装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与所教学科有效整合,优化课堂。

二、整合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微课、MOOC、翻转课堂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慕课是一种参与者和课程资源都分散在网络上的课程,只有在课程是开放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这种学习形式才会更有效。

翻转课堂就是在正式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室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材料等自主的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解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小整合论”

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

——陈至立 部长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以及情感激励工具并全面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余胜泉博士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四、整合的模式与案例分析

语文、数学

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篇7: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面对深度融合的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借助开发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研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开发微课资源,变教学资源为学习资源。

在以往的资源建设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些资源的局限性愈加明显:一是不能满足不同教师对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二是这些资源大多属于课件资源,主要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服务,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微课的兴起,为信息化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微课资源容量小,便于在不同的终端上使用,且微课开发的门槛低,方便教师掌握。

因此,可以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修团队的老师先行先试,尝试开发微课资源,通过他们培训和吸引全校教师共同来参与这项工作,同时将教师微课开发与校本研修学分考核挂钩,有效地保证了微课制作的质量。我校开发的微课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和自主学习检测单三个部分。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认为开发微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研修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笔记,开发智慧课堂,以先教后学为先学后导。微课程,开启了“融合”新时代。受翻转课堂的启发,学校在开发微课程资源的同时,积极尝试智慧课堂的实践探索,规定各教研组每月必须开出一节智慧课堂研究课,并向全校展示。

我们的智慧课堂借助“为知笔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网上协作,具体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网络观课,自主学习。课前利用为知笔记的群组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和自主学习检测单。学生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老师。

第二,预习检测,提出疑问。利用VBA开发的自主学习检测单具有即时反馈功能,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效果检测。我们设计了三种梯度的检测单,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果存在疑问,可以将问题发布到讨论群组中,并由教师精选汇总后上传到为知笔记,供课堂上讨论解决。第三,小组合作,研究解决。主要包括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3人小组,合作解决经教师精选后的学习疑问,在合作过程中可有学生扮演小教师角色帮助解决,也可将问题提交到讨论群组由其他小组或老师帮助解决。第二次是6人小组,合作解决由老师布置的课堂探究任务,该合作探究任务更具挑战性,需要组内合作交流或组际协作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第四,巩固练习,小结提升。学生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自主完成巩固练习,并能得到及时反馈,同时老师也能利用测试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并作出必要的指导。此外,学生还可利用为知笔记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为知笔记不仅是一种教学平台,它还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实现了“人人通”,使学生在“云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许多学生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个人知识进行管理,需要时又能将自己的个人知识共享给老师和学生。

三、建设研修平台,实践网络教研,变封闭研修为开放研修。

课例研修特色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数字校园为支撑;与智慧课堂、微课程等探索相融合;根据教与学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确定研修主题;采用团队研修形式。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预案上传。开课团队由三人组成,其中开课者、同学科协作者和信息技术教师各一人;接到开课任务后,通过网络协作或面对面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提前一周在研修网“教学设计”上传信息化教学设计。②团队磨课。研修团队各成员针对开课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并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上传研修网,开课团队汲取同伴建议后完善教学设计,并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修改稿上传研修网“教学设计”栏目。③观课评课。开课一般在两个信息化专用教室进行,要求研修团队各成员到现场听课,其他教师可以采用网上听课的形式。听课教师可现场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上网即时发表评论,或课后到研修网上发表评论。④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要求开课者认真参考各位同伴的评课建议,两天内写出教学反思、一周内整理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上传研修网,供同伴参考,各同伴也可再次提出修改建议,提升教研深度。⑤视频上传。视频内容包括开课者说课、课堂实况、协作同伴点评3个部分,要求在三天内上传视频,让开课者自观课堂,引发反思;同时也让其他教师网上观课,发表评论。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五步课例研修”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有效实现知识管理,促进其专业发展。

1、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实现了“优质轻负” 开发微课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新途径。一是制作微课也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教师发现身边问题,通过“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的过程,帮助教师解决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简单实用,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二是制作微课,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反思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三是微课便于传播,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便利,从而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四是微课便于将专家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传播,引导和帮助年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五是通过开发微课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开发微课的同时,我校逐步形成了“华中微讲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微课有效地帮助一些学困生达成学习目标,提高了各学科及格率。

2、促进了学教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智慧课堂”。智慧课堂实践有利于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素养,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转型。一是改变了教师原来认为学生不会自学的看法。信息化教学前移,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供更多的内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空间。在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商讨难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协作学习,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收获学习成就感。二是发展了教师的教学新素养。在智慧课堂实践中,除了传统的教学功底之外,还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艺术修养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一定修养。这些新的教学素养与传统教学素养融为一体,增强了教师实施教学最优化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新提升。三是养成了常态化反思习惯。智慧课堂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事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制作教学视频,便于教师播放、审查和修改,实现教学反思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从“演员”到“导演”,教师新职能开始显现。在智慧课堂学习方式下,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认真制作教学视频,积极设计课堂创新学习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有困惑的学生,拓展学习深度。因此教师职能的重心从讲课向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转变。

篇8: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一、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广泛、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特点。将其运用到各科教学中, 有利于发挥其优势, 通过其自身的优势与人机交互的作用来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前景。

1.丰富了教学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查阅教科书与教辅书备课, 课堂上对于课文的讲授局限于文章的相关内容, 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中心思想这几个方面, 因此学生学到的是有限的教学内容, 视野是比较狭窄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后, 则可以使教学内容大为扩充, 不仅可以教学本课内容, 还可以扩展到相关的文章与著作, 通过本课的教学点连成线, 线构成面, 最终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更多的内容。比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重阳节的习俗,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遍插茱萸少一人”所体现的思念之情。同时,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 将王维的一些诗展示出来与此做纵向对比, 或者搜集展示一些同样聊表思念的诗词做横向对比, 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的学习空间。

2.激发了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 虽有其内在的优势, 但仅凭一本书、一张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难度很大。而信息技术则把传统的、静态的教学内容转换成图片、音频、视频等动态信息,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枯燥的不足。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能够创设仿真情景, 使用语言很难描述或无法表述的问题形象、生动、直观、简单, 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激发学习兴趣。比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加以展示, 截取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桥段放映给学生看, 学生在看电视剧的时候, 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再学习《草船借箭》时就会很快进入学习的情景, 从而有利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学习。

3.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时, 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特殊标记, 多做一些相关的课件, 添加相关的声像图文资源, 重点讲述, 予以强调。学生通过直观的课件与资源和重复、强调的突出展示, 可以加深印象, 更利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由上文可知,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语文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十分必要,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是当今语文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为此, 笔者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的几点体会与同仁共享, 希望可以对诸位同仁有所帮助。

1.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很高, 要求人们要具有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 我们必然要去渗透对学生信息文化的培养, 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 通过网络与数字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进行消化与吸收。比如, 学习人教版语文《猴王出世》的时候, 教师可以为学生大致讲述一下《西游记》的情节, 激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课下通过上网来搜集西游记的人物、情节, 搜集并观看一些卡通或者电视剧版的《西游记》, 以及《西游记》的读后感, 并写下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如此一来, 一个简单的《猴王出世》牵扯出了《西游记》, 又牵扯出了读后感,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2.拓展学生课外交流空间。语文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学科, 不仅仅限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学习, 即便是在课外, 也是处处具有语文的学习资源。教师应建立网上学习平台,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习与交流, 使学生在课外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与沟通, 与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互动。比如, 在写作教学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将文章发表在“人人通.云教育门户网站”班级互动学习网络空间上, 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学生的作文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点评, 还可以得到其他学生的评价, 如此一来, 学生不仅激发了写作的积极性, 也可以通过老师与同学的评价更好地了解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更好地提升写作水平。

3.突破其缺陷, 扬长避短。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是具有很多优势的教学辅助手段, 然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不是毫无缺陷的, 比如, 课内信息技术的运用中, 教师与机器的互动大于与学生的互动, 课堂容易变得花哨 (华而不实) , 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动摇, 学生学习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缺陷虽然客观存在, 但都是可以避免的, 教师所要做的, 就是要同时关注课堂上的生机互动和师生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突破其缺陷与不足, 扬长避短, 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注意。如在课前准备阶段, 我们不能把做课件当成是备课, 因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 而做课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此外, 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还需要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因为一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容易忽略与学生的互动, 会导致无法更好地获得教学反馈。总之, 语文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避免其不足。

四、结束语

在21世纪, 科学与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教育受益匪浅。语文教学更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更新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 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语文学习活动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和综合化, 为当今的语文教学提供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立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类型和特点[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1) .

[2]蔡晓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篇9: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科深度融合;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08-0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学者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课程整合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仍有着“渐进式修修补补”[1]的弊端,导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下文简称《十年规划》)放弃传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行符合国情的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及国外现状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澳门大学单文经教授认为,课程整合不仅是组织学科内容的技术或重新安排学习计划的方法,也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课程设计理论,包含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学习的本质、知识的组织和使用、教育经验的意义。[2]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多媒体为依托,利用信息技术梳理并整合零散的知识点,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知识。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外现状

21世纪以来,欧盟为了达到“知识欧洲”目标,截至2006年,欧盟实施了两期苏格拉底计划。2009年欧盟启动第二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2009-2013)。2013年,欧盟启动了学习能力提升计划。2014年,欧盟启动全球最大发展的资助项目“Horizon 2020”。

亚太多数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教育发展战略,或在教育发展规划中有专门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部分。韩国推进基础教育电子课本,自2007年韩国政府制定电子课本标准后开始着手电子课本的开发,到2015年,以电子课本全面取代纸质课本。新加坡从1980年制定第一个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The National Computerization Plan ),已经发布了六个信息化战略规划,第六个计划是2006年发布的一个为期10年的规划——iN2015,该规划的目标是“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信息技术支撑的智能化国家和全球化城市”。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在全球竞争力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二。2010年,澳大利亚在中小学实施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新西兰教育部2013年3月发布的“E-learning趋势、规模及亮点”报告,报告总结了2004年至2009年高等教育E-learning取得的成果。

北美地区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近年,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其技术优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丰硕果实。

南美洲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横向对比,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重点不同。纵向对比,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启动时间不同。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IDI)仍然落后于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概念及国内现状

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概念

《十年规划》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国家需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

我们认为,学科深度融合是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从而突破使用主体(师生之间)与使用客体(硬件、软件等)之间的明显界限,使教与学更加灵活。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学成为师生双方互动式、引导式的融入性合作活动。

2.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国内现状

2012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十年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3]。

2013年,在教育部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6.36万个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教学点长期以来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

华南师范大学的胡钦太教授在2015年3月兰州研讨会议上提出,学科深度融合模式作为前瞻发展需求,可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应用与其他要素完美的融合,从而服务于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以提升全民的教育质量[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5月23-25日在中国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会上英语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刘兆义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必须有“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来整体、系统地构建新常态的学与教的关联、共生、和谐和平衡。[6]

2016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7]。

三、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整合的相同与区别

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整合之间有相同点与不同点,下面这个表格从具体的内容上对两个概念做出的比较,如表1所示。

1.二者相同点

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整合表现形式基本上相似。二者都是想要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并实现其最大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现代化教育。同时它们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质量,改变了教育现状。

2.二者区别

课程整合和学科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学科深度融合是课程整合的升级版。这两个概念都是从传统教学模式演变而来。但是,课程整合带有强制性学习,学科深度融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当作乐趣。下面我们将以美国为代表的课程整合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学科深度融合进行对比。

首先,两国的教育背景不同。课程整合是西式教育背景的教育理念,不一定适合中国教育。基于中式教育理念,中国提出学科深度融合理念,它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突破教学活动中师生主客体之间的明显界限,符合中国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与学更加灵活。

其次,两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美国在基础教育完善的前提下,课程整合得以成功实行。而中国近些年,虽然基础教育由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区域间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均衡。因此,中国缺少实行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学科深度融合是根据中国教育现状提出的。中国基础教育区域分布不平衡,大体上是沿海发达地区使用课内与课外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中部地区混合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与课内融合教学模式,西部欠发达地区使用传统教学模式。

再次,两国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课程整合需要先进的信息化基础作为保证,否则美国不会从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阶段、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TPACK(由“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者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知识)阶段[8]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很成熟,课程整合的实施是从宏观的角度解决美国教育出现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只能从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学科深度融合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解决中国的教育信息化问题。

3.主要案例

目前,苏州市正在开展“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其中,国家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未来教室的功能特性,为未来教室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推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流程(见表2),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未来教室配备电子双板(以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为主)、平板电脑(以学生应用平台为主),提供所有以上流程所需信息技术,此流程在翻转课堂理念的基础上,融入具体信息技术,使教学实施过程更加明确。目前,七所教改实验学校部分参与教改数学教师已开始使用此流程,教学效果后续会继续跟踪。

四、中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提出中国教育能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观点,即能否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其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否改变[1,6]。其实,如果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就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基于中国国情,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就是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1]。中国传统课堂采用的填鸭式和考试成绩至上的模式,不仅束缚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严重阻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基于以上各方面因素,如何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学科深度融合”?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从宏观上引导,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012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十年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3]。2015年2月发布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在2015年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基本实现每校至少拥有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50%以上),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9]。由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担当主要角色,所以必须深化他们对建设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以利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宣传、培训和推广。

第二,创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教育发展需要国家作保障,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证稳定的教育环境,那么将不能正常的发展教育。之所以美国的教育信息化非常成熟,是因为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作保障。2003年,美国公立学校已实现100%联网,宽带接入率将近100%。2013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连接教育(Connect ED)”计划,要求美国联邦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充分利用并升级E-Rate 项目,力争在未来五年内使美国99% 的学生都能用上高速互联网,让高速网络和最新的信息技术走进校园,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10]。在中国,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只有81%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73%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4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5]。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抢占教育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围绕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第三,建立示范点学校,注重教育资源实用。

教育主管部门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建立示范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化在整个教育行业、区域中的应用。示范点学校的领导需要制订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与要求。另外,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注重教育资源实用。如果盲目的效仿,只能造成浪费资源的恶性循环。

第四,培养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

信息化高速发展状态下,中国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只是使用信息化工具,却没有信息化意识。从而在信息化环境中既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又浪费大量精力。

2015年在中国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实现教育高度公平提供了机会[6]。中国教育信息化的难点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应意识到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同时教育部门应利用体制机制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对于学科深度融合,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学会信息技术的手段那么简单,而是要把信息技术转化成为教师的教学能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第五,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意识。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学生具有信息化学习意识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意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再好也是徒劳。这就要求要把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五、结论

课程整合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授课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区别在于课程整合是从宏观角度、从形式上改变教学模式。学科深度融合则是从微观角度、从本质上改变教学模式,即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从而使读者可以在本质上区别这两个概念。

学科深度融合是学科教师充分使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信息技术变成学生构想和验证的工具,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创造信息化教育环境,建立示范学校,同时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虽然学科深度融合从理论上得到阐述,但是目前还缺少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真实的教学数据支持,这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58-62+67.

[2][美]James A. Bane.课程整合[M].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通知[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2012-09-05.

[4]教育部.2013年教育大事记——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D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2/t20140207_163507.html.2014-2-7.

[5] 教育部. 我国教育信息化三年六突破[D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89/201505/187465.html,2015-5-15.

[6]新华网. 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综述[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5/28/c_127848883.html,2015-5-28.

[7]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2/t20160219_229804.html.2016-2-4.

[8]何克抗.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12,05:5-10.

[9]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503/184892.html,2015-2-12.

[10]张进宝,张晓英,赵建华,吴砥.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桩基工程监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佛学哲理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