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哲理人生感悟

2024-07-03

佛学哲理人生感悟(共8篇)

篇1:佛学哲理人生感悟

1)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2)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4)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6)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7)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8)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9)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10)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11)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12)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13)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14) 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

15)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篇2:佛学哲理人生感悟

2) 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3)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4)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5)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6)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7) 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8)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9)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10) 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11) 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12) 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13) 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14) 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

15) 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 佛学思想经典语录

★ 经典佛学语录集

★ 佛学与领悟随笔散文

★ 有关尊敬老师名言

★ 郑观应名言

★ 时光流逝名言

★ 真理名言

★ 关于书法名言

★ 管仲名言

篇3:佛学人生态度评析

一、“不迷心自明, 不染心自静”

风动也好, 帆动也好, 都是外境的虚幻表象, 原不必执象以求, 使心为物所役。心若为物役, 就是心动;心一动, 则世界跟着动, 喜怒哀乐无名烦恼也会跟着动。世间的好坏, 往往取决我们一念之间。“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万事由心, 境由心生, 倘若能参透此智慧, 或许真能做到不喜不悲, 任意逍遥而自在解脱了。如何应对烦恼, 尘世纷扰, 唯有一颗平常心。宇宙与人生, 只有平淡才是真实而恒常的。“富贵风前烛, 功名瓦上霜”, 任你鹣鲽情深、义气干云、勋业彪炳、任侠豪情, 都如同过眼云烟、梦幻泡影。只有淡泊宁静, 才能于悠然自得中陶然忘机, 澄澈性灵, 还我天真, 拓开光风霁月襟怀, 绽射皎洁无瑕光辉, 坐看白云卷舒、鸢飞鱼跃。

综观人的一生, 无非是一场人和事的互动关系。处人不可太任己意, 要洞悉人之常情, 处事不可执着己见, 要明事之常理。若能善处人和事, 生活一定能自在。洞悉人情, 明事常理, 凡事要适可而止。为人处事以尽力为有功。在日常生活中, 只要对人有益而无害的善事, 都应尽心尽力去做, 甚至不仅尽力而为, 而且要多多益善。时时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能够尽心尽力做好应做之事, 就算有功, 至于成功或者失败, 那已不是最重要的事, 因为凡事只要尽心, 就算不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所以, 对事情的处理, 不管有没有成功, 都要自问“我尽力了没?”《阿含经》也开示了这一道理:“随其轻重, 能尽其力, 是良马之德。”人亦是如此, 凡是只要向前向上、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就算是有功了, “做时尽力以赴, 结果随缘无求”。生活的圆满来自心灵的恬静, 而心灵的忧患出自于欲望的束缚。真正的宁静是心中无事, 光明磊落, 而不是逃到空寂无人的地方, 寻求心灵的庇护。以一颗平常心去生活, 并不是要与世无争固步自封, 人若能积极前进, 固然很好, 但是也要懂得观望回头的空间。

二、“以退为进”

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 大家只知道向前行进, 而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许多人往往凭着一股勇气在人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争取功名富贵。碰得鼻青脸肿的时候, 有的人知道回头, 有的人却依旧顽固得直往前冲, 甚至跌得粉身碎骨。佛教早有启示, 人生有两个方向的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 一个是回头的世界。如果能够同时把握两个方向的世界, 前进的时候前进, 回头的时候回头, 顺遂自如, 那么人生更能臻于完美。在佛教里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谒, 描写退步求全:“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静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懂得给自己留个退路, 遇事才有转圜的空间, 如果处处将自己限定, 就永远走不出自设的死胡同。人生的追求固是圆满自在, 而如果只知前进不知后退, 它的世界只有一半, 因此, 懂得“以退为进”的义理, 就能如流水般流动不息, 无往不利, 进而对未济的、不圆满的宇宙有所贡献。人生本来就是一条路, 一条漫长且艰辛的路。途中会有鸟语花香, 会有花红柳绿, 但前进的脚步不能止住, 因为我们追逐的是梦想, 寻求的是明天。我们别无选择, 只有舍弃那些看似美好的温柔陷阱, 才能追求那些遥远的人生梦想。心有多宽, 路就有多宽, 量有多大, 福就有多大。所有美丽与不美丽的交集, 汇聚成生命的真相。而人生的课题上, 我们要学习的并不是惘然, 而是释然。与其期待外在世界的太阳常照, 不如升起自己心中的太阳。

心灵性明, 心有所属, 既能洞悉人情, 知晓常理, 又能进退自如, 心如莲花, 这是佛学的一大境界, 更是人生的一大境界。若要有更大的提升, 就应有所为, 有所不为, 佛学“五戒十善”为我们做了开示。

三、“五戒十善”

五戒十善是一切众生所必须遵守和努力修行的, 那些违反戒律的就会招致恶报。“戒”与“善”相辅相成, 广义上持戒就是行善, 五戒指的是: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十善指的是: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两舌, 六不恶口, 七不绮语, 八不贪欲, 九不瞋恚, 十不邪见。

戒杀是佛教五大戒之首戒。佛教认为, 所有的罪孽中, 以残害生命为最甚。佛法强调:真正的善良首先应该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 众生平等, 以慈悲为怀, 戒杀, 放生、救生会得善报。个人主义愈益强烈的今天, 抱恨心理越来越严重, 摩擦、斗嘴、羡慕都容易使人操起刀枪, 最终落入法网, 几行伤心泪, 只能感叹, 得饶人处且饶人。世间的生命本无高低贵贱之分, 每一个生命都有它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即使不像佛家动辄为慈悲舍弃肉身, 但也应有慈悲之心, 不仅关爱自身的生命, 也对其他的生命给予关怀和尊重。怀有一颗平等爱人、大慈大悲心肠的人, 他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何其多的温暖!不偷盗是佛教五戒的第二戒。《楞严经》中讲:“一切世界的六道众生, 灭除心里的盗机与偷心, 就可以了生脱死。……如果不断偷心, 必定堕落在邪道之中, 与精怪妖魅为伍。”“三不邪淫”指得是不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及没有淫荡的想法。不饮酒也是佛教的“五戒”之一。佛教认为, 酒能乱性, 饮酒后能使人恶性发作, 将人内心深处的恶念引发, 忘乎所以地去做坏事, 因此佛教禁止饮酒。“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都是指人的口所“作业”。不说欺骗诳人的话;不说挑拨离间的话;不骂人, 不说脏话, 一言之善, 贵于千金。人们都是通过语言来交流和联络情感、加深友谊的, 语言表达的善恶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好坏。古语云:“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善言发自善心, 它暖人心脾, 也给人以希望和信心。不贪欲是要求对世事万物不要过分留恋和痴迷, 特别是对财色的贪欲;不瞋恚指的是参禅修佛、为人处世不能发怒, 要心静如水, 平心静气对待万物。

“如是因, 如是果”, 君子有所为, 有所不为, 佛学里讲五善十戒, 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生活在因果之法中。

四、“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学的特色和基石。“因果报应”, 也称“业报”, 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论和行为都必然产生相应的后果, 是佛学教义的基本理论和根本要义。十二缘起论是讲十二因缘的因果关系的, 因缘是佛法立义的根本, 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解说, 如“有因有缘集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集, 有因有缘灭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灭”。它的最根本的道理就是有因必有果, 只要具备相应的缘, 一个因就必会产生相应的果。所以主体所“作业”的好坏决定了他得到“果报”的好坏, “作业”好产生好“果报”, 坏“作业”产生坏“果报”, 有“因”必有“果”。“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 此灭故彼灭。”“因”在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 反之, 没有一定的业因也不会凭空产生果报。任何人或神, 包括佛在内, 都不能消除因果报应的作用, 众生在业报面前人人平等。第一次的因不一定得到与之相应的果, 所以开始为善之后又为恶的人不一定得善报, 开始为恶之后又为善的人不一定得恶报。善与恶本是一念之间的事, 时时心存善念, 自然能够积累福报。我们都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中阿含经》卷第三中话:“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 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 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 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 必受苦果地狱之报。”对于一些横行霸道、欺善凌弱的行为, 佛语有云:“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告诫人们从思想到言行举止都要时刻注意防恶止非, 奉行善道。这种思想能够引发人们对政治和周围世界的人伦关系、人际关系的认真思考, 劝人为善, 使得这一思想更具有教化意义和功能。因果报应思想是一剂道德教化的良药, 于改造世道人心颇有裨益。

五、“圣道佛法”

佛祖释迦牟尼指出孝敬父母就是“佛法”、“圣道”, 他出家之前和出家之后都是孝敬父母的榜样, 为世人和佛门弟子所敬仰。佛教经典《善生经》着重阐释了佛对在家弟子“孝”、“敬”的教诲:父母为东方, 应以五事敬顺。师长为南方, 应以五事敬奉。妻妇为西方, 应以五事敬侍。亲族为北方, 应以五事观敬。童仆为下方, 应以五事敬授。以沙门婆罗门为上方, 应以五事供奉。《心地观经》还明确指出“世界一切善男女, 恩重父母如丘山, 应当孝敬恒在心, 知恩报恩是圣道。”将“孝”上升为进入“涅槃”的“圣道”。《佛说梵网经》中将孝顺父母老师、僧人并列为“三宝”,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净业三福“孝养父母, 尊重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可见佛教也极其重视“孝”。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接引到这个世界上的, 没有父母就没有此身, 仅此恩德就难以回报, 何况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 给予的关爱和教育更是恩重如山。中国《劝孝歌》云:“人不孝其亲, 不如禽与兽”, 语言虽直白, 但意义深重, 孝心是做人的基础, 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何以给别人爱, 为社会付出!

一缕佛光燃亮了希望, 一盏心灯照亮着行程。佛学中有太多的思想智慧结晶, 能不能参悟, 完全在于心。一念心清净, 处处莲花开, 一花一净土, 一土一如来!一禅一世界, 一道一人生。思量人间的善事, 心就是天堂, 思量人间的邪恶, 心劳日拙就是地狱。佛教既是一种人生哲学, 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深邃的佛理带给人以思考的快乐, 生活之余的参禅学佛, 让心灵得以休憩, 在聒噪、喧嚣中寻得一丝宁静和清凉, 拓宽原有的思想边界。佛学不仅仅能排遣愁郁, 消弭烦恼, 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 求得更为旷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心如莲花》, 泓逸著, 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2]《清凉心菩提行》, 郑石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心灵禅语》, 宋思樵编, 黄山书社2007年版。

篇4:水墨、哲理、人生

心不安则落笔无法,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终离不开“养心”二字。菩提达摩问前来坐禅的修徒:“你心安了没有?”;六祖名偈:“心不动、风不动、幡不动。”;庄子警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君子以求内而得其安乐,小人因求外而终日不安,我画古人,与先贤对话,得知心静学问方可深入发展。目标单纯,矢志不移,如范曾先生所言:“一气尚存,从我所好,于是学问有所长进,技法有所提高,意境日臻完美。”画画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常醉乎于中国画的大写意泼墨技法之中,水、墨、宣纸的交融间意态万千,有不尽的想象空间,即思接千载之上,神游八极之表,在一种非关乎理的游戏中,玩出智慧、玩出哲学、玩出诗性。而若想在这种艺术上达到高度的自由,技法与学养缺一不可。譬如:你有激动万分、呼之欲出的图象在脑海中呈现,因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力而无法表达感到遗憾。又如你有娴熟的技法,脑海却一片空白,只能当一名工匠。两者之微妙,难于言表,更困于心悟。故文以载道,寓教于乐,是诗性的、哲理的,它不单是完成纸、墨与水之间的一种技法过程,而是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离迷得悟、再造思想境界的过程,所以画画可以陶冶情操、顿悟人生,可以延年益寿,养心也就在其中了。大凡光有理念之先行,强调视觉张力的成分,而缺乏感情投入,为技法而技法,固然能丰富中国画的语言表达,但它不是完整的艺术。“画者文之极也”,中国画称之为“读”而不叫“看”,似乎已明白画画与读书之间的关系。我拉二胡,初学严谨的弓法与指法,与人一般,但当能独奏《二泉映月》时,完全是琴我两忘。琴音即是心音,这种境界是不可模仿的。书为心画,文如其人,即道理之所在。

从西方的三维结构素描到东方的二维平面装饰;从(俄)尼古拉费申到中国陈老莲、任伯年的线条;从五大调子三大面到中国画的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到南济谢赫的六法论——骨法用笔,气韵生劲……我苦心实践,一一比照,包括徐悲鸿先生与潘天寿之间的东西方教学理念进行分析,觉得中国画笔墨精神之内涵远远高于西方艺术的那种重复自然的描摹。中国画是哲学的、意象的,其精神内核博大精深,如老子的“无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

庄子的不言,看似消极,却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万物尽观、得大自在的无穷之快乐。一位哲人曾说过,选择一种正确生活方式就是大智慧。中国画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其容量是任何画种所不及。这种综合修养的积蓄借助毛笔、宣纸、水墨在刹那间泼写出来,就像地球不断地自转和外有引力的作用下,使地壳挤压,最终造成瞬间的火山喷发时的那种壮观图象,美伦美奂,无与伦比。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做这种“喷发”前的积蓄,那就是淡泊名利、潜心学问,单纯中再单纯,才能有这种大能量,正如李连杰曾说过的:“人只有把物欲降低到最低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幸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诗书为伴,与笔墨结情,以这种单纯来抵御大观园里的风刀霜剑,体现出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纯美境界。

中国画是一种形之上的神游,是轻松飘逸的,宋代良楷的泼墨仙人、明代徐渭的“笔底明珠”、清初八大山人的花鸟……无不给人一种身心愉悦之感。范曾先生说,中国画可以浇胸中之块垒,以澄心明性。

今天文化复兴,人类的和谐成为每个关注人类命运的有识之士所面临的责任课题,而水墨作为这种文化载体之一,它呈现的是大象无形、大美不言、大道无为的东方哲学之终极“和谐”二字。作为一个有人类责任感和捍卫发展水墨艺术使命感的艺术家,我引用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Lin Wei was admitted into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1990 and instructed by famous masters Qian Shaowu, Jiang Caiping and Liu Dawei. He is skilled in traditional figure paintings and landscape paintings, and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chieving lots of grand prizes. Now he is a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the VicePresident of China Literary Artists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cademy, the Vice-Chair of Ningde Artists Association, etc. He published several painting collections and CCTV has ever made special report on his achievements.

篇5:佛学爱情哲理小故事

一来,听说《梁皇忏》忏文优美,读来心旷神怡;二来,藉着匍匐起落的礼忏,应可消除独处的恐惧。就这样,我在邻近后山的关房中,一面随着照入屋内光影的挪移,在日夜轮转之间,拜了十部《梁皇忏》。

对当时年轻气盛的我来说,《梁皇忏》写了什么,并未有深刻的印象,一心只想快快完成功课。十年后,重读《梁皇忏》,我突然发现,这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忏文,撇开梁武帝以此忏「教化」僧人的政治面不谈,里头所写的其实是真实人生的百态。

从一条大蟒蛇的忏悔开始

和《慈悲三昧水忏》一样,《梁皇忏》的缘起,也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这故事要从梁武帝的皇后郗氏说起。

自从郗后死后,武帝日夜郁闷不乐。一夜,蓦然惊见一条大蟒蛇盘绕梁柱,武帝惊骇极了!不料,蟒蛇幽幽地诉说:「我就是郗氏,生前嫉妒六宫嫔妃,动心发口,有如毒蛇,因心怀瞋毒,死后堕为蟒蛇。不但饱受饥饿,也无洞穴可栖,身上每一鳞甲被虫啃囓,如刀割一般。……希望皇上能做功德来救拔我。」

武帝听后,万分感慨,不一会儿,蟒蛇不知去向。次日,武帝集合高僧,问有何善法可为郗氏赎罪脱苦,宝志禅师回答必须礼佛忏悔方可,于是武帝请宝志等人编辑了忏文十卷。礼忏完毕后,室内异香扑鼻,抬头见一位容貌端丽的天人,说:「蒙皇上礼忏功德,我已脱蟒蛇之身,超生忉利天,特来拜谢。」说完不见踪影。

这忏法便以梁皇为名,称为《梁皇宝忏》,又以佛法慈悲救度,又名《慈悲道场忏法》。至今千余年来,世人欲报亲恩,荐拔祖先及冤亲债主,或为在生者消灾祈福、除病延年等,多虔敬礼拜此忏,感应故事流传不断。

《梁皇忏》写出真实人生的百态

那么,《梁皇忏》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何能「忏文举处罪花飞」,超度堕落为蟒蛇的皇后升天呢?

在佛教中,礼忏是一种透过忏文反省自己种种错误的言行,进而发愿改过迁善的修行法门。因此,翻开《梁皇忏》,你会发现里面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恶人」与「恶行」,也有造作恶行之后所受的种种果报。忏文所描述的种种情节,简直就是一部《台湾霹雳火》!

例如,「或为田业,或为舍宅,或为钱财,更相杀害」;或「陡秤欺狂、倾陵下劣,或偷盗他财,以自供给,无有诚信」;或「小不适意,便大恚怒,取诸众生,种种恼害」。还有惟恐「我不胜人,人能胜我」,于是以「华门望族」、「多闻识达」、「 篇章计艺」等凌人傲物。其中两句令人拍案:「言己者,则靡德不归;说他者,则何恶不往。」

仔细地想想,这不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吗?即使没作奸犯科,大部分的人总喜欢赞扬自己,诋毁他人,甚至损人以利己。这都是由于牢不可破的「我执」使然,因而从身体、语言、意念之中,造作种种贪婪、瞋恚、愚痴等行为,使得人际间怨怼无量,苦恼无边。

在种种人际苦迫中,《梁皇忏》特别点出「怨从亲来」。许多怨怼其实是亲近的人造成的,如果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何来怨怼?「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自相触恼,以触恼故,多起恨心。」对照许多当今社会亲友间相互伤害的案例,这段忏文更发人深省。

与其说《梁皇忏》是谈论「罪与罚」,倒不如说它像面明镜,让我们照见真实人生百态。只有看清楚生命的有限与困境,才能走出黑暗,迎向光明。因此,《梁皇忏》便引导礼忏者由皈依三宝开始,深信因果,惭愧忏悔,发菩提心,出离地狱苦,解冤释结,并生自庆心,知恩报恩,警念无常。最后发回向心,以求解脱、离苦得乐。

忏悔是一种转化心灵的方式

「善恶二途,皎然可见。罪福果报,谛了无疑。唯应努力,勤行忏悔。」《梁皇忏》强调,只有忏悔才能除灭一切怨怼。因为要改变命运,还是得从「心」转变起,忏法是帮助我们看见并转化自心的一种法门。

或许有人认为:「自己没做错事,何须忏悔?忏悔不是大奸大恶之徒的事吗?」但人常常是善忘且昏昧的,在不自觉中产生不善的念头或行为,伤害众生而不自知;人常常也是无法自主的,在情绪或偏见的牵引下,很容易做出悔不当初的事来。若我们能时时发忏悔心,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心也就能醒觉而柔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是道德救赎,而是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慈悲一切,怨亲平等。

篇6:佛学哲理故事20个

11 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小和尚:“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小和尚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2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13 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4 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5 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16 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18 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9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20.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篇7:佛学大师的60条人生感悟

2、世间上没有小人物,只要发大心,就是大人物;世间上没有大问题,只要虚其心,就没大不了。

3、做人要如滚雪球,越滚越有人缘;做事要如织锦绣,越织越有成就。

4、一个人要出类拔萃,必须从小养成“接受”的习惯,一味地“我想”、“我愿”、“我要”、“我觉得”、“我认为”、“我喜欢”等等,可能是原动力,也可能是进步的阻力。

5、从一沙一石中看到无限的世界,从飞湍鸣涧中听到真理的声音,从刹那因缘中感受永恒的未来,从明月清风中体悟清净的自性。

6、我,是自私的、痛苦的,有我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痛苦;能无我,自然不会自私执著,自然会拥有更多、更大的空间。

7、树之毁灭,因为役于刀斧;人之毁灭,因为丧失良心。恒心是成功的根本,怠惰是败事的先驱。

8、不择细流者才能成江海,不辞土壤者才能成高山;不耻下问者才能致渊博,不文饰非者才能尽善美。

9、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苛求,此乃事业成功之捷径;善德不嫌多,恶习不沾身,是为修行佛道之初阶。

10、欲知涵养心量,须看乱时气势;欲知谦恭进退,须看利益当前。

11、一个人如果怕吃苦、怕吃亏,则成就有限。每件事情的成功,都是有过程的,就是要耐烦、耐久、耐屈、耐苦。

12、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须知“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顺从我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职,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

13、不夸小善,终积大德;正如涓流,点滴汇聚,终成大海;不除小恶,终必败事;则如磨石,不见其减,日有所损。

14、人生如行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张满信心的风帆;人生如战场,无论是安是危,都要鼓舞奋发的斗志。

15、少执多放心安泰,少傲多谦人缘好;少色多德名誉佳,少私多公成就大。

16、以平常心面对世事,以欢喜心学习接受;以服务心和人结缘,以感恩心回馈社会。

17、取人之直,疏其谄曲;取人之朴,疏其奢侈;取人之宽,疏其狭隘;取人之敏,疏其懒惰;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此乃用人之道也!

18、职位愈高,愈需要直言不讳的属下;处境愈险,愈需要肝胆相照的朋友。

19、用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能让自己越来越进步;用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能让自己越来越慈悲。

20、最高明的管理原则,是让团体能产生共识,是让上下能打成一片;最良好的管理方式,是以授权来代替干涉,是以己心来体恤他情。

21、有计划,则不乱;有分工,则不忙;有预算,则不穷;有欢喜,则不苦。

22、伟大是由血汗堆积,牺牲越多,越是伟大;成功多因勤劳而获,用力越多,越会成功。

23、懂得付出,不计较吃亏,才是富有的人生;锱铢必较,只知道接受,必是贫穷的人生。

24、日常小事能尽责,当能成就大事;重要大事能尽力,自能顾全小事。

25、小罅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防微能够杜渐,知错能够弭患。

26、做人,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要;处世,不以成功为急,而以结缘为尊。

27、一等官员:勤政爱民,理性沟通;二等官员:操守清廉,洁身自爱;三等官员:吹牛拍马,党派营私;劣等官员:公器私用,仗势欺人。

28、以配角的身份,主角的心情入戏,必能全力以赴;以主角的身份,配角的心情上台,将会敷衍了事。

29、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30、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在自已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31、“幸福配方”__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已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已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已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已增加内心的善美。

32、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曲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33、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34、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时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一下。

3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已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已对工作没有计划。

36、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5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5分钟的人。

37、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38、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39、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40、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41、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42、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43、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44、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45、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特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46、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47、忙,象一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48、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49、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活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50、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

51、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52、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53、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

54、微笑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微笑使疲劳的人得到安适;微笑使颓唐的人得到鼓励;微笑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

55、思虑与知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改过,必知迁善;4愚者耻过,必知向上。

56、勇者的风度: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57、真正的内涵: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能是宽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58、缺陷:人无全功;人无全能;物无全用;心无全善。

59、真正的享受: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享受财富不如享受书香;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舍。

篇8:教学《陈涉世家》感悟人生哲理

“陈涉少时, 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曰:苟富贵, 无相忘。”一般情况下, 教师总结这句话给人启示是:人从小就要有远大志向。当然, 这样的概括不能说错, 但却不够深刻。陈涉的表现还可以给人这样的理解:明白自己当时低贱的命运, 渴望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富贵并与身边的人分享。这是理想, 也是对自身的认识, 也是对人生的承担。今天的学生不正需要这样吗?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佣者本身的地位、素质来说, 他们嘲笑陈涉是很正常的, 但从后来陈涉干出了一番大事来说, 启示我们:不管未来是否成功, 对有远大理想、努力进取的人都应表示尊重与鼓励。陈涉面对不理解他的佣者说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不仅表现了陈涉的远大理想, 更突出了当时陈涉“众人皆醉, 惟我独醒”的情怀, 这也是理想指导人生行动的铺垫, 陈涉这句话成为千古名句自有其深刻的道理。

既然“天下苦秦久矣”, 而且陈涉早就有改变命运的远大理想, 为什么陈涉不早点发动起义, 而是在去渔阳, 屯大泽乡, 遇雨失期, 法皆斩的情况下才鼓动大家起义来推翻秦二世的统治呢?从大环境说, 陈涉知道天下苦秦久矣, 知道人民早就对秦二世不满, 早就想推翻其统治;从小环境说, 屯大泽乡的队伍在遇雨失期、法皆斩的情况下已无路可走, 不如乘大好时机放手一搏, 反抗秦朝, 也许还有生还的机会, 这时的队伍处在面临生死的危急关头, 也是队伍想起义改变命运的意志最坚定的时候。在这里, 陈涉审时度势, 洞悉了一切有利于反秦的因素, 抓住了屯大泽乡的这个机会发动起义, 从起义后面一段有力的进展来看, 陈涉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这也启示我们:干大事前要善于审时度势, 抓住机会顺势而为, 这样才容易成功。

起义要成功, 陈涉明白还需要有号召力的人物来牵头, 这样起义队伍才能取信于民, 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毕竟陈涉自己的知名度当时还太低, 不足以赢得人民的信任, 所以陈涉提出了扶苏和项燕两个人物, 因为扶苏“百姓多闻其贤”,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而项燕“数有功, 爱士卒, 楚人怜之”。这两个人物仁义才能闻名于天下, 把他们作为起义的精神领袖非常合适, 所以, 陈涉才提出了“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的建议。虽然起义队伍是假托扶苏、项燕之名, 但起义队伍推翻秦二世残暴统治的精神实质与扶苏、项燕的思想是一致的。

发动起义, 最好能有一个恰当的导火点, 而吴广则用自己的仁义聪明创造了这个苦肉计式的导火点。“吴广素爱人, 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忿恚尉”, 致使“尉果笞广”。爱士卒的吴广被秦军官打, 果然激怒了士卒, 后吴广并陈涉杀了两个秦军官, 至此, 起义大幕被拉开。吴广点燃导火点的过程中, 广大士卒看到仁爱的吴广被打, 认清了秦朝统治的残酷, 坚定了跟着陈涉、吴广推翻秦朝统治的决心。在这里, 陈涉、吴广既杀了敌人, 点燃了起义的星火, 也更鼓励了士卒起义的决心, 一举多得。这里至少可以启示我们:仁爱待人, 以人为本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爱戴信任;干大事要注重细节, 创造一个好的开端, 为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且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杀了两尉后, 陈涉召令徒属时所说的话, 流传至今, 他的这些话已成了名言。陈涉的这些话起码传递出以下几个信息:第一, 人在无路可走的压力下, 就应该顶住压力去干一番事业来改变命运, 争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二, 人即使要死, 也决不能窝窝囊囊地死, 而必须有干一番事业后名垂青史的英雄气概。第三, 人的前途命运不是由天注定的, 只要努力拼搏, 普通人也会有光明的前途。陈涉的演讲慷慨激昂, 讲到了广大士卒的心坎上, 鼓动性极强。

起义开始, 部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从民欲也”, 从中可以看出, 现在的起义行动与起义前的计划是一致的。“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确是“从民欲也”, 代表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人民踊跃支持起义军, 从起义军势如破竹攻下蕲、铚、酂、苦、柘、谯等许多地方, 有了“车六七百乘, 骑千余, 卒数万人”就可以看出来。在此可以知道:周密计划, 在遵从人民意愿的前提下团结发动人民是干好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常说的“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也寓于其中。

攻下陈县后, 陈涉“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也非常识时务, 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 伐无道, 诛暴秦, 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不知陈涉是用现实的胜利威望, 还是用他那善于洞察的思维以及过人的口才, 争取到了这些中上层人士的支持。文章没有写陈涉具体是怎么获得支持的, 因为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陈涉需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以帮助他巩固起义以来得到的成果。得到三老、豪杰的支持, 再加上广大民众的支持, 至此, 陈涉等于建立了一个以反秦立楚为目的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陈涉也许没有在他手下设统战部, 但在他心里绝对有了统战的思想。我们干大事, 要想获得广泛的支持, 就一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当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皆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 “苦秦吏者”为什么现在才“刑其长吏, 杀之以应陈涉”?除了他们受苦很久, 早就有反抗的意识以外, 更主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反秦立楚的大势所趋, 看到了人民统一战线的力量。这也不能不让人想到:历史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

初中课本节选的《陈涉世家》就到“杀之以应陈涉”为止。以上部分都是根据课本所提供的文本内容来分析的, 但这些分析更多的是关于文章中“点”的分析, 我们还应跳出来, 从文章“总”的方面来找出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从“陈涉少时”“天下苦秦久矣”到大泽乡起义, 就历史的现实来看,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关爱和依靠人民, 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也就是说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生死存亡,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就陈涉个人的成长来看, 人的远大理想必须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结合, 理想才能接近或成为现实;人要成就一番事业, 用不着一定要等伯乐来发现自己, 凭着自己的主观努力和拼搏,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有利条件、团结民众创造有利于自己干事业环境的人, 一定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就个人与时代结合来看, 课文节选部分所写的陈涉, 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优点, 他的理想、时政分析、宣传鼓动办法等, 都表明他是一个适应那个时代的英雄, 这告诉我们:只要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 找准自己投入这个时代的切入点, 发挥聪明才智与时俱进, 你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无愧于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

就全面审视陈涉来看, 课文节选部分写的基本上是陈涉的优点, 但我们也应理智地想到, 具有完美优点的人是不存在的, 陈涉也不例外。这提醒我们看《陈涉世家》不能仅仅只看初中语文课本节选的部分, 还应看《陈涉世家》的未选部分, 甚至是看有关陈涉的其他古籍, 从而更好地了解陈涉的优点以及他身上存在的局限性, 这样我们才可以对陈涉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这就是所谓阅读中的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佛学哲理人生感悟】相关文章:

感悟人生佛学经句07-02

佛学文化感悟范文05-25

佛学的百句人生05-13

佛学概论06-18

佛学真题范文05-16

佛学心得范文05-16

佛学知识范文05-16

汉传佛学范文05-16

经典佛学语录04-22

佛学语录精选04-26

上一篇:信息技术学科融合下一篇:欧阳修《养鱼记》原文带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