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想的人励志

2024-05-24

有梦想的人励志(精选8篇)

篇1:有梦想的人励志

一:克服困难,为理想而奋斗

我叫邱新会,是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幼年的以后,我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残疾。那时候,父亲早早的去世了,我又是一个残疾孩子,生活很困难,很多人不看好我,不过我并没有自暴自弃,因为我有理想,我一直在告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混出个人样儿来让他们看看。然而,理想是藏在心里的,别人毕竟看不见,和健全孩子比,我的生活仍然充满了艰辛。

于是,那时候我就有了一个心愿,长大了一定要办一所专收残疾儿童的学校,让所有和自己一样残疾孩子都能够在这里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自卑,没有歧视,快快乐乐的成长。1998年,我克服了种种困难,创办了xx省xx市xx区聋儿语训中心,成为了一名教聋哑儿童学说话的特殊教育老师。

学校刚成立的时候,条件异常艰苦,所有的家当只有三间平房,五张桌子,七张小床,两口锅,四个塑料碗。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一个学生。当我告诉给别人,我能把聋哑儿童教会说话,别人却把他当成了神经病和骗子,我骑着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的去寻访学生的时候,很多聋儿家长就把着门不让我进。后来,我告诉他们,先不要钱,我免费教他们三个月,学会说话了再每个月收150元的生活费,即使这样,才有两个聋儿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我们那里试一试。和我一起从xx到xx创业的两个同学,看到我们当时的困难情况后,都离开我回去了,他们不相信我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把一个人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办起来。那时候,连我自己都害怕了。后来,我妈妈把她攒了一辈子的750元钱交给了我,支持我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暗暗的告诉自己,为了我,为了妈妈,我也要才坚持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要教会一个聋哑儿童学会说话,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过去老的教学方法,聋儿们把苹果都说成了“屁股”,把“冬天”说成了“肚皮”,发音很不清楚,我就一个音一个音的去探索,后来我发现,发“an”这个音的时候咬一点舌尖会更好一些,而学会说“东”这个字更加偶然,有一次我听豫剧大师马xx演唱的《穆桂英挂帅》,其中有一句“穆桂英我的家在山东”最后的那个“东”字,用的是鼻音,受到她的启发我教聋儿学会了说“东”这个字。

就是这样,经过反复摸索和实践, 我创造了一整套聋哑儿童听力语言训练的教学方法,我能教会聋哑儿童学会说话,消息也想长了翅膀一样飞向了四面八方。十几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聋哑儿童经过我和老师们的教育学会了说话,有的聋儿,在我们学校上完小学之后,还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

二: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希望通过努力工作,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吗,而过上稳定幸福的好日子,这种理想,值得我们去鼓掌去喝彩;而有的人,则希望通过偷盗、贪腐等不正当手段,过上醉生梦死的日子,他们的这种理想对社会有意义吗?因此说,人人都有理想,但是有理想的同时一定要有爱心,两者同时具备,对我们的社会才有意义。

我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目前,有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房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可是,后来我却发现,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我的那些聋儿学生,他们踏上社会之后,却没有一个好的出路,因此,我义无反顾,又走上了帮助残障学生实现梦想的道路。聋儿杨xx六岁才来到我们的聋儿语训中心上学,来语训中心之前,小杨川连一声“妈”都不会叫,为了不让别人歧视他,杨xx的父母把孩子常年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玩。来到聋儿语训中心之后,杨xx很快学会了说话。杨川的妈妈说,当她第一次听到儿子“妈妈”时,激动地大哭了一场,感觉总算把多年来憋在心里面的痛苦给哭了出去。回到家里,过去从来不让杨xx出去玩的家人,给杨川换上最好的衣服,拉着孩子去赶集,从村东头儿走到村西头儿,见了男的就让杨xx喊“叔叔、大爷”,见了女的就让杨xx喊“姑姑、婶子”,目的就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会说话了,那种喜极而泣的激动心情,是正常孩子的家长体会不到的。

在教杨xx学说话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杨xx的舞蹈天赋,于是就请来专业舞蹈老师免费教杨xx跳舞,功夫不负有心人,杨xx12岁获得xx省体育舞蹈大赛冠军,他所表演的节目,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舞台。

后来,杨xx慢慢的长大了,家里人又替他上愁了,愁他长大了没有出路。我根据杨xx的特长,鼓励他去创办一个舞蹈培训班。然而,杨xx家里很困难,根本拿不出创办舞蹈培训班的本钱。于是,我就开始四处为他想办法筹钱,2013年3月10日,我通过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为你而战》节目答题闯关,赢得了xxxxxx元钱的公益金,当时,我们学校也非常困难,中央电视台的导演希望我能留下一部分钱改善一下学校的办学条件,然而,我却把xx万多元的巨款全部捐给杨xx了,自己一分钱都没有要。如今,聋儿杨xx自己创办了两所舞蹈培训班,招收到了100多个正常孩子当学生,还在县城里买了房子,谈了正常人的女朋友,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和杨川一样,后来,我还把我的学生,聋儿陈少勇推荐到了北京残疾人艺术团,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鼓励和帮助聋儿王xx、付xx、付xx、曾xx考上了大学;鼓励和帮助聋儿罗xx开了饭店;帮助我校聋儿朱xx做了免费电子耳蜗手术;甚至还为我校毕业生聋儿陈xx介绍了女朋友,娶了媳妇。

我和聋儿们的故事,还被意大利导演阿尔贝托拍成了电影《爱无声》,搬上了中国、捷克,意大利等国的大银幕,受到了很多国家观众的好评。十几年来,我先后荣获了“感动xx十大人物”、“xx市十大杰出青年”、“xx省十大优秀青年”、“2014河南好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中央电视台《为你而战》、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过我和我们学校的事迹,我的的照片和事迹,还和一些国家的总统、部长的照片一起,被刊登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网站上。

今天,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还有非常多的困难横亘在我的面前,我也知道,我已经和十八年前不一样了,已经从一名热心沸腾的青年变成了中年人。然而,我却依然像一名小学生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梦想,并且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更多残障孩子的梦想去努力着。我相信,只要做一个有梦想、有爱心的人,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篇2:有梦想的人励志

这是3月26日晚上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一个嘉宾的故事,这位小伙子名字叫赵月凯,他是山东枣庄凯达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办人,也是中国电池宝领导品牌的发明者,两项国家专利获得者。这位小伙子在节目进行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始终面带微笑,非常乐观积极,而且不管主持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始终非常坦诚直率的回答,没有那么多顾忌,没有那么多扭捏。就像被问及自己的梦想和偶像一样,他回答得坦率而直截了当。我相信很多人面对全国观众的时候,是不敢大声说出自己梦想的,也有人即便是愿意说,也会瞻前顾后怕人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有所顾虑,可是,他的话语却字字铿锵有力,毫不迟疑。

说实在的,我最佩服的不是他拥有多么远大的理想或者多么宏大的目标,而是他的这种坦诚和勇敢。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当有人敢于当众说出自己拥有什么梦想的时候,尤其是那些比较难以实现的梦想时,有大把的人会觉得这个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甚至是不知天高地厚,以至于敢于说出有梦想的人,常常是要遭到质疑和嘲笑的。

几年前,我到一个瑶乡旅游,遇到一个人,他是一个聋哑人,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和同龄人比划着说他喜欢村里的一个女孩子,没有一个人觉得他正常,都笑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很多人甚至嘲笑他说他这辈子不可能有人愿意嫁给他。可是,在他26岁的时候,他真的迎娶了他当年比划着说喜欢的那个女孩子。后来,有人问这个女孩,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姑娘家愿意嫁给一个聋哑人,这个女孩子的回答令所有人瞠目结舌。她说:“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应该被尊重,聋哑人也是人,我喜欢的就是他的勇敢和自信。”事实证明,这个姑娘的选择是对的。后来这个聋哑人通过参加乡里组织的残疾人技能培训,不仅学会了在当地非常吃香的竹制品编织工艺,还成为了当地经验竹制品致富带头人。更让人羡慕的是,这个聋哑人不仅和妻子把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在事业有成的同时生了一对龙凤胎,生活过得甜甜蜜蜜。

其实,不要轻易嘲笑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没准人家哪天就实现了呢。即便人家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实现不了,或者是达不到预期目标,那又怎么样,至少人家还有梦想,还在为梦想努力着,而嘲笑他的很多人呢?

我记得几年前当我还在某一个城区工作的时候,我参加过一次读书征文比赛,我的文章因为写得好,曾一度被质疑是抄袭,就连评委,都在全公司员工参加的大会上提出来,说这篇文章如果真的是作者原创,势必是一篇很好的佳作。当时,很多人跑来问我是不是真的是我写。而我的文章,按照其中一位评委私下和我说,本来是打算评一等奖的,但是一些评委担心是操心,为了保守起见,最后给了我第二名的成绩。我至今对这个事情仍然记忆犹新。而就在去年,我参加全市征文比赛,还一样会因为写得不错被质疑抄袭,后来评审小组派人专门核查,觉得确实是我原创,才给评了一等奖。没错,现实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当你做得差的时候,别人会觉得你水平太次,对你不屑一顾;而当你真的做得不错,甚至优于别人的时候,大把的人就开始觉得那是不可能的,然后开始质疑甚至攻击你。

梦想也是这样的,当一个看起来非常平凡的人能够有着不平凡的梦想,甚至能够实现梦想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这其中,最让人觉得心寒的,大概就是质疑和嘲笑了。但是,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梦想都不敢有,会不会活得更像是苟且偷生呢?

著名歌手刘若英有一首歌,名字叫《最好的未来》,里面的歌词这样写道:“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每一个梦想,都值得灌溉……千万溪流汇集成大海,每一朵浪花一样澎湃……”相信这首歌,唱出了很多追梦者心中的心声。

篇3:有梦想的人励志

一、最深刻的印象

赵国弟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校长)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劳技教室, 听介绍说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学生通过劳技突破, 后来进了清华和其他大学。在十一学校, 学生想做什么, 老师就允许和支持, 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而不是分数高一点, 就觉得去做劳技或者不考复旦就浪费了。那位劳技老师是从部队复员转业的, 不是科班出身, 但他一个人管理好多先进设备, 样样精通。其实国外很多学校的教师, 包括我们引进的外教, 大都比较“全能”, 至少文史哲、数理化一个大类是通的。而我们上海的师资, 大多从师范院校到教师岗位, 视野很窄。比如曾听一位校长介绍一个教改“亮点”, 学校开设了3D打印课, 有4个老师同时进课堂上课, 有劳技老师、计算机老师、艺术老师……其实这正说明每位老师掌握的教学技能太过单一。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是语文老师黄娟。与她交谈过两次, 给我的感觉是她找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生命的价值。包括王春易、闫存林、魏勇等一拨人, 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并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可能除了王春易老师, 其他人原来的表现或得到的评价也是比较一般的, 并非十分优秀, 但是他们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新生。可能还有较多的老师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但能够出来这么几位就不容易。这也就是李希贵校长说的:在改革中要“鼓励先进, 允许落后”。我们现在什么事情都要去追第一, 讲教师专业发展就希望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名师, 实际上是不允许落后。师生各方面的表现是一个正态分布, 不一定每个人都做红花, 也得有人做绿叶。这里面非常有艺术, 有智慧。

刘爱武 (洛川学校校长) :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十一学校的学科教室。去之前知道十一学校在改革, 但不清楚改到什么程度。第一次去时, 看得最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科教室。十一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的选修课程和走班教学以后, 原来的行政班教室没有了, 基本上所有教室都建成了学科教室和专用教室, 一般是三位老师共用一个学科教室, 办公桌就在教室里。学科教室集中体现了教师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教师要依据学科的特点来考虑学科的外在表现, 场景的布置、图书的选择、器材的安放、学生的座位安排等, 都要突出学科特点。比如大家看到的黄娟老师的鲁迅专题教室、王春易老师的生物教室等, 都倾注了教师们的心血。这个改革的力度很大。第一次回来跟全校老师汇报体会时, 也集中在这一点上。

“鼓励先进, 允许落后”这句话使我领悟, 作为校长, 要走在教师队伍的中间, 让有能力的老师冲在前面。很多情况下, 校长会去做引领者, 要老师们跟着他走, 跟得快一点、紧一点。但李校长非常重视有能力的专家型的教师的引领作用。李校长常说, 这个问题你不要问我, 去问学科主任, 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另一方面, 校长又要及时对有困难的教师提供帮助。我曾问过十一学校的几位老师:你能见到李校长的频率是多少?他们回答: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再问:在哪里见到?回答说:一般是在学校的公共区域。———我感觉到, 在老师需要他的时候, 他就会出现。哪些地方可能出问题, 哪些地方老师可能需要帮助, 他都会出现。这很不容易。

张玲玲 (古美学校书记) :这次去十一学校时也见到了黄娟老师, 她谈到当时在江苏做老师时的迷茫、逼仄, 选择读博士、博士后, 到十一学校才找到了自我。感到无论在高校、研究所, 还是中小学校, 都可以成就自己。我听了很感动, 就跟她说上海的市三女中也在做“教育剧场”,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对“生命教育”也有系统研究。她听到后就很兴奋, 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对教育的情怀。我们做校长的一直在想教师队伍的建设, 感到有这样的老师真幸福。我问黄老师希望有什么样的领导, 她说:支持 (包括物质) 、信任、包容。想到一句话:人是要一点的精神的。听上去很虚幻, 但在十一学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

季洪旭 (奉贤中学校长) :去了十一学校四次, 李希贵校长来我们学校一次。我们15个学员, 每次去一周。前三次分别讲了课程与教学、学校文化与组织变革、创新管理, 第四次是我们根据各自需求去选择某一板块深度了解。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了。在第二次去时, 和第一期课程开发的侯敏华等几位负责人聊, 他们谈到最近这几年是没有完整的寒暑假的, 大部分时间是被关起来搞课程改革。当时听了很感动, 心想老师们的动力源在哪里?后来又听说, 在高三考试后, 李校长把老师们带到国家博物馆, 观看中国梦展演, 颁发“十一学校功勋奖”, 请白岩松颁奖、讲话。也就是说, 十一学校想方设法, 通过各种途径去激励老师。物质奖励不能满足, 就从精神层面激励教师;同时利用各种资源, 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如孩子上学、家人生病等问题。一方面激励, 一方面帮助。

沈兰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人员) :这次看到一位初中老师讲小组合作时应该如何排位。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是怎么排位置的, 六个比较差的学生怎样排在离老师比较近的位置, 旁边搭配一位什么学生;好的学生要独立学习, 应该安排在哪个角落等。还有上课时会分哪三个环节, 会走到哪里;先走到哪里, 再走到哪里。我听了特别感动, 从这件小事上, 可以看出十一学校的老师是如何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这个细节可能是我们很多学校可以学习的, 特别是在很多小班化的小学里面, 或者准备小组合作的班级里面可以做的。

张肇丰 (《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 :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进学校先看视频短片《我们的一天》。这个短片以三个高一学生为主角和视角, 描述了他们一天的学习生活, 平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形式。短片中没有李校长的镜头, 只出现了李亮、魏勇等几位任课教师。短片的镜头、旁白和剪辑都很精致, 看得出是用了心思的, 但又一点也不张扬, 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十一学校的教改理念和行事风格。以往学校短片看得多了, 有不少是那种华而不实、虚张声势的套路;而《我们的一天》给人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觉得这里是一个认真做事情的地方。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李希贵校长报告结束时所说的, 他当时似乎是很随意地说:“我们十一学校的老师很辛苦, 其实老师们也没有特别好的待遇, 怎么办呢?只能多讲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 陪小心, 说好话……”这样的“软话”, 可能是许多信奉强势管理的领导们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的, 尤其是在公开场合。但是李希贵校长却由此赢得了老师们的尊重, 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就像他讲过的一个小故事:一名在戏剧课上担任导演的学生说, 她现在真正明白什么叫领导力了, “领导力就是你尽心尽力为每一个演职人员服务, 不遗余力地为剧组的每一个部门提供帮助———当他们认同你的服务与帮助, 全部死心塌地跟你合作的时候, 你才真正拥有了领导力”。

二、印象背后的思考

赵国弟:没去之前, 知道李希贵的经历, 也听过他的几次报告, 觉得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 思考问题很全面。但真正到学校看了之后, 才感到这样一个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 单抓一个点是没办法做好的。就像我们好多学校, 单从课堂一个点来改是不行的;必须全盘考虑, 才能改革成功。李校长说过一句话:学校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一个地方是没办法做的。他有一个解决问题的三部曲:结构解决———制度解决———文化解决。十一学校改革的最大系统是课程的系统, 这个系统思考不是一般人所能想的。李校长讲得很客气, 老师们有很多智慧, 实际上很多智慧是校长的。当然校长的智慧还在于抓住老师们闪出的智慧火花, 并把这些个体的智慧串联起来, 这才是他成功的秘诀。所以说, 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成功在于系统性。

季洪旭:改革是个系统。第一次去, 看到学校的课程手册出来了, 各个学科各个板块是分层 (理科) 分类 (文科) 的一整套的课程体系。光有课程手册难以支撑, 下面还有课程的双向细目表, 有单元课程教学计划。以单元 (而不是课时) 导学方式为主,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包括学习的时间空间、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安排;还有大量的校本教材。这所学校的老师这么神奇, 一年的时间把这些全都弄出来了。

第二次去, 看到《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出来了。用老师们的话来说, 李校长刚到十一学校的前几年, 表面上看没做多少事, 其实他一直观察和思考, 在酝酿“行动纲要”。李校长梳理了以往的成功经验, 并思考在新的办学愿景下的成功要素。现在很多老师言必称“《行动纲要》怎么说”“希贵校长怎么说”, 这说明学校的愿景、校长的办学理念, 已经通过《纲要》深入人心, 形成了支撑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和学校文化。这次去印象较深的还有, “能够通过结构改变的, 不要通过制度去改变”。本来是班主任制度, 后来先与导师制度混合, 再逐渐走向咨询师、教育顾问制度。

第三次去, 看到学校的管理方式正从规范管理走向智慧领导, 十一学校推进的管理改革, 主要是实行扁平化、分布式的管理架构, 并以项目制的形式来解决改革中预设的问题、所要探索的问题。学校向各个项目团队充分授权, 让项目的负责人拥有这个领域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反过来讲, 课程教学改革是表象, 背后是管理系统和学校文化的变革, 是师生们对学校愿景和办学理念的认同。

刘爱武:项目带头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项目制的领衔人有的是校级或中层干部, 有的就是普通教师, 各自带领一个团队, 通过项目制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专长, 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鼓励先进”, 就是有想法、肯做, 就给你舞台。看得出他们非常尽心, 也非常艰辛, 压力很大。他们并不知道以后会做成什么样, 结果是否理想, 只能边摸索, 边实践。第三次去十一学校时, 一位英语教研组长提到心里很焦虑, 因为经过两年课改试点, 高三学生今年要见成效。如果一炮打响, 那就成功了;如果经不住升学的考验, 他们压力就很大。我们上海几位校长联系到自己学校, 感触很深的一点是:现在的中层干部如何培养?在上海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 不少学校的骨干教师成长很快, 但是有些学校的中层干部的成长相对滞后。我们在反思, 如何带动、培养自己学校的中层干部。看十一学校培养出来的这些老师, 如果到其他学校, 至少能做一个中层干部, 做到校级也不意外。十一学校的管理机制, 的确能够调动和提升一批老师。

祝郁 (迎园中学校长) :在考察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李校长说过一句话:让机制去撬动学校的核心价值, 机制必须拉动人的内心深层次的欲望。去了四次, 我对十一学校的体会越来越深。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怀疑:十一学校有很好的资源, 不改革也是很好的学校, 又有很多的政策倾斜 (如不按统一规定参加学业水平考等) , 改革的条件也是一般学校所不能比的。但在深层次的接触后, 越来越感觉到:学校尽可能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直到自在自为。

全国各地的名校都会拉来各种各样的名师, 但我注意到十一的“名师”, 无论魏勇、黄娟、闫存林,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一个梦想。我问他们:去年十一学校的高考成绩很好, 语文也考得特别好, 这个过程是不是很辛苦?他们说:必须这么辛苦, 我们在实现一个梦想, 我们从全国各地来这里, 就是为了不要让孩子成为刷题的机器, 而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课程本来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负担, 但我们在做, 做的过程中我们要走许多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吃别人没有吃过的螃蟹。即便这样, 我们一定要成功, 成功的结果之一是高考的成功。姚源源老师曾在十一学校教过一个孩子叫孙婧妍, 是2013年北京高考的语文状元, 148分 (总分150分) 。她写过一篇文章叫《语文于我》, 其中提到“消息传开后, 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既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 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 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的题’。……要感谢我在十一学校就读的六年中教过我的四位语文老师。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我的幸运。这几位老师的共同点, 就是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素养, 而不是仅冲着分数去”。这就是闫存林等讲到的“梦想”,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我还要讲到的一个人是在 (华东师大)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同桌, 她叫韩雪梅, 原大连育文学校的校长。我第一次去十一学校, 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叫我, 一看是她。“你怎么在这儿?”我问。她说, “我投奔李校长了, 现在做十一学校一个分校的校长。我本来是不想来的, 十一学校负责人事的一位老师看中了我, 就请我来北京看看, 我跟我老公说我肯定不会去的, 就去看看。”后来, 她在十一学校待了一个星期, 就义无反顾地一定要来, 而且把儿子也带来了。我想说:这个学校的确是聚集了这么多怀揣梦想的人, 想去打破一些什么的人。田俊副校长讲到, 李校长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愿景引领, 将这个愿景变成全体“十一”人共同认可的愿景。李校长说过一句话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来北京十一学校就是来改变中国的, 改变中国就要从教育开始”。就是用这样一个愿景来激励所有有才能、有抱负、有梦想的人, 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刘厚萍 (古美学校校长) :李希贵校长是一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 尽可能地解放人, 给人以自由选择的可能, 这是令人羡慕的教育的理想状态。同时也要正视现实中的问题。这次碰到一位央视的跟拍记者, 也听他讲了很多采访经历, 谈到李校长用三年的时间解决了很多让老师“定心”的工作, 包括构思学校的系统思维和行动策略。这点非常重要。

祝郁:学校的改革有一个平等、民主、宽容的氛围。这次我们有机会听到各部门的述职, 我觉得闫老师的述职特别好。他讲李校长也不是像你们想象的一直那么和蔼可亲, 也会逼人的。语文组是最后一个拿出课程架构的, 因为文人相轻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 每个人的主张都特别大。最后李校长拍了桌子说搞也得搞, 不搞也得搞, 这个月必须拿出方案。最终才拿出来。

十一学校的可贵之处, 还在于有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着眼长远的意识。第一、第二次去, 听讲走班、课程、自编教材时, 我们感觉做得很好了, 已经很难学了, 是不是该到头了。但这次我们去, 又学习了一个专题“学校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其中一位朱老师讲到他们的反思, 比如“优秀教师很有可能让学生迷失自我”;“我们现在有265门学业课程, 可是我们真的知道这些课程都是适合学生的么?”他们达到这个高度以后, 还在不断地追问, 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调整完善, 包括注意学习上海教改的一些新的理念和做法等, 真正让我体会这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徐红 (原金山区教育局局长) :李校长让各个团队的负责人来讲课, 每个主讲者需要把一个个改革块面的思路和实践都梳理出来, 其实就把对我们的培训过程变成他们团队成长的过程。上海从2012年9月开始在十一学校办班学习, 是希望十一学校的改革成为我们这些校长发展的一个起点。这几年来我们见证了一所真实的有灵魂的学校, 见证了真诚的有血肉的学校团队, 见证了一位有心向有魅力的校长。为什么上海没有李希贵?最大障碍可能还是我们自己。按照李希贵校长的讲法, 他不需要追随者, 而希望有更多的同道者。我们的一些校长缺少这样的大心向、大格局, 只想着管好自己的学校, 耕好自己门前的地。而李希贵校长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写过一个随笔, 想要成为一位像杜威那样的校长, 想着要建设一所伟大的学校。

三、思考之后的行动

徐红: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改变别人先要改变自己。大有大的做法, 小有小的做法;盯牢一点, 去做成一件事。一旦我们的心向变了, 过程和结果也会变, 要有“还上海教育一个奇迹”的气度。如果我们起步了, 就都在改革的路上。

刘爱武:从十一学校回来, 我们就尝试做学科教室。我们学校面积很小, 教室少, 做功能教室先从美术室做起。原来美术老师办公室在四楼, 美术教室在一楼, 跑上跑下很烦, 就搬下去了。准备在美术教室里办学生的作品展览, 没有十一学校做得那么好, 但可以先做一个样本, 这样至少把学科的教学氛围营造起来了, 教室内部功能开始转变了。这么一做, 音乐老师也有想法了, 也想着手功能教室。音乐教室没法布置作品, 那就添设备, 用场景给学生一种感染。

赵国弟:走班教学, 我们做教育这么多年, 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但一直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教室。十一学校的教室有70~80m2, 我们的通用教室是47m2, 最大的是52m2。学科教室毕竟需要搬很多东西进去。如果我们每班学生20多人, 也是可以做的。现在我们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存在浪费现象, 包括很多“创新实验室”也往往空搁着, 专用教室跟学生的交融还是很不够的。搞学科专业教室可以有所突破, 归纳一下, 难做的事情中, 这还是最容易做的。所以虽然有客观条件的限制, 但主观上也是一种推托。以前跟教委张主任也说起过这事, 张主任说:那你可以先做一个年级、一个班级, 或一个学科。

课程的系统思考和改革, 这确实不是一般学校能做的。即使能把十一学校的课程搬过来, 还需要让每个老师去理解, 才能把自己所教的课程转化为学校整体目标的一部分。当前教师队伍最大的问题, 还是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要看现在师资队伍的本科率比20年前高了很多, 但学科素养是否高了, 难说。现在我们上海的高端师资很少, 原来东昌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的教研组长分别是北大、清华、交大、上外出身的, 都很牛的。第一轮课改时搞课程标准解读, 都靠这批人撑着。现在要搞个教学标准, 往往就弄不下来。

前段时间有人在质疑十一学校, 认为不具备复制的条件。他提出的一些表象的东西似乎有道理, 但忽视了一点:李希贵去之前, 这个学校的条件本来就是这样的。当初, 李金初校长做得也不错。一个学校无论资源丰富还是资源贫乏, 这都是现实条件。一个校长只要能够根据现实条件做点事情的, 那这个校长就是不错的。我们还有很多学校有条件, 但没做的还大有人在。反过来讲, 这些责备让人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冯明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人员) :十一学校是一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学校的学校。中国正在慢慢变成为一个富裕的社会, 变富裕有两条道路:一是成为“土豪”;一是成为“贵族”。我们看到的十一学校是非常富裕的, 师资、课程、校舍等, 但他探索的是一条“由富及贵”的道路, “贵”是在追求具有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批精致的奴才和利己主义者, 而是真正培养未来可能改变社会、改造中国的人。这其实也是杜威学校和进步主义教育所走的道路, 通过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想这是李希贵和十一学校做这个事情最核心的价值。

张肇丰:关于富裕的问题, 十一学校已经受到不少质疑和抨击, 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十一学校集聚了过多的资源。我想, 如果简单地把十一学校与办学条件比较一般的学校包括杜郎口、洋思等教改典型相比, 可能并不合适。可以比较的, 应该是遍布全国各地的许多重点校、示范校、名校牛校、高星级高等第学校。对这些学校来说, 北京十一学校作了一个“示范”, 说明有了人、有了钱、有了政策支持以后应该怎么办。李希贵曾说过, “人们一般只知道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的差距, 却并不清楚从所谓的优质学校到理想学校的距离”。最后, 我推荐大家去看看崔永元写的《我为什么推荐北京十一学校》, 文章结尾这样说, “其实, 中国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都可以办成这样, 之所以十一学校凤毛麟角, 一是不知道怎么办, 二是不想这么办。这就是我今天隆重推荐北京十一学校的原因”。

摘要:上海部分校长和科研人员考察北京十一学校后, 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进行座谈。与会者表示, 十一学校的选修课程和走班教学令人印象深刻, 十一学校的项目制等管理机制激励了教师的热情, 发掘了他们的潜能, 整个学校教改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李希贵校长通过愿景引领把有才能、有抱负、有梦想的人聚集在一起, 勾画了“理想学校”的图景。

篇4:不要嘲笑有梦想的人

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我们同桌了三个月时间。我不喜欢他,也看不起他。觉得他笨。那时面对呼啸而来的中考,大家都争分夺秒,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在最后兵荒马乱的冲刺阶段,老班为了增强大家的自信心,也为了让大家更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召开了最后一次主题班会:我的理想。

毕竟要初中毕业了,大家说到理想时,都有些难为情,再不会像小学时那样天真,一开口就是要当科学家、文学家、画家。讲一些遥不可及的宏大梦想。

我们先是谦虚,然后闪烁其词,面对未知的人生,都不很明确自己真正的理想,但因为成绩还不错,比较有底气,说出的理想都比较让人钦羡。

大家轮流而上。掌声阵阵。

轮到杨安民时。他刚站起来,窃窃私语的教室里突然就传来一阵喧闹的哄笑声。我明白那些笑声的内容:杨安民成绩那么差,能混到一张初中毕业证书就不错了,他还能有什么理想呢?让他讲理想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杨安民应该是听懂了那些嘲笑声吧,他的脸倏地涨得通红。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坚定地走上了讲台。可能是紧张吧,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说:“我以后。以后要开一家,一家属于我自己的汽车维修店。”他把“汽车维修店”几个字讲得铿锵有力。

“呃,看不出来,杨安民同学理想蛮远大的,想当大老板呀?”

“杨老板,那以后我们找你修车,有没有打折呀?”

各种嬉笑声伴着此起彼伏的调侃很快就将杨安民淹没了,根本没有人相信,默默无闻的“隐形人”杨安民以后能当老板,会开起一家属于他自己的汽车维修店。

“我说的是真的,我喜欢修车。”杨安民在大家的嘲笑声中再次肯定了自己的理想。但没有人理睬他,谁都当他在做“白日梦”。一个成绩垫底的学生还想当汽车修理店老板?他以为当老板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主题班会结束后不久,中考也接踵而来,我们在嘲笑杨安民的时光里结束了初中岁月。

中考后,我听同学说,杨安民考得很差,只能读技校。意料之中的事,我没有一点惊讶。

我考上了重点高中,三年后参加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只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四年后大学毕业,考研不中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找工作。在忙碌的生活中,与以前的老同学渐行渐远。

在日渐繁琐的生活中,我们早已遗忘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每天都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其实在青春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自己的梦想,只是未来那么遥远,我们没有勇气说出口,害怕被人嘲笑。

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我会在杨安民的汽车修理店里与他相遇。看见他时,我们彼此都愣住了,过了一阵才相认。他热情地与我拥抱,然后招呼我到他的会客厅说话。

我们聊起了青春年少时的岁月,聊起了曾经的梦想。他说,他初中毕业后去了技校学汽车修理。后来就先在别人的汽车修理店里打工,并且一直在筹备资金、积累经验。

“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并且在付诸行动,三年前,我终于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汽车修理店。”杨安民平静地说,他的目光坚毅且充满自信。

眼前的杨安民让我疑惑,他就是以前班上那个平凡、本分、成绩垫底的“隐形人”吗?

如今,杨安民已经开了三家汽车修理连锁店,经营得风生水起,生意红火。他说他的第四家店也在筹备中了。在他说话时,我的思绪却开始游移,久远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那时我们都在嘲笑他的理想,觉得他是在做“白日梦”。然而,在流逝的岁月里,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当年的同学中唯有他一个人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重的,而能够一步步脚踏实地去实施自己梦想的人更值得尊敬。看着眼前的杨安民,我想到了自己,意识到自己是该重拾梦想的时候了。

篇5:有梦想的人励志

让我想起多年以前,我刚大学毕业,因为工资微薄,只能住在远离公司将近二十多个车站的城中村。

然后,每天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就需要将近四个小时。运气好的话,会有位置坐着,运气差的话,只能站着来回。很累。

后来,我到北京去玩,我的哥们早出晚归,从廊坊到国贸,每天皆是如此,等他下班之后,等车回河北的队伍排很长,甚至需要用铁栅栏曲曲折折地将候车队伍折叠起来,这样才能让队伍不至于排出百米开外。

那时感觉,我们一如蚂蚁一般,在一座城市里,从城东,到城西,领着微薄的薪水,挤着拥挤的公交或是地铁,来来回回,反反复复。

难以想象,一个已然如此疲惫的人可以将自己完全投入到爱情、工作、兴趣中去。

我们似乎被卷入了一场身不由己的迁徙之中,如果想要在城市里过上体面的生活,就要去承受巨大的压力,有时让人怀疑,自己留在这里,究竟有何意义?

如若留在二、三线城市,我们能够成为一个看似“安稳”的人,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工作不咸不淡,待遇不高不低,圈子很小,周末除了那几个人以外,也无法再约到其他人。

城市里最具有文艺气息的就是近几年来一哄而起的电影院,那里没有独立书店,山寨味道浓郁的咖啡馆里,人们会大声地讲话,甚至偶尔还会抽烟。

小城市里的人,更容易因为过于熟络而变得愈发孤单,因为,很多时候,你会不知道应该和身边这些熟悉的人谈些什么。

理想?文学?还是人的自由以及责任?还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快别开玩笑了,让我们坐下来一起喝杯茶,聊聊有些起伏不定的楼市、股市,还有东家长西家短,谁凭着人脉关系一路高升,谁因为犯下过错一败涂地,谁买了什么样子的车,谁抽着什么牌子的烟……

或者喝得酩酊大醉,借此来抵抗愈发无聊苍白的人生。

这时,感到百无聊赖的你开始感到恐惧,害怕自己这样日复一日度过此生,害怕你的孩子重新上你上过的学校,走你走过的路,或许,你在害怕他会变成另一个你,重复你的人生。

这时,你会开始怀念起那座拥挤的城市。

那里或许可以安放你未曾熄灭,虽然可能也难以寻觅的追求与理想,那里可以让你躲进陌生的人群中,虽然感到疏离,但却不至于孤单,因为你能嗅到很多同类身上散发出的一样的味道,你们一起在这座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打拼。

但是,在大城市里,一些身心俱疲的人,已经开始想要回家了。

我们总想自己可以别处生存,离开寡淡无趣,告别循环往复。只是,我们忘了,迁徙无法解决问题。

很多朋友和我说起,他在一个岗位默默无闻地干了近五年,升迁无望,离职没戏,改变现状似乎无能为力,维持现状却又太不甘心,每天都会觉得很累。

我懂得那种累。

无论大城市,或者小地方,总会有人听见梦想破碎的声音,面对身心俱疲的时刻。

这种时候,我们只能自己醒来。

罗素先生说过:神经的疲惫的最恶劣的现象之一,是它仿佛在一个人与外界之间挂了一重帘幕。他感受的印象是模糊的,声音是微弱的;它不复注意四周的任务,对于饮食与阳光毫无乐趣。这种种,实在都是和大地失去接触的惩罚。

如果大家记得,罗素先生那段著名的话: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或许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去和大地接触,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去告别异化,重新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如若我们可以让自己拥有爱。我们就不大会感到疲惫,或者可以迅速从疲惫中恢复过来。因为我有价值,我有我想去守护的东西,我可以为我爱的人无条件地付出,同样,我也可以得到爱我的人的反馈。想着父母会为自己骄傲,爱人会为自己幸福,孩子会为自己自豪,一股干劲便能油然而生。

知识,或者说是智慧,是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是何境遇,都能给予我们力量与启发,让我们能远离浮躁,归于平静的。去读书,去学习,去思考,去反省,这些所能够给人最好的馈赠就是获得一个和智者平等地对话,让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得以提升的机会。

倘若我们能够通过学习与反省得以明心见性,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而不是被外在的要求所裹挟而丢掉自己的话,我们便能不再仓皇迁徙,与“大地”取得联系之后,以前无聊的事将会变得不再无聊,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从而,不得不去做的事越来越少,自己想要去做的事越来越多。

我们最好能够去让自己投入到某种事业中——或者是工作,或者是兴趣。而这最重要的,是要去让自己学会“专注”的能力,能够全神贯注地去做某一件事,这是现代人很难得的一种能力。

我们甚至无法专注睡眠,现在的人,越来越容易在睡前胡思乱想,醒来疲惫依旧。很多时候,我们只要能够睡上一个好觉,就能在清晨里让那些可有可无的烦恼见鬼去。然而,现在似乎连睡个好觉也变得越来越奢侈了。

我们害怕孤独,恐惧寂寞,抗拒无聊,抵制疲惫,都是因为我们无法专注,无法独处,无法忍受孤独,无法孤军作战,只有当我们能够得到这种能力,我们才能进入真正生活之中,感受到活着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篇6:做一个有梦想的人

教育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个火把。激情和诗意正是这个“火把”,是创造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催化剂,是激励学生幸福成长的探照灯。反思一下我们自己,作为教师来说,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撒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走上教育岗位以后,我们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必须好好地规划一下自己的教育理想,有了理想,我们的教育激情才能得到燃烧,我门才能真正拥有诗意般的教育生活。

一、做一个有梦想的人

俗话说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不可以一刻没有梦想,人生没有梦想,就好像一棵干枯的大树,一口干涸的水井,了无生趣。

教师的幸福做到心中有梦,有梦想的人,才是幸福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人的抱负越大,实现越大。人的梦想越美好,越有成就。没有梦想没有目标,人活着就没有意义。

我认识到,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职业,而是生活的本身。我要让我的一生如百合,绽开是一朵美丽的鲜花,闭合是一枚果。让教育事业点燃生命的事业。

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曰:“不正其身,如正人何!”学生不论是掌握知识、说明道理,丰富情感、提高觉悟,还是受到教育,许多情况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可见,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面对这种形势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草离去。

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孩子毕竟是孩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应该是宽容、理解和引导。在宽容的环境成长的孩子,绝不会睚眦必报,给孩子一个改过的机会。力求做到对孩子抱有人人皆可发展,生生皆可发展的教师。坚信每一朵花都会开放,每一朵花都会绽放芬芳。学生是人,是一个多样化的人,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用真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与痛苦,让他们体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去爱他们。

四、做一个爱学习的人

“工作忙没时间读书”,“生活累没精力读书”,这都是托词,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不爱读书。

读书可以使人心灵宁静,把读书作为一种心灵保持宁静,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是立教之根,生存之本。读书能完善自我,提升教学能力。要天天看书,这是天天不断流水的潺潺小溪。

五、做一个敬业的人

爱岗敬业是一名教师需具备的最基本的师德修养,要是老师不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力,那我们的学生又怎么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 “乐其道”呢?教师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进而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要学习魏书生的教育精神,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育者。

篇7:做个有梦想的人(共)

(国旗下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上周我们学校评选出了28位校园之星,这些同学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们是有梦想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勤奋向上,不懈追求,他们是为自己梦想而奋斗的人。

人们常说,有梦想才能有作为,有行动才能有成功。古有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千古美谈、今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和伟大的爱因斯坦。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就应该具有像爱迪生、巴尔扎克那样的刻苦努力、不懈追求的精神,勤奋踏实的将一点一滴的知识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追逐梦想的舞台上一显身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耕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付出辛勤的劳动,收获的时候才会有满意的果实,才会成果丰硕,所以,无论你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是家境富有的孩子,还是家境贫困的孩子;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身有残障,你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你就应该拥有自己生命的辉煌。同学们,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让我们迈出青春的步伐,做一个有梦想的人吧!最后,我以这首《畅想青春》的短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新生的力量。

我们正在茁壮成长,有朝一日将成为祖国的栋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真真切切的人才。

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时期,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努力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我们不甘一辈子碌碌平凡,这是发自骨子和灵魂的呐喊。

然而成功不单靠想象,让我们用行动去实现我们的向往

唱响青春之歌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初二六班的刘牧慧。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

唱响青春之歌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平时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梦见自己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等他醒悟到自己一生碌碌无为时,却已经后悔得太晚了。于是他痛苦地仰天大喊:“青春!回来吧!回来吧!我的青春!”这一喊把他从梦中惊醒。他暗自庆幸自己还没有沦落到那种地步,从此便奋发图强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青春是易逝的,你挥霍它,它同时也会抛弃了你。每个人都拥有一次青春,然而青春终究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有太多太多的人不懂得去珍惜,而是一再浪费时间。以至来不及细细地翻阅,便被岁月的大手永远的合上了。于是太多人感叹,太多人惋惜。但无论怎么惋叹都只是无济于事,逝去的大好年华,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青春不仅仅只是拥有活力的时期,还是我们用来打基础的时期,是我们赢得美好明天的重要时段。鲁迅曾说过:“奋进,惟有奋

进才会成功。”“奋进”应该成为我们青春岁月的主旋律。青春就是一首奋斗之歌,一首拼搏之歌。

青春不是流于形式的口号,不是虚无缥缈的誓言,而是自信充实的人生态度,是脚踏实地的具体行为。当我们迎着东方第一缕晨曦跨进校园后,琅琅的读书声是我们向理想高地发起冲击的战斗号角,是我们用青春撞击的雄浑交响;自习课上,奋笔疾书、埋头思考、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是青春的静美;夜深人静,星月孤灯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历程,记录着我们奋斗的足迹,青春岂容我们荒废?相信自己,人的思想有多远,你的人生就有多远!

青春不是血气方刚的蛮干,不是随心所欲的卤莽,而是充满理性的实干,是智勇兼备的拼搏。时间如白驹过隙,时不我待,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不管你是初一的学弟、学妹,也不管你是初三的学兄、学姐,也许你已经很优秀,但你应该志存高远,冲击更高更远的目标!也许你身居中游,那你更应该放手一搏,绝地反击!也许你的成绩不太理想,但你只要努力了,奋斗了,你就能无怨无悔。相信上帝会垂青矢志不移的跋涉者!只要拼搏,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都会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在这第一次月考圆满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想同学们都应该好好思考:你认真对待这次考试了吗?当下的我们是在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还是在用心谱写自己美好的青春之歌?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机遇与成功并存的世纪,我们更应该努力地把握青春,让自己拥有:无怨无悔的昨天,丰硕盈实的今天,充满希望的明天!青春是绚丽的朝霞,在斑斓中飞扬;青春是烂漫的百花,在斗妍中绽放。

五月是青春的五月。91年前,由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推动的五四运动,如惊雷和闪电劈开了旧中国如磐铁幕,以前所未有的历史姿态,唤醒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91年来,一代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一路辚辚啸啸壮怀激烈,唱响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为广大青年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提供了广阔舞台。在载人航天、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等建设工地,到处有青年突击

队的旗帜;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考验面前,到处有青春跃动的风景。改革开放让当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从载人航天精神到抗洪抢险精神,从抗震救灾精神到北京奥运精神,每一种时代精神,都包含着青年的激情创造。“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五四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说:“我们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不是死板的模型,是自由的创造;不是铸定的偶像,是活动的生活。”先驱所畅想的“少年中国”,是充满创造活力的中国。五四运动点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正在化作历史发展的华美篇章。继承五四运动光荣传统。让青春豪情为祖国尽情燃烧,当代中国青年定会续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时代绝响。

五月是火红的五月。劳动人民的节日在五月,青年人的节日在五月,校园艺术节也在五月。歌德说过,“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从小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学校将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在艺术园地里,在实践的舞台上感悟真、善、美。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整个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举办艺术节就是为了展示校园文化的成果,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这是我们校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同学们激情燃烧、青春洋溢、靓丽奉献的日子,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盛大节日。我们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展示出师生们求索创新、挑战自我的精神,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完善自己的严谨态度和诠释人生哲理,演绎青春活力的艺术风采。我希望同学们珍视这一艺术平台,积极参与、陶冶艺术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积淀人

文素质,体验快乐人生。让我们共同追求美、理解美、创造美、享受美,歌颂美。

篇8:校长是实现教育梦想的人

今年我们的教育梦是什么?那就是——学生安全的梦想、教育质量的梦想、均衡发展的梦想、学前教育的梦想。

未来我们的教育梦又是什么呢?袁贵仁部长在今年政协座谈会上作了描绘, 那就是“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终身学习, 人人成材”。

教育之梦, 只有与校之梦、师之梦、生之梦结合起来, 只有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才有实现的可能。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越是接近梦想, 前进的路就越是艰辛。局长与校长、老师和学生仅有共同梦想还不够, 还需要大家凝心聚力, 艰苦奋斗, 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梦想才能成真, 因此, 承上启下的校长, 就是播种梦想的人, 就是点燃梦想的人, 就是实现梦想的人。校长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有梦想, 有机会, 有奋斗”。

要要实实现现教教育育梦梦, 校长必须敏于思考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可见成就事业, “勤”和“思”是多么重要。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洞明, 练达, 这是思考的结果。

校长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紧跟时代的步伐, 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必须从重要的新闻中, 从重大的事件中, 从重点工作的布置中, 从纷繁的信息中,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结合自己的实际, 分析、思考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超前谋划近期、中期、长期的工作重点。怎样把握时代的脉搏, 紧跟时代的步伐呢?那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思考, 把握正确的航向, 有所作为, 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李瑞环告诫我们:“不吃冤枉亏, 不贪糊涂便宜。”

要要实实现现教教育育梦梦, 校长必须勤于实践

古人说:“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

李克强总理说:“喊破嗓子, 不如甩开膀子。”

如果落实到我们教育部门可以理解为:实干兴校强教, 空谈误人子弟。

教育家成功的标志就是有执着的教育追求, 有成熟的教育理念, 有成功的教育实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实践。我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层管理者、开拓者、实践者, 实践是第一任务, 在实践中创造成绩, 在实践中形成理论,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在实践中实现梦想。

要要实实现现教教育育梦梦, 校长必须勇于创新

本田宗一郎说:“光看别人脸色行事, 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 就不能突飞猛进, 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 就会掉队。”

创新的本质在于新, “新”从哪里来?“新”来源于我们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新”来源于我们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思索, “新”来源于我们刻苦的实践和不断地总结, “新”还来源于我们对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

衷心希望我们的校长做一个有智慧的行者, 做一个善实践的思者, 做一个有创新的能者。

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也需要我们把精力和智慧赋予这个时代的教育。

再忙, 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树立的目标和梦想, 那是我们远航明亮的灯塔。

再忙, 我们不要忘记支持我们的领导和同事, 那是我们远航不竭的动力。

再忙, 我们不要忘记热爱我们的家人和朋友, 那是我们远航温馨的港湾。

再忙, 我们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是我们远航宝贵的资本。

上一篇:铝合金门窗产品说明书下一篇:为你自己工作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