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小学美术组教科研计划

2024-06-25

东兴小学美术组教科研计划(精选5篇)

篇1:东兴小学美术组教科研计划

东兴小学美术组教科研计划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共同体教学工作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和自身情况,本着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的原则,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努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教学,有效研究。依托教育共同体这一强大后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组织开展好学校各类教师竞赛和学生竞赛活动。积极参与共同体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

2、立足课堂,以实用美术为载体,开展校本课程。

3、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参与教学活动

4、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实现 “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教学理念。

三、工作重点:

(一)、组织参与好学校各项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实效。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组织教学公开课、校级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举办“我来露一手才艺展示”、“体育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同时,还要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优课竞赛活动、案例评选等活动、学生绘画摄影比赛活动。注重日常教研活动的资料管理,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校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撰写教学反思、典型案例、心得体会等。

(二)立足课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校本课程。

开展每周两次,分别为低年级和高年级的美术校本课程活动。以制定教学计划、自编教材、收集教学资源为主,开展校本课程,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同时,引导和鼓励教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记录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注重现场性、真实性。对教学中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通过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来解决、深化。

(三)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丰富教学研讨内容。

学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及时反映教科研动态,以利于掌握信息、借鉴运用先进的理念,服务教学。倡导教师在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上发贴与跟贴,与时俱进地推动教育科研方式的创新;将教学论文,精彩教学片断、课堂设计、教学随笔、最新教科研信息等挂于自己的“博客”和校园网、各教科研网页上,增进交流与学习,利用优秀教育网站实现学习与互动、交流与共享。

(四)依托校本培训,提升业务素养。

校本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培训形式一是走出去,请进来;二是常规业务学习例会;三是自学反思;四是同伴互助。更新观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要做一名合格的现代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时代感,更符合时代要求。

(五)加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我校与城西学校学共同承担的课题《创想式儿童绘画的教学研究》已进入初步研究阶段。我们将坚持以课题带动教学,以课题提高科研水平,以课题形成学校特色,发挥课题研究对教学深入的促进作用,为日常教育教学服务,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宗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捕捉、筛选、提炼、加工经验和做法,把研究成果作为一笔宝贵的资源,再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整个研究过程要紧紧贴近教学过程。通过行动研究,改进教学行为,丰富行动策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主要工作安排:

2010年3月:

镇美术教师优课和课件制作评比活动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素描基础、儿童画 教育共同体交流活动

第十届体育文化艺术节,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展 2010年4月: 校级美术公开课

校本课程学生绘画阶段性作品展示 2010年5月: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儿童水墨画、儿童想象画 2010年6月:

庆六一,我来露一手才艺展示活动 市小学生书画、摄影展

篇2:东兴小学美术组教科研计划

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北厂小学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指出了要建立评价指标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评价目的,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我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方式的多元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因此评价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

二、研究目标

1、建构多元化评价的操作方式方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

2、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三、研究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评价观要由竟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经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评价观是教育观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决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观。通过尝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等方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四、研究步骤与具体工作

第一阶段从2013月开始,在北厂小学选取五(1)班进行试点; 实验前先对课题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探究多元化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实验中每学期组织课题实验的教师进行交流总结,撰写论文,收集典型问题讨论及较好的组织方式。(1)制定和论证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组建教育科研组,负责课题的组织学习和实施;(3)收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培训;

第二阶段从2013始,在北厂小学先4—6年级各一个班,进行对照实验;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

(2)全面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适时作出调控。

第三阶段从2013年3月开始,在北厂小学所有班级中推广实验。(1)整理、分析各项资料;(2)撰写专题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3)组织课题成果鉴定。

科研手段:采用调查、分析、研究、总结的科研手段。课题组、项目组人员分工: 组 长:王静 副组长:王建萍

篇3:东兴小学美术组教科研计划

关键词:中国画,美术教材,课例,图例

中国画教育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也是基础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 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1]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爱护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蕴涵在中国画作品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造型理念及其价值。而要真正实现此目标, 就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美术教科书, 因此, 有必要对现行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中国画内容进行剖析。

目前在全国中小学中使用的美术教材不下10套, 每套教材各有特色, 其中存在的问题亦有相通性。本研究选择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 (以下简称“人美版教科书”) , 是因为其编写队伍力量较强, 在全国各地使用广泛, 更重要的是此套教材的特点和其存在的问题颇具代表性。

一、美术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画内容的分析

1.中国画内容的呈现方式

人美版教科书主要以单个课例为组成单位, 有时也将内容相近的课例编排在一起组成一个单元。每册课例数从13个至20个不等, 共计308个课例。其中, 小学每册课例从18个至20个不等, 共计226个课例;中学每册课例从13个至15个不等, 共计82个课例。此外, 每册教科书中的扉页上都登载1幅中外美术作品, 并有相应的文字解说, 其中中国画作品4幅, 皆为人物画。根据人美版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的课例特征, 主要可归纳为三种呈现方式:

(1) 以中国画学习为核心的单个课例或单元课例。以中国画学习为重点的课例, 即学习中国画的技法、造型、形式和审美, 由感受、认识、表现和鉴赏等完整学习中国画的活动环节构成。此呈现方式的课例在人美版教科书中最多, 涉及其中10册教科书, 共计17课, 占全教材5.5%。

(2) 将中国画作为主要素材来使用的单个课例或单元课例。不以传授中国画为直接目的, 而是为了实现该课例或单元的教学目的而将中国画作为主要素材来使用。虽然不是直接传授中国画, 但为了完成单个课例或单元课例所设定的核心主题, 中国画图例成为主要展示的素材, 这是比较重视中国画内容的单个课例或单元课例。此方式的课例涉及5册共7课, 占2.2%。

(3) 中国画仅仅用来作为学习一般概念的素材。中国画图例的使用仅仅是为了说明教授课例或单元课例中提及的概念和内容, 只是单纯作为实例来使用。此方式选用的中国画图例有9幅, 分布于第2, 3和8册中, 占2.6%。

2.美术教科书中中国画课例与图例的特征

首先, 由上述统计可知, 在人美版教科书中中国画占有一定的比例, 既有以中国画学习为核心的课例, 也有将中国画作为主要素材或作为一般素材的课例 (如表1所示) ;在课例、扉页、目录和封底上都有隶属中国画的图例, 分布较为广泛。

其次,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隶属中国画的课例和图例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但分布并不均匀。第10和16册中以学习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例数量最多 (各有3个课例) , 除第一学段没有中国画内容外, 还有第12, 13和17册中没有出现中国画内容的课例和图例。

第三, 人美版教科书中共选用中国画作品73幅, 其中有5幅作品重复出现, 重复率达到7%;从隶属中国画图例的年代来看, 各时代图例分布极不均匀 (如表2所示) , 近现代图例数量居多, 占66.2%。在近现代中, 齐白石的作品又最多, 共计10幅, 占图例总数的14.7%, 比例严重失衡。

第四, 在近现代作品中选用了吴冠中作品3幅, 均为抽象水墨, 显示了水墨画的多样化, 但这样的水墨画是否属于中国画范畴值得商榷。带有强烈的中西融合风格的作品有林风眠2幅、黄永玉和张桂铭各1幅作品。此外, 近现代作品主要集中于齐白石、吴冠中、张大千、李可染、徐悲鸿、潘天寿和林风眠这些画家, 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近现代中国画的面貌。

3.美术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的编写特点

其一, 对中国画的学习历来强调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人美版教科书中, 中国画学习主要安排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在17课以中国画学习为核心的课例中就有14课, 并且分布于第二学段至第四学段, 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实践机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画及中国传统艺术, 此套教材还设置了相关内容的7个课例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和各1个课例在“综合·探索”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以此来看, 中国画内容的分布较为广泛, 且涉及的学习领域也较为全面。

其二, 从接触材料到尝试表现各种不同题材内容的中国画, 教材内容安排基本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从表现题材看, 花鸟、蔬果、山水、人物等题材均有涉及, 可见题材的涉及面比较广, 易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从表现形式来看, 主要局限于写意画, 缺少了对工笔画的实践, 影响学生对中国画的全面认识。

其三, 突破题材的限制, 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重组学习内容, 创意性地组成课例, 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中国艺术的美感和价值。如15册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以唐代为例, 通过对唐代的人物画、舞马衔环银壶、三彩骆驼载舞俑的欣赏和评析, 进而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 有助于学生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理解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造型载体的意义。可惜此类课例仅此一课。

第四, 以中国画学习为核心的课例主要致力于介绍知识、传授技能, 缺乏从不同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中国画, 比如可以从空间表现和观察方法等角度来理解。在课例中中国画的学习内容更多基于继承和爱护的认识层面, 缺乏从动态的发展观、批评和评价的认识层面以及多元文化观等视角出发来编写中国画的课例。18册第1课《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是唯一谈到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中西融合与发展及其文化趋同等观点的课例, 但涉及面较浅, 图例选择不典型, 只是提到了这些观念, 而未能深入展开和探讨。

二、美术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编写存在的问题

1.课例问题

纵观人美版教科书中的中国画内容, 给人留下一个强烈印象, 就是中国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区别, 主要表现为中国画是运用笔墨在宣纸材质上表现的一门艺术样式, 这显然与中国画的真正内涵存在一定距离。目前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为了认识和体验中国画, 以及培养学生树立爱护传统美术的意识, 并不是肤浅地了解和尝试, 而是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 在实践、欣赏、评述、探索中真正理解中国画, 显然此套教材与此目标尚有些距离。

(1) 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其一是课程内容单一, 前后内容似有重复之嫌。如在5册第15课《彩墨游戏 (一) 》和6册第8课《彩墨游戏 (二) 》, 这两课都是体会和尝试水彩和墨色的渗化效果, 但并未呈现出递进的学习内容。而有关墨色渗化的技法及对宣纸材质的认识, 在15册第3课《墨与彩的韵味》和第4课《笔墨的情趣》中又再次出现, 虽与前面要求有所递进, 但内容较为单一。其二是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画从表现形式来看, 有写意、没骨和工笔之别, 此套教材主要关注了写意画而忽视中国画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中国画的全面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 在第四学段 (7~9年级) 完全可以安排工笔画的教学内容, 以此来拓展学生的中国画表现能力。同时前后课程间缺乏系统性的建构, 教学目标并不清晰, 难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中国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多课是使用水墨材料来表现, 但未涉及任何有关中国画审美和造型特点的内容, 诸如7册第12课《娇艳的花》、8册第8课《用彩墨画鱼》和9册第7课《动物的脸》。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学目标不清晰和课例中的图例选择不当有关。

(2) 知识点有待商榷。教材中传递的知识点应是经过反复考证后形成的认识, 因此, 对知识点的表达必须慎重, 但教材中的某些表述显然值得商榷。如在16册第3课《中国画的形式美》中, 编写者把中国画的形式美归纳为四点, 并在“章法之美”中谈到了中国画的形制, 在图例中也展示了各种不同形制的中国画, 显然编者也意识到中国画形制的独特性, 但把形制置于“章法”之中似乎并不妥当。章法是指表现物象在画面内的构成方式, 而形制则是画面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装帧方式, 显然“形制美”也是“中国画的形式美”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把它从“章法美”中独立出来更合适。

在16册第4课《用电脑画山水画》中编者写道:“在空间处理上, 中国山水画运用散点透视, ‘以小观大’, 把高远、平远、深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 形成了完全不同于风景画的独特的画面效果, 运用图像处理软件来绘制山水画。”其中“散点透视”一说值得商榷。“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 意即“看透”。透视学即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 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 所以透视的基本特点是拥有一个固定的“视点”。[2]这一原理源于西方, “散点透视”的提出者想借用西方古典绘画中“透视”这个科学名词, 来形容中国画中局部纵深的空间表现手法, 但又苦于在画面上找不到固定的消失点, 因此, 臆造了“散点透视”这一概念。若细究其理, 中国画不仅在局部组织上, 即使在单个元素, 如一树、一石上也是找不到消失点的, 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从未以固定视点来观察物体, 而是采用了“游观”的观察方法, 也就是画家并不限于一时一地的“目之所见”, 而是“目识心记”后对自然的整体观照。可见, 西式“定点透视”与中式“游观”的不同观察方法体现出的乃是各自不同的文化理念, 而“散点透视”说法的产生乃是对自身文化特色不自信的表现, 虽然此说法沿用了多年, 但此说中的不合理性应引起编者的重视。

(3) 课例中文字内容不贴切。课例中文字说明不多, 有些说法流于空泛, 很难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如14册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课例, 探讨的是有关“真”的美学问题, 编者在图例上虽然选择了中西不同的绘画作品, 但却未对西画作品进行评述, 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中西艺术中对“真”的不同观念。而文字说明和图例间的关系也不密切, 有些文字表述上显得语焉不详。为了更加准确地传递课例的主题内容, 有必要精炼文字, 明确知识点的内容。必要时可适当增加文字说明的比例, 或可增加图例的文字说明, 以此提高文字和图例的相互联系。

2.图例问题

教科书中的图例是学生直观感受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 图例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图例进行探讨。

(1) 古代与近现代图例比例失调。人美版教科书共选用中国画作品73幅, 5幅重复, 重复率为7%;古代作品23幅, 占33.8%, 近现代作品45幅, 占66.2%, 可见古代与近现代画家作品在比例上严重失衡。中国画历经了1000余年的演化发展至今, 不同时代的绘画作品孕育着不同的时代风尚, 其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近现代中国画的变迁。近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而近现代的中国画也多表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 在图例中以近现代为主, 会使中小学生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有所偏颇。

(2) 图例选择面较为狭窄。在此套教材中, 齐白石作品共选用10幅, 占图例比例的14.7%, 可见编者对齐白石作品的偏爱。教材10册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选用齐白石作品无可非议;而14册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则完全可以选用别的图例,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图例的重复在此套教材中屡有出现, 不禁让人联想教材编写者看待中国画的眼界似乎有些狭窄。

三、对美术教科书编写的建议

通过对人美版教科书中中国画内容的分析, 在此提出几点编写建议, 希望能对美术教材编写者有所裨益:

其一, 中国画不仅是一种绘画样式, 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教材中应考虑设置与道德教育、跨学科、综合学习相关的中国画内容,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基本的道德素养, 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同时亦可采用中西绘画对比的方式, 通过了解各自文化的特点, 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特质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 在与他国文化的对比关系中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价值。

其二, 在图例中应设置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 尤其应选择那些经过历史检验、不因时间流逝而改变其价值的中国画作品。而对近现代作品选择要慎重, 因为近现代中国画作品多少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不断被西方文化所吞噬的状况下, 过多选择近现代画家的作品不利于学生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认识。同时对用于中国画鉴赏的作品及画家选择也要慎重, 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期、题材、风格的比例, 同时提供更多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 以便于学生及教师的深入理解。

其三, 在课程设计上要仔细斟酌中国画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注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和系统性。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中国画技法学习, 并结合适当的美术鉴赏, 加深对中国画的体验和理解, 培养他们尊重中国画传统的态度, 以及尊重世界文化遗产的态度。

总之, 剖析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中国画内容, 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东兴小学美术组教科研计划

关键词:美术教科书;传统文化

一、前言

(一)研究起因

随着我国的发展迅猛,科新技术的普及从而使得传统文化技术慢慢流失,为了有效阻止传统文化的流失,各个国家的中小学都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积极的推广,进而保护和发扬美术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美术主要以国画和民间艺术为主,在传统美术业起着重要地位。在中小学内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的美术传统精髓,培养美术传统文化兴趣爱好,树立学生对文化的意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2001年7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课程标准里面对传统文化的条例,可以认识到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美术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现在的美术编辑人员对美术教科书内的传统文化的比重占得很大。这就说明传统文化美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虽然现在美术教科书内传统文化的比重大,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方面却相对匮乏。我国美术研究起步晚,现在主要得研究放在美术教科书的学习领域编写特征的描述,没有深入的进行对教科书的研究,现在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了美术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的质量,所以现在传统文化的研究是重中之重。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主要就是通过对中小学美术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分析来探美术教科书内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来完善美术教科书内传统文化内容,促进中小学生美术课程的发展。

对于美术教科书内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是,现在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美术课程标准》为主要的载体的前提下,对美术传统文化的研究落后直接影响了学生美术的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来促进中小学的美术课程的发展。二是,随着国家多元化的发展,现代美术也随着发生变化,因而研究传统美术文化对中小学的美术教科书目前状况有着很大的意义,为传统文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方法

通过对人美版教科书来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因其的编写团队力量强大,在全国各地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研究性。本次的研究通过对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来有效反应出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方式的面貌,通过以此的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进行研究,结合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条例和美术教科书内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对比研究。

二、《美术课程标准》内的传统文化

(一)什么叫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传统是指历代祖先传承下来、有一定的社会因素,比如文化、思想等等。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主要以文学、教育等[1]。所以说传统文化就是历代祖先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之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人口最多的就是汉族,其余55个民族统归为少数民族,在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统计表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1.96%,少数名族仅占全国人口的8.04%。所以传统文化包含这中国56个名族的特点集一身。流传至今的美术传统文化类别包含了国画、雕塑、工艺、书法等。所以说本人研究的美术传统文化主要就包含着民族的艺术、民间的艺术及民俗的艺术和美术相关的部分。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

美术在人类文化最早时期是最早的载体之一,通过以美术形式来传递人的情感思想。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图像成了有效立体的信息载体受人们的广泛运用。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对美术的素材及形式通过视觉感官来感知美术,弘扬美术传统文化精神,为美术传统文化做贡献。通过传统美术与现代艺术的相结合来发展创新,开阔学生的思想,增强艺术的观念。

三、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

人美版教科书中共有44个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等学习的课题,涉及到的类别有国画、壁画、书法、剪纸等等涵盖了多个学习的领域。例如国画的单元课题研究,通过对作品展开讨论,针对画中的物体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手法带来的画面感来提出讨论。对于山水画的画风通过对山水画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画法不同有什么想法等等来探讨国画的精髓,对画大胆提出设想,提出构思,与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互相点评,从而更好的提高对国画的认识,兴趣爱好。又例如通过对剪纸艺术的课题研究,讨论动物剪纸,吉祥图案剪纸需要怎么对折剪、剪的花纹是否对称,怎么剪才能更好看一些,通过图案本身的特点,手法进行研究讨论,将剪纸艺术完美展现出来。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掌握传统工艺技能,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结合,呈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一方面保留传统工艺不流失,另一方面确保跟上现代人步伐,与时俱进。

四、结语

通过对美术教科书传统文化的研究得出传统文化内容学习必须符合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以学习或者主要的事例来将传统文化通过课例展现出来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持肯定的态度和有弘扬的心来看待,传统的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跟着时代的变化,传统艺术会结合着现代的艺术发展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呈现多元化的景象。掌握美术传统工艺手法、技能,完善不足。现今,美术界均深知美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也能感受到其存在的危机感,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美术文化必须开辟新的途径,从课题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研究,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传统文化与多元化时代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3,600.

篇5:小学美术教科研论文

浅谈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美术教师: xxx 指导老师: xxx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告诉了我们想象力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存在于人类思想中,最为神奇的一部分,很多伟大的科学发明,最早的雏形都是来源于人们的奇思妙想。而在美术这门注重培养学生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学科中,想象力的作用就更大了。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在教学中,一直讲究的是能力与技能的共同培养。所谓“美”即指一切关于美的事物,“术”是指制造美的技术技能。所以无论是从字面上的解释,还是从我们对于事物理解的顺序上,都要把认识美的能力放在最前面。可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把美术教育当作是技术培养的代名词,美术课成了劳技课,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哀。其实美术教育一直是种多元化的教育,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综合的有机体,而其中最为特别的正是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美术教育本质上是针对人而进行的教育,它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 的关联; 1

息县第九届教科研论文——小茴中心小学美术

并且,美术教育里的很多内容都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美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这种感性的成份。

正是由于美术教学的这种特点,使得想象力这种最感性的能力,成为了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应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正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为美术的创造,还要求学生的想象力,不能只停留在梦幻状态和直觉状态,要在这种状态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新的具体形象,形成自觉想象的模式,以便还原为可视的、可感的、可触的视觉形象,因此这里的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美术教育中发展想象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想象力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美术实践是创造和想象思维的过程。心理学认为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而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一个人创造性对平常的材料进行不平常的综合,具有独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再造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再造就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有类似再造、接近再造、对比再造、因果再造、自由再造。

创造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高于再造想象,而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学生有了较强的再造想象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

息县第九届教科研论文——小茴中心小学美术

一、类比训练,培养类似再造想象

类似再造想象就是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术知识的各个体系中,每一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似形态。并且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阶段性归类特征。因此,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在的或形式的联系,以某一知识点的意义特征或形式特征为再造想象触发点,对平时学习的零星的分散的知识点按相同、相似等特征进行归类,将同类知识串联起来,使这些知识形成链环,形成系列,并随着知识的增多使其逐步延伸、扩展,成为有机系列,如在教学小学美术第七册第11课《动物装饰----鸡》一课时,教师就应抓住第10课《动物装饰----鱼》?和第9课《动物装饰----虎》的装饰方法,利用虎、鱼与鸡在装饰手法上都必须经历变形这一图案装饰方法的一致性和相似点,引导学生展开再造想象,回忆虎、鱼在简化、添加、装饰的处理方法,从而演变为鸡的装饰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装饰的一般方法,即通过对动物原形体的变化(或简化,或添加,或装饰),达到图案装饰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就能举一反三地学到新知识。

二、转化训练,培养接近再造想象

接近再造想象是指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是说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如第十册第5课《铅笔淡彩----静物》一课,要使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教师不能一味地从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和绘画步骤进行

息县第九届教科研论文——小茴中心小学美术

讲述,而应引导学生将铅笔淡彩这一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素描明暗知识和未学习过的水彩画知识,通过展示同一静物的铅笔淡彩作品、素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让学生从用线和用色上对比研究。从静物素描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笔较轻、用线简略且只用疏松的线条将暗部略加调子。从水彩作品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色是只把颜色用水稀释、淡淡渲染或根据物体明暗略加变化。通过两组作品的对比分析,学生便可归纳出铅笔淡彩在用线、用色上的独特技法特征,从而理解了这一新知识。

三、反向训练,培养对比再造想象

对比再造想象是指从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如第四册第6课《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冷色,学习在画面中大面积地运用冷色。?要完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结合第四册第4课《温暖的阳光》一课,该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暖色,以暖色为主想象创作一幅画。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他们已能掌握红--橙--黄为暖色,并能体会到暖色使人感觉热烈、欢快、激奋、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新课《海底世界》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色彩感觉暖色谈起,同时通过出示大面积的蓝、绿、青与红、橙、黄的色彩对比,使学生本能地体验到蓝、绿、青具有给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有了这种心理感受,学生对色彩的冷暖就有了初步的接触,他们就可凭直觉经验辨认、鉴别、分析色彩了。

四、推理训练,培养因果再造想象

息县第九届教科研论文——小茴中心小学美术

美术创作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在这五种美术创作教学形式中由于作品题目与作品的内容既存在一致性,又包含有因果关系,作品的题目制约着作品的内容。因此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通过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合乎规律地思考,判定出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这样经常的推理训练,学生的因果再造想象能力就会提高。如第十一册《为童话、寓言配画》一课,其教学目的是初步使学生掌握插图的基本要点和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原因(文字),仔细研究文字所表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重点抓住文字内容中的典型、主要的情节及形象,然后运用造型手段将分析出的典型的主要情节及形象描画出来,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应扣住原因(文字),从文字中揣摩、合理地分析色彩因素,这样通过造型和色彩两方面的分析与表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插图即结果就产生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由结果(画面)求证原因(文字),看画面是否准确、形象地表现出了文字的内容与思想。这样,学生通过多次推理训练,强化了因果再造想象能力。

五、发散训练,培养自由再造想象

要善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再造想象能力。?如第四册第7课《去太空旅行》,本课教学意图是使学生了解太空、幻想太空是什 5

息县第九届教科研论文——小茴中心小学美术

么样子,发挥其创造能力,大胆想象飞往太空的工具。由于太空的极限无人知晓,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飞向太空?

在太空中怎样遨游?人类开发太空,建造怎样的建筑物在卫星与星球间运转?„„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所描述的太空世界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教师应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或要求学生以观看星星、月亮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观看行星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造型各异的太空船为主创造画面。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发散型自由再造想象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创造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创新意味独创、独立、新颖,发展创造想象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对那些只会临摹,出题构思创作就束手无策的学生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想象思维广阔了才有创造的气氛,才能创作独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的作品。那么,怎样创设一个适合美术教育的想象空间?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开拓。

一、教师应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发掘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形成创造动机。

1、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再造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画“福桔”的教学,可通过“吃吃、看看、想想、画画”的

息县第九届教科研论文——小茴中心小学美术

方法进行。教师拿出桔子问同学:“桔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学生抢着答:“太阳”、“卫星”、“皮球”、“毛线团”、等等。)“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待到学生画差不多了,教师就剥开桔子,请学生吃,同时问:“桔子瓣像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的答道:“像月亮”、“小船”、“镰刀”、“香蕉”„„)这时,学生的作业纸上就出现了许多再造出来的物体。像这样吃着、看着、想着、画着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他说:“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在我们看来,真善美不仅相互区分,而且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德育和美育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息县第九届教科研论文——小茴中心小学美术

上一篇:第十六周值周工作总结下一篇:感动___心动___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