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下

2024-04-22

华师大版科学七下(精选8篇)

篇1:华师大版科学七下

第二章空气的复习提纲

1、一切物体都有质量,课本第42面图2.1.1:你观察到水平细木条发生现象?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2、空气有哪些用途?

答:供生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原料,形成风、雨、云、雪等天气现象,供物质燃烧,气球升空,放飞风筝,降落伞降落,飞机飞行,滑翔,帆船运动,吸饮料,钢笔灌墨水等。

3、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作用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都有。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若地球上没有空气,地球将会变得怎样?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变的很大,地球上生物将不能存在。

4用嘴吸装矿泉水的空塑料瓶,瓶会变瘪,原因是瓶内气

请解释瓶吞鸡蛋的实验原理:酒精棉花的燃烧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而溢出,鸡蛋放在瓶口把口封住了,里面的空气因受冷而缩,气压变小,外面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而把鸡蛋压入瓶内。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塑料吸盘、离心式水泵、吸饮料、钢笔吸墨水、茶壶倒水等。

5上升,冷空气下沉,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所以要使气体(包括液体)很快流动,加热必须加热气体(液体)的__下部,而冷却气体(液体)应该冷却气体(液体)的上部。

6、海陆风形成:因为水容纳热的能力比沙石大,接受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升温快,放出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降温也快。所以白天接受太阳辐射,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陆地上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而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区,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即风从海洋吹向 陆地_,形成了海风。晚上刚好相反。

7,只能存活几分钟。

8、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1)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百烟,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会有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1/5。

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会有约是因为_氧气消耗了,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

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量要充足,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要等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若放入的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测得的数据偏小;若未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实验数据偏 小;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看不到实验现象。

9.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种。它们化学性质不活泼,曾一度被称作惰性气体,但现在发现稀有气体还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它们有许多用处:例、氦气约为氢气密度的2倍,但氦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安全,因此可用氦气充填飞艇和气球。当电流通过冲有稀有气体的灯管是,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光,霓虹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10-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氧。人们液氧和液氮分别装入蓝色和黑色的钢瓶里。工业制氧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11、早在1812、实验中制取氧气可用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等物质。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字母表达式为 HMnO2)。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

二氧化锰

(字母表达式为MnO2)反应1和反应

313、右图是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图。(1)写出仪器名称①分液漏斗④水槽⑤导气管

(2)图中的气体收集方法叫排水法,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气体;此气体还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因为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若想收集比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若想收集较纯的氧气可用排水法。(3)刚开始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就马上收集气体,此时收集的氧气不纯,这是因为空气没排尽。

(4)收集满的氧气必须正放在桌面上。

鉴定它是一瓶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5)如何鉴定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已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

(6)此实验中,分液漏斗中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必需缓缓地滴入锥形瓶中。这是为了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

14、右图是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制取氧气装置图:(1)请填写仪器的名称: ①试管 ②酒精灯 ③集气瓶④水槽⑤铁架台(2)①放入药品 ②加热

③连接装置,检查仪器气密性④等气泡均匀的连续不断的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⑤移去酒精灯⑥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⑦等试管冷却后拆下装置,然后洗涤、整理(3)为什么试管口必须向下倾斜?这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而使试管破裂。(4)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它的温度最高。

(5)若操作中先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稍等一会儿,再把导管移出水槽。你认为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正确的操作是什么?

答:水会倒吸进入试管,热的试管碰到冷的水,试管就会破裂。正确的操作是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

5后者指那些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红磷能在氧气中在点燃的条件下燃烧等。

16、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17、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括号内写出反应的字母表达式)、及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

点燃

点燃

(2)硫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点燃)

实验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点燃

本实验中须事先在瓶底铺上一层沙或水,那是为什么?

(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

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8、为什么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而缓慢氧化是速度比较缓慢的氧化,不发光但发热。

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

20、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 不 燃 烧(填“燃烧”或“不燃烧”,下同)铜片上的白磷 燃 烧; 水下的白磷 不 燃 烧。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事实 ① 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白磷不燃烧;② 不通空气时,热水中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 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21、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可燃物、温度和空气。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2

2理是降温,把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时,火自然就灭了;森林大火时,在火场边缘铲出一条隔离带,以防过

火,这种方法的灭火原理是撤去可燃物。

23、专业消防员用高压水枪、泡沫弹等设备扑灭大型火灾。小型火灾用灭火器来应付。常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当图书馆、档案室等处发生火灾时,可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来灭火。

24、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仅占。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和其他原料制造出可口的饮料;二氧化碳还可用于灭火和在舞台上产生云雾缭绕的幻境;还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25、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它微溶于水,通常一体积水能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增大压强可使溶解的更多。在加压和降温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液体,甚至变成雪花状固体,通常把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28、人工降雨的原理:向云层中施放某些物质,使云层中的水汽凝结为水滴降下来。常用的降雨剂有干冰、碘化银等。当人们利用飞机等将干冰洒落在云层中时,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而未来得及升华的干冰又是很好的水汽凝结中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得云层中的水汽迅速凝结变为水滴,天空便开始下雨了。

27、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吹气和鼓入空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鼓入空气的无变化,吹入人呼出气的变浑浊了。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该实验原理可用于实验室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2)向盛有蒸馏水的两支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用同样方法分别吹气和鼓入空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吹气的那支试管中溶液变红色,另一支无变化。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对变红色的溶液加热,我们又会观察到溶液红色消失又变成紫色。

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二氧化碳+水,这个反应的字母表达种不稳定的物质。

(3)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会变浑浊,如果继续向浑浊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又变澄清,因为碳酸钙可与二氧化碳和水进一步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它的字母表达式为

字表达式为:碳酸氢钙→碳酸钙+二氧化碳+水,它的字母表达式为美丽的石笋、石柱和钟乳石的原理。

28、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做了如下几个演示实验:

A.向右边的空纸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B.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石灰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C.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

(1)实验A的现象是杠杆的右端向下倾斜,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实验B中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且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气体的减少使瓶内气压变小,所以瘪进去了。

(3)实验C的现象是蜡烛至下而上的熄灭,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覆盖在火焰的周围,而二氧化碳又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使蜡烛缺氧而灭。

29、据图回答:

(1(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用的装置是需把导气管插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是因为有利于空气的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3)实验的原料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4)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马上熄灭说明已经集满。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注入稀盐酸,④向反应容器中放入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②①④③⑤(6)用此实验装置还可以制取并收集的一种气体是氧气。

30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字表达式表示)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31、收集气体的主要方法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气法适于收集密度与空气有较大差别的气体。;

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集气瓶瓶口向下)。

32、大气圈保护着地球和人类,但是人类的活动污染了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扩大了臭氧层空洞。

33、若没有大气圈地球上将会怎样? 答:地球上将不会有任何生命;

地球表面将和月球等一样受陨石直接撞击而变得千疮百孔; 地球表面白天、晚上的温差会很大等。

4大气中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对流层,它能形成云雾雨雪,并保持地表的温暖,这一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而平流层中分布有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辐射,对地球上生物起保护作用; 更高的电离层,空气已电离成离子,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实现无线电波的远距离通讯。

35润,生机盎然。但如果对流层阻止热量散发的能力太强,也会造成危害。在过去的100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约25%,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会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升高造成蒸发加剧,将加剧土地的荒漠化;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引发水灾和淹没城市。

为控制温室效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一、积极植树造林增加地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6、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37、分布在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发出紫外线中的护伞”。1982年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上空产生了臭氧层空洞,而现在这个空洞任在不断增大。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可能伤害皮肤,甚至引起皮肤癌。臭氧的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化学物质如氟氯烃(氟利昂)、氮氧化物等引起。

38、一般认为,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可吸入颗粒物。39

将固体煤燃料改变为煤气或液体燃料以减少其中污染物的产生;

改变工业生产工艺,采用无污染工艺和无污染装置以减少粉尘和有害物质对空气的污染。40

其中污染物主要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篇2:华师大版科学七下

七年级数学试卷

说明:本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答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2.以下列所给线段长为三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3cm.4cm.5cm B.lcm.2cm.3cm C.lcm.lcm.3cm.D.2cm.3cm.7cm 3.如果一个角的余角是40O,那么这个角的大小是()A.130O B.50O C.40O D.14O

。4.将0.0005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5.如图1,已知∠1=∠2,那么()A.AB//CDB.AD//BCC.BDD.ADBC

6.如图2,OC平分∠AOB,D为OC上任一点,DE⊥OB于E,若DE =4 cm,则D到OA的距离为()A.4cm B.大于4cm C.小于4cm D.无法确定

7.下列图形都是由5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8.如图3,过△ABC的顶点B作DB⊥BC交AC于D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DB是△ABC的中线

B.DB是△ABC中AC边上的高 C.DB是△ABC中BC边上的高 D.DB是△DBC中BC边上的高

9.下列式子能够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a1)(a2)B(a1)(a2)C.(a1)(a1)D.(a1)(a1)

10.下列说法:①多项式xy +1是二次二项式;②同位角相等;③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④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就是其底边上的中线.其中正确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1.如图4,E、B、F、C四点在一条直线上,EB =CF,证明 的是()

EFB70则AED`等于()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第八届文博会主会场设在深圳会展中心,展出面积10.5万平方米,主展馆共有1928个单位参展.”这则消息中包含的近似数是 ▲,它精确到▲ 位,有 ▲ 个有效数字,14.一只小猫在如图6所示的正方形方砖所铺的地板上走来走去,则它最终停留在阴影方砖上的概率是 ▲ . 15.已知:如图7,在△ABC中,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3,若△CBD的周长为13;则△ABC的周长是▲ .

x2y2xy▲ 16.已知xy4,则.

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其中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6分,第19小题7分,第20小题5 分,第21小题8分,第22小题9分,第23小题9分,共52分)17.(本题每小题4分,共8分)计算:

(1)20120162421028(2)(2x)2(x2)(x3)

18.(本题6分)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1,y2 319.(本题7分)把下面的说理过程补充完整:

20.(本题5分)如图9,要测量河的宽度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若测得DE的长为30米,问:河宽AB是多少?并请你说明理由。21.(本题8分)如图10,已知AB// EF AB∥CD, BE⊥ED,∠B=30.(1)求∠D的度数;

(2)若在∠

1、∠

2、∠B、∠D四个角中任意取一个角,求取出的这个角恰好和∠2互余的概率.

22.(本题9分)如图11.AC⊥BD于C,AC=CD=2.5.AB=DE,AE=1.(1)求BD长为多少?并请说明理由;(2)延长DE交AB于F试说明:DF⊥AB.23.(本题9分)一只蚂蚁在一个半圆形的花坛的周边寻找食物,如图12,蚂蚁从圆心0出发,按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依次爬完下列三条线路:(1)线段OA、(2)半圆弧AB、(3)线段BO后,回到出发点.蚂蚁离出发点的距离s(蚂蚁所在位置与O点之间线段的长度)与时间t之间的图象如图13所示,问:

O

(1)图象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因变量?(2)花坛的半径是多少米?

(3)请你直接写出t≤2时,s与t之间的关系式;

篇3:北师大版三(上)“集市和超市”

本单元是开放单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集市或超市,了解商品及贸易的一些知识,增加购物的一般常识,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由于我们学校处于城市,根据地域特点,我们选择超市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量词及其相关的商业性用语。

2.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组织学生观察超市,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积累生活经验。

4.引导学生学看说明书,尝试介绍自己所买的商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懂得购物应有计划、有方法,学会理财,养成节约意识;学习用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的购物经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小试身手

周末布置任务: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条件具备的也可以自己独立购物)。要求:

1.购物前和家长一起商量,准备买哪些商品,并拟订购物计划。

2.注意观察超市的商品摆放有什么特点。

3.购物后回家填写购物清单(也可以保留购物小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实践购物的过程,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初显身手”

一、检查课前作业

1.展示写得好的购物计划和购物清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做事有计划,才能做得更好;填写购物清单便于理财,不盲目消费;保存购物小票,一是便于填写购物清单,二是保留购物凭证,商品有问题时可以凭购物小票找超市协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考考大家的观察力:你发现超市的物品摆放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不仅着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为“日积月累”的教学做铺垫。]

二、“日积月累”教学

1.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超市物品的分类摆放。

看完课件后,完成“日积月累”第一项要求——写出同类商品。

2.超市里的商品不仅分类摆放整齐,而且根据数量(重量)或包装的不同,说法也不一样。(课件出示副食区,学生观察)大家看,“饼干”可以说一块饼干、一盒饼干、一包饼干……也就是说,商品的数量、重量或包装不同,它所带的量词也不同。

师生合作完成“日积月累”第二项要求——照样子说一说。

3.完成“日积月累”第三项要求——读一读。

(1)读词语,认识每组词的种类。

(2)理解“连锁店”“打折”“投诉”,了解“3·15”消费者权益日,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消费权利。

(3)积累商业用语和不同的货币符号。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商品的分类,学习正确使用量词,了解常用的商业用语,积累一些商业知识,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三、“初显身手”教学

大家对超市以及购物了解得很详细,现在老师购物遇到困难,请大家帮帮忙。

1.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商品?

2.想买的CD唱盘商场没有,怎么办?

3.发现自己喜欢的小包,但原本没有打算买,我该怎么办?

4.付款时应注意什么?

以上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将枯燥的教学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购物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及时引导。]

板块三

教学内容:“畅所欲言”“金钥匙”

一、“畅所欲言”:介绍自己所买的商品

1.提问式介绍(一名学生展示商品,其他学生提问。展示商品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提问介绍自己的商品)。

提示:(1)根据商品的形状、价格、功能来提问。

(2)介绍者声音要适中,表达要有条理,使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2.“推销式”介绍(想一想怎样介绍别人才会购买)

提示:(1)抓住商品与众不同的特点,注意从经济实用方面着手。

(2)推销者声音要适中,表达要有条理,使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3.同桌之间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介绍自己的商品。

[设计意图:方法引路,确保人人开口,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二、“金钥匙”:学习阅读说明书

1.同学们都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商品,可是大家买商品的时候,有没有注意看说明书呢?(投影一种商品的说明书,引导学生一起学习)

2.归纳说明书的几项内容:商品的构造(成分);商品的功能;使用说明;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4.小结拓展:买商品除了看说明书,还要注意什么?(看外包装是否有绿色标识,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等)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经验。]

三、小练笔

为自己心爱的玩具写一个说明书。

[设计意图:在认识说明书的基础上,练习写简单的说明书,学以致用。]

板块四

教学内容:学习“开卷有益”,介绍自己的购物经历

一、学习《第一次买东西》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良子第一次买东西,妈妈告诉良子应该注意什么?联系自己的购物经历,你要告诉良子什么?

4.良子买东西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描写良子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句细细品味。

5.你在购物时遇到什么困难?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6.良子的任务完成了吗?你觉得他的心情怎样?(联系自己的购物经历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自己的购物经历和良子的经历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二、看板书,介绍自己的购物经历

学生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变化说具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完整叙述自己的购物经历,为后面的习作打好基础。]

板块五

教学内容:“笔下生花”(写一写自己的购物经历)

1.回忆良子的购物经过,整理自己的习作思路。

2.列出自己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想想自己当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3.先列提纲,再下笔。

4.写完后自己读两遍,找出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并修改。

5.同桌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篇4:华师大版科学七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知道水的密度,知道密度表中的一些规律,理解密度的物理含义.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分组实验来构建密度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用描点法绘制图像,在图像中找规律从而构建密度的概念.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随物态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密度——学之旅》活动单,JPT-2型架盘天平(量程200 g、感量0.2g)、砝码,体积分别为6 cm2、8 cm3和10 cm3的长方体铝块组和铁块组、体积为6 cm3的长方体塑料块,质量相同的一瓶水和一瓶食用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设置神奇的液体小实验(1分36秒)

(视频链接)

问题设置:多彩的液体分层是如何实现的呢?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惊奇、猜测.

答案预设:可能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沉下去的液体比较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科学课堂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

过渡设置:这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密度》这一节课.(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传授新课

1.实验探究

(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关系(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

引导操作:用天平称量体积均为6 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将实验测量数据填入表1.(所用到的实验仪器均展示给学生观察,铁块1、铁块2、铁块3和铝块1、铝块2、铝块3的标签均贴在它们的表面,便于学生操作)

活动预设:教师巡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适度指导,称量完成后随机取两张记录单进行投影交流,在过程中强调不同组称量出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的质量会略有不同,这是机器在切割器材时引起的不同(图1),数据差距在1 g以内均可以接受.

结论呈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体积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来比较它们质量的大小关系,通过实际的天平操作,比较归纳出实验结论.

(2)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关系(演示实验)

过渡设置: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实验器材: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胶头滴管.

演示操作:把水放置天平的左盘,食用油放置右盘,此时天平平衡(图2),意味这瓶水的质量等于这瓶食用油的质量,那么它们的体积一样吗?哪瓶的体积多一点呢?

设计意图:首先明确每个烧杯的质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只烧杯,添加液体直至平衡这个误差过大.笔者采用两只原本装话梅的透明塑料小瓶来进行实验,从而减少实验源头上的误差.

活动预设:事先准备好的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若在实际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用胶头滴管在较轻的瓶内慢慢滴加液体即可,直至平衡.

结论呈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3)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分组实验)

过渡设置:我们已经探究了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的情况,现在继续来探究同种物质的情况.

实验器材: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组和铝块组,刻度尺(图3).

①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存在什么关系?

②建立猜想: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学生对于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在前概念中是完全空白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进行猜测,这在很大程度上抹灭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该过程中出示两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球,通过轻重的演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③进行实验,检验猜想

引导操作:质量可以用天平来测,之前已经测出铁块1、铝块1的质量,直接填写就可以了;对于长方体组块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高,再计算体积就可以了,也可以观察长方体组块盒子外观上的信息,其实它们的长宽高都已经告诉我们了,直接计算也可以.

过渡设置:为了方便大家记录和分析数据,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表2,大家只需要测出铁块2、铁块3、铝块2、铝块3的质量,并写出它们的体积就可以.

过渡设置:实验完成的小组将自己所得的数据,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图像,在绘制的过程中要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活动预设:经过引导操作,学生在测质量和写体积的环节应该没多大问题,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m-V图像时,强调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并说明当物体的质量m=0,它的体积V=0,在图4上作m-V图像原点也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④得出结论

过渡设置:你能通过m-V图像得出实验结论吗?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CD#3],即比值是[CD#3];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CD#3].

过渡设置: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不同,科学上把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就叫做密度,强调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定义).

2.自学乐园

过渡设置:自学课本P60-62,完成以下题目

(1)密度的计算公式[CD#3].

(2)密度的国际单位[CD#3],常用单位[CD#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3)水的密度是[CD#3],其物理含义是[CD#3].

(4)观察固体、液体、气体三张密度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答案预设:

(1)密度=[SX(]质量[]体积[SX)],ρ=[SX(]m[]V[SX)].

(2)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是g/cm3,

单位换算:1 g/cm3=[SX(]10-3 kg[]10-6 m3[SX)]=1×103 kg/m3(强调单位换算)

(3)水的密度是1.0×103 kg/cm3,其物理含义是单位体积水的质量是1.0×103 kg.(强调物理含义时可类比之前学过速度的物理含义)

(4)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态有关;一般来说ρ固>ρ液>ρ气(通过密度表中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规律)

三、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1.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CD#3],那么体积为2 m3的冰的质量为[CD#3]kg.

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一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状态变化而改变

C.物质的密度与体积的大小无关

D.纯水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相同

四、课堂小结,收获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2.公式:密度

4.物理含义:单位体积物质所含的质量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密度的概念教学课,物理概念的构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直接灌输或强加给学生,本节课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热情,全课紧抓新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5:华师大版科学七下

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整数除法,对整数除法的运算掌握较为熟练.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而在上一节课中又学习了单项式的除法,并利用其解决了一些问题,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同时在上一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单项式除法的法则,为本节课探究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打下了基础.此外,在解决应用问题的方面学生之前也经过了适量的训练,因此,其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良好的基础.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整式乘法,整数除法以及上一节对单项式除法的学习,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内容从属于“数与代数”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必须服务于代数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整式除法运算的算理,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3.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式的除法(2)

【课标分析】: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

2.理解整式除法运算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知识回顾】:1.计算

322214a3b4c2a2b2c 2abc3ab

4

2.计算并回答问题:

132213xxx1

24aaa2

62

(3)以上的计算是什么运算?能否叙述这种运算的法则?

【新课探究】:法则的推导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1.对照整式乘法的学习顺序,下面我们应该研究整式除法的什么内容?

2.法则的推导.

引例:(8x3-12x2+4x)÷4x=(?)分析:

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规定,我们可将上式化为

4x ·

(?)

=8x3-12x2+4x. 原乘法运算:

乘式

乘式

积(现除法运算):(除式)(待求的商式)(被除式)以上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法则”:

ambmcmmammbmmcmm

法则的语言表达是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例1 :计算:

(l)(28a3-14a2+7a)÷7a;

(2)(36x4y3-24x3y2+3x2y2)÷(-6x2y). 师生一块完成此题目,并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注意符号问题

针对性练习:计算:(1)(6xy+5x)÷x;

(3)(8a2b-4ab2)÷4ab;

(4)(4c2d+c3d3)÷(-2c2d).

小结:(l)当除式的系数为负数时,商式的各项符号与被除多项式各项的符号相反,要特别注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利用相应法则,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而求得结果的.(3)在学习、巩固新的法则阶段,应尽量要求学生写出表现法则的那一步.

例2:化简[(2x+y)2-y(y+4x)-8x]÷2x.

【总结收获】:

【自我检测】:当堂检测,老师公布答案,学生交换阅卷,满分100分 基础达标:填空

(1)(ab-ac)÷a=(2)(16xy-8xy-2xy)÷(-2xy)=(3)(ab-3ab)÷(-ab)=(4)()÷(3ab)=2ab-ab+3

223453242332

(2)(15x2y-10xy2)÷5xy;

(5)()·(8a)=24a-16a+8a(6)()÷(-7xy)=14xy-7xy+21xy

2、计算

(1)(3xy+y)÷y(2)(ma+mb+mc)÷m

能力提升:计算

(1)(4xy+3xy)÷(7xy)(2)[(2a+b)-(2a+b)] ÷(2a+b)

板书设计: 整式的除法(2)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例1 :计算:

(l)(28a3-14a2+7a)÷7a;

篇6:浙教版七下科学复习提纲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18.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标志:遗精和月经

19.月经: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大约每一个月有1个成熟的卵从卵巢中排出。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月经。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一般在10~16岁,周期约为28~30天。月经周期与卵巢排卵周期一样,但不同时

20.遗精: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 。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遗精 。

21.衰老: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22.延缓衰老的方法:科学合理地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适当运动锻炼等。

篇7:华师大版科学七下

华师大版初二上册科学《压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华师大版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力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力,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3. 教学目标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②知道压强的单位,知道1Pa的含义 ③理解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力,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单位、公式. 教学难点:压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5. 教学用具:压力小桌、小木板、海绵、钩码、铁块,铅笔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 学 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 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 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三、教法、学法:

1. 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

(2)学会自主选择器材,体验探究。(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小资料,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 压力的教学 教 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为了借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 念,由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物体对支持面的有没有作用力,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 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通过多媒体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3. 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双手指顶圆珠笔笔尖和笔帽 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钩码、铁块。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探究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次数 面积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2)、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结论: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篇8:华师大版科学七下

关键词:浮力;教学设计;教学思考

一、教材特征

该章节主要可分为三节,首先以浮力概念及大小因素为教学重要内容对浮力产生的具体原因予以分析总结,后在此教学基础上对物体浮沉基础条件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予以探究。

该章节教材具有综合性及理论性特征。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浮力的研究需依托于力、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液体压强的基础概念之上,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相关浮力内涵以及其综合性质的研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理论性特征主要是指该章节所需掌握及可有效应用的理论性知识较多,其中浮力产生原因等主要是在抽象物理模型基础上实现,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及概括总结能力,可有效地应用数学工具,但大多学生在“浮力”知识点学习中,特别是在抽象物理模型等学习中具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本文主要对“浮力”章节相关教学内容予以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实现。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实施前

(1)设计理念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是对各类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予以分析,后针对此实现对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在教学项目中将不同内容予以连接,结合情境设计相关任务,并在任务合理基础上使学生围绕任务予以相关知识点探究。以乒乓球及小石块为主要研究工具,首先可通过漂浮乒乓球使学生产生疑问,认识浮体,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浮力”的基本定义,后以沉于水底的小石块为例,引导学生实现对相关实验的设计及认知,引出空气浮力,最后得知浮力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分析及思考。

(2)教学目标

在教授过程中,主要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实验工具,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上树立探究意识,找寻科学规律。在本次实验教学中,结合实验过程主要使学生清楚生活中的浮体类型,掌握基础性浮力定义、施力物体及方向,明白液体表面、内部以及空气均存在浮力,知晓不同物体、不同类型的浮力成因;后在实验教学期间及教学后使学生动手自行操作,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与浮力相关的现象,留心生活,提升观察能力,促进学习兴趣增长。

(3)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浮力”课程授课之前,学生已在之前的教学中掌握力的概念、作用以及测量,同时掌握压力、压强等力学基础知识,学生在本次课程学习及设计研究中便可应用。其次,学生在学习浮力相关课程时,需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及理解能力,可在理论知识及思维理解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点的分析及扩充。再次,学生均已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基础探究方法,可在本次教学中予以合理应用。最后,初中八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生活探知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解基础,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结合生活现象向学生予以浮力等知识的介绍及讲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提前准备好小石块、乒乓球、塑料泡沫、曲别针、水槽、水等,后将小石块、乒乓球、塑料泡沫、曲别针一起投入水槽,让学生认真观察各个物体,看其会发生哪些现象。

(2)深入引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水槽,看哪些物体浮于水面,并让学生比赛看谁所观察并说出的物体类别多。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向学生提示,并告知学生漂浮在水面上或其他液体中的物体均称为浮体。在此期间,教师可向学生以江河湖泊中的船舶为例进行分析,将湖泊中的船舶作为浮体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船舶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树立课程研究意识。

(3)感知浮力

教师可根据学生所观察并延伸的塑料瓶、乒乓球及小木块等进行引导分析,后向学生介绍水面漂浮的物体均为浮体并向学生提问浮体漂浮于液面的原因。学生可分组并将乒乓球向下按,感知球对于手部的作用力,引导学生感知力的方向及大小(预设:乒乓球受上托力,力在未浸没前越往下力越大),松手,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研究力的方向特征(初步:竖直向上跳出);后将水槽倾斜,重复上述操作,得出结论。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乒乓球是否都是竖直向上跳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予以回答,教师可给予不确定答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予以证实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结论整合:浮力指漂浮于液面物体受液体垂直向上的托力,浮力施力物体为液体。在实验中,乒乓球越往下按其浮力越大,在往下按的过程中乒乓球逐渐取代原有水的空间,越往下,水排开面积越大,浮力越大。

(4)浸没水中物体浮力

提问:沉在水底的小石块会不会受到浮力?

实验:细线、弹簧秤挂重物,显示示数,若向上手托,数字减少。

讨论:学生可结合实验进行讨论,上台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并询问有无其他方案。

总结:浸在水中的物体均有竖直向上的浮力。

(5)气体浮力

提问:气体是否存在浮力?氢气球为什么可以向上飘,原因有哪些?

学生根据上述研究可答:受到浮力,而气球在空中也会受到相应的浮力。

提问:若自由释放下端附有勾码的氢气球,学生可发现什么?

学生:勾码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氢气球可保持平衡,而其竖直向上的托力便是浮力。

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

(6)浮力产生原因

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置于自制漏斗并向内倒水,水由漏斗下流出,后将漏斗口堵住,观测两次此操作现象的差异。

结果:乒乓球前后具不同运动状态,结合液体压强分析可知上下表面压力差便是浮力。

3.教学反思

首先,在课程引入过程中大多会以故事或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予以课程讲解,使学生更易了解相关概念及内涵,而在故事选择中,教师需注意对典型及代表性强的事例进行选择,且仅可选择一个,避免事例的分散性导致课程主题的削弱。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话语的凝练,对于无意义的话语可选择尽量不说,在课程教授时,需提前写好详细的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课程教学杂乱无章现象的出现。

再次,教师还应注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选择合理的、新型的实验操作方法向学生展示,使之发挥更加明显的实验效果。如可将多媒体视频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向学生予以课堂现实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资源的高效性利用,挖掘课堂资源,合理组织应用形式,充分发挥效用。

最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对重点知识的教学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在实验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一起实验、一起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凡生.基于学生理解情况研究的浮力教学设计[J].贺州学院学报,2011(3):93-95.

[2]露森.关于初中“浮力”典型相异构想的教学设计[J].学苑教育,2012(17):52-53.

[3]吴建兵.“做中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之路——关于《浮力》实验教学设计的课例反思[J].中学物理,2012(24):7-8.

上一篇:东宸传媒广告招商手册下一篇:学习吉他的作文